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教学案例(童永琴)

6+3教学案例(童永琴)

ID:63357651

大小:23.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1-08-18

6+3教学案例(童永琴)_第1页
6+3教学案例(童永琴)_第2页
资源描述:

《6+3教学案例(童永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师要敢于“退居二线”平房小学童永琴案例描述:2014年4月25日,我参加了八里庄学区“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系列活动之数学课堂“6+3”模式研讨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一共听了两节课,一节五年级的《最小公倍数》,一节六年级《转化》。会后,教研员高萍老师对这两节课进行了评课以及点评,高萍老师的语言风趣、直率,而且一针见血,能很明显地看出问题。在《转化》这节课,高老师提到了教师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应对方案。问题一:学生答非所问课堂描述:课上,教师提出了两个研讨问题,一是:谁的面积大?你是怎

2、么比的?生回答:我把这个半圆旋转到这,补成一个长方形。教师的研讨问题二是:我们还用转化的方法解决过什么问题?生回答:我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点评:教师的提问很准确,但是孩子却只回答后半句。而课堂上教师完全被学生带走了,这样不仅教师累,老得给学生补全答案,而且学生的能力没有培养起来。建议:这时教师需要做的是,继续提问:他说的你同意吗?这样就能培养学生听问题的能力。问题二:学生想法简约,让其他同学猜想法课堂描述:课上一个学生的做法比较简约时,教师提问:你能猜猜他的想法吗?有一个学生,结果猜错了。

3、然后教师只好让写出这个想法的学生自己说自己的想法。点评:学生本来很积极地去猜,结果猜错了,势必影响孩子的积极性,下次孩子就真不敢猜了。建议:当学生的想法比较简约时,不要让别的学生猜想法,让他自己讲;只有当学生的想法比较完备时,教师可以让其他学生猜猜想法。问题三:在组织交流过程中,让学生发现问题课堂描述:在汇报交流过程中,教师发现了问题,教师直接给提出来了。点评:这个过程中,教师又代替学生干活,剥夺了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建议:教师要善于提出组织类的交流问题:你觉得有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想问的?你怎么想

4、的?你听明白了吗?你觉得他的方法好在哪?在学生交流时,出现问题,应该由学生发现,由学生提出来。只有当没有学生提问时,教师才提问。这样,学生慢慢就会提问了。反思:在高老师的评课中,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高萍老师说的观念——教师要退居二线。对于这个观念,我是十分认同的。曾经听过孙佳芳老师上的一节复习课,整节课,教师真正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教师真正的是一个引导者,完全促使学生在思考,学生在发言,学生在听,一节课上了一个小时,学生依然意犹未尽。可见,孙老师是真正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为什么孙老师的

5、课就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呢?孙老师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不听地提问,一直追到学生思维的深处,追到知识的根源处。教师就是简简单单地提些组织类的语言:谁听懂了?他说的什么意思?你再来讲讲?就是这些简简单单的语言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曾经在我的课堂中,当我发现有学生不注意听讲时,我的方法就是点名提醒,或者就是点名回答问题,然而当然学生回答不上来,这样我就会批评他,然后他还是不会,结果自己还闹了一肚子气,还耽误了课堂时间。听了孙老师的课之后,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那就是,学生不会,就一定不能放过他,要当堂

6、教,教会为止。曾经还听说一个案例,一个语文教师要语数包教,她不会教数学,当时校长给她的建议是:不用你讲,你让学生上去讲,你坐在下面听就行了。这个老师真的是这样做的,而学生的数学成绩真的不错。我完全相信这是真的。但是有时候,我发觉我不是不愿意退居二线,而是我不敢。现在又是期末复习的时候了,我发觉我又开始有急躁的情绪。尤其是在练习中或试卷中,碰到错题时,有时候也尝试想让学生去讲,但是又总是觉得学生讲得不太清楚,或者说学生的方法不够简洁,最后又变成了我在包办代替。现在想想,我越是包办代替,学生的能力越提

7、升不起来。所以,在听了高老师的点评之后,又真正切切地体会到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及功效,也再次告诫自己——要敢于退居二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