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降低前后风窗玻璃漏雨问题

浅谈降低前后风窗玻璃漏雨问题

ID:7307998

大小:31.17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2-11

浅谈降低前后风窗玻璃漏雨问题_第1页
浅谈降低前后风窗玻璃漏雨问题_第2页
浅谈降低前后风窗玻璃漏雨问题_第3页
浅谈降低前后风窗玻璃漏雨问题_第4页
浅谈降低前后风窗玻璃漏雨问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降低前后风窗玻璃漏雨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降低前后风窗玻璃漏雨问题   摘要:文章依据PDCA循环的四个阶段中的八个步骤,借助先进的专用信息统计技术和工具,遵循现地、现物、现实的问题数据采集和调查原则,对前后风窗玻璃漏雨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PDCA循环;前后风窗玻璃;璃密封胶条;玻璃胶;底涂剂 一、明确问题   在整车质量标准要求中,漏雨问题是不允许出现的。整车前后风窗玻璃漏雨问题是一个系统问题,可采取一些措施,减少或避免问题的发生。当漏雨问题发生率过高时,将会影响整车生产的过程流通

2、,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和损失。不利于公司的质量管理、生产管理和成本管理。 二、分解问题   第一,经对售后市场XX年1月-12月份统计,前后风窗漏雨共计出现20例,占问题比例的0.04%。厂内出现漏雨问题比例约占3%。第二,问题车型分布为各车型均存在,前后密封胶条式风窗玻璃状态较多。第三,问题分布时间:多集中在7-10月。第四,前后风窗出现漏水原因:前后风窗玻璃密封胶条与车身之间的玻璃密封胶,打胶不均匀;风窗密封胶条翘边,与车身钣金不贴合;风窗玻璃安装位置不正;风窗玻璃底涂晾干时间长,

3、影响玻璃胶性能;风窗玻璃上起胶点错位;车身风挡口尺寸偏大。第五,漏雨问题车辆处理措施:通过对漏雨部位重新打胶处理。 三、设定目标   实现市场上风窗漏雨问题的发生比例小于0.01%。 四、原因分析   第一,经过对售后问题因素采用帕累托图工具分析,影响前后风窗漏雨的主要因素为:前后风窗玻璃打胶不均匀和风窗密封胶条安装后不贴合翘边造成。第二,为验证问题产生原因,我们针对生产中漏雨车辆抽取10台进行拆解分析,得出结论:漏雨主要原因为玻璃打胶不匀和风窗密封胶条翘边造成。 五、制定措施   规范

4、打胶作业的标准,杜绝打胶不均问题:第一,规范玻璃胶及打胶作业的标准温度,以满足玻璃胶的规范黏度和出胶的均匀度,避免出现断胶、裂胶的问题。第二,打胶前,需采用玻璃清洗剂对玻璃底涂区域进行除尘,而后对玻璃打胶区域刷上底涂并规范相应的底涂宽度基本吻合,前风窗玻璃和前风窗玻璃钣金上涂的底涂剂晾置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后风窗玻璃应先用软布蘸少许玻璃清洗剂沿玻璃周边顺时针擦拭一遍。宽度为25±2mm,干燥0.5-5分钟。第三,规范从向玻璃打玻璃胶到与风窗钣金面结合的时间不能超过5分钟。第四,规范打胶枪出胶口的尺

5、寸,使出胶的口型规范,实现出胶的宽度和高度在12mm-16mm和8mm-10mm之间。第五,打胶的起胶点应放在左右侧面中部或玻璃的下部,尽可能杜绝在玻璃上沿及拐角部位开始起胶,若在上拐角或玻璃上沿出现断胶情况时,重新起胶时,应做好与上段胶的重压。   引起风窗玻璃密封条翘边、不贴合的因素主要为:第一,规范和指导前后风窗分装员工的标准作业:在分装前后风窗玻璃时,首先将前后风窗玻璃密封胶条与玻璃贴合后再转入生产线装配,避免因前后风窗玻璃密封胶条分装不规范造成密封条翘角。第二,针对因车身前后风挡口大在安

6、装前后风挡玻璃时,出现的密封胶条翘边、不贴合问题,我们采取在焊接车身顶盖时,采用在顶盖工装胎具上增加定位,实现车身顶盖焊接尺寸稳定,同时也消除风挡口偏大,造成风窗密封胶条不贴合问题。第三,针对后风窗玻璃密封胶条的内侧型腔尺寸小于后柱饰板和车身止口钣金的厚度,当后风窗玻璃密封胶条卡入车身风挡口后,出现后风窗玻璃胶条内侧受力将玻璃密封胶条外沿撑开,出现翘边和不体合。 六、贯彻实施对策   通过实施上述改进措施:一是采取对员工的打胶的标准作业和打胶的环境温度方面进行规范。二是采取完善前后风窗玻璃密封胶

7、条分装标准;增加车身顶盖的定位,消除前后风窗玻璃口偏大的问题;改进后风窗玻璃密封胶条的口型尺寸,实现风窗玻璃密封胶条卡在车身止口上,与后柱装饰板贴合无翘边现象。 七、评价结果和过程   通过上述改进,跟踪20台皮卡车从车身焊接到淋雨的整个过程,并对过程数据进行详细的记录,得出结论:前后风窗玻璃漏水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通过此次改进,还优化了后风窗玻璃打胶的问题,全年可节约成本4万元-5万元。 八、巩固成果   为了使质量攻关成果得到巩固,我们采取以下措施:员工标准作业方面,采取完善作业指导文件内

8、容及要求和标准;工装改进方面,完善工装保养计划和工装履历卡并实施为期一个月的变化点管理;零部件改进方面,完善与厂家的零部件技术标准文件、零部件检查法。 参考文献:   1、吉林工业大学汽车教研室.汽车设计[Z].   2、许德珠.工程材料[M].高等教育出版社,XX.   3、模具设计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