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4授导型《七子之歌》讲课稿

模块4授导型《七子之歌》讲课稿

ID:6630432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1-20

模块4授导型《七子之歌》讲课稿_第1页
模块4授导型《七子之歌》讲课稿_第2页
模块4授导型《七子之歌》讲课稿_第3页
模块4授导型《七子之歌》讲课稿_第4页
模块4授导型《七子之歌》讲课稿_第5页
资源描述:

《模块4授导型《七子之歌》讲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模块4授导型《七子之歌》讲课稿德惠市第六小学张广荣我说课的题目是《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于上世纪20年代写下的一组感怀国疆崩丧、渴盼祖国统一的现代诗,其课型为诵读欣赏。一、教材分析《七子之歌》位于长春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学习。本课是“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同时,作为“诵读欣赏”的语言素材,诗作感情充沛、感人肺腑,极其适合朗读教学的需要。二、教学目标根据课标、本课特点及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七子”的历史变迁,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历史责任感(知识、情感目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

2、会作者悲壮深沉的感情(知识、情感目标);3 、理解拟人等创作手法在诗作表达方面的作用(知识、能力目标)。三、重点、难点作为以“诵读”和“欣赏”为主要内容的语言训练课,“朗读”(目标2)和“赏析”(目标3)应为教学重点,其中“拟人”与“象征”手法的运用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所以“目标3”是教学难点。四、《课标》与课文的关系这节课的课型为“诵读欣赏”,关于“诵读”,课标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而这组饱含血泪的现代诗不仅是绝佳的朗读素材,更能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接受高尚人格的渐染和洗礼。关于“欣赏”,课标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

3、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对本课而言,我想可以在诵读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作者悲愤中饱含渴望的炽烈感情,同时对诗作所运用的拟人与象征手法进行简单品析。五、说教法、学法  本课拟用一课时(40分钟)完成。新课程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从这一原则出发,我选择了朗读法与启发问答法作为主要教法;同时,确定朗读法与合作探究法为主要学法。六、说教学流程为实现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我安排了

4、以下四个主要教学环节:(一)情感铺垫与新课导入(4分钟)在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之后,请同学们交流聆听的感受,老师可以用这样的语言顺势导入:作为一个中国人,《义勇军进行曲》激昂的旋律每每让我们心潮澎湃——这是因为在我们的身后,有一个一天比一天更繁荣更强大的祖国。然而老师还从乐曲中听到了另一种声音,那就是苦难、挣扎、不屈与抗争。今天,就让我们回眸八十年前的祖国,感受那个时代一位爱国诗人不朽的渴望与呼唤。教师板书课题。设计这一环节,意在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并明确课文的学习方向。(二)重难点突破(24分钟)老师先用饱含感情的范读(课文较长,可选其中1~3

5、首)将学生的情感带入文本规定的情境之中,然后学生自由散读,并选出自己觉得最有震撼力的诗节在班上展示朗读,其他同学对其朗读进行评价,老师可要从语速、重音与停顿、语气与感情等方面以此为例进行相应的朗读指导。同学们通过朗读对课文有了一个感性的认知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课文的内容与写法进行粗浅的研讨。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两个提纲性的问题:作品创作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用引文中的语句回答;从创作手法的角度谈谈诗作震撼人心的原因——前者有关内容,后者有关写法,重点应放在第二个问题上。教师可以通过启发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品析诗作中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可以与同学们的“作品”进行比较,以帮助

6、学生获得“取材身边事,凡常更动情”的阅读体验。这一环节是整节课的核心所在,要用尽量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和训练,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将学生对诗作写法的认识逐渐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以期对其日后的阅读和写作有所帮助。(三)比较迁移与情感升华(10分钟)首先,请同学们欣赏根据《七子之歌》中的“澳门”一首改编的音乐电视作品,并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艺术形式在感情表达上的异同(问题可以是:文字与音乐,哪一个更能拨动你的心弦,引起你的共鸣?为什么?)。其次,结合授课时与两岸关系相关的时事动态背景(如连宋大陆行、大陆赠台熊猫、倒扁等)展望祖国必将统一的美好前景,并请同学们以“七子”的第一人称

7、给自己的“母亲”(祖国)说几句话。这两个活动的设计,试图起到从知识“习得”到运用转化的“过渡”作用——以后者(实质就是仿写)为例——在语言运用中,不断地吸收词汇、借鉴句式、承袭构思等等,就是模仿。就学生运用语言而言,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教会他们学会正确的“模仿”,从而为“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奠定坚实的基础。由此,我希望这个设计能水到渠成地实现由语言积累到语言运用的能力迁移,使教学效果更为完满。(四)结束语(2分钟)一节好课应该在学生离开课堂时依然沉浸于这节课所营造的情感共鸣中,所以我设想中的课堂结尾应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