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复习.docx

文言文虚词复习.docx

ID:61339945

大小:18.2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1-01-26

文言文虚词复习.docx_第1页
文言文虚词复习.docx_第2页
文言文虚词复习.docx_第3页
文言文虚词复习.docx_第4页
文言文虚词复习.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言文虚词复习.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复习目标】了解并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点导学】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答题策略】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

2、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考点梳理】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

3、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一)之一、作代词用: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我”“它”“它们”“它们的”。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亲戚畔之。③彼竭我盈,故克之。④又数刀毙之。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个”、“那样”等。例如:①渔人甚异之。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③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二、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有的可不译,是定语的标志。例1如:①故时有

4、物外之趣。②菊之爱,陱后鲜有闻。③水陆草木之花。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2、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不译。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③菊,花之隐逸者也。④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3、音节助词,用来补足调整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例如:①公将鼓之。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4、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5、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为强调定语,常

5、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如:①马之千里者。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如:①辍耕之垄上。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二)以一、作介词。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②以残年2余力,曾不能毁

6、山之一毛。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②遂许先帝以驱驰。③能以径寸之木。二、作连词。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②以光先帝遗德。③属予作文以记之。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如: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②以伤先帝之明。3、表示原因,可译作“因为”。如:不以千里称也。三、作动词,可译作“认为”“以为”。如:①皆以美于徐公。②臣以王之

7、攻宋也,为与此同类。③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四、特殊用法: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三)而一、表顺接关系的连词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学而时习之。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3、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3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4、修饰关系,可

8、译为“地”“着”,或不译。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②面山而居。③杂然而前陈者。二、表转接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可是”“却”。如: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②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四)其一、作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①择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