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说中的病态人格及其心理学解读

莫言小说中的病态人格及其心理学解读

ID:75342484

大小:5.65 MB

页数:123页

时间:2024-02-04

上传者:笑似︶ㄣ無奈
莫言小说中的病态人格及其心理学解读_第1页
莫言小说中的病态人格及其心理学解读_第2页
莫言小说中的病态人格及其心理学解读_第3页
莫言小说中的病态人格及其心理学解读_第4页
莫言小说中的病态人格及其心理学解读_第5页
莫言小说中的病态人格及其心理学解读_第6页
莫言小说中的病态人格及其心理学解读_第7页
莫言小说中的病态人格及其心理学解读_第8页
莫言小说中的病态人格及其心理学解读_第9页
莫言小说中的病态人格及其心理学解读_第10页
资源描述:

《莫言小说中的病态人格及其心理学解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20509D003学校代码:11658学号1:分类号:密级无HAINANNORMALUNIVERSITY博士学位论文鬌莫言小说中的病态人格及其心理学解读1%.作者姓名古川由美_学科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向中国当代作家作品研究指导教师房福贤教授申请学位类别文学博士提交日期2018年3月26日 学校代码:11658学号:201509D003分类号:密级:无博士学位论文莫言小说中的病态人格及其心理学解读作者姓名古川由美学科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向中国当代作家作品研究指导教师房福贤教授申请学位类别文学博士提交日期2018年3月26日 ThemorbidpersonalityofMoYan'sworkanditspsychologicalinterpretation.ADissertationSubmittedfortheDegreeofDoctorCandidate:furukawayumiSupervisor:Prof.fangfuxianHainanNormalUniversityHaikou,China 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宄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宄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海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一。与我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学位论文著作权声明本论文作者声明:□本论文全部成果均为本人和指导教师合作研究取得,本人和指导教师都有权使用本成果学术内容(有第三方约定者除外)。口本论文为指导教师指导下,本人独自完成。本人独自享有本论文的全部著^。4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名H由美指导教师签名:日期r.:日期:^j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海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海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海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j'I日期/,:日期:U/jS 中文摘要本文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导论、正文、结语。导论部分主要论述了论文写作的缘起。笔者通过对莫言小说的阅读研究后认为,莫言的小说似乎对人物心理描绘情有独钟,通过描写众多人物的心理,为读者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生命百态图,展现了作品人物生命图景的另一面。莫言正是通过对他们的独特审美研究,展现了自己对传统美学价值的反叛。因此,笔者认为从心理学出发,来研究莫言创作中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不仅能够品味弥漫在小说中的自由意识、悲剧意识和孤独意识,而且能够真正深入到莫言的内心世界。正文共有五章。一至三章主要论述了莫言小说中的三种病态人格形象,并对其病态心理进行了病理学及心理学意义上的深度阐释。第一章“病态的英雄与英雄的病态”主要阐释了莫言小说中的英雄形象及其病态人格。不能说莫言是当代中国作家中第一个发现病态英雄的人,但他的确比较早地创作出了一些病态英雄,正是这些病态的英雄形象的出现,使他成为当代中国最出类拔萃的作家之一。本章着重分析了余占鳌、司马库与孙丙的病态人格与心理。余占鳌,是莫言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中的男主人公。余占鳌身上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久被禁锢压抑的生命活力,体现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桀骜不驯的独立人格,所有这些都为新时期作品注入了新鲜血液。但我们也不能忽略了余占鳌也是一个拥有着病态人格的复杂形象。“分裂型人格障碍”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这两种病态人格在余占鳌身上体现的格外突出。前者主要表现为在人际关系相处有所缺陷,其观念比较偏执;情感不适或受限制。后者主要表现为不遵守有关合法行为的社会准则,做事比较冲动且十分容易被激怒,具有很强的攻击性,经常不顾自己或他人的安全而轻举妄动;做事手法和形式十分野蛮暴力。余占鳌形象的出现,与莫言的创作心理有关。作者在创作《红高粱》时,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尤其是通过对余占鳌人物人格的塑造及故事的开展,也为自己内心的痛苦心理找到了补偿机制。余占鳌病态人格的形成主要源于三方面的病态心理:父性心理、双重人格、妄想症。司马库的“本色”,体现在他人性本质上是那样的野心勃勃,在与人们利益冲突中,他永远是“积极参加”,司马库的原始生命强力,给他的传奇写下了浪漫绚烂的一笔。司马库身上闪耀着英雄主义的光芒,司马库用他一生无数的事迹诠释了英雄这个称号。但是,从世界卫生组织的《ICD-10》(1992)人格障碍分类中来看,司II 马库的行为以及其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又非常接近于人格障碍中的自恋型人格障碍及表演型人格障碍中的一些病态行为模式。司马库的人格上存在一定的障碍;但是还原到司马库的时代,对于当时的政治文化而言,司马库的心理却是符合时代需求的,也是那个特殊时代造成的特殊的“病态心理英雄”。作为矛盾统一体的孙丙,英雄人物的病态心理在他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读者对孙丙的认知多停留于坚毅、勇敢并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一面,然而当我们细细了解这个人物形象时,不难发现,他的反抗行动实际上是对传统世俗权威屈服和自身人性缺点的揭露。理想很丰满,无奈社会现实很残酷。作品中展现的无情的社会现实总是时不时的给孙丙一记狠狠的耳光,让孙丙彻底对社会充满绝望和孤独无助。人格上的缺陷再加上现实的捉弄,使孙丙这个反抗英雄的悲惨命运显得尤为突出,使他无力逃脱。第二章“病态的叛逆女性与叛逆女性的病态”,主要阐释了莫言小说中的病态叛逆女性形象及其病态人格。在莫言的小说中,有一类永恒的主角,那便是一个个游走于高大、卑微与放荡,坚韧、勇敢与反叛之间,用勇气和毅力打破传统的鲜明的女性形象。她们是病态的,也是创新的;她们追求着人类的幸福,也对社会规则的无情地进行着叛逆,更寄托了作者对于三千年来封建意识形态的反抗。《红高粱》中的“我奶奶”戴凤莲既是一个具有光彩的女性形象,也是一个病态人格非常突出的人物形象。她的所作所为近似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边缘型人格障碍。体现在前者是具有高度的攻击性报复性,体现于后者则表现为自我意识和情感的不稳定,并有明显的冲动性。在《丰乳肥臀》中,作者通过大地母亲——上官鲁氏的形象,将母性中的勃勃生机与激情展现了出来,上官鲁氏身上拥有鲜明的“母亲”身份标签,使她在莫言其他作品中相似的女人们里更能成为她们与传统礼教、男权文化决裂的代表。但是,在“上官鲁氏”这个人物形象身上,也体现出了分裂型人格病态的特点,而她的病态,更多地被这传统思想、被当时社会所逼成的,有着更多的社会批判意义。《檀香刑》中敢爱敢恨的孙眉娘,是一个被充分美化的角色,但是在那个封建思想凌驾于一切的时代里,孙眉娘的人格不仅是不现实的,更是病态的。孙眉娘其实与《红高粱》中“我奶奶”有着非常多的相似之处,她们一样地视当时的社会规矩如无物,一样地富有战斗精神和攻击性,一样地放纵自我,一样地追寻着自己想要的幸福,一样地一心遵循着内心的召唤,因此,孙眉娘也有着“反社会”型的病态人格,但也恰恰是她这种为时代所扭曲的病态性格,让她成了反对那个时代的病态英雄。第三章“病态的常人与常人的病态”,主要阐释了莫言小说中的常态人物形象及其III 病态人格。《生死疲劳》中蓝脸,“全国唯一的单干户”,在那个翻天覆地的时代里,在各种浪潮铺天盖地的冲击下,他拼死抗拒着,用他的执拗、倔强和对土地纯粹质朴的依恋,见证了那个时代农村变革的历史荒诞剧。他用他的方式成功笑到了最后,而其代价却是妻离子散、众叛亲离,他是莫言塑造的一个农民式的孤独英雄。通过小说中对其行为表现和精神状态的描写,可以看出,其性格中某些方面非常接近于分裂样人格障碍。但是,莫言从一个小说家的角度,从蓝脸的人格病态中也看到了这个社会的病态,通过这些被创造出来的病态人格,也深刻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特征。《蛙》中的姑姑一面行善从医,另一面又带人坚决的执行着计划生育政策:给生育完的男人做结扎手术,给已经生育的妇女流产。姑姑应当是具有争议的一个人物,但是这一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却又带着不折不扣的病态,一方面,姑姑的心理是典型的偏执性格,主要表现固执、敏感、多疑;情绪不稳定、易躁、易怒、心胸狭隘、嫉妒、易钻牛角尖、自我评价高贬低他人;另一方面,姑姑又有着分裂型性格,主要体现在其本身是“杀人狂魔”却把自己分裂为“送子娘娘”,这种病态人格也造就了她性格的复杂多样性。《十三步》中的在方富贵成为张赤球的影子后,他的近乎边缘的病态心理也成了他自杀的引火线。这种病态的表现普遍成了一种人事关系,感情的不稳定、自我意识的表现并且带有很强的冲动,为避免假象或现实的抛弃而进行发狂的奋斗,与之相随的是一定程度的身份认知障碍,很不稳定的是自我想象或者自我感觉持久的感觉。方富贵的形象及其病态人格,让人们更多地认识到了病态社会对人格的强力影响与扭曲作用。第四章“莫言小说中病态人格出现的原因”主要阐释了莫言对病态人格的关注及其描写的原因。主要从莫言的个性心理特征、切入病态人格的内在因素及外在因素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对于莫言的个性心理研究,当下的研究仍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莫言的个性心理,无疑是一个交融着多元因素的矛盾统一体:坚韧深沉与内向敏感相错;守中质朴的气质里,又飘逸出几缕耽于幻想的灵动;既是内向而自觉的,同时又是叛逆和倔强的。在以上的矛盾交融中,特别凸显的是他的自由意识,由叛逆而富于幻想的气质推动下产生;他敏感又坚韧的特点,则催生了深层的悲剧意识;而似乎与生俱来的那种浓厚的孤独感,却又是来自他那种抑郁而善感的气质。这种独具特色的交融要素,成就了莫言的作品,也成就了莫言作品独特的文学价值,其内在因素与莫言的家庭生活、童年经历有很大关系,莫言就是在漫长的孤独,无法忍受的饥饿及挨打受屈的环境中长大的,在他开始创作时,孤独与饥饿成为了他创作的源泉。对于莫言而言,旺盛的创作力,不仅仅来自灵感,更是来自于他曾今缺失食物与缺失关爱的体验里。外在因素则与他所受IV 到的外国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影响有关,尤其是福克纳给予了莫言创作的灵感,这种灵感,首先从自我意识上启发了莫言,让莫言发现了一个不同的自我。山东深厚的历史文化与频仍的战火给予了莫言深刻的客观环境的熏陶与刺激,而那些独具山东地域特色的丰富瑰丽的民间神话及传奇,也成为了莫言作品赖以生存的素材资源与审美对象。第五章“莫言小说中病态人格描写的意义”主要从三个方面阐释了莫言小说中病态人格描写的意义。一是对封建制度与封建思想的批判。尽管中国已经进入了现代社会,但封建的东西还是非常深厚的,莫言通过一些病态人物的病态表现,以另外一种艺术方式,对封建制度及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二是以这样的方式,对丑陋的人性进行了深入挖掘。三是通过这类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的描写,对传统叙事方式及其语言表达方式进行了有意义的突破创造。最后在结语中对上述研究进行了简单小结。关键词:莫言小说;病态人格;病态形象;心理分析;生成原因;文学意义V AbstractThispaperismainlycomposedofthreeparts:introduction,maintext,andconclusion.Theintroductionmainlydiscussestheoriginofthispaper.AfterreadingandstudyingMoYan'snovels,IbelievethatMoYan'snovelsseemtoshowspecialpreferenceforthecharacter'spsychologicalportrayal.Bydescribingthepsychologyofmanycharacters,thenovelpresentsreaderswithacolorfulpictureoflifeandtheothersideofthelifepictureofthecharacters.Throughhisuniqueaestheticresearch,MoYandemonstratedhisownrebelliontothetraditionalaestheticvalueandeliminationofitsmeaning.Therefore,IthinkthatItisofuniquevaluetostudyMoYan'screationfromtheperspectiveofpsychology.Itcannotonlyhelptotastethefreedomconsciousness,tragedyconsciousness,andlonelinessconsciousnessthatpervadethenovel,butalsohelptoreallypenetrateintotheinnerworldofMoYan.Therearefivechaptersinthebodyofthetext.Chapters1to3mainlydiscussthreekindsofmorbidpersonalityimagesinMoYan'snovels,andexplainthepathologicalandpsychologicalsignificanceoftheirmorbidpsychology.Chapter1is"ThePathologicalHeroesandPathologicalStateofHeroes".ItmainlyexpoundstheheroimageanditsmorbidpersonalityinMoYan'snovels.MoYancannotbesaidtobethefirstpersoninacontemporaryChinesewritertofindamorbidhero,buthedidcreatesomemorbidheroesearlier.ItistheappearanceofthesesickheroesthatmadehimoneofthemostoutstandingwritersincontemporaryChina.ThischapterfocusesonanalyzingthemorbidpersonalityandpsychologyofYuZhan’ao,SimaKuandSunBing.YuZhan’aoistheheroofMoYan’snovelRedSorghum(1986).YuZhan’aofullydemonstratedthevitalityoftheChinesepeoplewhohadbeenimprisonedforalongtime.Itshowedtheunyieldingspiritandtheunrulyandindependentpersonality,allofwhichinjectedfreshbloodintotheworksofthenewperiod.However,wecannotignorethatYuZhan’aoisalsoacompleximagewithamorbidpersonality.Thetwomorbidpersonalitytypesof"splitpersonalitydisorder"and"anti-socialpersonalitydisorder"areparticularlyprominentinYuZhan’ao.Theformerismainlymanifestedinhislackof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Hisideasaremoreparanoidwithemotionaldiscomfortorrestrictions.Thelatterismainlymanifestedinhisnon-compliancewithsocialnormsconcerninglegitimatebehavior.Heisrelativelyimpulsiveandverypronetoirritability.Heisveryaggressive,oftenrashlydisregardsthesafetyofhimselforothers,andhismethodsandformsofconductareverybrutalandviolent.TheappearanceofYuZhan’ao'simageisrelatedtoMoYan'screativepsychology.MoYancreatedtheRedSorghum(1986),throughtheportrayalofcharacters,especiallythroughthedevelopmentofYuZhan’ao'scharacterpersonalityandthedevelopmentofthestory.Healsofoundacompensationmechanismforhisinnerpain.TheformationofmorbidpersonalityofYuZhan’aomainlystemsfromthreeaspectsofmorbidpsychology:paternalpsychology,dualpersonality,delusionaldisorder.SimaKu's"natural"isreflectedintheambitiousnatureofpeople.Intheconflictwithotherpeople'sinterests,heisalways"activelyparticipating."SimaKu’soriginallifewasstrong,whichmadearomanticandsplendidVI accountofhislegend.SimaKuisahero.SimaKuusedhislifeandinnumerabledeedstocastthetitleofheroandinterpretthelightofheroism.However,judgingfromthepersonalityclassificationofICD-10(1992)bytheWorldHealthOrganization,SimaKu’sbehaviorandthementalstateitmanifestsareveryclosetosomeofthepathologicalpatternsofbehaviorinthenarcissisticpersonalitydisorderandperformancepersonalitydisorders.TherearecertainobstaclesinSimaKu’spersonality;butintheeraofSimakou’srestorationtothepoliticalcultureofthetime,SimaKu’spsychologywasinlinewiththeneedsofthetimes,andwasaspecial“morbidpsychologicalhero”createdinthatspecialera.".Asaunityofcontradiction,themorbidpsychologyofheroesisfullyreflectedinSunBing.Thereader’sknowledgeofSunBinghasmostlystayedatthesideofperseverance,bravery,andastrongrebelliousspirit.However,whenwecarefullyunderstandtheimageofthischaracter,itisnotdifficulttofindthathisrebellionisactuallyayieldingresponsetotraditionalsecularauthorityandexposureofhishumanshortcomings.Theidealisfantastic,butsocialrealityiscruel.TherelentlesssocialrealityrevealedintheworksalwaysgivesSunBingaslapintheface,allowingSunBingtocompletelydespairandlonelinessinsociety.Theflawinpersonalityandthereality'stricksmakethetragicdestinyappeartobeparticularlyprominentinSunBing'santi-heroimage,whichmakeshimunabletoescape.Chapter2is"ThePathologicalWomenandPathologicalStateofWomen".ItmainlyexpoundstheimageofsickwomenandtheirmorbidpersonalityinMoYan'snovels.InMoYan'snovels,thereisakindofeternalprotagonist.Theyaretheoneswhowalkbetweentall,humbleanddissolute,tough,courageousandrebellious,andusecourageandperseverancetobreakthetraditionalsharpfemaleimage.Theyaremorbidandinnovative;theyarepursuingthewell-beingofmankindandrebelliouslyrebellingagainsttherulesofsociety.Theyalsopinpointtheauthor'sresistancetothefeudalideologyof5,000years.DaiFenglian,"mygrandmother"inRedSorghum(1986)isbothaglamorousfemalefigureandaveryprominentfigurewithamorbidpersonality.Heractionsaresimilarto"anti-socialpersonalitydisorder"and"marginalpersonalitydisorder."Theformerembodiesahighdegreeofoffensiveretaliatory,whilethelattermanifestsitselfasself-consciousnessandemotionalinstability,andhasaclearimpulse.InBigBreasts&WideHips(1995),MoYandemonstratedthevitalityandpassionofmotherhoodthroughtheimageofthemotheroftheearth,ShangguanLushi.ShangguanLushihasadistinctive“motherhood”identitylabel,whichmakeshermorerepresentativeofsimilarwomeninMoYan’sotherworksasarepresentativeoftheirbreakwithtraditionalritualsandpatriarchalculture.However,inthecharacterimageof"ShangguanLushi",thecharacterofsplitpersonalityisalsoreflected.Andhermorbidityismorethantraditionalthoughtsandforcedbysocietyatthattime,andithasmoresocialcriticalsignificance.SunMeiniang,whodaredtolikeandhateinSandalwoodDeath(2001),wasafullybeautifiedcharacter.However,inthaterawhenfeudalismwasoverriding,SunMeiniang’spersonalitywasnotonlyunrealisticbutalsopathological.Infact,SunMeinianghasmanysimilaritieswith"mygrandmother"inRedSorghum(1986).Sheequallyignoresthesocialrulesatthattime,isequallyrichinfightingspiritandaggressiveness,equallyindulgesherselfandpursuesthehappinessshewants,andequallyfollowstheinnercall.Therefore,SunMeiniangalsohasan"anti-social"typeofVII morbidpersonality.Butitispreciselythismorbidpersonalitythatwasdistortedbythetimesmadeherapathologicalheroagainstthatera.Chapter3is"ThePathologicalOrdinaryPeopleandPathologicalStateofOrdinaryPeople".ItmainlyexpoundstheordinarypeoplefiguresandtheirmorbidpersonalityinMoYan'snovels.ThebluefaceinLifeandDeathAreWearingMeOut(2006),“theonlyself-employedbusinesspersoninthecountry”,intheeraofearth-shakingandundertheinfluenceofvariouswaves,heresisteddesperatelybyusinghisstubbornnessandpurepristinetotheland,whichwitnessedthehistoricaldramaofruraltransformationinthatera.Heusedhiswaytosucceedfinally,butthepriceisthatheisbetrayedbyhisfamilyanddesertedbyhissupporters.Heisapeasant-stylelonelinessherocreatedbyMoYan.Throughthedescriptionofhisperformanceandmentalstateinthenovel,itcanbeseenthatsomeaspectsofhispersonalityareveryclosetothesplitpersonalitydisorder.However,fromtheperspectiveofanovelist,MoYanseesthemorbidityofthissocietyfromthepersonalitydisorderofblueface.Throughthesemorbidpersonality,italsoprofoundlyreflectsthefeaturesofthatera.TheauntintheFrog(2009)didgooddeedsononeside,andontheotherhandcarriedoutthefamilyplanningpolicyresolutely:ligationsurgerywasperformedonmenwhohadhadachildbirth,andabortionwasgiventoawomanwhohadalreadyhadchildbirth.Theauntshouldbeacontroversialfigure,butthecharacter'spersonalityandpsychologyarecompletelymorbid.Ontheonehand,theaunt'spsychologyistypicalparanoia,mainlymanifestedasstubborn,sensitiveandsuspicious;emotionallyunstable,irritability,narrow-minded,jealous,easytodrill,highself-evaluation,andliketodemeanothers.Ontheotherhand,theaunthasasplit-typepersonality,mainlyreflectedinitselfasa“murderkiller,”butsheconsidersherselfasa“midwife”.Thismorbidpersonalityalsocreatedthecomplexdiversityofherpersonality.AfterFangFuguiinThirteenSteps(1988)becametheshadowofZhangChiqiu,hisnear-edgemorbidpsychologybecamethetriggerforhissuicide.Thismorbidmanifestationhasbecomeacommonhumanrelationship,unstableemotions,self-consciousnessmanifestations,strongimpulses,andfranticstruggletoavoidtheillusionorabandonmentofreality;Thereisacertaindegreeofidentitycognitivebarriers,aswellasveryunstableself-imaginingorlastingfeelingsabouthimself.FangFugui'simageandhismorbidpersonalityhavemadepeoplemoreawareofthestronginfluenceanddistortingeffectofsocietyonpersonality.Chapter4is"TheCausesofMorbidPersonalitiesinMoYan'sNovels".ItmainlyexpoundsMoYan'sattentiontomorbidpersonalityandthereasonsforhisdescription.Imainlyexplainfromthreeaspects,whichareMoYan'spersonalpsychologicalcharacteristics,theintrinsicfactorsandexternalfactorsinthepathologicalpersonality.ForMoYan’spersonalpsychologicalresearch,thecurrentstudystilldoesnothaveaunifieddefinition.MoYan’spersonalitypsychologyisundoubtedlyaunityofcontradictionthatblendsmultiplefactors:tenacity,deepness,andinwardsensitivity;itisintrovertedandself-consciouswithinflexiblefantasy,butalsorebelliousandstubborn.Intheabovecontradictionsandcontradictions,whatisparticularlyhighlightedishissenseoffreedom,drivenbytherebelliousandimaginativetemperament;hissensitiveandtoughcharacteristicshavegivenbirthtoadeepsenseoftragedy;itseemstobeinborn.Thatkindofdeepfeelingoflonelinesscomesfromhisdepressionandsentimentaltemperament.ThisuniqueblendingelementhasVIII madeMoYan'sworkasuccess,andithasalsomadeMoYan'sworksuniqueliteraryvalue.InternalfactorshavealottodowithMoYan’sfamilylifeandchildhoodexperiences.MoYangrewupinalongperiodofsolitude,unbearablehungerandbeatings.Whenhebegantowork,lonelinessandhungerbecamethesourceofhiscreation.ForMoYan,exuberantcreativityisnotonlyinspiredbutalsocomesfromhisexperienceofmissingfoodandlackinglove.Externalfactorsarerelatedtotheinfluenceofforeignliteratureandtraditionalliteraturehehasreceived.Foreignliterature,especiallythoseofFaulkner,inspiredMoYan’screations.ThisinspirationfirstinspiredMoYanfromhisself-consciousnessandallowedMoYantofindadifferentself.Shandong'sprofoundhistoricalcultureandfrequentwarshavealsogivenMoYan'sprofoundobjectiveenvironmenttoedifyandstimulate,andthoserichandsplendidfolkmythsandlegendsuniquetoShandong'sgeographicalfeatureshavebecomethematerialresourcesandaestheticsonwhichMoYan'sworkssurvive.Chapter5is"TheSignificanceofMorbidPersonalityDescriptioninMoYan'sNovels".ItmainlyexplainsthemeaningofmorbidpersonalitydescriptioninMoYan'snovelsfromthreeaspects.Thefirstisthecriticismoffeudalism.AlthoughChinahasenteredthemodernsociety,thefeudalthoughtisstillveryprofound.MoYan,throughthepathologicalmanifestationofsomemorbidcharacters,usedanotherartisticmethodtocarryoutanin-depthcriticismofthefeudalsystemanditsideas,whichhaspositiveandpracticalsignificance.Second,inthisway,uglyhumannaturehasbeendiggingdeep.Third,throughthedepictionofsuchlegendaryfigures,ameaningfulbreakthroughwasmadeinthetraditionalnarrativemethodsandtheirlanguageexpressions.Finally,abriefsummaryoftheaboveresearchwasmadeintheconclusion.Keywords:MoYan'snovels;morbidpersonality;morbidimage;psychoanalysis;reasonofgeneration;literarysignificanceIX 目录中文摘要.................................................................................................................................I英文摘要...............................................................................................................................V导论...................................................................................................................................1一从病态人格学角度研究莫言小说的缘起与意义.......................................................1二病态心理与文学的多重关系.......................................................................................2(一)病态心理的涵义与种类、特征.............................................................................2(二)病态心理与文艺创作的关系.................................................................................4三莫言小说研究综述.......................................................................................................6四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方法...........................................................................................8第一章病态的英雄与英雄的病态............................................................................9一土匪英雄余占鳖的病态人格与心理...........................................................................9(一)余占鳌的病态人格表现.........................................................................................9(二)余占鳖病态人格心理分析...................................................................................12二传奇英雄司马库的病态人格与心理.........................................................................14(一)司马库的病态人格表现.......................................................................................15(二)司马库的病态心理分析.......................................................................................15三戏子英雄孙丙的病态人格与心理..............................................................................18(一)孙丙的病态人格表现...........................................................................................18(二)孙丙的病态心理分析...........................................................................................22第二章病态的叛逆女性与叛逆女性的病态......................................................25一野性“奶奶”戴凤莲的病态人格与心理..................................................................26(一)“我奶奶”戴凤莲的病态人格表现...................................................................26(二)“我奶奶”莲凤莲的病态心理分析...................................................................29二不屈“母亲”上官鲁氏的病态人格与心理..............................................................32(一)上官鲁氏的病态人格表现....................................................................................32(二)上官鲁氏的病态心理分析....................................................................................35三风流女子孙眉娘的病态人格与心理..........................................................................38X (一)孙眉娘的病态人格表现........................................................................................38(二)孙眉娘的病态心理分析........................................................................................42第三章病态的常人与常人的病态..........................................................................45一单干户主“蓝脸”的病态人格与心理......................................................................45(一)蓝脸的病态人格表现...........................................................................................45(二)蓝脸的病态心理分析...........................................................................................47二妇产科医生“姑姑”的病态人格与心理..................................................................50(一)“姑姑”万心的病态人格表现...........................................................................50(二)“姑姑”万心的病态心理分析...........................................................................54三中学教师方富贵的病态人格与心理..........................................................................61(一)方富贵的病态人格表现.......................................................................................61(二)方富贵的病态心理分析.......................................................................................63第四章莫言小说中病态人格出现的原因...........................................................65一莫言的个性心理特征..................................................................................................65(一)莫言小说创作多面性受莫言个性心理影响.......................................................65(二)莫言小说题材选择受其个性心理影响...............................................................68(三)莫言个性心理对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69二莫言切入病态人格的内在因素..................................................................................70(一)家庭渊源...............................................................................................................70(二)莫言童年时期饥饿和孤独的体验.......................................................................72(三)亲身经历过的暴力...............................................................................................75三莫言切入病态人格的外在因素..................................................................................77(一)西方文学的影响...................................................................................................77(二)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78(三)民间文化的影响...................................................................................................79第五章莫言小说中病态人格描写的意义...........................................................81一对封建制度、思想的批判..........................................................................................81(一)对封建思想迫害女性深刻批判...........................................................................81(二)对封建男权文化的极度讽刺...............................................................................82XI (三)对封建思想禁锢、压抑人性的反叛...................................................................84(四)对封建统治阶段酷刑文化的批判.......................................................................86二对丑陋人性的揭露......................................................................................................87三文学意义......................................................................................................................88(一)传统叙事的解放...................................................................................................88(二)语言的狂欢...........................................................................................................94结语.............................................................................................................................103参考文献.............................................................................................................................105XII 导论导论一从病态人格学角度研究莫言小说的缘起与意义出生于1956年的莫言,经历了“左”倾思潮横行的童年时期,由于莫言出身于上中农家庭,不但在经济上难以果腹,而且在政治上也被认为是落后的代表,生活的贫困和社会的歧视,正一步步地摧残着他幼小的心灵。此外,因父母过于严厉的管教,在家庭生活中,他也未曾感受到过一丝丝的关怀。莫言少年时代喜欢喂养鸟雀的童趣也被其父亲扼杀在了“摇篮里”。翻阅他在自己文章中的回忆叙事以及文学系伙伴对他的评价,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他的童年时期,正是黑暗的时期,这就是造就了莫言自卑性格的原因。莫言曾经说过他的写作动机不是很伟大,只是想出名,向父母为他感到骄傲,想证实自己的存在感。所以可以看出,莫言文章中也带有这种色彩,其原因就是内心的自卑心理。目前学界对莫言小说的研究已为数甚多,占据主流地位的研究方法是在二元对立(美与丑、生与死、城市与乡村、男与女、中心与边缘、文明与自然、先进与传统、理性与感性等)的结构中探寻莫言文学世界的奥秘。缘于其生活中的缺失性体验和缺乏关爱的阴影童年,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灵创伤可以被看作是莫言创作小说的心理动因。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造就了呈现出浓厚悲剧色彩和强烈反叛精神的莫言小说,并呈现出独特的美学倾向------审丑。本文从心理学视角出发,解读莫言小说。运用心理学更深层次的探讨小说中的意象,文学现象从里面可以看出。用心理学解读莫言真实情感表达,也通过这样的方法加深心理学和文学两者贯通的地方。仰望中国当代文坛的星空,莫言可以算是一颗神秘而又耀眼的星,想象狂放、语言诡谲、叙事磅礴是人们对他最深刻的印象。莫言在小说中,似乎对人物心理描绘情有独钟,通过描写众多人物的心理,为读者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生命百态图,展现了小说人物生命图景的另一面。莫言正是通过对他们的独特审美研究展现了自己对传统美学价值的反叛。因此,笔者认为从心理学出发,来研究莫言创作中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不仅能够品味弥漫在小说中的自由意识、悲剧意识和孤独意识,而且能够真正深入到莫言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能够为今后学者在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1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二病态心理与文学的多重关系(一)病态心理的涵义与种类、特征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发表的《ICD-10》中将人格障碍分为10种类型,其中前五种分别为分裂样型、偏执型、社交紊乱型、情绪不稳型、表演型,后五种包括强迫型、焦虑(回避)型、依赖型、其它特异人格障碍和未特定人格障碍。DSM-IV按照标准将人格障碍分为A,B,C三组十二个亚型,A组包括分裂样、偏执型、分裂型人格障碍,被称为奇特或古怪组;B组表演组以表演型(或戏剧型)、自恋型、反社会型、边缘型人格障碍为代表;C组焦虑组的组成部分为回避型、依赖型、强迫型人格障碍;另外还存在①着抑郁型人格障碍和被动攻击型。由于本文论证的需要,在此将主要阐述A,B,C三组十个亚型人格障碍的临床表现:1.分裂样人格障碍(SchizoidPersonalityDisorder,SZT)该类型人格障碍脱离社会关系,生活相对自我,情感世界表达不够宽广,情感相对匮乏。临床主要表现为:生活中经常独来独往,性冷淡,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对别人的赞扬或批评无动于衷,情绪冷淡;除了一级亲属外,没有与他人(包括家庭成员)建立密切关系的愿望,因此也就没有亲密的朋友或知己。2.偏执型人格障碍(ParanoidPersonalityDisorder,PND)此类型患者以恶意理解他人动机,普遍性地不信任或怀疑他人为一般模式,临床主要表现为:经常无端怀疑他人,缺乏对别人必要的信任;嫉妒心比较强烈,害怕亲密的朋友在背后伤害和利用自己;情绪易于激动,对别人的帮助漠不关心;对侮辱、伤害或轻视决不饶恕;经常无根据地怀疑配偶或性伴侣的忠诚。3.分裂型人格障碍(SchizotypalPersonalityDisorder,SZD)此类型在社会与人际关系方面有所缺陷,不能很好地处理好个人社会和他人之间的关系。通常表现为认知或知觉歪曲及行为古怪,对亲密关系感到很不舒服,亦无能力建立这种关系。临床主要表现为:思想奇特,行为古怪,容易猜疑或者观念偏激;不寻常的知觉体验,包括躯体错觉;行为和外表奇特、古怪或特殊;情感不适或受限制;过分②的社交焦虑,且伴有偏执性害怕;除了一级亲属外,没有亲密的朋友或知己。4.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PersonalityDisorder,ATS)此类型以对他人权利的漠视或侵犯为普遍模式。临床主要表现为:自私自利,为了①陈燕芬.某高校大学生人格障碍流行病学调查[D].吉林:吉林大学,2009②陈燕芬.某高校大学生人格障碍流行病学调查[D].吉林:吉林大学,20092 导论自己一时的利益不惜欺骗甚至伤害别人;情绪易于激动或者暴怒;对社会行为规范毫不在乎;责任感缺乏,不能勇于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对于因个人失误造成的意外后果,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道歉。5.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PersonalityDisorder,BDL)此类型容易处于人际关系、自我意象和情感不稳定的状态,并伴随有明显的冲动性。①临床主要表现为:身份障碍,人际关系不稳定和紧张;自我意象或自我感觉持久和显著地不稳定,发狂似地努力避免真正的或想象的被抛弃,主要原因在于心境的反应性过强而致。6.表演型或戏剧型人格障碍(HistrionicPersonalityDisorder,HST)此类型容易情绪化和过分追求他人的注意。临床主要表现为: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不惜做出不适当的行为和挑逗与;说话华而不实,缺乏必要的内涵;情绪表达变换迅速而肤浅;显示自我戏剧化、舞台化和情绪表达的夸张;在自己不能成为人们注意中心的场合感到不舒服;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缺少坚定的信念和定力;在观念中经常把他人看作自己的知己,幻想型人格色彩强烈。7.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PersonalityDisorder,NAR)此类型容易夸大幻想和行为,过分追求别人的肯定和褒扬,生活中缺少感受色彩,平淡无趣。临床主要表现为:有自命不凡的夸大感,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和独特的,一心幻想无限的成功、权力、才华、美貌或理想的爱情,只和特殊或者高于自己身份地位的人交朋友;生活中感情色彩缺乏,不惜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伤害利用别人;有一种不合理地期望能够得到特殊的优待或他人自动顺从他或她的期望的权利感;时常表现出骄傲、目中无人的行为或态度,主要是嫉妒他人或认为他人嫉妒自己,不愿承认或认同别人的感受和需要。8.回避型人格障碍(AvoidantPersonalityDisorder,AVD)此类型容易感受到社会的负能量,对社会的适应性不够强,容易受到社会的①陈燕芬.某高校大学生人格障碍流行病学调查[D].吉林:吉林大学,20093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束缚和压抑。临床主要表现为:因为害怕或怕被嘲弄,不愿与人打交道,除非知道肯定能受到欢迎;因为感到自身能力的不足,在新的社交场合的表现受到抑制;回避一些人际接触较多的职业活动,为了心理仅有的一丝尊重,在社交场合专注于被批评或被回绝;缺乏冒险和创新精神,习惯于重复性地日复一日;认为自己在社交上笨拙无能、没有吸引力或低人一等。9.依赖型人格障碍(DependentPersonalityDisorder,DEP)此类型依赖性强,缺乏应有的独立和自立能力,过分需要别人照顾,以致产生顺从和依附行为,并害怕离开别人。临床主要表现为:需要别人为其生活中的大部分主要事务承担责任,没有自己的主见,对生活中出现的事物缺乏必要的判断,犹豫不决,即难以独立地提出计划或做某些事情;因为对不能自我照顾过分害怕,故而在独自一人时感到不舒服或无助;对于他人不合理的意见缺乏反对的勇气;在追求别人褒扬的评价面前,不惜违背自己的初心(做些令自己厌恶的事情);生活中不能缺少陪伴和照顾的人,无论何时何地,新伙伴还是就伙伴,都得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中。10.强迫型人格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PersonalityDisorder,OBC)此类型为了追求所谓的完美,对于灵活、宽大和效率而过分专注于有次序、完美无缺的行为模式不惜牺牲,进而使个人容易在精神活动和人际关系领域表现地过于拘谨为。临床主要表现为:做事要求完美无缺,但是对于眼前细节的思考,常常模糊活动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界限;对于生活和工作的界限模糊不定,不能很好地分辨工作还是生活;缺少必要的人际交往,变得与社会偏离越来越厉害;;不愿丢弃用坏了的或己无价值的物品,甚至当这些物品已无情感纪念价值时,仍然倾向于对物品的保有;行事上表现为僵硬和固执;消费方式上对自己和对他人都倾向于吝啬,把金钱看作可以储备来①防灾的东西。(二)病态心理与文艺创作的关系《自我实现者的创造力》作者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文中写道,某些最伟大的人类天才肯定是心理不健康。天才之所以伟大,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优良和健康的性格,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天才面对人民那鲜为人知的一面。的确,当我们拜读中外艺术作品的时候,我们心中总是怀着神秘的色彩,把自己置身于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所在的大环境中,通过与人物的对话,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人生哲理和社会道理以及个①陈燕芬.某高校大学生人格障碍流行病学调查[D].吉林:吉林大学,20094 导论人情感等。与此同时,我们也好奇于艺术家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独一无二的社会经历和细腻的感情世界。纵观某些艺术家,经常会出现“病态”的感觉,或者有精神不正常的表现,那么,如何去判断艺术家是否是病态的呢?现代心理学的观点阐述了由于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的变化,心理学意义上病态行为的内涵是不同的,而一种被普遍接受的界定标准则是:违背正常行为规定或违反社会准则。这里所谈到的病态并非一个贬义词,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带有谩骂或戏谑性质的词汇不能一概而论。它是指的人一生中一种非(ab)常态(normal)即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处于常态,比如可能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病态是对社会的不适应,人格组成部分不平衡,常态与病态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换。在日常的生活中表现为裹足不前、墨守成规;艺术的创作者在其艺术创作达到巅峰之前往往要经历一个阶段,这就是心理变异之后处于一种颠狂状态的阶段。当艺术创作者对于艺术的创作达到新的高度时,他会将内心情感充分地展现在自己作品中,完全不受传统理性思维的束缚,在作品中反映着真实的自己。处于巅峰期的艺术家们,个性得到极大释放,思想得到充分解放,在作品世界中寻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因而,创作出来的作品酣畅淋漓,更加豪迈,气势磅礴。在幻想的世界中,他们无拘无束地表现着真实的自我,实现了在现实生活中失落的自我价值,满足了自己天才般的梦想,从而获得了绝①对自由的精神和绝对满足的心理。同时,在创作过程中,勇于突破常规思维和心理的勇气,富裕了作品更深厚的内涵和更宽广的外延。自古至今,只要有人类生存的地方就会有心理病态的存在,也就是说心理的病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人或周围人的生活,甚至会影响到社会达到和谐稳定状态。艺术家们总是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剖析着现实的社会生活,因此,作为特殊社会现象的心理病态顺理成章地成为艺术作品所展现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很多小说、影视中,重要的角色往往都由心理病态者来主演。例如,国外影视作品中,《沉默的羔羊》中描写的由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的病态杀人医生,《雨人》中描写的由达斯汀•霍夫曼饰演的患有自闭症的哥哥,《尽善尽美》中由杰克•尼科尔森饰演的混有强迫性官能症的作家等都具有典型代表性;国内影视作品中有关描述病态者的作品也不在少数,比较著名的就有电视连续剧《媳妇》、《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以及张国荣的《异度空间》、《霸王别姬》等等。作者就是通过这种存在“病态”的情况,而吸引各种读者眼球,并且使人感悟到其中的道理。此外,相对于描写精神正常的人物形象,通①冯保荣,冯兴玉.试论与“颠狂”与艺术创作的关系[J].美与时代,2005(04):14-165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过刻画这些病态者更能深刻地体现特定年代社会生活的现实本相,比如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描写道“狂人”的审美价值不仅因为“他”是一个偏执型患者、精神分裂症,更在于通过他自身幻觉与妄想,作者间接地批判了封建礼教和家族宗法制度抹杀人性的本质。“文学是人学”,这个命题表明,文学表现的是特定社会条件下的人的本性。角色的塑造,就是赋予角色以活生生的灵魂,独特的思想情感,通过一个具体的角色,将人类人性中共同的那一面表现出来,角色的塑造要体现角色所处的时代中,人们所具有的共性;同时却也要体现角色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在共性中体现时代背景,在个性中塑造角色魅力。好的作家,往往在两者的冲突中寻找角色的魅力,构建角色的内心活动,进一步展现出一幅动人的人物画卷。按照绘画迹象学迹+象+X=画的基本理论,其中的X指的就是观念、情感、境界、美以及一切你内心想表达的含义。就此而言,这个X中必定包含有艺术家个人的心理因素。①就像我们在心情愤怒和高兴的时候写下的字迹是不同的一样,我们从每一个艺术作品中都能或多或少地察觉到艺术家们心理的状态,由于在不同心理状态下艺术产出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所以作品代表的是作家真实的心里感受。这一点在视觉艺术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它在造型上与平常的艺术不同,如“草圣”张旭的狂草,贾科梅第的作品中被拉长挤扁孤单倔强的形象等等;这些作品的问世,有的是在作家癫狂中产生,有的则是长期心理压抑产物,是艺术家个人心路历程的再现。三莫言小说研究综述莫言,本名管谟业,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曾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文艺学硕士,并出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自从20世纪80年代莫言登上文坛,就一直致力于文学创作,成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少见的多产作家。迄今已创作11部长篇小说,上百部中短篇小说,以及难以计数的戏剧、散文等。在长达30余年的创作历程中,莫言一直保持旺盛的创作能力和不同的文章创作思路。随着莫言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一股解读莫言、研究其小说的热潮再度被掀起。截至目前,关于莫言旳专著、研究论文和访谈等数不胜数。莫言小说多带有魔幻主义的色彩,作品中充满神秘、诡异、朦胧、空灵的氛围。当然不同的人对小说的解读和理解是不一样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魔幻现实主义是人们从莫言的小说的整体的语言氛围和环境的塑造特点来进行分析。①褚鹏.浅析心理变态与艺术的关系[J].硅谷,2008(08):127-129.6 导论莫言研究一直是学界的一个热点。最主流的研究方法就是对莫言在审美意义上的确认,更加重视二项对立结构(美与丑、生与死、城市与乡村等),从颠覆传统美学出发来树立莫言文学作品中审美价值,在这种研究思路下,莫言的小说创作就是他本人的自①我实现的过程(selfrealization)以及个性化的过程(individuationprocess)。第二,是研究莫言创作中心理意识,自从人类具备了明确的自我认知和意识之后,文明在不断的磨练过程中得以进步。但是,在这表面上的发展和进步中,人类最可能会忽略的一点就是,当意识的堡垒与无意识的土壤想脱离,其生命力便会逐渐消失。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而言,明确意识和无意识两者之间的互补和相容的关系,让意识的堡垒回到无意识的土壤里是十分重要的。对莫言的心理意识的研究正是如此,这种研究思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并一直处于发展与流变当中,直到21世纪,关于莫言小说中生命意识研究也一直在持续。第三,则是对莫言小说中个性心理的研究,作家个性心理的重点在于作家自身的气质以及个人意识:作为作家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个性气质,表现出来就是作家在行为方式不同的地方;作为作家个性心理结构有机组成部分的生命意识,在②此特指一个作家衡量世事的心理尺度,看取人生独特的眼光,以及明确的人生信念,政治信仰等等。对莫言小说中的生命意识进行研究的论文很多:张德祥在1988年第4期《小说评论》中发表的《人的生命本体的窥视与生存状态的摹写—莫言小说的世界的认识与表现方式》一文中,认为莫言以现实生存为起点,通过对人们现实生存的描写,从而探索生命真正的意义。这对此后对莫言研究和评说的维度奠定了基础;陈墨在1987年出版的《当代文艺探索》中曾发表《莫言:这也是一种文化——评<红高粱>、<高粱酒>、<高粱殡>》,写出了莫言对于宏大背景的铺垫,认为其文中灿烂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在其间充满了用之不竭的生命力,生命意识随之欲出;李陀在1986年第7期《小说选刊》中曾发表《读<红高粱>笔记》,文中指出,莫言借红高粱赞扬个性自由,并且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此外,周政保、韩子勇在1989年《小说评论》中发表的《莫言小说的“裹读意识”》,李掖平在1989年第3期《当代小说》发表的《重振古老民族的生命元气——对莫言小说生命意识的一点重估》,吴俊在1987年《当代作家评论》中发表的《莫言小说中的性意识——兼评《红高粱》,陈炎在1989年第1期《南京社联学报》发表的《生命意识的弘扬、酒神精神的赞美:以尼采的悲剧观释莫言的<红高粱家族>》,赵歌东在2005年第4①斋藤晴彦.心理的结构与小说[D].上海:复旦大学,2012②张绍良.莫言的个性心理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D].云南:云南大学,2014.7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期《齐鲁学刊》发表的《“种的退化”与莫言早期小说的生命意识》,金红在2007年第4期《沈阳师范大学学报》发表的《莫言小说中的意识流与新时期小说的生命意识》,仲天宝的硕士学位论文《论莫言小说的苦难意识》(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与侯晓林的硕士学位论文《论莫言小说中的乡土意识》(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等等,分别从不同侧面剖析了莫言小说中蓬勃的生命意识。莫言以病态心理描写作为其文学创作的主要内容,单纯地表现病态人性只是其中的一小方面,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塑造病态心理人物,强烈地批判造成病态心理的历史和社会根源。出生在一个特殊年代的莫言,童年时期充满了恐惧,身处黑暗的社会状态等,慢慢的改变了莫言的文章创作风格。因此,童年记忆的烙印在莫言的小说中时有出现。莫言通过描写病态心理,还塑造了经典人物形象,丰富了人物内心情感世界,增添了小说神秘般的魔幻气息,形成了莫言独一无二的文学风格。肖楚楚(2014年)在相关研究中对莫言的病态心理小说进行了专门的分析,例如,在《透明的红萝下》中曾描写道,透明的红萝卜上凝结着黑孩他全部的欲望,他徒然地拔光满地萝卜,最终却毫无所得,这正是隐喻了难以实现的欲望;此外,莫言在创作小说中所表现出的审丑与叛逆倾向本身就是一个病态心理的表现,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这是一种属于“缺失性体验”的边界,包括人生痛苦中感悟到的人生目的,或者是自身的价值观。这些都滋生了莫言心理上强烈的反叛意识。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莫言的小说是他本人心理变化的结晶,而它的小说则是他最好的倾诉办法。表达了其精神,进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四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方法本文主要综合运用心理学观点和方法,结合小说具体文本进行研究。主要构思如下:首先,通过翻阅相关心理学著作,掌握基本的理论观点;其次,以长篇、中篇小说为中心,细读莫言创作的大量作品,对莫言文本中隐含的个性心理有初步的理解;最后,通过搜集包括莫言本人的讲演资料、他人对莫言的各种评论及对其作品的解读在内的相关文献资料,以期能够对莫言的个性心理特征有进一步界定,并探索这些个性心理特征对其小说创作的意义和影响。8 第一章病态的英雄与英雄的病态第一章病态的英雄与英雄的病态英雄形象在中国文学中并不少见,但将英雄与病态人格联系起来却是少见的。至少,作家一般是不会承认的。但是,文学创作的复杂性在于,作家在创作中并不总是接受理性的指导,潜意识在创作中常常发生着重要的作用,这在弗洛依德的无意识心理学中有过深入的研究。事实上,正是这样的形象才具有特殊的美学意义与审美价值。不能说莫言是当代中国作家中第一个发现病态英雄的人,但他的确比较早地创作出了一些病态英雄,正是这些病态的英雄形象的出现,使他成为当代中国最出类拔萃的作家之一。可以这样说,他的三大转变:由亲身经历到虚构现实,从社会风气中的拜金风等到个人英雄的崇拜,用精神升华和灵魂的救赎冲击“旧梦新知”,同时运用表现强烈的艺术理性精神,最早宣告了革命英雄传奇神话退出历史舞台。一土匪英雄余占鳖的病态人格与心理(一)余占鳌的病态人格表现余占鳌,是莫言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中的男主人公,他在小说中是家族回忆中的“我爷爷”,是土匪司令,是“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身上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久被禁锢压抑的生命活力,体现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桀骜不驯的独立人格,所有这些都为新时期文学注入了新鲜血液。虽然余占鳌的形象(一个典型的由北方高大挺拔的红高粱孕育出的一个刚烈的硬汉)并没有名扬于史册,但是正是这些硬汉创造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作为地道农民典型代表的余占鳌,嫉恶如仇,个性具有强烈的封建色彩。一种只有在红高粱的土地上生长才能体验到的关于个人、关于人的社会价值、关于伟大的民族精神、关于传统伦理道德、关于浩瀚历史进程、关于整个人类究竟怎么生活的哲理。而余占鳌追求自由的性格中都灌注了莫言这些深邃而又远大的思想,因此余占鳌成了一个凝结着丰富复杂人格内涵的典型形象。余占鳌的人物形象拥有丰富的层次,随着故事情节的逐渐发展,这些层次也逐渐地体现了出来。这些层次从不同的角度构建了余占鳌这一人物形象,组成了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在莫言的笔下,也许更多的表现了余占鳌的“善”,但我们也不能忽略了余占鳌的“恶”的一面。对于这个典型人物形象负面的刻画,揭示出其拥有着复杂的病态人格。9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对照世界卫生组织划分出的十种病态人格及其详细的阐述,我们通过对于余占鳌人物形象分析,发现其有着复杂的病态人格。“分裂型人格障碍”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这两种病态人格在余占鳌身上体现的格外突出。“分裂性人格障碍”在余占鳌身上的主要表现为在人际关系相处有所缺陷,其观念比较偏执;情感不适或受限制。“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体现更为多一些,主要表现为不遵守有关合法行为的社会准则,做事比较冲动且十分容易被激怒,具有很强的攻击性,经常不顾自己或他人的安全而轻举妄动;做事手法和形式十分野蛮暴力。其具体表现我们做如下详细分析。余占鳌“独立人格”的病态表现:在抗战的大背景下,国共之间的纷争使得局势更加混乱。余占鳌在乱世中表现出独立不羁的品格,他们按照自己的人生信念行事包括在后面与共产党和国民党的种种瓜葛,都是他的独立意识的张扬。他拒绝政治,反抗“花脖子”、黑眼等为代表的一切势力的压迫。他始终独立自主地保持自己的性格,这也正是我们民族忧国忧民、嫉恶如仇、而又豪放不羁的原汁原味的英雄品格。这个蛮野的形象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出现,无疑给在强权下萎靡麻木的民族注入了原始的血性,虽然这种“独立人格”在现在看来是病态和蛮荒的,但是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却是新时期第一声真正的“人”的粗犷的呐喊,是人性自由的宣言。他既可以自己说道:我的地盘我为王,更是快意潇洒,对于受到束缚的事情,会直接斩断立决,保持自己独立张扬的性格。又可以是打日本的英雄,他的自觉抗日更多是由于看到日军的疯狂屠杀而激发了他对于生活的渴求与保障,更激发了他性格中勇猛与强悍。他不甘受人欺辱,受人压制,因而奋起反抗。从他自觉抗日的英雄气概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一种汹涌澎湃的激情与生命力的涌动。如果说余占鳌是莫言创造的有着特定社①会历史意义的民族英雄,那么英雄精神内核缺失具有复杂的审美内涵,人物性格错综复杂。不管是哪种情况,都是莫言自己想表达的“病态”。莫言的《红高粱》中余占鳌自由独立不羁的品格具有浓重的反叛意识,这种人物形象的塑造一反过去文学创作中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人们当作被欺压的对象来描写,而是通过在系列活动中所体现出的反叛精神,意在呼唤和弘扬反叛意识的觉醒,这是一个群②体之所以能够生存并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心灵依据。余占鳌“反封建礼教”的病态表现:首先,自由不羁的余占鳌最初表现主要是反抗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在接新娘,调戏新娘的一节中,虽历尽坎坷,但充满生命野性的①谭英.浅析《红高粱》中余占鳌人物形象的个性及民族精神[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16-17.②谭英.浅析《红高粱》中余占鳌人物形象的个性及民族精神[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16-17.10 第一章病态的英雄与英雄的病态余占鳌不仅没有“灭人欲”的畏缩回去,反而大胆地迈出了人生寻求的第一步,“奶奶和爷爷在生机勃勃的高粱地里相亲相爱,两颗蔑视人间法规的不羁心灵,比他们彼此愉①悦的肉体贴的还要紧。”如果说这是对冷酷而扭曲人性的封建礼教地反抗,那么,他为了与戴凤莲结合,杀死了凭借权势和金钱强娶戴凤莲的单家父子,就是最强力地反抗封建等级制度的典型表现。在中国封建礼教的专制下,社会要求人遵守纲常礼教,人成了“礼”的绝对概念的附属物,被禁锢在封建政治伦理规范之内。按照《历史哲学》中黑格尔的说法,中国人历来都是“把自己看作是最卑贱的,自信生下来是专给皇帝拉车的。”②余占鳌作为一个没有接受过现代个性解放思想却充满生命活力的农民,他的反抗完全出于生命本能冲动,而意识不到自己所作所为的意义,甚至还带有一种犯罪感。他用内在生命冲动为动力的“大逆不道”的一系列举动,更直接、更形象的表现出人性的要求,看似“冷酷”,却也是压抑已久的内心灵魂的凶猛爆发。余占鳌“野蛮血腥”的病态表现:对侵略者的奋起反抗,表现了余占鳌不屈的民族精神和顽强的生存意志。纵观余占鳌的一生,尤为明显的是他明暗结合的人格,正如狄德罗所说:“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③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敛财、抢棺、杀人,这些负面因素就如同素描画中的阴影部分一样,展现了余占鳌人格中野蛮血腥的病态的一面,但这些病态表现却也让余占鳌这个人物性格更加立体。另一方面,他是有名的抗日英雄,在中华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他以不屈的民族精神顽强奋战,但是余占鳌那充满野蛮和血腥味的抗日传奇是无法纳入传统的抗日文学模式中的。余占鳌的这种反抗中表现出的野蛮血腥这种病态也可以说是当时时代的产物,他在莫言的笔下只是更加生动鲜明的表现了出来。这些“恶”的一面,是切实存在的,也不必去美化和掩饰,例如,他为了给戴凤莲出大殡,去肆意敛财、抢棺杀人,无视他人的财产权和生命权,这都体现了他身上“恶”的一面。但正如同素描画中有了阴影才能表现出所画的物品一样,正是有了这些“恶”的一面,才让余占鳌这一人物形象变的更加真实。高尔基也说:“人们是形形色色的,没有整个是黑的,也没有整个是白的。好的和坏④的在他们身上搅在一起了—这是必须知道和记住的。”①莫言,红高粱家族[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63.②黑格尔.历史哲学(第一部)[M].王造时译.联书店,1957:181.③狄德罗哲学选集[M],江天骥,陈修斋,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4..④张爱萍.一个充满野性的自由精灵——莫言《红高粱》家族中余占鳌形象分析[J].皖西学院学报,2002(06):77-79.11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二)余占鳖病态人格心理分析特殊的生活经历使莫言成长过程中饱受了各种各样的苦难和心酸。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会在不自觉中有一种补偿机制,当一些愿望在现实中得不到而造成心理失衡的时候,就会主动的寻求其他的方式来自我满足,并希望这种痛苦能够在某种形式上被超越,只有这样,才能够彻底从自己内心的苦难中解脱出来。作者站在讴歌人性和人的主体精神的立场上,有意淡化了小说中的阶级标识,无论是国民党的冷支队长,还是共产党的高大队长,都不是莫言的描写主体对象,而是以无限热爱的口吻刻画余占鳌这一人物形象。莫言在创作《红高粱》时,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尤其是通过对余占鳌人物人格的塑造及故事的开展,为自己内心的痛苦心理找到了到补偿机制,甚至是超越痛苦之上的机制。戴凤莲的父亲把她以一只骡子的价格卖给了一个麻风病人,她没有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她勇于突破世俗中的种种禁忌和桎梏,敢做敢为,实现了超越苦难的自我解放。莫言在《红高粱》中,除了戴凤莲,更值得分析的依然是余占鳌这个具有时代特性的人物。余占鳌原本是一个接新娘的轿夫,原本想戏弄一下麻风病人的新娘,但是新娘的举动却使他产生怜惜之情。经过各种事情的发生,反而没有抛弃自己的信条。这充分体现了他蔑视和超越苦难的勇气和决心。上一章节中,我们通过对作品的内容阐述了余占鳌相关的人格病态表现,现在我们对于相关人格病态从心理学角度作出相关解析。余占鳌自恋型人格中的父性心理分析:男性父性心理即男性具有家长式的作风和心态,一般来说,他们大都有着比较突出的大男子主义特质,往往在一个环境中保持着权威者和决策者的地位。在余占鳌在抬轿子为戴凤莲送婚的时候体现的最为突出。他的父性心理在这几句话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他原本是想跟新娘子说话的,因为周围还有别人,担心自己会受到嘲笑,所以采用了“哥哥们”的口吻与新娘子交谈以免自己尴尬。同时,他为了能够引起戴凤莲的注意,也在有意无意地窥视着她,内心忐忑与坚信自己是可以受到戴凤莲青睐的的矛盾交织于心,然后才有了随后的颠轿以及和戴凤莲一连串玩笑的故事。他通过嘲笑掌柜的已经不中用了,隐喻地表达出了自己是一个真正的男人,目的是希望戴凤莲不要嫁给麻风病人。他展现的对封建等级制度最强有力的反抗:与“我奶奶”在三天回门的时候,在那片热情如火的高粱地里“野合”,进而杀死以权势和金钱强娶戴凤莲的单家父子,也将余占鳌本身所具有的原始父性展现的淋漓尽致。余占鳌父性心理中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地位,也体现在他的语言描写之中。当“奶奶”送“我父亲”跟着余占鳌打仗,到了村头,余司令说:“立住吧。”奶奶立住,余司令拍12 第一章病态的英雄与英雄的病态一下“我父亲”的头说:“走,干儿。”当“我父亲”想要一支手枪时,余司令在问清会不会使用后说:“给你!就像老子一样用它。”当冷支队长大模大样来接收胜利果实,与余占鳌对话时,余占鳌连续以三句“狗娘养的”回应……一句句简短话语背后,读者可以看出余占鳌果断干练、沉着冷静、野性十足、权威不容挑战的特征。他拒绝各种政治势力及地方势力的拉拢,他的那支小小的队伍虽然零乱不整,缺衣少枪,但也绝对不会按照除他意志以外的任何指令行事。所有这些都展示了余占鳌的价值判断,在这些行动当中,既有一种令人钦佩的本性,但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他的领导和决策地位。余占鳌病态人格中的双重“人格”:双重人格一词在社会生活中有多种含义。在道德和法律上都有解释,道德上体现一个人的品德,而在法律上则是有法律地位的人。而在心理学上则指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多重人格即癔症的分离性心理障碍,就是人格产生了一种分裂,是一种不健康的人格,存在很大的心理障碍并且存在多种亚人格。而双重人格属于多重人格中的一种,其意思是一个人存在两种人格,两种人格存在不同的情感和思想等。在莫言的小说中,余占鳌身上双重人格色彩尤为典型。莫言在人物设定中,一方面把他设定为充满活力的普通劳动者形象:黝黑的皮肤,有着地地道道的农民形象;作为晚辈,他懂得尊重长者、孝顺父母,是一位善良、义气、充满生命活力的普通劳动者形象。然而,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伴随世事变化以及遭人陷害等系列事情的发生,余占鳌对现实生活不满和愤怒的状态愈演愈烈,导致他的第二人格越来越明显,变成了一个内心十分矛盾纠结的人,并在最终使他一步步走向了土匪这条不归路。当了土匪以后,他的第二人格中暴虐的部分也逐渐的显现出来,他表现爱恨的方式变成了杀人,而且手段及其残忍,这些正是他第二人格的典型表现。当家园遭到侵犯,余占鳌在民族大义面前他放下个人恩怨,和各方势力不计前嫌共同抗日。当一直跟他是仇人的朱豪三在联手参加抗日战争中不幸负伤后,余占鳌以探望者兼朋友的身份出现在朱豪三的病床前,再次又回归了他人性中的善的一面。可以说莫言通过余占鳌双重人格心理的描写给读者制造了一种心理冲击,更容易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触动内心深处底层的人性根基。余占鳌精神分裂人格中的妄想症:妄想症是精神分裂症中较常见、多发的一种。“患者开始时敏感多疑,怀疑有人在背后议论自己或者不信任自己。这种多疑逐渐发展,而13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①形成关系妄想,总觉得周围发生的一切现象都与自己有关。”莫言借余占鳌和戴秀莲的钟情妄想,大胆地“白昼宣淫”,对余占鳌和戴凤莲在白日“野合”于高粱地里进行了毫无掩饰地深刻描绘。在作者心理,是人与自然必然产生的,也可以说是上天注定。是不灭②的天性的反抗颠倒的世界的最高形式之一。在莫言看来,对变态心理人物的塑造,是一种独特的审美,属于对美的追求。因为以他的审美来看,“病态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往往是美的极致。”二传奇英雄司马库的病态人格与心理在艺术家群体中,心理病态往往主要表现为两种:一种是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患有的心理疾病,虽然这些心理疾病不断地折磨他们的肉体和精神,但是却可以促使他们通过不停歇地艺术创作来消除心灵的痛苦,为他们的创作提供无穷力量与不竭源泉。如果一旦这些症状在他们身上消失了,随之他们的创造力也就逐渐减弱甚至枯竭,这也就是一些心理病态的艺术家为什么拒绝心理疗养的原因。如以三亿法郎约合5300万美元被拍卖的梵高的《蝴蝶花》(1987年),便是在其突发精神病,痛苦到极点时所作,但是他拒绝接受医生的治疗,他将艺术创作说成是防止自己生病的“避雷针”和“驱魔法”,认③为“自己要是正常人,就绝不会成为画家”。患有精神病的美国著名作家庞德在精神病院接受长达12年之久的治疗,在精神病院里治疗期间仍继续着他的创作。已近古稀之年的他爱上了妙龄少女,在经历了失败之后,决定放弃写作生涯,终日不语,目光呆滞,直到离世。由此可见,病态的心理能够有助于艺术家群体自由创作。艺术家在创作中突出呈现出的另外一种情感最集中、最充分、最强烈的表现过程,是长期情感积累的瞬间爆发的心理病态即疯癫状态,其以虚实不分,难以辨清现实与想象或幻想的界限,把真实当成想象或幻想,真假难辩为特点。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认为,发狂和病态是情的王国,人性和人情往往情的王国中才可以尽情地展现出来,也④就是说“任情恣狂之际才能创作。”。癫疯状态能够有助于艺术创作,激发情感和表现的前提是,其必须与强大的创造力相结合,但是这种结合所蕴含的心理病态无论如何展①肖楚楚.莫言小说变态心理人物分析[D].湖南:中南大学,2014.②张志忠.莫言论[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80③欧文斯通1梵高传1.渴望生活[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1④吕俊华.艺术创作与变态心理[M].北京:三联书店,1987:12314 第一章病态的英雄与英雄的病态现,无论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必须依赖理性的引导作用。而借助这种病态创作的艺术家,自始至终,在创作过程中一直游离于病态和常态之间,直至创作结束,才能够慢慢恢复到理性的常态。(一)司马库的病态人格表现民间生活的原生态,有海纳百川、“藏污纳垢”的特性,形成了生活的瑕瑜互见、美丑共生。司马库的“本色”,体现在他人性本质上是那样的野心勃勃,这就体现在与人们利益冲突中,他永远是“积极参加”。他又追求私欲并且沉迷女色,不管什么时候都有对这两点的描述,司马库的原始生命强力,给他的传奇写下了浪漫绚烂的一笔,展①现了其侠骨柔情的一面。司马库“大丈夫”形象的病态:司马库有着多重身份,“福生堂”二掌拒,岳母的二女婿等等身份。他先是在家乡缴了鲁立人部队的械,不久在与鲁立人领导的独纵十六团的战斗中做了俘虏,在押送途中逃跑,最终因听说他的岳母等人因他而受刑,就毫不犹豫地从藏身处主动投案,被公审枪毙。司马库的一生,告诉我们什么是英雄。正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司马库就以其精彩的人生演绎了一位“本色英雄”的生命传奇,成为这部辉煌史诗中最为闪亮耀眼的一笔。司马库“本色英雄”的病态:《丰乳肥臀》中司马库传奇的一生,彰显出一个“本色英雄”的侠骨柔情。深入解析司马库的精神内涵,可以发现其蕴含着“忠、孝、仁、义、礼、智、信”的儒家精神。司马库之“忠”,表现在他对民族的忠诚,体现在他的抗日上、为了保家卫国,司马库甘愿抛头颅、撒热血。司马库之“孝、仁、义、礼、信”,则表现在当他听说他的岳母一家几口因为受他的牵连而被吊起来毒打之时,他选择了从容自首。司马库之“智”,则表现在他虽是农民,然而他对先进科技却始终奉行“拿来主义”的精神,他毁铁路桥时使用了姜技师先进的切割技术。司马库的“英雄”气概超越了儒家传统意义上的所谓谦谦君子:他有着追求自由、桀骜不驯的气质和领袖风范,司马库的传奇命运,引领读者欣赏了一幕幕英勇悲壮的史剧。他侠肝义胆,保家卫国,他凭着自己的爱恨活着和死去,野蛮粗犷中表露出率真、豪放中洋溢着侠情,显示了雄强的自由奔放的生命精神。展现了莫言对生命力澎湃的呼唤,也体现了男性的阳刚美。②①李晓燕.本色英雄——《丰乳肥臀》中司马库形象解析[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04):108-109.②李晓燕.本色英雄——《丰乳肥臀》中司马库形象解析[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04):108-109.15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二)司马库的病态心理分析作为理想人性阳极一端的代表,充满特有艺术魅力的“司马库”是莫言在《丰乳肥臀》中塑造的形象。该人物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聪明的才智,是儒家传统精神价值观的典型继承者,在普通百姓看来,特别是在爱慕他、愿意跟随他的女子眼里,“司马库”是一个英雄,“司马库”用他的一生、无数的事迹铸就了英雄这个称呼,诠释了英雄主义的光芒。但是从世界卫生组织的《ICD-10》(1992)人格障碍分类中来看,司马库的行为以及其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非常接近于人格障碍中的自恋型人格障碍及表演型人格障碍中的一些病态行为模式。自恋型人格障碍在世界卫生组织人格障碍分类中属于第七种。该障碍类型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便是嫉妒心很强,对于比自己更有成就,更有权利,更聪明的人充满妒忌。表面强烈自尊心背后,实际上掩盖的是内心脆弱的自尊感:过于在乎周围人的眼光,以他人的赞美为至上欣慰,生活中不能有丝毫批判否定自己的情况发生,可事实上却习惯以外表上的冷淡和反应上的无动于衷来掩饰。从当时司马库的所作所为上来看,与其说他是个英雄倒不如说他一直在追逐着英雄的形象和感觉。他追求对自我的肯定,以及社会对其的肯定,在追逐的过程中,他往往无所畏惧。司马库为救“岳母”一家子而毅然赴刑这一事件将这一心态表现地十分明显,假使当时的他放弃了岳母一家子,那么他之前用热血营造的英雄形象就将坍塌,此后,他将处于被人唾弃和瞧不起的境地,而其内心对英雄主义的追逐决不允许他这么做,所以,司马库并没有多想,他骨子里对美好形象的追逐和理想化的念头左右了他的行为。在其所处的战争年代,恰巧就需要这样因对外在声名的追求而无所畏惧的人,这样的人事具有着理想主义的狂热,故而在那个时代人人自危,不敢多说一句话、多做一件事的时代而言,他的行为和精神表现出来的种种图景中,都呈现着一定的病态。但是,司马库的病态追求、对于自我肯定的追逐、对社会对他认同的追求,客观上为当时的百姓、为当时的民族带来了种种好处,这使他在他人心中成为了一个英雄,也吸引了无数女性的追逐。正如司马库在文中的结局一样,这样一个具有人格障碍的形象,其必定不会选择偏安一隅,他最终选择了成全他心中理想化的对于自我价值肯定的追求而放弃了儿女情长(女人)。通过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研究,可以发现,存在这种人格障碍的个体往往有着以下表现,第一,外在的客体在潜意识观念里被当作自己身份组成的部分或从属于自己个体的小个体,反映在人际关系上便表现为自我界限判定的模棱两可或缺失。这一点与司马库的行为和精神状态都有非常16 第一章病态的英雄与英雄的病态密切的联系,他习惯于将责任都揽到自己的身上,并一直在承担着不属于自身责任的责任,将一切事情都揽在自己的身上,群众的、所有对他表示有意思的女人甚至任何一切可能与他有关联的人,司马库都统统背负起属于他们的责任。所以,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这样敢说、敢做,尤其是有责任感、有担当的汉子不但满足了群众对于英雄的幻想,也符合了当时人民心中对英雄应有气概的想象。第二,对他人赞美的无限需求促使司马库急于获得他人的赞美来证实自己的无所不能。司马库自从得到社会民众对其英雄主义的认同之后,一直在做着可能他自己都不知道的危险行为,在知道岳母一家子被牵连,自己自首只是自投罗网时,司马库也不回避危险,毅然决然的出现。这些性格上的障碍决定了司马库必然会做出这样的行为,因为他这一生都是在追逐着外界的赞美和肯定,在做出决定时,他的潜意识代替他的理智,使他不得不这么做。第三,无所不能,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喜欢把很多事情过分理想化,并自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所以,在文中,即使在差距悬殊如此巨大的情况下,司马库也敢于带领他的小队去抗日,去做民族的英雄,但是他在行为发生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在现实中他能否完成自己的计划,而是从理想化的角度认为自己可以做到。从心理学上分析,“司马库”的自恋型部分的人格障碍就决定了他在面对各种大是大非面前的个人英雄主义:在某些时候是他执着的、是偏执的,更是理想化的,在他们的脑海里想象的是怎样追逐着那些被赞美编织而成的路,以及这条路该怎么走下去。驱动他们的是一种强烈的理想主义,而非对利弊的细细权衡,他们享受着生命中冲锋的快感。因此,在成为英雄的那一刻,是情感控制住了他们的理性,而非理性控制着他们大脑,这也就是前述分析中的“本色”一词形成的原因,他们身上的“本色”亦可称之为“本性”,司马库们认为这些凡是与自己有一点相关的事情,便都是他们的责任,是他们应当以一己之力来承担的。至于司马库性格中所表现出来的表演型人格障碍部分,则主要体现在其与女性的交往之中。表演型人格障碍的普遍模式表现为一种过分的情绪化和追求他人注意的倾向,这主要在日常行为中表现为:习惯性地把自己当作社交圈舞台的中心,情绪变化莫测,通过一些外在的肢体动作试图吸引周围人的注意;生活舞台化、戏剧化,把人生当作一场戏剧,生活过度夸张;缺乏实质性的内在,自我主见不够坚定,容易受他人或者环境的左右;虽然能够给人留下一定的印象,但是短暂而无意义。而司马库在这一病症上的表现则是通过其自恋型人格特征下呈现出的各种人格图景来展现的,再加上表演型人格中特意对女性注意力的追求,在文本中就呈现出了司马库在与女性交往的过程中,大量释放性诱惑和挑逗,从不拒绝女性的示好,反而将之自己魅力的种种表现,以及随之而17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来所展开的种种情节。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司马库的人格缺陷实际上是有着正反两面,在出于当代历史语境下的我们看来,司马库的人格上存在一定的障碍;但是还原到司马库的时代,对于当时的政治文化而言,司马库的心理却是符合时代的需求的,也是那个特殊时代铸就的特殊的“病态心理英雄”。三戏子英雄孙丙的病态人格与心理兴起于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现代小说的“反英雄”是一个与“英雄”相对应的概念,作为对人类存在状态的一种思考,它反映了现代社会的人们质疑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体系的勇气和决心。小说中出现的一系列“反英雄”的形象,无不表明,英雄只是人们心中理想寄托的化身,随着人们对于现代生活认知的逐步提高,愈发认识到英雄人物也是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一群集合崇高与卑下,庄严与滑稽于一身的普通人,传统的英雄形象已经瓦解。对于反英雄的形象,我们需要辩证的看待。反英雄人生坎坷,经历过大风大浪,自身在养成过人胆识和勇气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得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弱点,思想上对于现实的嘲弄置之不理,行为表现上因为扭曲怪诞而略显滑稽。比较典型的“反英雄”代表人物孙丙,反英雄人物特点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地诠释。他活脱脱就是一个矛盾体的结合,性格上有情有义、有胆有识,却又有时性格上怯懦和奴性的特点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残酷的社会无能为力;骨子里有着一股强烈的反抗精神,却因才疏学浅,知识匮乏而最终沦落为既可笑又可悲的荒诞社会现实的受难者。对于“反英雄”这种矛盾统一体的社会生存状态的生命形式要想有深刻的理解,前提必须搞清楚何为“英雄”。翻阅中国古代历史,早在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思想家刘邵在他的《人物志》中,对英雄就有过明确的界说:“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①也。”英雄之所以为英雄,就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异于常人的聪明才智和谋略,在自己生活环境中有占据主导地位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引导着周围人前进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英雄概念的理解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英雄概念的内涵和广延得到一定的扩展,不仅仅指有着非凡胆识、出众勇武的人,而且还包括那些“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敬佩的人”。①刘邵.人物志英雄[M].18 第一章病态的英雄与英雄的病态(一)孙丙的病态人格表现《英雄与英雄崇拜》的作者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他曾在这本书中把英雄解读为,拥有强大的自信、超人的智慧、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以解救世人于水深火热之中为目标,骨子里有着一种叛逆精神的“伟人”。由此可见,英雄对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进程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作为人世间最具有开奋发向上精神和强烈的叛逆精神的一类人的代表,他们凭借着自己超人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意志,指引着人们社会生活前进的方向,为人类和社会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中国文化素来推崇“不以成败论英雄”,英雄人物哪怕最终迎来的是失败的结局,其积极向上的精神和从中体现的优秀品质也能够极大地鼓舞人们内心,净化人们心灵,沉淀和启迪人生。通常具备以上优秀品质的人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早期经典文学作品中主要关注的核心人物,是为人们所崇拜和歌颂的重要对象。作为矛盾统一体的孙丙,英雄人物的病态心理在他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世人们对孙丙的认知停留在:坚毅、勇敢并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然而当我们细细了解这个人物形象时,不难发现,他的反抗行动实际上是对传统世俗权威屈服和自身人性缺点的揭露。理想很丰满,无奈社会现实很残酷,作品中展现的无情的社会现实总是时不时的给孙丙一记狠狠的耳光,让孙丙彻底对社会充满绝望和孤独无助。比如生性善良、拥有仗义品格的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不同流合污的性格反倒成为了其与现实之间矛盾的导火索,孤立无援的行动在无情的社会现实中宣告彻底失败;强烈的反抗精神促使他不停地进行斗争,但是社会的黑暗使正义被扼杀在摇篮里,黑暗势力的壮大不断激化着社会矛盾,孙丙又深受其害,落得妻儿惨死、家破人亡的结局。然而,孙丙也逐渐认识到社会现实的真面目,尊严在他身上已经彻底全无,对于未来他不敢想象,只想苟且地活在这世界上,曾经的斗争激情和反抗努力最终都被现实所吞没,此刻对传统权威的委曲求全也毫无作用和意义。人格上的缺陷再加上现实的捉弄,使悲惨命运的作弄在孙丙这个反英雄的身上显得尤为突出,使他无力逃脱。孙丙身份占有的病态:中国传统社会在结构上讲究“士农工商”四民,等级观念根深蒂固,“戏子”则不在上述之列。辞书中,曾把戏子解读为身份低微,往往被人们轻视取笑的人。也就是说,在中国封建历史结构中,戏子处于三教九流的末流地位,社会地位卑微和文化地位势单力薄。莫言在小说《檀香刑》中通过对猫腔详细地介绍,进而过渡到孙丙身份上的病态心理。《檀香刑》中关于这一部分的描述如下:猫腔文化,作为高密东北乡的一个相对封闭的剧种,寄托着高密东北乡人的乡土情感,其以剧场形式19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独特而优美而广为人知。作为乡土文化的代表,当地乡民深受猫腔文化的熏陶,加之孙丙将猫腔文化演绎到了几乎炉火纯青的状态,在业界享有一定的声誉,因此当地人将对这门艺术的热爱衍变成对孙丙的尊重和爱护。但是毕竟社会生活由多种要素构成,猫腔文化仅仅是高密东北乡人民生活的一小部分。由于传统社会等级观念和伦理道德根深蒂固,再加上相对封闭的社会大环境,三六九等的社会结构,油腔滑调的饭后余谈和浮世艳情的市井文化成为了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孙丙很清楚的认识到了这一问题:虽然凭借猫腔文化集大成者的身份赢得了一定的社会认可和尊重,但毕竟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在猫腔文化之外的社会生活领域几乎不存在这种认可和尊重。因此,舞台上的孙丙和下台后的他由于受到的尊重和认可不同,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待人接物时的精神面貌。比如孙丙两次面对县官钱丁时迥然不同的态度,孙丙初次见到县官钱丁时,自信稳重,洒脱自如,猫腔文化拉近了他与县官之间的距离,唱到“兄弟们相逢在公堂上,想起了当年事热泪汪汪……”。从中可以看出,孙丙意气风发,甚至把钱丁看作自己失散多年的同胞兄弟,距离感的消失也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官民之间社会地位的代沟。而孙丙第二次见到钱丁,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已经弃戏从商的他作为乡民代表,前往县衙敬献万民伞。由于他隐性而又模糊的“戏子”身份,因此在进城期间,他心理状态一直都是自卑而又畏首畏尾,生怕见人的面貌。这从他遇见熟人这件事情的态度很明显能够读出,“他几乎从熟人们的每一句话里都听出了暗含着讥讽和嘲弄”,“碰到熟人,未曾开言他的脸就红了”。当他见到钱丁时,本来唱戏时能够说的“有骨有刺”的话,最终却变成了“小民受东北乡人民委托,前来给大老爷献伞……”的恭维,这完全是由于他心理活动的变化:昔日自己唱戏用的得意美须现如今变成瘌痢头下①巴,每每想到这里,内心充满厌恶和不满。孙丙身份流失的病态:身份的功能具有两重性即自我辨别和他人辨识。人物固有的身份一旦得不到应有的认同,其就会极度怀疑个人行为方式和个人价值,影响到个人成长和社会生活。孙丙的思想观念逐渐与传统社会等级结构合体,身份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一个三教九流中的戏子一跃成为士农工商的四民之一,这完全是内外因合力的结果。孙丙内在性格上软弱,外在经历了“斗须败北”、“长须被捋”等生命污点,种种原因促使他解散戏班,开始经营起了茶馆,实现了社会地位的转变。孙丙实现社会地位由戏子向商人转变的原因,我们可以概括为:孙丙作为传统乡土人物不满现有社会体制的残酷,进①张毅.戏台与人生之间的游离——《檀香刑》中孙丙戏子身份的解读[J].名作欣赏,2014(35):26-2720 第一章病态的英雄与英雄的病态行奋力反抗,无奈寡不敌众的结果。实现身份转变后的生活状态,孙丙不曾想象也不敢想象。戏子身份在孙丙的人生阅历中,既是精神寄托也是精神束缚。他终于结束了粉墨①登场在台上哼唱戏文的经历,开始了能够本真的扯着嗓子吆喝生意的人生新经历。总结孙丙这一段时期的经历,我们可以发现,猫腔文化对他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他曾一度认为自己与戏子身份相伴,沉溺于猫腔文化无法自拔,所以当他远离舞台转变身份之后的幸福生存状态,他始终难以相信。这种意料之外的收获也使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渐渐地怀疑和否定猫腔表演的生存方式。由于此时,孙丙身份的自我认识还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即一种半商不商、半戏不戏的尴尬境地,所以当他回顾戏子生活的时候,也不敢完全苟同。在孙丙身上,矛盾统一体愈演愈烈,一方面渴望安逸自在的生活,另一方面精神上追求英雄形态的幻想;从社会身份上来讲他是一个商人,但是日常行为中却时时流露出猫腔和戏剧中的肢体表演。“现在他把戏台上的功夫用在了做生意上,吆喝起来,有板有眼跑起堂来,如舞如蹈”。身份的转变过程在孙丙身上并没有完结,戏子身份虽然已经结束,但是喜剧表演仍然停留在潜意识观念里,转变为商人之后戏台的功夫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充分地展现。在孙丙身上正是戏子与商人双重身份的交织,使其渐渐地无法进行自我认知。日渐沉重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的双重压迫,使得他对社会现实越来越无法辨析,由此导致了他后来将戏与人生相混淆,难以界定两者的界限。在文本的最后,孙丙失去了抵抗突发性人生危机的能力,最终酿成了一生的悲剧也正是这种无法清楚地进行自我身份识别的精神缺陷的结局。孙丙身份复归的病态:孙丙在完成身份转换之后,突来的幸福让他产生了对安逸稳定商人生活的幻想。可是时代格局的岌岌可危与英雄主义情节的泛滥彻底击破了他那遥不可及的梦想。隐藏在潜意识里的戏子身份随着德国人对孙丙妻子小桃红的凌辱被彻底激发了,他开始对戏子重新审视。濒临崩溃的精神主要是由于妻子被凌辱,戏子身份意识在逐渐苏醒造成,以及对于残酷现实的孤独无助唤醒了孙丙隐藏在潜意识中的英雄形象,他希望借此来帮自己渡过难关,摆脱精神和肉体上的压抑和束缚。戏子身份的唤醒,更加让孙丙对人生和戏剧的界限难以界定,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现实生活中的遭遇,让他感觉到个人命运悲剧降临的可能,他希望能够用舞台上戏子的角色武装现实中的自己。痛苦、彷徨、压抑已久的孙丙,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变得麻木不仁,只有这种“猫腔的前奏”,才能够暂时找到心灵的寄托和依靠,把伤痛抛之脑后,这也正是猫腔与戏子身份在灵魂中对孙丙的呼唤。“伴随了他半生的声音,抚平了他心中的锐痛”,“他的痛①张毅.戏台与人生之间的游离——《檀香刑》中孙丙戏子身份的解读[J].名作欣赏,2014(35):26-2721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①苦变成漫漫高原”。回归戏子身份的孙丙已经对戏剧如痴如狂,精神上的创伤使得他再也无法界定人生与戏的边界,舞台戏剧表演已经由一个戏痴堕落为一个戏癫。孙丙之所以再度转回戏子身份,主要是因为社会现实生活的残酷已经使他对人生感到无望,真实可悲的伤痛只有在舞台上才能够躲避。复仇对于自身拥有性格缺陷(思想狭隘)的他而言,比登天还难;恰逢此时,孙丙在义和团运动中找到了戏子与英雄、戏台与人生的最佳契合点。义和团独具特色的抗德开场白极大地鼓舞了他,使得他今后的人生越来越带有戏剧的色彩。戏剧的观念在他生活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在此后的人生中,采用戏文的言说方式,采用英雄岳飞的身份,无论是在面对钱丁、当地乡民还是德国人时,甚至在行刑前夕面对小山子时,他都一直说到:“他们正在上演第二台猫腔大戏,这台戏的名②字也许就叫《檀香刑》。”孙丙将人生视如猫腔大戏,在现实生活中体现着舞台上的表演,所以受刑之时的从容也就变得自然而然了。他不光自己生活在戏剧光环的笼罩之下,而且也用自己的人生猫腔态度影响着周围的乡民。乡民们并没有从孙丙的影响中真正认清社会的现实,而是唱着猫腔,涌上“戏台”,实际上他们也加入了戏子的队伍,为孙丙的人生大戏拉开了帷幕。在传统儒家文化占据封建社会历史主导地位的年代,是绝对不允许戏子在历史舞台上宣扬道义,夺取正统文人士子之功的;孙丙身份意识的模糊,人生如戏的病态心理,造就了他人生悲剧的命运。由于无法认清自己在历史舞台上的身份和地位,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登上历史舞台的义和团结局注定也是如此。孙丙一心想要在义和团运动中寻找到自己的寄托,社会现实的残酷注定他幻想的破灭,上演一场必然会到来历史悲剧也变得在所难免。(二)孙丙的病态心理分析“反英雄”的影子在《檀香刑》小说塑造的孙丙这一受刑者的人物形象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首先,“反英雄”作为矛盾统一体,一方面有着坚定的人生理想信念,强烈的叛逆性精神和优秀的道德品质,勇于挑战现有传统体制;另一方面,自身同样拥有难以克服的性格缺陷。即使“反英雄”在屡屡碰壁,准备向传统社会等级权威妥协时,等待他们的仍然是无法逃脱的残酷现实。小说塑造的孙丙形象身上鲜明地体现了这些特征:孙丙多年高密东北乡猫腔戏班班主的民间经历,养成了他性格上面行侠仗义、自由①张毅.戏台与人生之间的游离——《檀香刑》中孙丙戏子身份的解读[J].名作欣赏,2014(35):26-27②莫言.檀香刑[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43222 第一章病态的英雄与英雄的病态旷达、勇于担当、不畏强权的特点。孙丙身上的这些优良品质在孙丙的人生经历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对于勾结权贵、为非作歹的李武他勇于反抗;把猫腔教给叫花子们,让他们能够自谋生路;对于失手打死德国技师一事,他敢作敢当;能够顾全大局,为了保护一方百姓,主动撤军投等等。但是,孙丙心中的宏大志愿素来已久:“要在有生之年,①把咱们的猫腔,唱到北京城里去,去给皇上和皇太后献艺”,“把咱们的猫腔唱成国戏”②,即服从于统治阶级意志,为统治者效忠。这样一来,即使我们可以概述出孙丙这么多的英雄特质,却依旧掩盖不了他性格中的障碍。孙丙在表演猫腔时的状态以及非表演时的行为和精神表现,非常接近于世界卫生组织的《ICD-10(1992)》中对于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分类。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普遍模式通常以易于感到社会抑制、自感能力不足、对负性评价敏感为主要表现。造成这种表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担心自己不能很好地完成既定任务而受到别人的批评;内心比较封闭,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陌生人打交道;因为适应性不够强,在社交场合易于感到压抑和束缚;认为自身吸引力不够,不能够很好引起别人注意;缺乏冒险或者创新的精神;在亲密关系人面前表现地拘谨不自在,害怕被嘲弄或者讥笑。总结为三点,其一是行为退缩,其二是心理自卑,其三除非肯定自己可以受到欢迎,或者能做好某件事情,否则不愿意有存在感。孙丙在从被奸人媷走了最珍贵的胡须,而胡须又被他视为自己舞台表演的象征之后,才气、威风、胆子和猫腔的魂儿便从他身上消失慢慢失去。内心的不安③使得他就连走在大街上,都“两耳发烧,手心出汗”,脸红而羞愧难当。已经弃戏从商的他作为乡民代表,前往县衙敬献万民伞。由于他隐性而又模糊的“戏子”身份,因此在进城期间,他心理状态一直都是自卑而又畏首畏尾,生怕见人的面貌。这从他遇见熟人这件事情的态度很明显能够读出,“他几乎从熟人们的每一句话里都听出了暗含着讥讽和嘲弄”,“碰到熟人,未曾开眼他的脸就红了”。当他见到钱丁时,本来唱戏时能够说的“有骨有刺”的话,最终却变成了“小民受东北乡人民委托,前来给大老爷献④伞……”的恭维,这完全是由于他心理活动的变化:昔日自己唱戏用的得意美须现如今变成瘌痢头下巴,每每想到这里,内心充满厌恶和不满。上述种种的动作和神态充分反映了孙丙内心的自卑,他对于负面评价有着过度的敏感性,在熟人并没有表现出嘲弄的情形下,内心已经先为自己打下了可笑的烙印,这正是自卑的表现,而自卑到了极致,①莫言.檀香刑[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431②莫言.檀香刑[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431③莫言.檀香刑[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178④莫言.檀香刑[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17823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便表现为回避社会、回避公共场合和活动。但是对于作为高密东北乡猫腔艺术集大成者的孙丙而言,融合乡土气息的猫腔表演使其在当地乡人中赢得了一定的威望。孙丙靠猫腔艺术赢来的社会尊重和认可,在猫腔艺术领域,他是能够完全肯定自己的,也只有在这个时候,他才能真正肯定自己是受到欢迎以及能够赢得正面的评价的。故而,孙丙的回避型人格障碍使其只有在表演猫腔时才具有信心,才能获得与人正常交往的心态。正如他在第一次见到县太爷时表现地自信、沉着稳重,甚至把钱丁当作自己失散多年的同胞兄弟,意气风发地唱着“兄弟们相逢在公堂上,想起了当年事热泪汪汪……”。再比如,在孙丙初离开猫腔行业,成为一名“商人”之际,即使其社会地位提高了,他也并不感到自在,直到将猫腔与他的生意结合在一起,孙丙终于感觉到了自信和肯定。孙丙的人物形象与其说是一个英雄,倒不如说是一个骨子里带着自卑的人,他在内心中彻底地否认了自己,不曾给自己留下一丝的余地。他仅有的自信便是他的拿手行当“猫腔”。只有在表演猫腔的过程中,孙丙从内心深处是觉得会受到肯定的,也是由于确定自己一定会受到欢迎,才使得他有信心以这样的形式出现。但是一旦脱离了猫腔舞台,孙丙便又会被打回原形,他依旧害怕面对社会、害怕面对陌生的领域;他对于社会的负面评价过度敏感,即使在社会实际中并没有受到嘲弄或者讽刺,他的内心世界依旧会认为整个世界都在嘲笑自己,甚至走在路上都抬不起头。对孙丙来说,猫腔便是他英雄主义的启动器,更是他逃避生活中的自卑和苦难的面具。所以,孙丙的英雄主义在现在我们看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病态的英雄主义,甚至有人会觉得孙丙可悲。但是,这又何尝不是这社会的现状,回避型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非常之多,其中比较常见的影响因素便是自我认知不足,或者是消极的自我暗示,或者是精神上受到挫折。多少人在社会现实的压迫下,不相信自己,完全的否认自己,因为一件、两件事情便永远地将自己打入了冷宫,贴上“废物”的标签。也有些人在这些自卑和挫折面前,“修炼”成了对自己能力的盲目自己。正如莫言所说,也许读者在阅读他的文章之际会觉得这样的人不可能存在,但是,事实上这些病态的人格是真正存在于这个社会之中的,存在于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深处,等待着人们在决心自食后发现它的存在。24 第二章病态的叛逆女性与叛逆女性的病态第二章病态的叛逆女性与叛逆女性的病态在莫言的小说中,有一类永恒的主角,那便是一个个游走于高大、卑微与放荡,坚韧、勇敢与反叛之间,用勇气和毅力打破传统的鲜明的、叛逆的女性形象。她们是病态的,也是创新的;她们追求着人类的幸福,也对社会规则的无情地进行着叛逆,更寄托了作者对于三千年来封建意识形态的反抗。莫言对反抗苦难、敢于挑战男权世界的女性的热情歌颂寄托了他对女性命运与理想的关注,也包含了对失去美好人性的社会的批判。少年时代特殊的生活背景和经历,使得莫言特别依恋女人,即恋母情节。农村贫苦家庭出身的莫言,由于家庭兄弟姐妹众多,母亲对他的关爱呵护少之又少。极度渴望被关心和爱护的心理以及童年时代的特殊经历,养成了他对温和、友好、善意女人的特殊依恋,即恋母情节。这些童年时代的特殊经历主要表现为在童年生活中受到男性的欺凌,小学时被校长开除离校,因为偷生产队的萝卜而遭受批斗还是在家里被父亲和二哥揍个半死等等,给他童年留下阴影的都是男性形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产生对女人的依恋。同时,莫言童年时代在封闭农村的生活经历,亲眼目睹了女性低微的社会地位和苦难的社会生活,容易把女性的苦难遭遇与自己无爱的童年时期相比较,以她们的经历暗喻自己的童年,时常发出同情的声音来怜悯这些受苦受难的女人们。另外,莫言深受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他对于女人的情感并不仅仅只有依恋的一方面,还有恐惧的一方面。这从他本人的媒妁之言的恋爱之中可以得到充分体现。作为矛盾统一体,与压抑的外在行为相对应的是他活跃的心理活动,创作情感的迸发,感情世界的丰富。莫言正是借助丰富的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将“利比多”无限释放,从而促使文学作品逐渐深入人心。从小说内涵视角来看,“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男性叙事往往把主动型女性妖魔化,把女性主体性诬为是对男性主体性的压抑,并且拒绝同情主动型女性的生命困境,以喜剧的态度丑化、嘲弄主动型女性,从而把试图僭越封建女权道德的女性诽谤为谋夫、欺夫①的恶女人。”这充分展现出来的现象与传统道德观念背道而驰,无论是从精神上解放妇女,还是将道德回归于封建男权,在性别意识领域中暴露出的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不足②的缺陷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不断完善发展提高自己,尤其①王美春.莫言小说中的女性世界[D].山东:山东大学,2005.②王美春.莫言小说中的女性世界[D].山东:山东大学,2005.25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是在新时期的男性叙事方面,有意识地弥补了这一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发展了解放妇女精神的现代文化观念,促使其不断走向成熟,是对传统的男性叙事的颠覆和解构;而莫言则可以说是新时期作家中最先有意识地扛起这一大旗的作家,莫言则更多以同情、怜悯的态度描摹了这些被动型的女性。一野性“奶奶”戴凤莲的病态人格与心理(一)“我奶奶”戴凤莲的病态人格表现《红高粱家族》浓墨重彩地塑造的“我奶奶”形象,引人注目、丰满鲜活。作为传统封建社会女性的代表,奶奶最初是屈服于伦理纲常,在家人安排下被迫与麻风病人结婚生子。对于无可奈何的命运,奶奶表现出一副完全听天由命的状态,但其实奶奶内心的绝望和悲伤在她被送往十八里坡时,已经被展现的栩栩如生。对于嫁给麻风病人,奶奶是绝对不愿意的。但是对于残酷的社会现实,她也无能为力。要知道麻风是一种传染病,直到现在,麻风病人禁止结婚还在很多地方法律中都有明文规定。但是奶奶为了家庭,她并没有反抗。内心的悲伤在在那一群伙计的刺激下终于爆发了,“我奶奶”失声痛哭,流泪不止。因为她深知这是她无力的倾诉和渗透着血泪痕迹的最有力宣泄。“我奶奶”刚刚开启人生华丽序幕,还没有来得及感受这世界的美好,却就要遭受着一切难以描述的苦难,这怎么能够不让人感到心酸呢?她也只能用眼泪在无人发现的黑暗角落里来偷偷发泄。可是,所有的这一切随着爷爷的出现迎来了转机。“我爷爷”为了与“我奶奶”在高粱地里野合,在奶奶出嫁时甘愿做轿夫,并率众杀了一个想劫花轿的土匪,随后他又将“我奶奶”在家门口劫走。“我爷爷”冒着生命危险杀死了“我奶奶”的麻疯病人丈夫,在成为土匪的同时,也正式地和“我奶奶”在一起,两个人开始了激情迷荡的欢爱之旅。“我奶奶”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为了实现与“我爷爷”在高粱地野合,她什么都能干得出来。也正是与“我爷爷”爱情的力量,促使着她不断反抗着传统伦理道德,渴望个性自由和精神解放。莫言在创作《红高粱》时,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为自己内心的痛苦心理找到了到补偿机制,甚至是超越痛苦之上的机制。戴凤莲的父亲把她以一只骡子的价格卖给了一个麻风病人,她没有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她勇于突破世俗中的种种禁忌和桎梏,敢做敢为,实现了超越苦难的自我解放。“东北乡,人千万,阵势列在墨河边。余司令,阵前站,一举手炮声连环。东洋鬼26 第二章病态的叛逆女性与叛逆女性的病态子魂儿散,纷纷落在地平川。女中魁首戴凤莲,花容月貌巧机关,调来铁耙摆连环,挡住鬼子不能前……”,这段快板出自1939年8月中秋节那场大屠杀的幸存者来自高密东北乡的一位92岁的老太太之口。快板里唱出了“我奶奶”(戴凤莲)和而“我爷爷”(余司令)的形象。《红高粱家族》避开了二元对立的传统意识形态的模式,对善与恶、好与坏的界定模糊不清,开创了塑造人物形象的又一种新模式。如“我奶奶”被描绘成具有两重身份的女性,渴望能够主宰自己命运,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我奶奶”本是一个传统妇女,遵守伦理纲常,遵守长辈对爱情的安排;但自己内心还是对爱情有着自己的想法,宁愿与“我爷爷”在高粱地通奸违背传统道德观念,也不愿意嫁给麻风病人,所以“我奶奶”骨子里是极端反传统的。《红高粱家族》中以一种原始而真实的方式,把人性、狂野、爱情等观念结合在一起,在一桩桩事件中,“我爷爷”与“我奶奶”挥洒着生命狂热,他们骨子里野性得到了很好地展现。“我奶奶”一生可谓充满传奇色彩,无论是怀揣剪刀伴随自己出嫁上轿,与轿夫在出嫁途中眉目传情,勇于突破传统爱情观念束缚,与轿夫大胆野合于归宁路上。还是后来为了保家卫国,加入打鬼子阵营,甚至直到最后不顾牺牲生命的危险挑着担子去给“我爷爷”他们送饭,都体现出了她骨子里的反抗精神。“我奶奶”的牺牲,必将永远记载在历史的画卷中,她勇于突破束缚人性的传统道德和思想的桎梏,对个性自由解放的追求,直至最后牺牲于战场,可以说是其一生的真实写照,伟大民族精神的最好诠释。作者最终想表达出的是强劲而又质朴的美,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将小说中塑造的人物个性与行为展现的桀骜不驯,蔑视世俗。比如在《红高粱家族》提到的两个本质上是历史观的问题(如何区别“纯种高粱”和“杂交高粱”,关于纯种好汉跟好汉后代退化的问题)。在莫言看来,由于社会环境和自身等多方面的原因,祖先那一代和后代子孙在性格以及行为表现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祖先那一代勇于承担责任,敢做敢为,有着强烈的创造精神,生活更富有情调,个性得到极大解放;反观现在的我们,缺乏生气,做事犹豫不决,生命显得不够厚重。流淌在以“我奶奶”、“我爷爷”为代表的高密东北乡亲们身上的自由的生命精神,鲜活的存在于民间社会,它并不能够对人的行为和表现起到约束和批判标准的作用,但却是民间富有原始色彩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诉说着主宰他们自己人生行动的强烈渴求。莫言勇于冲破枷锁和桎梏,颠覆传统伦理道德教条,在小说中写道:“红高粱是野生的、民间的,植根于土地的东西。”也就是说,作者骨子里生性的反抗精神体现在情感上表现地慷慨激昂,义愤填膺。这从作者在小说中塑造的风流而又充满诱惑形体的“我奶奶”27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想象,刘罗汉面对活剥酷刑仍痛骂不休的场面,“我奶奶”临死前心中诸多关于天理的疑问等描写中都可以得到一定的体现。小说中一系列对普通场景的描写,通过异于常规又富有想象力的修辞以及比喻与通感等方式,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把普通场景描摹成深入人心的宏阔壮大的场面。比如关于高粱地的描写,既有“我奶奶”与“我爷爷”的野合,也有出没诡异的土匪和血腥屠杀活剥人皮的残酷,还有英勇牺牲抗鬼英雄。可谓场面壮大,情景描写切换自如恰当。英雄们不畏强权,英勇反抗的斗争精神与暴力求生,市井吃肉的场景形成强烈反差,足以反映了莫言在小说中将自然与民族的危机、种族的延续,人与植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的交相呼应,这也成为了其文学世界中独有的风景线。“我奶奶”充满了男性的理性:“我奶奶”戴凤莲在单家的经历造就了她镇定自若,识大体顾大局的观念。她大方得体,冷静异常地面对单家父子被害,为了稳定单家酒坊,也算是给自己未来谋出路,她周密细致地制定酒坊管理计划,通过采取留住众伙计和合情合理的妥善安排措施,酒坊运转逐步恢复往常,这也使得她赢得了周围伙计们五体投地的佩服和尊重。同样是在《红高粱》中,“我奶奶”的智勇双全还体现在认曹梦九为干爹,驯服桀骜不驯的余占鳌,经营的烧酒生意使她的酒坊远近闻名等方面。《红高粱》中,当日本鬼子走近“我奶奶”时,“我奶奶”灵机一动,佯狂装傻,成功地让日本鬼子信以为真,躲过了生命中的一次劫难。面对“我奶奶”撕散头发,张大嘴巴,疯疯癫癫地跳起来,三分像人七分像鬼的状态,日本人面目惊愕,转身离去。“我奶奶”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突发另想,用铁耙扎坏日本人汽车轮子,参与设计在胶平公路伏击日本汽车队的计划行动,正是“女中魁首戴凤莲,花容月貌巧机关,调来铁耙摆连环,挡①住鬼子不能前。”“我奶奶”拥有男性的强悍:当冷支队长找“我爷爷”商讨抗击日本鬼子之事时,“我奶奶”却成为了此次谈判的关键人物,在她身上无论是言行还是心理所展现出来的“女性中的男性”特征震撼人心。面对冷队长和“我爷爷”关于团结加入共产党共同抗击日本鬼子,还是保持各自的独立性伏击日本汽车队的谈判僵化的场景,“我奶奶”此时表现地完全活脱脱巾帼女英雄的润滑剂作用。她采用激将法,既把冷支队长和余司令的怒气压抑住,又把他们对于日本人的痛恨结合在一起,很好地找到了两者的契合点。并通过自己带头痛饮混着刘罗汉大叔血的酒,激发了冷支队长和余司令的抗争精神,活脱脱是一个男性形象的投影。当时村子里的第一号美女,十七岁的姑娘玲子,被余占鳌叔叔余大牙强奸的时候,为了能笼络任副官这一人才,“我奶奶”谏言:“千军易得,一①莫言.千言万语,莫若莫言——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创作小辑[J].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12(11):4-6728 第二章病态的叛逆女性与叛逆女性的病态将难求。”要求余占鳌枪毙余大牙以挽留任副官。此时的“我奶奶”已经加入了抗日的行列中,她能从全局出发,高瞻远瞩,在见识和精神上已经超越了普通农村妇女。此时此刻,“我奶奶”的这种性格转变及产生的信念与能量,已经是让男性望尘莫及的了。我奶奶的强悍还体现在面对“我爷爷与恋儿的恋情”时的态度上。“我奶奶”面对“我爷爷”与自己的侍女恋儿偷情时,她的表现也是对传统男权社会男性自由特权的一次强有力的反抗和抨击。当她亲眼目睹“我爷爷”移情别恋时,她的反应和大多数普通女性一样,大哭大闹,疯狂地撒泼,甚至对“我爷爷”和侍女恋儿动用武力。希望以此能够给双方提个醒,让双方有所收敛,甚至还抱着“我爷爷”对她的爱不能分享的幻想。社会大环境的局限还是把奶奶的幻想彻底击破,奶奶最终妥协于传统伦理道德,与“我爷爷”制订了能够男人心理照顾双方的“明文条约”,主要内容为“爷爷在奶奶家住十天,就转移到二奶奶家住十天不得逾越约。”面对男人的出轨,包括“我奶奶”在内的女性并没有能够跨越这个怪圈(多女共侍一男),为了留住那看似可有可无的爱情,不惜放弃自己的尊严,去维护那传统道德伦理的最后一道防线,甚至与自己的“同类”争风吃醋,并进行滑稽而残酷的竞争。“我奶奶”体现了男性的叛逆:在《红高粱》中,“我奶奶”临死前有一段自白:“天,什么叫贞洁?什么叫正道?什么叫善良?什么叫邪恶?”。这个女人坎坷的生命经历(狂放不羁地与余占鳌野合于高粱地、佯狂装疯地面对遇到的淫恶日本鬼子、轻狂不屑地与黑眼姘居)使她似乎对生命有了更深层次的解读,对自由的追求更加强烈。她在临死前发出的富有挑战性的呐喊,就如同“我奶奶”当时与“我爷爷”在高粱地的野合一样,迸发出同样强烈的反抗意味。但此时的“我奶奶”已经完成了自己的解放。在这一系列人物活动中,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及痛斥是那样的野性、原始、充满抗争的力量。总之,莫言《红高粱家族》中为了塑造真正的女中豪杰,对中国自古以来评价女性的传统尺度(“贤妻良母”“窈窕淑女”)采取漠视的态度。这一转变不仅颠覆了女性传统“柔弱女子”的形象,而且还把更多的阳刚之气和雄性特征赋予在女性身上,实现了自己心中对女性形象的想象。莫言在小说中对这种“女性中的男性”进行了真实而热情地颂扬,然而,这些女性身上的矛盾个性,也体现着一种与当时女性不匹配的病态人格。(二)“我奶奶”莲凤莲的病态心理分析通过前述对于“我奶奶”——戴秀莲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知道奶奶的形象以及所作所为近似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十大障碍型人格”划分中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边缘29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型人格障碍的界定。反社会型人格又称之为“无情型人格障碍”,这种人格障碍的普遍表现模式是漠视他人、侵犯他人权利,主要的行为表现是:行为上漠视道德、法律等社会准则,如多次无意识做出可被逮捕的行为;又有很强的欺诈性,如通过说谎、行骗、使用假名等行为满足个人利益或心理需要;冲动性强、做事无计划,容易激惹,同时具有攻击性,比如经常打架、攻击他人;常常做事不计后果,置自身与他人安全于度外;责任感淡薄,如不能正常行使个人经济义务或工作;欠缺同理心,主要表现为在伤害、虐待他人或对他人造成经济损失后,对自己的行为毫不在乎,无法对他人情绪感同身。而“我奶奶”的另一种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普遍模式突出表现为自我意识和情感的不稳定,并有明显的冲动性,由于心境的反应性过强而致情感不稳定。反社会型人格病态心理的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具有高度攻击性报复性。“我奶奶”戴秀莲其实非常具有斗争精神,她从不认输,也从不吃亏,当她发现余占鳌与恋儿有染时,她可以打恋儿,也可以和“我爷爷”翻脸。甚至在爷爷带着恋儿离家另立门户时,她没有像其他被背叛的妻子一样歇斯底里或逆来顺受,而是选择与黑眼住在一起,用大胆的行动来反抗和抗议这一切。这就把她骨子的攻击性和反抗性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这是她内心深处爆发出来的自主反击,是对丈夫不忠的强力报复,她在做这些事的时候丝毫不需要犹豫,脑子已经替她作出了回复,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她的高度攻击性还表现在当她被嫁给自己并不属意的新郎时,她敢于与势力阶级(其父母)斗争,遵从自己的内心不想嫁的意愿,难以被驯服。即使在出嫁时,她也不顾所谓“习俗”的束缚,她“哭”、把“一只小脚露在花轿外面”,这就是一种潜意识的具象化,用行动告诉着周遭一切:你不让我如意,我也要尽一切可能表现我的不如意。更甚至在临死前发出了一系列天问,这些言行更是将“我奶奶”对这个社会的不满以及对这个社会极尽一切可能的攻击性表现的淋漓尽致。反社会型人格的另一个典型表现则是打破社会规则。在小说中设定的年代里,奶奶对于“性”并不拘谨,“我奶奶”在回门的路上与“余占鳌”的野合,野高粱的野性与她骨子里的野性交融在一起,促使她在遇见心仪的男人时不顾一切的爆发出来。对奶奶来说,她对余占鳌相知甚少,但是让她不顾一切将自己交付于这样一个男人的根本原因,仅仅是她人认为这个男人可以信赖。这是在乡土中国社会的生活里,一个浑身散发着红高粱般热烈、野性的十六岁少女对于自己未来人生与幸福的追逐。她要的很简单,只要彼此感到幸福就可以了。甜言蜜语、海誓山盟都不需要,因为她自觉与男人平等,而幸福不是哄骗来的。“父亲又想起30 第二章病态的叛逆女性与叛逆女性的病态大约七八年前的一个晚上,奶奶明示暗示不让罗汉大爷离开酒窖,那时的奶奶抛去了教养,抛去了委婉,带着野性,热烈奔放的追求着自己的幸福。她有着一股母狮般的勇猛,想要抓住属于自己的命运,哪怕机会渺茫,也不让任何一丝幸福的机会从自己眼前溜走。这就是这个生活在红高粱里勇于追逐幸福的女人所演绎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的她丝毫不逊色于男人。但奶奶有关女性解放的呈现方式并不是只有对于爱情的追寻,在奶奶生活的方方面面皆有体现。“我”的先辈们仿佛回到了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奶奶就是这个家族“女王”,奶奶接手了单家的烧酒窖,让那一帮伙计心服口服的继续为她工作,在十八里弯这样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她用她单薄的臂膀支撑起一个烧酒作坊。在于家人的关系上,她可以将父亲拒之门外,还与其断绝父女关系;她可以为了捍卫爱情,在发现余占鳌与自己的朝夕相处的侍女有染时,给予她不近人情的惩罚;她可以责打余占鳌,接受土匪头子黑眼的示好甚至与之姘居来报复刺激余占鳌,即使这个姘居是有违伦理道德的。种种与社会理法规则不符的事情,“我奶奶”都做了,并且做的理直气壮,丝毫没有愧疚或者不安,这也是反社会障碍型人格的另外一个特点,那便是对类似的种种的行为毫不在乎,甚至感到快乐或有快感。奶奶丝毫不在乎村民的眼光,可以与“余占鳌性之所随”,也可以毫不在意伦理的与人姘居,更不在乎什么对父母的几千年来的愚忠愚孝。“我奶奶”戴秀莲的这种种行为和心理,体现了典型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但是在莫言的小说中这类人格却有着很强的煽动力。在抗日战争的特殊艰难环境中奶奶表现出了一种英勇果断的英雄气概,这是在她独自面对着家国兴亡、个人生死的人生中所磨练出的,与男子一样英雄气概。罗汉为了不让骡子帮日本人运石子铺路,铲了骡脚,不料被日本人捉住后惨遭活剥,大卸八块。在那个时期的高密东北乡,被日军这样虐杀的乡亲绝不止罗汉爷爷一个。奶奶面对着家国之辱与丧亲之痛,作出了一个女英豪的抉择——她要自己的男人去抗日,甚至要自己十二三岁的儿子也去抗日。那一刻,在这片原始的红高粱土地上,她散发出了一种刺眼的光芒,这是一种伟大女性的精神光芒。这里是火红火红的高粱地,这里是原始的代名词,在这一片野地里,有男女充满野性的交合所诞下的勃勃生命力、有酒窖里那辛辣刺喉的红高粱烈酒、有奶奶这样的热烈勇敢的女人、更有为家为国拼死战斗的男人和女人。这是一片“蛮荒”之地,她有着原始母系社会时期的影子,这是一片孕育伟大女性的土地,她孕育出了女性热烈勇敢粗犷的性格,也孕育出了为女性主义精神而献身的女子,就像我奶奶临死前发出的那一番天问。天当然无法告诉她们答案,所以她们就听从她们的内31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心与想法,去把握自己的命运与幸福,她们沿袭着母系社会时期女性对于生命力量热烈与执着的追求。或许在那个时代而言,“奶奶”的所做作为便是离经叛道,便是打破社会的规则,便是置社会于不顾。可是奶奶正是出生在一个为了利益亲生女儿的幸福都可以不要的家庭,出生在在一个时代变更和交叠的年代,对于社会的反抗才是那个时代英雄应有的表现和一个个体对自我的解放。虽然她的生活围绕的都是三纲五常、道德伦理,但她就是敢于在这个社会中发出不同的声音,承认我命由我不由天,敢于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就算她的所作所为与传统伦理道德格格不入,也要释放人性的本能和个体本身欲望的情愫,这正与生命本自由放荡的理想相应,她有着畅快淋漓的生活态度,“我奶奶”这样一类女人的存在,本身就是生命中的一种美。奶奶的身份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但思想上却突破了乡村封建思想的禁锢,她活出了一个真正的女人应该拥有的生活。奶奶的身上表现出了浓厚乡土中的女性主义精神,女性主义出现的条件就是男女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存在于很多方面,而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性”的不平等,书中写到了余大牙强暴全村第一大美女玲子使玲子发了疯,这事件背后所反映的男女不平等却不能因余大牙的死去而消失。但他明明死有余辜为什么却会令人闻到荷花的幽香?是对余大牙的祭奠吗?不如说这是对于男权社会的祭奠,因为在这高粱地中女性主义正在慢慢萌发,散发着幽香。这处描写恰好体现了作者在乡土文化中追求男女平等的思想。“我奶奶”内心渴望把握住自己年轻的生命,而不是对这不公正的命运逆来顺受。原始的野高粱地里,只能孕育出像奶奶这种粗犷性格的女子。其实奶奶内心对于男性是向往的,这从我家乡的人认为我奶奶应有很多风流韵事中可以体现,但她不愿依附于男权,她的行为表现的更不是淫荡。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普遍模式突出表现为自我意识和情感的不稳定,并有明显的冲动性,这是由于心境的反应性过强导致的情感不稳定,相对于男性,奶奶生理上也是处于弱势的,她的父母为了一点钱财,在她美好的豆蔻年华将她“卖”给了患有麻风的单家儿子。可奶奶接受不了这种不公正的命运,她的自我意识和情感都比较强烈,在新婚洞房之夜手持剪刀站到天明也并不意外,这也正是奶奶倔强冲动的性格的表现。32 第二章病态的叛逆女性与叛逆女性的病态二不屈“母亲”上官鲁氏的病态人格与心理(一)上官鲁氏的病态人格表现上官鲁氏是莫言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上官鲁氏是20世纪中国民间苦难历史的承担者。在莫言的小说人物设定中,外来侵略、三千年的封建沉疴、家国的苦难,都累加在母亲身上,母亲成长的苦难经历,正是中国千千万万受压迫妇女苦难生活的缩影。在小说中,她是九个孩子的母亲,原名鲁璇儿,因为嫁给上官寿喜,故称上官鲁氏。小说中的上官鲁氏,丰乳肥臀,长得标致,有一双在封建男人视为珍宝的小脚。上官鲁氏,一个本可以凭借金莲小脚和出众的外貌享受人生的人,因为破除封建,到婚嫁年龄却由于社会新思潮的来临,优势全无,她曾经引以为豪的小脚反而成了羞耻,故而委身嫁与一个“骡子”,不会生育的铁匠儿子上官寿喜。铁匠家庭一个强悍刚愎的婆婆,一个软弱无能的儿子,注定了鲁氏的苦难,婆婆及家庭的压力迫使她快快“下蛋”,她有苦说不出,无奈之中,在姑妈的启发下,先后与近十个男人发生关系,“像一只母狗一样撅着尾巴到处借种”,分别与鸭贩子,屠夫,赤脚医生,和尚,牧师,还有轮奸她的大兵,制造出了八个女儿一个儿子。八个女儿中是先生下了七个女儿,最后是一对双胞胎混血男女孩,其中的唯一男孩就是文章的主人公上官金童。从清末到改革开放,一个个女儿长大,分别嫁给各种势力头目,随着各种势力的此起彼落,鲁氏一家仿佛一直被庇护,但却从未脱离苦海。女儿们的孩子一个个被塞进鲁氏的怀里,风雨飘摇中,她因为心疼和怜爱没放弃任何一个。这是女性的伟大,母性的伟大。上官家的人像韭菜一样,一茬茬的冒出来,一茬茬的被割。鲁氏经历了太多生离死别,面对女儿们与男人们的混乱关系,她坚强、无奈、强硬、包容,但是她却亲手把唯一的儿子给害了,溺爱让儿子患上恋乳症,懦弱、扭曲,不像个男人,作为一个风烛残年的母亲却去求寡妇勾引儿子,抱有一丝能让儿子转变的希望也不愿意放弃,这正是上官鲁氏精神上的伟大和痛苦的根源。上官鲁氏的病态求子路:上官鲁氏从一开始的逆来顺受、唯唯诺诺,到后来积极主动找人“借种”生子,这之间其实也是经历了一些复杂的过程。她也并非生来或者一开始便抱着这样病态求子的心态,丈夫不育无法生孩子,婆婆却把问题算在她的身上;在姑妈算计下,她让姑父爬上她的床,怀了孩子生下后,她走上借种生子的路;在于姑父发生关系后,上官鲁氏从心里上陷入了偏执的状态,她认为“我做贞洁烈女就要被打、①要挨饿,偷了汉子借了种,却是个英雄,那肥水就不流外人田”;这是上官鲁氏在性关系上的思想偏执,而这偏执也恰好是她求子病态路途的开始。到后来,上官鲁氏一而再,再而三的生出女儿,也因为一直生女儿,上官鲁氏一直饱受婆婆上官吕氏的虐待,①莫言.丰乳肥臀[M].北京: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560.33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在婆婆眼中,她就是“光吃食物不下蛋的废物”,每天遭受婆婆的责骂,婆婆在经常在耳边警告“有儿立马成主”,生儿子的这个想法根深蒂固的存在于她的脑海中。上官鲁氏还经常遭受丈夫上官寿喜的打骂,她生完孩子之后就下地干活,丈夫只是在旁边谩骂,更严重的时候则是用烙铁去烫她。此时的上官鲁氏成为了生孩子的机器和丈夫的玩物,她的生育已经不是正常的生产,而是对求子陷入了一种病态的偏执,她一次一次的与不同的男人苟合,在追求儿子的路上,她放弃了廉耻,也放弃了女性最基本的自尊自爱,无论是谁,只要是可以给她带来儿子的,就是她心目中可以“借种”的对象。上官鲁氏的病态溺爱:上官鲁氏对于自己借种生下的孩子,内心是充满着母爱的,但正是由于她病态的求子,却也直接导致了她对于孩子们的病态溺爱。对孩子的爱让上官鲁氏对孩子无限地包容,这也导致她后来悲剧的命运。她含辛茹苦的将孩子们一个一个拉扯大,甚至在上官吕氏试图伤害孩子时杀死了上官吕氏;在女儿偷情时帮着望风;在女儿与人偷情被发现杀死女婿孙不言时帮着遮掩和欺骗。但是,她的女儿们爱情至上的观念却使她们在成婚后纷纷离开,对养育她们的母亲弃之不顾,与自己的丈夫一起离开了家,而又在生下孩子后,将孩子送给母亲来抚养,然后再度离开家。眼见着自己辛苦养大的孩子一个个的因各种原因在异乡死去,除去领弟和玉女,没有一个是善终的,上官鲁氏遭受了各种非议。来弟在游击队长沙月亮抗击日寇时与他相爱,并在母亲将她娶配给孙大哑巴的情况下,与沙月亮私奔;二姐与司马库邂逅,后来司马库为救沙月亮和来弟被迫自缢,二姐则成为司马太太荣归故里;三姐鸟仙认识了鸟儿韩,后成为了“鸟仙”;七姐卖给了外国人士;四姐甘愿投身妓院,一时救了全家;五姐认识了共产党铁路破坏大队政委蒋立人,后嫁给蒋立人。这里边,七姐是反右和三年困难时期的受害人,五姐成了文革的殉葬品。上官鲁氏还眼见自己养大的孙子孙女在面前死去。在战争年代为了养活儿女、孙子,上官鲁氏在艰苦的环境中艰难讨生活。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那个饥荒时期,上官鲁氏为了养活家中仅剩的八女儿盲女上官玉女和外甥鹦鹉韩,她到磨房充当驴马做艰辛的拉磨工作。面对白花花面粉,饱满的黄豆,上官鲁氏壁贴壁的肠胃分泌粘液,她饿,但她想得更多的是家人的饿。于是平生不做小偷小摸的她无奈操起这一行当,她将黄豆装进鞋底,但不久就被发现。后来在一次无意中她发现一个好办法,就是将豆装在一个特别的袋子里,这个袋就是胃。她在拉磨时趁人没觉察,拼命地往嘴里塞豆,回到家立即拼命的吐,将一颗颗带着血腥味的黄豆吐出来,捣给家人吃。上官鲁氏的行为是无可厚非的,这是一种爱,特别是对儿子上官金童,因为是唯一的儿子,上官鲁氏对待金童34 第二章病态的叛逆女性与叛逆女性的病态更是宠爱,将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了他的身上,如上官鲁氏所讲的,儿子要吃自己的奶让他吃够。上官金童都十多岁了还断不了奶,他患上了恋乳症,离开奶就不能生活,直到很大才断奶,丧失了一个男人应该拥有的一切,更不用提男子汉的血性和骨气。上官金童眼睁睁地看着七姐在树林里被强奸,却一个动作都没有;老母去世要入土,只会跪下给政府的人钱。他对乳房有着莫名的瘾癖,看见生父马洛亚对母亲的乳房有想法的时候,他就大哭来吸引六姐,结果被六姐对着屁股扇了两巴掌。借此,他就重新获得了母亲的注意,不让马洛亚有可乘之机。他对于六姐夫巴比特能得到六姐的乳房而愤愤不平,从而对凤胎一起出生的八姐上官玉女也充满敌意。终于,在他十八岁的时候,“在苏联医学专家的指导下,频繁地换着奶头,刚把左边这个吸出汁液,立刻便移右边去;右边这个刚刚开启闸门,又迅速移到嘴左边,巴甫洛夫学说起了作用,终于治好了上官金童恋①乳厌食症。”可是好景不长,当上官鲁氏说出“娘的奶只给你一个人吃,谁也抢不去”的安慰话语时,就意味着她再次在所谓母爱下臣服了,她的溺爱最终导致上官金童因为被污蔑“奸尸罪”进监狱15年,最终穷苦潦倒、一事无成。甚至在上官鲁氏已经年老的时候,她对孩子畸形的爱也丝毫没有减少,作为一个风烛残年的母亲去求寡妇勾引儿子,抱有一丝能让儿子转变的希望也不愿意放弃。上官鲁氏遵循了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她本来拥有正常的心理,她也渴望有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丈夫,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可是吃人的封建传统导致了她现在的结局,它一点一点地蚕食掉了上官鲁氏的羞耻之心,蚕食掉了她对自己身体的自尊自爱,蚕食掉了她正常的生活,她变得疯狂,在夫家不公平的待遇下变得疯狂,变得麻木,变得追求外面男人给的短暂的肉体上的欢愉,疯狂的追求儿子的到来,对于这些辛苦借种生出的孩子,爱得卑微,爱得宠溺,是她的遭遇使她的心理变得扭曲、变态。病态的恩爱,使她对孩子的爱可以说是最好的母爱,也可以说是最坏的母爱。(二)上官鲁氏的病态心理分析莫言曾说:“人世间的称谓没有比‘母亲’更神圣的了。人世间的感情没有比母爱②更无私的了。人世间的文学作品没有比为母亲歌唱更动人的了。”说《丰乳肥臀》是莫言的小说王国中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不为过,莫言说这本书,“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这是我狂妄的野心,就像我希望把小小的‘高密东北乡’写成中国乃至世界的缩①石瑶.浅析《丰乳肥臀》中的上官金童[J].名作欣赏,2014(21):71-72+83.②莫言.《丰乳肥臀》解[N].北京:光明日报,1995-11-22.35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影一样。”莫言尤其以在这部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为荣,“这是我投入感情最多、展示的社会生活面最为广阔、塑造的人物最富有象征意义的一本书。”“尤其《丰乳肥臀》里的母亲形象,倾注了我全部的感情。”在小说《丰乳肥臀》中,莫言塑造了一位受尽苦难却慈爱坚韧的大地母亲——上官鲁氏的形象。“母亲”既是作家莫言的生命之根,又是他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灵感、动力的源泉,莫言通过母亲的“叛逆”将母性中的勃勃生机与激情展现了出来,上官鲁氏身上拥有鲜明的“母亲”身份标签,使她在莫言其他小说中相似的女人们里更能成为她们与传统礼教、男权文化决裂的代表。上官鲁氏的生命漫长而又曲折,在前期由于在中国传统的“传宗接代”的观念迫害下,她不断打破既有的社会规则,不断突破自己的道德底线,不断的借种,生下不属于上官家的种。从最初的贞洁丧失的羞耻感,到与马洛亚神父结合时的身心愉悦,是她内心人格障碍不断加深的过程。上官鲁氏的一生,她精神和行为的进化史,其实就是其人格不断病态化的过程。上官鲁氏闺名鲁漩儿,在两个名字、两种身份的切换中,其行为表现和精神状态非常接近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丰乳肥臀》中,莫言塑造了一个上招摇身体的官鲁氏,一个“离经叛道”母亲,她面临的不仅是对人格的侮辱,还有对尊严的践踏甚至威胁生命的家庭暴力。向来习惯逆来顺受的鲁漩儿终于觉醒,认识到了一条残酷的真理:“女人,不出嫁不行,出了嫁不生孩子不行,光生女孩也不行。要想在家庭①中取得地位,必须生儿子。”向他人“借种”的想法随之而生,而七个女儿的先后出生却使婆婆、丈夫对鲁漩儿的虐待变本加厉,“借种”之路也开始由被动迫使逐渐演变成鲁漩儿的一种自主选择、无声反抗。如果说上官鲁氏最初与姑父结合、被迫接受外乡人和败兵有不可说的苦衷,那么之后的她与郎中、高大膘子、和尚、马洛亚的结合实际上已经慢慢演变成了对上官家的报复与对自身情欲的满足。她怀着满腔仇恨亲自上门去给高大膘子“送肉”,后任其糟蹋,甚至享受着这种报复上官家的快感。这使她迫切渴望着生一个儿子,同时对江湖郎中、多情和尚颇有好感,于是暗中私会;她怀着感恩戴德的心情与牧师马洛亚结合,沉浸在情欲之中,毫无羞愧之意。而她在姑夫于大巴掌面前的一段自白更是上官鲁氏对封建男权文化下形成的伦理道德观的一次正面反抗和嘶吼。上官鲁氏病态心理在行为上的主要表现为:第一,不遵守有关合法行为的社会准则,她一切又一次的与人借种,一场又一场身心愉悦的苟合,从最初的需要用药才让姑父得到了她的身子,到她可以坚定的说出“我做贞洁烈女就要被打、要挨饿,偷了汉子借了①莫言.莫言自选集[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2:42736 第二章病态的叛逆女性与叛逆女性的病态①种,确是个英雄,那肥水就不流外人田”;第二,欺诈性,为了在那个家庭里获得该有的地位,为了出在自己生产与黑驴生产时,家人却都去照看黑驴的那口气,她一次又一次的借种,把她们当做上官家的种和孩子;第三,易激惹和攻击性,当其婆婆咬住她最后一个女儿时,她敢于抄起棍子,打破了她婆婆的脑袋;上官鲁氏为了报复这个家庭、这封建的传宗接代制度,她把自己的身子贡献给了不同的男人,甚至是她厌恶的男人,就因为这个家庭对儿子的执念,这种种的报复她丝毫不放在心上,她的内心已经完全被这病态的人格所占据。她冲动地将自己的身子当作报复的工具,她丝毫没有想过这其中对她自己是怎样的一种伤害。生不出来儿子,全家宁愿去伺候生产的黑驴也没有人照顾她生孩子。她不断地被丈夫打、被婆婆打,从在女儿不断的出生,婆婆的“没有儿子,②你一辈子都是奴隶”的直白警告,到生了个不是上官家种的儿子婆婆开始伺候吃喝;从最初的报复,到后来对苟合中身心愉悦的追求、到对生儿子的执着,她的病态又何尝不是被这传统思想、被当时社会所逼成的呢?莫言小说中的病态女主人公,没有谁是一生下来就有着人格障碍,她们精神上的痼疾都是被当时的时代、思想、社会所逼成的。这些具有病态人格女性的所作所为在当时的社会看来是异端的,是反社会的,是为社会和道德所不容的。可是对于这些女性而言,对生命中最原始欲望的追随,对内心感情的遵从,又何尝不是自我意识的觉醒,那些不为世俗所容纳的行为,又何尝不是对这社会的反抗。莫言的小说中所描绘出来的这些病态的角色,其实又何尝不是对这个社会的反映和赤裸裸的揭露呢,只不过他运用了艺术的手段,将这些形象中对社会的控诉适度的放大,显得更加典型,也更加的发人省醒。“上官鲁氏”的人物形象也体现出了分裂型人格病态的特点。其对子女在言语与行动上是不一致的。《丰乳肥臀》中的上官鲁氏共生育了八个女儿,一个儿子,并在被女儿们背叛后漫长的苦难岁月里哺育着女儿们扔给自己的外孙儿女们,这是对其生育、哺育能力极致的夸大。在文中,莫言更提到了孕育一个生命给母亲带来不仅是生理的痛苦,更是精神上的折磨。八个女儿,每个女儿的出生对母亲而言都是一场毁灭,每个女儿的出世都意味着母亲将遭受来自婆婆、丈夫的对其肉体与精神上的双重虐待和摧残。小说中一再提到战乱年月中人们忍饥挨饿、背井离乡、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而属于上官鲁氏一家的灾难则有着更浓重的苦难气息——连绵不绝的绝望与阴冷,这无法把握的命运带来的接二连三的死亡,死亡和生命纠缠在一起,成为了痛苦的根源。生命原本应有的①莫言.丰乳肥臀[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602②莫言.丰乳肥臀[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637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珍贵与崇高被压抑人性的封建伦理渐渐消解,转而变成了上官鲁氏苦难的源头。当公公、婆婆、丈夫终于离世后,上官鲁氏的苦难并没有结束。女儿们跟随她们的丈夫各自选择了不同的政治立场,获得了迥然不同的归宿,相同的是她们都抛弃了母亲。而令人寒心的是,女儿们的孩子,总在形势紧迫时被交还给母亲,新一轮哺育的苦难又在上官鲁氏身上上演,新生命带来的痛苦未曾停止,反而在上官鲁氏年老孤弱时愈演愈烈。但上官鲁氏身上的“母亲”二字总是那么鲜明,不论是子辈还是孙辈,她都从未拒绝过任何一个生命的到来,从未拒绝过这些过度承受的苦难。上官鲁氏在承受着来自生活的折磨的同时不得不想尽办法将子辈孙辈那一个个如“孽债”般的小生命延续下去,这种延续对①于这个在苦难岁月中奋力挣扎的、独身年迈的母亲而言异常艰难。三风流女子孙眉娘的病态人格与心理(一)孙眉娘的病态人格表现《檀香刑》讲述的故事是这样的:1900年,中国皇权衰弱,八国联军侵我中华,国②土沦陷,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何况西太后还未放权。就是在这一年,在山东出现了德国人修建胶济铁路,孙丙在高密东北乡开了个茶馆,名为孙记茶馆,聊以为生。来自德国的铁路工程师糟蹋了他的妻子桃红,孙丙气愤难忍,将侮辱他桃红的洋人一怒之下打死了,孙丙一家及镇上的人家也因此招来了杀身之祸。死里逃生的孙丙远走他乡,他加入了义和拳,学成神功以后返回家乡闹起了革命,他借岳飞附在他的身体中为理由,集合了一群农民和侵入中国的德国人对抗,宗旨就是杀洋人、扒铁路。在和清军和德军对抗的过程中,孙丙不幸的被捕了,为了起到震慑一方的用途,当时在山东当巡抚用檀香刑的方式来处决孙丙。在年轻的时候,孙丙是一个没有责任的浪荡子,因此孙眉娘的母亲气的自杀;当时作为猫腔班主的孙丙心高气傲,同时是一个懦弱且浪漫的人,因为他曾和钱大老板比试谁的须更美,最后孙丙输了,输掉还有他那不算太美的胡子。也许是受到了打击,从那以后孙丙不在唱戏,卖掉眉娘,他就将和他早有一腿的桃红娶为了妻,在家乡开起了小茶馆来维持生计。或许那久违的豪情在桃红被辱的时候激发了出来,在行刑前他的女儿和丐帮已经可以将他就出来,但他固执的留了下来,他的生命最辉煌一次的演出就是被行刑的这一天。在孙丙行刑的那一天万人空巷,父老乡亲全都来看孙①李丽娟.两性作家笔下的母性史诗[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5.②曹冏.三国志·卷二十·魏书二十·武文世王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38 第二章病态的叛逆女性与叛逆女性的病态丙被行刑。“英雄”不是孙丙的代名词,但是他却做了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一个普普通通的民间艺人,盲目的反抗帝国主义,但是他却是有尊严的,比许多的权贵们要高贵。孙眉娘跟随着剧团走遍了大好河山,造就了她敢爱敢恨的性格。孙眉娘在小说中是一个被充分美化的角色,她是爱的化身,在和县令钱丁的爱情中没有掺杂着一点的功利性色彩,只是爱了。而对于她的丈夫赵小甲,因为智力上的缺陷,孙眉娘对于丈夫的爱类似于母亲对于子女的爱。姿色很美的她为何嫁给一个智力缺陷的人。在她很小的时候,母亲就自杀了,而父亲孙丙更是没有尽到一个父亲的职责,因为没有给她裹脚,所以孙眉娘长了一双大脚,尽管他长得很美,但是在那以变态的小脚为美的年代,孙眉娘也会因此受到鄙视,有人更是戏称半截西施,无奈只好嫁给心智不全的赵小甲。她的美不是主流的美,是一种不同的美,它来源于她美好的人性,她对于爱情不屈、坚持不懈。而作为抓住孙丙的功臣,在袁世凯的压迫下,钱丁将老丈人孙丙关入了大牢,并且给孙丙施刑。他充满着理想和抱负,保一方平安的大志,正值富有爱心。在乱世当中,未遇明主,腹有诗书却施展不了,仕途也是坎坎坷坷。在无辜的百姓、残忍的洋人和腐败的清政府中,他左右为难。处在孙丙和孙眉娘之间,进退维谷。此时的钱丁,处在尊严、良知、爱情、亲情的漩涡之中,苟活于世不如逃离,他选择用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檀香刑》主要是围绕在高密地区的地方性的小戏“猫腔”展开,更是将语言嫁接到猫腔上,这边唱完那边就登场了精彩纷呈,家恨国仇交织,冲突高潮迭起。猫腔的风格负有张力,戏文采取押韵的方式,唱起来声情并茂,十分的感人。钱丁作为一县之长,受八股文化影响,说话总是之乎者也,语言书面化偏多;但是在孙眉娘偷情的时候,言语却轻佻。孙丙百姓心中却是英雄,这样的演唱甚至感动了钱丁。随着剧情展开,各种人物形象纷纷登场,从志士后代到地方官员,从忠义乞丐到刑名师爷,从洋人总督到从朝廷重臣,从曾国藩的外孙女到卖狗肉的美丽女子,从大清第一刽子手到猫腔艺人……一幕幕惊天动地的人生悲观离合在上演。赵甲的冷血、孙眉娘的无助、孙丙的尊严、知县的无奈、百姓的凄苦,层层的绘画出了末世王朝的衰败。孙眉娘有着惊世的大脚,对于她和钱丁之间的无望的爱情她疯狂的执着者,因得不到钱丁的爱情让她肝肠寸断。她的风情万种如同洪水一般充满了钱丁的心灵,眉娘自由、奔放,是钱丁从没有接触过的,钱丁最后选择和眉娘在一起。与眉娘结合时,他是快乐的、自在的、舒畅的,这是他从未有过的感受。这是爱情、欲望双重的结合,是这么的美好。民谣中的爱情此时超越了文化、阶级的障碍,民谣因其爱情故事在民间流传开来。钱丁的原配是名门望族,曾国藩的外孙女,这是一种庙堂的阶级取向,但是终敌不过一39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个追求自由的孙眉娘。这个乡村的女子在恩怨情仇的漩涡之中,在家恨国仇、亲情友情中痛苦的挣扎,极力的想周旋,但是她却深陷泥沼。“眉娘浪语”是《檀香刑》第一章的题目。“浪”是眉娘的性格、在生命中重要的一个表现形态。但是仅限于远观,不可以亵玩也,浪的够味道却又不出格,在对待真正的爱情的时候眉娘是无比的忠诚。她对于高密县长钱丁付出了全部的爱,她的爱火辣、朴素、简单。再打偷鱼的猫的时候,眉娘误打中了钱丁的轿子,她被钱丁的风度和仪表迷住,陷入不可拔的一见钟情。她在梦里都是和钱丁的肌肤相亲。稍有的一丝理智告诉自己这是幻想,出生卑微的眉娘在很小的时候跟随着唱猫腔的父亲,从小没有接受多少文化知识的教育。尽管眉娘长得碧玉羞花可以进宫成为娘娘,可是一双大脚让她在二十岁了还没有嫁出去的大姑娘,不得不嫁给了县城中屠夫赵小甲,丈夫还是智力存在缺陷的人。钱丁是高高在上的公职人员,而她只是有夫之妇,而且还是嫁给了卖狗肉的赵小甲,巨大的地位落差就如同一座高山阻碍在两者之间。孙眉娘的火辣和对钱丁火一样的爱,使她没法掩饰剧烈的感情无法宣泄的痛苦。她一天三次从县衙门口经过,灼热的紧紧盯着那个住着她情人的大门,希望在这里能够与她的梦中情人能有一次现实的交汇。世人的流言蜚语,在她背后的不断地嬉笑,他都可以置之不理。可是想见梦中人不得,让她愈加的消瘦,面容更加的憔悴,她的双眼愈发的充满着对于爱的期盼。当身体状况愈加的差吐血的时候,眉娘曾尝试着将钱丁给忘了。根据神婆子的指示,她竟然到田野中去找鲜血还是蛇交配后的。她为此吃尽苦头,被那猪油蒙了的心,总算是暂时的清醒过来,可是没过多久,又开始了对于爱情的幻想。即使她爹孙丙的胡须是钱丁所薅,但是并没有因此丝毫的减弱对于钱丁的爱。有那么一刻痛苦和悔恨是真实的,但是这也只是因为爱而不得的单相思的屈辱。她借助着为爹报仇的理由,去见了钱丁,仇恨的刻意积蓄,当面对真实的钱丁的时候,爱意自然的在此迸发,恨转瞬即逝。计划着想要杀了钱丁的刀子跌落在地上,两人就那样看着互相生出了爱意,爱情在这个时候是没有逻辑的。风流倜傥的大老爷对这个追求自由、性格泼辣的不一样的女子有了深刻的爱恋之心,见到眉娘的那一刻他就爱上了,不见就相思,终生都难以忘记。眉娘不顾世俗没有名分的跟着钱丁也并不奢望夫人或妾的地位虽然提出过让知县把她从小甲手里赎出来,做他的贴身丫头,钱丁当时就表示这是不可能的,眉娘也只是回了句不会再踏入县衙强硬的话,这或许不能当真,眉娘从此也没有在提出过。在她心中,在乎的是她爱的那个钱丁,在乎的是钱丁对于她的爱。对于眉娘来说,她作为一个民间女子,能有钱丁这样一个风流倜傥的男人爱她,有一段这样感人的爱情,眉娘就觉得知足。眉娘自愿的被牺牲、被40 第二章病态的叛逆女性与叛逆女性的病态无偿的享用,爱只要能够陪伴着她就好,爱几乎就如同她的本能一般。在得知情人钱丁患病不能起来后,她走遍了全城的所有的庙宇,跪在神灵面前向他们祈求。夜声人静,她大着胆跳墙去探病,却又遭到了知县夫人的算计,臭狗屎沾满了双手和屁股,还故意被当作贼人遭到了鞭打。当夫人派人请眉娘去县衙的时候,掷出了象征着地位、身份、挑战的玉饰,眉娘当时虽然有犹豫、愤怒,但是为了获取爱情的通行证他放弃了自尊。眉娘为了以后能够和钱丁正大光明的相见,她将戏份做足,甚至对着夫人下跪,借此表现对于夫人的感激。眉娘开始对钱丁的好感或许只是源于与屠夫丈夫之间相比,钱丁的仪表堂堂相对于丈夫的白痴,让眉娘不由自主选择了钱丁。如同燎原之火让她相思成疾,整天幻想着梦中的情人有天来到他的身边,可欲而不得令她吐血成疾。在这百般的煎熬中,眉娘逐渐的清醒,也意识到钱丁是多么的可望而不可即,一个天之骄子怎么会喜欢一个卑贱的戏子的大脚女儿一个有夫之妇,人有高低贵贱。这种观念甚至让她想要去忘记钱丁,在喝掉断肠粉后就更加的剧烈。但是那个时候,灵魂已经不是听命于她了,她的理智已经被欲望赤裸裸的抛弃了,她的欲望在每一个无眠的夜中,是那么的强烈。这种欲望已不是简单的肉欲了,已经开始向真正的爱情转变,她的爱情超越了一切,她控制不住自己,她的爱如同波涛汹涌一般燃烧着她。等到了钱丁和孙丙进行斗须,当她得知自己的心上人钱丁竟然在暗地里偷偷拔了她爹的美须,想要报仇的悲愤和冲动,让她以为她的相思已经离她而去了。可是她的心里,或许只是想去找一个借口,去实现自己的爱,去见见那个留在她心底的人。这个借口或许是一个良机,她精心的打扮着自己,温情脉脉看着镜中的自己,此时的她都不相信她是去刺杀钱丁的,分明是去见她的心上人。眉娘的潜意识里仍然没有削减丝毫对于钱丁的爱,还是那么的狂热、奔放。小说中的孙眉娘是一个怎样传奇的女子?提到孙眉娘的那一刻,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媚俗”、“勇敢”、“风流”等词汇,这确实是孙眉娘的人物性格中最核心的性格。眉娘的“媚俗”里含有正气、“勇敢”中也伴有柔情、“风流”间却又不掩饰痴情,散发着一种对于封建礼教的反叛和追求人性的美好坚持。在她的身上有民间的低俗和缺点,她风流借助美色来到各种的目的,但是所有的一切都无法阻挡眉娘的爱情。当钱丁给予他回应是,她是那么的兴奋,那么的难以自拔,当面对外界的一切时候都是的大义凌然,因为她爱了就是爱了,就是要爱的轰轰烈烈,她不需要其他的东西,只要一份爱就好了。孙眉娘的人格在那个封建思想凌驾于一切的时代里,不仅是不现实的,更是病态的,她的身上有理想主义的存在。她追求钱丁主动大胆,无非是想要要一份动人的属于她的41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爱情,对于封建伦常的反叛、等级观念的跨域、亲情仇恨的选择,甚至为了那份灼热的爱情放弃了她的尊严。眉娘和钱丁的爱突破了森严的封建礼教,超越了世俗中的礼法。他们之间的爱充斥着世俗,弥漫着生命的欢愉,在肉体上的交合逐渐的一步步的加深了他们精神的爱恋,让他们的爱更加的充满着欲望和爱情。两人之间的爱情甚至编程了民谣,民谣的传播使得两人的爱情被更加广泛的传颂,在民间成为了一段令人羡慕的才子佳人。这段美丽的爱情故事透过时空的阻绝,在那国破家亡的末代王朝,缠绕着亲情、政治的纠缠,成为了在生命的旅程中一抹艳丽法风采。(二)孙眉娘的病态心理分析孙眉娘”其实与《红高粱》中“我奶奶”有着非常多的相似之处,一样的视当时的社会规矩于无物,一样的富有战斗精神和攻击性,一样的放纵自我,一样的追寻着自己想要的幸福,一样的一心遵循着内心的呼召。通过对“孙眉娘”这一人物形象的行为和心理的分析,可以很清楚的发现,其实,孙眉娘也一样符合那个时代中所谓的“反社会”型的人格。孙眉娘从小母亲去世,与父亲孙丙相依为命,失去母亲关心和照顾的她,内心非常坚硬,这使她不会在乎过多的社会规则和世俗,而更加遵从内心的需求。在诸多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表现中,孙眉娘身上最明显的就是易激惹和攻击性,当小甲的母亲要拿着可以剔骨的利刃要给眉娘修理大脚时,眉娘飞起一脚,在这里显示出了在戏班子练的童子功和大脚的优越。她的婆婆原本就因为小脚站立的不稳,又如何能够经受得住这一个飞脚,眉娘一脚飞踹,婆婆就应声倒地。接着冲上前,跨坐在婆婆的身上,就如武松打虎一般,一拳一拳,踹的婆婆哭天喊地,她的婆婆被打的失禁了让她躺在床上几天起不来,不久就死了。对孙眉娘而言,即使是她自己破坏别人家庭在先,当面对情人的妻子之时,也是可以与之斗得你死我活。孙眉娘违反社会规则大胆主动的去追求轰轰烈烈的爱情,对于封建礼教的反叛、阶级差距的跨越,她牺牲自己的尊严来追求爱情。眉娘和钱丁的爱情跨越了阶级差距、冲破封建礼教,甚至都超越了世俗的礼法。钱丁和眉娘的爱弥漫着世俗,洋溢着生命的欢快,在肉体上的交融让他们的爱恋更加的深刻。他们的苟且的事情被世人唾弃,甚至看作“男盗女娼”,但这对当事人而言却是纯粹的追求爱情。爱情来得波澜壮阔,让她不能逃避。当眉娘第一次碰见英俊神武的知县时,她的心瞬间被吸引了,见不到钱丁是她是那么的痛苦、寂寞、令人难以忍受,她不顾世俗的眼光,抛弃陈规旧理,她爱的那么42 第二章病态的叛逆女性与叛逆女性的病态的惊天动地,那么的坦荡,甚至众人皆知,被编入的童谣中。这在当时,甚至是当今的社会依旧是不遵守妇德的表现,在那个世俗观念重于一切的时代,有了傻子丈夫,却爱上有妇之夫,这是不能被主流价值观所容许的;而她热烈的追求爱情,哪怕找了各种神婆,寻求偏方,也只是为了实现心中的所思所念,这在几千年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更是从没有过的事情。一天三遍孙眉娘从县衙门前经过成了常态,她灼热的盯着县衙大门,希望可以与她的梦中情人有次现实的交汇,世人在背后的嬉笑怒骂、指指点点她都置之度外。世人的流言蜚语没有打败她,却让这相思令她的面容愈加的憔悴,身体也因此消瘦了下来,愈加衬托的她的双眼更加的炯炯有神,充满着情思。在她吐血后,她曾想过将这磨人的相思忘掉,甚至找过神婆子指点迷津,都无功而返,最终还是不得不继续她那段不为世俗所认可的爱情。对于她而言,在男性力量当权的时代,她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充分发挥自身女性的特色,为了父亲甚至不惜色诱公公等等,她做得坦荡荡,丝毫不觉得有何不见容于社会之处。她丝毫不在乎自己的行为为自己带来了怎么样的非议或者不好的名声,她只是坚持着自己内心的所爱,即使被世人指指点点,依旧要和钱丁在一起;即使是和小屠夫已经是夫妻,仍然挡不住她对爱情的向往和渴望,她甚至坦荡迎接钱丁夫人的为难和挑战。对孙眉娘而言,这世间的规则只不过是装饰,这样的人,在当时的人眼里、在几千年的封建传统的观念里,是令人所不耻的。但是,她的性格同时也被这时代所扭曲的,不得不成为一名反对那个时代的病态英雄。43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三章病态的常人与常人的病态莫言的小说中对人物的描写或许在当前我们看来与时代有一些不融洽,甚至有着过分夸张的嫌疑,但是随着读者人生的经历不断增加,遇见的人和事越来越多,就会慢慢的发现,那些在莫言书籍中被描绘过的不正常、病态乃至变态的人性反而才是这个世界最本质的样子。同时,在研究莫言小说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这个病态人格形成的原因是什么,通过描写这些病态人格,作者想反映怎样的社会问题,其创作有什么意义,对当下看似正常的我们有什么警醒。我想这才是莫言小说研究的现实意义,更是莫言小说创作的社会意义。一单干户主“蓝脸”的病态人格与心理(一)蓝脸的病态人格表现莫言的《生死疲劳》这部小说这要是围绕着“土地”与农民之间,这个问题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都是比较沉重的话题,小说采用了具有魔幻奇异色彩的生死轮回的方式,描写了上世纪50年代后的四十年的时间,土地在农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在小说的描述中,蓝脸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逐渐变成了在改革的浪潮中的孤胆英雄。文章层层递进,一层层的予以剖析,揭示蓝脸作为全国唯一“单干”户存在的现实行动意义和价值。蓝脸的孤独英雄的病态:年少时的蓝脸乞讨到西门屯,被好心的西门闹所收留,长大后的蓝脸成为了一名西门闹宅子中的长工。在土改中,因地主的身份西门闹被村民处决了,蓝脸作为批判西门闹过程中的主力军而分到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其后娶了白迎春西门闹的小妾。表面来看,蓝脸是批斗西门闹的最终的受益者,可是到了后来才知道,蓝脸是为了保护西门闹的双胞胎儿女和白迎春。在危机的时刻,为了报答西门闹的救命之恩。这个庄稼汉子,因为不想加入合作社,受到了无尽的折磨。蓝脸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亲兄弟都是要分家的,合作社将全部的人合到一起是没有道理的。顶着千金的重压,和家人决裂了仍然拒绝入社,一定要坚持单干。在这个坚持“单干”的过程中,受到的压力首先是来自他的老对头洪泰岳的精神压迫,洪泰岳认为蓝脸自私、落后,有资本家的小资思想。蓝脸拼死捍卫自己的权利,借此暂时抵御住了洪泰岳的压力。等真的到了人民公社时期,蓝脸就彻底的被孤立了起来,养子西门金龙兄妹在重压之下,加44 第三章病态的常人与常人的病态入了公社;全部的人一起对蓝脸施加压力。蓝脸抵住了压力,此时的他只是想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一下,毛泽东说的自由入社的言论是不是真的。他顶住了外界给予的压力,但是他的旅程也因此变得孤单。1966年,“文革”迅速在中国的各地漫延,蓝脸最为唯一的单干户首当其冲,成立众人批斗的对象,关牛棚、批斗、游街在那个时候成了蓝脸的日常。养子西门金龙也指责蓝脸,认为他是红中唯一的黑点,全部都加入公社,只有蓝脸这个“单干户”的存在。他的儿子最后也背离了他爹加入了公社,蓝脸也因此真正的成为了“唯一”。若是一旦认准了这条真理,尼采就会激励自己,在跨越生命长河的过程中,没有人可以帮你,你只有靠自己才能够取得成功。那么人生就如同一条长路,每一个他都有自己的一条,你①将走去何方,只要默默的走就好,人生就在你的脚下。蓝解放曾对儿子说,爹只走自己的路。晚上独自一人侍候着自己的土地,这样的忍耐只是为了能够捍卫住自己的土地,这种样子他独自度过了三十多个春秋,改革开放的到来才接受了昼伏夜出的境遇。蓝脸的“悲剧英雄”的病态:在蓝脸是莫言笔下农民形象的典型代表。莫言的小说主要写了几种典型的人物,在那个时代也许是不被时代所接受的存在,但是莫言认为总有一天他笔下的人物会让世人所接受。在六七十年代,“单干”是不被时代所接受的,在那个时候“单干”的“先锋性的人物”总是为时代所不容。在小说中的这种人物在开始的时候不被所世人接受众叛亲离,在于世人的对抗过程中,信心被一步步的磨灭,在信念不能实现和世人的压力下,最终沉寂或是永远的选择不可逆的手段结束自己的生命,也有的承受住世人的压力,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杆。20世纪80年代,时间成为了②最好的证据,随着改革开放,“单干”的行为也逐渐的被世人所接受。剧中的人物也有对分地十分不理解的,处处和“单干”的人对抗,他们也因为这种违反时代发展潮流的行为,而受到了相应的惩罚。蓝脸刚开始是不被时代所接受的,但是时间证明蓝脸的行为是有价值的。蓝色高贵而纯粹,蓝脸的存在就是纯洁忠厚的象征。用蓝色的胎记点缀在蓝脸的脸上,让全文的基调也因此确定下来。在全文中只有他对于老东家转世成为了牛、猪、驴等惊世骇俗的行为认可,并尽心尽力的保护着老东家的转世,并且照顾着老东家的儿女,在这里体现了蓝脸的忠诚、善良;而蓝脸成了第一个吃“单干”螃蟹的人,在这里也是蓝脸的一种独立性的表现。同时,在蓝脸这个人物的身上,从中可以反映出作者对于土地和人性问题的进一步理解和反思。①尼采.不合时宜的思考.[M]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1997,338②蒲荔子.莫言专访生死疲劳—从佛教思想出发[J].南方日报,200545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蓝脸的行为在那个时代是一个惊世骇俗的存在,但是蓝脸对于自己不入社的行为,他看来只是一种自己的选择,一种处于对于土地的信仰和敬畏。蓝脸在自己的遗言中希望能够将自己缸里的粮食全部的倒进自己的墓穴里,这样粮食就能够将他包裹。自己从土地里得来的粮食,最后还是被自己带回了土地,这或许就是蓝脸那种不可磨灭的对于①土地的信仰。蓝脸用自己的行动将自己与土地永远的联系在了一起,把自己在人生的最后留在了土地,也让大自然的馈赠,回到了原有的归处。土地革命让蓝脸获得了土体和房屋,让他从一无所有到有房有地,但是公社化让他内心的反抗全面的激发出来,他不想在此“失去”他得之不易的土地。他痛苦的喊着“我不反共产党”,他只是想要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他的内心深处对于毛泽东、人民公社或许都是赞同的,但他就想自己一个人、一家子守着一块地,过他自己向往的日子。蓝脸想在这一片蓝天下,做唯一的一只白乌鸦,他就是愿意在这一亩三分地中,贡献自己的一生,可见蓝脸对于土地的倚重。莫言笔下的蓝脸选择了一条与他人截然不同的道路。在他这么纯粹的人看来,你可以让我选择,我为什么不可以选择一条我想走的道路呢,所以在他遵从了自己的心。当驴被县长临时的借用,蓝脸看见后就要把自己的驴给牵回去,最后当县长答应给点补偿时,蓝脸才会作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那个年代蓝脸已经有了自己的私人财产拥有神圣不可以侵犯的信念。蓝脸为了能够得到不入社的正当权利,经历了千难万险,最后省高官被打动,让蓝脸成了唯一一个可以不入社的单干户。自由意识觉醒是蓝脸无意识的一种行为,有着超越物质层面的深远影响,让未来的农民有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二)蓝脸的病态心理分析蓝脸,莫言笔下“全国唯一的单干户”,在那个翻天覆地的时代里,在各种浪潮铺天盖地的冲击下,他拼死抗拒着,用他的执拗、倔强和对土地纯粹质朴的依恋,见证了那个时代农村变革的历史荒诞剧。他用他的方式成功笑到了最后,而其代价却是妻离子散、众叛亲离,他是莫言塑造的一个农民式的孤独英雄。在塑造蓝脸的过程中,莫言坦言蓝脸的原型主要是自己的爷爷和他邻村的一个农民。莫言的爷爷手里的五亩地还不到两年,随着人民公社化的到来,这五亩地也随之纳入到了集体中。而那个单干的,妻子最后带着孩子一起离开了,自己也吊死在家里。塑造蓝脸这个人物,莫言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读过这本书的人可以关注农村问题。莫言出生于农村,作品根植与农村,他借他①杨齐.落后农民形象的嬗变-以欧阳山前途似锦与莫言生死疲劳为例[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2(1):9346 第三章病态的常人与常人的病态的作品表达蓝脸对土地的一种敬仰,痛惜现代农民逐渐丧失对于土地的热爱。在小说中人物众多,当土地的尊严受到侵犯时,其他人因为心中的欲望而逃离。西门金龙离开后,心中缺少归属感从来没有平静过,外面繁华的世界充满着欲望,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迷失在金钱和名利中。城市的喧闹包裹着我们,现在的我们已经逐渐的远离土地,当我们没有方向、目标是时,大地的母亲永远用自己的宽厚善良接纳我们,在这里我们会寻找到宁静的灵魂。人来着尘世中走一遭,靠土地供养着我们,但是最后还是要回归土地。蓝脸为了有一份自己的土地,他坚持着,他在土地中播撒着希望,收获丰收的种子。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他只是想有一块自己的土地,蓝脸并没有将“单干”和政治制度放在对立的面上,他只是喜欢单干。改革后,蓝脸或许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而到了工业社会,最为重要的不是用恐怖去制约那些社会离心力量,而是需要利用技术,①逐渐的提高效率和生活水准。他的行为在当时或许会上升到和社会主义、共产党、毛泽东对抗的政治性的高度,有时会进行言语性的威胁,若是单干只有死路一条,但是蓝脸仍然坚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走上了“单干”的道路,坚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存在很大的距离。通过前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蓝脸是这个时代的孤独英雄,他与这个时代所谓的“潮流”或者“大势”格格不入,于是被世人认为是叛逆者、是叛徒更是时代发展的阻碍。通过小说中对其行为表现和精神状态的描写,可以看出,其性格中某些方面非常接近于分裂样人格障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分裂样人格障碍的分析和统计,分裂样人格障碍的其临床表现为没有与他人建立密切关系(包括家庭成员)的愿望;感受不到生活乐趣,经常独来独往,性冷淡;除了一级亲属外,没有亲密的朋友或知己;对别人的赞扬或批评无动于衷,情绪冷淡。结合蓝脸的行为和心理进行分析:首先,他没有与他人建立密切联系的愿望,从蓝脸的婚姻而言,他是为了娶地主的小老婆,可以说是为了报恩,但是从蓝脸本身的情感需求而言,其是没有建立感情联系的渴望或者是想法的,婚姻对于他而言并没有特别大的意义;再者,即使在成家后,他可以为了固守自己“不入社”的想法,宁愿与自己的孩子、妻子形同陌路,即使是受到他们的“逼迫”,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想法和对大地的执着,其实从这个角度也可以从侧面印证,他对于外界有一种情感上的无能,他无法与他人建立起一种密切的联系,甚至于本身也开始主动将这样的需求淡化。其次,生活上独来独往,蓝脸的坚持不入社经历诸如土地改革、大跃进以及“文革”等诸多时期,为了避免与公社之间发生冲突,在没有人陪伴的漫长岁月里,①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247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他根治与土地,在星星月亮的陪伴下,耕种土地着自己的土地,过起了昼伏夜出的生活。他的坚持,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三十年,在这漫长的时间段里,他始终独来独往。再者,蓝脸对别人的赞扬或者批评常常无动于衷、情绪冷淡,在养子与妻子离开他加入公社时,在亲生儿子因无法忍受单干户带来的冷落、嘲讽和压力而“叛爹入社”时,在受到对手的冷嘲热讽和打压时,平常人早已经无力忍受而爆发,而他却可以坚持忍耐,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其内心真实的精神状况。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造就这些病态人格的因素并不单一,有先天的可能,但是更多的是后天的环境造成的,种种后天环境影响着人的内在精神世界,使其无法达到有效地与外界或他人产生共鸣或者良好的沟通。而种种病态人格之间也存在着交织性或者复杂性,往往一种病态人格的出现可能会导致多种精神问题的发生。在这些病态人格形成的因素中,时代或者说是当时的社会的影响不容小觑,莫言对这些病态人格的树立或者创作,是莫言心中对于当时社会无声的反抗和最尖锐的抨击,也是一位作家对当代中国深沉的爱。莫言从一个小说家的角度,看到了这个社会的病态,并且还深刻地看懂了,这些病态或许是大部分处在局中的人未能看出来的,于是,莫言利用这些被创造出来的病态人格反映着那个时代的特征。正如蓝脸,如果不是当时的时代,或许他的病态不会如此严重。蓝脸因为对于土地的那份敬仰和深厚的爱,让他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唯一。他愿自己死去后能够与自己从土地里得来的粮食相伴,从土地中得来又回到土地,这样一切在他看来都是如此的完美。在土改中他获益良多,不仅仅得到了房屋,也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土地。当土体需要社会化的时候,蓝脸是抗拒的,他不想失去刚刚得到的土地。他激烈的反抗着,他这并不是因为对于政权、共产党、毛泽东的反对,只是出于自己朴素内心深处的一个想法,想要自己“单干”。蓝脸叫喊着,天下的乌鸦为什么都是黑的,就不能存在一只白色的。蓝脸的为了土地,这个善良的农村汉子成为了唯一的白乌鸦,可见土地在他心中的重要性。蓝脸是自由权利意识觉醒的先驱。“入社自由,退社自由”,在蓝脸看来加入公社是自己的行为,和任何人没有关系,在现在看来没有什么,但是那时候,已经是自由意识觉醒的开端了。当西门驴离家出走后,被在路上的陈县长拦下当作坐骑,蓝脸找到后没有因为是县长骑着自己的驴而放弃要回驴,而是直接让县长下来,最后县长迫不得已给予蓝脸一定的经济补偿,才算完事。为了有一份自己的土地,蓝脸的行动打动了省农村工作部部长,同意了蓝脸“单干”的请求,让蓝脸成为公社化的异类。在蓝脸看来他的行为仅仅是因为土地,没有其他的追求或是高深的意义,但是蓝脸行为现在看来,已经48 第三章病态的常人与常人的病态具有了自由意识的觉醒,这已经超越了物质层面,向更高的精神层面的追求。二妇产科医生“姑姑”的病态人格与心理(一)“姑姑”万心的病态人格表现《蛙》是莫言另一部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小说。历史的过程往往没有结果来的重要,世间英雄皆以结果论成败,就如改革开放、解放战争胜利、抗日战争胜利一样。但是成功的代价是巨大的,正如抗日战争胜利是多少的先辈付出了血与肉,才有我们的今天。小说《蛙》也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对计划生育的过程中的一种反映,书中将一个“病态”的“姑姑”写的生动立体。小说为何取名为“蛙”,莫言对于这个题目有过专门的解释,蛙谐音可以念作娃,居中的主人公“姑姑”刚开始是接生婆后来“计划生育”,一生都在和“娃”打交道。而到了后来,“姑姑”只要听见蛙的叫声就会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成立一种难以根除的“病态”。女娲捏土造人,“姑姑”作为一个妇产科大夫,也承担着送子的责任,也就是民间所说的送子娘娘,然而这位送子娘娘的双手同样也染满了未出世孩子的鲜血,这是那个时代的需要,也是“姑姑”性格使然带来的最终的结局。当年“姑姑”的父亲跟随白求恩的脚步加入解放军从军军医,因此在当地也算是小有名气。当“姑姑”从卫校毕业后,也算是继承衣钵了,在高密的东北乡当了一名妇产科医生。受新理念的影响,“姑姑”在东北乡推行新法接生,因为新法顺利的接生了一个又一个健康的婴儿,新法逐渐取代了“老娘婆”在群众心里的地位,“姑姑”在群众心里成了“送子娘娘”的化身。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姑姑”由万人敬仰到变成令人唾弃,有“送子娘娘”的“杀人妖魔”。姑姑因为秉持着为计划生育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和决心,在执行当时的计划生育政策过程中,手段极其强势,甚至到了六亲不认的地步。而步入老年后的姑姑,或许是意识到自己罪孽,逐渐开始寻求一条可以自我救赎的道路。或许是青蛙的叫声形似小孩的叫声,在晚年姑姑对青蛙的叫声产生了恐惧。为了救赎自己的罪孽,她对着泥娃娃的进行忏悔。心里无尽的恐慌,让她无法的面对现实,最后她选择以上吊自杀的方式接受这一切。这上面的种种或许就是姑姑对过去的一种忏悔,借此需求自我的一种救赎,这是她病态心理最终给她带来的结局。姑姑的人生历程有知罪、认罪再到赎罪,充分的认识到了自己人生的阴影,她从表面到深处真实的认清了自己,在这一生中她充满了挣扎和痛苦。“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充分的认识49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自我和所犯的罪恶,将会不在犯以前犯的错误,深度的剖析人性的恶,可以更好的寻求藏在幽暗中的光明。莫言带着怜悯向我们展现着在历史长河中永不磨灭的人性,救赎道路的无力和追求个性化道路上困惑,展现了姑姑甚至人在克服人性阴暗的艰难。正如柏拉图所描述的,刚从洞穴中被解放出来的犯人,真实世界中的阳光虽然可以将眼睛刺的痛苦的不能忍受,但是对于那些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不想挣脱的人来说,这已经让时代的步伐前进了一小步。姑姑的人生是那个动荡年代的产物,她具有“革命”的政治立场,却又被“革命”扭曲了她的人生,让她的人生充满了传奇却又跌宕起伏,既有善良的一面又有恶的一面的丰满的人物形象。从出生上来说,用现在的话说,姑姑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官二代;从职业上来说,姑姑是是令人敬仰的妇产科医生。姑姑的跌宕起伏的一生,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她的命运和思想随着时间和自我认知不断的发生着变化。第一个阶段时候姑姑充满正能量,拥有对于革命的激情,那时候的姑姑是令人称道的“送子娘娘”。到了晚年的姑姑,有时候也会回忆20世纪50年代的岁月,那时候姑姑是送子娘娘,那时候的姑姑是快乐,她就如同拥有百花清香一般,感觉周围围绕着成群的蜜蜂,成群的蝴蝶也会在她的身边起舞。姑姑是天生的妇产科大夫,她对于这一行有天生的悟性,被他接生过的或是看她接生的,都因为她的手法而对她心生敬佩。她被乡里的男人们女人们神话了,甚至有次母牛难产,他们都想方设法的将姑姑请来帮忙解决问题,令人称奇的是那母牛见到姑姑,竟让两腿一屈跪下了。第二阶段的姑姑是完全被“革命”扭曲的时代,那是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那时的姑姑已经逐渐向“杀人狂魔”转变了。姑姑的革命性是她的标识,这或许是她生来就有的。姑姑的阶级性观念很强,甚至有时候对于1953年4月4日接生的第一个是地主家的狗崽子而感到遗憾。她有时候甚至感慨接生的第一个孩子陈鼻为什么不是革命的后代,但是当她将婴儿从产妇的产道中拖出来的时候,她忘记了内心深处的阶级性,她那时只是有着婴儿健康来到人世的喜悦。革命性、阶级性充满在姑姑的生活中,但是那种人性的美也会不经意间如同野花一般悄悄的开放姑姑的人生中。姑姑在1960年的时候人生发生巨大的逆转,她的政治背景因为她的对象王小倜架机叛逃台湾而有了污点,尽管她的对象在留下的日记中客观的说明了理由,并且帮姑姑洗清了问题,但是在那个年代却是无法剔除腐肉。在那个阶级斗争高于一切的年代,这一事件的发生让姑姑的人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因从党信任的宠儿到一个不被党信任的人而感道极其的痛苦。因此,当她重新再次获得组织的工作信任时,她就用一种愚蠢的忠诚进行着极端的革命,就是想借此来证明自己革命立场和政治态度,所以在进行计划生育工50 第三章病态的常人与常人的病态作时,她就表现出一种极端的病态来疯狂执行任务。姑姑对于“革命”的立场极其的坚定,只要自己还活着就会坚定的执行党的任务,只要是党指的方向,她就会坚定不移的冲向那里。对于那些超生的女人,她是找到一个就解决一个。在她看来只有她顺利的完成党交付的“革命工作”,才能不会的再次被冷落,因此她不惜毁坏自己的名声,越来越让人痛恨。这时的姑姑已经不是乡亲们心中的“送子娘娘”了,此时的她已经成为了“杀人狂魔”的代名词。但是姑姑有时也有她人性美的时候,当给妇女引产发生危险的时候,姑姑会首先给妇女献血;当王胆在船上分娩时,姑姑会急忙帮助她。宝宝没有出生就不是一个孩子,但是出生了就是一条鲜活的生命,我们就要学会去爱他。有人故意落水,为小宝宝的出生赢取时间。痴迷于姑姑的秦河,竟然悄悄的将快艇的发动机熄火,违背了姑姑的意志,而他也只是想为宝宝赢得一线生机。小狮子和秦河的这点小聪明,根本就瞒不过姑姑的法眼,姑姑没有去揭发他们并且制止,或许也是积一份善心。第三阶段,姑姑离开了革命,为自己的行为深深懊悔。晚年有时她觉得自己是一个好人,可以一想到自己流掉了那么多的孩子,让那么多的家庭妻离子散,她就觉的自己是一个有罪的人。在那个“革命”的时代,一切皆应为革命服务,国家政策毫无余力的支持;而到了现在,社会经济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在中国占有主流的地位,市场击败“计划”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基础,计划生育已经不能用“革命”的手段予以解决,只能跟随时代发展的潮流,有钱的为了生交罚款,没钱的为了生就躲起来,而当官的为了生就直接保养二奶。姑姑原先那项伟大的计划生育事业就这样被现在所丑化,她的内心世界或许有种被愚弄、戏弄感觉,那时的她就如小丑一般在历史的舞台上,取悦着现在的人们,这让她怀疑当时的行为到底是对还是错。姑姑夜深人静的时候,总会想起死去的孕妇婴儿,无论自己怎么的否认,都不能抹去这些事实。姑姑是一个有血肉的人,内心的深处不能够原谅自己,强烈的罪恶感也在谴责着自己。强烈的罪恶意识,以至于晚年的姑姑活在恐惧之中,每当听见蛙声,总感觉有无数因她丧命的婴儿变成了青蛙向她索命。蛙声就如同追命的法器,让姑姑深深的活在忏悔当中,逐渐的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赎罪。关于姑姑病态的暴力倾向也有多处描写,姑姑最为军医的后代,继承了军人性格刚烈的一面,当被日本鬼子控制在城里的时候,也会是面不改色,拥有过人的胆色。1953年从卫校毕业后,就回到了东北乡,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成为了一名农村的妇产科大夫。十七岁的姑姑第一次接生就对六十岁的民间产婆田桂花大打出手,这是姑姑对于田桂花的愚昧的一种惩罚。虽然是姑姑人生中的第一次打人,但打的确实很有水准,打过之后还十分的满意。这种天生的暴力倾向让人胆战心惊。在文革初期,在卫生队红卫兵姑姑51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是发起人之一。老院长因为受不了如此的凌辱,最后投井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张拳家里超生了,等找到张拳,流掉超生的孩子时,那时的张拳是凶狠和疯狂的。当张拳一拳打在姑姑的头上,此时的姑姑已经被打的眼冒金星、看东西都是红的了,可是姑姑又从民兵的手中拿过棍子扔给张拳,此时姑姑冷冷的笑着,用手指着自己的脑袋,说,“打啊!往这里打啊!”姑姑用自己的疯狂把张拳的气势给压了下来。作为一名女性,或许我们可以理解她们在面对不公或者磨难时,应该有自己强硬的态度,但是姑姑的暴力确是针对所有人,仿佛她天生性格里就带有暴力因子。姑姑对同行的排挤也是一种病态,黄秋雅是一个高明而敬业的妇科医生,按照道理而言,姑姑没有理由和机会对于黄秋雅有那么深的敌视;因此文中姑姑对于黄秋雅的敌视也仅仅就归咎于暴力倾向和阴暗的内心,就如同对于田桂花的态度一样。1961年,在公社卫生院姑姑和黄秋雅共事,此时的黄秋雅被划分成了右派被贬到了乡下,或许是因为气场不和,他们相恨相杀,从中也可以看出姑姑这个人的疯狂和变态。书中的姑姑对于黄秋雅的不喜欢好像是天生的,让人无法找到合理的根据。黄秋雅在文革的时候诬陷过她,是姑姑不喜欢甚至痛恨黄秋雅的理由,但是在黄秋雅没有诬陷姑姑前,姑姑就对黄秋雅有很深的敌意,两个人从开始就已经水火不容了。这种病态的仇视是毫无根据的,在姑姑的眼中,黄秋雅不过是一个拥有古怪脾气的女人,她一整天可以一句话不说,要是说也是贫嘴贱舌、口舌轻薄。从晚年姑姑谈起黄秋雅事情的态度上,那时候的姑姑对于早年的事情充满着忏悔,但是对于黄秋雅的事情上,仍然感受到姑姑的病态和疯狂。晚年的姑姑在谈起黄秋雅的时候还是那么的玩世不恭、恃强凌弱。黄秋雅是上海资本家的千金,知名大学的毕业生,在花一样的年纪,因资本家背景被贬到了东北乡当了一名乡村医生,这只落难的凤凰被姑姑这只家鸡欺负的不敢还手,后来每次见到姑姑都是浑身发抖。姑姑在晚年回忆的时候,还是那么的骄傲,在她看来欺负黄秋雅这只落难的凤凰,很有成就感,从侧面也看出了姑姑对于黄秋雅毫无人性。甚至最后,黄秋雅也没能逃脱姑姑病态的折磨:随着计划生育运动中的丧心病狂事件的发生,,黄秋雅成了姑姑弄替死鬼,但是对于黄秋雅的种种恶性竟然毫无悔意,这不能不令人深思。姑姑对于计划生育执行的态度也是病态的,姑姑是“计划生育”的狂热卫士。因为坚持实行生育,他逼着张拳的老婆跳河溺死在了水里,张拳未出生的宝宝也和他老婆一起就这么去了,让两家原本不好的关系变得更加是老死不相往来。姑姑的疯狂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在处理王仁美事件的时候,她先对王仁美的邻居下手,她对于计划生育政策几近疯狂的执行着,在得知王胆怀孕了以后,不惜一切的要达到抓到王胆让其堕胎的52 第三章病态的常人与常人的病态目的,但是最后王胆在追逐的路上早产生下了女儿陈眉,但是王胆也在生下宝宝后离世了。在“追拿”王胆的过程中,姑姑以极其野蛮、无理的手段,用疯狂的手段借对王胆的邻居出手,给王胆施加压力,这种丧心病狂的方式,已经到了常人无法忍耐的地步。在对于王胆偷生的这件事件上,姑姑的“胆识和谋略到了近乎丧心病狂的阶段,她先是给王胆放烟雾弹,迷惑王胆,同时集中所有可以利用的人布下天罗地网,引的王胆上了姑姑布的袋子中,最后逼得王胆没有办法不得不接受流产的安排,最后难产大出血死在病床上,早产丧命,才算作罢。然而,对于这样明显惨无人道的行为,从1983年往后,直到退休姑姑仍然在疯狂地推行强制性堕胎。姑姑晚年的“赎罪”也显示着一种病态,或许是人到晚年,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姑姑的内心又开始了对自己病态的救赎。原因是她不断地对回想自己的过去的经历,自己内心深处总是煎熬着、痛苦着,自己想活着却不能活着,想死却又没有那胆量。在话剧的最后阶段,那些被姑姑流掉的孩子变成了青蛙,不断的对姑姑进行询问和鞭挞。姑姑耳朵边一声声蛙的叫声变成了小孩的哭声,就如同无数讨债的冤魂,在向姑姑诉说着姑姑曾经的错误。姑姑的晚年一直生活在自己的恐怖之中,这种痛苦来自于自己内心的深处,永远的无法忘记。村里的泥瓦匠成了她最后的归宿,她让丈夫就如同女娲造人一般,捏出那些因为计划生育政策被自己流掉的孩子。她近乎疯狂的将那些她流掉的孩子幻化成泥娃娃将他们供奉在小黑屋中,在上香的时候每次都是念念有词,这是自己对于前半生流掉孩子的忏悔,更是想借此对于这些生灵予以告慰。犹记话剧的最后一幕,姑姑在“我”的面前上吊自杀,姑姑被救下后或许是因为死过一次后,心灵得到了放松和救赎,死过了对于死去的那些生灵是赎罪,也是对于自己心灵的告慰,这对于姑姑来说是一种新生,让她不在活在自己深深的忏悔中。这种病态的心理很难说究竟是为了赎罪亦或者是为了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好过一些,但是姑姑对于老婆婆、对于黄秋雅确实是并没有丝毫的悔意,这也足以见得病态的心理已经深深的烙印进了她的内心,她其实并不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存在着错误。(二)“姑姑”万心的病态心理分析小说《蛙》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了一位乡村妇产科女医生50年的工作经历以及其人性转变的传奇人生。“姑姑”的父亲曾是胶东一带的八路军军医,声名远扬,“姑姑”继承衣钵,到卫校学习后回到乡村做了一名妇产科医生。她推行的新法接生,赢得了妇女们的亲眯,取代了“老媒婆”的地位,成为了新的53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送子娘娘”。很快高密东北乡就遍布了新法接生的婴儿,然而后期流在她手中的婴儿更是不尽其数。姑姑一面行善从医,另一面又带人坚决的执行着计划生育政策:给生育完的男人做结扎手术,给已经生育的妇女流产。姑姑应当是具有争议的一个人物,但是这一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却又带着不折不扣的病态。姑姑的心理是典型的偏执性格,主要表现固执、敏感、多疑;情绪不稳定、易躁、易怒、心胸狭隘、嫉妒、易钻牛角尖、自我评价高贬低他人。《蛙》这部小说中,姑姑万心作为联系所有关系的核心人物,当人们再度回想起那个根红苗正、坚强刚烈、医术高超曾被高密东北乡百姓视为“圣母级”人物时,脑海中映出的是一个在计划生育中夺人性命的“恶魔”,无不让人为之感到惋惜和可悲。步入晚年的姑姑整日活在良心的感召和梦魇的惊恐之下,不断忏悔,喃喃道自己手上沾满鲜血,难以救赎,“姑姑一直认为自己有罪,不但有罪,而且罪大恶极,不可救赎。”即使王小梅真的需要流产时,即使院长恳求他,她也断然拒绝:“这种伤天害理的事儿,我再也不会做了!我这辈子,亲手给人家流掉的孩子,已经有两千多个了!这种事儿,我再也不干了。”姑姑在良心上承受着不可饶恕的罪责,因此其在产生的幻觉中经常感受着魂灵的追罪索命,她感觉耿秀莲的死、王仁美的死、王胆的死,以及那些被她流掉的婴儿,都化成了魂灵“青蛙”向她复仇,让她无处可逃。在这种认罪赎罪心理的驱使下,姑姑无奈逼迫自己和没有任何感情的民间泥塑大师郝大手结为夫妻,因为她认为只有郝大手能够帮助她赎罪。她让郝大手为她捏了2800多个泥娃娃,祭奠那些因她而死去的娃娃,以此想象着他们能够可以再去投胎降生,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弥补她心中的歉疚,救赎自己。小狮子,计划生育政策坚定的执行者,姑姑的助手兼“帮凶”,“她当年跟着我姑姑转战南北,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锤炼出了一副英雄加流氓的性格。”直到多年以后,过了生育的年纪,她才醒悟悔罪,后悔当年和姑姑一起执行严酷的计划生育政策,引流了那么多婴儿,违背了天理,受到了老天的报应,使自己不能生育。她不管别人指责她的乱伦,私自采取丈夫的精液,找到火灾中毁了容的陈眉,乞求她能够为她代①孕,希望借此弥补遗憾,并且救赎自己的心灵。姑姑在年轻时坚决拥护党的政策中将他的固执暴露无遗,她满怀着正义感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所以她认定自己的是正确的,是工作需要,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发展。但是姑姑内心深处又有一番难言的苦衷,自己这么坚决的执行计划生育还不是因为男友的叛逃让自己陷入了信任危机。为求自保,为求得到党的重新信任,姑姑都必须要坚决维护①王达敏.《蛙》的忏悔意识与伦理悖论[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04):28-39.54 第三章病态的常人与常人的病态党的政策,一方党员的责任感让她有这个义务;另一方面,她只有好好表现、加倍努力才能重新被组织拾起来,以求自保。姑姑的偏执还体现在对那些超生的孩子的处理上,姑姑甚至可以说双手染满了那些孩子的鲜血,可是就是在这样日复一日的扼杀,姑姑感受到了控制权,感受到了自己高高在上的一面,但是同时,她的内心也受到了煎熬,于是,她也疯狂接生,以此来减轻自己的罪恶。就这样周而复始,来回拉锯,姑姑终究走向了心理的深渊:自卑的因素从来都是人骨子里的基因,但是就是在那个时代,它也给了某些底层人仇富心理光明正大的借口,霎时间,一切罪恶都找到了出口,用着光明正大的理由,曾经长期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攻击着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人,满足着自己的心理,在政策的支持和扶助之下,这样病态的心理不断的生长,壮大,最终吞没了人性。姑姑的易燥易怒主要表现在1953年,第一次接生的姑姑尚17岁,就对已经六十多岁的民间接生婆——“老娘婆”田桂花大打出手,以此向大家展示她对愚昧行医的鄙夷。虽然这是姑姑“平生第一次打人”,但却打得非常“专业”,打过之后竟还志足意满,这种近乎天生的暴力倾向令人不寒而栗。虽然“老娘婆”的接生方式愚昧、落后、野蛮,但这也是能被大众接受的并且一直流传于坊间。至少,其本意还是行善,并非作恶。所以,你一个十七岁的小姑娘,即使再有阶级观念,党性再强(况且那是姑姑还不是党员),都不应该对一位老人如此行暴,连起码的尊老敬老之心都没有,这也是姑姑心理上的病态的一个表现。1961年,被打成右派的中年女医生派贬到乡下与姑姑共事,自此两人就一直相伴相仇。姑姑这个人物的变态和疯狂在她与黄秋雅的关系上展现的清晰无疑。姑姑对黄秋雅的仇恨毫无缘由,并且滋生出一种病态的虐待心理。不知为何,姑姑对黄秋雅充满仇恨,甚至有一种虐待狂的病态心理。虽然姑姑也许对仇恨黄秋雅有种种理由,例如之前黄秋雅曾在“文革”诬陷过她,但两人在前期交往中就已经剑拔弩张了,黄秋雅的诬陷也就显得“理所应当”了。这种仇恨心理可以说是毫无理由的。因为按照姑姑的说法,黄秋雅不过就是“脾气古怪,要不就是一整天不说一句话,要不就是尖酸刻薄,滔滔不绝”,从晚年的已是充满了忏悔意识的姑姑谈起黄秋雅的态度上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姑姑的人性的变态和疯狂。晚年的姑姑用“落时的凤凰不如鸡”,“上海资本家的千金小姐,名牌大学毕业生”形容黄秋雅,还“自我解嘲”道:“我就是那只鸡,跟凤凰掐架的鸡,她后来可真是被我揍怕了,见了我就浑身筛糠,像一条吞了油烟子的四脚蛇。”姑姑也曾赞赏过黄秋雅作为一个妇产科医生的伟大“即便是上午被打得头破血流,下午上了手术台,她还是聚精会神,镇定自若,她那双手真是巧啊,她能在女人肚皮上绣花,每当55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说到这里,姑姑就大笑,笑着笑着,眼泪就会夺眶而出。”这就是姑姑的心胸狭隘和嫉妒心理。在她的潜意识里,她知道黄医生是比她优秀的,黄秋雅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有着精湛的医术,但是姑姑嫉妒,所以用尽一切办法去“虐待、欺负”这个甫一对比就能显示出比自己强太多、能使自己自卑的人。姑姑的敏感、多疑、情绪不稳定等病态在姑姑的晚年中也能体现出来,晚年的姑姑内心极其压抑。退休的那天晚上,醉醺醺的姑姑迷了路误进了一片洼地,洼地里青蛙大军遮天蔽日,穷追不舍,撕扯着姑姑的肉体,更撕裂着姑姑的灵魂,奔走哭号却无人响应,崩溃的姑姑奋力逃离了那个洼地,一把搂住正在制作月光娃娃的泥塑艺人郝大手,嘴里喊着:“大哥,救命”,晕在了大手的怀抱中。姑姑靠着郝大手的绿豆汤熬过了生死关,并嫁给了郝大手……为了救赎自己犯下的罪过,姑姑让姑父的巧手用泥巴将那些被他引流过的婴儿再现出来,每天焚香跪拜侍奉着他们。“等他们得了灵性,便会到他们该去的地方投胎降生。”然而即使这样姑姑也一直处于灵魂的谴责中,当夜幕降临,她就能感觉到那些沾满鲜血、娃娃哭着的青蛙们又来拷问她,向她讨债,姑姑被追得满院子跑,姑姑一直活在这种鬼靥中,她挣脱不掉这种精神惩罚。满地的青蛙呱呱的叫着控诉着姑姑,又似乎是满地的娃娃在呱呱的哭着,愤懑地拷问姑姑。姑姑悟到:“一个有罪的人不能也没有权力去死,她必须活着,经受折磨,煎熬,像煎鱼一样翻来覆去地煎,像熬药一样咕嘟咕嘟地熬,用这样的方式来赎自己的罪,罪赎完了,才能一身轻松地去死。”姑姑从“红色木头”即党的政策的坚决执行者开始蜕变,最后成为了一位心灵的忏悔者,这样的转折无疑具有突变性,在这一过程中,姑姑的良心一直承受着来自死去灵魂的拷问,从无一刻感到安宁,即使她焚香祭拜,上吊自杀,她的内心都没有一刻得到过救赎。莫言笔下姑姑的忏悔,有着生命的温度与真实的苦痛,能够抵达人的灵魂深①处,但却对其本身犯下的罪行无能为力。姑姑的分裂型性格主要体现在其本身是“杀人狂魔”却把自己分裂为“送子娘娘”。全文“蛙”一共出现约200多次,创作主体赋予蛙以特殊的寓意的:“蛙”谐音“娲”“娃”,象征着旺盛的繁衍力,无限的生殖力,与“马”的意象一样,也是一个母神隐喻的变形。小说《蛙》中主要写了“我”的姑姑从一开始的“送子娘娘”到“杀人狂魔”的传奇一生,并围绕计划生育政策出台前后的一系列现实场景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乡村的变迁。姑姑生命中对于计划生育执行中的病态,是她人性病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个病态并不是她本人天生造成的,而是有着其特定的时代语境,再加上姑姑性格里的暴虐①李晓燕.存在的苦痛与灵魂的救赎--《蛙》中姑姑形象创作原型探源[J].当代作家评论,2015(06):141-151.56 第三章病态的常人与常人的病态因子,直接促使姑姑最终走向了这一变态心理的终端。通过研究莫言的小说的艺术表达中,我们可以得到莫言对于中国计划生育这一问题的独到的道德价值判断的错位。现在当我们回过头来分析计划生育,就变得简单了。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这项政策的成绩和功效,他确实帮我们实现了人口控制。另一方面,从人道主义角度来看这项国策,我们也能总结出一些东西。那些野蛮的、过激过火的行为,那些轻视民权、草菅人命的做法,那种完全无视传统观念和习俗,一味强制、专制、强迫命令的粗暴措施,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小说中姑姑所强调的所谓“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中的“道理”难道不是文革中被说滥了的轻视民众愚弄民众的“强盗逻辑”,从现代的民主民权观念出发,那个时代的许多“文革”作风,正是打着各种崇高的旗号,以“国家”、“革命”的名义无耻无理的欺压民众、愚弄百姓、漠视民权,这种教训难道还不够深刻吗?难道今天的我们还需要为这种行为辩解吗?令人费解的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民主民权意识已经达成基本共识,姑姑这样的人居然还在辨析曾经那些强词夺理的陈词滥调的伪理论是否依旧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并且居然还有人以此作为自己对这场二十年前的“人口运动”反思的理论依据,更甚者,居然不知悔改还想乔装打扮,巧言令色,这实在让人难以理解。在人的一生,人们喜欢给自己戴上面具,让自己能和外部世界的行为准则无异,避免被这个世界遗弃,但其实这也开始表现一个人的分裂了。人们喜欢将那些连我们自己都感到蒙羞或难看的内容隐藏起来,避免我们成为那些不受欢迎的人。比如有着一个创建八路军西海医院地下医院的父亲,并且自己小时候还有与日本人斗智斗勇的经历,以及自负的医术精湛的姑姑在这种家庭和社会舆论中成长起来,她的内心深处一定是十分看重名誉的,并且会表现的比常人更虚伪一些,表面上她狠抓计划生育是为了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利益,刚正不阿,实际上内心却有着自己不为人知的私心。经历了王小惆事件和文革中的打击,姑姑的这一阴影人格又进一步地占据了无意识的领地。如果姑姑被压抑而无法释放“我们身上的动物性”受到不公平对待,那么她将会变得更富于兽性。在追捕耿秀莲的过程中,她明知耿秀莲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还故意让她在水中停留了很长的时间,导致耿秀莲因细菌感染死亡;为了迫使藏匿的王仁美去做流产手术,采用连坐制伤及其他居民的财产,野蛮至极;姑姑将内心病态的阴影隐藏在狂热的工作热情和高尚口号的遮盖下。但这种病态会以投射的方式使自己的无意识原型在别人身上体现出来,并被他人看的清清楚楚,但她自己却对这些厌恶的品性和冲动往往视而不见。陈鼻得知王胆产下的又是一名女婴时痛苦万分地悲号“天绝我也……天绝我也……老陈家五57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世单传,没想到绝在我的手里……”,姑姑则骂道:“你这个畜生!”;同时,当姑姑看到王肝因为想讨好小狮子而出卖朋友与妹妹的行为时,她对此感到深恶痛绝。这些都表现了,姑姑是厌恶别人身上的这些自私行为的,但是当这些属性出现在自己身上时,姑姑的自我意识中不愿意承认它们的存在,我所能看见者,皆因我有,姑姑在指责他人的同时,也在回避着自己的内心。“心理阴影决定一个人与同类人的关系的性质,这些关系既可以是友好关系,也可以是敌对关系,根据阴影是否被意识自我悦纳,并被和谐地整①合进心灵之中,或者阴影是否被意识自我拒绝,放逐给无意识来定。”姑姑与黄秋雅水火不容在早年工作过程中,甚至大打出手,说明这一时期的姑姑,还没有接纳自己的阴影。晚年的姑姑开始进行自我审视,认清人格面具下真实的内心,她意识到自己阴影的存在,所以当她再回忆起黄秋雅时,才会有这样的表现:“她脾气古怪,是可以原谅的……她那双手真是巧啊,她能在女人肚皮上绣花……每当说到这里,姑姑就大笑,笑着笑着,眼泪就会夺眶而出。”当姑姑步入晚年,回顾这一生,当她退休时,她再也不用隐藏,也不必再虚伪,无意识之下的阴影慢慢与意识达成一致,渐渐浮出意识的表层,那些曾经因为过度膨胀的私欲而犯下的罪孽化身为青蛙不时地刺痛姑姑灵魂中最隐秘的黑暗②之地。与自己的残害生命之罪比起来,黄秋雅的污蔑之罪似乎可以被轻易地原谅了。姑姑的情感经历和她的人生轨迹十分相似,善于变化充满戏剧性。和飞行员小惆的感情决裂,再到自己独自一人生活几十年,最后在嫁给郝大手,可谓一生坎坷,姑姑的所作所为,都与自己的自我意识有关,以及和阿尼姆斯的原型有着密切的联系。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女生心中的男子形象可以称为阿尼姆斯,并且他相信,对于每个女孩子来说,父亲这个角色正是阿尼姆斯的原型,父亲的形象在姑姑身上从小就留下深深的印象,父③亲就是姑姑的阿尼姆斯,因为父亲的光环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革命烈士。在现实生活中父亲这位阿尼姆斯的形象不可避免的影响父亲,更在现实中予以射影,而王小惆就是姑姑第一次投射的原型,飞行员这个形象万众敬仰,这一点与姑姑的阿尼姆斯相合。于是当剧情反转的时候,王小惆叛敌,姑姑看清了王小惆的可憎面目,于是义无反顾的对其产生恨意,因为这一点与自己的阿尼姆斯观念相差甚远。不惜写下血书向组织表达忠诚。也正是从此刻开始,姑姑的心死了,于是她投入到计划生育的的事业中去,孜然一身几十年,出现了阿尼姆斯极端化的现象,这时姑姑身上的女性形象也改变了许多,女性特有的阴柔,博爱,被男生的果断、冷酷所取代。在退休晚年的时刻姑姑醒悟了,她认识①霍尔.荣格心理学纲要[M].张月,李小江,译.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7:47②王凤语.以荣格原型理论解读莫言《蛙》中的姑姑形象[J].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04):73-76.③王凤语.以荣格原型理论解读莫言《蛙》中的姑姑形象[J].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04):73-76.58 第三章病态的常人与常人的病态到自己的缺陷和阴影了,他摘下人格面具,认识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与罪孽。在那个深夜姑姑遇到了青蛙的攻击,这时候她是慌乱的女性形象又重新展现出来,郝大手的出现不止拯救了姑姑,也让她醒悟过来,这是阿尼姆斯的二次投射。这时候姑姑已经完全认识到自己的阴影了,她幡然醒悟不在争夺名利和虚假标签了,这也是姑姑能委身嫁给郝大手的原因。这也是阿尼姆斯转变的结果。姑姑在计划生育中对自己的人格伪装过于依赖和相信,所以犯下的错误会让她花费很久的时间来救赎,但是更为可怕的是她自己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内心的缺陷,而这缺陷就像阴影一样,在她还没有认识到自己错误之前会造成巨大的破坏作用。暮年的姑姑,开始认识到了,并且开始自我反省,她摘下了人格面具,看清了自己本来的自己,并且开始意识到自己人格缺陷的存在以及黑暗的一面,靠着那卑微的捏泥娃娃来救赎自己,并把那阿尼姆斯射向了郝大手。最后伴随这姑姑工作的结束,她迎来了退休,这时候她那伪装的面具也就没有继续戴下去的必要了,她的虚伪没有了表演的舞台也就谈不上阴影的相符了。姑姑为了得到救赎付出了很多努力,帮助那可怜的小狮子迎接新的朝阳,但是却又造成了更大的罪过,陈梅的失子。她不断的想要救赎,却又变成了更多的①罪孽。这里的姑姑,他的救赎并不是无私的,里面依然有着她自己的私念,与欺骗。她太想得到安慰了,以至于成为渴望,这本来就是错误的,于是又造成了别人新的痛苦,这一次,她的人格阴影,又成功的战胜了她的意识。姑姑把事情搞的越来越糟糕,原先的她是无意的伤害,现在却成了有意的了,这不仅没有给她想要的救赎,反而她身上的枷锁又沉重了许多。所以故事的结尾可想而知,姑姑并没有得到救赎,她的精神却处在更大的煎熬中,她忍受不住,甚至想用自杀的方式解决所有的事情,所以她的自省并没有完成。更加值得关注的是鳅鲜是和姑姑一样的,他是作为姑姑的参照物而存在的,他想要成为受他人敬仰的优秀军人,却又矛盾的看重自己的利益和名誉,害怕自己的利益收到损失,这是矛盾的为了他自己的虚荣假誉不惜逼迫王仁美流产。他和彬谷的信中就完完全全暴露了他内心的自私与黑暗,他是直接面对的自己阴暗,承认他自己可憎的面目。他和姑姑并不一样,他是在一种平和的状态下发展,并没有像姑姑一样焦躁,膨胀。即使这样,他和姑姑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首先他的救赎并没有成功,为了弥补当年的过错,竟然成为小狮子生子的帮凶,从而使陈眉精神错乱。在多次的自我反思中他失败了,败的一塌糊涂,他输给了他的自私与名利,鳅鲜这一形象,完美的反应出人的自私,以及知识分子的腐朽。鳅鲜和姑姑的过错都想要救赎,可是又因为救赎背负着更多的罪①王凤语.以荣格原型理论解读莫言《蛙》中的姑姑形象[J].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04):73-76.59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孽,不仅仅是他们,小狮子、张拳、王胆这些人,都是因为心中的私念,心中的罪恶,一步步走错,人性是最难克服的。莫言在计划生育的大背景下穿越时空让人反思,其中人性的反思尤为突出。三中学教师方富贵的病态人格与心理(一)方富贵的病态人格表现方富贵,是莫言的长篇小说《十三步》中的主要人物。方富贵是某市第八中学物理教师,他十分喜爱物理教师这个工作,以致辛苦不疲累“死”在课堂上;他深爱着自己的家人,即使改变模样变成一个完全陌生的人张赤球,可是他还是渴望的回到属于自己原来的家中。最后还是在教室里悬梁自尽。如果方富贵不曾出现死而复生的事情,我们几乎可以预想他以后波澜无惊的日子。但是偏偏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方富贵,一个物理教师,工作兢兢业业,一直默默无闻,生活非常困难,一次偶然的机会,自己栽倒在讲台上,于现实而言,这似乎有些可悲,可是在小说中,字里行间却显得非常地幸运。他的死引来了权贵部门的重视,享受着活着时永远无法奢望的益处,获得了许多荣誉,他可以跟处级以上干部一样,在殡仪馆里妆点容貌。方富贵的死是那些强权者维护自己亲民形象的招牌,苦就苦在自己一家,没有了来自他的那一部分少得可怜的收入。戏剧性的是这位本来幸运的人没有死,而是沾了王副市长的光,很轻松的从冰柜里逃出来,回家了,然而,对这样一个本来非常幸运的人而言,厄运接踵而至。自己有家不能归,有工作单位不能回,毕竟方富贵的死是一个全城都知晓的事,不但人死不能复活,并且他死是光荣的,是有着很强象征意义的,一旦被外界发现他还活着,那些已经得到的光荣就将变得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他不能活着,尽管殡仪馆里找不到了方富贵的尸体,但是人类完全可以用托词来解决一切。方富贵用他自己原来的面目活下去,而是一直借助别人的影子,他凭借着殡仪馆整容师李荣婵高超的手艺重新走上了讲台,但是却已张赤球的名字。方富贵没有用自己真正的身份活下去,他没有脸面了,却只能借别人的脸,因为那个死去的方富贵已经成为一个荣誉满身的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民教师的优秀称号、以及劳动模范。这时候的“方富贵”已经成了一个名称,他的死已经成为一个宣传模版,成为某些人获取利益的工具,为某些人获得更多实际利益的有力说辞。在这世上,没有人希望他重新活过来。他的复活还让很多人不知所措,他们需要方富贵死去,需要那个受人尊敬的方富贵死去。然而那个模样相似的张赤球却惨了,他被自己的老婆嫌弃,60 第三章病态的常人与常人的病态去下海挣钱。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商人。这位张赤球老师,肯定没有想法上的准备,也没有对现在形势的调查,更没有当商人的方向。那种跳进泳池就是游泳的思想,只能证明现代人的轻浮。于是,在于老板娘翻云覆雨之后,老板娘看在他经验不足的份上,为他提供了热卖的烟草。他在集市上吆喝,在公安局里呆过,被人辱骂精神病,因为他没有自己真正的身份,所以有家不能回。这使所有的规则都打破,自己只能漂泊无依的活着。不过话又说回来就算那个张赤球是个经商的好料子他的生活也不会比现在有多好,因为一个没有自己身份的人,在这个透明的社会中是很难有容身之地的,他会有很多很多的麻烦,温饱都成问题,更不谈赚钱了。方富贵再次的死去是自杀的,一个模样差不多的张赤球教师,成为了真正的受害者,平衡理论被打破,他无法为自己的良心拷问所找寻借口,只能选择死亡,代替别人活,这还不是自己活,这样的痛苦是可以想象的。于是在这个过程中他病态心理不断的滋生、疯长,最终推动着他走向了死亡。方富贵顶着张赤球的样子活在这个世界上,但是这个人的内心又是方富贵,他该如何维系生活中的感情,又能如何维系,于是一开始他假装与在厨房里跟李玉婵任意调情,可是这样的日子背后,则是对自我的隐藏和抛弃,最终,在两者之间,方富贵无法承受日此大的空虚和感情的空虚,走向了自杀的道路。但是,方富贵的第二次死亡没有帮助别人做好事,而且起了反作用:这下真正的受害者变成了李玉蝉的丈夫——张赤球开始重复方富贵曾经的故事。其实,这对社会现实是一种讽刺,任劳任怨的老师在世时,丝毫没有人关注,却在意外死亡后,成为了统治阶级表示人性的手段,既然这是一种手段,那么就要将一切有损于这个手段的因素给掐灭,即使你活过来了,也必须死掉。这是对社会问题的反应,富人与穷人的差距,市场经济下文化成果的贬值,、现实生活中人的经历与磨难、夫妻的感情纠葛、官场黑暗、人心不古、性观念开放过度等种种问题突出的揭露。莫言用超乎现代的魔幻、却又超现实的写作手法,来展现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沉重的社会矛盾,也正是这些社会矛盾使得方富贵走向自我了断的道路。一样的是方富贵那挚爱的妻子屠小英生活的一样坎坷,和莫言为方富贵妻子安排的种种坎坷甚至曲折的结局一样。这个俄罗斯混血的语言高材生,因为时事的变化,她的本领变的毫无用处,在一个简陋的加工厂做一位普通的工人。作为方富贵的遗孀,她要面对的活在张赤球影子下的方富贵的纠缠。文章中这位角色的结局是开放的,在一个个的平时时空中,她的结局并不美好,有不堪生活而自杀的,有压力巨大成精神病的,但是无论那种结果,她的生活并不美好。这正是莫言书中没有表达出来的角色,这种角色是病态的,然而在她最后的多重化结局中,也许能够将这病态心理,了解一二。61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二)方富贵的病态心理分析在方富贵成为张赤球的影子后,他的近乎边缘的病态心理也成了他自杀的引火线。这种病态的表现普遍成了一种人事关系,感情的不稳定、自我意识的表现并且带有很强的冲动,这种病态表现;为避免假象或现实的抛弃而进行发狂的奋斗;人际交往变化很大,交替的变化,处于两个极端之中,一个极端理想,一个极端贬低;与之相随的是一定程度的身份认知障碍;很不稳定的是自我想象或者自我感觉持久的感觉。然而其冲动的表现会至少有两个方面,第一会造成自我伤害(比如,花费、性趣、毒品依赖、莽撞驾驶、暴饮暴食);第二的方面就是心理变化起伏太大,导致情感方面的不稳定变化;长期感动寂寞,空虚;不合适难以控制的愤怒性,和极其短暂的、与应对激烈变化的执着观。《十三步》失去自己身份存在的无家而回的性格懦弱的张赤球,和普通人一样,却软弱无能,丝毫没有阳刚的样子,虽然是一位三十多岁的中年人,却经常表现的小孩子般的幼稚,与软弱。在社会中无从适应,他的举止行动,和内心想法表现的像小丑一般。他虽然身体健康,心智健全,可是心理上却与普通人有着天壤之别,是在社会边缘出游走的人,精神也不健全。化身成影子的方富贵在课堂上的种种不适应,表现出的不适应却很正常,“物理老师胆小的瞄了一眼镜子,就像被人打了一顿一样,眼冒金星,双耳震鸣,一会像在极寒之地,一会小腹沉涨”。刚起身,还没有跨过梦想中的第一个门槛,就寒遍全身,疑问像狂暴的海浪席卷而来,使他不知所措:这是谁?这是我吗?这样的一个贯穿人类,哲学的大问题一下子扑到方富贵的脑海中,这是在课堂上讲课,而且讲述的是物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有一心养家的方富贵教师,没有思考过,也没有时间思考的问题。现在他开始追问了,迷茫了,思考了,但是更大问题也来了:“我改变这个模样是为了换取我的妻子儿女在一起的权力;但是我的容貌一旦改变,我就不会在与我挚爱的爱相见了。”所以,当高超的整容师做好最后一道程序时:“从柜子里拿出那套和张赤球一模一样的制服时,他不知所措的推拖着,好像痛苦万分只感觉到头脑眩晕,什么话都说不出来”。如果实现理想的途径是唯一的,而且还是那么的荒唐,那么结局也必定是失败,惹人笑料的。但是已经做到这来,就没有回头的余地了,只能往前走。方富贵在张赤球的影子下去学校上课,在路上遇到关系暧昧的小卖部老板娘,在老板娘的追问下,他无言以对,不知如何是好,只能默默承受这老板娘的辱骂,上办公室不知道“自己”的位62 第三章病态的常人与常人的病态置,上课找不到“自己”的班级,更难过的是面对自己的妻子儿女却不能相认,而面对张赤球的妻儿却不知所以,他只能在黑夜中通过梦境回忆自己挚爱的妻子儿女,自己的社会地位,身份,都没有了,“你是谁”的疑问永远成为无解。所以关于方富贵的生前的最后一件事就是,“他上完自己的最后一节课,他拿出一位女生的铅笔刀,对着明亮的窗子划自己的脸皮……他的脸庞变得血淋淋的,十分不好看……,他不慌不忙的解下自己的腰带,挂在黑板上的一直长钉上……”。这是他必然要走的路,虽然他奋力的挣扎过,想要复活,但是这是一次无谓的,耻辱的,令他人不理解的挣扎,然后他,放弃了,心灰意冷的选择了自己真正的结果。经过种种事情,曲折,后来的结局也就变的理所当然了:“奋不顾身的想回家,他想回家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想要拿回真正的属于他自己的脸,无论死活他不在乎,他的地位是第八中学的三尺砖头讲台上。”然而真的能回去吗?那个三尺讲台被“张赤球”紧紧的占据着位置,深深的印在学校师生的脑海里,你本来就在这个位置上,既然你把容貌给了那个死去的方富贵,那你就真的没了身份,没有了那个张赤球的身份、地位。即使你的人还在世上,但是你的意义已经没有了,消失了。世界的秩序就是意义的秩序,符合的秩序。生存就是符号,你没有符号了,何以生存?在小说中,所有的人物活动场景都笼罩在死亡的气氛汇总,使人沉默,压抑,气愤。所有人都在努力的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可历尽曲折却一无所获。“我”是谁?这个问题也刚刚体现出人性性格中偏向边缘化的问题。当张赤球意识到自己的位置就在那砖头讲台上,他心有是有很多美好的向往的,包含着种种的希望与念想,在他走向学校时那个特殊符号的张赤球却不堪所扰选择了最后的结果,自杀了。也就是说,在所有学生老师的眼里,方富贵死在那砖头讲台上是为了教育,张赤球为教育事业死在了教室,到头来,那个真正的方富贵却还在张赤球的影子下,无处安身。63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四章莫言小说中病态人格出现的原因一莫言的个性心理特征(一)莫言小说创作多面性受莫言个性心理影响诸多学者通过艺术手法(如人物形象塑造,叙事学,意象分析,民间角度等)来研究莫言的文学现象,因为莫言的艺术手法在其小说创作中,也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文学是人学,跟人的个性心理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可以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去考莫言的个性心理,以及这种心理对其文学创作的深层影响,才可获得不同的研究价值。一篇成熟的文学作品,会充分融合各种创作手法来展现主题,刻画人物,莫言独具特色的个性心理在作品的表达中,对表现手法到了重要的影响,甚至更是深层次地决定了其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从中也充分体现了其作品中,创作的心理结构与创作实践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当研究莫言文学现象,也需从文艺心理学角度切入,这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也是由于我们所研究对象的性质和内容所决定了的。作家个性心理由个性气质和生命意识构成,有研究者对于这个特殊的个性心理做出了相关定性,觉得它跟作家的高级神经活动息息相关,也促进了作家在创作时进行充分①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过程所体现出来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和稳定性,均是动力特征的主要表现。个性气质具有作家明显的心里特征,在创作当中,显现出其独特性和典型来,其整体的表现比较稳定。作家的个性心理是建立在一定的客观因素之上的,它主要通过生命意识体现出来。正如荣格所说的那样,在作家生命意识的背后,不是一无所有,而是②具有独特含义的心理意识,这种意识会对我们产生重要的影响。海明威自己本身作为一个“斗狮人”,他的作品也出现了不少坚强的“硬汉子”;而出身于文人家庭的鲁迅,又受家庭环境影响,所以在作品里出现了不少知识分子的形象。可见,作家在不同环境中成长,那他也势必会在作品中生长出独具特色的个性心理特征,所以,作家的创作风格明显受到个性心理的直接影响。对于莫言的个性心理研究,当下的研究仍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莫言的个性心理,①李维.心理学百科全书第一卷[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270②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上海:三联书店,1987:7964 第四章莫言小说中病态人格出现的原因无疑是一个交融着多元因素的矛盾统一体:坚韧深沉与内向敏感想错;守中质朴的气质里,又飘逸出几缕耽于幻想的灵动;既是内向而自觉的,同时又是叛逆和倔强的。在以上的矛盾交融中,特别凸显的是他的自由意识,由叛逆而富于幻想的气质推动下产生;他敏感又坚韧的特点,则催生了深层的悲剧意识;而似乎与生俱来的那种浓厚的孤独感,却又是来自他那种抑郁而善感的气质。所以,我们从莫言身上看到的是一个交融了各种生命冲突要素的综合体,这种独具特色的交融要素,成就了莫言的作品,也成就了莫言作品独特的文学价值。莫言具有天才的创作能力,同时也对一些没落的社会生活充满革新的期望,所以他通过他的作品,将看到的想到的一切,纷纷诉说出来,但他的内心,却是矛盾和悖论的藏纳室,他在感恩新生活的同时,又不自觉地与俗气的现实生活拉开距离。比如,他既怀念故乡,又厌恶故乡;他既庆幸脱离了曾经生活的苦难,但揭露和抨击着时下那种物欲横流、感官刺激的生活方式;这就是莫言的独特的个性心理,矛盾而悖论,但莫言文学作品的深度恰恰来源于此。在《红高粱》中,这种矛盾特征也被体现得淋漓尽致。祖辈父辈在莫言眼里是自由和洒脱的,同时又惋惜后代对于先辈这种特性的基因性的退化;《酒国》里,男主的命运被分成两段,一段是人民公仆所具有无私和正直;一段却是腐朽无比的现实生活;而在《蛙》中,看似善良而颇具爱心的村民,却是一个婴儿刽子手。莫言的小说,无时不刻不交融着复杂性与悖论性,所以其作品也更展现出多元化、深远化的特征,并朝之发展。鲁迅的创作手法对莫言是具有启蒙作用的,他传承了鲁迅的人道主义精神,自己也独具一种博爱的情怀;另外,莫言在个中国重大的社会变革中,也被烙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也启发了他对人性的深度认知与解剖。他经历了左倾思潮下农村生活的艰难困苦,忍受过由于物质与精神双重匮乏所带来的双重饥饿,甚至是无法弥合的伤口,这种伤痛,也激发了他内心不断积聚的矛盾与冲突,淋漓尽致地倾泻在其作品当中,他不断地否定过去,却又不接纳现实;他自身享受着物质富足所带来的好处,但又冷冷地揭露物欲下那些糜烂与腐臭,他站在精神世界的高处,看见了人类的进步,又对人类“种的退化”而黯然神伤。可以说,莫言的个性心理中,也同时具备在那个时代(50年代中后期)成长起来的作家的共同心理特征:矛盾而复杂。在他身上,复杂性与悖论性的交融,其实就是中国50年代中后期全社会所面临的困顿和抉择。莫言在作品中深刻性地将其表现了出来:他在切肤地体验了社会深刻冲突的基础之上,也深入梳理和剖析了中国近半个65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世纪(20世纪后半期)里的改革、动荡以及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社会关系,促使他的文学作品达到了一种复杂而深刻的思想境界,也促成他个性心理的独特性和鲜明性,也造就了他深刻的思想境界以及特有的个性心理。后天文化熏陶对莫言个性心理的影响。我们从莫言作品中不难发现,他明显受到了中国本土神魔小说与外来“魔幻现实主义”的深刻影响。文艺评论家弗朗茨·罗(德国)在魔幻现实主义·后期变现派·当前欧洲绘画的若干问题》中提出了“魔幻现实主义”,而后被作家兼文学评论家乌斯拉尔·皮特里(委内瑞拉)作为术语引用,经过20世纪20年代的酝酿,再生发于30、40年代,左后成熟于50年代,高潮则在60、70年代形成。路易斯·莱阿尔(墨西哥评论家)认为“魔幻现实主义”不是虚构,而是构建了人与人之间的客观关系,以及人与物之间的神秘关系,莫言也觉得自己的很多作品,其实都明显地具有魔幻色彩,这是他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中借鉴过来的创作手法。魔幻现实主义贯穿了莫言的很多作品。它可以是《生死疲劳》里,那先在牲畜中轮回,再转变为人的西门闹;也可以是《十三步》中,那个死后复活,然后被美容师整容替代其丈夫上课的方富贵;还可以是《透明的红萝卜》中,那颗颇具幻象意义的红萝卜,以上这些都是莫言在小说中魔幻现实主义的体现。中国传统的神魔小说对莫言也有着深刻的影响,莫言把蒲松龄的小说膜拜研读,并从中向蒲松龄学习创作技巧,如此可见,莫言的小说不但具有魔幻的色彩,而且还跟中国传统神魔小说的关系息息相关。当然,这两者之间在共同点的基础上,又是有着区别的。两者均对现实生活有所表达,然后再利用超现实的事件来发展情节,这是它们的相同之处;不同的是,小说不同的主体,对于传统神魔小说而言,鬼怪和神仙是它的主体,比如传统小说《封神演绎》(陆西星,许仲琳)、《西游记》(吴承恩)、《聊斋志异》(蒲松龄)中,神仙鬼怪就是故事的主体,故事也是围绕着神仙鬼怪而铺陈开来的。但魔幻现实主义在叙事的时候,却可以没有妖魔鬼怪,只是采用了超现实的事件来体现。如魔幻现实主义小说《雨》(比特里)中,天下大旱,有一对夫妇祈祷下雨,雨没下来,他们却捡到了一个孩子,后来孩子找不到了,雨才下了起来,匪夷所思。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百年孤独》中,乌苏拉看见了虫蛆在牛奶里蠕动,并大喊“奥雷连诺被他们杀死了”,而就是在此刻,奥雷连诺正欲自杀。还有在《总统先生》中,无恶不作的松连特上校,平常作威作福,却意外地被一个疯乞丐掐死。所以,总结中国本土神魔小说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来看,虽然它们都是非现实手法表现,也都采用超现实手段来促进情节,但中国的故事主要是妖魔鬼怪,而拉美魔幻的主体,却是非正常事件。66 第四章莫言小说中病态人格出现的原因但对于莫言而言,他没有受到“魔幻现实主义”或中国本土神魔小说的局限,而是他独创性地融合两者优势,创新发展,构建了他自己的魔幻王国,他在这个自由国度里,天马行空,凭空翱翔,并一点一滴地将那种魔幻般的感官体验一一书写出来。莫言通过《透明的红萝卜》,描绘了不少超现实魔幻画面,那里有像梨一样的胡萝卜,甚至还长了尾巴,尾巴上有羊毛;胡萝卜是透明的,还流动着银色的液体,瞬间还能像光芒那样四射,又像是美女的睫毛,等等描摹,都非常的魔幻。在《爆炸》中,男主邂逅了狐狸,狐狸赶紧逃命,还回首用眼神鄙夷了男主一眼,而男主却用丝线般的眼光,粘住了狐狸尾巴。还有那个在水中游泳的黑孩,他抖动的双腿有一种愉悦的感觉,好像被鱼用嘴亲吻着;夜行的姑姑,能感到黑压压的青蛙朝自己涌来,随手感觉皮肤黏糊糊的等等描写,都在莫言的小说里频频出现。由于莫言融合了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传统神魔小说,所以开创一种更具个人体验特色的魔幻感,这对于莫言小说而言,注入了新鲜血液,丰富了创作手法,使得莫言的艺术王国也更五彩斑斓。对于莫言个性心理特征的深入研究,通过探寻其生成原因,我们发现,莫言身上那种复杂而矛盾的个性心理特征,也处处透露着中国时代变迁的特征。莫言将两者巧妙融合,借助着独特的个性心理,深入剖析了中国大半个世纪以来的复杂社会,以及矛盾与悖论并存的时代特征。莫言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一方面受到先天生理遗传的影响,一方面是受到了后天的文化的熏陶,当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莫言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后,也就更能深入地解读莫言的小说,以及在其小说中所展示出来的五彩缤纷的世界。(二)莫言小说题材选择受其个性心理影响在连续不断你的历史事件中,莫言向我们铺陈了新中国的一段特殊成长史,这个历程中,有黑暗,有丑陋,也有人性最真实的一面。莫言的小说,明显与其他作家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将作品构建在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然后用他的如椽大笔,挥洒出一幅幅独具历史意义与参考价值的艺术画面,那里有忍饥挨饿的悲惨,有人声鼎沸的改革,有惊悚人心的扭曲人性,莫言更是把自己的自由意识,潜伏在这些画面底下,有些躁动,有些不安。而当把这些画面串连起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中国的成长史上,既有黑暗丑陋,也有逼真而贴近人性的一面。而其他作家在作品中,更多的是粉饰历史,或回避、跳跃历史,相对而言,莫言的67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作品中的历史更能真实,更能看见赤裸裸的人性,其中的自由意识也在暗处奔涌不已。思想家罗兰·巴尔特觉得历史对作家的作用不容忽视,它对于作家而言,是不可离弃的因素,在历史的影响下,作家发现了更多手法来创作文学。莫言恰恰擅长在历史的波澜壮阔中,宣扬着自己与众不同的自由意识。《檀香刑》中,展示了上个世纪初,义和团遭镇压、北京被八国联军抢掠、德国人在山东修铁路的大背景,同时也反映了山东半岛的人民与殖民者的斗争。《丰乳肥臀》则串连了将近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事件,如八年抗战、国内解放战争、土改、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时期;《红高粱家族》中,我叙述着我的祖先,在故乡种种的抗战行为,让人感怀不已;在《生死疲劳》中,莫言则从农村土改入手,展现了农民与土地之间难以言说的关系,从中可窥见当时中国农村的艰难发展历程;《蛙》展示的则是新中国六十年的“生育史”,通过一个妇产科女医生的人生历程,揭示了这一段影响了无数中国人的发展历史。《四十一炮》中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具体事件背景是农村改革,塑造了一个肉体成熟,精神却稚嫩的人物,近于狂欢式的诉说,凸显了当时激烈冲突的两种改革势力,也深入剖析了人性的阴暗面。《红树林》的故事发生在改革开放后,那里有权欲与情欲之间难分难解的纠葛。《天堂蒜薹之歌》直击政府腐败官员,通过一场蒜蔓的收购事件,针砭了政府失责行为,及不为百姓谋福利的麻木不仁。《酒国》形象地勾画了一个酒国市,里边“吃的文化”令人震惊,更令人震惊的是腐化的官场,堕落至极。特殊的时代赋予了莫言小说多样化的素材,而从这些多样化的题材中,可看到莫言成长的心路历程及其种种反思,同时也窥见了变迁中的中国历史进程。莫言以直面历史的勇气与气魄,驾驭着不羁的自由意识,一一地为我们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那里有让人心惊胆战的饥饿,还有赤裸裸的人性争斗,也有计划生育对家庭的深刻影响,也有改革开放后,利欲熏心,醉生梦死的丑恶,这些历史面目,都在莫言的笔下一一还原,也从中透露出一股强烈的不畏强权封杀,不迎合低级趣味的自由意识!(三)莫言个性心理对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苦难在莫言的作品中占有很大的分量,也是他作品的基色。苦难是隐藏在其作品底下的一张大网,千丝万缕地牵扯到作品中的每一个角落,甚至可以说,莫言小说的骨髓里,就是奔腾着无限的苦难,这是一种悲剧意识的表现,而且贯穿在他的《生死疲劳》《檀香刑》及《丰乳肥臀》这些以特殊时代做背景的小说里,也体现在《四十一炮》《酒国》《天堂蒜薹之歌》这些以改革开放为背景的小说里,在这些小说里,主人公在苦难68 第四章莫言小说中病态人格出现的原因的生活中挣扎,而更多的人们,则迷茫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不知所终。物质匮乏导致的苦难生活,以及无根无源的精神追求,都让那些人们彷徨失措,甚至无路可逃,在巨大的命运面前,只好束手就擒,听任摆布。这些深含有对人性深切悲悯的描写,其实也源自于莫言也同样受过类似苦难的心灵,他的出生环境与时代,决定了他无法逃避那些与生俱来的苦难。莫言有着不幸的童年与少年,这段时期的苦难,对他往后的创作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在其作品中,铺满了一层厚重的苦难基色,莫言的悲剧意识,也恰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呈现了出来,比如,在莫言的作品中,就充满了肉体受尽折磨的画面。在《枯河》中,人们抽打着可怜的小虎,甚至人群中就有着小虎的自己亲人;在《红高粱》中,日本人强迫小五,将罗汉大爷活剥成一张完整的人皮,刀法精细,令人惊颤;在《蛙》中,姑姑本是一个受人尊崇的送子娘娘,却变成一个婴儿杀手,遭人唾弃史;在《透明的红萝下》中,黑孩也是一个受虐的对象,后母对他狠心毒打,甚至让他光着身子在寒冬里受冻;在《檀香刑》中,肉体的刑罚,再一次通过刽子手赵甲对孙丙的精心布置的死刑中展开;在《天堂蒜薹之歌》中,惨死的四叔、即将坐牢的四婶,自杀的未婚妻等人,都似乎在替莫言诉说着那种微妙的苦难感受。除了人祸,莫言的悲剧意识还通过天灾来体现,同时也表达了莫言对受苦的人们心存一种莫大的关怀。那些疯狂吞庄稼的蝗虫、让农民颗粒无收的大旱、无法阻拦的洪灾、在战争中逃难成野人的鸟儿韩等等,莫言创作中的人物,无不深受苦难的折磨,或者说,苦难也一直贯穿着莫言的创作。莫言也习惯了对苦难与丑陋的大书特书,放大那些丑陋的东西,渲染它们的苦痛,同时表达自身的人文关怀,悲天悯人的性情。莫言曾说,他对于人生本质的理解是痛苦和悲壮的,不管是英雄还是懦夫,也不管是高贵和卑贱,都一样的痛苦,并都在痛苦中成长,直至老去甚至灭亡。这个过程,是谁都逃不掉的,也是生而为人的一个本质全是。莫言之所以选择了诸多的苦难题材,也是深受他这种强烈的悲剧意识所影响的。二莫言切入病态人格的内在因素(一)家庭渊源莫言个性心理的形成深受家族生理基因遗传的影响。莫言的先祖属于管姓人家,居住在高密城东,祖先可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的管家灵芝。在清末年间,管锦城(莫言曾69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祖父)与人闹矛盾,在诉讼中败诉了,无奈一家搬迁到高密东北乡平安庄重新落脚。管锦城的长子管锦仁(莫言的大爷爷)是一个文人,但因为辛亥革命废除了科举制,无法在仕途上有所进展只好回乡务农,自学医术,成为了当地的名医。莫言的三爷爷,却走着独特的人生路,四处结交朋友,风流倜傥,行走江湖,抗日战争打响,三爷爷依旧我行我素,在各路游击队之间周旋,一次醉酒,加上深受白莲教刀枪不入的念咒理念影响,让人打了一枪,居然还镇定自若。就在这样叱咤风云中,三爷爷挥霍完了家产,也似乎也救了他一命,新中国成立之初,三爷爷因为一无所有而被定性为贫农,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处处让人感到一种叛逆及追崇自由的个性气质,这种个性气质也沿袭到了莫言的身上,甚至在莫言的作品中,也被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而莫言的爷爷管遵义,却是一个具有自觉意识的农民,表面上是一个庄稼人,老实本分,也目不识丁,但在算数、木工、土地丈量方面独有专长,甚至在特殊时期,冒着生命危险去肚子开荒,也不愿意参加合作社,因为他认定大跃进注定不能长久,这是一种自我信仰和独立人格的深刻觉悟,自尊与自强的气质也在他身上也隐隐发光,可以说,管遵义也算是一个魄力与智慧并存的非同一般的农民,古今罕见。莫言对长篇小说的写作可以说是固执地追求,哪怕没有人看,他依然要写的那种固执,跟他爷爷的固执何其相似!而莫言的父亲则是供销社的会计,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对子女的管教很严,这是因为其父亲出于传统文人对自身的修养要求,也出于自身中农的特殊经济成分,所以莫言对于父亲的印象,就不如对母亲来的温暖,莫言心存的宽容、博爱与坚忍的品质,甚至于说是来自母亲的遗传,母亲的苦难和仁爱造就了莫言的个性心理特点。莫言出生上世纪的50年代,是十几口人的大家庭。从小就很少受到大人的管束,童年是无拘无束的,但对于一个孩子而言,没人管束,感觉自由的同时,也给孩子造成了无尽的寂寞,并且在莫言心里深深地扎了根。莫言的父母对莫言的出生年月日都无法确定,可见在家里,莫言的存在感有多渺小。莫言甚至对童年的自己总结了了一句为丑、懒且馋,还不受人待见。可以说莫言的童年是缺少父母关怀和长辈疼爱的,根据儿童成长心理特点分析,这样的成长环境,很容易对孩子造成三种未来的性格倾向:一是狂躁,孩子因为内心缺乏关爱,会特别嫉妒受到关爱的同伴,进而产生畸形心理问题,很有可能会发展成为一个惹是生非的地痞流氓甚至是罪犯;二是自闭。习惯了一个人的孩子,长大之后,也无法从一个人的世界里走出来,造成了自闭症;三是逆境成长,孩子居然坚强地化解了内心的孤独,跟自己和解,跟世界和解,然后一路走向成功。这样的孩子70 第四章莫言小说中病态人格出现的原因属于凤毛麟角,世所稀罕,而莫言,恰恰成为了这样一个孩子。(二)莫言童年时期饥饿和孤独的体验饥饿对莫言来讲,是一种深刻的体验,因为他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深知饥饿是一种什么东西。莫言甚至说,在那个年代,一切都因为饥饿而变了样,同伴们都顶着大脑袋,腆这大肚子,胳膊和手脚都特别细,活像一只只瘦弱的小狗,整天走街串巷,寻觅那些可以塞进肚子里的东西,野草虫鱼已经是上等美味,树皮树叶与棉籽草籽吃着也不错,甚至青苔泥土,也会成为人们抢夺的“美食”,人生与世界,只存在他们的肚皮和①牙齿间。物质如此匮乏,而莫言的胃却显得如此的巨大,甚至有一次在街上,他忍不住饥饿伸手触摸了街上肉铺里的熟猪肉,手指差点被砍断;有一次因为饥饿难耐,偷了生产队的一只萝卜,被扭送到毛主席像前忏悔,送回家后,父亲把他打得半死。饥饿,是莫言童年挥之不去的味道与无可奈可的诠释,但也正是饥饿,也激发了莫言追求“饱食”的梦想,即使当作家,也是因为受到了那些美味可口的美味诱惑,饥饿感是莫言创作的动力和源泉。《铁孩》中的铁孩,把钢筋想象成了可口的美食,这无疑是莫言与小伙伴小时候饥饿难耐而偷吃煤块事件的影射。这无疑也是对饥饿的一种恐惧,已经深入莫言的骨髓,造成了他对物质情感的一种异化,在无法保障温饱的特殊时期,生存是人们需求的第一要素,为了获得食物,可以伦理道德扔弃一边,为了填饱肚子,人跟野兽一般到处觅食,到处冲突,人与人之间的温暖随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争斗和厮杀。张炜觉得如果人只是知道跟自身利益相关的事物,而整天寻思追逐个人利益,满足一己的欲望,其实这样的人跟动物是没什么差别的。换言之,如果一个时代只剩下物欲的追求,用来满足和刺激人类的欲望,而人类也不得不把自身的尊严和理想转变成动物性,这是一种惨重的代价,因为它将换来时代的争夺与种种丑恶,它由粗俗的财富垒起来,也将付出过去与未来的代价,而终将受到惩罚。其实这个时代在另一层面来说,是粗鄙的财富堆积起来的,它处于对过去和未来过度的掠夺,它也无法逃过最后的惩罚。莫言小的时候,恰恰就是一个人不成为人的时代,甚至人都可以被当作食物食用的年代,到处充斥了饥饿和痛苦,即使时至今日功成名就的他,内心深处的忧伤又有谁能看见呢?童年的经验在莫言的心里烙下了深刻而隽永的烙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童年的经验,是作家幼年时期的生活实践与心理体验,它包含来了很多如印象、记忆等心理因①莫言.用耳朵阅读[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3671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素,它是作家在创作中不能回避的心理影响力,有助于作家构建作品中的审美心理。幼年时期的饥饿在莫言小说创作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莫言的创作也深受童年的读书经历的影响。一系列的社会运动如大跃进、人民公社、三农困难时期等,贯穿了莫言的童年,莫言也在运动的底层下,饱受饥饿折磨着肉体,空虚的精神也时常摧残着他弱小的心灵。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艰难困苦之下,莫言却发现了一个聊以慰藉精神的乐趣:看书。他利用各种机会,看各种的杂书,比如在帮助老师搞清洁卫生时,会偷偷地区偷看老师放在床头上的小说,被老师发现后,老师居然没有责怪他,还借给了他别的书看。对于莫言而言,在家看书等于做坏事,因为在父母眼里,看这些杂书,跟不务正业是一回事。莫言只好偷偷地看,甚至钻到草垛里去看,忘记了饥饿,忘记了外面的世界,直到把书看完,才回家。有时候借别人的书,期限有限,他为了争取时间看书,就一边干农活一边看书,比如在推磨的时候,还捧着一本书来看。甚至为了看完一本书,居然为别人做了一个下午的活。在莫言的童年,生活是困难的,读书也是一种奢侈,莫言所生活的年代,没有电,得使用煤油灯,而且只有在做饭吃饭的时候次燃起,生活的困境,是当下无法想象的,所以莫言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对黑暗的理解很体验自然能也特别的深刻,在莫言少年时期,就没有再去上学,酷爱看书的他,他在村里到处搜集一些中国传统小说来阅读,看完了这些乱七八糟的小说,就看新华字典,而且还能从字典里看出乐趣来,接着,他又从大哥的中学课本里看到了很多“宝贝”,不管是数理化,还是语文历史生物,他都统统照看不误,而且还看得津津有味,当然,文学作品是他的最爱。莫言因为家庭的原因,家里兄弟姐妹多,每个人受到父母的关爱都很少,加上家庭成分原因,以及大人忙于解决温饱问题而奔波,莫言等孩子,不仅在物质上处以被放养的状态,而且在精神上,也经常受到父母严厉的管教,因为他们家受到政治上的歧视,在为人处世上,都只能是小心翼翼的,不能让孩子有任何的惹是生非,给家里带来麻烦。而莫言却偏偏是那个不省心的孩子,自己在学校惹了事,导致被迫退学,还给家里带来了很多的麻烦,所以在生活中,更是受到了来自家里以及外人的歧视和排斥。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他只好埋进书堆里,想从书堆里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自由国土,还有一篇安宁的净土,或者,一个人静静的给自己疗伤,因为他童年所经历的伤痛足够多的了,甚至有些形成了永远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心理创伤来自外界给予主体的一种严重的伤害,它的影响对于个体来讲是持久性的,它的形成也经过了主体内心情境的过滤和反射,最后形成的一种心理现象。莫言怀着独特的心理创伤,使得自己的思想独具了深刻性和72 第四章莫言小说中病态人格出现的原因敏感性,莫言很多异常的认知现象也根源于他内向抑郁和孤独的内向气质——如经常出现在莫言小说里的那些非同于常人的触觉、听觉及嗅觉等等感官体验,很奇异,也很明显地与其童年的心理创伤有密切的关系,也跟其家庭背景息息相关。莫言的生活经历,成为莫言小说题材的重要源头。弗洛伊德觉得作家的作品其实就是做梦一样,只不过是他们童年时期游戏的延续,换而言之,就是游戏的替代品而已。莫言的童年是缺爱而孤独的,他极度渴望获得更多的母爱,但在那样一个兄弟姐妹成群,达人又迫于忙碌生计的环境里,莫言的这种渴望,只能是一种奢望。他只好自己开启了自己的生命旅程,走得非常孤独,他见牛说牛话,见风对风语,唯有看书,是他最能够获得心灵慰藉的方式。所以,孤独也成为了他作品中的一种独特的元素,起先只是星星之火,后来越发地燃烧成了一篇燎原的火海。特别是在《丰乳肥臀》中,莫言更是恣意汪洋地描写了童年的这种孤独的体验和感受。书中莫言把上官金童当作渴望母爱的人物来描写。这个人物不缺母爱,却无时不刻地与胞妹争抢母亲的乳汁,独霸母亲的关爱,让其他姐妹受苦受难。他甚至以自杀的方式来解决断奶,同时也抗拒成长,不愿意因为成人而离开母亲。这是一种严重的恋母情结形象,也是莫言童年心路历程的一种鲜活体现。有些病态式的固执,也透露了莫言内心底里那种深邃的孤独意识。所以,他通过上官金童,表达了自己对母爱的渴望,那种极端的渴望,也是他长大成人后挥之不去的孤独感。饥饿也给莫言的孤独增添了许多刻骨铭心的深邃感。在那样的一个困难时期,食物是每个人每天睁开眼睛第一时间想到的事情。莫言也跟其他人一样,每天为食物朝思暮想,却总是止于幻想,无法得到满足。由此更加深了他内心的失落感,进而凝结成孤独感。莫言在斯坦福大学中,坦言自己的创作财富很大程度来源于说饥饿和孤独,是为了能吃上一顿饱饭,让他下定决心当作家。莫言对于饥饿的描述非常令人触目惊心,他说他们当时的肚皮是透明的,可以看到肚皮里面的肠子在蠕动,而他们的脖子也是瘦长的,好像已经顶不住他们巨大的头颅了。在20世纪60年代那场饥荒中,莫言的整个童年时代都处于饥荒的困顿中,饥饿给他造成了缺失性的烙印,这种体验造成了他的孤独意识,也促发了他日后的创作。在莫言很多的作品当中,对食物的渴求以及吃的陈述,占据了很重要的部分。作者几乎偏执的描绘吃的场景,那种荒诞的,孤独的吃相常常出现在莫言笔下,莫言对食物的描写,是一种近乎狂欢化式的痴迷,甚至毫不遮掩地让人也成为一种“食物”,透过这些“食物”,我们看到的其实是莫言在童年时代就已经生成的孤独感,只不过在作品里,他用极为反常的样式表达了出来。如他在《铁孩》中,描写了口73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嚼钢铁的孩子,把钢铁当作是酥脆香咸的咸鱼来品尝;《四十一炮》中的罗小通居然能跟肉交谈,吃肉仿佛成了他的天性,也是他最大的欲望。《丰乳肥臀》中的鹦鹉韩,亲自饲养鸟类,并做成百鸟菜来宴飨领导,为自己的事业加油,这显然是对吃的一种穷奢极欲的追求;《酒国》中的金刚钻,嗅觉灵敏,各种食物的香味都逃不过他的鼻子,甚至能像狗一样顺着食物的气味找到聚餐之处,让人触目惊心的则是文中对“红烧婴儿”的制作过程的描述,这是一种令人作呕,又让人惊颤的对食物的异化追求。莫言就是这样在其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对食物进行异化书写,也深深验证了他内心深处因为饥饿而囤积了大量的孤独性体验。莫言在作品中对食物非常执着地描述,那里分明饱含了因为饥饿体验而造成的孤独性体验,他对食物或说吃这方面的写作异常出色,在他绝大部分的文章里都有着形形色色的吃相,那些酒肉的味道充斥在字句里,挥之不去。莫言对事物缺失性的体验,要比其它的体验都要深得多,也无法轻易地从内心深处抹去。所以他更更深刻地感受到时代的缺失,还有民族的缺失。是那个特殊的缺失食物的年代,扣住了莫言的神经,让他借助这个民族缺失性的体验,把个人的缺失性体验,升华到了大众化的层面,构建了观察社会,体验人生的基础,在这个坚实的基础上,他看见了更为广阔的世界。在《丰乳肥臀》、《牛》、《透明的红萝下》及《拇指拷》等小说中,都有不少孩子的叙写,那其中就有不少是莫言童年的缩影。莫言就是在漫长的孤独,无法忍受的饥饿及挨打受屈的环境中长大的,在他开始创作时,孤独与饥饿成为了他创作的源泉,也因此成就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对于莫言而言,旺盛的创作力,不仅仅来自灵感,更是来自于他曾今缺失食物与缺失关爱的体验里,这是独具莫言特色的“叙述情结”,处处散发着他在童年时所受到伤痛的深刻回味。(三)亲身经历过的暴力暴力,在革命的历史中似乎是不可或缺的。那些被革命的对象,为了维护自身的“反动”统治,暴力政策便呼之欲出了。他们主要采用“暴力”政策与“同意”政策来达到目的。其中的暴力政策,依靠的是强制性的力量去达成目标,这股力量集结了军队、警察及牢狱等机构部门;同意政策,不使用强制性力量,而是招安与劝降反对派。而革命者也必须通过暴力来推翻当前的统治阶级,所以,腥风血雨是革命的特点,而不是请客吃饭那样从容简单。但革命的最终目的却不是暴力,暴力只是革命的手段,革命之所以采用暴力的手段,是认为希望暴力可以解除暴力,然后带给人民幸福与和平,在革命者74 第四章莫言小说中病态人格出现的原因取得暴力的成功后,就会有代表站出来,为曾经的暴力做一番阐述,通过对比反革命的暴力程度,把革命者的暴力正当化,在诸多的建国前期的新小说中,都体现了这一点。暴力可以在“十七年”时期的小说中堂而皇之地登台亮相,其中暴力的执行者,依然有两种,一是革命者,二是革命分子。在这些作品中,暴力的场所仿佛无处不在,不仅仅是战场,监狱警察局,还可以是人们生活的各个处所,而且暴力长与人的身体、感情及话语等因素交融起来,并从中来体现革命者与反革命分子所受到的不同类别及程度的影响。暴力接受者的形象,往往是被通过自身身体被进行各种摧残来塑造起来的,很多时候,对抗中的敌我上升为精神与身体的抗争。例如,当革命者被捕后,就无法在更为开阔的空间及更为多样化的方式跟敌人对抗,这时,对抗敌人的,就只有依靠自身强大的意志力了;而革命者的身体,却交给了反革命分子,任由他们摆布,任由他们严刑拷打,只要革命者的意志不倒,反革命分子就无法从革命者口中获取到有价值的信息。在这种情势下,革命者虽然处于劣势,肉体也深受敌人暴力的摧残,但只要他们坚贞不屈,忘记肉体的伤痛,最后还能以牺牲的形式来走向神圣。从不同的立场来看,比如革命者的立场,他们通过暴力来获取革命者的目的,却是有理可据的,也是合情合理的,甚至是合法的,可以鼓动起很多读者内心澎湃不已的暴力词汇“打!”、“该打!”、“该死!”等等。莫言的童年除了饥饿与孤独,还接触了更多的革命暴力,莫言对于这些特殊的战争文化,一面是兴奋,另一面却是恐惧。莫言曾参军,英雄是他的偶像,“红色文字”能够激起他的兴奋;莫言又曾经亲眼看到过太多死亡,本能抗拒暴力,因为他内心恐惧。他主张把那些战争的暴力摊开在阳光的底下,让大家一起来看看它那些发霉和腐烂的地方,也便于治愈这些暴力的创伤。所以,那些被经典化了的文学作品中,对革命暴力的合法化叙述对莫言的作品影响很大,大到其想要去改变暴力的合法性。“文革”是一个无序的年代,正常的法律制度和社会秩序被打乱,人们潜藏于内心的各种莫可名状的欲望纷纷涌现出来,犹如打开的所罗门的瓶子,一发而不可收拾。人们的权力欲空前膨胀,作为权力的得力工具——暴力,自然而然成为历史主角和人们最亲密的伙伴。权力和暴力联翩而至,暴力后面总是隐藏着权力的尊严和人类对权力的渴望。这种权欲是文革的时代特征,同时,也指向了中国文化的内部和人们的精神结构,是人们内心的文化积淀、精神欲求的一次大爆发。从1966年秋到1967年夏,是“造神”运动的高峰期,甚至说是“疯狂期”也不为过。“破四旧”运动则是在1967年的夏天开启的,破的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及帝国主义这“四旧”。就在这一年,很多年轻人大喊“造反有理”,开始全力把“走资75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本主义当权派”及“封资修帝”掀个底朝天。但“修正主义”和“帝国主义”在国外,无法正面造反,只好在国内找到这两者的代理人,来造他们的反。他们矛头一致指向了“阶级敌人”:“封”“资”“修”“帝”。莫言在多年以后回忆说,在那个特殊时期,莫言家里被划为“中农”成分,所以一家人在外头都是毕恭毕敬,小心谨慎的,孩子经常被大人教育不要在外面惹是生非,孩子也必须像大人那样老实安分,才可以生存下去。但莫言却跟很多孩子不同,在11岁的青春期,照常叛逆起来,大人的话,他置若罔闻,文化大革命伊始,他跟着一位老师去造了校长的反,学习经验后,自己组队,成立“蒺藜”造反小组,欲用小小的“蒺藜”去扎疼那些“反动派”们,他们还办了一期《蒺藜造反小报》,不过,“蒺藜”造反队很快出现了叛徒,造反队很快就被解散了。莫言写的一首造反诗被人发现,他们都认为不是这个11岁的孩子写的,而是怀疑起莫言的大哥,当时,莫言大哥正在华东师范大学就读。家人为这事都很害怕,害怕大哥受牵连,但所幸的是大哥没被牵连进去,反倒是莫言被学校开除,只好回家放羊,做上了农民。做农民的莫言,经常路过学校,然后侧耳聆听学校里响亮的读书声,这让他心里泛起百般的滋味,也正是这段做农民的经历,让莫言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苦,掌握了“受罪”的本事。文革时期,莫言不但被学校开除,还经常被打,经受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痛苦。有一次,因为确实节难耐,他偷吃了生产队田地里的一颗萝卜,随后他被抓起来,被人们痛打了一顿,还被押解到毛主席像前忏悔,回到家,紧接着又是父亲的一顿暴风骤雨式的痛打,所以,可以说,莫言心里烙着文化大革命深深的创伤,深入骨髓!莫言认为家庭对孩子来说因为关爱的分配不公,所以会给孩子造成各种痛苦,特别是在莫言所处的那个困苦的年代,父母无法全心全力地去爱每一个孩子,他们还要应对温饱,应对政治,①所以让家庭关系如纸一样薄,在歌颂母爱的行为中,就潜藏了现实的残忍。从这番话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莫言当时所遭受的创伤是如何之深!甚至已经成为他骨髓里抹之不去的伤痛!连他视为食粮的书本,如《国家与革命》、《斯大林全集》还有《静静的顿河》等书,都被母亲强迫交出,然后被付之一炬,莫言当时的心痛程度,无以言表。①孔范今,施战军等.莫言研究资料[C].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76 第四章莫言小说中病态人格出现的原因三莫言切入病态人格的外在因素(一)西方文学的影响莫言的创作,对内而言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外而言,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特别是福克纳,对莫言的影响作用最大。莫言早期的创作,也都时时常有着福克纳的影子(如《丑兵》和《春夜雨霏霏》等),在这些作品里,结构构建比较完善,情节设置也别出心裁,人物形象也不淡薄,有血有肉,可惜的是,莫言发现,自己的作品却没有个性——属于莫言本人的个性特征。因为在这个阶段,莫言还没能够走出传统的束缚,无法创建自己的观点,很难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但又因为他内在的叛逆个性,及不甘平庸的追求,促使他力求在传统的束缚中冲破开来,他开始在童年各种苦难的体验中,想找到突破口,炼成创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也希望能发现一条与众不同的创作之路。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给予了他一道灵光,瞬间开启了他通往个性化创作之路的大门,莫言在福克纳的作品中明白一个道理,他觉得作为作家,是完全可以凭借想象力来虚构任何事物的,不单是人物和故事,还包括地理位置。于是,莫言把福克纳的作品扔到了一边,①开始独立意识下的创作起来。莫言也终于明白,原来文学是可以随作者任意想象的,他立刻挥笔把高密东北乡,构建成一个土地开阔,田野肥沃,河水交错、人口密集的文学国度,从此,借助这一块自由国度,他开始勤奋地耕耘,创造出了个性鲜明的作品来。在莫言所创作的作品中,很多虚构的地理,虽然来自现实世界,但却又比现实世界多出很多意味来的。正是福克纳,给予了莫言创作的灵感,这种灵感,首先从自我意识上启发了莫言,让莫言发现了一个不同的自我,他开始尝试不同的写作方法,为日后的艺术创新创立基础。(二)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莫言的家乡是山东高密县,所以他深受家乡地域文化的影响,起独特的个性心理也渗透着山东的地域文化特色。山东作为中国的文化盛地,自古至今,都出现了不少名家名人:上古的帝王尧、舜、汤曾经在这里居住过;儒家的孔子和孟子,墨家的墨子都出生于山东,左丘明也在这里做过史官,荀况在古胶东游学;这里,还曾交汇过中国古代两大源头文化(周文化与楚文化),境内还有大汉口文化。在文学艺术方面,山东也贡献出了一批大作家,古有胶东半岛的蒲松龄,创作出了《聊斋志异》的大作,今有李广田,创作了散文集《画廊集》,还有著名诗人臧克家,写出了时代的《烙印》,张炜也是与莫言同时代的著名作家。可见,山东是人杰地灵,人才辈出,除了人文与经济都比较靠前发展外,历代上的革命运①薛华栋.和诺贝尔文学奖较劲[Z].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96—9877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动也接连不断。赤眉军在西汉末年揭竿而起,王薄在隋末振臂起义,义和团在清末轰轰烈烈搞运动;另外,自晚清之后,也出现不少土犯案的土匪,以及闯关东的山大王,都给山东这片热土留下了许许多多传奇色彩。当然,山东也没能逃过帝国主义及本土军阀土匪的残暴烧杀抢掠,甚至在解放战争初期,山东成为主战场之一,所以在这片土地上,也同样留下了英雄们浴血奋战的身影;建国后,那些炮声犹响的山东战斗史,通过山东作家一部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如《苦菜花》、《红日》、《铁道游击队》等)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来。莫言也创造了余占鳌这个曾经在山东叱咤风云的土匪英雄形象。山东深厚的历史文化与频仍的战火给予了莫言深刻的客观环境的熏陶与刺激,而那些独具山东地域特色的丰富瑰丽的民间神话及传奇,也成为了莫言作品赖以生存的素材资源与审美对象。山东是中国历史上较为繁华的区域之一,在济南到烟台和青岛的铁路线上,就有着莫言的故乡高密县,古代属于齐国,齐国的文化别具一格,特点明显,也独具自由精神,他们的婚姻观念也与众不同,较别的区域更为开放,这样深厚的风土人情,对莫言的小说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他小说里的那些鲜活自由,又放纵不羁的女子,就秉承了不少齐国的风范气质。另外,老乡蒲松龄也对莫言影响深刻,莫言甚至还膜拜蒲松龄为师爷,自述其曾经9次叩拜蒲松龄。《聊斋志异》中那些形形色色的狐怪魅妖,居然比人还可爱,莫言深受感触,也创造了出了类似的女性形象,她们善良而神秘,出没在人鬼之间,每一举一动,都充满了齐文化的特色。(三)民间文化的影响莫言甚至师承了蒲松龄的耳朵阅读,特别是退学之后,阅读饥渴的他,很快就看完了能看到的书籍,看不到更多书籍,他就通过耳朵来“阅读”,听取各种农村故事,为此也积累了不少知识和创作素材。特别是山东这个地方,村民们善于在茶余饭后讲故事,孕育出了像蒲松龄这样的故事老手,也让不少人天生擅长讲故事,比如莫言的老祖母,爷爷以及其大爷爷,都善于讲故事,莫言也就在这样一个民间故事的氛围中,耳濡目染,不断积累,也促使了他在创作充满了基于民间文化的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如在《丰乳肥臀》中的鸟仙;《狗道》中,那些不依不饶地跟人战斗的狗;《奇遇》中,那个死去都不远欠别人钱的三大爷;《四十一炮》的罗小通可以跟肉说话等等,都可以看到莫言在编撰故事方面的才能,我们也从中可以断定,莫言在编故事中的想象力,是非常不羁和自由的,各种元素和素材,他信手拈来,组合成五彩斑斓的故事与人物,我们也可以看78 第四章莫言小说中病态人格出现的原因出,民间文化给予了莫言很丰盈的营养。这里边有妖魔鬼怪的故事,也有丰富多彩的民间历史和民间戏曲,莫言对“猫腔”还情有独钟,迷恋它那独具魅力的凄切唱腔,感受着因其所带来的心灵震撼,甚至在《檀香刑》里,直接采用了“猫腔”素材,使家乡人民的苦难得以宣泄,连小说的语言,也在戏文的运用中,获得了一次崭新的变革。当然,莫言的耳朵阅读也有来自外界的各种声音,除了人的声音之外,还有大自然的声音,如那些强聒不舍的蛙鸣,那些暗暗拔节的庄稼和植物,还有那些或呜咽或咆哮的河流,都给莫言无比真切的自然体验,所以莫言笔下也有不少对于自然声音的生动的描写,比如描写青蛙蛤蟆,形容它们在池塘里像合唱拉歌那样,连绵不断,此起彼伏,连叫声都要冲上云霄了,这样的描写是非常传神。莫言就是这样在大自然中,将他的视觉、嗅觉和触觉交融起来,一起去感知这个鲜活的田园世界,弥补了退学的苦闷和失望,也让他的作品里充满了鸟语花香和各种兽语,他对于声音的描写水平是非常之高的。莫言用自身的成功经验说明了一个道理:很多鲜活的知识和体验,无法从课堂里获取,只有一个人投入到他深处的外部世界,才能深切地感受得到。如莫言这般,即使用耳朵来阅读,所得到的收获,似乎也比课堂多得多。所以说,莫言是一个综合运用感官来创作的个性作家,而他独特的耳朵阅读方式,也为创作铺垫下了深厚的积累,也为莫言搭建起了跟大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也训练了他无限的想象力,也让他的童心永远不泯,莫言回忆说,他自己成为现在这样一个类型的作家,写出了那样一种风格的小说,这得益于他日常利用耳朵阅读的收获,很多的素材和灵感,都来自于他的耳朵,来自于他用耳朵来聆听这个世界中,所获得的丰富素材。79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五章莫言小说中病态人格描写的意义一对封建制度、思想的批判(一)对封建思想迫害女性深刻批判女性也是莫言创作中常见的题材。这些莫言笔下的女性大概生活在上个世纪初至本世纪初,她们具有不同的生活、各异的理想,她们在病态的生活中,发出苦痛的呻吟,在茫茫的人海中奋力地挣扎,形象真实,性格逼真。莫言小说世界里的女性形象虽然各有不同,但是不同创作时期的女性形象却都有着统一的鲜明特点,并以其性格的真实性还原出了民间本色。如上官鲁氏本性善良,个性坚韧勇敢,又善于忍辱负重;《欢乐》中的母亲,通过乞讨的方式来为儿子筹集学费,孙姑妈爱护孩子,就像母鸡爱护小鸡那样不离不弃……她们都是伟大而坚强的母亲形象,融合成一部莫言笔下“大地之母”传奇。除了这些具有母性光芒的女性形象外,莫言还塑造了一些另类的女性形象,她们或是鲜艳妖媚的漂亮女人,或是骑着驴儿闲逛长安街的古典美人,又或是那些跟传统包办婚姻抗争的新新女性,也有侠客般为父亲报仇雪恨的女强人,还有在月夜与少年一起捕捉小动物的女孩……这些奇异女子,游走在人鬼之间,畅游在幻魅的时空里,透露出莫言心底的另一种独特的审美追求。除此之外,莫言还塑造一批为了追求理想而遭遇种种不幸的女性形象。如那个至死仍不放弃追寻理想爱情的金菊,宁可失去一只眼睛也要与美好爱情作伴的菊子姑娘,无法把握自己命运、随遇而安的玫瑰,抛弃冷漠丈夫而与情人私通的紫荆,信守爱情的坚贞却又不得不面对残酷现实的沈园女子,用肉体换来一顿饱食的上官七女,《红树林》中的林岚,与政治力量抗争而终将毁灭,《酒国》中女司机,为人利用,做人情妇,毫无廉耻,《红蝗》中四老妈,不甘忍受寂寞,与人通奸而被丈夫捉了现形,还有那个“冰雪美人”孟喜喜,被人误导,在冰天雪地中延缓了就医时间而香消玉损,《模式与原型》中“狗”的娘被亲生儿子活活烧死……这些性格各异,命运各异的女性,都是追求理想的失败者,在她们身上,也深深地映现了莫言注入其中的反思与观照。例如《红高粱》中“我奶奶”,独具温暖丰腴,但同时又泼辣果敢的个性特征,是一个非常丰满立体,鲜活生动的女性形象,在“我奶奶”身上,涌动着一股放纵和生气。由于莫言把这些人物当作亲人来叙写,所以我们从这些人物身上可感觉到一种罕见的平易近人,也可以看到,莫言也在人物形象塑造和情感层面上,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一种蓬80 第五章莫言小说中病态人格描写的意义勃的生命力,还有颇具自由意识的价值取向。例如,“我奶奶”无处不在的欢爱,还有其他人的那些桀骜不驯,浪荡不羁的处事风格,沟通营造出一幅刚强与质朴交融而成的壮美画面,那里蕴藏了从爱情到欲望,从温顺到狂野,从坚忍到叛逆的种种转变。莫言还刻画了一群有担当,坚忍不拔的女性形象,如那个年少时就失明一眼的暖,嫁给了哑巴,生育了三个小哑巴,却依然不认命,仍坚持要拥有一个会说话的孩子;那个残疾女人留嫚,身边还留了身份不明的女孩;那个被丈夫抛弃的杨玉珍,毅然带着孩子一起咬紧牙关,艰难创业,终于过上好日子……这些情义兼备、朴素而坚忍的女性形象,她们在苦难的生活中,甩掉眼泪,艰难站起,抬头看远方,奋力追寻那片属于自己生命中的草原。莫言在男性世界里,树立起了这些有担当的女性形象,虽然很多只是表现了她们一些片段,但也足以让人清楚地看到,在那样一个时代中女性生活的横切面,并且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于这些美丽女性毁灭根源的社会性探究。莫言极少对这些女性进行批判,而更多的是给这些女性所生活的乡村,渲染上了一层层由痛苦、压抑及悲壮交织成的气氛,同时也给予乡村披上了一层诗意的生存色彩:莫言幼年苦难的生活,他更希冀有如“我奶奶”这些女精英的降临,他内心底里无比浪漫的想象,还有按捺不住的反抗命运的渴望,让莫言塑造出了一个个个性张扬,追求自由的女性形象。《丰乳肥臀》无疑是一部女性的苦难史,她们在苦难中叛逆,在叛逆中挣扎,一举一动,都饱含了作者对她们的悲悯和关怀。莫言小说中女性的美,不是轻盈温柔的,她们的爱情也不是风花雪月的,而是热烈奔放,甚至对男人还些许的压制性的他笔下的女性没有轻柔的美,没有如云似月的爱情,她们的爱奔放、热烈,甚至带有压制男人的力量;她们的命运坎坷,磨难相随相伴,甚至把她们生命中最美的部分都抹平了,所以,本然的生命力与丑陋的人性也互相交融地出现了。莫言把持着一个高度的人性尺度,来展现自己笔下那些男男女女,甚至将他们生命、人生之外的一切附属物都统统撕下来,还原他们苦难的原始情态,还有他们生存的本质。可以说,莫言的创作就是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杂糅了种种现代主义(如虚幻、夸张、病态、荒诞等)手法而成的。(二)对封建男权文化的极度讽刺莫言不单批判了迫害女性身心健康的封建思想,还批判了中国封建主义的男权文化。在中国根深蒂固的观念里,男丁才是家族的香火,只有男丁家族才得以传承,所以男人成为延续后代的“法定”性别。这样的一个传统观念所造成的压力,全都重重地覆81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压着这些底层的女人,生男孩成为了她们嫁人的唯一理由,也是婆家赋予她的历史使命,甚至是成为生为女人的天命。如若不然,她就会被冷漠、忽略,甚至成为家族的罪人。对于这样的伦理糟粕,莫言也毫无遮掩地用尖锐的笔触进行剖析和批判。传统伦理文化也有不少糟粕,莫言利用他的慧眼对其认真筛选和挑剔,同时也少不了评判。如《丰乳肥臀》中,上官鲁氏作为一个被男权主义压制的女人,小说一开场,上官鲁氏就开始生孩子,在此之前,她连续生了七个女儿,就在生万第七个女儿时,居然被丈夫痛打。而此时此刻,她只有祈祷,她肚子了的孩子一定是个男婴,婆婆上官吕①氏甚至也对儿媳发了狠话,说“要是再生个女孩我也没脸护着你了”,因为婆婆作为过来人,更真切地知道生儿子是何等的重要。但临盆的上官鲁氏却依然不被家人重视,他们宁愿去照看生产的骡子,也不照顾生产的儿媳。这是一种非常悲催的人性对比画面,封建伦理之下女人的悲催命运可见一斑。也正是在这样一种伦理的重压下,女人也变成反叛者,甚至是乱伦者。上官鲁氏从无法生育的丈夫那里得不到种,就受不住姑姑的怂恿,跟姑父、跟牧师,跟别的人借种,连产九女,最后,也终于获得了一个男丁。整个过程是荒谬,但似乎又情理使然的。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莫言那无处不在的讽刺笔触:姑姑对上官鲁氏建议借种生子,上官鲁氏却跟姑父借种,这到底是为家族传宗接代还是乱伦呢?最后终于也获得一男孩,大家都盼望着他可以继承家族的烟火,光宗耀祖了,但谁曾想到,这居然是一个畸形的男性,具有极度的恋乳癖,一生都离不开母亲的乳房,更不用说做个男子汉了。而更为讽刺的是,相对于这个畸形的弟弟,其他的姐妹却像男人那样有气度,有魄力,还有主见,而且生命力旺盛,远比那个畸形的男人,强大多了。在莫言的小说中,类似对传统生育观的批评还有不少,在《欢乐》中,齐文良一定要生个儿子,即使超生至第三胎,他仍然不罢休,导致妻子被强制结扎的结果。《弃婴》中,“我”对重男轻女传统观念进行了一番解剖,发现弃婴当中,男孩是绝无的,结果“我”却令人震惊地去做了很推销女婴的恶事……社会不停发展,人们开始反思自我,认知能力也不断提高,大家都发觉那些因循守旧的传统伦理,已经严重束缚了现代人性发展的空间和自由。很多无爱婚姻悲剧的根源,就再也传统婚姻观念撮合而成的盲婚哑嫁。在传统生育观念的支配下,女性只能沦落为生育工具来满足传宗接代的需求。这是违背人性的合理发展的,这种腐朽的传统伦理观念至今仍然在一些地区和家庭阴魂不散。在一场场反传统糟粕伦理道德的评判和反思中,莫言用文字像人们血淋淋地展示出了传统伦理观中那些泯灭人性的部分,同时,也不无希望惊醒人们,为维护自①莫言.丰乳肥臀[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682 第五章莫言小说中病态人格描写的意义身人性的自由与健康发展而努力抗争。(三)对封建思想禁锢、压抑人性的反叛莫言在创作中,对官僚主义的评判是毫不留情的,在他的小说中,那些腐败的官僚形象,毫无为民服务的意识,都沉醉与自我利益的欲望中。虽然莫言描写的是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感觉,但这无疑就是一种外泄的自由精神,莫言甚至对神也不客气,把神跟官僚放到同一个层次来评判,因为他认为,渎神的勇气,跟评判的勇气一样重要。这种“亵渎意识”,也处处留存在他的作品里,在利用自由精神对官僚进行批判的时候,饱含了来自莫言个体的心理体验,如蔑视、愤懑、厌恶、忧虑甚至是仇恨等等。莫言自己就是在孤独和困苦中长大的,生命中的苦难他体验和见证了不少,所以在他内心里,一直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以及对不公平的不满。在《天堂蒜薹之歌》和《酒国》在两部小说里,充分体现了莫言对现实官僚体系的评判与嘲讽。改革开放的全盛时期发生在1978年至1989年期间,《天堂蒜薹之歌》所描写的就是那个时代下的乡村。与之前《红高粱》所表达的乡村的原始而勃发的力量有所不同,在《天堂蒜薹之歌》中,赞扬乡村原始生命力不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作者把小说的重心转移到了反思改革开放,反思和警惕官僚体系,在文中,这种官僚体系,一是办案民警和狱警,一是那些把握着蒜薹市场价格的乡政府官员。在文中,莫言对这两种官僚体系里的人物,毫无掩饰地描写了他们的可怕与可耻。一开场,闹事的高羊高马被警察追捕,本来是闹事的理亏,但在整个追捕过程中,作者却刻画出了不讲究文明执法的警察,毫无人文关怀精神地对待嫌疑犯,动辄就是给他们沉重的肉体打击,如当高羊给警察开门之后,脚踝却遭到了打击,痛得他连心肝都好像被扯动起来。即使是女警察,莫言也对其粗暴入骨三分地描写,如女警对哭泣的四婶狠狠地威胁了句,要把她的嘴给封死。在莫言小说中,那里的监狱跟地狱是没什么两样的,甚至导致四婶连看见虱子都像看见美食般,异常兴奋,似乎能为她饱腹和疗伤似的。丰富那虱子的味道都是甜的,所以四婶把它当美食来吃,一吃,就忘记了身上所有的痛苦和烦恼。虱子在常人眼里是令人作呕的,但在监狱里,却异化为一种“美食”,这样的场景让人心惊肉跳。即使是被捕的高羊、高马,他们参加暴动,也是因为乡政府违背中央改革政策,利用职权通过蒜薹来压榨农民利益在先,因为种蒜薹能收到税金,乡政府就鼓励农民们过度种植,收获时,故意压低收购价,还不让农民们把过量的蒜薹销售给外地商贩,在本地冷库存储量超负荷后,就不再接收农民的蒜薹,导致农民辛辛苦苦一年,却血本无归,所以农83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民的暴动,不是他们纯粹为了暴动而暴动。另一面,即使冲突发生后,行政机关也没有积极应对,如乡党委书记甚至拒绝出面与农民的对话,这直接导致暴动升级,乡政府办公室被砸抢焚烧,农民的举动实在是有着可以谅解的苦衷。如高羊,本来希冀通过种植蒜薹来改变家庭的贫寒窘况,高马则是希望通过卖掉蒜薹赚钱后,把恋人从父亲那里买回来。方四婶参加暴动,是因为丈夫被乡政府车撞死,却找不到人说法。莫言在小说中反官僚主义,但当然,不是用无政府主义来反官僚主义。莫言对鲁迅非常敬重,创作的作品中也多多少少受到鲁迅的影响,他学习鲁迅,对底层人民的生活苦情非常在意。在《天堂蒜薹之歌》这部小说中,那些受到不平对待里的农民,与鲁迅等作家所描绘的农民,都同样是社会体系的牺牲品。莫言笔下的农民,无法自己把控自己的命运,而被腐败的官员把控着,他们虽然是党员,却毫无公仆意识,反而假公济私,以权谋利,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如实执行中央政策为农民谋福利,只是一群寄生虫式的腐败分子。如前文对莫言的成长环境所述,莫言对农村及农民生活的体验是极为深刻的,所以他总是能够一针见血地刻画出农民与其所处环境的种种冲突矛盾,即使是当下,这些矛盾也依然存在,莫言在小说中纤毫毕现地呈现给了大家。冲突事件的结果,相关的丈夫领导认真学习了党的政策和思想,自我检讨,决心改正,弥补过失。但他们在一段时间过后,又调别处任职了,蒜薹事件对于他们而言,似乎没发生过,也没产生什么实质性的影响,而在战场冲突中的农民,却完全不一样了。种植蒜薹却血本无归,因为闹事被逮捕,他们的好日子一去不返?幸福如何再次来临?作者甚至有点戏谑地在文末写上“小道消息,不要张扬”的字句,还说小道消息反而是真实的话语,这是讽刺,也是无奈,更是悲哀。在当代中国文学之林中,能出现这样贴近民生,关注底层农民真实生活情状的作品,似乎非莫言莫属,他独特的成长背景及个性心理,决定了他作品的高度和深度。在《酒国》中,莫言把九个短篇和侦探故事融合一起,这是一种复调叙事结构,九个短篇为侦探故事做背景铺垫,最后故事里所有的人物都聚在了一起吃饭。而那些不同的故事却有一致的要旨:腐败的官场及酒场。丁钩儿本来受命去侦破“红烧婴儿”案件,却荒唐地吃了红烧婴儿菜肴,而请客的是党委书记,丁钩儿在这道“美食”前垂涎三尺,烂醉如泥,丑陋不堪。而当“我”被酒国邀请参加《酒法》起草时,也同样被宴请了,在餐桌上,和市委书记等喝醉,然后一段反腐倡廉的戏曲从金部长口里昂扬唱出,场面讽刺至极!84 第五章莫言小说中病态人格描写的意义由此看出,莫言痛恨官僚主义封建思想,也对他们不遗余力地揭露,这成为他创作重要主题。《天堂蒜薹之歌》里,无处不在地揭露着官僚主义封建思想,而《酒国》里,腐败官员的丑态主要通过酒桌上的细节来刻画,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者对官僚主义的无比厌恶,里边也饱含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悲悯。基于反对某些政治畸形产物束缚人性自由与生命自由发展的立场,莫言心念起,笔落处,都是满满的揭露和评判。(四)对封建统治阶段酷刑文化的批判每个社会成员摇受到伦理秩序的制约,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认为,男女有别是中国乡村社会的特征,在这个那女有别的乡村社会里,按照人伦关系,也出现了差序格局的情况,其实在《礼记》的论述中,就利用伦理秩序把社会各成员互相关联和制约的起来,进行道德上的规范和约束,并给每个人的社会角色都做了契约式的定位,它发挥的社会伦理约束作用,跟儒家的“三纲五常”如出一辙。当然,传统伦理在对社会秩序起到一定的维护作用的同时,也压抑了人性,导致了很多畸形的产物。在莫言所处的农村,是齐鲁大地也是孔孟的故乡,具有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传统,大量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也被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束缚着,莫言真切地看到他们困苦的生活,深刻地感受他们的痛苦,同时也明白这是社会弊病所导致。这种观察与体验,促使莫言站在文化反叛的角度,用理性的文化道德来重新梳理社会与生活,也将自己的反思切入进去,进而发掘出那些人类被禁锢本能情感,因为莫言认定人类的情感是不应该受到伦理的限制的,所以人类的情感都追求自由,所以莫言的作品就成了一次次反传统伦理的“革命运动”。莫言的爷爷那一辈人所处的年代,每个人都被厚重的封建礼教左右着,束缚着,特别是女性,更是处在这个伦理道德塔的最底层。在莫言创作的作品中,这个囚笼却被打破了,那些被囚禁的人们被解放出来。《红高粱》里的人物都有个“野”的特性,在这片热土上疯狂相爱,互相打仗,有英雄好汉,也有王八蛋,“我”的奶奶就在颠轿时爱上了爷爷,是她无助的哭声,燃起了爷爷内心底里温柔的爱意。在密密的高粱地里,九儿与余占鳌倒凤颠鸾,九儿还出现了幻觉,看见了一条星光大道在等这她去奔跑……批判传统婚姻观念,也是莫言批判传统文化伦理的一种表现,在《红高粱》里,身为人妇的九儿,为了爱情,在高粱地里与别的男人苟合,其实也是一种对抗传统伦理道德的行动,而私通的男人,更是将九儿的丈夫和父亲置于死地后,达到了跟九儿在一起的目的。这样的暴力理应人神共愤的,但他们的爱情,在莫言笔下却显得如此激越和美好。85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在传统婚姻伦理中,对于所有的青年男女而言,那是一种不可违抗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们是没有选择婚姻的自由的。他们的幸福也因此被毁灭和埋葬,人性也被深深的压制。即使在新生活,婚恋自由被众人追捧,但传统的婚姻伦理仍然在底层农村里潜藏不灭,影响着人们恋爱婚姻。莫言作品中的婚姻无疑是畸形的,人们看了不无惊讶,原来很多根深蒂固的婚姻观念依然还留存在人们的心中,没有远去,《天堂蒜薹之歌》中对此有详细的描述,虽然《婚姻法》早已将包办、买卖婚姻列入禁止范围,但换亲的习俗依旧没能改变,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依然会不被认可,会被来自家庭的暴力所破坏,甚至将自由恋爱的青年男女逼入死亡的深渊。莫言作品中频频出现很多无爱婚姻,如《酒国》的李一斗畸形地恋着岳母,而与发妻毫无感情。在《檀香刑》中,孙眉娘美貌无比,却因为大脚的缘故,嫁给了毫无感情基础的傻子,孙眉娘对傻子是没有任何爱意的,而傻子也是无法明白什么是爱情的,所以导致了无爱的婚姻,也导致了孙眉娘移情别恋上另外的男人钱丁,一发不可收拾。二对丑陋人性的揭露莫言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成名作《透明的胡萝卜》描写了一位十岁黑孩不幸的人生遭遇,通过对几个为加宽村后的滞洪闸工程建设的主要人物的刻画,揭示了村民们麻木不仁、冷漠无知的丑陋人性,也隐含着作者对可怜黑孩不幸人生的同情,以及对黑孩为维护人格尊严而进行自虐行为的一种哀怜。在莫言的笔下,农村的生活是单调而贫穷的,处处透露出时代背景影响下,那些冷漠的人性及丑陋的人心。《透明的胡萝下》叙说的是一个黑孩的悲惨命运,从中刻画了种种生活在苦难中而麻木不仁的人们。如生产队长,把黑孩这样的儿童当作了苦役去做工;干部刘太阳对黑孩只有凌辱和伤害,没有半点的仁慈和爱意;小铁匠也以欺负黑孩为乐,在他对待同样悲苦的一个孩子,却毫无同情心;即使是老铁匠,对于黑孩的悲惨遭遇,也是不闻不问,无动于衷;就算是黑孩的亲生父亲,也并没有对黑孩多几分的眷恋和照顾,而是抛下他就一去不返,把黑孩留给粗暴的继母,每天承受不尽的虐待;而黑孩身边的村民,也只是把黑孩当做猴子来看待,最多看的时候偶尔有一丝同情,但也不会出手帮助黑孩。这这样一篇黑暗的汪洋里,也总算出现过一丝人性的光芒,它来自菊子和小石匠,他们都把一丝关怀给予了黑孩,但可惜的是,这样一丝温暖却如闪电般转瞬即逝,无法持久。善良的人性在贫困与荒凉中泯灭了。莫言以其最为熟知的贫困、落后、愚昧而又隐忍的乡村作为素材,反映中国上个世纪70年代农村的社会生活状况,揭示了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自私自利、欺凌弱小、86 第五章莫言小说中病态人格描写的意义惧怕强权的人性与性格,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莫言的《檀香刑》,杂糅了变态式的人物心理(如受虐癖、施虐狂、窥视癖),并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连莫言本人在写作中,也感到惊颤无比,好像这些罪恶是由他引起似的,如那些残忍的暴力场面,也展示了人性深处最黑暗的一面,也是租凶残的一面,莫言通过这些日常难以看到的一面,用力地鞭笞了封建专制的伪善与野蛮。这种心理古已有之,虽然“檀香刑消失了,但作为一种①黑暗的精神状态,却会在某些人心中长久地存在下去。”《檀香刑》的创作由来源自文革中牺牲的两位烈士(张志新和林昭),莫言对事件深有感触,由此创作了《檀香刑》,并以借助鲁迅看客文化,对当代中国的看客心理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结果发现,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工作的刑场上,永远站立着三种人,一是刽子手,二是犯人,三是看客,他们都把刑罚当作一场娱乐来参与。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时间,扮演不同的角色,或是看客,或是受刑者,或是施刑人,“仁义道德、三纲五常”是人的一面,“男盗女娼、嗜血纵欲”是人的另一面。人性的黑暗处,会希望将檀香刑施与别人,也有人会毫无反抗地受刑,也会有人兴高采烈地观看眼前的一切。这对于人类来讲,是一种残忍的行为,甚至于比动物都残忍,因为连动物都不会为了取悦别人而来吃死自己嘴里的猎物,但人类却会这样,所以人类的劣根性有时候,比野兽还剧烈。莫言描写这样的酷刑,并不是出自个人嗜好,而是为了像鲁迅那样,希望通过这样解剖和批判,把人性里最黑暗最丑陋的一面呈现出来,让大家辨识,让世人反省。因为这些人性的阴暗面,不只是历史上存在,也会在现代的每个人心中潜伏着。三文学意义(一)传统叙事的解放莫言曾承认自己的创作手法,受到很多西方文学创作手法的影响,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后翻译进来的作品,让他大开眼界,特别是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让他大感兴奋,他才思涌泉似的利用魔幻现实主义进行创作,但很快他就沮丧起来,因为他发现仅仅依靠模仿,其实是没有出路的。因为他觉得,虽然文学可以没有疆土没有国界,但它的本质特性却应该具有民族性和独特性,不然不会获得流传,也只有那些具有独特个性的作品,才会在文学之林里屹立不倒。《透明的红萝卜》创作之后,莫言终于打开了创作素材的大门,它就是他的童年和故乡。他独创性地把魔幻现实主义与故乡结合,并运①李乃清.莫言:我的写作很隐秘,是一种赤身裸体的状态[J],南方人物周刊,2012-10-11.87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用病态心理的描写方法,从而赋予了作品更多的魔幻色彩,人物的内心世界也由此获得深度描画,人物形象也就更为典型和立体,莫言创作个性也逐渐形成。也从此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开创了独特神秘的叙事方式并创造出了神秘的故事。“叙事,其实就是采用特殊的言语来表达——如叙述,来铺陈故事。换句话说‘叙述’+‘故事’就是叙①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说就是讲故事,中国传统小说正是在有头有尾的故事讲述中吸引了读者,逐渐从文学的边缘位置挤进了文学的正宗殿堂。然而,这种以情节为中心的线性全知叙事模式到了近代却愈来愈受到严峻的挑战。倘若说中国现代小说叙事形态在20年代由于受到西方文学的巨大冲击,慌忙调整而显得手忙脚乱的话,那么到了30年代已经变得沉稳成熟起来。“新感觉派”在30年代文坛上的崛起正是这种成熟的标志之一。中国传统小说中,叙述方式常规是按情节的前因后果来铺陈的,也就是具有时间的先后顺序,然后梳理出情节的起伏跌宕的节点,这样一种讲述故事的方式,对读者而言,是易于接受的,因为情节在时间顺序的引带下,更加明朗和清晰,也更加简单明了了,但这样的叙述方式,不易于构建一个情节稍微复杂一些的故事,更不易于构建那些由错综复杂的意识来丰满而成的故事,莫言看到了传统叙述方式的优点和缺点,于是把中国传统的叙述方式跟魔幻现实主义融合,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独特的叙事方式。所以也可以说,莫言创造了虚实结合的叙事方式,虽然也深受马尔克斯和君特·格拉斯的影响,但他们的影响却是一种启迪式的影响,因为莫言在他们的影响之下,却能结合中国叙事方式,开创出了属于自己的创作手法,只不过,这种讲述方式也变得有据可依,中国作家也恍然大悟,现代与传统手法结合来创作就是一条非常有价值的方式。莫言的小说可读耐读,因为在他的作品中,融合了作者各种娴熟的创作手法,作品的深度随之增加,作品的结构也千变万化,鲜活无比。莫言的语感也与众不同,善于借助语言将各种事物描摹得贴切而生动。研究者甚至认为莫言的语言,有着一种“汁液横流”冲击力,莫言的语言特色也离不开他无穷的想象力,想象到哪里,笔触就到哪里,他的语言词汇丰富和韵味十足,他在现代白话文的基础上,杂糅了大量的地方俚语、口语和文言词汇于其中,甚至也不乏当下的都市流行语及特定行业的术语。他还擅长在特定语境下,整合使用词汇,如“麻木不仁”,原指人的精神麻木,对外界无动于衷;莫言用来形容肉体感觉的迟钝,对疼痛无感。莫言还擅于把中国传统的文言句式跟西欧句式穿插使用,同时把长句短句也错落起来,使得语言节奏分明,抑扬顿挫,另外,在莫言的语言王国里,还有大量的内心独白,这些接近梦呓般的自言自语,更为顺畅地把人物的①徐岱.小说叙事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5.88 第五章莫言小说中病态人格描写的意义内心世界表露出来,无需读者过多的猜测,使得主题更为直接凸显。同时,野性的生命力也是莫言语言的特色,它是独具民间色彩的综合体,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在莫言用语言来描摹的声音中,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对自然界声音的描摹,还有对现实事物所发声音的叙述。如各种动物昆虫还有植物等声音,在莫言的早期作品中频频可见,如在写到黑孩被人揍打时,他听到的是一个非常脆响的声音,“像在地上摔死一只青蛙”;形容用手抓热铁的声音则是滋滋啦啦地响,“像握着知了”。而奶奶在高粱地独自地哭泣声,跟呜咽的唢呐声交融成一曲悲戚之歌,每一声都在替作者评判着包办婚姻的恶果,还有充满了对奶奶悲惨遭遇的同情。甚至高粱在炮弹的轰炸下,也都像人一样“呻吟着,扭曲着,呼号着,缠绕着”,这些声音,饱含了对生命消亡的怜悯,还有对罪恶战争的控诉;在奶奶临终之前,则想起了“天国的音乐”,那是奶奶一直向往的幸福生活,其实也是讴歌了奶奶不平凡的一生。第二种声音是独具民间特色的具有旋律性的声音,如山东地区的那些民间小曲、猫腔、山东民歌等等民间曲艺。莫言把它们跟人物的语言巧妙结合起来,收到了无比生动的效果。《红高粱家族》中,莫言把猫腔、鼓手与鼓具、山东快板等融合成民歌民谣的方式来表达,哭腔用在葬礼上,哀伤逝者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新生的追求;诸如“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这样本土腔调,为充实了莫言的作品内容,也增加了审美趣味,还对主人公的形象塑造起到了烘托作用。寓言也是中国传统的故事方式,莫言也巧妙地把寓言整合进了作品里,借助言简意赅,道理深刻的寓言,莫言从另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关照与体味,同时也蕴含着对生命困境的警惕与反思,也处处呈现出莫言采用形而上的话语构建方式,来对生命各种问题的思考。在作品《拇指拷》里,一个男孩被拇指锁住了,无辜的男孩出身贫寒,但围观的人都给他投以嘲讽和怀疑的眼光,尽管男孩大声呼救,但没有人理会他或者给以他同情,更没人相信他,解救他,男孩越挣扎,拇指拷就越紧,故事荒诞,却令人深思。莫言把拇指铐比喻为生命的困境,这种困境有点像《等待戈多》那两个傻瓜所面对的一样,无法解除,伴随人的一生,这是一种无法逃脱的命运悲剧,也颇具神秘色彩。就像加缪的《西西弗斯的神话》,莫言的小说也以一种寓言的方式言说着命运的不可捉摸和人类永恒的谜。在上个世界50年代,拉丁美洲刮起一阵魔幻现实主义风,这是一种现代主义的文89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学流派,作家在作品中旨在揭露黑暗的社会,但却不采用传统的评判现实主义手法,对社会弊端直接批判,而是采用了迂回方式,似是而非地痛斥当政者的残暴和社会的黑暗,以及水深火热的人民困苦,把那些独裁统治者、虚伪的教诲以及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大资本家和大庄园主一一批判了一番,“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在描写现实的时候,是客观而详细的,不过这个“现实”却是被放置于魔幻的空间利发生的,所以读者看起来是一连串光怪陆离的情节和故事,甚至会感觉到有些复杂和混乱。“魔幻手法”擅长把原始神话、民间传说跟现实生活交融起来,读者看到是一张以似是而非但又似非而是的景象。所以莫言说:“当我读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的一个章节后就把书扔掉了,我心中想:这样写,我也会!但是很快就意识到:尽管这样写①我也会,但如果我也这样写,那我就永远没有出头之日。”所以莫言并没有简单地使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他觉得作家更应该有自己的创作特色,这种特色也就是作品熬独有的味道或说气味,他觉得,没有自己专属气味的小说不是好小说,那些能够让自己的作品挥洒出独特气味的作家,就是最棒的作家。他认为,只有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家,才会在世界文学之林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所以,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给予莫言都更多的是一种创新的领悟,在其影响下,莫言开始研究自己的创作风格,他从中国现实社会生活入手,把蒲松龄的神魔故事,以及故乡的民间神话,还有其它各种传奇传说杂糅一起,创造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及打印上莫言标签的新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之路。莫言将这种独创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淋漓尽致地应用在了作品中病态式的人物刻画上,反过来,病态式人物塑造也加深了作品的魔幻色彩。如作品《檀香刑》中的赵小甲,本身患有迫害妄想症,莫言通过这样一个典型人物,给读者打开了一扇能看见魔幻世界的大门。这个小甲,有点傻气,他居然觉得看那些穿着各种衣服的人说话,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但当真正看到了人们的本相时,却才恍然大悟,自己掉进了野生动物园,那些外表温文尔雅的人们,都是一头头野兽,里边有豹子,有白蛇,有老虎还有黑熊,每个人物都对应着不同的动物形象,整合成一个颇具罪恶感的动物世界。小甲对此感到绝望而惊恐,从小甲惊恐的眼神里,我们看到了那个吃人的世界,外表是人皮,内里是野兽。小甲是大智若愚的形象,因为他早已看透了这个世界,看透了这些一半是人,一半是兽的人的怪物。莫言巧妙地借助具有病态心理的角色,站在傻子的立场,透过傻子的视角,向人们合盘倒出了本真的世界,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独具莫言创作个性的魔幻手法,莫言娴熟地运用这种魔幻手法,使得这些故事充满了趣味,显得神秘而又独特,既具有吸引人①莫言.小说的气味[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138.90 第五章莫言小说中病态人格描写的意义心的力量,又能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创造了中国新时代文学写作手法的先河。莫言还擅长运用改变观察事物和叙事的角度的方式,来增加故事独特性和神秘性。这种变换视角的方式,我们日常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也常常用到,当我们变换了一个新视角去观察事物的时候,我们发现,曾经熟悉的事物,也变得新鲜有趣起来。莫言正是运用了这样的一个方式来创作文学作品的。莫言受马尔克斯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变换叙述视角的手法上,马尔克斯更新了传统文学的创作套路,他站在底层人民的角度去观察生活,审视生命,在人们熟悉的事物上,翻出新鲜的花样甚至是生机勃勃的生命来,读者也由此被吸引住,他们对那些奇幻色彩充满好奇心的同时,也对事物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所以,采用这种方法创作的作家,往往会摒弃成人的视角或立场,而是采用儿童的视角和立场来看待这个社会,还有人生,以及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群,即使叙述语气都是带着儿童式的,这样一来,那些本质为残暴和凶恶的事物,似乎就变得没那么血腥和暴力了,而那些本质是尖锐的社会问题似乎也比较能够让人接受了。莫言正是掌握了这样一把开启魔幻世界的钥匙,所以他的作品,总是能够使得读者获得一种新鲜感。甚至让老生常谈的素材也能够翻新起亮色来。如在《枯河》里,有一段对死人的描述,从常人的角度来看,一定是悲惨和凄凉的,甚至是惊悚的,但在主人公小虎看来,确实有明媚的笑的,那人的眉毛居然还能像燕子的尾巴那样颤动的。这样的描写,瞬间给语言增添了不少新奇特的感觉,也给读者的惯常思维予以一次拉曳,让他们转而进入了另一个开阔的想象空间里去。莫言对创新的重视和不懈努力,这让他的作品都有新有异。1985年,莫言在早期作品《球状闪电》中采用多角度叙述结构,分别从帼帼、灿灿、茧儿和黄牛、要飞的老头等七个角度将整个故事从不同角度、进入不同时空,使故事情节不断推进,共同打造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在同年年末的《爆炸》中,莫言却完全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我”既是主角又是整个故事的讲述人。而《欢乐》一文里,莫言又用不同以往的方式使用了第二人称“你”,但这个“你”并不是与“我”互诉衷肠的书信体,而是在静听“你”讲自己的心理、思想、痛苦、欢乐的“你”,小说通篇是主人公在自杀之前坐在“女友”坟头展开的内心独白、心理回忆,没有一条故事线索,采用了时序颠倒等手法,一切情节顺着主人公的思绪缓缓泄出,似乎是一幅清晰的脑电图。1986年开始创作的《红高粱家族》是由几部中篇组合连缀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虽然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它的结构却是被文学界称为失败的,缺少一种整体的协调性和连贯性,但是,其中的第一篇《红高粱》却无疑是文学史上开创当代小说结构创新的重要一篇。《红高粱》由两条线组成:91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一条线是余占鳌领着他的队伍赴墨河堤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并战斗到只剩下两人生还;另一条线是余豆官的断续的回忆和女英雄戴凤莲的回忆。小说创造性地使用了“我爷爷”、“我奶奶”、“我父亲”这种叙述角度,让不同时代的叙述者自由地穿梭于“现在”和“过去”,使爷爷奶奶父亲的历史成为“现在”所包围的瞬间,实现了对历史的重构。而在1988年的《十三步》中,使用的各种人称让读者眼花缭乱,即便是在同一自然段中,同一叙述主角也在“你”、“我”、“他”中自由变换,很难确定叙述者究竟是全知视角还是内部视角。与之风格一致的是,故事的讲述同样显得没有章程:方富贵的死、李玉蝉与驯兽员的交易、屠小英的结局等一系列事件的前后次序全部被打乱,让读者永远也无法弄清。整部小说就是由无数意外穿插构成的,企图把故事的来龙去脉理顺、把情节的因果关系搞清楚,是一件费心劳力的事情。也正是因为如此,才造成了《十三步》阅读的艰涩,使之成为了莫言最少受人关注的作品。《天堂蒜蔓之歌》与《十三步》一样,不管是在内容还是艺术形式上都代表了莫言的尝试,后者关乎文学发展出路和人性的深度探索,而前者则反映了作家对社会现实的高度责任感。小说每章用瞎子张扣的说唱首先将内容讲述一遍,然后在正文中用传统叙述的方式从头到尾把各个人物的命运一一展现出来,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寓于其中,此外,在小说的最后,作者又将故事反映的现实用公文的形式又讲述了一遍。小说分别使用了民间话语、知识分子话语和官方话语三种不同的话语方式和视角将一个故事全方位地展现出来,通过叙述话语的变化实现了结构的完整。与上述作品相比,《酒国》是一部象征意味十足的作品:小说由三条看似互不相干、实则互相支撑、彼此依靠的线索连缀而成,一是丁钩儿在酒国的办案经过,由此展现出酒国外在的生活状态;二是李一斗和莫言的通信往来,主要反映的是体制内外的作家—知识分子的处境和选择;三是李一斗的几篇作品,以小说的形式揭示的是酒国真实的内幕,把对社会的批评都放在这些小说里。这三条线索自成体系,又互为说明,共同描写了子虚乌有的酒国市的内外在生活状态,对现实的讽喻也暗含其中。1995年的《丰乳肥臀》与前几部的多条线索又有不同,小说的前六章用传统的顺序的方式展现了高密东北乡近百年的“丰乳肥臀”的生活史,在其中塑造了一个吃苦耐劳、坚韧不屈的母亲;而第七章则从母亲的出身开始讲起,揭秘母亲与各个男人之间的关系,前一阶段形成的光辉形象渐渐瓦解。小说最后部分的七补则如同北海中的园中之园,可以独立出来成为中篇。新世纪以来,莫言的创作更加成熟,2001年的《檀香刑》更是体现了作者对小说结构的独具匠心。小说由凤头、猪肚、豹尾三部分组成:凤头通过主要人物的内心独白将人物关系罗列清楚并且引出中心事件;豹尾部分同样是以内心独白的92 第五章莫言小说中病态人格描写的意义方式将各个人物的结局一一表明;与凤头部分形成呼应而猪肚部分则是对凤头、豹尾的注明,将事件的来龙去脉一一补足,以展现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袁世凯、朱八一伙叫化子等广泛的历史场景。在2003年的创作的《四十一炮》中,莫言在小说结构上再现新的花样,小说由两套时空组成:一是通过罗小通的讲述再现了十年前的屠宰村和他的家史;另一个是在罗小通讲述的同时,这个村子在现实生活中正在发生的一切。这两个不同时空的故事以罗小通对大和尚的讲述为中心镶嵌在一起,再加上“我”对兰大官的传奇性史的想象,便共同完成了莫言对“食”、“色”两个永恒主题的思索。在创作于2006年的《生死疲劳》中,莫言再次创新突破小说,他借助了古典章回体小说的外在结构,在每个章节中使用章回体小说的标题,整部小说使用佛教的六道轮回观念来作为统领,让叙述者西门闹的灵魂附着在驴、牛、猪、狗、猴身上,以动物的眼光叙述它眼中的人类和异类世界,最后,西门闹又转世为大头儿蓝千岁,完成了从人到人的轮回过程。同时,在主要叙述人“西门闹”之外,还有一个陪衬的叙述人——蓝解放,他与大头儿是一种对话的关系,彼此消解又互相矛盾,共同完成了小说的叙述。这比单一的全知视角要丰富得多,为故事的多义性提供了可能。创作于2009年的新作《蛙》在结构上争议颇多,这部小说共五部分,由四封书信,外加一部话剧组成。其中,前四部分采用第一人称的书信叙述方式,以姑姑的计划生育之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而第五部分则是用我们熟悉的莫言式的炽热想象和张狂语体,通过九幕话剧在诙谐、戏谑、调侃、①嬉闹之间对当今社会的世道人心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和揭露。通过前述作品的分子,可以看出,莫言对于作品的结构的尝试从未停止过脚步,他在不同的作品中使用不同的结构和方式,从根本上保证了每一部作品的创新性和新颖性。(二)语言的狂欢莫言的小说语言是独特的,这除了上述的原因外,还得益于他多样化地运用了修辞手法。诙谐幽默的语言;感官化、变异化的语言以及自然的抒情技巧等等,多种特色的融入使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别具一格,再加上其作品中大量融入的本土的口语,为他的小说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风格。例如,使莫言众多的作品中,普遍存在一种手法奇谲多变、具有奇特艺术魅力的个性特征,莫言小说的语言风格既口语化,又繁杂,同时还恣肆开阔,风格是独特的,而莫言正是以这样一种独特的对话方式,来瓦解传统的权威话语形式,焕发了充满生机力量的民间文学语言,冲破了陈旧固化的①宁明.论莫言创作的自由精神[D].山东:山东大学,2011.93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话语观念,让那朴真的原乡质地的鲜活面容得以呈现出来。狂欢及变异也是莫言语言的特色。比如在《檀香刑》中,赵小甲被作者塑造为一个傻子,却是一个独具狂欢性质的“傻子”,他虽然只是个丑角,也融合了丑与傻的双重身份,将类似赵小甲这样的小丑和傻子置身于狂欢化的氛围里,让他的身份边缘化,使得他能够采用一种边缘化的身份来观察世界,观察生活,甚至能直击事物的本质。所以类似赵小甲这样的傻子和小丑,却往往具有独特的观察权利,他们的形象具有现实元素,同时也具有理想的色彩。“对付利己主义的假造和伪善的,是傻瓜并无私心的天真和正常的不理解,对付一切陋习和虚伪的,是小丑(通过讽刺模拟)进行揭露的综合形式”。就因为他们“有权不理解生活,有权打乱生活,对生活加以夸张、滑稽模仿;他们有权不成为本义上的自己,有权说话,讽刺性模拟”;“有权把生活描绘为喜剧,把人们表现为演员;他们有权揭开他人的面具;有权用最损的(亵渎偶像的)话骂人;有权公开一切最隐秘的私生活”,所以①作者就顺势让他们成为了主人公,借助他们的疯言疯语,来表达作者自身的观点,小甲是个成年人,同时又是个无法与成年人沟通的傻子,他整天沉浸在疯癫的自我状态中,即使是现实的世界,在他眼里也是畸形怪诞,不可理解的。如果用他的视觉逻辑来观察世界,世界则是凌乱的,人畜一体的,到处充满张牙舞爪的惊悚场景的。当天利用虎须的魔法来观察世界时,他直视了人性的丑恶和凶残,看见的人,不是人,而是一头头凶残的野兽,有豹子有白蛇,有老虎有黑熊,还有常见的驴,每个人物都对应着不同的动物形象,整合成一个颇具罪恶感的动物世界。而每个人的人性与这些动物的本性也一一对应起来,比如妻子的浪荡不羁对应白蛇,刽子手的凶残对应豹子等等,人与兽之间居然出现了一个高度融合点,这是一种把人比拟成动物的异化的写法,也便于作家更顺畅地表达小说的主旨。我们也从中可以看到,原来赵小甲并不是真正的傻子,只不过他想鲁迅笔下的狂人那样,看到了隐藏在暗处的人性,独特的观察视角,让他更具备透视社会真相的能量,然后为作者更好地传达讽刺的思想。莫言借助这样一种似是而非,似癫而狂的方式,来重开意识形态的权威话语套路,并通过它来实现民间艺术形式的创新,推翻了那些僵化的话语方式,高度而深刻地颂扬了那些生机勃勃的原始生命形态,重现了那个质朴而本真的乡野民间。狂欢化语言的来源特点曾被巴赫金曾经解释过,他认为,狂欢化语言的特点其实就是“戏仿”,莫言似乎也参悟到了“戏仿”的要领,他把许许多多的老话、俗话、方言、书面语,甚至是来自不同媒介的各种语言度杂糅在一起,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狂欢化的①张开艳.论莫言小说的狂欢化叙事[D].广西师范大学,2006.94 第五章莫言小说中病态人格描写的意义语言特征。莫言自己也说过,作为一个作家,或说创造者,他需要要天马行空的傲气和魄力,然后把这种类似邪劲的东西,应用到他的创作思维上,还有艺术风格上面去。所以他的作品正好融合了这样一个特点。另外,在莫言的作品中,还频繁地透露出他那种接近野性的人文情怀,就像《欢乐十三章》里写到的,那只跳蚤居然在母亲的肚皮上爬来爬去,还像弹丸一样弹来弹去,甚至还钻进了母亲的肚脐眼里,然后顺着母亲的乳房一直往上爬。对于这样的描述,可以看得到莫言对故乡的情感异常复杂,甚至是有一种厌恶的情绪在里面,因为少年贫穷的经历,让他深深感到痛苦。他甚至扬言,如果有一天离开家乡的话,他不会再回来。但作为一个艺术家创作家,却无法离开给予他创作灵感的家乡,他的笔下,最具生命力的事物,还是他那个多彩的故乡。即使如跳蚤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也被莫言极度地放大来描写,表面是写了这么一只不识趣的跳蚤,实际上是描写了家乡底层人民困苦的生活,那种无法解脱的苦难的生活状态,仅仅通过一只跳蚤,便戏仿得栩栩如生。这是与传统表现手法极为不同的一种方式,别的作家会普遍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来渲染,以便获得读者的感同身受,但莫言却通过这样的戏仿,让句子整体而富有节奏,并创造了异化的情境,让人更觉耐读,并深得其味。而这是有别于传统的创作手法的,大多数作家普遍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来渲染情绪,以期获得读者的同情,而莫言则采用戏仿的方式,使表达方式呈现出新鲜感,即使在语句的表达上,也显得整齐而有节奏,营造出一种新奇特的阅读情境。①“语言是一个作家的内分泌”,莫言多次提到他的老师徐怀中对他说的这句话。莫言正是在写作中不停地印证着这一理论,在他的笔下,作为传达思想主张的媒介——语言,与作品中的自由观念、反叛意识一起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完美搭配。他的语言飞扬跋启、汪洋态肆,铺张细腻、夸张变形,有大便、跳蚤,也有琴棋书画、高山流水,美的、丑的蜂拥而至,古典的、西方的,白描的、意识流的,扑面而来,恰如《红高粱》中的②余占鳌为所欲为、善恶难辨。有研究者说,“读莫言的小说,你可以从任何一页的任何一行读起,他首先征服你③的,……是那语言本身”。《透明的红萝卜》得到了文坛和读者的一致好评,被认为是莫言的代表作,充溢在小说中的那种朦胧、神秘的意境成为小说最鲜明的特性,而从语言的角度看来,这主要得力于作家对场景、人物心理的奇特感觉及其新颖的语言表达,①张开艳.论莫言小说的狂欢化叙事[D].广西师范大学,2006.②宁明.论莫言创作的自由精神[D].山东:山东大学,2011.③贺立华,杨守森.莫言研究资料[M],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95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如文中通过黑孩的视觉、听觉的描述,这些描述把读者带进了一种如梦如幻的艺术世界,读者似乎看到了一个瞪着眼睛警惕地观望着周边的失望的黑孩,笼罩在黄麻地的烟雾般的神秘氛围里,跟随他看到了鱼儿吐的水泡,听到了空气的声音。如此般细腻的描写在《透明的红萝卜》中可谓随处可见,如“他双膝跪地,拔出了一个萝卜,萝卜的细根与土壤分别时发出水泡破裂一样的声响”等等,作家在小说中深入体味人物的种种感觉,调动起人物的触觉、味觉、听觉、视觉等各种感官反映,从而创造出了梦幻般的各种场景和塑造了细微入神的人物心理。如果说《透明的红萝卜》中,对感觉的细腻刻画和使用,是莫言所创语言特色的一大成功实验的话,那么,此后的《球状闪电》《爆炸》等作品中对感觉的描写,以及其起到的铺展和通感的作用,则是其感觉特色的成功发展。《爆炸》中,父亲打我一记耳光的细节描写,已经成为评论家们言及此问题时必举之例。一记耳光,被作家赋予了四五百字的空间,这记耳光发生的瞬间里,父亲的巴掌举起又落下,空中的飞机纵横盘旋,金色的太阳与乌黑的树木,钢青色的地平线和乌亮如炭的雨燕,房屋街道,矮树高草——这些密集的意象都是因了一记耳光所产生。不仅如此,这里还有嗅觉——小麦的焦香和麦秸的苦涩,有触觉——父亲之手及其沉重的力量,更有听觉——空中的爆响和脸上的爆炸。这种感觉的铺张和渲染,与《透明的红萝卜》中得到一致肯定的细腻感觉相比,所收获的更多是一些质疑甚至否定的声音,这些声音大多认为这种铺张的感觉影响了故事情节的正常发展,阻碍了小说的阅读流畅性。但莫言对此似乎听而不闻,在一年多以后的《欢乐》和《红蝗》等作品中,莫言依旧我行我素,甚至“变本加厉”。《欢乐》通篇不分段落,洋洋洒洒万字一个自然段到底,是由一段段回忆往事的意识流构成。文中感觉的色彩更是浓重,是莫言的感觉世界在他这一时期小说中使用得最充盈和最典型的,也是运用最多的。在莫言的小说中,他的感觉世界不仅频频登场,更由于这些感觉的魔幻、荒诞、“另类”和陌生,让读者惊奇不己。上官金童眼睛里的战争场景,刚刚的电影画面和现实的血腥悲惨,混在一起,光是烫眼的,被炸掉的胳膊是活着的死胳膊,死人的肠子绊住了惊慌的人们的腿,人们呼叫着亲人……众声纷杂的重叠,用蒙太奇般的组合方式叠加在一起,现场感觉也就扑面而来。此类战争的感觉描写简洁到极致,也精准而意味深远。①莫言作品中的语言,有时细腻、有时粗狂、有时铺张,有时魔幻,他有着种种的语言特色和风格,但这风格和特色无一不汇聚于一点,①宁明.论莫言创作的自由精神[D].山东:山东大学,2011.96 第五章莫言小说中病态人格描写的意义那便是撩动你的感觉,让你的感觉跟随着作者的感觉,感受其想要表达的种种。陌生化是实现艺术目的的一种方式,对文学语言有着重要的意义。所谓文学语言的陌生化,是把日常语言进行了错乱、扭曲和异化,避免语言感受按常规化进行,而是表现出另外一种新鲜而独特的方式来感受事物。俄国的形式主义者非常喜欢使用陌生化理论,而“陌生化理论”这个词,是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来的,那时候是1974年。莫言也对陌生化理论进行了学习,在他的创作中,他在语音方面进行了陌生化处理。因为汉语的语音就词语本身的读音,所以造成了汉语一音多义多词的现象。而莫言却巧妙地利用了这个汉语特点,在语言表达上特意地异化,让笔下的人物更符合自身的个性特点,也能够更好地表达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另外,语义也可以进行陌生化,“语言学中的语义包括各类不同的意义,如为词汇意义、语法意义、修辞意义、逻辑意义、语境①意义和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意义等等”。而莫言在《红高粱》中写的“路西边,哑巴拍着屁股跳高”这句话,就是词汇陌生化的体现。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词,语义的核心就是词义,文学语言为了创造出个性化的风格,会特别讲究词的别具一格的运用,作者也会为此煞费苦心,但如果能够成功地将词语陌生化,所取得的表达效果是令人惊艳的。另外,莫言在创作中,还故意将语法陌生化,他打破常规的语法,重新排列的字句和语序,创造出了与众不同的新语句,这样的语言比传统的表达语言更具活力与灵性,语言陌生化的审美情趣进一步提高。另外,审美观念的陌生化也使得莫言的作品与众不同。传统的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都是优美雅致的,审美的,但也出现了少部分审丑的文学语言,并在文学创作中起到了重要的表达作用。因为语言进行一定程度的丑化之后,就跟美对立了起来,那么读者的审美状态中就增加美与丑的对立态势,各自朝相反的方向拉扯,造就了更多的艺术趣味;同时,“丑语”还更能塑造人物的个性,而且它本身也成为了审美的对象,在作品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如莫言在其作品中,将呕吐物中的蛔虫细致地描写,这是令人作呕的;但莫言笔下的审丑语言,却通过陌生化的方式,更加能够刻画事物的本质,呈现出另外一种本原的,朴素的,自然的本色美。还有另外一点就是,莫言创作的陌生化表现还在于他的表达方式上。传统小说语言比较善于描写,甚至是直铺式的描写,但时代变迁,文学样本也逐渐发展,这种描写语式被渐渐打破,叙述逐渐发展成为小说表达方式的主体,这种叙述语言同时具有描写和传递效果,回避了很多主观的情感表达,即使有评论也潜藏其内,整体风格是冷静的、超脱的。如余华的“那锯子锯着鼻骨时的样子,让人感到他此刻正怡然自得地吹着口琴。……接着就将钢锯取出来,①刘来春.谈文学语言的陌生化[J].云梦学刊,2004(02):107-109.97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①再用手去摇摇鼻子,于是那鼻子秋千般地在脸上荡了起来。”在小说中,作者成功刻画了自戕的疯子,场面是让人惊悚万分的,可作者的叙写却是冷漠旁观的,它没有感伤也没有温情,生活的本色及生存的本质在客观的叙述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文学语言的陌生化的手法也让读者的耳目一新,也成功地实现了更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它脱离了日常语言自动化机制,对事物本原的感受更为鲜明和独特,在这样的陌生化手法下,日常司空见惯的语言,被生发出了无穷的魅力。在中国当代文坛中,莫言属于成熟运用陌生化文学语言的佼佼者。莫言会特意选择那些经过陌生化处理的词汇,打破原来词汇惯常的组合方式,脱离了固定套路,把通俗的感受焕发出新奇的效果,他所选用的词汇给人一种奇异的感觉,提升了文字的魅力,扩展了语言的张力,也给予了读者更为开阔的想象空间,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例如,莫言在《酒国》描写一封信,这封信居然被赋予了人的感官,写得乱七八糟,所以显得有七嘴八舌,正是作者把两种不相干的感受词汇放到了一起,就融合成了一种新生的直观体验,这远远要比直接说这信写的很乱,要形象而生动得多。同时,这也是一种把静态的事物,通过动态的方式描写了出来,让表达的目的(信写的杂乱无章)更为淋漓尽致地得到实现。这种陌生化手法使用文学语言的地方,在莫言的作品里还是不少的。因为莫言知道文学作品首先来源于生活,但它也一定要高于生活,这样才能塑造出典型人物来。所以他擅长在文学作品中对所刻画的事物加油添醋甚至是味精。这样的效果,一是为词汇增添了新的语义成分,二是可以让那些抽象的事物能以更形象的状态呈现,为读者所理解和认同。例如,他在《红高粱家族》中把原本为形容词的“狼藉”,换成了动词使用,“狼籍着……尸体”,一个词性的转换,却能更好地把日军对村民屠杀的惨状简练而明白地表达了出来。这也是一种词语的变形,作者通过对固有词性词形的改变,为其所用,达到了更好的表达效果。这是因为作家在写作的时候,情感和灵感从脑海里喷涌而出的时候,某些词汇已经被作家赋予了新鲜的用法和含义,而违背了它原来的词性词性,但正因为是这样一种变形,才使得词语获得了更新鲜的面貌和含义,一来对应作者所想要表达的与众不同的体验的目的,二来它们也产生了异化的效果,使得文学语言更有张力与弹性,令人回味。在《红高粱家族》中,莫言常用的词形是AB——AABB的格式,特别是AABB格式,是现代汉语的常见形态,它被大量运用于形容词或拟声词上面,起到情调语感效果的同时,还能增加语言的音律,甚至深化语意,更为丰富而富有层次地把人物塑造出来,赋予他不同层面的声音、形态、情感等要①刘来春.谈文学语言的陌生化[J].云梦学刊,2004(02):107-109.98 第五章莫言小说中病态人格描写的意义素,感染力因此获得增强。如描写我奶奶“呢呢喃喃地说”;“呢呢喃喃”将是在“呢喃”的基础上叠出来的,“呢喃”这个词语本来是形容人说话异常小声,轻轻柔柔的,将其重叠起来之后,变成了“呢呢喃喃”,更赋予了当事人的一种情绪状态,刻画了我奶奶知道我爷爷背叛后,内心痛苦,然后醉酒后,酒意熏天地说了一番醉话,用“呢呢喃喃”这个词语,更能表达我奶奶那种借酒消愁,却又无法释怀的状态,连说话都是絮絮叨叨、模糊不清的,当然,这也可以看出我奶奶对倾诉人罗汉大爷的一份别样情结。描写河水,是“呜呜咽咽地悲泣”;“呜呜咽咽”是对“呜咽”这两字的重叠。莫言对眼中的事物,不分物我,对于他而言,所有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都是具有人性的特征的,所以他会给到这些事物类似人类的描写。他写墨水河的流淌是“呜呜咽咽地悲泣”,墨水河被他赋予了人性,而且具有了人的情感和形态,其实暗地里,它是表达了我爷爷在迟了败战后的失落而悲凉的心情。“呜咽”原来是动词,被莫言重叠之后就变成了形容词,让词语变形后还改变了原来的词性,词意也被赋予了一层新的意味。莫言在描写单家父子被余占鳌杀害后,小伙子报案时的场景是“惊惊诧诧地打门报案”,使得原来“惊诧”这个词语具有陌生化效果。汉语中很多时候虽然都使用的AABB的句式,但不是所有的词语都适于使用这样的句式来变形,比如“英勇”,就不适合变形为“英英勇勇”,而“惊诧”也很少人变形为“惊惊诧诧”来使用。但很多作家从心不从矩,老舍也曾经说过,①文学的语言就是来自心灵的音乐,而不是堆砌的文字,作家在创作中,很多词汇融合着灵感一起喷涌时,有一些陌生化的词汇就会跳显出来,作者也很快能抓住这个已经变形了的词汇,应用到文中,来更恰如其分又富有新意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比如这个“惊惊诧诧”的变形使用,在上述的语境中,它已经跟原来“惊诧”所表达的意思有所区别了,“惊诧”的原意是“惊讶、诧异”,但在小伙计报案这里,却更加强调了“惊”字的含义,它把小伙计遭遇掌柜家的巨大灾难而惊慌失措的情形生动地刻画出来。从“惊诧惊诧”的重叠运用上,我们能听见小伙计急促和无序的呼吸,还有那咋咋呼呼的惊叫,以及他那惊恐万状的表情,所以说,莫言利用“AABB”的句式,把很多常规词语变形之后,却获得了良好的艺术表达效果。赋予了读者更多寻味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莫言在创作中,还有意识地把大量的词义在特定的语境中来变形使用,甚至故意置换掉词语语素的义项,将词语性质改变,让词语的语义和随之模棱两可,拓展了词语的弹性空间。例如莫言在形容马尿扬撒在父亲的头上时,就用了“糊涂”这个词语,说马尿是沉重地“糊涂”在父亲的头上的,而且拂都拂不去。“糊涂”念作hútu,是个形容①老舍.语言与风格,老舍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10099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词,意思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已经模糊了,理不清了。而莫言却在这里把它当成了动词用,这就给了这个词语赋予了更深一层的含义,而不仅仅是原来的词义。透过这个词汇,联系上下文,我们也终于明白莫言为什么偏偏要用“糊涂”这个词语在父亲的头上。父亲在小时候就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看到许许多多的相亲被战火吞没,他的精神也接近崩溃的边缘,甚至已经麻木不仁,这点从他对那些嗜血的日本鬼子产生同情感上可以看出,可以说,父亲是“糊涂”了,神志不清了。如果我们再靠近“糊涂”这个词语,将它们拆分开来,我们会发现,这个形容词的单词,其实还是动词。“糊”说的是把东西粘在别处,而“涂”则是把颜料涂到别的地方去。所以“糊涂”本身就具有动词的性质,莫言把它用在马尿糊涂到父亲的头上时,也增强了一种通感的效果,我们似乎从这个词语里能够闻到马尿的味道,还有那种已经涂抹上去就擦除不掉的粘稠感,形容词与动词在这里被模糊了界限,语义的边界也被扩展,也留给了读者更为开阔而独具弹性的寻味空间。①很多俄国的形式主义作家认为文学语言是被扭曲过的语言,因为在作家的日常创作中,会对司空见惯的语言法则产生厌倦感,觉得它们没有办法把自己最想表达的内心准确地表达出来,所以他们干脆就对语言进行了一番更新,陌生化了语言,使它们获得了新意和新用法。他们采用的手法是,一是打破语法规则,拓展语法空间的弹性;二是在感到语言阻碍了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时,就动手去制止适宜表达自己最真切情感和体验的语言,赋予词汇更多隐性的含义和情味,结果是那些词汇都更具灵性和弹性了。当然,对语言的陌生化或说扭曲必须要有一个度,就像莫言所表达的,要懂得驯化它,为②我所用,如此看来,个性化而陌生化的文学语言是值得每一个作家不停地探求的艺术表现力。总而言之,莫言的文学创作语言具有如下特点:他把在传统文学中占据有重要位置的人物与情节,搁置到了次要的位置,而突出了感觉描写,让各种感官的体验凸显出来,通过各种感官(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全方位,立体式地刺激读者的神经,让他们更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笔下事物的独特性,并深入到事物的本质。正因为莫言选择了感觉为要,所以他必须跟传统的理性语言进行相应的调和,来化解它们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莫言作的心思细腻,他同样希望自己的纤细如毫的感触和感觉能够被自己准确地表达出来,传达给读者,特别是那些飘忽的思绪,还有闪烁的意念,要想达到这个目①什克洛夫斯基.词语的复活[A],1914②莫言.捍卫长篇小说的基本尊严[J],当代作家评论,2006(1)100 第五章莫言小说中病态人格描写的意义的,莫言只有超越原有的语言秩序,尽量避免原有词语的理性伤害了自己真实的感觉,所以,在语言的运用上,他突破了传统的规范,变异了语言的范式、创新了词汇的用法,总是能够找到那个最能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体悟的词语来。101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结语经过研究我们发现,作家所经历过的,所体验过的,都会成为他创作的驱动力和素材源,反之,我们通过作家作品中人物形象,即可以了解到作家很多个性信息。对于作品中病态心理的表达形式,也是审美的对象,借助其来研究作家本身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透过作品中所塑造的病态人物形象,可以梳理出关于作者本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及文学观等理念和信仰信息,也可以探究出作品中病态心理的根源所在。研究也发现,作家的创作,无论是人物还是感觉,都贯穿了自身最为熟悉的生活体验,因为只有这样,作者才能写出最为感触人心的生活。莫言是一个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作家,他不但坚持我手写我心,让笔下的文字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意愿,而且更是坚持走一条具有民族艺术风格的创作道路,创造出许许多多高质量的独具个性化文学作品,同时,他的作品实际上也是一部历史与社会交融、生活与人性交错的真实画面,透过他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具有形形色色病态心理的典型人物,他们都来自莫言自身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体悟,也成为了病态心理文学的典型形象。莫言的童年是苦难的,饥饿的,甚至是伴随着无数痛苦的,他对暴力有着深刻的观察,对社会的动荡感受深刻,这些因素都为他的创作注入了无数的素材源泉,也助力他成功塑造了一个个具有病态心理的人物形象。莫言的作品,尤其是有关病态心理人物刻画的作品,蕴含了他对社会种种深刻的思考和总结,在那里,他不遗余力地评判封建思想和制度,抨击政治的黑暗,揭露社会的混乱,对阴暗而丑陋的人性也毫无情面地进行刻画和鞭笞,同时,他借助了拉美魔幻主义及中国传统神魔小说的手法来刻画病态心理的人物,他笔下的人物由此丰盈而立体,他的作品由此深刻而不凡,莫凡也由此成功地将民间传统艺术与现代表现手法融合一起,开创除了不拘一格的莫言文学样式,开拓了中国当代文坛的开阔视野。102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一、期刊论文类j[1]周红霞.浅析《丰乳肥臀》中的动物意象[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03)[2]张柠.文学与民间性——莫言小说里的中国经验[J].南方文坛.2001(06)[3]范晴源.《透明的红萝下》中黑孩心理复杂性浅析[J].中国-东盟博览.2013(08)[4]潘丽莎.浅析莫言《檀香刑》的文化内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01)[5]王雪颖.“酷虐”作为反拨理性规训与重振生命力的双重隐喻——解读莫言小说《二姑随后就到》中的酷虐书写[J].名作欣赏.2012(36)[31]《透明的红萝下》中黑孩心理复杂性浅析[J].范晴源.中国-东盟博览.2013(08)[32]浅析莫言《檀香刑》的文化内涵[J].潘丽莎.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01)[33]“酷虐”作为反拨理性规训与重振生命力的双重隐喻——解读莫言小说《二姑随后就到》中的酷虐书写[J].王雪颖.名作欣赏.2012(36)[34]由莫言的《檀香刑》看中国“看客文化”[J].王英洁.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9(05)[35]中西文化的融合:一个破灭的神话——试析《丰乳肥臀》中的金童玉女形象[J].翟传鹏.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4)[36]论上官金童“恋乳癖”的象征意义[J].王雪环.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07)[37]莫言作品的人物分析——黑孩与赵小甲的奇幻世界[J].龙阳.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08)[38]莫言小说中儿童视角的叙事策略[J].瞿华兵.语文学刊.2006(13)[39]莫言与中国精神[J].李敬泽.小说评论.2003(01)[40]病态心理:在生命自由与感知失衡之间——兼论近年叙事作品创作的一种倾向[J].李树榕.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6)103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65]中国民间话语再生论——读解莫言《生死疲劳》[J].张慧敏.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66]做大作家岂能舍弃道德追求由莫言的《生死疲劳》说起[J].毛琴霞.博览群书.2009(01)[67]“轮回”叙述中的历史“魅影”——论莫言《生死疲劳》的文本策略[J].刘伟.文艺评论.2007(01)[68]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评《生死疲劳》[J].庞馨悦.大众文艺.2016(06)[69]人生本苦与生死幻灭——论莫言新作《生死疲劳》的佛教意识[J].张喜田.河南社会科学.2007(02)[70]复苏民间想象的传统和力量——由莫言的《生死疲劳》说起[J].王光东.当代作家评论.2006(06)[71]古典形式的写实叙事——评莫言《生死疲劳》[J].朱凯.创作与评论.2013(02)[72]在回归与回避之间游离——莫言《生死疲劳》解读[J].张兴武.写作.2013(11)[58]张意薇,陈春生.锚与舵的伦理:略议《静静的顿河》与《丰乳肥臀》中的政治选择及命运归属[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09):157-160.[59]张意薇,陈春生.锚与舵的伦理——《静静的顿河》与《丰乳肥臀》中的政治选择及命运归属[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0(03):39-43.[60]彭秀坤.另一种“自主”:《红高粱家族》的本能个性主义[J].新文学评论,2016,5(04):53-59.[61]张雪飞.“看到理想的光芒”——论理性精神在莫言动物性叙事中的作用[J].文艺争鸣,2014,(10):167-173.[62]宁明.莫言小说中的“‘自由’人物谱”[J].求索,2012,(06):75-77.[63]李晓燕.本色英雄——《丰乳肥臀》中司马库形象解析[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04):108-109.104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二、学位论文类d[16]于红珍.民俗文化资源与莫言及其文学世界[D].山东大学2015[17]何媛媛.莫言的世界和世界的莫言[D].苏州大学2013[18]刘广远.莫言的文学世界[D].吉林大学2010[19]宁明.论莫言创作的自由精神[D].山东大学2011[20]廖增湖.沸腾的土地——莫言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21]杨枫.民间中国的发现与建构[D].吉林大学2009[22]南志刚.叙述的狂欢与审美的变异[D].苏州大学2005[23]景银辉.“文革”后中国小说中的创伤性童年书写[D].上海大学2010[24]董国俊.莫言小说的虚幻现实主义[D].兰州大学2014[25]何媛媛.莫言的世界和世界的莫言[D].苏州大学2013[26]周引莉.从“寻根文学”到“后寻根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0[27]廖增湖.沸腾的土地——莫言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28]南志刚.叙述的狂欢与审美的变异[D].苏州大学2005[48]莫言小说反讽现象研究[D].李昱颖.山东大学2017[49]试论莫言小说中的摩罗精神[D].王逸竹.延边大学2017[50]莫言小说的民俗学意义研究[D].刘丽玲.内蒙古大学2017[51]论莫言小说的神秘色彩[D].于静.郑州大学2017[52]论莫言小说中的死亡书写[D].白玉.延安大学2011[53]莫言小说变异修辞研究[D].颜培贺.黑龙江大学2012[54]莫言小说创作的心理底蕴探究[D].覃婷.湖南科技大学2010[55]论莫言小说的怪诞表现形态[D].林丽.湖南师范大学2010[56]论莫言小说中的儿童书写[D].朱凌.扬州大学2007[57]浅谈莫言小说悲剧性的意义[D].朱淑娟.东北师范大学2007[64]颜水生.传奇·悲剧·寓言[D].海南师范大学,2007.105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三、著作类m[6]孔范今,施战军主编,路晓冰编选.莫言研究资料[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9]张志忠著.莫言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0]袁珂著.中国神话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5]王德威著.当代小说二十家[M].三联书店,2006四、外文资料类g[29]MladenMrvelj.SATĪ:ALINKBETWEENTRADITIONALANDCONTEMPORARYINDIA[J].Narodnaumjetnost:CroatianJournalofEthnologyandFolkloreResearch,2011,48(2):.[30]JaniceProtopapas(GurleenKaur).KĪRTANCHAUṆKĪ:AFFECT,EMBODIMENTANDMEMORY[J].SikhFormations,2011,7(3):.[41]LudwigWächter.ÜBERLEGUNGENZURUMNENNUNGVONPAŠḤŪRINMĀGÔRMISSĀBĪBINJEREMIA203[J].ZeitschriftfürdieAlttestamentlicheWissenschaft,2009,74(1):.[42]R.THURNEYSEN.DASGEDICHTDERVIERZIGFRAGENVONEOCHAIDUACĒRĪN.[J].ZeitschriftfürceltischePhilologie(ZcP),2009,13(1):.[43]R.THURNEYSEN..DIEFLÖTEVONMACDĪCHOEME.[J].ZeitschriftfürceltischePhilologie(ZcP),2009,19(1):.[44]J.POKORNY.ALTIRISCHTO-SNĪ-.[J].ZeitschriftfürceltischePhilologie(ZcP),2009,20(1):.[45]F.C.Burkitt.LIFE,ΖΩΉ,ḤΑΥΥĪΜ.[J].ZeitschriftfürdieNeutestamentlicheWissenschaftunddieKundederÄlterenKirche,2009,12(2-3):.[46]BalbirSinghGauchhwal.MORALRELIGIONOFKANTANDKARMAYOGAOFTHEGĪTĀ[J].Kant-Studien,2009,55(1-4):.[47]IvanAndrijanić.VedānticCommentariesontheĪśā-upanisad[J].RenewedLife,2009,64(1):106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致谢在此感谢我的导师房福贤教授三年以来对我的教诲、指导,感谢毕光明教授、邵宁宁教授、徐仲佳教授、王学振教授、席建彬教授给予的帮助、关怀。同时感谢我的同事马书红教授给我的很多具体帮助。107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古川由美论文题S莫言小说中的病态人格及其心理学解读I|对论文和答辩的评价(不少于400字包含论文选题意义主要内容论文优缺点一莫言是当今中国文坛少有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作家之,国内外研宄成果众多,但从病态心理学的角度切入的研究还不多。本论文以莫言小说中的病态人格为对象,着重分析莫言小说人物狂欢化塑一造背后所蕴含的心理基因,并探讨其背后复杂的原因,对莫言创作及至人格研宄都有定的理论意义,有助于推动莫言研宄的深化,选题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论文根据992,1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将人格障碍类型理论摘取莫言小说中有代表性的病态精神人格进行分析,,不仅指出他们人格和心理构型中的病态因素并对这种病态描写所呈现的文化批判和一人性揭示的成就进行分析和评价,内容较为丰富,分析也颇具心理科学的特征些重。论文的分析在要的问题上不乏新鲜见解,为理解莫言小说人物提供了新的思路,作者。从论文写作的整体情况来看有较好的理论基础,掌握了基本的学科基础知识,能较好地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和文学知识,结合自己的文学阅读体验,,对作品展开深入、细致的分析体规了作者较强的文学感悟力和运思能力。一论文的不足之处:是论文中有个别论断还值得商榷;二是作品分析较细,佢理论逻辑思辨性还一三需进步加强。是第五章及结语部分还有等进一步加强。一在答辩过程中,答辩人能够较好的回答答辩委员提出的问题,具有定的逻辑性。一一这是篇较好的论文,答辩委员会致通过,建议授予博士学位。“”对学位论文及答辩情况的总体评价(在[]划V):优秀[]良好[V]合格[]不合格[]—…:答辩委员授賴^建博脖位丨建议予博诗位m的意见“”(请在相应的栏内划V)5票0票0票答辩委员会—委员签名,—綱一7I#//年f月夕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