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卫国战争文学前两次浪潮特点探究

苏联卫国战争文学前两次浪潮特点探究

ID:6215283

大小:2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1-07

苏联卫国战争文学前两次浪潮特点探究_第1页
苏联卫国战争文学前两次浪潮特点探究_第2页
苏联卫国战争文学前两次浪潮特点探究_第3页
苏联卫国战争文学前两次浪潮特点探究_第4页
苏联卫国战争文学前两次浪潮特点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苏联卫国战争文学前两次浪潮特点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苏联卫国战争文学前两次浪潮特点探究  摘要:自1941年6月22日苏联卫国战争开始,苏联战争文学就伴随着战争一起出现,早期的作家、诗人都是以战地记者的身份随军一同走向战场,感受战争的残酷和艰难。这一时期,为了鼓舞国内抗战士气和民族同仇敌忾的精神,作家塑造了大量带有明显英雄主义的军人形象。关键词:苏联;卫国战争文学(一)塑造理想的英雄形象6苏联卫国战争文学第一次浪潮在战火弥漫的战争时期就已出现,到50年代初期为止。这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是根据战争进程以及战争中重大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讴歌苏联英雄儿女在抗击德国法西斯时的英勇事迹,塑造了一大批“民族英雄”形象。所谓的“民族英

2、雄”是指那些具有明确自我认识,并将自我荣誉与国家集体荣誉高度结合的人物形象。例如《学会恨》中的盖拉西莫夫、《俄罗斯性格》中的德略莫夫、《“司令员”之死》中的安东等等。这些人物形象主要作用在于影响和教育苏联军民。由于受德国突然入侵和苏联国内政治运动的影响,苏德战争开始苏联并不占优势,德军甚至一度兵临莫斯科城下。在这种战争背景下,这一时期的苏联作家的作品必须以激励和鼓舞军民士气为主,苏联作家也自觉把自己的文章当做培养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的道德教科书,并且结合特殊的时代背景,苏联卫国战争文学第一次浪潮中也不可能把探索和关注战士的内心精神世界作为描写重点,而是要强

3、调和宣扬军人的献身精神和爱国精神,以求鼓舞人民扛起法西斯的勇气和决心。因此,这一时期的作家着力于表现和描写那些能够激励起人们内心深处道德力量的英雄行为,塑造可以让人民效仿的完美的英雄形象。朗基努斯在《论崇高》中认为“崇高”包括伟大、雄伟、壮丽、庄严、神圣、堂皇、遒劲、刚劲、粗豪、高雅、绮丽、奇特等含义。同时他还指出构成“崇高”的五个要素“第一而且首要的是能作庄严伟大的思想。”、“第二是具有慷慨激昂的热情。”、“第三是构想辞格的藻饰。”、第四“使用高雅的措词。”6“尊严和高雅的结构”。卫国战争文学初期所创造出的那些英雄形象,无论是高大全的战争英雄,还是具有悲剧意味的平

4、民英雄,大多具有这种崇高的美学张力,这种美学张力表现在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上面,他们能够满足人们对爱国主义情感的诉求和对英雄主义的向往。通过这种具有巨大号召力的英雄形象能够唤起人们反侵略斗争的意识。虽然这些人物在苏联作家笔下都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倾向,但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苏联人民一致对外,奋勇杀敌的决心和勇气。这一时期的英雄形象具有的共同特点是:忠诚于祖国、热爱战友和革命事业、对敌人刻骨的仇恨、意志坚强、具有组织性和纪律性。西蒙洛夫的《第三个副官》中主人公柯尔涅夫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形象,他在最危急的时刻把自己的副官派上战场,因为他相信真正勇敢的人是不会死也不该死的

5、,勇敢的人会比懦弱的人死的少。苏联人民就是靠着这种勇敢,战胜了不可一世的德国法西斯。苏德战争是在苏联人民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再加上国内之前的政治运动,因此对苏联人民形成巨大挑战,同时也是对苏联军人战斗力的巨大考验。而对于作家来说,如何在特殊时期创作出符合人民需要和国家需要的文学作品,是这一阶段每一个作家的重要任务。因此,尽管这一时期的作品在艺术性上并不完美,甚至有明显缺陷,例如叙述视角单一,为塑造完美的英雄形象而造成的对其他战争场景描写的缺失;人物形象不丰满,有雷同化和类型化的缺陷。但在小说结构上很好的形成了“局部化”和“全景性”并存的特色,为后期卫国战争小说创

6、作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它们还都无一例外地表现了苏联人民英勇抗争,为祖国和人民勇于献身的革命热情,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感染力和号召力的革命英雄形象。这种形象背后反映了俄罗斯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点,是对当时历史生活的最好表现。(二)描写经历战争的普通人6自斯大林1953年逝世后,苏联卫国战争文学的关注点发生明显转向,由之前侧重于描写战场上的军人转向描写战争中普通人的遭遇,用以表现真实的战争残酷性,并向那些惨遭战争蹂躏的普通人致敬。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震动整个苏联社会,在新的政治环境下,人们开始反思之前的社会生活。1954年12月,第二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召开,大会

7、通过了新的章程,新章程删去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定义中“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的字样。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的召开,随后,在苏联国内兴起了反对个人崇拜、反对形式主义和无思想性、反对粉饰现实的“无突论”和“理想人物论”等思想观念的浪潮。国内政治环境的变换以及作家本身对文学创作的更深层了解,使大批文学作家和批评家创作倾向发生改变。著名作家爱伦堡在6《谈谈作家的工作》中提出“文学的功能在于帮助人们认识人的内心世界,文学要写活生生的人,写日常生活琐事等与传统不同的、带有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的新主张。其中,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是这一时期的主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