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发行“三高”问题实证研究.docx

新股发行“三高”问题实证研究.docx

ID:61601024

大小:66.55 KB

页数:2页

时间:2021-03-03

新股发行“三高”问题实证研究.docx_第1页
新股发行“三高”问题实证研究.docx_第2页
资源描述:

《新股发行“三高”问题实证研究.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新股发行“三高”问题实证研究随着全球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增长阶段,资本市场逐渐从复苏,金融创新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核心。与此同时,中国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化程度日益明显,民营企业已经由最初的边缘经济体一跃成为我国经济成分中最具活力的一部分,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支撑地方经济发展带动民间资本的新力量。我国的经济正处于深化改革攻坚期,经济增长急需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而高科技的研发则需要初创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形成,因此在这种条件与背景下,经过十年漫长的准备与时机的等待,中国的创业板顺势而生。2009年10月30日,28家经过审核的企业顺利在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创业板平台上

2、市交易,成为我国首批上市的创业板企业,这意味着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又一重要板块创业板的正式成立。随着创业板的推出,有效地解决了当时许多优质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的问题,给中小企业带来了资本市场的春风,使我国优秀的中小企业有了参与资本市场的机会,也给我国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提供了新的退出渠道,使我国私募行业迅速发展,一个由民间资本推动民间经济发展的生态系统正在形成。2009年6月份开始的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有效提高了一级市场的宏观配置效率,使得IPO定价市场化机制逐步形成。然而伴随着创业板市场参与主体的不断增加,其自身运转存在的一些漏洞也逐渐显现出来,诸如IPO造假、IPO破发、高价发行、

3、高市盈率发行、高超募资金闲置、业绩变脸、高管离职、治理混乱、监管失察PE投机、保荐人失职、缺乏退市制度等现象屡见不鲜。其中“三高”问题便是中国创业板市场的“顽疾”,“三高”带来的危害也严重影响着我国创业板优化我国资源配饰作用的发挥。股票估值方法通常分为两种,即绝对估值法和相对估值法。绝对估值法是通过预测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然后通过贴现得到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在发行定价环节主要参照相对估值法,本文主要依据相对估值法即P=PE*EPS,针对2009年创业板开市以来上市新股的发行价格(P)、市盈率值(PE)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时所披露的每股收益(EPS)进行实证分析。首先统

4、计自2009年创业板开市以来的新股发行情况,结合二级交易市场中各行业的表现,研究按行业分类之后各行业各月份的平均发行市盈率以及二级市场平均交易市盈率,分析两者是否有明显的相关度,以说明发行市盈率是否明显偏离二级市场市盈率。然后再从影响价格的第二个变量每股收益(EPS)入手,实证研究发行人拟发行时披露的EPS是否经过粉饰,是否存在虚高。目前我国新股发行大多采用的是向网下投资者询价的方式确定股票的发行价格,网下投资者的报价是根据其对拟上市公司业绩的主观判断决定的。本文从拟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数据中进行挖掘,对比拟上市公司发行前三年的盈利数据和上市之后两年的盈利数据,发现普遍存在上市前后业

5、绩显著下滑的情况;接着文章通过对比各行业拟上市公司发行前的净利润增长率和同期各行业全市场的平均净利润增长率,并经威尔科克森(Wilcoxon)秩和检验,发现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因此可以推断拟上市公司存在包装盈利数据的行为,而虚高的每股收益自然会造成发行价格的偏高。通过前文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本文得出了拟上市企业存在利润包装等行为是导致新股发行“三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于是文章最后就拟上市企业上市前的信息披露,中介机构的尽责,保荐机构的督导和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等几个方面提出了遏制过度包装,虚假披露等行为的改革建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