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经济增长点抉择

地方新经济增长点抉择

ID:68325832

大小:23.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1-11-10

地方新经济增长点抉择_第1页
地方新经济增长点抉择_第2页
地方新经济增长点抉择_第3页
地方新经济增长点抉择_第4页
地方新经济增长点抉择_第5页
地方新经济增长点抉择_第6页
地方新经济增长点抉择_第7页
地方新经济增长点抉择_第8页
资源描述:

《地方新经济增长点抉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地方新经济增长点抉择一、引言 第8页共8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新世纪以来,安徽省经济步入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GDP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总量于2009年突破万亿大关,标志着经济发展水平、发展实力、地区财富以及对周边的影响力跃升至一个新阶段。然而,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原有支撑经济增长的因素,有一些不能适应新环境、新形势、新要求,也不能有效化解各种新矛盾、新制约。站在新的发展平台、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处在新的发展阶段上,因势利导,寻找“十二五”安徽经济发展

2、的新经济增长点,是摆在我们面前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根据资源稀缺性的原理,经济发展不可能在所有地区同时实现,只能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少数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通过优先发展这些地区来更好地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因此这些地区的选择与培育将对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地区推动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一般意义上即指增长极,选择并培育增长极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安徽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安徽省总面积为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

3、5%,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2009年末,全省户籍人口为6795万人,居全国第8位。全省共有河流2000多条,湖泊110多个,著名的有长江、淮河、新安江和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安徽省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无缝对接的纵深腹地,交通便捷,公路密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300公里;全省铁路通车里程已达2326公里,居华东首位;空中交通拥有合肥、黄山、芜湖、安庆、蚌埠、阜阳等6大机场。安徽邮电通讯发达,是全国第三个实现所有市县通讯数字化的省份。在确定安徽省地市新经济增长点时,必然要结合不同地市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资源优势,使新经济增长点合理有效

4、地利用存量资源,发挥自身优势,使地区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需求与社会有限的资源供给相一致,从而推动全省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成本,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二、增长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第8页共8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增长极的确定不仅涉及城市的经济指标,还应考虑到经济和社会、自然可持续发展等经济以外的综合因素,所以要全面、客观地评价城市的增长潜力,就必须从各个侧面选取确定增长极的多种评价指标,组成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分析、评价的综合尺度。[1]本

5、文参照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提出的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概念,即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指城市所拥有的全部实力、潜力及其在国内外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安徽统计年鉴》[2]为基础,建立数据库。在选取评价指标时,尽可能多的使用复合量纲指标,使评价指标多样化,并力求指标之间相互独立,从而选取了19个指标X1~X19,建立增长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考虑到数据收集的限制并结合安徽省各方面具体情况,选取安徽省下辖的十七个地级市的十九项指标作为样本,利用《安徽统计年鉴》等相关统计资料,建立原始数据库。 三、选择的评价方法———因子分析法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是把多个

6、描述被评价事物不同方面且量纲不同的统计指标,转化成无量纲的相对评价值,并综合这些评价值得出对该事物的一个整体评价的方法。本文选择的因子分析法是根据各指标间的相关关系或各项指标值的变异程度来确定权数,避免了主观因素带来的偏差,保证了客观反映样本间的现实关系。因子分析法是从多个变量(指标)中选择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公因子)的一种降维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以此达到数据简化的目的。因子分析法以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为基础,根据主因子贡献率确定相关的评价因子的相对重要性,使评价结果更切合实际,且易与客观经济现象挂钩,从而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更好地结合。因此,本文将选用因子分析法

7、对安徽省新经济增长点进行选择。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步骤如下:(1)将原始数据标准化以消除指标量纲及数量级影响;(2)求标准化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R;(3)计算相关系数矩阵R的特征根、方差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4)确定公共因子个数:根据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5%的准则确定;(5)对因子分析法得出的主因子值进行聚类分析;(6)依据聚类结果对各被评价对象进行分类和排序。我们将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中的因子分析法对整个过程进行运算,以简化运算工作。 四、安徽省17个地市新经济增长极因子分析 第8页共8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

8、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