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3-1优秀教案:1.8 电容器的电容

人教版选修3-1优秀教案:1.8 电容器的电容

ID:6130106

大小:9.89 M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1-04

人教版选修3-1优秀教案:1.8 电容器的电容_第1页
人教版选修3-1优秀教案:1.8 电容器的电容_第2页
人教版选修3-1优秀教案:1.8 电容器的电容_第3页
人教版选修3-1优秀教案:1.8 电容器的电容_第4页
人教版选修3-1优秀教案:1.8 电容器的电容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选修3-1优秀教案:1.8 电容器的电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1.8 电容器的电容教学分析电容器是一种常见的电学元件,在电路中应用广泛,学生虽然可能见过电容器实物,但不一定认识,更没有深入考虑过其构造和工作原理。电容概念的建立方法和定义方式,学生以往学习中有过相似的经验,通过类比能够较容易接受。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是全新的内容,在应用时容易出现错误。利用演示实验可以帮助突破难点。在进行课程教学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说明:1.考虑到用比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电容的概念,教材在讲述电容的概念时,借助水容器作比喻,说明电容是表示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的物理量。有条件的

2、学校可以利用传感器来帮学生理解电容器所带电荷量和电压之间的关系。2.应该使学生明确地知道,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Q是指每个极板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3.电场能的概念,只要求学生知道,不要求进一步说明。4.应该使学生明确地知道:电容器充电后,如果保持电容器的两极板与电源两极相连接,则电容器两极板的电压保持不变;如果切断与电源的连接,则电容器的电荷量保持不变。5.本节的“思考与讨论”,意在使学生把这节的知识与前面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综合加以运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最好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独立思考,把问

3、题弄清楚。这比都由教师讲给学生,效果会更好。教学目标     1.知道电容器的概念,认识常见的电容器,通过实验感知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2.理解电容的概念及定义方法,掌握电容的定义公式、单位,并学会应用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通过实验了解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了解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公式,知道改变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1.电容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关键让学生理解电容是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电容这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2.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

4、做好演示实验是突破该难点的好办法。3.本节的一个次重点是利用前面所学的电学知识解释电容器的充放电问题。导入新课     [事件1]教学任务:引入新课方案1师生活动:教师上课前自己制作一个电容器(在一个有把的大塑料杯内外壁分别贴上铝箔,内外铝箔彼此绝缘)。上课前利用感应起电机给这个“特别的容器”充电(不要让学生看到充电过程),上课时让一个学生触摸这个“特别的容器”的内壁或者外壁,学生会被电一下。让学生解释这一现象。学生最容易想到的解释是“电容器带电了”。但学生很容易忽略的一个问题就是:电容器本身不带电,是

5、因为学生自身摩擦起电带上了静电,学生带电后再去触摸金属也会出现被电的现象。在这里要倡导科学的严谨精神。启发学生:如何知道是不是电容器带电了呢?可行方案:1.用一个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接触电容器的一个极板,看铝箔是否张开。2.用一根导线一端和电容器的一个极板相连,导线的另一端与电容器的另一极板接触,会看到电火花。引出新课:这个可以容纳电荷的特别的容器,我们把它称作电容器。教师把自做的电容器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总结一下电容器的结构和作用。结构:任何两个彼此绝缘又相距很近的导体就构成电容器。顺次介绍:极板、电介

6、质、平行板电容器。作用:容纳电荷,储存电能。让学生找出现在教室中有的电容器。学生可能答案:演示用的自制电容器、两个人彼此绝缘、投影仪中有电容器、电脑中有电容器、两个日光灯的金属外罩彼此绝缘构成电容器、两根导线等等。向学生介绍感应起电机的莱顿瓶实际也是电容器,拆开一个感应起电机的莱顿瓶,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塑料桶内外表面都有金属箔。方案2:师生活动:教师打开相机闪光灯面向学生拍照,相机的的电子闪光灯发出强烈的闪光。引出:闪光灯闪光要借助一种非常重要的电学元件“电容器”,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电容器。幻灯片展示相

7、机闪光灯实物电路图(有条件的话可以在实物投影展示相机的电子闪光灯电路图)闪光灯的基本工作原理是怎样的呢?首先演示图甲所示的实验,过程同事件3让学生说明相机闪光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事件2]教学任务:介绍与电容有关的物理学史师生活动:1.富兰克林研究闪电时,他把闪电搜集到一个瓶子中,这个瓶子实际上就是电容器,它是由玻璃瓶内外贴有锡箔制成的,它是由荷兰莱顿大学的一名教授发明的,所以最早叫莱顿瓶。2.莱顿瓶莱顿瓶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克莱斯特;荷兰莱顿大学的物理学家穆欣布罗克,于1745年、1746年几乎同时发明的。

8、有一次,克莱斯特用传导的方法给装有钉子的玻璃瓶充电。当他的一只手拿着玻璃瓶,另一只手接触铁钉时,他感到肩膀和手臂受到了一下猛击。穆欣布罗克在做电学实验时,看到好不容易使带电体带上的电很快在空气中消失,便想找出一种保存电的办法。有一次,他用丝线吊起一支枪管来接收从摩擦起电机玻璃球传来的电。他在枪管的一端吊一根黄铜线,铜线的下端放在一只盛有水的玻璃瓶中。穆欣布罗克让助手一只手拿着玻璃瓶,同时自己使劲转动起电机。助手不慎将另一只手碰到枪管上,感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