籀文时代问题研究综述

籀文时代问题研究综述

ID:6721216

大小:84.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1-23

籀文时代问题研究综述_第1页
籀文时代问题研究综述_第2页
籀文时代问题研究综述_第3页
籀文时代问题研究综述_第4页
籀文时代问题研究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籀文时代问题研究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籀文時代問題研究綜述00920101李芸鑫籀文一詞指的是《史籀篇》中的文字。對於《史籀篇》的作者及其時代,從漢代至清代的記載都承《漢書·藝文志》西周宣王太史之說。而自民國以來,隨著新思潮的興起與出土文字的大量發現,有一批學者提出新說,也有一批學者堅持舊說,目前仍無定論。一.汉代至清代的相關記述《史籀篇》最早的著錄見於《漢書·藝文志》六藝略的小學類:“《史籀》十五篇。”自注:“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時亡六篇矣。”《漢書》卷三十<藝文志>,中華書局,1962,1719頁。小學類序中又言:“《史籀篇》者,周時史官教學童書也,與孔

2、氏壁中古文異體。《蒼頡》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爰曆》六章者,車府令趙高所作也;《博學》七章者,太史令胡母敬所作也;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體複頗異,所謂秦篆者也。”同上,1721頁。許慎《說文解字敘》:“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許慎:《說文解字》卷十五,中華書局,1963,314頁。“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也。”同上,315頁。道明作者名籀,且小篆是在《史籀》大篆的基礎上“

3、或頗省改”而成的。《隋書·經籍志》經部小學類不著錄《史籀篇》。小學類序:“然自蒼頡訖于漢初,書經五變∶一曰古文,即蒼頡所作。二曰大篆,周宣王時史籀所作。三曰小篆,秦時李斯所作。四曰隸書。程邈所作。五曰草書,漢初作。”《隋書》卷三十二,中華書局,1973,946頁。“魏世又有八分書,其字義訓讀,有《史籀篇》、《蒼頡篇》、《三蒼》、《埤蒼》、《廣蒼》等諸篇章,訓詁、《說文》、《字林》、音義、聲韻、體勢等諸書。”同上,946-947頁。以後的目錄皆不著錄《史籀篇》,說明在唐以前此書已亡失。應劭《漢書注》、魏收《魏書·江式傳》、張懷瓘《

4、書斷》、封演《聞見記》、郭忠恕《漢簡》皆作“太史史籀”,即以其人姓史名籀。宋王應麟《漢藝文志考證》于“《史籀》十五篇”條下言:“《説文叙》曰:‘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艾軒林氏曰:‘大篆出於史籀,戰國以來俱用之。許氏微得其舊體。’唐玄度曰:‘秦焚詩書,惟《易》與《史篇》得全。王莽之亂,此篇亡失。建武中獲九篇。章帝時,王育爲作解説,所不通者十有二三。晉世此篇廢,今畧傳字體而已。’(今按:《説文》引王育説。)翟氏曰:史籀變倉頡之法,作大篆,摠天下字,一以会意。書法之壊自籀始。衛恒曰:或與古同,或與古異,世謂之籀書。元帝

5、善史書。(應劭曰:史籀所作大篆。)安帝年十嵗,好學史書。《漢官儀》:能通《蒼頡》《史籀篇》,補蘭臺令史,滿嵗爲尚書郎。歐陽公指石鼔爲籀書,以前乎籀書則古文科斗也。(嚴延年善史書,奏成於手中。貢禹亦言郡國擇便巧史書者,以爲右職。王尊傳司隶,遣假佐蘇林,謂取内郡善史書佐給諸府。志云:尚書御史、史書令史則外之,郡國内之諸府皆有史書吏,以備剡奏也。)王應麟:《漢藝文志考證》,《二十五史補編》第二冊,上海:開明書店,1936,19頁。是沿襲應劭之說,謂《漢書》中的“史書”為籀書。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于“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

6、異”一句下注:“大史,官名。籀,人名也。省言之曰史籀。《漢藝文志》云:‘史籀十五篇。’自注:‘周宣王大史作大篆十五篇。’又云:《史籀篇》者,周時史官教學童書也。然則其姓不詳。記傳中凡史官多言‘史某’,而應劭、張懷瓘、顔師古及封演《聞見記》、郭忠恕《汗簡》引《說文》皆作‘大史史籀’,或疑大史而史姓,恐未足據。大篆十五篇亦曰《史籀篇》,亦曰《史篇》。王莽傳征天下史篇文字,孟康云:‘史籀所作十五篇古文書也。’此古文二字當易爲大篆。大篆與倉頡古文或异,見于許書十四篇中者備矣。凡云籀文作某者是也。‘或’之云者,不必盡异也。蓋多不改古文者矣

7、。籀文字數不可知。‘《尉律》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爲史’,此籀字訓讀書,與宣王大史籀非可牽合。或因之謂籀文有九千字,誤矣。大篆之名,上別乎古文,下別乎小篆而爲言。曰史篇者,以官名之;曰籀篇、籀文者,以人名之。而張懷瓘《書斷》乃分大篆及籀文爲二體,尤爲非是。又謂籀文亦名《史書》,尤非。凡《漢書·元帝紀》《王尊傳》《嚴延年傳》《西域傳》之馮嫽,《後漢書·皇后紀》之和熹鄧皇后、順烈梁皇后,或云‘善史書’,或云‘能史書’,皆謂便習隸書,適于時用,猶今人之工楷書耳。而自應仲遠注《漢》,已云‘史書,周宣王大史籀所作大篆十五篇也’,殊爲繆解。許稱

8、《史篇者》三。奭下云:‘此燕召公名,《史篇》名醜。’匋下云:‘《史篇》讀與缶同。’姚下云:‘《史篇》以爲姚。’易知《史篇》不徒載篆形,亦有說解。班《志》云:‘建武時亡六篇。’唐玄度云:‘建武中獲九篇,章帝時王育爲作解說,所不通者十有二三。’許蓋取王育說與?”段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