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学知识大集结

民法学知识大集结

ID:6301682

大小:5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1-09

民法学知识大集结_第1页
民法学知识大集结_第2页
民法学知识大集结_第3页
民法学知识大集结_第4页
民法学知识大集结_第5页
资源描述:

《民法学知识大集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民法通则》实施。〈注意:一般情况下,实施之日=生效之日≠颁布之日,这是为了让人民在法律生效前有时间了解该法律的效果,并给有关实施机关以准备时间。宣告死亡:被宣告死亡人的婚姻关系解除,其配偶可与他人结婚,其继承人可继承其遗产,其所负担的人身性债务消灭。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生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民法的性质:基本法,实体法,私法,普通法。法律渊源:指法律的表现形式。民法渊源:指民法的表现形式。它主要表现在各国家机关在其权限范围内指定的各种法律文件之中民法的适用范围/民法的效力:包括对人,对空间,对时间的适用范围。Ⅰ对人:原则上我国民法适用我国境内的一切人,包括我

2、国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人。Ⅱ对空间:以属地法为原则。Ⅲ对时间:民法原则上无溯及力,法不溯及既往是法治的根本原则(因为人民不可能按照他们不知道的法律行事,只能根据以公布生效的法律来筹划自己的行为。如此当事人才能预计自己行为的法律后果,获得行为的安全性)。溯及力:是指新法具有溯及既往的能力。民法解释:是对民事法律规范的确切含义、真实意思、及所用的概念、术语等所做的解释。民法解释的分类: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民事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民法基本原则:是指其效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民事法律制度的根本准则。〈平等原则,等价有偿原则,意思自治原则,诚实

3、信用原则,权力不得滥用原则〉民事法律关系:是指基于民事法律事实,由民事法律规范所调整而形成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Ⅰ是一种思想社会关系。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非人与物之间的关系。Ⅲ是一种权利义务关系。Ⅳ是属于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关系。根据民法调整对象不同分:人身权民事法律关系(人格权、身份权),财产民事法律关系(物权、债权,知识产权)。〈注意:继承权是人身权关系与财产权关系的复合〉〈根据民事法律关系的义务主体范围不同分:绝对权关系/对世权(人格权、物权、知识产权),相对权关系/对人权(身份权、债权、继承权)。〈根据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分:单一民事法律关

4、系和复合民事法律关系。〈单一民事法律关系:在人格权、物权、知识产权构成的绝对权关系中,一方享有权利,他方负义务,就是单一民事法律关系。‖关于复合民事法律关系,则是在债权、身份权、继承权构成的相对权关系中,多数为当事人互为权利主体,互为义务主体。〉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有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指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当事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有自然人、法人、国家。国家通常不能成为国内法的主体,在与其它国之间有国债时例外。民事法律权利的分类:Ⅰ以民事权利的标的分:人身权(人格权、身

5、份权),财产权(物权、债权、知识产权)。Ⅱ以民事权利的作用方式分:支配权(物权、知识产权),请求权(债权、抚养请求权),形成权(追认权、撤销权、解除权、抵销权等),抗辩权(同时履行抗辩权、不安抗辩权等以及保证人的检索抗辩权等)Ⅲ以权利人可以对抗的义务人范围分:绝对权(人格权、身份权、物权、知识产权),相对权(身份权、债权、继承权)Ⅳ以权利的成立要件是否全部实现为标准分:既得权,期待权。〈既得权指成立要件已全部实现的权利。一般民事权利都是既得权,是由权利人实际享有的权利。期待权指成立要件尚未全部实现将来有可能实现的权利。如继承权、或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所产生的权利。〉Ⅴ以

6、权利的相互关系分:主权,从权。〈主权:不以其他权利为存在条件的权利。从权:须以其他权利的存在为发生条件的权利。〉权利能力:即人格,是法律赋予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行为:指权利人行使权利的活动以及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活动。行为主要是债的关系的客体,有“给”“做”“供”三种形式。“给”:是交付他人某一已有的物,涉及到买卖合同类型的债;“做”:是为他人制作尚不存在的物,涉及到承揽合同类型的债;“供”:是为了他人提供某种服务,涉及到运送合同类型的债。〈注意:仔细分析在一个具体民事法律关系案件中,到底是行为做的客体,还是物做的客体。很多同学对这两个容易混淆〉民事法

7、律事实:是符合民法规范,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民事法律事实的特征:Ⅰ是一种客观的现象。没有表现为客观现象的主观意识,不是法律事实.Ⅱ客观现象必须同一定的法律效果相联系,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Ⅲ客观现象必须符合民法的规定,违反民法规定的客观现象不是法律事实。以是否与当事人的意志有关,把民事法律事实分为:行为和事件两大类。(与表意有关)行为分为表意行为和非表意行为。非表意行为又分为事实行为(如发现埋葬物)和非法行为(如侵权行为)。表意行为:行为人旨在设立、变更和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非表意行为:行为人主观没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