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七章温里药课件PPT.ppt

最新第七章温里药课件PPT.ppt

ID:62171674

大小:781.00 KB

页数:85页

时间:2021-04-20

最新第七章温里药课件PPT.ppt_第1页
最新第七章温里药课件PPT.ppt_第2页
最新第七章温里药课件PPT.ppt_第3页
最新第七章温里药课件PPT.ppt_第4页
最新第七章温里药课件PPT.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最新第七章温里药课件PPT.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七章温里药三、适应证:里寒证里寒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是心肾阳虚,阴寒自内而生,表现出显著的寒象。2、寒邪入侵脏腑,阳气受困,又称脏寒,主要是指脾胃受寒证,表现有呕吐、呃逆、泄泻、胸腹冷痛,食欲不佳等胃肠功能障碍的症状。此外,温里药还可归心肝肺经,其归心经者能温通心阳,通利血脉而治心阳不足的心悸怔忡,脉微欲绝等症。如附子、干姜、肉桂;归肝经者,能温肝散寒止痛而治肝寒腹痛、疝气痛、厥阴头痛等。如肉桂、吴茱萸、小茴香等,归肺经者,能温肺化饮而治肺寒痰饮咳喘等症。如干姜。四、配伍临床应用温里药,应根据不同的症候,作适当配伍。1、外寒内侵,如有表证未解者:应适当配伍解表药。如细辛、桂枝

2、、麻黄、生姜等。2、寒凝气滞者应配散寒行气药。如橘皮、木香、乌药、青皮、沉香等。3、寒湿阻滞者应配燥湿健脾药。如苍术、厚朴、砂仁、草豆蔻、白术等。4、脾肾阳虚者应配温补脾肾药。如补骨脂、益智仁、山药等。5、气虚欲脱者(阳虚气脱者):应配伍补气药。如人参、党参、黄芪等。附子(掌握)一、来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侧根)。乌头是母根(或叫主根),附子是子根(因附于乌头而生长的子根。故名。)处方用名:盐附子、咸附子、淡附子、制附子、熟附子、熟附片、黑附块、白附块、黑顺片、黑附片、白附片、黄附片、明附片、炮附子、淡附片等。二、药性: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三、功效:回阳救逆,

3、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四、应用:本品味辛而大热,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健运,下补肾阳以益火,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1、亡阳证:久病体虚,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因大汗、大吐、大泻所致。症见肌肤冰冷,呼吸气微,四肢厥逆,脉微细欲绝等循环衰竭。①较轻者用附子汤(附子、党参、白术、茯苓、芍药。)②较重者用四逆汤(熟附子、干姜、炙甘草)更重者用参附汤。(人参、附子)。③冷汗淋漓者用芪附汤(黄芪、附子)或配龙骨、牡蛎、五味子等。2、阳虚证:本品主归心肾脾经,故凡心肾脾诸脏阳气衰弱者均可适用。(广泛用于多种阴寒证。)①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的阳痿宫冷,腰膝冷痛,畏寒肢冷、尿频等可选用桂附八味丸。(肉桂

4、、山茱萸、熟地、山药、茯苓、泽泻、丹皮或右归丸(熟地、肉桂、山药、杜仲、枸杞子、山茱萸、菟丝子、当归、鹿角胶)。②阴寒内盛,脾阳不振的脘腹冷痛,大便溏泄者:可配和益气温脾的党参、白术、干姜等同用。如附子理中丸。③脾肾阳虚的水气内停,肢体浮肿、小便不利者,附子有助阳化气之功,常配健脾利水的白术、茯苓、生姜等。如真武汤。④心阳衰弱的心悸气短、胸痹心痛者,可配人参、桂枝、丹参、薤白等。⑤此外,本品还可以外固卫阳以祛寒,用于:卫阳虚而表不固,汗出不止者:可与黄芪同用以温阳固表止汗。如芪附汤。阳虚易感风寒者:可配麻黄、细辛等以散风寒,如麻黄附子细辛汤。3、寒湿痹痛:本品味辛大热,能祛寒除湿,

5、温经而止痛。主用于:寒湿痹痛,多与桂枝、生姜等。如桂枝附子汤。附子还可温肺化饮,用于痰饮在肺的虚寒咳喘。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可与半夏、麻黄、五味子等同用。六、应用注意1、阴虚、热证和孕妇忌用。因其属辛热燥烈之品,易于助热,伤阴耗血。2、心脏病而见房室传导阻滞者,不宜用附子,因其乌头碱易使房室传导阻滞。3、附子宜制用或久煎一小时以上。4、反半夏、贝母、瓜蒌、白及、白蔹。思考题:1、附子的功效、应用是什么?干姜(掌握)干姜(掌握)一、药性: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二、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三、应用:1、脾胃寒证的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外寒内侵之实证。配高良

6、姜、半夏等。如二姜丸或半夏干姜散。阳起不足之虚证配党参、白术等。如理中丸。2、亡阳证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所致的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本品能通心阳,祛里寒,与附子同用,既能降低附子毒性。(实验证明甘草或干姜与附子同煎,可使毒性降低。)又可增强回阳救逆之功。如四逆汤。(如前人有附子无干姜不热之说。)3、寒饮喘咳,痰多清稀(慢性支气管炎),可配细辛,五味子,麻黄等同用。如小青龙汤。四、使用注意1、孕妇慎用。2、阴虚内热而咽喉疼痛或多汗者不宜用。3、高血压患者慎用。4、对胃有刺激性,可配甘草、大枣同用。干姜与附子功效比较干姜辛热,偏温散脾胃之寒而温中散寒又温肺化饮。回阳救逆(中上二焦)附子偏温

7、补脾肾之阳而又回阳救逆。(中下二焦)肉桂(掌握)肉桂(掌握)一、来源:来自幼树(5-6年)干皮或粗枝皮名“官桂”卷成筒状名桂通,采自十年以上的干皮,卷曲成线槽状名企边桂;去表皮者又名桂心。来自老树近地面的干皮,成扁平板状名板桂。油脂较多者名油板桂或紫油桂。二、药性: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三、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原。四、应用:本品主要用于阳虚证和痛证两大方面。1、阳虚证:肉桂辛热纯阳,能补命门之火,益阳消阴为治下元虚冷之要药。①肾阳不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