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拉康与弗洛伊德的镜像理论

浅析拉康与弗洛伊德的镜像理论

ID:73753150

大小:1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1-12-25

浅析拉康与弗洛伊德的镜像理论_第1页
浅析拉康与弗洛伊德的镜像理论_第2页
浅析拉康与弗洛伊德的镜像理论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析拉康与弗洛伊德的镜像理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拉康与弗洛伊德的镜像理论1拉康的镜像理论1936年,拉康提出镜像理论。拉康认为意识是发生在新生儿的懵懂期的一个瞬间,这就是所谓的镜像阶段。之后进入弗洛伊德所说的自我,本我,超我阶段。儿童的自我意识与它完整的意识就此出现,拉康认为镜像阶段是建立在生理上的。6-18个月的婴儿在镜子中可以认出自己,虽然婴儿无法控制身体则需要旁人的照顾但是拉康认为婴儿却可以认出自己镜子中的样子从而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完整性!拉康选臭拉康的镜像理论主要有三个过程,首先是镜子前婴儿的分析,使婴儿发现一个完整的自己,但是这也是

2、一种幻影,把破碎的身体形象转变成一个完整的形式。还有一方面当婴儿想要摸到镜子中自己的影像却碰不到从而发现这个影像并不存在,所以便出现了镜子中的自我和自我的对立关系,拉康把这种对立关系认为是自我的异化,婴儿在镜子中的影像是接触社会和语言之前的理想的自我,也可以说是虚构的自己。其次是这个不一样的自我将要面对社会语言。也就是说婴儿开始学会一些动作,看着镜子中的自己随着自己的动作开始变化,这种掌控的感觉使婴儿感受到快乐。所以婴儿会迷恋这镜中的幻想,也就是与我们会常常迷失在美好的事物是一样的。最后,拉康认为

3、自恋的本质也可以说是镜子中自我的影像,从拉康想法中,主宰自己的并不是自我,我们想要找到自我,当我们找到它的时候,它并不是属于我们的,而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张一兵,拉康镜像理论的哲学本相)拉康还有一个重要镜像理论的逻辑是由形象意象想象为基础的伪先行性论。于是,我不在而他在,他在即伪我在。拉康之后说的镜像和他人的影像都具有这种先行性。无论是镜子中的我,还是大家看到的我,其实本质都是以某种形象出现的他者的模糊意象,拉康说:主体历史在发展中多多少少的典型理想中所认同的想法代表了最纯真的心理现象,因为它们从

4、本质上体现出了意象的功能。最后,拉康与其镜像理论当中表明:笛卡尔式的主体不完全能决定自己的生活的自由,反之,这种主体反而受制于主体无法控制的外部力量。2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在心理思想和人格结构的逻辑上不一样的观点。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应该是一个整体,包含了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指最开始的我,是天然和自然的我,本我是我存在的心理前提基础。(杨邵刚,弗洛伊德心理哲学)在我们的理解上可以把他想象成天性、本能、自然思维规律等等。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认为本我是想要快乐和没有痛苦的,是无

5、计划的我。例如,婴儿在饿的时候会哭,想要吃饭,这就是本我。通常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把本我理解成本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