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长油田长2油藏储层特征探究

子长油田长2油藏储层特征探究

ID:6077250

大小:2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1-02

子长油田长2油藏储层特征探究_第1页
子长油田长2油藏储层特征探究_第2页
子长油田长2油藏储层特征探究_第3页
子长油田长2油藏储层特征探究_第4页
子长油田长2油藏储层特征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子长油田长2油藏储层特征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子长油田长2油藏储层特征探究  摘要:本文对子长油田长2油藏储层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子长油田长2油藏各小层砂体顶部构造呈现一定的继承性和鼻状组合差异性;岩性为主要为一套浅灰色、灰色、灰绿色块状细砂岩,主要为长石,其次为石英、岩屑、云母和少量的重矿物;碎屑颗粒呈次圆-次棱角状,分选中等-好,颗粒呈线接触或点-线接触,胶结类型为孔隙式或薄膜-孔隙式,偶见方解石呈嵌晶式胶结;油层平面和纵向上的非均质性中等。关键词:子长油田长2油藏储层特征子长油田降沟区位于寺湾乡的西南部,东距余家坪区块约12km

2、。油藏储层主要为三叠系延长组长2油层组长21砂层组(又称亚组),长22砂层组仅局部含油。油藏圈闭类型为受岩性-物性控制为主、岩性和鼻状构造双重控制的构造-岩性油藏。开发井均为老区扩边井,基本处于砂体边缘,投产新井普遍低产高含水,开发区内煤田重叠区域较大,资源矛盾突出,严重影响油田开发工作正常开展。6全区构造面貌总体为向东抬升的不规则鼻状构造,其对长2油藏的油气分布具有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鼻状构造区往往就是砂层较厚区与原油富集区。油藏驱动类型属具边-底水的弹性-溶解气驱油藏,边底水不十分活跃,其中主

3、力油藏长21油藏主要为边-底水层-块状油藏,长22油藏主要为小型透镜体状岩性油藏。一、构造特征陕北斜坡为鄂尔多斯盆地的主体部分,主要形成于早白垩世,为一向西倾斜的平缓单斜,坡降一般约为10~15m/km,倾角不到lo。由西向东出露的地层依次由下侏罗统延安组转为上三叠统延长组。该斜坡断层与局部构造均不发育,以发育由差异压实作用形成的低幅度鼻状构造为主,且鼻状构造形态多不规则,方向性差,两翼一般近对称,倾角小于2o,闭合面积小于10km2,闭合度一般为10~20m。幅度较大、圈闭较好的背斜构造在该斜坡

4、不发育。子长油田长21-1、长21-2、长21-3小层砂体顶部构造呈现一定的继承性和鼻状组合差异性。其中:长21-1小层砂体顶部构造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趋势。东部构造最高达755米,向西逐渐降低为700米左右。长21-2小层砂体顶部构造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趋势。东部构造最高达745米,向西逐渐降低为695米左右。长21-3小层砂体顶部构造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趋势。东部构造最高达740米,向西逐渐降低为685米左右。6老草湾区目的层长21的长21-1、长21-2、长21-3各小层砂体顶部构造数据表明:长2

5、1-1砂体厚度在老草湾区内为0到4米,在老草湾区西北部和东南部局部区域厚度达1到2米以上,砂体整体发育差,砂体延展方向呈东北至西南向。长21-2砂体厚度在老草湾区内大多为6到15米,在老草湾区东南部、东北部及西北部区域厚度达10米以上。研究区中部到南部带状区域内砂体发育略差。砂体延展方向呈东北至西南向。长21-3砂体厚度在老草湾区内大多为12到16米,在老草湾区中西部,沿东北到西南方向较大区域内厚度达12米以上。砂体延展方向呈东北至西南向。二、储层特征1.储层岩性特征子长油田降沟-老草湾区长21油

6、层组储层岩性主要为一套浅灰色、灰色、灰绿色块状细砂岩。其次为少量的粉细砂岩、中细砂岩及粉砂岩。6其中,降沟-石家老庄区长2储层有中砂岩、中细砂岩、细砂岩、粉细砂岩和粉砂岩,主要储层岩性以细砂岩为主。储层砂岩碎屑颗粒占72~94%,平均为86.3%,以长石为主,其次为石英、岩屑、云母和少量的重矿物。长石含量平均为49.57%;石英含量平均为24.53%;岩屑含量一平均7.74%,以变质岩岩屑为主,含少量的沉积岩和岩浆岩岩屑;填隙物含量平均为8.80%。碎屑颗粒呈次圆-次棱角状,分选中等-好,颗粒支撑

7、,线接触或点-线接触,胶结类型为孔隙式或薄膜-孔隙式,偶见方解石呈嵌晶式胶结。老草湾地区长2油层组储层岩性为主要为一套浅灰色、灰色、灰绿色块状细砂岩,约占砂岩总量的90%。砂岩中碎屑颗粒占68~98%,以长石为主,其次为石英、岩屑、云母和少量的重矿物,长石含量平均57.63%,表面普遍具高岭石化;石英含量平均为25.4%;岩屑含量一般为5~15%,平均9.6%,以变质岩岩屑为主;碎屑颗粒呈次圆—次棱角状,分选中等—好,分选系数平均0.6左右,颗粒支撑,线接触或点—线接触,胶结类型为孔隙式或薄膜—孔

8、隙式,偶见方解石呈嵌晶式胶结。降沟区长2储层物性主要为一套低孔-低渗到特低孔-特低渗储层,物性变化较大、分布范围较宽。降沟长21段储层孔隙度平均12.52%;渗透率平均值为19.13×10-3μm2。老草湾区长21储层孔隙度平均12%左右;渗透率大于1×10-3μm2的样品约占61%,主要分布在1-5×10-3μm2之间(占28.9%)。降沟、老草湾区储层粒度的粒序性(或渗透率韵律性)研究表明,该区长21层段储层粒序性多样,渗透率垂向非均质性较强,这与该区长21储集层沉积特征,即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