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经皮吸收制剂.ppt

第十八章经皮吸收制剂.ppt

ID:60907127

大小:321.50 KB

页数:62页

时间:2020-02-04

第十八章经皮吸收制剂.ppt_第1页
第十八章经皮吸收制剂.ppt_第2页
第十八章经皮吸收制剂.ppt_第3页
第十八章经皮吸收制剂.ppt_第4页
第十八章经皮吸收制剂.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十八章经皮吸收制剂.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十八章 经皮吸收制剂第一节概述经皮传递系统(transdermaldrugdeliverysystems,TDDS)又称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eltherapeaticsystems,TTS)系指经皮给药的新制剂。该制剂经皮肤敷贴方式给药,药物透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并在各组织或病变部位起治疗或预防疾病的作用。经皮吸收制剂既可以起局部治疗作用也可以起全身治疗作用,为一些慢性疾病和局部镇痛的治疗及预防提供一种简单、方便和有效的给药方式。常用的剂型为贴剂(patch),还有软膏剂、硬膏剂、涂剂和气雾剂等。

2、一、TDDS的发展与特点优点:①可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首过效应及胃肠灭活;②可维持恒定的最佳血药浓度或生理效应,减少胃肠给药的副作用;③延长有效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④通过改变给药面积调节给药剂量,减少个体差异,且患者可以自主用药,也可以随时停止用药。TDDS的局限性:①由于皮肤对药物的吸收率低,只有作用剧烈的药物,即用药剂量很小就能产生药效的药物才能选用;②不是所有的药物都适于制备透皮传递系统,特别是对皮肤具有强烈刺激性、致敏性的药物;③要防止控制释放速度的薄膜破裂或损坏,否则会引起释放速度的剧烈增加,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二、皮肤的基本生理

3、结构与吸收途径(一)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皮肤的结构主要分为四个层次,即角质层、生长表皮、真皮和皮下脂肪组织。角质层和生长表皮合称表皮(epidermis)。(二)药物在皮肤内的转移1、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扩散到毛细血管,转移到体循环,是药物透过皮肤吸收主要途径。2、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等附属器官吸收。三、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经皮吸收制剂大致可分为四类:(一)膜控释型膜控释型TDDS(membrane-moderatedtypeTDDS)主要由无渗透性背衬层、药物贮库、控释膜、粘胶层和防粘层五部分组成。背衬层通常以软铝塑材料或不透性塑料薄膜,如聚

4、苯乙烯、聚乙烯、聚酯等制备而成。(二)粘胶分散型粘胶分散型TDDS(adhesivedispersiontypeTDDS)的药库层及控释层均由压敏胶组成。药物分散或溶解在压敏胶中成为药物贮库,均匀涂布在不渗透背衬层上。(三)骨架扩散型药物均匀分散或溶解在疏水性或亲水性的聚合物骨架中,然后分剂量成固定面积大小及一定厚度的药膜,与压敏胶层、背衬层、及防粘层复合即成为骨架扩散型TDDS(matrix-diffusiontypeTDDS),也可以在符合后再行分割。(四)微贮库型微贮库型TDDS(microreservoirtypeTDDS)的兼有膜控释型和

5、骨架扩散型的特点。其一般制备方法使先把药物分散在水溶性聚合物(如PEG)的水溶液中,在将该混悬液均匀分散在疏水性聚合物中,在高且变机械力下,使之形成微小的球形液滴,然后迅速交联疏水聚合物分子使之成为稳定的包含有球型液滴药库德分散系统,将此系统制成一定面积及厚度的药膜,置于粘胶层中心,加防粘层即得。第二节经皮制剂的研究(一)生理因素1、皮肤的水合作用;2、角质层的厚度;3、皮肤的条件;4、皮肤的结合作用与代谢作用。一、影响经皮制剂吸收的因素(二)剂型因素与药物性质1、药物剂量和药物浓度TDDS首选药物:①一般是剂量小、作用强的药物;②半衰期短需要频繁

6、给予的药物;③常规口服或注射给药的药效不可靠或具严重福副作用的药物。2、分子大小及脂溶性分子量大于600的物质较难通过角质层。药物的扩散系数与分子量的平方根或立方根成反比,分子量愈大,分子体积愈大,扩散系数愈小;3、pH和pKa;很多药物是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它们以分子形式存在时有较大的经皮透过能力,而离子型药物一般不易透过角质层。4、TDDS中药物浓度;药物在皮肤中的扩散是依赖于浓度梯度的被动扩散,其推动力是皮肤两侧的浓度梯度,TDDS中的药量对维持该浓度梯度具有重要作用。5、熔点与热力活度。熔点高的水溶性或亲水性的药物,在角质层的透过速率较低。

7、药物经皮吸收的速度依赖于药物热力学活度,其活度在饱和状态下最大。二、TDDS中常用的经皮吸收促进剂经皮吸收促进剂(penetrationenhancers)是指能够降低药物通过皮肤的阻力,加速药物穿透皮肤的物质。理想的经皮吸收促进剂应对皮肤无损害或刺激、无药理活性、无过敏性、理化性质稳定、与药物及材料有良好的相容性、无反应性、起效快以及作用时间长。1、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自身可以渗入皮肤并可能与皮肤成分相互作用,改变皮肤透过性质。非离子型主要增加角质层类脂流动性,刺激性小,透过促进效果也最差,可能是由于临界胶团浓度(CMC)较低,药物容易被增溶在胶

8、束中而较少释放有关。离子型与皮肤的相互作用较强,但连续应用后会引起红肿、干燥或粗糙化。2、二甲基亚砜(DMSO)(1)DM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