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导学教案.doc

陋室铭导学教案.doc

ID:60986217

大小:2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1-17

陋室铭导学教案.doc_第1页
陋室铭导学教案.doc_第2页
陋室铭导学教案.doc_第3页
陋室铭导学教案.doc_第4页
陋室铭导学教案.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陋室铭导学教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陋室铭》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3、理解作者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过程与方法:朗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教学重点:背诵理解课文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教学难点: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假设有一座皇宫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还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如果让你选,你要哪个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陋室铭》(

2、板书课题)下面我们共同进入板块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预习检测,作家作品知多少1.《陋室铭》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朝代)著名文学家__________。铭是——————————————————,后来——。这种文体一般都是————本文韵脚:大家了解了作家作品,但知道他是怎样写成《陋室铭》的吗?现在让老师告诉大家。刘禹锡因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按规定,他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地方官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地方官很生气,吩咐差役把刘禹锡的

3、住处迁到县城北门,由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附近垂柳依依,刘禹锡见景生情,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地方官见其仍然悠闲自乐,又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刘禹锡身居斗室,提笔写下了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2我是小小工具书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字略(教师找学生回答)3.熟读成诵,我的背诵最准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划线地方的停顿,比一比,谁先把它背下来读书让我们对课文的内容有所了解,下面我们进入板块二:自主合作,理解文意比一比,看谁译得好!请同学们对照书下注释,四人一小组

4、互译课文,翻译时注意一些词的特殊用法。遇到疑难,组内解决不了,做好标记,讨论结束后在班级内提出疑问。小组讨论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然后找同学对重点的词义及课文进行翻译。学生对课文大意理解后,各小组进入抢答环节1.主人是不是也认为陋室很简陋呢?2.请你找出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概括性的句子。通过同学们的合作交流,我们对文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下面我们共同进入板块三:听我发言,展我风采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列问题:1.作者又是从哪几方面具体介绍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句加以分析)2.本文写陋室,开头和结尾写的却是山、水、诸葛庐、子云亭,这与写陋室有联系吗?如果有,有怎样的联系?结

5、尾为何又引用孔子的话?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好在哪里?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找同学一一解答,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拨。通过同学们的进一步交流,大家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下面我们共同进入板块四:小试牛刀,看我功夫针对本文所讲的内容对学生做进一步检测,检测后对学生做进一步拓展训练。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你觉得五柳先生与刘禹锡有何相似之处?教师总结:通过学习本文,让我们了解了刘禹锡的高洁傲岸与安贫乐道。希望我们每位同

6、学在今后的生活中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应乐观,保持一颗高洁傲岸的心。《爱莲说》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熟读课文,并掌握重要词句的含义,疏通文意。(重点)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重点)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莲花高洁的品质以及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容利的思想品质。(难点)教学重点:1.熟读课文,并掌握重要词句的含义,疏通文意。(重点)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重点)教学难点:体会莲花高洁的品质以及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容利的思想品质。教学时数:1课时学习过程:一、课前自主学习及检测。(一)解题:“莲”即荷花。“说”是古代的一种

7、文体,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爱莲说》、《捕蛇者说》、《马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二)简介作者:周敦颐,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三)给黑体字注音,然后熟读课文,注意文章节奏。蕃()出淤()泥濯()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