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从心开始.doc

快乐从心开始.doc

ID:61554967

大小:3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1-02-27

快乐从心开始.doc_第1页
快乐从心开始.doc_第2页
快乐从心开始.doc_第3页
快乐从心开始.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快乐从心开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快乐从心开始我的备课心得支玉恒    一说起“备课”,有些老师往往与“写教案”相混淆,其实二者不是一回事。备课是教师在授课之前对教材内容、结构、情感、道理等的深入理解,以及针对所教学生,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联系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教学方法的思考与选择、确定。而写教案,只是对上述理解、思考、选择这一备课过程的书面记录。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老师一辈子都在备课,而案头工作只要5分钟。 下面就我个人在备课方面的体会与大家交流切磋。 一、细读一遍,抓住根本    备课肯定要先读教材,但我初次接触课文时,并不多读,而是只读一

2、遍。读多了,对课文所有内容结构的“枝枝叶叶”都了然于胸,反而不知道该讲什么,怎样讲了。我读这一遍,是非常认真、非常仔细的。读完了,就合上书回忆,在回忆中抓取这篇教材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和最突出的特点。因为只读一遍就能在脑子里留下深刻印象的东西,应该就是作者浓墨重彩进行铺叙的,是文章的根本所在。抓住这些,就抓住了主干。  如《曼谷的小象》,读完后合上书一想,脑子里逐步出现了这些形象;曼谷郊外绿油油的禾苗,点缀着野花的草地,天空中不断变换着色彩的晨雾,一个漂亮的泰国妇女,一头乖巧听话的小象,一阵悦耳的铃声,一件友善助人的事情

3、……所有这些,在我脑海中形成一幅和谐唯美的图景。真美啊!我不由得赞叹。于是,我意识到:作者把这么好的东西都集中到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中,他就是要表达一种自然的美、生活的美、人性的美。一个“美”字是我对教材最重要的认识。有了这种根本性的认识,教学方法的就只是也就应刃而解――抓住这个“美”,引导学生在充分读的过程中,寻找美、发现美、表现美、表现美、欣赏美、体味美、享受美、从而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有了这样对教材的基本认识和教学的基本策略之后,打开书来再读。一是对已有认识进一步印证,二是从教

4、材的章节语句中了解作者对这些“美”是怎样具体表达的,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这样就准确地抓住了文章中最具表现力的语言文字,使语言工具与人文因素在教师的教学认知和教学操作中达到统一。   再如《她是我的朋友》,读后回忆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主人公阮恒在输血过程中的表现。他时而勇敢、坦然,时而以胆怯畏惧。为什么?因为他面临的是生与死的抉择。而这“生”与“死”,这两个字带出了人性(虽然是一个小孩子)的复杂与矛盾。这时,教学的“方略”已在我脑中形成:①在读中了解课文的整体内容(或曰故事梗概);②在此基础上提问:其实这篇课文写了两

5、个字,谁知道是哪两个字?(板书“死”“活”)③引导学生在感情地读课文中有关“死”的段落或句子(小姑娘和阮恒都面对着死,但主动选择权在阮恒,而小姑娘是被动的);④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阮恒输血过程的有关课文,并提问:阮恒在输血中,他内心也始终存在着两个字?(板书“勇”“怯”)⑤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阮恒既怕以不怕的情感;⑥引导学生认识阮恒虽然害怕而又勇敢献血的情感动力――回扣文题“她是我的朋友”。  这样讲下来,教师始终紧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实现对文章的感情和情感的体验,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遇到篇幅较长的课

6、文,“读一遍”中还需要在把握主体内容的同时,把握文章的结构方法或表现手法。如《金色的鱼钩》,全文超过2500字, 有感情地朗读一次需要较长时间。我读一遍后,了解教材内容是表现一位红军战士认真负责,处处为别人着想的忘我精神。而这一主题的表达,是贯穿于整个草地行军的漫长过程中的(据课文文句透露约四十天左右)。怎样都能抓住这一过程最重要的内容呢?我仔细回忆给人印象最深的几个日子,那就是:①老班长发现鱼,做铁鱼钩,开始钓鱼那一天;②“我”发现老班长不吃鱼那一晚和次日老班长命令我们吃鱼的清晨;③老班长牺牲那一天。这样就把很长的一

7、篇文章,提炼凝缩到三个事件上,于是文章内容、绕过、脉络一目了然,当然,上课也就胸有成竹了。 二、注重实质,简化课堂   “内容决定形式”。如上所述,我们把握了教材内容(这一“内容”,不只是文章内容,也包括其语言运用、表现手法、结构特点、情感态度等),教学方法往往也就不难解决了。但在构想设计具体教学过程及方法时,一定要简洁平实,不能贪多求全,不能复杂繁琐,也不能华而不实。这就要: 1、举一反三。语文教材不像数理化,教材本身就是该学科的原理、概念、法则等知识体系。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能使学生举

8、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基于这一点,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能把对课文情节、内容的学习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例如教常识性课文,当然应该让学生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借课文学习语言,开拓思维――既是了解知识也是学习语言的结果,而把雇课文所介绍的一些具体的常识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记叙性、文学性的文章,则不能只重故事情节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