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名公书判清明集》中的“无讼”思想

浅析《名公书判清明集》中的“无讼”思想

ID:73749550

大小:1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12-25

浅析《名公书判清明集》中的“无讼”思想_第1页
浅析《名公书判清明集》中的“无讼”思想_第2页
浅析《名公书判清明集》中的“无讼”思想_第3页
浅析《名公书判清明集》中的“无讼”思想_第4页
浅析《名公书判清明集》中的“无讼”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名公书判清明集》中的“无讼”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名公书判清明集》中的“无讼”思想一、无讼思想之重勘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讼的理念最先是由孔子提出的,体现了儒家对于听讼的最高境界。孔子所倡导的无讼理念并非指不发生、不处理或者拒绝诉讼,而是指听讼者要有效地处理案件,从情理上来教化当事人,从根源上解决纠纷,使当事人自愿不再提起诉讼。具体探讨孔子无讼思想的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有效解决案件,作出公正合理的判决。因为孔子所处的时代礼崩乐坏,大量的纠纷产生,而无讼作为当时听讼者们追求的目标,显然不可能通过积压案件、随意裁判等消极的方式来达到,所以要实现无讼的唯一途径就是积极地处理案件,做出公正合理判决,使当事人及社

2、会都信服。第二,听讼者要抱有一种谨慎的态度来对待诉讼案件,因案制宜,以辨明是非曲直,使两造理屈词穷或者内心诚服,那么诉讼自然就消除了。正如崔述对孔子之话的解读:然则圣人所谓使无讼者,乃曲者自知其曲而不敢与直者讼,非直者以讼为耻而不敢与曲者讼也。第三,无讼的关键不在于百姓对于诉讼的态度,而在于听讼者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更在于统治者自身的德行。只有统治者自身做到其身正,推行仁政,听讼者在司法审判中做到公正无私,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纠纷,百姓也就无需提起诉讼。但是汉唐以来,随着先秦儒家思想上升为正统儒家思想,孔子的无讼思想也发生了变质。首先,正统儒家思想神化了君主地位,认为君主拥有着最高

3、的德行,所以诉讼的引起是由于百姓缺乏道德教化,而非君主统治之过失,这样自然就把实现无讼的重点转移到百姓身上。其次,先秦儒家所主张的义利观是在崇尚义的基础上协调义和利的关系,并不否定对利的追求。正统儒家思想则把义和利推向了对立面,以利为耻,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而诉讼争夺的往往是利益,所以从汉唐以来的法律无论从实体方面还是程序方面都对诉讼作出了限制甚至是禁止的规定,这与孔子提出的无讼思想中有效解决纷争的理念是相背离的。二、先秦儒家无讼在宋代的体现由于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对私有权利的保护不断重视,宋代与其他朝代压制诉讼的社会情况有很大不同,是一个诉讼高发期,其中亲属间的诉讼尤为突

4、出。历代以来,除了严重危及统治阶级的犯罪法律,都明文禁止亲属间相告,例如在西汉时有亲亲得相首匿制度,在唐朝有同居有罪相为隐制度。而宋朝在法律上也大致沿袭了历朝以来的基本规定,例如在《宋刑统》中规定:诸告周亲尊长、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虽得实,徒二年但是即使法律上作出了禁止性的规定,在宋朝的司法实践中判官却受理了大量的亲属间的诉讼,而且受理之后也只是进行了较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