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长油田安定区长6油层储层研究

子长油田安定区长6油层储层研究

ID:22156444

大小:5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7

上传者:U-991
子长油田安定区长6油层储层研究_第1页
子长油田安定区长6油层储层研究_第2页
子长油田安定区长6油层储层研究_第3页
子长油田安定区长6油层储层研究_第4页
子长油田安定区长6油层储层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子长油田安定区长6油层储层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子长油田安定区长6油层储层研究:通过对安定区长6储层的研究,运用石油地质综合法与现代测井技术、区域资料与单井资料,对该区储层的油层特性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以加快该区勘探开发与注水进程。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安定区长62、长63的储层砂体发育,油层面积大,分布广,为本区的主力产油层。  关键词:长6油层;储层物性;储层评价  :NT:A:1671-7597(2011)0310093-01    1储层岩石学特征  子长油田安定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陕北斜坡的中部,该区构造面貌与区域构造特征具有一致性,同样表现为向西倾斜的平缓大单斜,地层倾角小于1°,平均地层坡降只有8m/km左右,内部无断层发育,仅发育由差异压实作用形成的低幅度鼻状构造。三叠系延长组是该地区主要的含油层系。[1]  1.1岩石学类型及特征   安定区长6储层砂岩以灰、灰白色为主,通过对钻井岩屑、岩心的观察和薄片镜下鉴定结果表明:砂岩的主要类型为细粒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储层为粉砂岩与粉砂质泥岩不等厚互层。分选中等,碎屑颗粒呈次圆次棱角状。  安定区砂岩的碎岩屑组分约77%-90%,以长石为主,其次为石英、岩屑和黑云母。长石平均含量56%,以钾长石为主,石英平均含量21%,以单晶石英为主。岩屑平均含量14%,主要是沉积岩和变质岩,云母碎屑分布很普遍。  1.2填隙物成分  杂基主要为泥质、含铁泥质及细粉砂,分布不均匀,位于分流河道砂体中下部的长石砂岩中,杂基含量小于5%,位于分流河道砂体中上部和天然堤、决口扇沉积的粉砂岩中,杂基含量可达5%-10%。杂基充填于粒间孔中,部分被绿泥石和方解石胶结物交代。  研究区长6砂岩的胶结物含量一般在5%-15%之间,部分钙质砂岩胶结物含量可达20%以上。胶结物成分主要有:绿泥石,含量1%-11%;方解石:含量0-25%;硅质:0-8.0%;长石质:0-8.0%。胶结类型为孔隙式或薄膜孔隙式,可见方解石呈嵌晶式胶结。  2物性特征   根据研究区内15口取心井近800个砂岩样品的实测,物性分析,长6储层的孔隙度(Φ)主要分布在8.0%-10.0%之间,总平均孔隙度为9%。渗透率(K)主要分布在(0.1-1.0)×10-3µm2之间,平均渗透率为0.89×10-3µm2,渗透率中值为0.52×10-3µm2。长6层属于特低孔、特低渗储层;二者相关系数R2=0.2426,说明孔隙度与渗透率相关性较差。  3储集层评价  长6储层是本区主要含油层系。纵向以长62段储层物性最好,平均孔隙度10.8%,平均渗透率0.86×10-3µm2,根据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孔低渗储层的分类标准,属于Ⅳa类储层。其次为长61和长63段储层,平均孔隙度分别为9.8%和9.1%,平均渗透率分别为0.58×10-3µm2和1.46×10-3µm2,也属于Ⅳa类储层。[2]  3.1油层的纵横向展布特征  长61:岩心观察及测井曲线反映出两个沉积旋回的特征,剖面上可分为两个油层,即底部油层和中上部油层,使油层变得较薄。从东西向的两条油藏剖面可看出,油层不连续,仅在河道砂体中有油层,如3211井区、3212井区、子124井区等。分流河道侧翼、分流间湾,一般不含油。   长62:是主力油层发育部位,厚度在28-32m之间变化,含油丰富。该层的砂体非常发育,砂体在纵向上可对比追踪,平面上复合连片。长62可分为两个次一级的沉积旋回,即形成上部油层和下部油层,大多数井都具有两个油层,中间2-4m的隔层基本稳定。[3]总体来看,长62油层的分布受沉积微相的控制,在分流河道及分流河道侧翼油层发育好,而在分流间湾及滨浅湖微相区,油层较薄甚至没有。  长63:岩性组成与长62基本相同,普遍含油,中-下部旋回砂体多呈透镜状分布。  3.2油层的平面展布特征  本区长6油藏属特低孔、特低渗岩性油藏,生储盖组合单一。该油层组是三角洲建设的高峰期,形成的三角洲砂体厚度大、分布稳定、延伸远,并且位于长7湖相生油岩之上,具备了良好的油气储集条件。长61三角洲平原相沉积漫滩沼泽相则为该区提供良好的盖层。储油砂体沿上倾侧变形成的岩性圈闭是成藏的主要圈闭,长61含油砂体沿北东向展布,与古河道砂体展布一致。[4]3254、3203井油层最厚,可达15m,其它井区如子128、子85油层较薄,呈斑块状分布。  长62、长63油层连片分布,油层在整个区域内广泛发育,一般有6m厚的油层。油层最厚区位于研究区的西部水下河道中,油层厚度达到21m以上,以3219、3211、3203一线呈北东向展布,其它井区油层较薄,但仍连片分布。  4结论   长6储层孔隙类型为残余粒间孔,平均孔隙半径5.0~30.94μm,属于中-小孔隙;毛管压力分析资料表明,储层岩石平均渗透率0.86×10-3µm2,属特低渗储层。油层的分布受沉积微相的控制,在水下分流河道及分流河道侧翼油层发育好,而在分流间湾及滨浅湖微相区,油层较薄甚至没有。长62及长63是主要含油层,油层面积大,分布广,属低孔-特低孔、特低渗岩性油层,射孔压裂才能生产出油,导致中后期注水油层容易水串、水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