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采访在舆论监督中应用

隐性采访在舆论监督中应用

ID:6229065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1-07

隐性采访在舆论监督中应用_第1页
隐性采访在舆论监督中应用_第2页
隐性采访在舆论监督中应用_第3页
隐性采访在舆论监督中应用_第4页
隐性采访在舆论监督中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隐性采访在舆论监督中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隐性采访在舆论监督中应用  随着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隐性采访这一鲜活的新闻采访方式逐渐被各新闻媒介所运用。黄石电视台《新闻直通车》也是一档舆论监督栏目,自创办以来,始终以“关注社会热点,反映百姓呼声”作为栏目宗旨,播出了大量有影响力的舆论监督报道,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隐性采访方式获取的新闻素材,并且这类稿件为栏目创造了较好的收视份额。可以说,隐性采访是舆论监督的一把利剑。一、隐性采访与舆论监督的需要所谓隐性采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

2、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它与公开采访是相对而言的,这样的采访,由于被采访者不设防,记者凭此获得的新闻素材更能还原事实真相,这恰恰是取得良好舆论监督效果的有效途径。5第一,隐性采访便于了解事件真相。一般来说,正面新闻报道多采取公开采访,而隐性采访多针对一些社会不良现象。由于这类不良现象大部分“见不得光”,事件当事人警惕性也较强,如果记者公开采访,当事人为了掩饰自己的违法行为,往往尽可能地隐藏真相,与记者“捉迷藏”。因此,记者采访回的素材要么是表面现象,要么是经过当事人“加工”的虚假情况,事件的原貌在采

3、访过程中容易变样。如果采取隐性采访,由于记者隐瞒身份、隐藏目的、隐蔽手段,则不会引起事件当事人的警惕,而新闻事实本身不会因为记者的介入而改变,记者能通过隐性采访记录事件原貌,再通过媒介传播给大众。2012年4月,黄石电视台《新闻直通车》栏目记者了解到黄石有人生产销售一种价格低廉的棉籽油,这种棉籽油其实是用餐馆的潲水提炼出来的,也就是所谓的地沟油。记者假装为该市某中专老师,以需要购买大量食用油为名与棉籽油销售商联系,在取得销售商信任后与其前往棉籽油生产窝点,并通过偷拍机全程拍摄了棉籽油的提炼加工过程。节目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反

4、响。节目播出后次日上午,黄石市卫生监督、工商管理等部门立即组建执法小组,对涉事作坊进行调查。在记者通过隐性采访拍摄获取的证据面前,作坊老板无以辩驳,执法小组成功端掉了这家地沟油作坊。5第二,隐性采访能有效减少采访干扰。我们都知道,如果通过公开采访揭露社会上一些不良行为和违法现象,往往采访还没结束,神通广大的事件当事人就会找关系、打招呼,导致舆论监督稿件“胎死腹中”。而记者隐瞒身份暗访,当事人并不知情,便无从阻挠,当记者暗访成功稿件播出或刊出后,当事人想干涉也晚了。《新闻直通车》是黄石电视台一档民生新闻栏目,舆论监督报道因为当事人干扰

5、被“枪毙”的情况时有发生。但是,记者通过隐性采访采写的“商家坑农”“企业污染”“食品安全”等新闻稿件,不但顺利播出,而且大部分都获得了较满意的处理结果。第三,隐性采访有助于保障媒体舆论监督的功能。舆论监督难是目前各媒体普遍存在的问题,然而,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不能因为困难而放弃舆论监督。如果不采用隐蔽的采访手法,媒体舆论监督的功能将得不到保障。2012年9月,有市民发现,黄石的文化宫一带,一到傍晚就聚集着一群三、四十岁的女性,这些人三三两两站在一起,时不时瞟一眼过路的人——她们是谁?在文化宫干什么?市民们对此感到好奇。《新闻直通车》

6、记者连续多日带着偷拍设备接近这些女人,最终发现:这些人竟然是“站街女”。《文化宫惊现“站街女”》在《新闻直通车》播出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市民们一致认为,在文化宫这样具有文化底蕴的地方竟然出现这种事情,实在是影响城市形象。新闻播出后,公安等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对这些“站街女”进行了打击处理,最终还文化宫一片宁静。二、隐性采访的运用应注意四项原则5虽然与公开采访相比,隐性采访在充分发挥媒体社会监督职能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惩治违法腐败、弘扬社会正义方面意义非凡,但是,隐性采访从其出现之日起就存在着一些争议,隐性采访带来的有关新

7、闻侵权的讨论,有影响媒体公信力之嫌。笔者认为,隐性采访须注意四项原则,使其真正成为舆论监督的“利器”。第一,隐性采访不能违反国家法律法规。隐性采访虽然隐蔽了采访手段,但记者一般应以第三者身份如实记录新闻事件,不得通过暴力、诱骗等违法手段获知新闻内容,不得主导新闻事件的发展方向;同时,隐性采访的题材不得涉及国家秘密、司法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及未成年人等方面。第二,隐性采访不能违背职业道德。记者进行隐性采访时,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而策划新闻、制造新闻;不能为了获取新闻信息而不择手段,丢弃最起码的做人准则;不能以隐性采访获得的信

8、息谋取个人或单位小集体利益。近年来发生在英国的窃听丑闻就是明显违背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的行为,西方媒体为了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反而丧失了媒体的公信力。5第三,隐性采访不能传播低俗文化。由于隐性采访涉及的领域都是社会阴暗面,运用不好时很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