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产保存的世界趋势与在地行动计画

文化资产保存的世界趋势与在地行动计画

ID:6465926

大小:126.0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01-14

文化资产保存的世界趋势与在地行动计画_第1页
文化资产保存的世界趋势与在地行动计画_第2页
文化资产保存的世界趋势与在地行动计画_第3页
文化资产保存的世界趋势与在地行动计画_第4页
文化资产保存的世界趋势与在地行动计画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化资产保存的世界趋势与在地行动计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文化資產保存的世界趨勢與在地行動計畫InternationalTrendsonSafeguardingofCulturalHeritageandLocalActionProject洪孟啓壹、前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自1972年制定《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公約》(ConventionConcerningtheProtectionoftheWorldCulturalandNaturalHeritage),至今已完成全球八百一十二項「世界遺產」(WorldHeritage)認定與保護名錄(2005年11月),持續推動全人類共享的有形遺產(TangibleHeri

2、tage)的保存。「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在2001年加入法國發起推動的「古蹟日」(HeritageDays)國際行動計畫,在2002年推動國人認識「世界遺產」觀念,並擬定了國內十一處世界遺產潛力點,以喚起國人對於在地文化與自然遺產保存的自覺意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近年來積極展開對人類無形文化資產(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保存工作的重視,自2001年開始每隔兩年公告一次「人類重要口傳與無形文化資產」(MasterpiecesoftheOralandIntangibleHeritageofHumanity),至今已公告共九十項人類重要的無形文

3、化資產代表名錄,更在2003年通過《無形文化資產保護公約》(ConventionfortheSafeguardingofth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以提高人們對無形文化資產保護的關切,正呼籲各國政府、非政府組織、及社區團體共同參與認定、保護、活化及推廣在地的無形文化資產。根據「世界遺產公約」第一、二條,世界遺產可概分為文化遺產(CulturalHeritage)、自然遺產(NaturalHeritage)與複合式(Cultural&NaturalHeritage),而於2003年通過「無形文化資產保護公約」後,則使世界遺產的範疇擴及「無形

4、文化遺產」(IntangibleHeritage)使對於人類共同文化遺產的界定範疇益形周延,同時也更符合立法原始本義整體性、真實性和完整延續潛力的要求。雖然我國並非「聯合國」成員,無法積極參與「國際教科文組織」相關計畫,但誠如國內推動「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計畫一樣,重點在於我們必須踏出自省自覺的第一步。行政院在民國九十四年修正公布《文化資產保存法》,為國內文化資產保存的最高準則,正朝文化資產事權、範疇、活化再利用、獎勵等方向努力。在全球化與文化多樣性議題正熱烈被討論的時代,台灣也有許多珍貴的「無形文化資產」正待我們以更開闊的國際視野和標準去發掘與重視。希望透過這次研討會,

5、在認識世界各地文化寶藏的同時,也讓我們看到自己,珍惜在地所擁有的文化「資」「產」。唯有在「資產」與「產業」觀念並重下發展,才能均衡地保存在地的文化財富。第21頁貳、無形文化資產面臨的危機一、來自文化社會學的論述關於無形文化資產面臨的危機,首先是來諸工業化的影響,尤其在最需要保護的所謂開發中國家情況最明顯。二十世紀初阿多諾(T.W.Adorno)與赫克海默(M.Horkheimer)首先以「文化工業」(CulturalIndustry)之名表達了這方面的憂慮。其論述圍繞於兩個重點,一個是商品形式文化的出現,使藝術由實際生活中分離;一個是文化工業的產生,使文化乃至人類皆趨向物

6、化,以致產生意識形態與生活的幻覺,視文化事物是另一種生產型態。其發展結果自是以聲音、語音為主的無形文化受威脅為最大。接續前述邏輯,現代化的發展自是第二個危機,班杰明(W.Benjamin)與齊美爾(G..Simmel)、盧卡奇(G..Lukucs),一樣視美學為對現在種種過剩的矯正,但卻因商品資本主義的利用而產生似真的整體化(FalseTotalization),以致變社會生活為夢想或神話,並進而形致政治美學化,於是理性、複雜度和結構皆為感性、強度和意象所取代。些發展過程的結果是「氛圍的枯萎」(ShrivelingoftheAura),其中一方面是製造了政治美學化的法西斯

7、政權;一方面是出現了一群漫不經心的接受者。這種大環境的改變,對傳統生活的衝擊,使附屬於傳統生活的無形文化資產飽受威脅。葛蘭西(A.Grmsci)強調文化霸權非僅是簡單的、赤裸的壓迫與支配關系,即非如習慣性所理解的,統治階級強灌輸其意識形態予從屬階級,而是被統治者自願的贊同,於此邏輯之下,一些處於弱勢文化的民族在其民族力量惰性的消極性態度之下,也自然接受強勢文化,或甚至放棄自己所原有的文化,亦乃成為歷史性特徵之一。無形文化資產的第三種危機,正是此一歷史邏輯之下的產物,當面對西方強勢文化之下,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大眾,往往在對自身文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