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肾上腺肿瘤和肿瘤样病变中应用价值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肾上腺肿瘤和肿瘤样病变中应用价值

ID:6215407

大小:2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1-07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肾上腺肿瘤和肿瘤样病变中应用价值_第1页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肾上腺肿瘤和肿瘤样病变中应用价值_第2页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肾上腺肿瘤和肿瘤样病变中应用价值_第3页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肾上腺肿瘤和肿瘤样病变中应用价值_第4页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肾上腺肿瘤和肿瘤样病变中应用价值_第5页
资源描述: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肾上腺肿瘤和肿瘤样病变中应用价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肾上腺肿瘤和肿瘤样病变中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肾上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经临床保守治疗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24例,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及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包括薄层重建、多平面重组(MPR)、容积重组(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肾上腺占位病变中,肾上腺增生7例,腺瘤6例,髓样脂肪瘤2例,肾上腺囊肿3例,嗜铬细胞瘤1例,肾上腺转移癌5例。肾上腺良性病变直径多小于3cm,边界清晰。三维重建图

2、像能清晰显示肾上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细微结构并能比较准确地对肾上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作出诊断。结论:多层螺旋CT图像质量好,对肾上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综合判断能力较强,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关键词】多层螺旋CT;肾上腺肿瘤;肿瘤样病变;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5肾上腺是人体内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其位置深而隐蔽。肾上腺皮质和髓质均可发生肿瘤,引起内分泌功能异常者称为功能性肿瘤,不引起内分泌功能改变者称为非功能性肿瘤。肾上腺肿瘤组织来源复杂,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多样,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发展,不但能确定肿瘤的有无,还能了解肿块的性质及及血供

3、情况,肿块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依据[1]。本文收集24经临床保守治疗或手术证实的肾上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探讨MSCT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收集了24例肾上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患者,其中男18例,女6例;右侧7例,左侧14例,双侧病变3例。年龄39~85岁,平均59岁。主要表现为向心性肥胖、皮肤紫纹等库兴氏综合征者5例。以高血压、低血钾、血尿醛固酮等升高者8例。头晕、心悸、出汗等症状者4例,无自觉症状及体征者7例。其中5例因各种肿瘤治疗前检查而发现,正常

4、体检偶尔发现2例。1.2设备与方法使用SIEMEN公司senation16多层螺旋CT、PHILIPS公司Brilliance6多层螺旋CT。扫描参数为:120kV,200~300mA,扫描层厚为5mm或3mm,螺距为1~1.5。扫描范围上起膈顶,下至肾门水平。其中7例行增强扫描,对比剂为碘必乐350或碘海醇,总量80~100mL,注射速率3mL/s,在注射对比剂后25~30s、60~70s、100s进行扫描。将扫描后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多种后处理技术重建进行观察。包括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reformation,MP

5、R),容积重组(volume5reformation,VR)及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intensityprojection,MIP)。2结果2.1肾上腺增生7例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29~70岁。本组病例中多为单侧发病,表现为肾上腺内外肢皮质不同程度增粗,最大径大于侧膈脚,密度均匀,双侧发病有2例,偶有结节状增生,增强扫描,增生结节强化程度与肾上腺保持同步。2.2腺瘤6例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42~75岁。本组病例均为单侧发病,大小介于0.8×1cm~4.2×4.6cm之间。平扫CT值最低-26Hu,最高45Hu,边界

6、光整,其中3例密度均匀,1例有囊变。增强扫描CT值最低2Hu,最高72Hu,见图1。2.3髓样脂肪瘤2例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43岁,55岁,大小分别为4.0cm×3.7cm,5.1cm×6.7cm,CT值前者平扫约-20~40Hu,增强扫描病灶不均匀强化,最高CT值可达87Hu。后者CT值-70~28Hu,伴完整包膜,增强扫描包膜明显强化,病灶内无强化,见图2。2.4肾上腺囊肿3例全部为男性,年龄40~83岁。囊肿最大径在1.0~2.4cm,囊壁厚度均25cm,且周围皮质及对侧皮质萎缩时,应诊断为腺瘤[2]。肾上腺腺瘤为发生于

7、肾上腺皮质的一类良性肿瘤,临床分为皮质醇腺瘤、醛固酮腺瘤和无功能腺瘤三类。就CT征象而言,典型的腺瘤常表现为单侧单发,最大径  3.2肾上腺髓质肿瘤主要是嗜铬细胞瘤,嗜铬细胞瘤由交感神经母细胞分化而来,存在于任何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分布的部位。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为肾上腺髓质内的原始细胞(交感神经母细胞)分化而来。国外称之为“10%肿瘤”,10%发生在双侧肾上腺,10%起源于肾上腺外,10%为恶性。大多数嗜铬细胞瘤呈中等大小,直径在5~10cm。多数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少数肿瘤呈分叶状。较小肿瘤密度一般均匀,中等大小肿瘤容易变性,

8、密度多不均匀,体积愈大愈不均匀[7]。钙化、囊变、出血和坏死较常见。高血压是其主要临床表现。本组1例为单发,分叶状,边界清晰,有坏死、液化、囊变,密度不均,增强后实性成分及间隔明显强化。有研究认为少数嗜铬细胞瘤也有相对较低的CT值,并可低于10Hu[8]。3.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