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两家对环境美的认识

儒道两家对环境美的认识

ID:66092574

大小:19.75 KB

页数:9页

时间:2021-09-23

儒道两家对环境美的认识_第1页
儒道两家对环境美的认识_第2页
儒道两家对环境美的认识_第3页
儒道两家对环境美的认识_第4页
儒道两家对环境美的认识_第5页
儒道两家对环境美的认识_第6页
儒道两家对环境美的认识_第7页
儒道两家对环境美的认识_第8页
儒道两家对环境美的认识_第9页
资源描述:

《儒道两家对环境美的认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儒道两家对环境美的认识儒道两家对环境美的认识本文关键词:儒道,两家,环境儒道两家对环境美的认识本文简介: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存在着对美的理想追求,尤其注重主体精神在审美认知当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并且由此及彼地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具体表现为对.伦理道德、.政治生活秩序、个体人格精神,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自然观、环境观的理解与追求。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环境美学思想始终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高度结合。  一儒道两家对环境美的认识本文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存在着对美的理想追求,尤其注重主体精神在审美认知当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并且由此及彼地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具体表现为对.伦理道

2、德、.政治生活秩序、个体人格精神,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自然观、环境观的理解与追求。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环境美学思想始终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高度结合。  一、儒家文化中的环境美学观  从历史的角度看,儒家文化从源头上就有着其理性的、实用主义的一面,并且作为显学影响中国.长达两千余年,直至如今。由于古代中国相对稳定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形成了以稳定的地域环境为空间特点、以血缘联系为纽带的.关系。即便是.政治秩序和制度的形成也难以离开这个基础。这造就了儒家文化以仁为本质特征的.伦理道德建设。因此,儒家文化对美的理解隐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寻常的.秩序之中,美在日常生活之中。儒家文

3、化与具体的.历史紧密结合的特点,使其对于环境的观念既不同于墨家的功能主义的主张,也不同于老庄的思想在对意象的追求中将自然和环境无限扩大。其对环境空间的看法是具体的、入情入理的追求(情感+理性,即出自情感本体的内在要求之上的理性自觉),对于美的理解、沉淀,扎根于全.的伦理道德、纲常秩序之上,进而提出与天地同构的人格美追求。  一方面,环境美学观表现为某种对外部所处环境的理性自觉,其具体形式是礼的匹配与和谐。例如,《论语公冶长》中,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虽为山节藻棁的建筑环境,但因其不称,也是非理性的、不和谐的。)另一方面,其表现为一种理性基础之上的积极入世

4、、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与自然运动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相统一的环境观念,即人道与天道(自然)的和谐统一。所谓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悠无疆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中庸第二十五章》)其意指人道,也是天道。  儒家文化中实际上包含了一种对个体、.乃至自然天地的由情入理,由理升华为情的逻辑思考和追求。这其中体现出对环境观与人格美相统一的认识,最为典型和戏剧性的莫过于孔子与曾子的对话情景了。如:子曰: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也。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

5、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按朱熹注: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阙。故动静之际,从容如此。而言其志,又不过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正是这个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使得源于伦常之中的人格美理想与天地浑然同构,也为庄子哲学中的环境美学思想打下文脉上呼应互补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影响中华文明两千余年的儒家传统美学精神所传达出的老而弥新的现代气息。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以普遍的情感真实为本,强调

6、至诚不二的道德精神为根,即将真作为美学追求的基础。如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以及到仁先礼后,仁质礼饰的善的理性确立,如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言诗已矣。(《论语八佾》)再到孟子的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的.群体间同体同悲之情。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充盈于天地之间的正是一种发自内在的超生命存在的人的主体精神表现。这种精神不正是前文所提及的宇宙生命间生生不息、有机联系的精神纽带吗?这对当代中国环境美学研究而言,具有历史逻辑性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道家文化中的环境美学思想 

7、 当人类最初面对不可知的宇宙洪荒时,看到的是浩渺无垠的时空中生命枯荣交替,日月星辰、春夏秋冬轮回不已。这种对宇宙运动和生命规律的感知、观察,直接导致了一种无法抗衡的、必然的、对生物本体命运的认知,这种终极认识带来了普遍的、巨大的、难以穷尽的悲情心理空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能够超越这种本体命运的思想观念,一方面表现为前文所述的儒家文化中的不知生、焉知死制天命而用之的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精神与人生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蓬勃充沛、生生不息的环境观;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以虚无主义面目出现的老庄哲学。事实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