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解答技巧.doc

文学类文本阅读解答技巧.doc

ID:62159380

大小:2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1-04-19

文学类文本阅读解答技巧.doc_第1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解答技巧.doc_第2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解答技巧.doc_第3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解答技巧.doc_第4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解答技巧.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学类文本阅读解答技巧.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文学类文本阅读解答技巧  文学类文本阅读,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考生能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并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纵观近三年全国高考大纲版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大都是从作用、概括、赏析三个角度进行提问,下面结合具体试题说说这三种提问方式,并分析一些解答的技巧。  一、作用型提问方式  (一)“结构上的作用”的提问方式  【提问方式】  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和技巧】  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具体体现(简析具体内容+作者情感态度(如

2、果能表现).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总结全文,启发读者思考等作用。  【经典试题1】  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2009年高考全国卷Ⅰ雷抒雁《彩色的荒漠》)  【解析】  第一问答题策略:(1)要有文体特征意识。(2)要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同一关系取其一;相属关系取其“

3、属”;并列关系取其“和”;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3)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才能全面准确。第二问考查行文思路结构,注意,把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回答.  【答案】第一问:戈壁滩环境的恶劣;戈壁滩色彩的单调。第二问: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与下文要描写的彩色荒漠形成鲜明对比;先抑后扬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经典试题2】  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2010年高考全国卷Ⅱ张承志《大河家》)  【解析】  本文前三段,第一段点出题目含义;第二段介绍大河家的基本情况,点出主题,预

4、示下文;第三段写出写作缘由,抒发情感.  【答案】  ①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②挑明写作缘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④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机构,当下的感念与往昔的情景相互交织。  【经典试题3】  文中说:“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客子。”综观全篇,这两句话有哪些作用?(2010年高考全国卷Ⅱ张承志《大河家》)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思路。看段落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  【答案】

5、  ①上承前文作补充,指明了上一段中“船客子”的含义;②为后文作铺垫,解释下文“金客”、“麦客"等的含义;③使文章节奏有了变化。  (二)“人称使用上的作用”的提问方式  【提问方式】  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或作用)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和技巧】  ①第一人称:能给人亲切、真实的感受,便于直抒胸臆。缺点是容易受到时空的局限,非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事情就无法写进去。②第二人称:第二人称一般都兼有拟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语言生动;而在表情达意方面,运用第二人称往往便于直抒胸臆,或直接对话。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以亲切感,便于抒

6、情。但有环境限制,有明确的倾诉对象。③第三人称:它的优点在于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便于客观描述,但缺少真切感。  【经典试题4】  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灯火萧萧》)  【解析】  考查人称变换在文中的作用。注意人称变换与作者情感的变化。  【答案】  第一问: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②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两种不同人称的互相交叉。第二问:①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②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7、。  (三)“选材上的作用”的提问方式  【提问方式】  主要考“材料和中心有什么关系"或“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等。  【答题模式和技巧】  模式1.插入史实或某一事件的作用。  技巧:插入史实:①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②具有例证的作用。  插入某一事件:①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一般表示对生命、生活或事业的积极而深入的思考.  模式2.引用诗文或格言的作用  技巧:①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强化作者的观点的作用.②有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加

8、文采,前后照应等方面的作用。  模式3。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  技巧:①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起主人公的一生。②象征某种哲理,表达某种情思。  模式4.引用一个或一些对立或类似的事物、对象。  技巧:①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