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平衡与协调训练

第七章 平衡与协调训练

ID:6124708

大小:137.5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8-01-03

第七章  平衡与协调训练_第1页
第七章  平衡与协调训练_第2页
第七章  平衡与协调训练_第3页
第七章  平衡与协调训练_第4页
第七章  平衡与协调训练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七章 平衡与协调训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七章平衡与协调训练第一节概述平衡和协调都属于运动功能的范畴。许多疾病都会导致平衡和协调功能障碍,最常见的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如脑卒中、脑外伤、小儿脑瘫、脊髓损伤,帕金森病或帕金森综合症等,其他如骨科疾病、外周神经系统疾病等也会影响平衡与协调功能。临床上如果发现平衡功能和协调功能出现障碍,要对其进行积极的治疗,而治疗方法应是综合性的,除了针对病因进行药物或手术等治疗外,最为直接有效的治疗就是进行平衡功能训练和协调功能的训练。要更好的掌握平衡功能训练和协调功能训练的方法,首先要对平衡和协调的定义、分类、维持机制

2、和评定方法等知识有所了解。一、平衡(一)平衡的定义与分类1.定义平衡(balance,equilibrium)在力学上是指物体所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使物体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即牛顿第一定律)。人体平衡比自然界物体的平衡复杂得多,平衡在临床上是指身体所处的一种姿势状态,并能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一种能力。2.分类人体平衡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1)静态平衡:指的是人体或人体某一部位处于某种特定的姿势,例如坐或站等姿势时保持稳定的状态。(2)动态平衡:包括两个方面:①自动态

3、平衡:指的是人体在进行各种自主运动,例如由坐到站或由站到坐等各种姿势间的转换运动时,能重新获得稳定状态的能力。②他动态平衡:指的是人体对外界干扰,例如推、拉等产生反应、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3.平衡反应指当平衡状态改变时,机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过程,包括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反应时间是指从平衡状态的改变到出现可见运动的时间;运动时间是指从出现可见运动到动作完成、建立新平衡的时间。平衡反应使人体不论在卧位、坐位、站立位均能保持稳定的状态或姿势,是一种自主反应,受大脑皮层控制,属于高级水平的发育性反应。人体可以

4、根据需要进行有意识的训练,以提高或改善平衡能力,例如体操、技巧等项目的运动员,或舞蹈杂技演员的平衡能力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各种原因引起平衡能力受损后,通过积极的治疗和平衡训练,可以使平衡功能得到改善或恢复。4.平衡反应形成规律通常在出生6个月时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7~8个月形成仰卧位和坐位平衡反应,9~12个月形成蹲起反应,12~21个月形成站立反应。5.特殊平衡反应除了一般的平衡反应之外,尚有2种特殊平衡反应。(1)保护性伸展反应:是指当身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偏离原支撑点时,身体所发生的一种平衡反应,表现为上肢和/

5、或下肢伸展,其作用在于支持身体,防止摔倒。(2)跨步及跳跃反应:是指当外力使身体偏离支撑点或在意外情况下,为了避免摔倒或受到损伤,身体顺着外力的方向快速跨出一步,以改变支撑点,建立新平衡的过程,其作用是通过重新获取新的平衡,来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二)平衡的维持机制为了保持平衡,人体重心(centerofgravity,COG)必须垂直地落在支撑面(baseofsupport)的范围内。支撑面是指人体在各种体位下(卧、坐、站立、行走)所依靠的接触面。站立时的支撑面为包括两足底在内的两足之间的面积。支撑面的大小

6、影响身体平衡。当身体的重心落在支撑面内,人体就保持平衡,反之,重心落在支撑面之外时就失去平衡。一般认为,保持人体平衡需要三个环节的参与:感觉输入,中枢整合,运动控制。而前庭系统、视觉调节系统、身体本体感觉系统、大脑平衡反射调节、小脑共济协调系统以及肌群的力量在人体平衡功能的维持上都起到了重要作用。1.感觉输入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视觉、躯体觉、前庭觉的传入来感知站立时身体所的处置和与地球引力及周围环境的关系。因此,适当的感觉输入,特别是躯体、前庭和视觉信息对平衡的维持和调节具有前馈(feedforward)和反馈

7、(feedback)的作用。(1)视觉系统:由视网膜所收集到的信息经过视觉通路传入到视中枢,提供了周围环境及身体运动和方向的信息。在视觉环境静止不动的情况下视觉系统能准确感受环境中物体的运动以及眼睛和头部的视空间定位。如果躯体感觉受到干扰或破坏,此时身体直立的平衡状态主要是通过视觉系统。视觉系统通过颈部肌肉的收缩使头部保持向上直立的位置和保持水平视线来使身体保持或恢复到原来的直立位,从而获得新的平衡。如果去除或阻断视觉输入(如闭眼、戴眼罩或在黑暗的环境中),此时,姿势的稳定性要比睁眼站立时显著下降。这也是视觉障

8、碍者或老年人出现平衡能力下降的原因之一。(2)躯体感觉:与平衡维持有关的躯体感觉包括皮肤感觉(触、压觉)和本体感觉。在维持身体平衡和姿势的过程中,与支撑面相接触的皮肤的触觉、压觉感受器向大脑皮质传递有关体重的分布情况和身体重心的位置;分布于肌肉、关节及肌腱等处的本体感受器(属于螺旋状感觉神经末梢)收集随支持面而变化的信息(如面积、硬度、稳定性以及表面平整度等而出现的有关身体各部位的空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