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高一上学期月考复习试卷11(含答案)

统编版历史高一上学期月考复习试卷11(含答案)

ID:75427464

大小:118.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3-02-08

上传者:131****2939
统编版历史高一上学期月考复习试卷11(含答案)_第1页
统编版历史高一上学期月考复习试卷11(含答案)_第2页
统编版历史高一上学期月考复习试卷11(含答案)_第3页
统编版历史高一上学期月考复习试卷11(含答案)_第4页
统编版历史高一上学期月考复习试卷11(含答案)_第5页
统编版历史高一上学期月考复习试卷11(含答案)_第6页
统编版历史高一上学期月考复习试卷11(含答案)_第7页
统编版历史高一上学期月考复习试卷11(含答案)_第8页
资源描述:

《统编版历史高一上学期月考复习试卷11(含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统编版历史高一上学期月考复习试卷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元谋人和北京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若想获得研究他们的第一手史料,主要通过()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2.史学家虽未发现夏朝考古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了与其时间地点最吻合的遗址,它是()A.姜寨遗址                   B.仙人洞遗址                  C.二里头遗址              D.殷墟遗址3.商朝历史成为“信史”得益于(  )A.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B.甲骨卜辞与姜寨遗址的印证C.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D.《史记》记载与神话传说的印证4.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让“贞人”进行占卜,预测事情吉凶。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A.具有民主色彩 B.以血缘为纽带C.权力高度集中D.神权王权结合5.商朝统治者推行内外服制,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各方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王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方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与商朝内外服制相比,西周的分封制(  )A.扩大了中央王朝统治疆城                    B.遏制了诸侯间的攻伐战事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建立起了有效的官僚体制6.下表是根据出土的春秋齐国农具所做的分类概况。由此可推断齐国(  )类别掘土农具中耕农具收割农具 名称锸、耒、镢、锹锄、铲、耙镰A.较早进入农耕时代B.农业生产工具多样C.农耕技术领先他国D.大力提倡发展农业7.“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是哪一家的观点?(  )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墨家8.孔子“删诗书”,把周以前的很多礼法典籍等都烧了。而秦始皇“焚书”,六经皆毁。两者都(  )A.是专政的一种手段B.是破旧立新追求社会进步C.是传播思想的手段D.代表不同阶层的意识形态9.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所勾勒的世界蓝图是万物和谐、各遂性命、充满生机的协调世界,这恰好是今天全球正在努力实现的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理想。这个派别是(  )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墨家10.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治;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韩非著书立说,开创法家;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A.顺应变革潮流厚古薄今B.铲除周制弊端加强集权C.辅佐各国诸侯富国强兵D.改善君王统治出谋划策1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国君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多次发布“招贤令”,甚至对士人免去君臣之礼而行宾主之礼,一些政治军事重大决策,也向有名望的贤士征求意见,有些君主拜名士为师,屈执弟子之礼。这反映出(  )A.战国时期学术氛围日渐宽松                B.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凸显C.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                D.教育奉行“以吏为师”12.范文澜《中国通史》载:“秦始皇焚民间藏书,坑孟派儒生,只许士人学秦朝的法律制度,以吏为师。皇宫中却藏有大量图书,朝廷上仍有博士官和儒生(如张苍、叔孙通、伏胜等)或传经或议论政事。”作者认为秦始皇(  )A.焚书坑儒只是针对儒家B.采取多种措施维护统治 C.依旧借助儒家治理国家D.积极推行法制,依法治国13.“考秦之制,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这反映了秦朝(  )A.构建起隶属于丞相的监察体系B.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C.完成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D.奠定了后世王朝官制基本原则14.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A.率土之滨,莫非王臣B.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C.皇权至高无上D.书同文,人同伦15.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皇权至上C.官员众多,政务繁忙                            D.选贤举能,唯才是用16.柳宗元《封建论》“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这里评论的制度是(  )A.宗法制                B.皇帝制度             C.郡县制                D.三公九卿制17.“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中国第一次“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的领导人是()A.陈胜、吴广          B.尧、舜                     C.刘邦、项羽                  D.大禹18.下图是我国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该时期是(  ) A.汉                        B.秦                         C.唐                        D.宋19.《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 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的是(  )A.宗法制B.郡国并行制C.推恩令D.行省制度20.“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是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的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帝王。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  )A.创立中央集权B.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C.杯酒释兵权D.稳固大一统局面21.西汉一代政区变化较大。汉初七国四十余郡,七国分领二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国二十五;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这一变化说明汉代(  )A.地方行政机构不断完善                        B.始终未能解决王国问题C.国家统治区域日趋扩大                        D.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强化22.汉武帝元封六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这一时期刺史主要负责()A.行政事务                    B.军事管理                     C.监察事务               D.财政管理23.东汉的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但好景不长,东汉中后期却走向衰落。其主要原因是()A.皇帝昏庸腐败        B.外戚宦官专权            C.黄巾军大起义         D.地方军阀割据24.图示法是历史学习的一种好方法。下面哪幅图直观反应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 25.观察下图,你认为这两次改革具有的共同本质特点是(  ) A.都促进了封建化的进程B.都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26.我国历史上有很多朝代迁都之事。北魏孝文帝将都城迁到()A.长安               B.洛阳                 C.应天                 D.燕京27.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西晋都城洛阳被攻破时,中原人民纷纷南迁的境况。这一现象的积极影响是(  )A.加剧了南方的混乱局面B.使南北人口结构基本平衡C.北方人口急剧减少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28.隋朝运河“北通涿郡,南至余杭,商旅往返,乘船不绝”。这表明运河的直接作用是()A.有利于边疆经济开发   B.巩固了隋朝统治   C.加强对地方管理    D.促进南北经济交流29.下列为杜甫所作:“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其反映的史实是()A.秦朝暴政                 B.贞观之治                     C.安史之乱                   D.赤壁之战30.下列措施中最能体现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若(如)一。”这一思想的是(  )A. 唐蕃联姻           B.善于用人             C.虚心纳谏            D.完善科举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全选对得4分,选对部分得2分,多选、错选不得分。)31.下列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的是( )A.仰韶文化B.良渚文化C.河姆渡文化D.红山文化 32.经过60多年的休养生息,西汉国力强盛。汉武帝继位后,加强中央集权。下列措施中,符合史实的是( )A.任用酷吏治理地方B.确立九品中正制的官吏选拔制度C.推行均输平准,平抑物价D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33.以下盛世局面,出现在唐朝时期的是(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光武中兴            D.开元盛世34.中华民族的不断壮大是在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中实现的。为此做出杰出贡献的统治者是(  )A.孔子                    B.诸葛亮                 C.孝文帝                D.唐太宗35.下列属于两汉时期的文化成就的是()A.《汉书》                   B.《伤寒杂病论》              C.《黄帝内经》              D.《千金方》三、材料分析题(共20分,请在答题纸上做答)36.历代统治者都关注地方的管理问题。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材料一西周初期形势图:材料二公元前260年战国时期形势图(图中洛阳附近空白处为周王室领地): 材料三秦朝形势图: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图中体现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制度进行评价。(10分)(2)据材料一、二,指出图片体现的变化。(3分)(3)据材料三,指出图中体现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进步性。(5分)(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2分) 高一月考答案一、单选123456789101112131415DCADCBCCBDBBDCB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CAACDDCBCABDDCA二、多选3132333435ABCDACDBDCDABC三、材料36.(1)制度:分封制。(2分)评价:积极:巩固统治,扩大疆域;扩展了周文化的影响;消极:封国势力强大,不利于中央统治;诸侯之间割据混战,不利于社会稳定。(8分)(2)变化:周王室领地缩小;诸侯领地增大;诸侯国减少。(3分)(3)制度:郡县制。(2分)进步性: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3分)(4)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