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性本善与性本恶

浅谈性本善与性本恶

ID:69201616

大小:40.35 KB

页数:4页

时间:2021-10-30

浅谈性本善与性本恶_第1页
浅谈性本善与性本恶_第2页
浅谈性本善与性本恶_第3页
浅谈性本善与性本恶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性本善与性本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性本善与性本恶孟子是我国最早提出人性本善说法的学者;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伴侣有信;孟子以上理论的动身点就是——性善论;《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敬重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敬重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从《孟子·告子上》中看出,孟子认为人和善的特质是天生的,并非后天学习的结果;恻隐之心即怜悯心,人看到弱小

2、的东西便想去爱护,看到同伴离世便会伤感流泪,这都是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即耻辱之心,也是每个人都有的,人不穿衣服便觉得耻辱,当着众人的面被羞辱也觉得耻辱;敬重之心就是人对比自己才能强,年龄大资格老的人一种虚心、敬重的态度;而是非之心就是人辨别事情对与错的才能;孟子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敬重之心、是非之心都是人与生俱来的,这种才能与其他技能不一样,是小孩子不需要大人通过后天的训练就能具备的;如在《孟子·公孙丑上》说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

3、之掌上;”这里孟子以性善论作为依据,在政治上主见实行仁政(“不忍人之1/4下载文档可编辑政”);“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伴侣也,非恶其声而然也;”这里的一个故事说道,有个小孩在井边玩,眼看就要掉下去了,旁人观察了都会去救他;之所以会救他并不是由于想要他的父母答谢,也不是想要巴结他父母,而是由于动了恻隐之心;这里孟子想说的是人性本善的理论,他认为当人看到一些不好的事将要降落在别人身上的时候,人就会怜悯别人,并且会尝试帮忙别人;孟子

4、认为人的这种感情是发自内心最纯真最原始的感情,是不需要学习的;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上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孟子对于性善论的最用力的论证,是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来证明的;这里孟子阐述了自己对人性本善的懂得;意思是说,人类不需要学习就能把握的学问,是人类的善心;不用摸索就能获得的聪明,是人类的良知;年幼的小孩都知道要爱自己的亲人,敬重自己的长辈;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

5、因此性善就是有依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与孟子的观点相反,荀子提出了性本恶的理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善是假装的;那么如何使人由恶变善呢?荀子认为要通过后天1/4下载文档可编辑的礼仪教化来化性起伪:“人之性恶,其性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就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化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

6、,而归于治;由此观之,然就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意思是说人天生就是追求利益的,所以争夺的人成功而谦让的人失败;人天生就是厌恶丑恶的,所以苟且偷生的人成功而忠臣失败;人天生就喜爱听好的声音看漂亮的眼色,所以淫乱繁殖而礼仪灭亡......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明显是恶的,人的善只是假装而已;在我看来,孟子提出的性善论有其合理的地方,比如他说人本身具有的本善之心不需要别人传授便能习得猎取,但是我对本善之心是与生俱来这个观点持相反的看法;但是我又不完全同意荀子所说的性恶论;孟子说仁义礼智是人与生俱来的特质,不需要学习获

7、得的,是一诞生就有的品行;我认为仁义礼智的确不需要通过特地的学习来获取,但也并非与生俱来的;我认为所谓的恻隐之心刚诞生的小孩是不会有的;三岁左右有行动力的小孩大部分会有虐待小动物的倾向,而小孩之间小打小闹也是常有的事;随着年龄的增大,在相伴体会和教训的积存,如虐待小动物之后产生的不良后果使其停止该行为,或者父母旁人加以干涉,小孩子才渐渐地懂得疼惜小动物;由此可见,恻隐怜悯之心并非天生1/4下载文档可编辑的;至少是人类随着年龄的增大,学问增多,体会累积到肯定程度之后才产生的情感;又如孟子所说的羞恶之心,我也认为并不

8、是人天生就具备的,而是后天渐渐地势成的;一个刚诞生赤条条来到世界的婴儿,怎么会有伦理道德观念和羞恶之心,这些伦理道德都是后来大人教授灌输给小孩子的;相对于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就有比较能说服人的理论论据;的确人的天性里是存在荀子所说的恶的一面,但是荀子说的是一种悖论,天性不等同于本性,所谓的天性是人天生所具有的动物的性质,而本性就是人的一种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