网络舆情扩散应对和治理策略探究

网络舆情扩散应对和治理策略探究

ID:6048319

大小:30.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1-01

网络舆情扩散应对和治理策略探究_第1页
网络舆情扩散应对和治理策略探究_第2页
网络舆情扩散应对和治理策略探究_第3页
网络舆情扩散应对和治理策略探究_第4页
网络舆情扩散应对和治理策略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网络舆情扩散应对和治理策略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网络舆情扩散应对和治理策略探究  摘要:综合分析了网络舆情扩散的过程,探讨了网络舆情扩散在网民、网络媒体层面以及政府处理网络舆情扩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网民、媒体、政府三个层次分析网络舆情扩散,因地制宜,可以有针对性的找出治理网络舆情扩散的策略,为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扩散提供更准确的参考依据。关键词:网络舆情;网民;网络媒体;政府;治理策略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7-0283-020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网民数量的持续增长,互联网已经成为了舆情传播的全新渠道[1]。当前对网络舆情的研究逐渐得到学者的关注

2、和重视,网络舆情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SydZafarIlyas,John·8Sheffield[2]等研究认为政府制定应对舆情政策的有效性与公众知情度密切相关。燕道成[3]通过对国外政府立法、技术手段控制等网络舆情管理模式的研究,提出我国网络舆情治理应采取多管其下的应对模式。魏文彪[4]认为需从根本上完善民主与法制建设、尊重公民权利才能有效提高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的基础上,定性分析了网络舆情在网民、媒体、政府三个层次上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治理网络舆情扩散的“因地制宜”的策略。1网络舆情形

3、成与扩散过程8网络舆情的形成与扩散与其他事物一样,有其固有的生命周期。我们按照其生命历程将网络舆情的传播扩散分成了四个阶段,即:第一个阶段是各大网络媒体、网站或贴吧、论坛等对网民或其他网络群体所描述的事件或现象进行大量的报道;第二个阶段是网民或其他网络群体以及各大网站、贴吧、论坛等对出现的舆情事件进行转发、转载以及不断跟踪回应等;第三个阶段是网民及其他网络群体各种激励的大讨论、大辩论,各种意见和观点相互交织、碰撞,网民逐渐形成一致或不一致的意见和观点,使得舆情事件进一步升级,形成舆论热点并不断影响着社会中其他民众的意见和观点,从而在社会中引起强烈反响,甚

4、至引发社会冲突,是网络舆情传播扩散的快速发展阶段;第四个阶段是网络舆情传播扩散力度的衰减阶段,随着政府及其他权威公众人物等对舆情事件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以及对舆情事件真相的揭露,网民对事件的认识会越来越理智,不再盲目跟风,舆情事件的扩散力度会随着网民等关注力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引起的社会冲突会得到平息,网民的好奇心及负面情绪会得到疏理,网民的负面观点也会向着积极健康的观点移动靠拢,从而使得网络舆情传播扩散的力度不断衰减。2网络舆情扩散在三个层次上出现的问题2.1网民自身层面2.1.1网民对舆情事件的选择性转发、转载及传递信息的片面性随着社会民主制度的进一

5、步完善以及网络的普遍使用,网民参与社会的意识、争取自我权利的意识逐渐增强,网民会积极主动地发布一些社会敏感信息,也会在自己认可的前提下,转发、转载甚至故意歪曲事件信息。但作为网民自身,有着维护自身利益的片面、狭隘的意识,所以其发布、转载的相关舆情事件的信息缺乏完整性和公平性。从而使得舆情事件被片面的放大甚至歪曲,这更易引发其他网民对舆情事件认识的不足,进而引发社会的不理智行为发生并使片面、歪曲了的网络舆情出现大范围、几何式的传递。2.1.2网民对舆情事件的盲从和主观化判断一些缺乏主体意识的网民为了满足自己不被群体抛弃的心理需求,会盲目的跟风,并依据群体的

6、意见来表达自己的言论,使自己对舆情信息的回帖、转发等盲目从众。同时,由于网民主体意识的弱化和群体压力的影响,使得网民对舆情事件的判断更加主观化,缺乏对舆情事件本身的客观了解,从而就丧失了对舆情事件的深度思考和分析,可能就会覆盖舆情事件的真相。82.2网络媒体层面除去政府的一些网络平台外,大多数网络媒体都是以盈利为目的,而其盈利的方式之一就是网民的点击量,这就使得许多网络媒体为赢得网民的点击量,就会有意识的转载一些网民十分关注的话题进行大篇幅报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网民对舆情事件的关注度,可能就会使舆情事件进一步升级,产生强大的舆论效应,而一旦舆情事件

7、是涉及到普通民众的利益而政府处理事情的方式不当时就极易引发政府与民众的冲突,使事件态势进一步升级、恶化,也就会损害政府的公众形象,使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2.3政府层面2.3.1政府对网络舆情处理响应时间过长舆情事件在网络中出现后,一方面,某些政府人员可能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一些舆情事件在网络中的小范围传播并不能引发全社会的共鸣,也代表不了全体民众的网民的心理诉求,不可能在社会中引起强烈反响;另一方面,一些政府工作人员缺乏防范和责任意识,对舆情事件的处理懒散和懈怠,能拖就拖,使得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处理响应时间过长,给网络舆情的扩散升级留下了余地。2.3.2

8、政府对网络舆情事实揭露不及时、不透明8发生在云南省晋宁县的“躲猫猫”事件,即2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