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额济纳盆地地下水亏缺问题及其对策探讨(乔茂云 孙林 郭雨春)

内蒙古额济纳盆地地下水亏缺问题及其对策探讨(乔茂云 孙林 郭雨春)

ID:6952291

大小:36.7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1-31

内蒙古额济纳盆地地下水亏缺问题及其对策探讨(乔茂云 孙林 郭雨春)_第1页
内蒙古额济纳盆地地下水亏缺问题及其对策探讨(乔茂云 孙林 郭雨春)_第2页
内蒙古额济纳盆地地下水亏缺问题及其对策探讨(乔茂云 孙林 郭雨春)_第3页
内蒙古额济纳盆地地下水亏缺问题及其对策探讨(乔茂云 孙林 郭雨春)_第4页
内蒙古额济纳盆地地下水亏缺问题及其对策探讨(乔茂云 孙林 郭雨春)_第5页
资源描述:

《内蒙古额济纳盆地地下水亏缺问题及其对策探讨(乔茂云 孙林 郭雨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内蒙古额济纳盆地地下水亏缺问题及其对策探讨(乔茂云孙林郭雨春)   额济纳盆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黑河是盆地内唯一河流,发源于祁连山,全长821km,下游长约260km,从狼心山分为东、西河两个支流系统,分别注入东、西居延海。80年代以来,河西地区过度开发利用水资源严重影响了下游的生态环境,导致额济纳盆地2500多km2的湿地、水域消失,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地表植被干枯退化,生物量下降;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退化、盐渍化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生态环境更加恶化。黑河水量锐减,额济纳盆地春季土壤含水量低,扬尘风速也大为下降,是近年沙起额济纳的重要因素之一。   盆地总面积3.

2、4万km2,以荒漠和戈壁为主,绿洲仅占10%左右,而这片绿洲资源性缺水与工程性缺水并存、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利用水资源,抑制绿洲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一、自然地理概况 1.1地理位置   额济纳盆地地处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地理坐标为:东经99°25'~102°00',北纬40°10'~42°30',是黑河流域最下游,南与甘肃鼎新盆地相邻,西以马鬃山剥蚀山地东麓为限,东接巴丹吉林沙漠,北抵中蒙边界。 1.2地质地貌   额济纳盆地南、西、北三面为低山环抱,东为巴丹吉林沙漠。盆地内地势低平,海拔高度为900~1127m,最低点为盆地北部的

3、西居延海,最高点为南部的狼心山。总体上自南向北、自东向西缓慢倾斜,地面坡降为1‰~1.5‰,盆地内第四纪地层发育较为齐全,组成盆地的主体地层,具有重要的水文地质意义。 1.3气候与植被   盆地深居内陆腹地,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7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3653mm,是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区。绿洲面积3328km2,主要有胡、沙枣、红柳、梭梭等乔灌树种和苦豆子、芦苇、芨芨草等草类,现存胡杨、沙枣林52万亩,红柳林124万亩,对绿洲的存在和畜牧业发展至关重要。 二、地下水的赋存条件与分布规律 2.1含水系统结构   根据钻孔资料,以白墩东梁至木吉湖断块隆起带为

4、界,可将额济纳盆地分为南北两部分,各有一个沉积中心,南部塔布呼都格沉积中心的深部为粘土夹中细砂、砂砾石,北部赛汉桃来沉积中心为冲积湖积的粘土、砂质粘土及粘土夹粉细砂。沉积物的粒度自南而北由粗变细,即由粗砂、砂砾卵石逐渐变为中粗砂、中细砂、亚粘土至湖盆中心的粘土。沉积厚度由山前到湖盆中心逐渐加厚,总厚度由几米到三百多米不等。在盆地沉积形成过程中,由于冰期、间冰期的交替作用,黑河水量大小变化以及下游河道的变迁的影响,沉积层在垂直方向上岩性结构及颗粒粗细交替多变。   地貌和地层岩性决定了地下水的赋存和分布。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盆地地下水主要分为四大类型:碎

5、屑岩类裂隙孔隙潜水含水层、基岩裂隙含水层、第四系潜水含水层、第四系承压水层及相对隔水的第四系弱含水层。碎屑岩类潜水含水层和基岩裂隙潜水含水层,呈条带状分布于盆地周围,总面积1512km2,由于其所处位置及补给条件制约,一般不具供水意义,目前利用的地下水主要是后两种类型。 2.2地下水分布规律   地质结构决定了地下水的分布,南部主要是单层结构的潜水,在老西庙、阎家井、木吉湖一带以北,由于隔水层的存在,地下水形成了双层或多层的结构。根据第四系含水层间的迭置关系,在平原上可将其划分为单一含水层区、双层结构含水层区和多层结构含水层区。   单一结构的第四系潜水含水层。主要分布在盆

6、地的西南部地区,其次是盆地的西部边沿戈壁区和北部中蒙边界——东西居延海一带,总面积约14580km2。位于河流的上段的含水层主要由河流形成的冲洪积砾石、砂砾石所组成,厚度150~200m,局部可达到250m,颗粒较粗,加之包气带透水性好,有利于接受河流的渗漏补给,因此含水层的透水性和富水性较好。盆地西部边沿和北部的第四系潜水含水层厚度较小,富水程度较差。   双层结构的第四系含水层。分布于盆地的中部地区,夹于单一结构含水层与多层结构含水层之间,呈条带状分布,总面积9420km2。双层结构的含水层区位于单一结构含水层与多层结构含水层的过渡地带,含水层介质由粗变细,含水层的渗透

7、性由大变小,地下水流速变缓,因此该区极有利于地下水的富集。   多层结构的第四系含水层。分布于盆地东南部的古日乃地区和盆地北部的赛汗桃来——达来呼布一带,基本与第四纪下更新统的沉积中心相一致,总面积8950km2。第一承压含水层顶面的埋藏深度为40~50m,第二承压含水层的顶面埋藏深度为80~120m,含水层的总厚度一般为150~180m,局部地区可达300m。多层结构的含水层位于盆地的中心,所处的位置相对较低,是盆地内各含水层地下水的汇集区,潜水层埋藏深度小,一般1~5m,土壤水分条件良好,有利于不同类型植被的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