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浅谈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ID:6562524

大小:24.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1-18

浅谈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_第1页
浅谈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_第2页
资源描述:

《浅谈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030100阳曲县东黄水镇侯曙平摘要:本文对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玉米丝黑穗病俗称灰包,它是以土壤传病为主,苗期侵染的病害,是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为了最大限度地控制病害,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关键词:玉米丝黑穗病症状病因防治阳曲县地处山西省中部,位于忻定和晋中盆地之脊梁地带,地域广阔,地形地貌多样,山区、坡地分布广泛,气候条件适宜,玉米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县种植面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玉米丝黑穗病遍布世界各玉米产区。此病自1919年在我国东北首次报道以来,扩展蔓延很快,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从全国来看,以北方春玉米区、西南

2、丘陵山地玉米区和西北玉米区发病较重。一般年份发病率在2%~8%,个别地块达60%~70%,损失惨重。近年来,随着玉米感病杂交种的推广,连作玉米的增多,玉米丝黑穗病害不断蔓延、加重,局部地区已成为当前玉米生产上的严重病害,严重阻碍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此,本文就玉米丝黑穗病的症状、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1.症状特点此病属苗期侵入、系统侵染性病害,一般在穗期表现典型症状,主要为害雌穗和雄穗,一旦发病,往往全株无收成。受害严重的植株苗期可表现症状,分孽增多呈丛生型,植株明显矮化,节间缩短,叶色暗绿挺直,有的品种叶片上则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黄自色条斑,有的幼苗心叶紧紧卷在一起弯曲呈鞭状。成

3、株期病穗分两种类型:①黑穗型:受害果穗较短,基部粗顶端尖,不吐花丝;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黑粉包,其内混有丝状寄主维管束组织。②畸形变态型:雄穗花器变形,不形成雄蕊,颖片呈多叶状;雌穗颖片也可过度生长成管状长刺,呈束」猖头状,整个果穗畸形。田间病株多为雌雄穗同时受害。2.发病原因 2.1病原基数高 2.1.1土壤带菌:据调查,大部分病田为玉米多年连作,连作年限都在3年以上。玉米连作,使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的玉米丝黑穗病菌日积月累,造成土壤大量带菌。 2.1.2.肥料带菌:近些年,一些农民对病田的玉米秸秆处理不当,致使肥料带菌。 2.1.2.1用带菌的秸秆饲喂牲畜,而丝黑穗病的厚垣孢子经

4、牲畜的肠胃后仍可存活,致使粪肥带菌。 2.1.2.2用带菌的秸秆沤粪,未经充分腐熟,孢子也仍有活力。 2.1.2.3秸秆直接还田,虽然提高了土壤肥力,但使病菌随着植株全部还入了田间。 2.1.3.病株处理方法不当:调查发现:有的农户未能及时拔除病株;有的农户拔除的病株随意堆放在田间地头;有的农户只注意拔除发病雄穗,而忽视发病的雌穗;有的农户将病株随意放入牛栏。这些做法增加了田间菌源量。 2.2品种抗病性低:玉米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在同一接种条件下,高度感病品种病株率可达80%以上,而中抗品种不过50%—10%,高抗品种不过5%。病田大多应用的是感病品种,如长单35号等,不抗丝黑穗病。

5、连年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造成丝黑穗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 2.3春季低温干旱在土壤菌量较多和种植感病品种的情况下,播种后的土壤温、湿度(土温又主要决定于播期)便成为决定病菌入侵数量的主导因素。在地温13℃—35℃范围内,病原菌都能侵染,16℃—25℃为侵染适温,22℃时侵染率最高。土壤湿度以中度偏干有利于侵入。春播时如遇低温干旱,玉米出苗时间长,幼苗生长缓慢,会给病原菌创造更多的侵染机会。此外,整地质量差,失墒块,也会导致土壤偏干,给病原菌侵入创造有利条件。 2.4防治措施不力:组织领导不到位,技术服务不及时,未能及早发现和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造成玉米丝黑穗病严重发生。3.防治方法

6、 3.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自交系,种植抗病杂交种。一般双亲抗病,杂种一代也抗病,双亲感病,杂种一代也感病。多数材料杂种一代抗病性介于双亲之间,抗病性遗传表现为不完全显性,但也有表现完全显性或超亲遗传现象。所以在抗病育种工作中,应选择优良抗病自交系作亲本,以获得抗病的后代。据鉴定,抗病的自交系有M017、709l、单624等,抗病的杂交种有中单2号、丹玉13、掖单14、豫玉28等。 3.2 播前种子处理   采用拌种和浸种,进行药剂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传染途径是种子、土壤和粪肥带菌。玉米苗在五叶期以前,土中的病菌都能从幼芽和幼根入侵,所以,药剂防治必须选择内吸性强、残效期长的农药,效

7、果才比较好。   目前在生产上推广使用以下几种药剂进行种子处理:   ①用有效成分占种子重量0.07%的粉锈宁拌种,是目前较为有效的方法;20%萎锈灵lkg,加水5kg,拌玉米种75kg,闷4h(小时,下同)效果也很好。   ②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3%~0.7%用量拌种,或甲基托布津50%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5%,/0.7%用量拌种。   ③50%矮壮素液剂加水200倍,浸种12h,或再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拌种。3.3加强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