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对冲伤ct、mri诊断对比研究

颅脑对冲伤ct、mri诊断对比研究

ID:6254013

大小:2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1-08

颅脑对冲伤ct、mri诊断对比研究_第1页
颅脑对冲伤ct、mri诊断对比研究_第2页
颅脑对冲伤ct、mri诊断对比研究_第3页
颅脑对冲伤ct、mri诊断对比研究_第4页
颅脑对冲伤ct、mri诊断对比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颅脑对冲伤ct、mri诊断对比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颅脑对冲伤CT、MRI诊断对比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颅脑对冲伤CT、MRI诊断,进一步认识颅脑对冲伤的CT、MRI两种影像检查方法的比较优势。方法选择50例颅脑对冲伤的患者进行CT、MRI检查。结果CT表现为多种密度的改变。MR表现为多种信号的改变。结论CT、MRI检查可以明确颅脑对冲伤病变的大小、部位、出血多少、水肿范围,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作用。关键词:颅脑对冲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对比分析颅脑对冲伤是由于受力方式不同、暴力作用在着力点得远侧产生的颅脑损伤。由于挫伤与裂伤不易区别,但是而这又常同时出现,所以临床上常合成为脑

2、挫裂伤[1]。而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可以继发于各种类型的颅脑损伤之后。颅脑损伤的患者,有专家认为在伤后数分钟至数小时的黄金时间内为其提供最重要的检查和治疗是非常必要的。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5我科2008年1月1日~2012年12月30日颅脑外伤患者,选择50例颅脑对冲伤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脑挫裂伤20例,脑挫伤15例,脑挫裂伤并硬膜下血肿及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硬膜下血肿5例,硬膜外血肿2例。男39例,女11例,年龄15~76岁,平均31.5岁。按颅脑对冲伤的严重程度以入院时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为准:重型为8分或小于8分共4例,中型为9

3、~12分共18例,轻型为13~15分共28例。1.2CT扫描方法和MR成像参数CT扫描方法:以OM为基线,层厚10mm、层距10mm依次向上无间距连续扫描。对于呕吐、烦躁的患者必要时予以镇静。MR成像参数:0.2T低场永磁型磁共振仪,头部线圈。常规性横断位T1WI、T2WI扫描以及水抑制成像,必要时加做矢状位、冠状位扫描。T1WI采用自旋回波(SE)序列,TE20~25ms,TR350~400ms采集次数3;T2WI采用快速自旋回波(FRFSE)序列。TE100~130ms,TR3800~4000ms,采集次数2,和液体抑制反转序列(水抑制)FLA

4、IR序列TE110~120ms,TR5600~5800ms,采集次数2,层厚6~8mm,矩阵256~256,视野(FOV)24~24。2结果2.1CT表现5额颞叶区脑挫裂伤10例、颞枕顶叶区8例、小脑区2例,CT表现为低密度脑水肿区中出现多发散在斑点状高密度出血灶,也可融合成团块状高密度影。病变广泛则有占位表现。低密度脑水肿区中CT值为15~25HU。团块状高密度影CT值为55~85HU。单纯额颞部硬膜下血肿5例,枕顶部硬膜外血肿2例,硬膜外血肿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局限性梭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区,血肿一般不越过中矢线,颅骨可见骨折,CT值为40~10

5、0HU。中线结构的改变由于局部脑组织挫裂伤或挫伤引起脑组织细胞水肿、产生血肿形成占位效应,幕上脑室受压变窄32例,矢中线结构移位10mm以上5例、10mm以下12例。2.2MRI表现额颞叶区脑挫裂伤13例、颞枕顶叶区10例、小脑区2例,MR表现:T1WI低信号、高信号或混杂信号,T2WI高信号,FLAIR高信号。T2WI上异常信号的范围明显大于T1WI。额颞叶区脑挫伤7例、枕顶叶区2例、小脑区1例,MR表现: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FLAIR呈高信号。受伤部位软组织区MR表现为软组织肿胀,T1WI呈等、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周边颅骨

6、信号改变不明显。3讨论5颅脑外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少数患者因检查不及时或者是因为缺少该必要的检查从而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对患者的康复造成不良影响。颅脑对冲伤的发病机制:由于受力方式不同而产生的颅脑损伤[2]。CT、MR对颅脑对冲伤的诊断以及该两种影像检查的比较优势总结如下:①颅脑对冲伤CT主要表现为低密度脑水肿区和斑点状或融合成团块状高密度区,MR主要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T2WI异常信号的范围明显大于T1WI,MR所显示的脑挫伤或脑挫裂伤的范围要比CT大,且能显示病灶区中较小的出血灶。所谓”shearinginjuries”,CT往往

7、不能显示,但MR常常显示深部脑白质或脑干存在混杂信号[3]。②CT成像参数是X线对人体的直接照射,是获取不同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的X线吸收系数,图像来自吸收系数的转换,是连续无间距横断扫描图像。本组研究结果显示,2例(4%)CT检查假阴性,再行MR检查,通过T1WI、T2WI和FLAIR序列扫描诊断为脑挫伤;在颞叶中颅窝区、头顶部血肿,MR可以通过不同方位作出明确诊断,而CT往往因为颅底区骨骼伪影的干扰或头顶部扫描不足而产生漏诊;硬模在MR呈低信号,它的显示有利于确定血肿在硬膜内还是硬膜外,为临床提供重要信息,而CT不易区分;与CT比较,MR在确定慢

8、性颅脑外伤出血方面比较有利,但是在确定颅骨骨折方面又不如CT[4]。MR在区分正常压力脑积水和高压力性脑积水上比CT优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