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时期赋体文学综述

汉武时期赋体文学综述

ID:67692090

大小:24.28 KB

页数:9页

时间:2021-09-17

汉武时期赋体文学综述_第1页
汉武时期赋体文学综述_第2页
汉武时期赋体文学综述_第3页
汉武时期赋体文学综述_第4页
汉武时期赋体文学综述_第5页
汉武时期赋体文学综述_第6页
汉武时期赋体文学综述_第7页
汉武时期赋体文学综述_第8页
汉武时期赋体文学综述_第9页
资源描述:

《汉武时期赋体文学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汉武时期赋体文学综述一、赋的书面化创作第9页共9页赋由口头转向书面,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因素的逐渐加强,即书面化创作、传播及对作为书面形式的赋体作品的鉴赏与评价。清水氏在论及扬雄时代把赋变做书面文学时认为:"扬雄《长杨赋》虚构的主客,不是‘子虚‘和‘乌有先生‘,而是‘子墨客卿‘和‘翰林主人‘,因为是用笔墨写成的文章。可见当时作赋,通常以笔墨写成。"[1]234这一说法是值得怀疑的,以笔墨作赋,并不始于扬雄。简宗梧由《汉书》有关赋家如司马相如、王褒、扬雄都有奏赋的记载,证明西汉宫廷赋都是书面写作,再上奏口诵[3]138。我们姑不论简氏所说的"再上奏口诵"成立与否,仅就其"都是书面写作"这一点而

2、言,确乎极为准确。而且,可以进一步指出,至迟在汉武时期,赋体作品基本上已是以笔墨写成。除简氏所举司马相如之例外,《汉书•枚皋传》说枚皋"为文疾,受诏辄成,故所赋者多。司马相如善为文而迟,故所作少而善皋。"[4]2366既然是"为文",就应该先有书写的过程。这一点,与后文"司马相如善为文而迟"对看,就体现得更明显,因为司马相如赋必定是先经书面创作(详后文)。尤其是,《汉武故事》中有相类似的一段记述:"上亦自作诗赋数百篇,下笔即成,初不留意。相如作文迟,弥时而后成。"[5]170则"为文疾"当即是"下笔即成"的意思。另外,《招隐士》王逸《章句》中提到淮南王安的八公之徒"著作篇章,分造

3、辞赋,以类相从,故或称小山,或称大山"[6]232,"造"犹"著"也,《论衡•案书》:"《新语》,陆贾所造。"[7]"造辞赋"也就是写辞赋。第9页共9页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简氏认为是"由于西汉宫廷待诏的赋家众多,所以虽然名为言语侍从,但可能没有随侍左右之实"[3]138,这个解释无法成立。因为他所提到的司马相如、王褒、扬雄等人都有随侍左右之实。如《汉书•严助传》:"(武帝)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其尤亲幸者,东方朔、枚皋、严助、吾丘寿王、司马相如。"[4]2775《王褒传》:"上令褒与张子侨等并待诏。数从褒等放猎,所幸宫馆,辄为歌颂。"[4]

4、2829《扬雄传》:"正月,从上甘泉,还奏《甘泉赋》以风。"[4]3522我们以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当时辞赋的欣赏法,已向看赋偏移(详后文)。另需指出的一点则是,固然扬雄时代之前仍有诵赋的记载,但作者与表演者身份分离的现象也已明显加强。因为赋诵既有其特定声调,则非经专业训练者必不能表演。《战国策•秦策五》:"王使子诵,子曰:‘少弃捐在外,尝无师傅所教学,不习于诵。‘"[8]又《汉书•王褒传》:"征能为楚辞九江被公,召见诵读。"[4]2821虽然异人所诵非赋,赋诵或亦与辞诵有别①,但这两条材料已足资证明诵为专门之学。朱晓海认为,赋诵时"经常配合所赋内容的角色多寡及性别转换

5、声口,而且很可能还需要有许多表情、手势等搭配,以加强效果"[9],赋诵者要做到这些,自需进行专门的训练。所以,即令当时有些赋是为口诵之需而作,但奏技者就未必是文士本人。如司马相如病口吃,不能剧谈,如欲作赋诵,此必期期以为不可。班固在《两都赋序》中提到的"时时间作"的"公卿大臣"之属[10]21,也肯定不会去做赋诵的表演。至于言语侍从之臣,当然有熟谙赋诵之道者,如枚皋、东方朔等"恢笑类俳倡"[4]2366、"上颇俳优畜之"[4]2775。但由前述枚皋之例看,恐怕也多是先进行书面创作。总之,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我们可以肯定地认为,至迟在汉武时代,赋基本已是书面的写作。二、书面化赋的传播及鉴赏第9

6、页共9页在扬雄之前,赋体作品以书面形式进行传播已是相当普遍,前文所述及的"奏赋"自不必再论;即就社会大众的接受方式而言,也是如此。《西京杂记》卷三:"长安有庆虬之,亦善为赋。尝为《清思赋》,时人不之贵也,乃托以相如所作,遂大见重于世。"[11]154可见司马相如赋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因此,社会上也必有其作品的广泛流播。《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云:"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天子曰:‘司马相如病甚,可往从悉取其书;若不然,后失之矣。‘使所忠往,而相如已死,家无书。问其妻,对曰:‘长卿固未尝有书也。时时著书,人又取去,即空居。长卿未死时,为一卷书,曰有使者来家求书,奏之,无他书。‘其遗札书

7、言封禅事,奏所忠。忠奏其书,天子异之。"[12]3063以言封禅事为异,知汉武所求,自为娱乐性的赋体作品。故"时时著书,人又取去",恰说明此类作品在社会上流播之广。又《汉书•扬雄传》:"先是时,蜀有司马相如,作赋甚至弘丽温雅,雄心壮之,每常拟之以为式。"[4]3515既然是"拟之",可见也有书面文本作为依据。另,《汉书•艺文志》:"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