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尿酸性肾病教学讲义ppt.ppt

最新尿酸性肾病教学讲义ppt.ppt

ID:62267683

大小:1.54 MB

页数:58页

时间:2021-04-24

最新尿酸性肾病教学讲义ppt.ppt_第1页
最新尿酸性肾病教学讲义ppt.ppt_第2页
最新尿酸性肾病教学讲义ppt.ppt_第3页
最新尿酸性肾病教学讲义ppt.ppt_第4页
最新尿酸性肾病教学讲义ppt.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最新尿酸性肾病教学讲义ppt.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尿酸性肾病一、概述二、发病机制三、临床表现四、诊断要点五、治疗方案及原则六、预后概述尿酸性肾病是由于血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减少形成高尿酸血症所致的肾损害,通常称为痛风肾病,临床表现可有尿酸结石,小分子蛋白尿、水肿、夜尿、高血压、血、尿尿酸升高及肾小管功能损害。发病机制---高尿酸血症的产生研究表明尿酸排泄过程受多种基因和表达产物共同调控,是一个复杂过程。由于尿酸带负电荷,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脂质双层,因此肾小管对尿酸的排泄依赖于离子通道。有学者发现,有一些尿酸盐转运蛋白参与了近曲肾小管对尿酸盐的重吸收和主动分泌。研究发现,通过肾皮质细胞

2、膜的尿酸转运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电中性的阴离子转运体与一系列有机和无机阴离子的交换来转运尿酸盐;另一种是通过产电的尿酸盐转运体,它是一种单向转运体。发病机制---高尿酸血症的产生近年来,已从分子水平证实4种蛋白质参与了尿酸盐的转运:产电的尿酸盐单向转运体(UAT);有机阴离子转运体(OAT)家族的两种蛋白:OAT1和OAT3参与了尿酸盐的转运;与OAT4有部分同源性的蛋白质,命名为人尿酸盐阴离子交换器(URAT1),已证实它主要参与尿酸的重吸收。发病机制---高尿酸血症的产生发病机制---高尿酸血症的产生有些学者推测UAT基因可能

3、存在外显子的突变和(或)启动子区的多态性,这些基因突变和多态性势必影响UAT的功能,导致尿酸盐排泄减少。这可能是引起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主要原因。SLC22A11,GCKR,R3HDM2-INHBCregion,RREB1,PDZK1,SLC2A9,ABCG2,SLC17A1.发病机制---高尿酸血症与尿酸性肾病普遍认为高尿酸血症时,当体内PH<5.5或脱水,可引起尿酸盐沉积在肾小管一间质部位,引起尿酸性肾病,也可在远端小管及集合管中形成结石而阻塞泌尿,至晚期可导致肾间质纤维化及肾萎缩。一、概述二、发病机制三、临床表现四、诊断要点五、

4、治疗方案及原则六、预后临床表现---肾外表现关节炎、痛风石、痛风结节、高脂血症、高血压及心力衰竭等。临床表现---肾脏病变期慢性尿酸盐肾病临床表现为尿浓缩功能下降,出现夜尿增多、低比重尿、小分子蛋白尿、白细胞尿、轻度血尿及管型等。晚期可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出现肾功能不全及高血压、水肿、贫血等尿酸性尿路结石在痛风患者的发生率在20%以上,且可能出现于痛风关节炎发生之前。较小的结石可无明显症状;较大者可阻塞尿路,引起肾绞痛、血尿、排尿困难、泌尿系感染、肾盂扩张、积水等急性尿酸性肾病大量尿酸结晶沉积于肾小管、集合管等处,造成急性尿路梗

5、阻。临床表现为少尿、无尿、急性肾功能衰竭。在原发性痛风少见,多由恶性肿瘤及其放化疗等继发原因引起。一、概述二、发病机制三、临床表现四、诊断要点五、治疗方案及原则六、预后一、概述二、临床表现三、诊断要点四、治疗方案及原则五、预后诊断要点目前诊断尿酸性肾病的标准不一,但一致认为高尿酸血症(男>420umol/L,女>360umol/L)与尿液分析呈间质性肾炎表现是诊断尿酸性肾病的两个重要条件。尿酸性肾病常合并有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在诊断之前须排除各种继发因素引起的肾脏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继发于慢性肾衰的高尿酸血症有以下特点:①男女发病

6、率无显著差别;②发病年龄较早,多见于30-50岁;③血尿酸的水平较高>595umol/L;④尿尿酸排泄较少,多<400mg/24h;⑤病史中痛风少见。一、概述二、临床表现三、诊断要点四、治疗方案及原则五、预后治疗目的纠正高尿酸血症,促使组织中沉积的尿酸盐晶体溶解,并防止新的晶体形成,从而逆转和治愈痛风;治疗其他伴发的疾病。最佳治疗方案应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大方面。非药物治疗患者的教育、适当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是痛风长期治疗的基础。⑴避免高嘌呤饮食,可多因酸奶及脱脂牛奶。⑵对于肥胖者,建议采用低热量、平衡饮食、增加运动量,以保

7、持理想体重。⑶严格戒饮各种酒类,尤其是啤酒,可饮咖啡。⑷每日饮水应在2000ml以上,以保持尿量。药物治疗治疗目标:使血尿酸﹤6mg/d,以减少或清除体内沉积的MSU晶体。治疗方法:使用降尿酸药物。降尿酸药物分类:主要有抑制尿酸生成药和促进尿酸排泄药两类。另外还有新型降尿酸药(国外)及碱性药物等。⑴抑制尿酸生成药作用机制: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XO),阻断次黄嘌呤、黄嘌呤转化为尿酸。适应症:原发性或继发性高尿酸血症,尤其是尿酸产生过多型,或不宜使用促尿酸排泄药物者。代表药物:别嘌醇用法:初始剂量100mg/d,以后每2~4周增加10

8、0mg,直至100~200mg、tid不良反应:胃肠道症状、皮疹、药物热、肝酶升高、骨髓抑制,偶有严重的超敏反应综合征。注意事项:肾功能不全因酌情减量。⑵促尿酸排泄药作用机制:通过抑制肾小管重吸收,增加尿酸排泄。适应症:尿酸排泄减少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