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门间隙的调整》教案

《气门间隙的调整》教案

ID:6375143

大小:3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1-12

《气门间隙的调整》教案_第1页
《气门间隙的调整》教案_第2页
《气门间隙的调整》教案_第3页
《气门间隙的调整》教案_第4页
资源描述:

《《气门间隙的调整》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气门间隙的调整各位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述课的内容是《气门间隙的调整》,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今天的内容。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配气机构是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动机的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第三章配气机构是本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的重点内容;而气门间隙的调整则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也是汽修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气门间隙的定义、作用;(2)认识到气门间隙过大过小的危害;能力目标:掌握气门间隙调整的方法与步骤。情感目标:(1)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2)培养学生良好的实习实训习惯与态度;(3)培养学生安全操作的习惯与意识。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一缸压缩上止点的确定。教学难点:如何确定可调气门。4、教学课件、教具多媒体视频、图片、常用工具、实验发动机(EQ6100-1发动机)5、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理论讲解为主,演示操作为辅第二课时:学生分组实习实训,教师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二、学情分析4职业中学的学生基础差,学习态度不够积极。教学中要少讲多练,多让学生操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本节课及整个的教学中,通过各种可能

3、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一个重要内容。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图片展示、分组操作法相结合目标:这些教学方法意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播放一段因气门间隙不正常而引起发动机故障的视频。通过这段视频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气门间隙的调整。(二)讲授新课1、进气门和排气门的确认(1)根据气门所对应的气道确定。学生活动:指认实习发动机的进气门和排气门。教师活动:根据学生回答总

4、结归纳:与进气道对应的是进气门,与排气道对应的是排气门。教师活动:展示图片3-29,让学生思考进气门和排气门的确认的其他方法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出第二种方法。并通过这个方法区分各缸进,进排气门。2、一缸压缩上止点的确定学生活动:集体回忆四冲程发动机的相关知识以及6缸曲轴布置形式教师活动:教师点拨让学生清楚上止点分为压缩上止点与排气上止点,压缩上止点该缸气门全关,排气上止点时该缸气门全开。(1)分火头判断法教师提问:为什么分火头与一缸分高压线位置相对时表示一缸压缩上止点?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总

5、结4教师明确:分火头与一缸分高压线位置相对时,表示一缸处于压缩上止点。学生活动:用此方法找一缸压缩上止点。(2)逆推法教师活动:展示6缸发动机曲轴实物学生活动:观察一、六缸曲拐布置方位教师总结:根据实物可知6缸在排气上止点时,一缸为压缩上止点。学生活动:用此方法找一缸压缩上止点。(3)按上止点记号确定一缸压缩上止点让学生观察发动机飞轮与飞轮壳上的上止点记号。并指出这种记号可能在发动机前端也可能在发动机后端。当两记号对齐时,第一缸正好处于压缩上止点或排气上止点。确定压缩上止点的方法是:先找压缩总冲程,再找压

6、缩上止点。A、棉球法B、观看一缸进气门动作法学生活动:三到四名学生利用A、B两种方法,找到一缸压缩上止点。通过以上过程让学生一方面复习了已讲的四冲程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另一方面强化了刚才所学知识。3、气门间隙的调整步骤(1)确定可调气门学生活动:集体回忆四冲程发动机工作原理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6缸发动机工作循环表(P36表2-3)教师提问:一缸压缩上止点时可调整的哪些气门?学生活动:依据工作循环表学生指出一缸压缩上止点时可调整的气门。教师总结:153624双排排不进进4进而推出表3-1的内容小结:,综上所述

7、,发动机可调气门的方法称为“双排不进”,其他几种发动机的可调气门的排列表,可让学生参看课本表3-2至表3-5。(2)调整气门间隙的方法教师活动:展示图片:3-14、3-45播放视频:气门间隙调整的视频,然后指名让学生调整气门间隙。(三)课堂小结通过这堂课要让学生掌握气门间隙的调整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实习实训习惯,并培养学生实物操作过程的安全意识。(四)作业布置1、简述气门间隙的调整步骤。2、下一节课分组调整气门间隙,请大家做好相应的准备。(实验室进行)(五)板书设计气门间隙的调整1、进气门和排气门的

8、确认(1)根据气门所对应气道确定(2)用转动曲轴法观察确定2、一缸压缩上止点的确定(1)分火头判断法(2)逆推法(3)按上止点记号对正法3、气门间隙的调整(两次调整法)(1)确定可调气门(2)调整气门间隙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