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ID:6421925

大小:172.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01-13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_第1页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_第2页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_第3页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_第4页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长亭送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⒈理解文中主题,领悟剧中的矛盾冲突和莺莺性格中的叛逆精神;欣赏优美曲词,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⒉通过学习《长亭送别》,进一步了解元杂剧中“生、旦、丑、末”等戏剧角色和“云、科”等戏曲吟唱道白手法的作用。  ⒊通读全文,理解情节,分析剧中人物形象,体会主人公在分别时难舍难分的微妙心理。  ⒋品味曲词多用修辞,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而富于文采的特点;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欣赏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重点:  ⒈积累有关知识,品析人物形象。  ⒉欣赏曲词特点,品味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体悟莺莺别离时的心理,理解主人公的叛逆精神,

2、明确本剧的戏剧冲突。   教学方法:  ⒈策划分角色朗读和美读,在读中领略优美曲词的艺术魅力。  ⒉运用现代化手段,扩大课堂容量,为学生欣赏课文提供帮助。  ⒊引导、点拨学生对曲词的赏析、学习和领悟曲词的艺术手法。  ⒋运用比较阅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积累有关知识,为鉴赏课文打好基础,把握课文情节内容,赏析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有一首歌唱得好,“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人在转。”道出了人生就是不断奋斗、追求的一生,决定了大多数人要四处漂泊,不断踏上新的征程。新的相聚,往往意味着又一次的

3、别离。“人生自古伤别离”,别离情从古唱到今,无论是“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惆怅,还是“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都难掩“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凉。尽管奢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发出“不破楼兰誓不还”的豪言,也难免“循墙绕柱觅君诗”的渴望,殷勤致问“君子意如何”。但是,最令人牵肠挂肚、难舍难分的恐怕还是要数本拟长相厮守却又不得不别离的恋人了。李商隐在《无题》诗中这样写道:无 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怕见之不易,更觉别离之难,东风无力,人生何堪

4、?唯效春蚕、蜡烛,终生相待。殷殷嘱托意难尽,但求青鸟常往返。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李商隐在此诗中更是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秋风渐起,黄叶飘零,又一对相亲相爱的人儿就要别离了,他们是否会像那些伟大的诗人一样畅叙别情呢?打开课本,请看《长亭送别》。  二、基础知识:  ⒈作者简介:  王实甫(约1260~1336年)名德言,字实甫,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他的创作活动时期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据贾仲明《凌波仙》吊词介绍,王实甫在当时即享有盛名,常与演员、歌伎往来。所作

5、杂剧十四种,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三种及《韩彩云丝竹芙蓉序》《苏小卿月夜贩茶船》各一折。剧中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西厢记》是王实甫最成功的作品,它是以爱情为题材的杂剧的高峰,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贾仲明在《凌波仙》吊词中说:“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西厢记》的故事最早来源是唐代元稹所写的《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但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即《董西厢》对王实甫的影响

6、更大。王实甫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发展、提高,对情节也进一步加工,使人物性格的发展更为合理,同时充分发挥了戏剧表演的长处,使冲突更为剧烈,人物形象更为丰富,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也更为细致,语言也更加精练,从而使《西厢记》成为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⒉作品介绍:  《西厢记》长达五本二十一折,这同一般的元杂剧仅有四折不同,课文节选自第四本第三折,原题为“哭宴”,写崔母被迫许嫁后,便令张珙入京应试,求取功名。张珙临行前,崔莺莺在十里长亭为其送行,原题中的“哭”字非常形象,道出了刚刚取得母亲认可爱情的女主人公又要与心上人分别而异常痛苦的心境,正所谓“离愁别

7、恨”。但崔张分别的痛苦,是崔母一手造成的,她认为女儿是名门闺秀,张生只是一介布衣,因此门不当户不对,故而在崔张爱情既成事实之时,还要强迫张珙进京应试为官,否则不准完婚。“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崔张二人就是在象征封建势力的崔母的逼迫之下才被迫分离,选文以“长亭送别”为题,虽然委婉文雅,但过于大众化,流于一般,远不及原题那一个“哭”字更令人伤感。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⒈听读课文(播放录音磁带)  (要求:学生可轻声跟读,掌握节奏,读准字音,体味抑扬,领会感情)  ⒉学生自行默读  (要求:结合注解,弄清句意,并把文中化用的诗句和运用的典故画出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