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中和滴定总结.doc

酸碱中和滴定总结.doc

ID:60846904

大小:33.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12-22

 酸碱中和滴定总结.doc_第1页
 酸碱中和滴定总结.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 酸碱中和滴定总结.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酸碱中和滴定一、酸碱中和滴定原理1.定义: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碱(或酸)的实验方法。2.酸碱中和滴定原理(1)实质:H++OH-=H2O二、中和滴定所用仪器: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铁架台、滴定管夹、烧杯等三、试剂:①标准液:已知准确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溶液;②通过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来确定滴定终点。③待测液: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溶液④指示剂的选择:变色要灵敏明显,一般强酸滴定强碱用甲基橙,强碱滴定强酸用酚酞。四、中和滴定的操作(以标准盐酸滴定NaOH为例)Ⅰ、准备

2、:(1)滴定管:————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①检验酸式滴定管是否漏水②洗涤滴定管后要用标准液洗涤2~3次,并排除管尖嘴处的气泡③注入标准液至“0”刻度上方2~3cm处④将液面调节到“0”刻度(或“0”刻度以下某一刻度)(2)锥形瓶:只用蒸馏水洗涤,不能用待测液润洗Ⅱ、滴定:滴定管夹在夹子上,保持垂直;右手持锥形瓶颈部,向同一方向作圆周运动而不是前后振动左手控制活塞(或玻璃球),注意不要把活塞顶出Ⅲ、计算:每个样品滴定2~3次,取平均值求出结果。Ⅳ、注意点:①滴速:滴加速度先快后慢,后面可半滴,当接近终点时,应

3、一滴一摇同时眼睛注视锥形瓶内溶液颜色变化.直至溶液颜色变化,且30S内颜色不复原,此时再读数。②终点判断:当最后一滴刚好使指示剂颜色发生明显的改变而且半分钟内不恢复原来的颜色,即为滴定终点。五、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c(标)·V(标)·n(标)=c(待)·V(待)·n(待)故c(待)=,c(待)的大小取决于V(标)的大小,V(标)大,则c(待)大,V(标)小,则c(待)小。在实验室里选用的指示剂一般为酚酞,当用酸滴定碱时,恰好中和时颜色由红色刚好褪去;当用碱滴定酸时,恰好中和时颜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一般不选择石

4、蕊试剂,因为石蕊变色范围太宽,且终点时颜色变化不明显,常用指示剂:酚酞、甲基橙强酸滴定强碱:甲基橙——黄色-橙色强碱滴定强酸:酚酞———无色-粉红七、中和滴定实验中的误差因素引起误差的原因操作影响因素c(待)结果仪器润洗不当滴定前,在用蒸馏水洗涤滴定管后,未用标准液润洗偏高滴定前,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偏高取待测液时,移液管用蒸馏水洗涤后,未用待测液润洗。偏低洗涤后锥形瓶未干燥无影响读数不当读取标准液的刻度时,滴定前平视,滴定后俯视。偏低滴定前仰视读数,滴定后平视刻度读数。偏低读取标准液的刻度时,滴定前俯视,滴

5、定后仰视。偏高滴定前仰视读数,滴定后俯视刻度读数。偏低操作不当取液时,移液管尖端的残留液吹入锥形瓶中偏高滴定前,滴定管尖端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偏高滴定过程中,锥形瓶振荡太剧烈,有少量溶液溅出。偏低滴定后,滴定管尖端挂有液滴未滴入锥形瓶中。偏高一滴标准溶液附在锥形瓶壁上未洗下偏高滴定过程中向锥形瓶内加入少量蒸馏水。无影响滴定过程中,盛装标准液的滴定管漏液。偏高滴定临近终点时,用洗瓶中的蒸馏水洗下滴定管尖嘴口的半滴标准溶液至锥形瓶中。无影响若用甲基橙作指示剂,最后一滴盐酸滴入使溶液由橙色变为红色。偏高碱滴定

6、酸时,滴定完毕后立即读数,半分钟后颜色又褪去(过早估计滴定终点)。偏低过晚估计滴定终点。偏高【典型例题】[例1]有一支50mL的酸式滴定管,其中盛有溶液,液面恰好在10mL刻度处,现把管内液体全部流下排出,用量筒承接,所得溶液的体积应为()A.10mLB.40mLC.大于40mLD.不能确定答案:C[例2]用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作标准液,酚酞为指示剂,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溶液。①未用标准液润洗碱式滴定管;②未用盐酸润洗移液管;③未用盐酸润洗锥形瓶;④滴定前碱式滴定管尖嘴部分气泡未排除;⑤滴定前仰视而滴定后俯

7、视碱式管中液面读数;⑥滴定完毕后较长时间红色不褪。以上属错误操作且导致所测盐酸溶液浓度偏低的是()A.①④⑥B.②③⑥C.②⑤D.④⑤⑥答案:C[例3]向碳酸钠的浓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直到不再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为止,则在此过程中,溶液的碳酸氢根离子浓度变化趋势可能是()A.逐渐减小B.逐渐增大C.先逐渐增大,而后减小D.先逐渐减小而后增大答案:C[例4]用标准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氨水。如果滴到恰好溶液的pH=7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盐酸不足B.两者恰好完全反应C.测得氨水浓度偏高D.测得氨水浓度偏低答案:

8、AD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