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成书及流传

诗经的成书及流传

ID:68952308

大小:86.00 KB

页数:37页

时间:2021-11-17

诗经的成书及流传_第1页
诗经的成书及流传_第2页
诗经的成书及流传_第3页
诗经的成书及流传_第4页
诗经的成书及流传_第5页
诗经的成书及流传_第6页
诗经的成书及流传_第7页
诗经的成书及流传_第8页
诗经的成书及流传_第9页
诗经的成书及流传_第10页
资源描述:

《诗经的成书及流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诗的采集与?诗经?的成书与流传有关?诗经?的编集与成书诸问题,古今学者谈过很多看法。但由于这方面缺乏较直接的证据,间接的证据也不多,很多论著只是在依据材料的取舍上有所不同,或作了不同的解释而已,所以大家仍然在重复着一些老问题、老话题,或者在一些无谓的问题上争来争去,因而关于?诗经?的成书过程的研究,似乎并无多大进展。多年前我曾有?周宣王中兴功臣诗考论?与?论〈诗经〉的编集与〈雅〉诗的分为“小〞、“大〞两局部?两文论此?周宣王中兴功臣诗考论?,?中华文史论从?总第55辑,XX古籍1996年12月版;?论〈诗经〉的编集与〈雅〉的分“小〞、“大〞两局部?,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今再依据其他材

2、料,从另外的角度重新加以观察,希望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有所裨益。一、“采诗〞说与人们的普遍误解?汉书?的?艺文志?和?食货志?中都说到上古的采诗制度。?艺文志?中说:“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食货志?中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规牖户而知天下。〞时何休在?春秋公羊传注疏·宣王十五年?更说: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采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另外,有“轩车使者〞、“遒人

3、使者〞、“遒轩之使〞之说,出于歆?与扬雄书?及扬雄答书。?与扬雄书?云:诏问:三代、周、轩车使者、逌〔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代语、-.word.zl---僮谣、歌戏。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古之遒人,以木铎记诗言。关于这些说法的可信程度,前人看法不一。主要疑问是:〔一〕、在两三千年前的奴隶社会中,会不会有这种制度?〔二〕、?诗经?中何以有的诸侯国和地区有诗,有的没有?有的多,有的少?关于第二点,孔颖达?毛诗正义?作过解释,但其看法对当时的政治有些理想化?毛诗正义·诗普序·周南召南谱?孔颖达云:“巡守陈诗者,观其国之风俗,故采诗时,以为黜陟之渐。亦既僭号称王,不承天子威令,那么不可黜

4、陟,故不录其诗。……又且小国政教狭隘,故夷其诗,轻蔑之而不得列于?国风?也。滕、邾、纪、莒,春秋时之小国,亦不录之,非独南方之小国也。其魏与曹桧,当时犹大于邾、莒,故得录之。春秋时燕蔡之属国大而无诗者,薛综答韦昭云:或时不作诗,或有而缺乏录。〞。我认为?诗经?中有的诸侯国没有诗,有的多,有的少,这会有各种原因如距王畿之远近〔决定采诗之方便与否〕,同王室之关系〔决定是否献诗或献诗之多少〕;也会有各种的偶然性〔如存佚、编者的政治态度与好恶等〕,所以这不能成为否认春秋以前采诗、献诗制度的理由。关键在于第一点:两三千年以前会有那样组织严密、覆盖普遍的采诗制度吗?-.word.zl---人们看问

5、题时总是脱离不了今人的意识,总是以对今天社会的认识,去看古代社会。这就象带着有色眼镜看东西,难免带上了一种预设的色彩。古代的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组织以至于交通状况肯定没有今日的完备,可以说差得很远,但当时人们的意识也没有今天的复杂。当时国家政治上的举措,在是权力核心区认识的转变;其意识方面的影响,主要在城邦之,至于鄙野农民,主要承当公田劳动及徭役赋贡之外,罕问其他。当时王朝并没有多少向下室达的政令,也并不是常常制定法律、修改法规,其很多举措是借助于长久形成的习俗、礼仪来完成的,王者多在于顺应习俗和加以引导而已。但那时候也没有假新闻,民间也不会有不合实际的虚声势的“遵命文学〞。王公大人要娱

6、乐,要听各种新歌甚至新的曲调。从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讲,宫廷、贵族之家的乐师即使水平再高,也不是完全由自己编造可以应付得了的;实际上,所有有成就的艺术家,他们的水平也正是在大量接触民间艺术的根底上得到提高,取得成就的,而不是闭门造车状况下成长起来的。由于这个原因,乐师们必然要求下面有新的歌词,新的唱法提供应他们。因为这是关系到国君、卿、大夫的生活喜好的,从下属一些人看来,甚至比关乎国计民生的事还重要。所以,这条“献诗〞的渠道,自然会形成的。文献中所说先时“制度〞,也并不一定即如后代明文规定、立为章程的东西,有些不过是惯例,或礼俗,即如?礼记?一书中所记先时代很多“礼〞,其实有不少并非是很

7、死的规定,不过是礼俗、习惯作法而已,有的只是在个别场合实行的,或者是讲述者认为的理想的作法,未必周天子统治下各诸侯国皆如法实行。关于“献诗〞,有的是为了天子或诸侯国乐师不断丰富演唱容的需要,个别是天子或诸侯国的君王在治下某卿大夫处听到好的歌词、曲调,因为喜爱而命自己的乐师研习之,甚至并其乐人一并要来,这都是可能之事。至于卿大夫因为讽谏的需要引述一些民间歌谣,这在当时也是正常的事,因为那个时候论述问题不一定有今日之细致的调查、作较全面的量化的说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