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解决问题的瓶颈

走出解决问题的瓶颈

ID:6318648

大小:74.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1-10

走出解决问题的瓶颈_第1页
走出解决问题的瓶颈_第2页
走出解决问题的瓶颈_第3页
走出解决问题的瓶颈_第4页
走出解决问题的瓶颈_第5页
资源描述:

《走出解决问题的瓶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走出“解决问题”教学的瓶颈——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学段“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梳理与突破策略数学问题是指人们在数学活动中所面临的、不能用现成的数学经验和方法解决的一种情境状态。所谓解决问题,是指以思考为内涵,以问题目标为定向的心理活动或心理过程。从这个角度看,思维也就是一种指向解决问题的间接的和概括的认知过程。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讲,数学学习中的解决问题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而这种学习方式正决定着他们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又直接影响着他们今后的生活方式。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解决问题最本质的价值就在于——思维价值和应用价值。那我们一线教师又该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解决问题”这一领域的价值呢?一、我的

2、困惑一提到“解决问题”,大家想到的总是应用题、线段图、数量关系等等。有人会问:新课程中的“解决问题”,线段图还要不要画?数量关系还要不要分析?首先我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的困惑是:1.    如何把握画线段图的度?2.    如何把握分析数量关系的度?3.    应用题的类型能不能说?4.    逆叙、多余条件问题要不要教?5.    计算教学中的解决问题如何把握?6.    如何培养多种解题方法?为了解决以上困惑,我首先对第一学段的“解决问题”教学进行了梳理。二、内容梳理关于目标:《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其中对解决

3、问题目标的阐述是:●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关于内容分布:内容分布相关知识点及页码解决问题 第一册P47认识6、7后P58认识8、9后求总数、部分数  一步 P107认识8、7、6加几后求总数(不同策略)、求剩余(练习)  第二册P15十几减8求部分数 一步 P19十几减8后求总数、部分数(开放式图、自主提问)P57-71一百以内数加减法(一)求总数、部分数、求剩余(多个

4、问题)一步两步P72一百以内数加减法(一)后比多少一步  P9-22一百以内加减法(二)求总数、部分数、求剩余、比多少 一步 第三册P23一百以内加减法(二)后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P26-30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两步P31加减法估算加减法估算一步两步P44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求几个几、开放式图)一步P56乘加乘减乘加乘减两步P59用乘法解决问题乘法(求几个几、开放式图、自主提问)一步P77倍的认识求几倍数(线段图、文字题)一步P99-100数学广角简单的搭配(排列组合)、简单推理   第四册P2-8一百以内加减法、表内乘法后 解决问题(专题):加减混合两步计算(综合列

5、式)、连减或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添小括号)、乘加乘减 两步P18-29除法的初步认识除法(求每份数、份数)一步P54-59表内除法(二)求倍数、乘除混合(综合列式)一步两步P81万以内数的认识后万以内加减法估算一步第五册P25万以内加减法笔算及验算加减混合两步P42长方形、正方形周长 周长计算问题: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P55有余数除法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一步P68-86多位数乘一位数多位数乘一位数P112数学广角搭配(排列与组合) 第六册P13-31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求每份数、份数、倍数一步P77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面积计算问题(除减)两步P99-100两位数乘两位数后

6、解决问题(专题):连乘、连除P108-109数学广角重叠问题、等量代换 基于上述内容编排与分析,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几点个人思考:三、突破策略1.创设自由空间,强化数量分析(1)开放问题归类空间,在对比中加强数量关系我认为应用题的类型可以说,但要淡化,同一类型仍可加强对比,从而在对比中强化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如相差关系问题(谁比谁多几、谁比谁少几、谁和谁相差多少)这三种不同问法要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倍数关系问题(求几倍数、求一倍数、求倍数)三类问题也应进行对比,使学生对此类问题的数量关系更加明确。(2)开放典型问题空间,在强化中突出数量关系①一年级★多余条件问题如:妈妈买来12个梨、10个苹果,吃

7、了5个梨,还剩几个梨?学生一开始碰到这样的题目可能无从下手,在老教材中我们会问学生问题求什么,需要用到哪些条件,这当然不失为一种理性的方法,但往往也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们不妨换一种问法:这道题有三个数,你认为哪些数比较重要?或许学生在你话说到一半时就会说有一个数是没用的。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多余条件问题就显得水到渠成了。★逆向思维问题如:小方有一些糖,吃了5颗,还剩8颗,小方原来有几颗糖?学生很容易看到“吃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