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结合巧求面积.doc

动静结合巧求面积.doc

ID:61558980

大小:29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1-02-28

动静结合巧求面积.doc_第1页
动静结合巧求面积.doc_第2页
动静结合巧求面积.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动静结合巧求面积.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动静结合巧求面积广汉市雒城一小:刘光碧静止的事物使人们往往只看到片面,不能够全面观察事物的特征,不妨让它动起来,在运动中观察全面,寻找规律,把握特性;而运行的事物难以把握,让其静止下来,以便能清楚地看清其本质特征。所以,我们在求平面图形的面积时,应该动静结合,使静者动之,动者静之,巧求面积。一、变静为动,化难为易1、平移图形:把图形的某些部分平行移动,使图形化繁为简。例1:一条白色的正方形手帕,它的边长是18厘米,手帕上横竖各有二道红条,如图1阴影所示部分,红条宽都是2厘米,求这条手帕白色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分析:

2、本题只要通过平行移动,就能找到解题途径,把竖的两个红条平行移动一下,使它们紧贴正方形的左端把横的两个红条平行移动一下,使他们紧贴正方形的下端,如图2所示,白色部分的面积等于边长为18-2×2=14厘米的正方形面积,14×14=196平方厘米。例2:如图3所示,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这道题,如果采用一般方法解答比较麻烦,我们若采用平移的方法,将右上角的阴影部分平移(向左),从而使两个阴影部分组合成为一个正方形(如图4),阴影部分的面积为:6×6=36平方厘米。2、旋转图形:通过对图形的一部分进行巧妙的

3、旋转和平移,将原题图形转化成比较规则和学生熟悉的图形,使问题简化。例3:在一个正三角形内画出一个最大的圆,再在圆内画出一个最大的正三角形。如图5,已知大正方形的面积为16平方厘米,求小正三角形的面积。分析:只观察图5,不知从何下手,如果把原图中的小正方形旋转60º,使小正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落在大正三角形的三条边上,图6,很容易看出小正三角形的面积是大正三角形的,即16÷4=4(平方厘米)。例4:如图7,正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分析:粗看题目,觉得无从下手,如果把图7的阴影半圆逆时针旋转90º向

4、右平行,如图8,容易看出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平方形面积的一半。则20÷2=10平方厘米。例5:正方形的边长为20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图9、10、11、12)分析:图9-12,图形比较抽象,陌生,其实只要把图中的正方形等分为4个小正方形,再旋转、平移,拼成一个如图13的正方形,就很内容解决问题,阴影部分的面积就是用正方形的面积减去一个圆的面积。即:20×20-3.14×(20÷2)2=86(平方厘米)利用“变静为动”这一思维方式,不仅能清晰地揭示问题的本质,化难为易,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二、变动为静例6:如

5、图14已知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CEFG,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0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分析:此题只告诉我们正方形ABCD的边长,而缺少正方形CEFG的边开,也就是说正方形CEFG的边长是变化的,看似阴影部分的面积没有定值,我们取一些特定的数值让运动变化的边长“静”下来。如正方形CEFG的边长取5厘米(比AB小)、10厘米(与AB相等)、20厘米(比AB大)。1、当CG=5厘米时,图形变为图15。S△BFD=10×10+(5+10)×5÷2-10×10÷2-(10+5)×5÷2=50(平方厘米)2、当CG=1

6、0厘米时,图形变为图16S△BFD=FD×AB÷2=10×10÷2=50(平方厘米)3、当CG=20厘米时,图形变为图17S△BFD=10×10+20×20-(10+20)×20÷2-10×20÷2-10×10÷2=100+400-300-100-50=50(平方厘米)由上述三个结果都等于50平方厘米,也就是正方形ABCD面积一半,即阴影部分的面积不随正方形CEFG的边长的变化而变化,而是固定为正方形ABCD面积的一半,为什么会是一个定值呢?分析:连接图15、16、17的CF,易知∠DBE=∠FCE=40º,则C

7、F∥BD,CFDB为梯形,以BD边为底边,三角形BDF的面积等于三角形BDC的面积(同底等高),等于正方形ABCD面积的一半,如果把图15、16、17合并起来,即图18易知,阴影部分是以BD为同底的一组等高的三角形,它们的面积都等于三角形BDC的面积,所以,当右边的正方形CEFG随着边长的增大或减少,动点F的位置都在同一条直线上移动,并且这条直线平行于BD,虽然阴影部分的形状变了,但是面积的大小是一个定值。例7:已知正方形ABCD和CEFG,正方形CEFG的边长为6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6×6÷2=18(平方厘

8、米)总之,在求面积时,灵活运用“动”、“静”,使学生在动静变化,动静换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达到创新的目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