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医学]常见心律失常药物1-药学医学精品资料.ppt

最新[医学]常见心律失常药物1-药学医学精品资料.ppt

ID:62077754

大小:956.50 KB

页数:80页

时间:2021-04-14

最新[医学]常见心律失常药物1-药学医学精品资料.ppt_第1页
最新[医学]常见心律失常药物1-药学医学精品资料.ppt_第2页
最新[医学]常见心律失常药物1-药学医学精品资料.ppt_第3页
最新[医学]常见心律失常药物1-药学医学精品资料.ppt_第4页
最新[医学]常见心律失常药物1-药学医学精品资料.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最新[医学]常见心律失常药物1-药学医学精品资料.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最新[医学]常见心律失常药物1-药学医学精品资料一、概述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现代认识几个临床试验结果的启示传统药物分类存在的问题药物的选择问题常见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三、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及其存在的问题电技术介入治疗外科手术概述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律失常的治疗学发生重大变化,以射频导管消融、埋藏式自动心脏转复除颤装置和心脏起搏为代表的非药物疗法取得了重大进展。广大全科医生虽不参与这些技术的直接应用和操作,但应认真学习和了解这些新技术的基本原理,适应证和随访中应注意的事项。临床医师应重视

2、治疗手段的二重性所有的治疗手段或治疗方法对心律失常虽然都有有益的方面,即治疗作用,但同时出都有造成新的心律失常的危险性(致心律失常作用),因此应高度重视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抗心律失常药物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应深入了解它们对自律性传导性和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同时应熟知它们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现代认识几个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及启示IMPACT试验:研究目的是观Ib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美西律对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病人预后的影响,观察例数为630人,为期12个月;结果美西律组的病死率为7.6%而安慰剂组

3、为4.8%。CAST-1:观察药物为氟卡胺和英卡胺,观察对象为心梗后室早数≥6个/h及室速≤15个/次,但无临床症状的病人,共2000例,结果:当观察至16个月时此项研究即被迫终止,因为治疗组心律失常的致死率较安慰剂组高出3倍。CAST-2:观察药物为莫雷西嗪,观察对象基本与CAST-1相同,病例数为1325例。观察发现:用药两周内的病死率为17%,而安慰组为3%,而且长期观察也未能降低治疗组的病死率。ESVEM试验:该试验的目的是比较有创电生理检查与动态心电图监测预测药物的疗效,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都有很大的预测价

4、值,但观察中意外发现: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有效后继续服用一年的病人,95%的病例心律失常复发,部分病例死亡,而服用索他洛尔组的病人复发率只有67%,且没有死亡病例。CAMIAT及EMIAT试验,两项研究的目的都是观察胺碘酮是否能够降低心梗后伴室早及心功能不全病人的病死率,研究结果表明并不具有可靠的作用,但分层分析后发现,胺碘酮降低与心律失常有关的病死率分别较安慰剂组低38%和35%。有人总结有关胺碘酮的13个临床研究报告,共计6500例病人。胺碘酮能降低心梗后勤部室性心律失常病人的死亡率达13%(与安慰剂组相比),

5、降低与心律失常有关的病死率达29%。SWORD试验:研究目的是观察右旋(D)施太可(该药被人认为β阻滞作用较弱,可用于左心功能不全的室性心律失常),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d-施太可显著增加病死率(观察对象为有高危因素的梗塞后病人,观察组病死率为5.7%,安慰剂组为3.6%)。与SWORD结果相反,JACC1997的研究报告和中国的两个有关d-施太可用于室早的报道均表明,d-施太可对室速病人安全有效、对室早效果显著。国内一组观察d-施太可对阵发性房颤的疗效表明,该药的治疗效果显著。CIBIS-I和MERIT-HF

6、试验,研究目的是观察β阻滞剂对心梗并心律失常病人预后的影响。结果显示,β阻滞剂能显著降低心梗后和心力衰竭患者的猝死(32%),和总病死率(20%)。根据上述的研究报告,目前可以获得出下列几个启示: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减少心肌梗塞后的室性早搏虽然有效(氟卡胺、恩卡胺对VPBS的有效率分别为79%和83%,安慰剂只有37%),但I类药物对这些病的最终预后非但无益,反而有害,猝死和总病死率均有明显增加。提示此类药物对以往有梗塞史的病人并不适用,同时也说明单纯抑制VBPS不能降低猝死的发生率。II类抗心律失常药能显著改善

7、心梗后和心衰病人的预后,是唯一能够明显减少上述两类病人猝死和总死亡率的抗心律失常药物。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不论是近期疗效,还是远期预后,其作用均令人鼓舞。III类兼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仍有争议,但多数研究报告与权威人士认为此类药物明显优于I类抗心律失常药。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中存在的问题上世纪七十年代,VaughanWilliams根据药物的电生理作用,提出将抗心律失常药分为四类。根据药物对O相上升速率及复极时间的影响差异,将I类又分为Ia(降低O相上升速率,明显延长复极时间),Ib(轻度降低O相上升

8、速率,缩短复极时间),Ic(明显降低O相上升速率,轻度延长复极时间)三个亚类。VaughanWilliams的上述分类尽管沿用至今也得到国际医学界的广泛认可,但这种分类仍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①该分类仅仅针对快速型心律失常,不适用于缓慢性心律失常;②药物分类没有严格的界定,如索他洛尔,既有II类作用,同时又有III作用,胺碘酮在分类上归属于III类,但同时又具有I、II、I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