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精神病人日常生活研究

住院精神病人日常生活研究

ID:75602035

大小:11.20 MB

页数:113页

时间:2024-02-04

上传者:笑似︶ㄣ無奈
住院精神病人日常生活研究_第1页
住院精神病人日常生活研究_第2页
住院精神病人日常生活研究_第3页
住院精神病人日常生活研究_第4页
住院精神病人日常生活研究_第5页
住院精神病人日常生活研究_第6页
住院精神病人日常生活研究_第7页
住院精神病人日常生活研究_第8页
住院精神病人日常生活研究_第9页
住院精神病人日常生活研究_第10页
资源描述:

《住院精神病人日常生活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isgHmsiiii学号:专”位石页龜魂论文题目住院精神病人日常生活研究以机构为例专业学位类别研究方向:精神健康社会工作论文作者:删指导教师:曾守教授定稿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东理工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学位论文。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论文涉密情况:不保密□保密,保密期(—年—月—日至—年—月—日)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张姑指导老师签名:終钱日期::年士月厶日日期脾彡月 分类号:密级:华东理工大学学位论文住院精神病人日常生活研宄以机构为例张天明指导教师姓名:曾守锤教授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名称:社会工作论文定稿日期:论文答辩日期:学位授予单位:华东理工大学学位授予日期:答辩委员会主席叙後评阅人之丨要 作者声明我郑重声明:本人恪守学术道德,崇尚严谨学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结果。除文中明确注明和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他人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内容。论文为本人亲自撰写,并对所写内容负责。论文作者签名:年》月久曰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顶住院精神病人日常生活研究—以机构为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结构转型加剧,来自现代社会生活的压力正不断侵蚀着人们精神健康。近年来精神疾病人口的数量不断攀升,而我国精神康复体系却发展缓慢,大部分的精神病人依然在机构内进行康复,社会大众对于封闭的住院生活依然一无所知。因此本研究选择住院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为主题,以深描精神病人在机构内康复的日常生活,包括日常生活环境、日常衣食住行、日常互动以及日常生活经验,澄清外界对精神病人的误解,为精神病人发声。本研究主要探宄住院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意义,故选取质性研宄,运用参与观察法,对机构三病房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观察。从住院精神病人的日常基本生活、日常交往与互动以及日常生活战术和策略对其日常生活进行深描。研宄发现,福利性安置精神病人的机构依然具有“全控”的性质,由于“全控”的机构性质,住院精神病人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机构工作人员通过时间、空间和关系三个方面,对于精神病人进行规训,从而实现对于住院精神病人的“全控”。社会工作服务是打破“全控”性质的缝隙,应该从微观的个体服务向宏观的权益倡导转变。关键词:住院精神病人;日常生活;“全控”; 第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页目录章雜研宄背景与意义选题背景研究意义文献综述“机构化”的相关研宄住院精神病人的相关研宄日常生活的相关研宄对国内外文献的评价概念界定与研宄框架概念界定研究框架研究方法质性研究取向参与观察法的运用样本选取与资料来源观察地点的选择观察的开始资料的收集过程与方式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受访对象的基本情况第章住院精神病人日常生活环境机构的物理结构边缘化的地理位置规整的空间布局机构的特质 第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完全的封闭性空间的限制性严格的纪律性极高的同质性本章小结第章住院精神病人日常基本生活—成不变的作息程序化的“小时”对住院的感受一一“几家欢喜,几家愁”“科学主义”旗号下的治疗药物治疗与康复治疗并存对治疗的感受一“褒贬不一”生活中所谓的“民主”“两会”与组长对“民主”的感受不同的“声音”本章小结第章住院精神病人日常互动与交往交往与朋友圈友情的萌生朋友圈的建立互动与交换关系互动中的纽带符号互动中交换关系呈现病人与工作人员不对等的互动听话是王道本章小结第章住院精神病人日常生活战术和策略微小抵抗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页为何抵抗如何抵抗抵抗结果生存策略以孤独者自居不妥协的姿态随大流一一向别人看齐“装温顺”和“充老大”做派抱着希望生活本章小结第章住院精神病人日常生活研究的讨论与启示关于机构全控”性质的讨论何为全控机构”机构是否为“全控机构”全控”性质下“可渗透性”的探讨对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的启示机构现有的社会工作服务新的介入视角一一结构性理论结构性理论视角的社会工作介入第章结语:研究结论、方法论反思与未来研究展望研宄结论方法论反思研宂者角色的思考:“局外人”还是“局内人”研宄方法上的不足未来研究展望参考文献猶隨 第顶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職附录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页第章导论研究背景与意义选题背景我国精神健康服务概况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结构转型加剧,来自现代社会生活压力正不断侵烛着人们的精神健康。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在年公布的数据,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亿人以上,重性精神病患人数已超过万‘。也就是说,每个人中,就有个是精神疾病障碍者,不到个人中,就有个是重性精神病人。然而,面对如此庞大的精神病患数量,我国能够提供的专业服务却十分欠缺。虽然远在世纪末,具有现代意义的首家精神病院于我国广州建立,至今己有多年,但是截至年底,全国精神疾病医疗机构仅家,共有精神科床位万张。照此计算,全国平均精神科床位密度为每万人张,远低于世界平均数每万人张。由此可见,我国精神疾病医疗资源匿乏。年我国首次颁布了《精神卫生法》,以法律文本形式提出关注精神健康工作,但是至今精神卫生工作依旧发展不理想,有待进一步提高,如叶锦城提出我国目前精神健康服务在需求、供给、专业人员培训、权利和立法、家庭照顾、职业康复、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等多方面受到了挑战,并且服务手法比较单一,亟待加强社区精神健康、康复和复原等多元服务。目前,针对我国精神病人的康复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为医院康复模式、家庭康复模式和社区康复模式,而绝大部分患者都是在医院内康复,即在封闭的机构内进行康复,远离家人朋友、远离社会。医院康复模式来源于早期西方对精神病人的理解,认为他们是有传染病的人抑或是受到邪魔附身,因此对于这类人要进行隔离。然而,随着近年西方思潮不断转向解构主义,尤其以福柯对精神病人的研究为代表,引领了西方重新思考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群,认为精神病人其实和我们一样有着生存和生活的权利,我们无权剥夺他们享受平等自由的日常生活。基于这种理解范式,西方精神疾病研宄领域逐步兴起了“去机构化”运动,政府、学界以及民众中不断有人提出要摘‘李研:《我们的精神病人:中国精神病人报告》,《中国经济周刊》,年第期,第页。同上。‘叶锦成:《未来中国精神健康服务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精神卫生服务:挑战与前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版,第页。‘张墨:《试论精神病康复的专业实习模式一一社区康复专业实习之精神病康复方向初探》,《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学报》年,第卷第期,第页。 第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掉看待精神病人的有色眼镜,尊重精神病人的权利,满足他们基本需求。由于“去机构化”运动在西方的迅猛发展,人们不断减少偏远精神病院建设,将精神疾病患者转介到社区、家庭中进行康复。与西方相比,我国精神病康复服务发展显然要落后。西方精神病康复服务是与去机构化和社区照顾运动紧密相关的,但中国没有所谓的去机构化和社区照顾运动,机构服务和社区服务几乎断裂。不仅仅精神健康服务资源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在精神疾病防治体系中,严重匮乏像临床心理学家和精神健康社会工作者这样不可或缺的专业服务人员,这己成为发展社区精神健康服务模式体制性障碍。从以上数据以及学者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精神健康问题将会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重要议题。在精神健康发展从生物医学模式向文化社会模式转变的今天,我们亟需思考将精神病人关在封闭机构内是不是最合理的康复模式,如此庞大的精神病人群体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康复和安置,如何才能让精神病人更加正常的活着,做一个正常人,而且是一个拥有权利的正常人,这些问题都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笔者自身的经历和感受笔者自身的经历和感受也促成了选择此论文选题,当我第一次走进常常被人戏墟的精神病院时候,内心充满担心、害怕、期待、好奇,各种复杂的心情交织在一起,对我来说精神病人非常陌生,电视和文学作品中呈现旳精神病人形象让我感到敬畏。但是当我真正走进这个群体中时,他们却带给我不一样的感受,其实他们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渴望他人的关心和关爱。我认为他们应该有和正常人一样自由生活的权利,而不是被社会和家人抛弃在一个偏远的封闭空间内。然而,社会上大多的人不了解精神病人这个群体,一提到精神病,就会认为他们是“疯子”、“不可救药之人”。对于生活在封闭机构内的精神病人,我们对他们的生活一无所知,机构就像是一个黑箱,外面的人看不透。就算是我在机构内实习,也很少有机会走进被一道道门深锁的病房内。在与精神病人接触和开展实务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听到他们抱怨住院生活非常无聊枯燥。这些引起了我对精神病人在机构内日常生活的兴趣,我常常想,他们的平常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基本的生活除了一日三餐、睡觉、治疗,还有一些其他的吗?这些病人是怎么看待他们住院生活的?对于机构提供的服务,他们真的觉得有效吗?在机构内,他们最常接触的对象除了工作人‘童敏:《社会工作的机遇与挑战:精神精神病人社区康复过程中的社会服务》,《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月第卷第期,第广页。刘继同:《生物医学模式的战略升级与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的战略地位》,《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年第期,第广页。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页员就是其他病人,他们之间发展出了什么样的关系呢?相互之间是友好还是排斥?与工作人员之间的相处是不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面对枯燥的机构生活,精神病人又是如何应对的呢?以上的疑问,萌生了我要开展机构内精神病人住院日常生活研宄的强烈动机。此外,我最终选择住院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希望将精神病人在机构内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给外界,澄清外界对精神病人的误解,为精神病人发声。研宄意义理论意义国内关于住院精神病人日常生活这一领域的研宄存在空缺,本研宄关注的焦点是住院精神病人的日常基本生活,在机构内的互动以及生活策略。从精神病人日常生活着手,在微观层面,回归住院精神病人自然的生活状态,分析和描述精神病人日常生活互动中的特征和意义,从他们的互动中解读日常生活背后的意义。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关注住院精神病人日常生活中的态度和行为;其次,从互动中思考宏观社会结构的问题。理论上寻求与西方学者的研究进行对话,检验国外关于精神病人研宄的理论是否可以回应我国的处境,对关于精神病人的相关研宄理论进行修正。实践意义本研宄的实践意义在于立足现实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的日常生活,通过与他们相处交谈,结合观察反思,深描住院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为开展精神康复社会工作提供基础性资料,从而社会工作者能够获取更多关于对服务对象的研宄,并且本研宄将反思社会工作者在机构环境下如何介入服务,为该领域研宄提供新思路,从精神病人的生存角度来重新解读精神病人的生存权利、生存需求,以期在未来能够为精神病人这一群体呐喊,呼吁政策、唤起社会的关注。文献综述“机构化”的相关研宄“机构化”是一种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模式,又称“院舍化”,人们通过住院或者入住福利机构的方式享受服务。西方学者和搜集了到年的数据,从篇文献中,差不多包括个工业化的国家(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新西兰、瑞典、苏格兰、英国和美国),提炼出“机构化”的概念,这些文章给出的定义各不相同,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有关联性,最 第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后学者总结出“机构化”概念的四个维度:照顾机构有高墙围着、在政策和法律框架下规范照顾、在临床的医患关系中呈现家长制作风、病人适应机构照顾。“机构化”的康复模式将大量的精神病人集中到封闭的空间内接受专业人式的服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减轻了家庭照护者负担,降低了对社会的威胁。有学者认为“机构化”的康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展现着魅力,首先机构照顾的系统性更符合患者及其家属的需要,减轻家属负担,其次机构照顾与人们在长期“单位制”福利模式下所产生的情感需求相契合,最后机构所形成的群体运作模式,产生了责任分散、信任叠加的心理效应,另外机构的存续时间可以超越具体个体。相比较“机构化”的好处,更多学者反思了“机构化”的问题。长期住在机构内,导致精神病人丧失了基本社会生活技能、职业技能以及社交技能,病人就会对机构产生依赖性,即患有“住院综合症”,无法回归到社会,只能继续留在机构内。杨杰认为精神病人长期在机构内接受照顾,会不自觉的丧失了独立判断和决定的能力,易于变的过分顺从和依赖机构工作人员指导,他们就像是一块“海绵”,自己本身,没有办法吸纳东西,需要工作人员不断的敦促,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精神病人自我和社会性的丧失,使之逐渐失去重新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机构照顾容易滋生非人性化,科层制的管理体制会对受照顾对象产生一些非人性化的后果,而对于管理人员来说,管理效率和工作人员的方便要比受照顾对象个性化的要求和需求更加重要。机构也可能滋生官僚作风,有些工作人员可能缺乏主动性,他们更希望受照顾对象遵守机构的规章制度以维持机构的正常运行,而对他们的内在感受漠不关心、此外,学者认为“机构化”对被收容的对象进行控制、虐待和标签化,这些都是非人性化的现象,使其受到非常严重的伤害,对被保护对象的生活造成“扭曲”和“变态化”。不够人性化、缺乏隐私、与社会隔离、缺乏尊重人权。正是基于这种背景,从世纪年代开始,“机构化”的不良因素被媒体曝光,使得精神病人从医院解放出来,精神病院的角色开始转变。在英国和美国,超过万的住院病人在这个时期从医院走进社区。这就是世纪欧美国家轰轰烈烈的“去机构化”运动,把大型的提供长期住院服务的精神病医院,转变为小型的社区心理健康服花菊香:《支持与均衡一一精神健康的实证研究》,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杨杰:《浅谈英国社区照顾模式的发展背景》,《才智》,年第期,第页。金炳彻:《从机构福利到社区福利:对国外社会福利服务去机构化实践的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年第期,第、页。赵环:《从“关闭病院”到“社区康复”一一美国精神卫生领域“去机构化运动反思及启示”》,《社会福利》,年第期,第飞页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页务模式,通常是让病人出院后生活在社区里。通过查阅文献可以看到,西方国家精神病人康复己经从大型隔离的精神病院转移到社区康复,例如意大利、挪威、德国、英国、“去机构化”运动发展至今日,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有学者发现回到社区的患者境遇并不比年前好多少,许多无家可归的患者违法行为增加,最终进了监狱。而且患者家人承受了更重的照料负担。因此,人们又幵始重新思考“机构化”的作用,有专家分析认为,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西方国家步入了“再机构化”的轨道。住院精神病人的相关研宄住院精神病人特征研究住院康复的精神病人,不同于在社区中接受康复的病人,他们在经过急性期治疗后,精神症状基本缓解或消失,自知部分恢复,精神活动也在逐渐恢复正常,但仍需要在医院内接受药物治疗和康复照顾广个月的病人。在实际的情况中,大部分精神病人一旦入住到康复机构中,就很难再出院,平均的住院年限至少年。长期住院的精神障碍患者总体特征表现为:情感淡漠,主动性缺乏,兴趣丧失,顺从,不能表达感受,对工作人员的荀刻或不公平命令不表示愤慨,丧失个人的人格,生活习惯、修饰及一般生活标准退化等。在中文文献中,学者对长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了研宄。心理上主要表现为:因患病产生的病耻感导致的自卑心理;单调的住院生活产生的无意义感;对回归社会缺少自信产生焦虑;为因发病期间对家人造成的伤害感到内疾,渴望得到家人的谅解等。王玉琴等人对康复期精神病人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有四点:对出院的心理需求迫切、对自己患精神病的自卑心理、对患病期间按异常病态行为能否得到家人及亲友的谅解而担忧、对个人前途缺:《心理健康服务的去机构化国际经验和对中国的启示》,《中国全科医学》,年,第卷第期,第页。,,,;谢斌:《患者权益与公共安全:“去机构化”与“再机构化”的迷思》,《上海精神医学》年,第卷第期,第广页。卓彩琴、张慧:《社会排斥视角下隔离式康复模式反思一一以麻风康复村为例》,《河南社会科学》年,第卷第四期,第页。张宏根,肖水源,郝伟:《精神医学基础训练》,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版,第页。 第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乏信心,担心疾病复发‘。行为上主要表现为:自杀、攻击暴力、外出逃走、藏药拒食等行为特征。在机构内,院方限制患者的道具使用,例如:刀具、筷子、铅笔等尖锐物品,防止危险性行为的发生。易元平等(人对住院精神病人自杀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回顾性调查了年以来例自杀行为,研究发现住院精神病人的自杀行为具有不确定性,是由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与病情、病程、方式、时间地点以及自杀史密切相关。从查阅文献的情况来看,国外学者对住院精神病人研究时间集中于世纪后半段,这与西方国家的“去机构化”运动息息相关。有学者从资源获取、社会功能、社会网络、身份认同角度、享有权益的角度分析了住院精神病人的特征,认为其害怕孤独,缺乏社会生存、安排自己日常生活和工作技能,缺少利用社区资源的经历(乘公共交通工具、进银行、喝咖啡、逛商店等),难以保护自己的权利,被就业市场拒绝,被家庭和社区其他人员抛弃,与亲朋之间的关系不存在,缺乏保持一个好病人形象的自信,担心自我暴露,与同伴的关系浮于表面,缺乏自我认同,与机构内其他同伴形成的认同趋于一致,自我形象与机构的刻板形象一致。另外,西方学者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住院精神病人如何从医院回归到社会。评估了一个关于住院精神病人回归社会的项目,比较两种不同出院后的服务方式,发现连续性的关怀性社区服务可以减少精神病人再次入院的几率。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工作服务介入研究社会工作对住院精神病人的介入研究较少。童敏提出了精神病院综合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的基本逻辑框架,认为社会工作者进入精神病院后,需要介入精神病人与家人的交往,增强相互之间的家庭支持;介入精神病人与护士和病友的交往,培养精神病人积极的生活习惯;介入精神病人与心理医生的互动,提高病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开展精神病院社会工作,首先需要转变服务介入的视角,以精神疾病患者的能力和发展为核心,通过尊重、合作的方式挖掘和调动患者的能力,围绕患者的发展需求与患者一起规划心理和社会方面的不同活动,增强患者自我决定和选择的能力,增强患者与家人以及其他人之间的社会支持,将生理、心理、社会不同方面的服务整‘王玉琴,马杰,乔宇:《精神病人恢复期的心理分析及护理》,《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第卷第期,第页。易元平,蒋兴碧,李天萍:《住院精神病人自杀行为分析》,《检验医学与临床》年,第卷第期,第页。‘童敏:《精神病院综合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的基本框架项个案实证研究》,《中国精神卫生服务:挑战与前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版,第页。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顶合起来。还有学者探讨了社会工作者在精神科社会工作中扮演的角色,认为社会工作者首先是治疗者,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开展治疗性质的个案和小组;其次是行政者,参与到医疗计划的实施、管理实习生志愿者等;最后是协调支持者,协调患者与医生和家属之间的关系沟通。住院精神病人隔离在家人和社区之外,缺乏社会支持网络。社会工作介入中,如何帮助患者构建社会支持是重要的实务内容之一。有学者认为精神病人的专业社会支持应该是以患者系统康复包括生理、心理、职业和社会康复为目标,融入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机制,将社会工作价值、理论和实务技巧运用于社会支持的服务实践,具有针对性地全面、系统地满足精神病人及其家属的康复需求。考虑到中国文化背景,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扶持并对每个成员富有责任,亲缘关系对于一个人极其重要。基于此,有学者提出亲属支持对于精神病人康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亲属是精神病人身边改变意愿最强烈的人。社工在协助住院精神病人建立社会支持时,就需要从亲属支持的建立开始、在国外社会工作介入的研究中,研究者主要注重精神健康服务模式的探讨,伴随着“去机构化”运动,人们越来越关注精神病患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各个层面。世纪年代中期,心理社会康复模式成为指导西方精神健康服务的基本框架这种模式在生理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心理社会功能康复部分,从整体视角帮助精神疾病患者康复。之后,又有学者提出复原模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为精神病人提供服务,以患者为主导,让患者自己确定改变目标、方向和方式,社会工作者只是精神病人实现自我的协助者,帮助患者满足健康发展的要求以及提供必要的训练。研究发现,复原模式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践行专业价值的视角,可以用来作为直接实务和机构行政的基础,指引政策的制定以及精神健康研究的理论基础。日常生活的相关研究‘童敏:《生理心理社会的结合还是整合一一精神病医院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探索》,《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卷第期,第广页。刘芳:《精神科社会工作者的角色研究昆明医院为例》,《中国精神卫生服务:挑战与前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版,第页。花菊香:《跃进与整合:论精神病患社会支持的专业性与操纵性》,《江苏社会科学》年第期,第页。陈肖凤:《住院精神病人社会支持建设的途径和策略研究一一以市精神病院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开展为例》,厦门大学年硕士毕业论文。 第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日常生活社会学研宄在社会学领域,学者侧重研究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互动。《日常生活社会学》一文中指出日常生活的社会学包括符号互动论、现象学、常人方法学以及存在主义社会学这些微观视角。将日常生活世界引入社会学研究领域的是美国社会学家舒茨,他深受胡塞尔现象学和韦伯理解社会学影响,认为社会学研宄的是人在日常生活中构建起来的对事物的理解以及发出的行动,社会学家要进行的就是在此基础上的二次建构,形成对日常生活世界的理解和人类行动主观意义的阐释。舒茨认为日常生活世界具有六种含义:其一、在日常生活世界,行动者有一种“觉醒”的意识张力,行动者对日常生活非常关注;其二、行动者悬置对日常生活世界的怀疑。这与社会学家则对日常生活世界持怀疑态度是不同的;其三、日常生活世界也是一个工作世界,人们依据自己的设计或计划行动;其四、日常生活中的个人是一个整体的自我,而在科学世界中行动者则是一个抽象的个人;其五、日常生活世界是一个主体间性的世界,人们通过共同影响和工作、了解他人与被他人了解而与他人保持密切联系;其六、日常生活世界也是一个意义领域,人们要对它进行途释、理解以便发现在其中的位置并加以应付。在舒茨之后,加芬克尔创立了日常生活方法论(也就是常人方法论,之所以称之为常人方法论,因为他研宄的是普通人看待社会的方式、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常识性知识、程序和思考来解释日常情境并行动的方法,并从普通人的日常行动及其看待行动的思考模式来考察社会现象。日常生活方法论分析的是人们在日常社会互动中所遵循的基本规则,尤其是社会互动中形成的习惯性准则,考察人们使用什么手段赋予日常生活世界以及意义。日常生活方法论注意对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及行动意义的经验研究,尤其是对行动者实际动作的观察分析。在戈夫曼的研究中,他借用戏剧的术语,认为日常生活是人们表演的舞台,描述了自我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研宄日常生活中人们面对面的具体互动细节,展示日常交往中隐藏着的、未公开的互动规律、法国社会学家米歇尔德塞托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强调进入日常生活实践的场域中去分析和建构理论,而不是像站在高楼上俯瞰街上的行人那样去建构研宄文‘:何雪松:《迈向日常生活世界的现象学社会学一一舒茨引论》,《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期,第、页。侯俊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美欧文戈夫曼著:《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冯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页本,他提出的实践核心是抵抗(,既是弱势群体采取的逃避而不妥协的微小抗争。看起来实践者完全按照既定规则的要求来行事,而实际上,他们在机制内寻求着一定限度的自我实现一一既服从于规则,又在规则空间里寻求个人的运作。德赛托认为的日常生活实践策略包括“假发”、“消费者的生产”、“进攻性的抵制战术”。住院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研究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很少有学者关注到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这些日常生活是由各种琐碎的事件所串起来的,精神病人主观经验的社会世界。早期关注精神病人日常生活的学者有和。在《精神病院》一书中,戈夫曼认为美国当时的精神病院是“全控机构”的一种。他研宄了这种封闭机构的特质,以及机构内的收容者如何调适他们的生活。根据戈夫曼的观点,刚进机构的被收容者会遭受“角色剥脱”;例如,个人财产的剥夺(不为被收容者提供储物柜);身份丢失,通过衣服、化妆、其他的身份标识切断个人提供区别于他人的身份认同;失去个人安全感;强迫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例如丧失个人信息的控制)。间接侵犯包括被收容者的活动受制于管理者的统一安排,即使是最细微的事情,也因为需要向工作人员请求许可而中断,并且失去身体的舒适感,例如没有一个安静的环境。戈夫曼通过观察发现,被收容者有自己的生存之道,构成了精神病院的地下生活,包括一些严禁的活动,例如酒的使用和玩扑克,利用机构本身的系统(在小组治疗时与异性见面),当个人藏区域不允许的时候发展“隐藏”。关注点聚焦于人们如何应对精神病院、院内生活以及不断增长的自我疾病意识。他对比美国的公办医院和私人医院内精神病人不同的经历,通过访谈精神病人以及倾听他们的对话,发现精神病人从以下四个方面看待自己的疾病:有机性疾病、“焦虑”、特殊的心理问题、个性问题或者个人失调。而且精神病人这样的想法并不只限于个别病人,很多与病人对治疗和他们对工作人员的期望相关。例如,“焦虑”病人会强调对身体休息的需求,相信他们在医院中主要是放松,并且愿意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另外发现精神病人评价医生有两个标准:第一个是对医生治疗方案的理解和接纳程度,第二是治疗的有效性。相比较医生,病人对护士的总体评价就是他们缺少治疗功能,在机构环境内,护士被看成是遵守医生的指示,最好的情况就是吴飞:《“空间实践”与诗意的抵抗一一解读米歇尔德塞托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社会学研究》,年第期,第页。练玉春:《论米歇尔德赛都的抵制理论一一避让但不逃离》,《河北学刊》,年第卷第期,第页。‘美厄文戈夫曼著:《精神病院:论精神病患与其他被收容者的社会处境》,群学翻译工作室译,群学出版有限公司年版,第页。 第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在医生离开的时候起到微小的作用。在世纪年代西方学者釆用定量和问卷调查的方式研宄精神病院的住院生活,这些研究表明住院环境对病人的康复质量产生不良影响。研宄发现,护士和精神病人之间的关系是影响住院病人康复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相比较病人与其他专业工作人员的接触,病人与护士的接触非常有限,病人认为机构内的生活非常无聊而且没有安全感,机构内的环境受到批判。在我国的文献中,仅有一篇关注到住院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这名学者探宄住院康复精神病人日常生活场域的特征,了解他们日常生活经验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认为精神病人在封闭的环境会有一些“微小抵抗”,例如利用禁闭的空间倒卖香烟或者食物、利用有限的时间与异性约会和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新知识。对国内外文献的评价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目前都关注了“机构化”安置环境,即住院对精神病人造成的影响,住院精神病人的特征、并且研究了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介入精神卫生领域服务的基本模式和社会工作者角色,同时也有极少数的学者关注到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但是已有的文献还存在着不足的方面:缺乏社会学、社会工作关怀视角的研究。现在国内关于住院精神病人的文献,绝大多数是医务工作人员所进行的定量研宄,从临床的角度分析精神病人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这些研究偏向生物学、心理学,同时将精神病人当做患有疾病的人对待,认为他们需要治疗。这样从某种程度上就形成了“专家”视角,人为构建出一种权利不平等,而直接忽略掉精神病人很多现实需求以及权利。与此相对,从社会学、社会工作视角出发,我们知道精神疾病患者是被人为建构的一种称谓,他们处在社会边缘化的角落,是弱势群体,他们同大多数常人一样,有需求和权利,他们也渴望被关心,被爱,被社会接纳,然而,这些统统没有。目前国内文献中运用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的视角去分析精神病人日常生活、关注其生存权利及需求的文章几乎没有,仅有的文献也只是考察了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对于精神病人的生存状态没有实质的改变,本文从住院精神病人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试图发现生活场景背后的需求,他们真实的声音,对这一群体做出解读,此外,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探宄什么样的服务‘同上。同上。李会:《日常生活领域的充权一一住院康复精神精神病人的个案研宄》,中山大学年硕士毕业论文。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页才是有效的,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构权威。机构化研究中缺乏对精神疾病患者自身感受的研宄。大多数研究关注的是“机构化”这一精神康复的模式,综合考察“机构化”所带来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但是缺少微观视角对住院精神病人机构内日常生活的研宄,机构到底为精神病人提供了什么样的康复服务,机构有什么样的特质,机构与病人之间的互动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些都是现有文献中欠缺的。然而,这些欠缺对于精神病人来说却十分重要,精神病人真的喜欢被关在机构当中接受治疗么?我们无从找到答案。精神病人处在机构当中对他们的精神恢复真的有帮助么?现有研究依旧无法给予我们回答。日常生活关注研宄几乎没有,精神病人生活现状被无视。虽然国外有学者关注住院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但是毕竟是国外的经验,而且距离现在已经有半个世纪,是不是可以反映当前的中国环境,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之一。其次,从现有的文献来看,住院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对我们来说依然呈现的是模糊画面,我们对于他们曰常旳衣食住行和日常交往互动依然很陌生,我们不知道机构内发生了什么。当我们都不了解日常精神病人日常生活时,社会大众唯一接受有关精神病人生活的机会就是影视作品,然而,艺术为了渲染效果往往会人为夸大精神病人的世界,扭曲了精神病人的形象,造成了精神病人是可怕的,危险的一种社会想象,从而进一步阻碍了精神病人融入社会、再社会化的机会,导致某些精神病人于机构中了结此生。本文通过对机构内精神病人真实的日常生活世界的探宄,还原给社会大众一个真实的精神病人,让人们看到精神病人并不都是“疯人”,他们同样渴望像正常人一样活着,唤起人们对精神病人的关注。基于以上对于文献的梳理,笔者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聚焦点在住院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住院精神病人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文献回顾表明国外机构化的康复方式对于精神病人产生了不利影响,个人的权利受到了剥夺,然而国内鲜有学者对于住院精神病人的生活环境,即所谓的机构进行考察。因此,笔者想要探讨的是国内的机构环境。机构有什么样的特质?这些特质对精神病人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机构是不是具有“全控”性质?住院精神病人的日常基本生活是什么样的?以往研宄展现的都是医生视角中病人的治疗生活,缺乏患者本身的看法和感受。本文笔者想要进一步探讨的是:精神病人如何看待在机构内的衣、食、住?对于住院生活有哪些感受?尤其对于机构提供的服务和治疗,患者认为哪个最有效?他们如何看待工作人员提供的服务和治疗? 第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在机构环境中,病人与病人之间以及病人与工作人员之间呈现出什么样的互动关系?文献回顾显示工作人员与病人之间是一种对立的关系,相互之间呈现出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而对于病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很少涉及。本文笔者想要探讨的是:机构环境中,病人之间的互动是什么样子的?有没有受到机构环境的制约?在环境的限制下,这种互动关系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病人如何看待与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如何与工作人员进行相处?住院精神病发展出了哪些住院生活经验?以往的文献研究发现住院精神病人住院时会有一些自己的生活策略,根据周围的环境进行调试。笔者想要进一步探讨的是:面对高压的机构环境,住院精神病人是不是会有抵抗?采取哪些方式进行抵抗?结果又是什么?除了抵抗还有什么样的生活策略呢?掀界定与研究観概念界定日常生活日常生活这个概念的研究起源于哲学领域,世纪以后,人们开始关个体平凡微观的日常生活领域,日常生活成为哲学研宄的重要内容。西方哲学家对日常生活的研宄凸显对科学、艺术等非日常生活形式的基础性地位,对与语言理论有关的理解问题和意义问题的重要价值以及对于日常生活的生存论研究和社会历史研究。关于日常生活的概念,英国学者海默尔指出日常生活一方面指的是人们司空见惯反反复复出现的行为,另一方面日常生活作为价值和质呈现的一种日常状态。从这个意义上看日常生活既包括个体的行为,又包括行为背后的解释。“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之父”列菲伏尔眼中的日常生活是零碎化的,不具有整体性、专业性和结构性,存在于个体生活领域中的方方面面,主要的表现形式有劳动消费方式、娱乐活动方式、婚姻家庭、人际交往等。匈牙利女哲学家赫勒在《日常生活》一书中从多方面分析了日常生活的基本结构和一般图式,在个体生存的平面上来界定和理解日常生活。我们可以把日常生活界定为那些同时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再生产要素的集合,并且日常生活具有三个特性:其一,具有重复性,以重复性思维和实践为基础的活动;其二,具有自在性,王晓东:《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英本海默尔著:《日常生活与文化理论导论》,王志宏译,商务印书馆年版,第、页。五’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页以既定的规则和归类模式展开的活动;其三,具有经验性和实用性。日常生活是为人们获得生存手段、合作和抗争、意义的建构提供规则系统的“人类条件”。我国的学者将日常生活归纳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包括日常消费活动、日常交往活动和日常观念活动。衣俊卿根据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把人类社会视作一个金字塔结构,处于金字塔底部的是以个体的生存和再生产为宗旨的日常活动领域,它主要包括衣食住行、饮食男女等以个体的肉体生命延续为目的的生活资料的获取与消费活动及其生殖活动;婚丧嫁娶、礼尚往来等以日常语言为媒介,以血缘和天然情感为基础的个体交往活动;以及伴随上述日常活动的重复性的日常观念活动。杨建华认为日常生活是研宄中国村落的新视角,日常生活就是指在维持个体生存和再生产的各个活动的总称。同样包括三个层次:其一、日常消费活动,衣食住行、饮食男女等以个体的肉体生命延续为宗旨的日常生活资料获得与消费活动,是日常生活世界最基本的层面;其二、日常交往活动,杂谈闲聊、礼尚往来、情感交流、游戏等以日常语言为媒介,以血缘关系和天然情感为基础的日常交往活动,占据着日常生活的重要地位,并随着物质财富匮乏问题的相对缓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日常交往活动会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丰富,它构成了人的日常社会活动;其三是日常观念活动,这是一种非创造性的、以重复性的为本质特征的自在的思维活动,包括传统、习惯、风俗、经验、常识等自在的日常思维。综合以上中西方学者关于日常生活的定义,我们可以知道,日常生活既包括人们日常出现的行为,也包含具有价值和意义的日常状态,具体来说有三个层次的活动领域:日常消费活动,日常交往活动和日常观念活动。在本研宄中笔者认为住院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主要指在病房内衣食住行以及药物和心理治疗构成的日常消费生活,精神病人相互之间的交往、与机构人员之间的交往构成的日常交往活动,与这些日常活动相伴的日常观念活动,以及由观念引发的行为,即住院精神病人在生活中形成的习惯、经验等;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住院精神病人日常生活。住院精神病人住院康复精神病人是指经过急性期治疗后,精神症状基本缓解或消失,自知部分恢复,精神活动也在逐渐恢复正常,但仍需要在医院接受药物治疗和康复照顾广个‘匈阿格妮丝赫勒著:《日常生活》,衣俊卿译,重庆出版社年版。蒋成贵:《日常生活的界定:一一读阿格妮丝赫勒的《日常生活》》,《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年第期,第页。衣俊卿:《中国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论视野》,《求是学刊》,年第期,第、页。杨建华:《日常生活:中国村落研宄的一个新视角》,《浙江学刊》,年第期,第页。 第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月的病人。研究框架本研究从住院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出发,基于“全控”的机构生活环境,从作息、治疗和民主生活三个方面描述病人们的基本生活,病人之间的互动以及病人与工作人员之间的互动描述日常生活中的互动与交往,病人的生存战术与策略描述其日常生活经验,进而探讨机构的全控”性质,以及其“全控”的程度,从而反思社会工作的介入空间。研究框架如下图所示:曰常生境机构、—基本生活:机构为全控,,机构?住院精神病人日常生活互动与交往反思社会工作介入空间—生存战术与策略图研究框架在研究框架中,住院精神病人的日常基本生活这一部分中,笔者描述了病人每天过着一成不变的小时,在“科学主义”下接受治疗,并且工作人员打着“民主”的旗号对病人进行严格的管制。病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呈现极大的不同,有负面也有积极的一面。在这样基本生活的背景下,住院精神病人相互之间发展出了异于外面世界的互动,这是属于日常的交往与互动,病人之间不管是朋友圈的建立还是互动纽带,都离不开交换,机构的环境制约了其日常基本所需,因此需要交换来获得所需,而病人与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更是体现机构特色,呈现管制与被管制的关系。同时住院精神病人应对机构生活的生存策略依然离不开基本生活与互动,他们从基本生活中发现可以利用的空间、时间等,在应对策略的使用中也体现病人之间以及病人与工作人员之间的互动关系。最后,通过逐渐适应住院生活,不同病人发展出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而扮演不同的人生角色。‘卓彩琴、张慧:《社会排斥视角下隔离式康复模式反思一一以麻风康复村为例》,《河南社会科学》年第卷第期,第页。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页研究方法质性研究取向质性研宄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宄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宄,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宄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本文主要研宄住院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对精神病人的衣食住行、相互之间的互动以及他们在机构内形成的主观经验进行深描,从精神病人的经验世界中提取理论。从笔者的研宄内容来看,住院精神病人在机构内与其他病人以及机构的工作人员发生互动关系,每个主体的主观经验、思维模式,都将对互动产生影响。笔者所做的研宄是精神病机构这种自然情境下对住院病人的日常生活进行的整体性探宄,最后根据收集的资料对其生活进行归纳和解释。因此,笔者选用质性研究作为主要的研宄方法。参与观察法的运用在实证主义的观点看来,参与观察仅仅是一种资料收集的办法,但是笔者在本文中将参与观察法作为一种重要的质性研宄方法,运用参与观察的研宄方法收集和分析资料。从七个方面对参与观察法进行了界定,认为它从一个特定情境的局内人或成员的角度出发,对人类互动及意义怀有特殊的兴趣,将此时此地的日常生活的情境和场景作为研究方法的基础,强调阐释和解释人类生活的理论形式和理论建构,并且参与观察法是一种独特的研究逻辑和过程,从具体的人类生活场景中获取资料,不断地重新定义问题,涉及建立和维持与当地人之间的关系,收集资料的方法有直接观察法和其他方法。本研究所关注的内容从住院精神病人的角度来看待他们的生活,涉及病人之间,病人与工作人员之间的互动和意义,这些内容在他们日常生活的病区可以被观察到,而且笔者在实习期间与研宄对象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能够进入他们生活的地方进行观察,收集数据的目的是为了描绘出一个清晰的精神病人日常生活的画面,而不是检验特定的假设,属于探索性和描述性的研究,因此运用参与观察法作为主要的质性研究方法。‘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年版,第页。,美丹尼乔金森著:《参与观察法》,龙彼红、张小山译,重庆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 第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样本选取与资料来源观察地点的选择本文的观察地点选择了机构三病房,三病房所在的六病区包括模拟社会生活区、复退军人病区和普通病房,三病房就是普通病房,之所以会选择这里作为观察地点主要有以下两个因素:第一是三病房的精神病人处于恢复期,病情稳定,自知力部分恢复,保留部分社会功能,在语言沟通上不存在问题,便于资料的收集;第二是因为笔者在实习期间,幵展小组的对象来自于此病区,这些组员与笔者之间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因此,相比较其他病区,笔者更容易“入场”。六病区位于机构的西北角,独立于其他的病区,是一栋三层楼房,原本是市复退军人精神病院,改造之后变成现在的样子,一楼为模拟社会生活区,二楼是复退军人病人,而三楼就是笔者的观察地点,普通病人所在的区域。从外面看起来,这栋三层小楼还算新,为了防止病人发生意外,二楼和三楼的窗户全部装上了坚硬的铁栏杆。目前普通病房有个宿舍,每个宿舍住人,一共是个床位,住了个病人,工作人员有个,个护士和个医生,剩下的是护理人员。除了宿舍,三楼还有医护人员办公室两间、治疗室一间、隔离室一间、备餐室、餐厅个一间以及一个半圆形的阳台,为病人平时主要的活动地点。笔者主要的观察区域在阳台、餐厅和病房两边的走廊。观察的幵始尽管观察地点是笔者实习的机构,但是要想进入到病房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实习结束的时候,我跟社会工作者说下学期要进入到病区内观察,麻烦他们提前沟通。因为社工部老师的帮助,我可以很顺利的进入到病区内,从年月份开始就进入到病区内进行集中的观察。在进入病区之前,社工部老师已经提前和要观察病房的护士长打过招呼,然而理由却不是大学生要撰写毕业论文,而是说我想要了解他们工作人员的生活,帮助他们写报告,通过这个理由,护士长同意我每天进入到病区观察病人们的生活。第一次正式进入,是在社工的带领下,他把我介绍给病区的主任医生,只是说要写毕业论文,想收集点资料,具体论文写什么内容并没有告知医生。接着,医生将病人召集在一起,告诉他们有大学生来收集资料,让他们多多配合。在社工老师、病区护士长和医生的帮助下,我开启了收集资料的过程。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页资料的收集过程与方式资料的收集过程包括年月月的断断续续参与观察和年月、月的集中参与观察,每天观察的时间从上午点到晚上点,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未能完成一天小时的观察。在参与观察中,收集资料的方式有直接观察法、访谈法和文献及人工制品。直接观察法在“入场”初期,笔者运用无焦点式的观察,对观察的现场持开放性的态度,观察的目的是熟悉三病房。初期,笔者收集的资料包括:三病房在机构中的位置和空间特征,病区三楼的空间布局,各个空间的设施、病人外貌特征以及他们每天都做哪些事情。在对病区的基本情况熟悉之后,笔者采用焦点集中式的观察,根据研究内容,选择观察焦点。在此阶段,重点关注的内容为病房内的互动,笔者将重点观察的内容分发点心、香烟、阳台活动、吃饭、打牌)列出清单,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观察了解病人之间的互动以及病人与工作人员之间的互动。笔者在每次观察结束之后,按照事实和感受,记录观察笔记。访谈法笔者运用的访谈法包括非正式的访谈和正式访谈。非正式的访谈是一种随意的交谈,在笔者观察期间,对感兴趣的问题,向精神病人进行询问,这些问题是随意的、任意发挥的,不受拘束,有时候笔者也会粗略地写好一个主题,用不同的方式向精神病人提问不同的问题,这点与正式的访谈不同。例如,笔者想要了解他们对于朋友的观点,那事先会大致写下几个关于朋友方面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的提问具有随机性,不同的病人会有不一样的提问方式。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笔者还运用了一对一、正式的访谈,目的是为了在较少的时间内接触到更多的病人。正式访谈的对象有名,根据目的性抽样的方法选择访谈对象,访谈地点在护士办公室或者模拟社会生活区的会客厅。非正式和正式访谈的资料,笔者在征得受访者同意的情况下,采用录音笔记录,并在访谈结束后全部进行文字录入。文献及人工制品文献主要是指个人或团体记录和形成并保存下来的文字资料。本研究中涉及到的文献资料包括:部分精神病人的病史记录、机构的规章制度、机构住院精神病人康复参考手册。人工制品包括病区陈设(巡更点、开水箱等)、病人饮食餐具、桌子上摆放的物品以及病人们的服饰,这些都提供了丰富的二手资料,成为笔者基础的研宄材料。在此,笔者想要说明的是在本研宄中数据的收集既不是出于检验特定的假设,也 第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没有提前设计假定,如同列堡对街角黑人的研究,他在《泰利的街角》一书中指出“现在的分析是对数据事后给出意义的尝试”。笔者的研宄同样也是基于所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分析。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在本文中,主要收集的资料包括田野笔记和访谈资料。每次笔者在结束一天观察之后,回到宿舍,根据速记和回忆,按照一天生活的秩序,记录田野笔记,内容包括我观察到的内容、感受以及疑问。关于非正式和正式的访谈中获取的资料,笔者对其进行逐句逐字的转录,保留了受访者当时的语气和表情,在转录资料的过程中,我注意留意每个受访者的语言特色和反复出现表示语气的虚词。在对资料进行分析的时候,我首先反复认真阅读了每一份田野笔记和访谈资料,直至不能对资料有新的想法和议题为止。在此基础上,我尝试对所有的资料进行初步的编码,即开放性编码,用一些总结性的词语对资料进行分类和归纳,以此确定了论文核心章节的内容。接着,针对核心资料进行再一次的集中编码,以提炼出核心章节的子内容。通过对资料进行分析,为研宄发现的得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受访对象的基本情况本文出现的位受访者基本资料如下表所示,其中有位接受正式访谈的受访者,其详细背景资料见附录。‘美艾略特列堡著:《泰利的街角项街角黑人的研究》,李文茂、邹小艳译,高丙中校,重庆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页表位受访者对象基本信息表序号姓名年龄入院时间住院年限诊断结粟—小兵岁年年精神分裂症小邵岁年年精神分裂症范儿岁年年精神分裂症阿海岁年年精神分裂症小唐岁年年精神分裂症杜大师岁年年精神分裂症小生岁年年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浩子岁年年精神分裂症荣荣岁年年精神分裂症小蝌抖岁年年精神分裂症张老板岁年(再次年精神分裂症入院)大学生岁年年精神分裂症阳阳岁年年精神分裂症疯子岁年年精神分裂症阮阮岁年年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老杨岁年年精神分裂症“资料来源:根据受访者信息整理。 第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章住院精神病人日常生活环境本研宄中的精神病人属于国家救助的对象,被安置在福利性质的机构中,本章将对他们生活的机构环境进行描述,包括机构的物理结构以及机构的特质,从一个较为全面的角度来呈现住院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环境。机构的物理结构边缘化的地理位置机构建于年,建立初期位于新庄,后迁至现在的地址,依然坐落于市的郊区,市的道路大致分为内环、中环和外环,内环为城市中心地带,外环位于城乡结合部,机构处于外环之外,距离市中心公里,远离中心城区,位置偏僻,处于社会边缘地带。由于机构地理位置偏僻,公共交通不便利,周边只有两个公交车站牌,每个公交车站牌设有一到两路公交车,而且没有直达的地铁线路,乘坐地铁,需要换乘站公交车,才能到达机构。在笔者实习期间,许多志愿者参加一次社工活动,需要个小时的车程,如果是下午活动,要利用午饭时间,准时赶到机构。同时,由于交通不便,路途遥远,许多志愿者放弃到机构服务。远离中心城区的机构,周围一片荒宪,由于位于机场附近,周边没有高层建筑,也没有大型的商业区,需要驱车分钟,才能到达超市。距离机构最近的居民区,需要分钟的车程。从市开往外地的车辆都要经过机构所在区域。总体而言,机构位置远离城市核心区域,周围交通不便,位于城市边缘地带,远离社区,被边缘化。从学校到机构每天都要两个小时左右,为了能在点前准时赶到机构,我现在每天都是不到点就起床,走半个小时到南站,搭乘上朱线。因为上朱线是到郊区的班车,所以中间的间隔时间比较长,分钟一班,不迟到的话,我就必须坐上点之前的那班车。这个点是上班的高峰期,每天人都特别多,幸好南站是起点站,大部分的时候还能有座位,要不然每天在公交车上站一个半小时肯定很崩溃。“摘自笔者实习期间日记(年月曰)上面这段话,节选于笔者实习期间的一篇日记,描写了笔者每天到实习机构的路程、花费时间以及搭乘的交通工具。这些时间、距离反映了机构边缘化的地位,物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页理距离上远离普通大众所在的中心城区,进而拉远了普通大众与住在机构中精神病人的心理距离。从地理空间上来说,机构占据城市边缘,这与其社会空间相关联。布迪厄在研宄阿尔及利亚的时候发现了空间的重要性,他理清了地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之间的关系,社会空间可以比作为区域在其中划分的地理空间,空间的建构由位居此空间的行为者、群体或制度所决定的,越接近的人同质性越多,即空间的距离与社会的距离相符。根据行动者拥有的资本总量和资本,机构被划分进不同的社会空间。机构被政府用来安置慢性精神病人,长期住院,缺乏日常生活技能,社会功能退化,发病期还可能对社会大众造成危害,属于弱势群体的一部分,由于安置群体的特殊性,导致其不能位于城市的中心。在机构的旁边同样有一所用来安置孤残儿童的民政机构,它与机构的性质相同,这两所机构安置的对象具有相似性,没有亲人、没有经济收入、需要被救助。政府在对这些机构选址的时候,都将其放于城市的边缘地带。规整的空间布局机构不像旁边的另外一所福利机构,大门就在离马路不远的地方,要进入到机构,还需要穿过一条米左右的下坡道,它的大门不显眼,缩在一个角落里,如果不注意,一般都看不到。进入到机构内,首先看到的不是精神病人居住的病区,而是一排排的行政大楼,工作人员上班和休闲的区域,如下图所示:何雪松:《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社会》,年,第期,第页。 第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机构的地图安置精神病人的各个病区被安排在机构的后半部分,六病区和复退军人病区在整个机构的最靠后的区域,还要走一段路,才能到达,其他各个病区整齐地排成一排。从这张空间结构图,我们可以看到,象征着权威的行政部门在前方,无权的精神病人被遮挡在后方,在空间布局中就体现工作人员与病人的权力差异。机构的特质机构属于国家民政系统,是一家体制内的机构,里面安置需要救助的慢性精神病人,不像机构外的其他社会大众,可以在不同的场所吃饭、睡觉、生活,完成不同的曰常活动。这些慢性精神病人的一切日常活动需要在机构内完成,包括一日三餐、休息、运动、治疗等,机构就是他们生活的整个世界,涵盖了生活的一切。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参与机构内的活动,我们可以清楚得看到机构呈现为封闭性、限制性、纪律性和同质性三种特质。完全的封闭性这些精神病人之所以一切的日常活动需要在机构内完全,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与外界隔绝,他们被关在一个封闭的场所内,这种完全的封闭性首先的表现就是机构利用实物与外界阻隔,例如紧锁的大门、高墙、安装铁栅栏的窗户。在实习期间,笔者每次入病区开展活动,都需要经过三道门”,第一道门是机构的大门,门口是站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页岗的保安,负责进出人员的登记。第二道门是病区的门,只有工作人员才配有胡匙,进入病区的大门后,只能进入会客室,也就是平时家人来探望时待的地方。从会客室到精神病人经常活动的地方还有一道门,只有通过第三道门才能直接接触到精神病人。这三道门完全阻隔了精神病人的与机构外面的世界。此外,完全的封闭性还体现在机构对精神病人获取信息的阻隔。在机构内,精神病人获取信息的渠道仅限于电视和报纸。每个病区仅有一台电视机,不能够完全满足几十人的需求,有时候,工作人员未能按时发放报纸,精神病人一份报纸会反复看好几次。下面这段材料选取于笔者在病区观察时记录的笔记,反映了报纸更新率低,因而精神病人获取信息就相对滞后:“在精神病人休息的桌子上放着一份皱巴巴的报纸,边角微微地卷起,看起来像是被来回折过很多次,我翻开了一看,日期显示的是一个月之前。”根据机构的规定,精神病人不能使用任何电子设备,也不能上网,一旦发现就会将电子设备进行没收。发生在机构中的一个事例也印证了此点:‘‘住在机构内模拟社会生活区的精神病人,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工作,例如负责图书室的运营,在图书室内有可以上网的电脑,工作的精神病人配有图书室的朝匙,但是当工作人灵发现精神病人利用图书室的电脑自行上网之后,立即没收了胡匙,之后每次精神病人上班之前都要到工作人员处领取。”一旦工作人员发现精神病人有了获取外界信息的行为,就进行了及时的阻隔,封闭获取外面世界信息的媒介。长时间住在封闭的机构内,精神病人完全与进机构前的居住环境脱离,不仅仅脱离了原来生活的社区,同时也脱离了之前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例如丈夫、儿子等家庭角色,药师、售货员等职业角色。在机构,精神病人的平均住院年限至少是年,这种与外界的隔离不是一天两天,而是以年为单位,这么久的封闭时间使其原先的角色慢慢丧失,进而只扮演着“精神病人”这一角色。这就像是戈夫曼在《精神病院》一书中提到的“角色的剥夺”,虽然机构未刻意采取一些手段,例如不准许会客,来增强角色的剥夺,但是实物上和信息上与外界的封闭,会对精神病人角色的丧失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空间的限制性‘美厄文戈夫曼著:《精神病院:论精神病患与其他被收容者的社会处境》,群学翻译工作室译,群学出版有限公司年版,第页。 第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在机构内,并不是说精神病人可以在机构的空间的自由活动,他们日常生活的活动空间受到了限制。一般来说,精神病人们一切起居生活都要在一层楼中完成,在这一层楼中有宿舍、餐厅、洗漱间,他们很少有机会踏出大门,走出“院子”外面。下面两段话是病人向笔者描述自己一天的活动范围:“我每天就是房间、开饭间、洗溧间、我们一天就是这么几个地方,三点一线,就是这么过去的好吻。这里没有人带出去的,只有家里人可以把我们带出去。在这里没有这个条件,要不然就给你放放风。放放风,看看天气蛮好,就带下去。比如点半带下去,到点半再带上去,到吃中饭的点。放风的话,就是他们抽烟啊,也没有别的事情。”“我每天的活动范围呢,你看几个人,每个人的平均就两三平方米,走动的时候,满走癖都是拥塞的人群,要不就是全部塞在那一个房间里面坐好。”(小兵)从病人描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每天主要的活动范围就在一栋三层楼房的三楼上,每天就是宿舍、餐厅、洗漱间三点一线的生活。病人即便只能在三楼活动,他们能够活动的空间依然受到限制。三楼除了病人睡觉、吃饭、洗漱活动空间,还有医生护士办公室、备餐室、治疗室、隔离室和点心间,但这些地方是禁止病人进入的区域。白天宿舍的门是锁着的,病人可以活动的地方只有走廊、阳台、餐厅以及洗手间,任何一个地方只要病人都在那里,就会显得很拥挤,而且虽然三楼有两个走廊,但是病人只会呆在一个走廊,因为另外一个走廊上有医生和护士办公的地方,不允许病人在那里长时间逗留。没有医护办公室的走廊,一般会有十来个病人横躺在地上,有的吸着烟,有的拿着半导体放在耳边,独自收听广播,也有的直接躺在地上睡觉,还有的盘腿坐在地上,从眼神看起来,似乎是在放空。这边走廊算是病房里的一块“净土”:没有餐厅电视机的吵闹声,也没有阳台上打牌和抽烟病人的喧器声。病区的阳台上,放着一张八个人坐的桌子和一排塑料椅子,这是病人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一般这里聚集着打牌和吸烟的病人,每次到了吸烟时间,阳台就有种云雾繞绕的感觉,对面病人的脸在烟雾中看起来都会有点模糊,空气也变得很哈人。餐厅是每天病人最重要的活动地方,在餐厅里,不仅仅可以吃饭,还能看电视、看报纸、看书等,可以说这里是病人白天主要的活动区域。如果天气好的话,病人能够被带到一楼的院子里面“放风”,“放风”一词在现代汉语字典中的一种解释是监狱定时让犯人到院子里散步,但是在机构,病人把他们到院子里面才称之为“放风”,能够到院子里“放风”也是要根据工作人员的安排。‘这里的“院子,是指观察病区所在的机构里复退军人精神病院的独立的“院中院”。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页“我们有时候也到楼下的院子里面去放风,天气好的时候才行,像今天下雨,就不能去,太热的话,也不会带我们去。”(阳阳)‘‘我们就跟监狱犯人一样,他们叫放风,我们去院子里面,也是叫放放风,没办法啊,我们也是被关着在的啊。”(阮阮)当然,病人也有机会走出“院中院”的大门,但是也不能随意走出机构的大门。有以下几种情况,病人的活动范围会被扩大:第一种情况是家人的会客,家人凭借会客单到病房,交给工作人员之后,把病人带病房。此时,也就是一种责任的转移,从院方转移到病人家人一方。家人可以带病人到机构的各个地方,通常家人会带病人到小卖部买点心、汽水和烟,一些病人日常需要的物品,或者在会客室进行交谈。如果家人想把病人带出机构,需要到行政办公室开具假出院单子,才能把病人带出机构。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每一个病人都有会客,而且每个有会客的病人,会客频率也是不一样的,有的是一个月一次,也有的是三个月一次。第二种情况是到专业的教室参加康复活动,原则上每周会有两天,病人出院门,参加大合唱和书画班,然而也不是每个病人都是大合唱和书画班的成员。事实上,书画班和大合唱的开不开展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例如最近机构在进行院舍的改造,路面比较崎妪,为了防止病人外出有危险情况发生,书画班和大合唱就己经停止开办一个月了。第三种情况是每个月一次的身体检查。病人从病区被带到有检査设备的行政楼,进行常规检查。“我有时在医院内六病区院子内散步,或在饭厅里打牌下棋,或者在医院大教室里训练大合唱,或者在书画室内自己跟着书本画画,或者有家属会客到小卖部去买冷饮、饮料、夹心饼干给病友吃。”(小邵)“每天的活动范围基本在病区和院子,别的地方看病区领导和院部的实际需要。许多到病区外的活动和治疗要看季节、时间和天气的因素。”(瘋子)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住院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的活动范围基本上局限于病房、治疗室和检查室,机构严格控制了病人的活动的范围,使得病人在生理和心理上感到局限,影响了精神病人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严格的纪律性纪律是每个社会组织都有的共同特征,学校有上课下课的时间安排,单位有上下班的规定,每个社会成员都要遵守一定的纪律。然而,当社会成员离开社会组织的时候,他们的生活安排是自由的,可以自由安排吃饭、睡觉和其他活动的时间。但是对于生活在机构内的精神病人,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是平稳生活在机构的准则,时时 第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刻刻都要受到纪律的约束,一旦违反纪律就会受到相应的处罚。严格的纪律性首先体现在由机构内工作人员设置的多项规章制度上。在病区的墙上,贴着精神病人作息制度,规定了每天睡觉、吃饭、医生查房、治疗等日常安排的具体时间发放点心等的时间,一天中的每个小时都被安排了活动。精神病人在病区的各项活动都要依照作息时间表,不可以做制度之外的事情。除了作息制度,机构对于精神病人的吸烟也有要求,规定了吸烟的地点、每天吸烟的数量、吸烟的次数、吸烟的时间以及要求由专人负责管理香烟盒发放,精神病人没有保管香烟的权利。其次,机构还对精神病人可以携带的物品进行了规定,有些物品被列为违禁品:小刀、镜子等尖锐物品、腰带、笔、茶叶、打火机、电子产品等。机构不允许精神病人有这些物品是出于防止他们做出对自己伤害的事,但是有些日常用品的缺少,也影响到他们的正常生活。另外,为了保证对于精神病人的管理,机构釆取了“类军事化”的管理。每天起床之后,精神病人要把被子叠成方块状;每次进出病区都需要点名,而且要排队行走;在精神病人活动大厅,有一名护士进行监管,每一个小时工作人员都要进行一次点名,在巡视单上签到以及在巡更点上打卡,巡更点是机构在病区安装的电子设备,工作人员每点一次名都要打一次卡。下面这段发生在病区的一个日常生活情境也可以反映出机构对精神病人的严格管控:现在是上午点左右,看班的护士开始到备餐室点名,有些精神病人还在外面的大厅里抽烟,看班的护士大声喊道:‘快进来,进来,点名了”。在她喊的同时,也有的精神病人跟着招呼其他的精神病人进来,每个人都坐在自己固定的座位上,一个桌子坐八个人,护士清点完人数后,大家又开始做自己的事情,有的看电视,有的在桌子上睡觉,有些聚在一起打牌。”“洗脸间不是小时开着的,因为领导检查,小时开着不好。现在的话白天洗手的时候开,晚上会一直开。还有我以前有个半导体是充电的,但是职工说这是有线的,被发现了,就带回家了。”(小辦枓)机构设置了很多的规章制度,对精神病人进行管控,对于外面世界的社会大众来看有些时不可思议的,一些志愿者还天真地问道:为什么他们不能上网?”工作人员制定好的规则,精神病人必须遵守,在笔者收集资料的时候,有精神病人告诉笔者,可能刚到机构的时候,会有不满,会有反抗,但是时间长了,也就渐渐的习惯了。长年累月受到纪律的约束,精神病人被机构“同化”了。“同化”一词,原是一个生物学概念,社会学借用此概念来指不同文化单位融合成同质文化单位渐进或缓慢的过程。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页笔者在这里想借用“同化”一词来表示,纪律性对精神病人的影响,精神病人丢弃了原先生活的社区文化,逐渐适应了充斥着规章制度,具有约束力的机构文化。极高的同质性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既具有同质性,也存在异质性,但是生活在机构的精神病人们,他们衣食住行的各个层面都在机构内完成,共同生存在一个封闭的空间中,常年累月下来面对都是相同的面孔,年复一日,日复一年,都是从事着相同的被机构工作人员安排好的作息。这种极高的同质性首先体现高度统一的衣食住。在机构内,精神病人换上机构为他们准备的院服,每个人都一样,不同的季节配备不同类型的衣服,在衣服前胸会标注机构的标志;夏季,精神病人穿着统一的恤、短裤和拖鞋,春秋季节是一套运动卫衣;冬天配有秋衣秋裤、毛衣和棉妖。精神病人吃饭都是由机构食堂统一配送,餐具也是统一的模子和一个招制的饭碗,米饭和菜都盛放在一个盘子中。精神病人喝水的杯子是同样的蓝色盖子和白色杯身,为了区别,在每个杯子上都标注了姓名和编号,编号与床位号一致。精神病人都住在人间的集体宿舍,床就是普通的折叠床,配上蓝白相间的床单和被褥,虽然分为几个房间,但是内部的陈设没有丝毫的差别。晴给衫两件、一件棉背心、一件棉妖、一件罩衫、这是上面的,下面的一条棉毛裤,一条腈论裤、外面一条外裤。夏天的话就是短袖拖鞋,再热一点穿短裤、沙滩裤。”张老板)‘‘冬天的话是两件棉毛衫、两件腈论衫、一件稀背心、一件棉袄,下面是棉毛裤、短裤,这些都是统一的,夏天的话短裤、汗衫、长的短的、还有恤短裤。都是统一收拿去洗。”(小辦科)“我们吃饭都是固定坐在一张桌子上,座位也都是固定的。”(大学生)此外,精神病人本身具有的共同特征也表现了极高的同质性。第一就是患病年限长,都是慢性精神障碍患者,有着多次反复发病的经历。第二精神病人为民政救助对象,医疗费用都是街道支付,部分为“三无”人员,没有经济来源、没有工作、没有居住处。第三是住院年限长,对机构产生依赖,情感变得冷漠。“还住过总院,住了大概七八次,每一场三个月,三个月到了就要让你走了,反反复复的,就是住到医院回家然后再住到医院回家。”(老杨)“你住院多久了?住院,年月份到现在,这个医院年月份到现在。那我们算一下,大概快年了,对不对?年年,那算短的?算 第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长的吧,在精防站(设置在区级的精神卫生防治中心)住、天就回家了。“(大学生):上午我们了解到,你已经住了艮久了。十几年了。有没有一个确定的数据?年了”(阳阳)渐渐地,随着时间的推移,精神病人在具有高度同质性的生活环境中,丧失了自我,使自己完全去适应机构的生活,自我的元素逐渐被消磨,日常生活与其他精神病人融为了一体,不能拥有自己的独特性。每个精神病人相对另外一个来说都是一面透明的镜子,看到别人,就看到了自己,没有丝毫的差异。本章小结本章从机构的物理结构以及其特性来描述住院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环境,总体而言,机构远离城市中心,边缘化的地理位置,与社会大众隔离。机构让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患者,同一时间居住在同一个空间内,而且长时间的与家人和社会远离,并且在机构内要受到工作人员的管理和控制。从机构的封闭性、控制性、纪律性和同质性这四个特质来看,都与“全控”的特质有着内在的关联。首先,在具有“全控”性质的机构内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在同一个权威底下,在同一个空间里执行。所有成员各个阶段的日常作息都和其他一大群人一同进行,这些人都被以类似的方式对待,做的事情也都大同小异。这一点反映了其较高的“同质性”,同样对于机构来说,每个病人都是生活在同一个空间内,每天的作息时间也是相同的,围绕吃饭、睡觉、治疗、和娱乐等,而且每个病人做这些事情的方式没有丝毫的差异。而且由于“封闭性”,所以任何事情都要在同一个空间内完成,不同于外面世界的人,娱乐有娱乐的场所,而吃饭又可以选择其他的地方,机构内的各项活动都要在封闭的狭小空间内。其次,“全控”性质的机构内日常生活的各个阶段按照紧凑的时间表操作,一个活动接着另一个活动,而且整套课表都由上层人员按照清楚的规定执行。强制的活动都被放在单一的理性计划书里,目的就是要达成机构所意图的正式或者官方的目标,这个方面反映了其“纪律性”和“控制性”,在机构,每天的生活安排都被制作成了一张时间表,病人每天的生活按照时间表上的流程来完成即可,而且对于精神病人的规定不仅仅局限于每天所做的事情,而且涉及到生活各个方面,甚至触及到个人的生活用品。可以说,住院精神病人生活在一个受到权威控制的环境中,是一片没有自由的天空,这样的“全控”也延伸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美厄文戈夫曼著:《精神病院:论精神病患与其他被收容者的社会处境》,群学翻译工作室译,群学出版有限公司年版,第页。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页第章住院精神病人日常基本生活马斯洛需求层次中最基本的就是满足生理上需要,维持基本生存,包括食物、水、呼吸等。这也正是日常生活中的第一个层次,即日常消费活动,是为了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的日常行为,衣食住行等。住在封闭机构中的精神病人,他们和正常人一样,首先需要满足其基本的生存需求,那他们的日常基本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基本的日常生活中,又会形成什么样的观念?在这一章中,笔者探讨的是住院精神病人日常作息、康复和治疗、“民主”生活以及他们对这些基本生活的感受。一成不变的作息‘‘我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看看电视、唱唱歌,真是没劲,在这里呆着就是浪费时间嘲,我真的想出去啊,出去了还能帮帮母亲做做事,呆在这里就是吃饭睡觉,没意思的啊,呆在这里的时候,两只手就像被手栲锁起来一样。(阮¢¢上面这段文字来自笔者在机构实习期间的一段个案记录,当笔者询问案主每天在机构的生活时,他用“没劲”、“浪费时间”、“没意思”来描述住院的生活。从他的描述来看,机构生活是极其单调枯燥无味的。笔者通过描述精神病人一天的生活、每天活动的范围以及他们对住院生活的感受,来探宄住院病人一成不变的作息生活。程序化的“小时”“每天早晨六点在迷迷糊糊中被病友叫起床之后,洗脸刷牙吃早饭。吃完之后,整理自己的床铺,这时睡意还没有消尽,就在桌子上缓缓神。点过后吃早药,然后继续在桌子上到点钟查房,医生会逐一询问。查好之后,精神病人到圆厅,点半抽烟,这时药性基本过去了。之后,有时候会组织大合唱、脑反射、没事的时候我会拿半导体听音乐解闷,点十分到吃中饭,点吃中药,午睡到点,下午没事就凑几个人打‘‘逃得快”。点半抽烟,点半抽烟,点吃晚饭之后听音乐看电视。点吃完药之后聊天,到点上床睡觉。这段话是笔者要求精神病人具体描述自己在病房里面从起床到睡觉一天生活时,一位病人所做的陈述。我们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到什么?精神病人每天的起床睡觉的时间是被安排好的?每天的生活除了吃饭、睡觉、吃药、简单娱乐、间断的康复活动, 第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还有什么?病人对自己每天什么时间点该做什么事情己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就像一个被操纵的机器人每天完成既定的程序就好。让我们再来看看具体看看精神病人一天的“小时”是如何度过的。根据机构病员作息制度,他们每天的生活是从早晨点分开始的,五点半到六点这段时间是起床和洗漱,在等待早餐的时候,病人都会队在桌子上睡一会觉或者看会电视,每天六点钟机构食堂的人会准时把早餐送到各个病区。点到点分是规定的吃早饭时间,有时候有些病人会在当班的工作人员看管比较松的时候,赖一会床,错过吃早饭的时间,但是这个时候,会有关系好的病人为睡觉的病友留一份早餐。当然,这个“赖床”不是像平常人在周末时间睡到自然醒,他们最多睡到点,这个时候,宿舍的门就要被锁上,他们只能来到就餐的地方。在吃过早饭之后,护士就开始给每个人发早药,病人早晨吃的都是精神科的药,点到点一刻就是服药的时间,这分钟病人不可能全部用在服药上,服药最多需要花上分钟的时间,剩下的分钟,病人基本上是跳在桌子上睡觉来打发的,一直等到医生上班,点分幵始查房。医生的查房不是仔细的问诊,只是每日的常规询问身体情况,一般医生在查房的时候会询问有没有不舒服的地方,不会与病人有过多的交流。作息制度上规定点分到点分是查房和吃点心的时间,对于病人来说,当医生查完房之后,就是自由活动时间,抽烟、打牌、看电视、听半导体、看书看报纸,这些都是病人在所谓自由活动时间主要做的事情,这些事情会随时被机构的其他安排所打断。点分到点分被安排的是康复活动或者洗澡。夏天每天都要洗操,冬天每周洗两次或者三次,洗操的次数依据季节和气温来决定的。每个月会在洗操之前安排一次理发,理发师傅是从外面请来的,院方将业务外包给他人,每个月有个理发师傅到病房中为病人理发。理发的时候,病人就依次排好队伍,一个接着一个轮流进行,相互之间也不会说话。从点半过后,病人就开始准备吃午饭了,这个时候当班的工作人员会招呼大家洗手,护士站在洗漱间的门口,手里拿着洗手液,用上海话大声地吃喝“洗手啦,洗手啦”,大家听到吃喝声,就依次到工作人员那里领取洗手液,然后到洗漱间洗手。洗完手之后,病人就到就餐室的座位坐下等候吃饭,有四名病人站在备餐室,一个站在电梯口等着送来的餐车、两个站在里面的桌边负责“下货”,也就是把菜和饭从餐车上拿下来,一个站在外面的门口帮助打饭。吃饭是病区内每天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到了饭点,所有的医生都会从办公室来到病区,为病人打饭、监督病人吃饭,不允许有不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页吃饭的事情发生。有一次在吃饭时间发生的一件事情让笔者印象深刻:‘‘有一个人不吃饭,医生就强迫他,播着他的牌子让他吃,但是也没有吃几口。后来他就变成医生重点关注对象,每次吃饭的时候,医生都会来看他有没有吃饭,确保他把饭吃下去。”在就餐室内整齐的放着两排桌子,靠门口的一排有三张桌子,另外一边是四张桌子,每张桌子有八个人,这样就餐室内可容纳个病人,另外的四个病人在圆厅的桌子上就餐。每张桌子上都贴有每个人的姓名和各自的饮食,按照饮食类型分类,例如低盐低脂、低脂糖尿病、普食等。这是机构按照病人的身体情况,釆取的合理的饮食配备。每次打饭,像糖尿病这样特殊饮食的病人排在前面,普通饮食的排在后面,因为人数比较多,第一个打饭到最后一个打饭的病人之间存在时间差,有时候,第一打饭的病人已经吃完了,可能最后一个病人才刚刚幵始吃饭。虽然说从点分就开始为午饭做准备,但是真正的用餐时间是从餐车到达病区,病人拿到饭和汤之后开始,基本上每次的用餐时间只有分钟。午餐过后,就到了午休的时间。一年中真正可以躺在床上的午休只有夏天最热的两至三个月,从月份开始到月份结束。其他的月份,宿舍门都是锁着的,病人要肌在餐桌上睡觉,餐桌的面积比较小,个人就胳膊挨着胳膊,身体挤在一起睡觉。午休的时间,就餐室内的电视机不关,伴着电视节目的声音,病人们就在餐桌上开始“痛苦的”午休。从病人的反映来看,他们都希望可以好好得在宿舍里面睡午觉,而不是把简单的肌桌子睡觉当成是“午休”。“我想在宿舍里睡午觉,哪怕是分钟、分钟,给安排一个就寝的地方,现在开着电视机,全在那里睡觉,就那样一个半小时,听着电视机睡觉,简直就是一种折磨(小兵)“我们病人最好要求冬天的时候也有睡午觉,像卫生局那样的。麻烦就麻烦了,就是越越被子,但是睡觉舒服。”(大学生)从下午点半之后的一个小时,又是洗澡或者是康复活动。一个病房个病人,每次参加康复活动的只占到四分之一,剩下的病人就在病房里自由活动,重复着上午的抽烟、打牌、看电视、听半导体、看书看报纸。等到两点半是发点心或是香烟的时间,大家都会拥堵在点心室的窗口,等待工作人员发点心和香烟。工作人员从窗口把点心或者香烟扔出来,病人费力的接着,有时候会被扔到地上,但依然会满心欢喜的从地上捡起自己的点心。病人的点心一般都是家属会客的时候带过来或者是每个月一次在小卖部登记,登记的数量很少,内容也有限,只能是三条烟、三瓶汽水或者是一 第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盒像巧克力派之类的糕点。病人在发到点心之后,只会吃一点点,剩下的留着到晚上或者第二天早上吃。点心时间过后,从下午三点半开始,就准备吃晚餐了,重复着和午餐一样的程序,洗手、等待、排队、打饭、吃饭。四点半晚餐结束,五点是医生和护士下班的时间,这个时间之后,就到了病人的自由时间,这个自由时间不等同于自由活动时间,这个自由时间意味病人可以在没有掌握权力的工作人员(主任医生、护士长)的监督之下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在医生办公室门口唱歌或者大家在一起喝茶,因为茶是违禁品,病人只能在重要的工作人员下班之后才能享用,以免工作人员看到之后,受到处罚。五点到点是病人们的娱乐时间,这段时间也是重复着上午和下午的看电视、看书看报纸、打牌等。等到晚上点一刻,当班护士会来发晚药,一般晚上的精神科药会比早晨多几粒,例如病房叫“大学生”的病人,他早晨的服药量是四粒,晚上是粒。服完药之后,再看看电视、聊聊天,病人们就开始准备睡觉了。从点半开始,就到了就寝时间,经过个小时的睡眠,到第二天点分,病人们又开始重复着昨天的生活。综合以上对精神病人一天生活的客观描述,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生活是被机构安排好的,每天小时中的每个小时都被安排了不同的事情,病人们没有自主安排每个时间段做什么的权利,只能够妥协于程序化的安排。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表住院精神病人作息时间中更加清楚的看到:表住院精神病人作息时间时间段活动内容起床、洗漱早餐服早药、看电视医生查房、吃点心康复活动或洗澡饭前洗手、唱歌、午餐服中药、午休、量体温洗脚或洗澡或康复活动吃点心饭前洗手、读报、晚餐洗漱、娱乐活动服晚药睡前准备资料来源:根据机构作息时间安排整理。这张反映病员作息制度的时间表中,从当天的点分到第二天的点分,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页每一个小时都没有空缺,机构为病人设置了理性的计划书,病人每天的生活就按照计划书的内容一一执行,同时这样的作息时间表也不是以精神病人的需求来设定的。病区中叫“大学生”的病人希望自己能少吃一点药,认为最理想的作息应该是晚上点半睡觉早上点半起床。不过,因为住院,要过集体生活,再加上药物的作用和机构的规定,这个理想的作息时间肯定不能实现。此外,病人们在病房里面的主要活动围绕吃、睡、治疗、康复、娱乐,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活动,天没有任何改变,单调枯燥的活动构成了生活的主旋律。对住院的感受一一“几家欢喜,几家愁”“外面是自由的天空,这里是遥遥无期的铁窗生涯。”上面这句话是病人小生在和笔者交谈时,他告诉笔者自己对几十年的住院生活的感受,小生是因为癫痫关了进来,从年被家人送进来到现在,已经年了,住院年限比笔者的年纪还要大,诊断卡上写着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据小生说,他已经年没有发过癫痫病,但是仍然不能出院,这让他感到很苦闷,住院的日子看不到边。虽然心生压抑,但是早已习惯住院的生活。在病房中,有很多像小生这样的情况,通过观察和访谈,笔者发现病人对住院生活的感受可以借用“几家欢喜,几家愁”这句词来形容,“欢喜”的是目前虽然自己有着精神疾病,但是国家还能提供救助,不用留宿街头;“愁”的是这样关闭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是个头,具体来说可分为以下几种感受表现:压抑的生活在笔者一次与病人在讨论“阳光心园”的情况时,有一个平常不爱说话的病人突然说了一句话“我们这里没有阳光,没有阳光啊”。这句话让笔者感觉有些惊讶,一般来说,没有阳光的地方就是黑暗的,黑暗的让人们看不到希望,而希望一次又一次的被压抑着。从下面的访谈记录中也可以看到多年生活在这里的病人内心充满压抑感:‘‘无聊、枯燥、压抑啊,这个话好像就是对我说的。太枯燥了,没劲。好像他们都喜欢叫,唾唾唾,我听到这个提心吊胆的。我过来啊,真的过不来,我提心吊胆的,好像胸口每天都有个东西压着在的,让我喘不过气啊。”(阮阮)“我觉得这么多年的住院生活让我觉得很困苦,从生活作息上面来讲,既然是休养的话,都不能安排睡午觉的地方。”(小兵)之所以会对住院生活产生压抑的感觉,是由不同的因素造成的。首先是封闭的空间,几十个病人都被关在一个狭窄旳空间内,每个人没有自己独立隐私的空间,周围 第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充斥和自己一样的同伴,几十张脸看了很多年,都没有变过,狭小的空间让病人们感到压抑;其次是工作人员的管控,高压的管控造成病人的心理局限,内心的想法被压制,一旦犯了错误,就要受到惩罚,使得有些病人慢慢将自己的内心封闭,甚至逐渐失语”。下面的这段访谈资料是一位病人告诉笔者关于病人的一些基本情况,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住院生活压抑着病人的内心,逐渐失去语言功能,即便他们会说话,但是表达的欲望被压抑了。‘‘我们这里不管什么情况,普通人来说,再丰富的,学习知识也好,心理知识总是有一定的欠缺性,就是我们病人。但是到这里之后呢,就造成了心理拘限性。对事物的理解有一种恐惧感,再加上惩罚,就不说话了。这里有些人就‘失语啊。我在这里几十年、十几年没听他说过一句话,一句话不说。他有语言功能,比如说偶尔的为香烟为什么的,他着急了他会说话,但是他已经失去语言功能了,这样的,我们这里一大片呢。”小兵)‘‘对这个医院我的感受就是,关人关得时间太长了啊,病人们都在说,这里不是养病的地方,这里是关人的地方。总院住两个月就出来了,那里多快啊,这里一下子关了年,我真是受不了啊。我在这里自己有一种压制,有一种强烈的出院感。”(卩元阮)最后是被限定的生活,在病房里面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都被权威规定好。病人们不能做出任何改变,只能安排即行的规定,做好一名“精神病人”,不争吵不反抗。任何做自己想做事情的愿望都会被打压,限定好的生活让病人们感到压抑。‘‘每天在这里,翻来覆去就这几样,感到无聊。不喜欢呆在这样的环境气氛里,感到有点压抑,我觉得自己还是有价值、有用的人,呆在这里完全是浪费时间,我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小斜枓)“我想出去之后照顾母亲,每天和我父亲一起练字,还可以唱唱歌、吹吹笛子,在这里的话,什么都做不了,每次唱歌我都到洗手间去,怕打扰到别人了,吹吹笛子的话,会被嫌吵的。”阮阮)断裂的生活精神病人常年累月的生活在远离社区、远离家人的封闭环境中,这样的生活让他们产生一种断裂感,他们觉得自己与原先的家庭之间完全脱离了关系,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完全丧失,本来在家庭中所扮演的父亲、丈夫的角色也不复存在。不仅仅是家庭中的关系和角色,与原先的工作也产生了断裂。在入院之前,每个病人都有一份工作,例如修车师傅、机床厂工人、新华书店员工、百货大楼售货员、出租车司机等,在工作中同时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着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和上下级之间关系,但是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页他们一旦入院之后,失去了工作,这些关系都不复存在。病人对住院生活产生断裂感源自于入院后家庭对他们的抛弃、工作的丧失进而与外面世界社会关系的断裂。‘‘我的工作、我的房子、我的哥哥姐姐、我的老婆、我的孩子、我的美术,我与这些都断裂了。我整个人完全变掉了。我与这些,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就是它有种扭断感。”(小兵)“我母亲把我送到了这里,我老婆跟我离婚了,小孩岁的时候就被她带走了,我很多年都没有看过我女儿,我有时候看电视里放关于女儿和父亲之间的电视剧,我就觉得特别难过,心里想‘爸爸又不是坏人,为什么都不来看看我呢’,我现在的生活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跟以前脱节了。我以前还经常跟我浦东的同事去南京东路上面的一家歌厅玩,放松放松,因为我喜欢唱歌的啊,现在我们很多年都不联系了,都不知道变什么样了。”(阮阮)习惯的生活在问病人对住院生活的感受时,他们用的最多的一个词是“习惯”,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关于“习惯”有这么一段话:习惯意味着熟悉、意味着安全、意味着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但也意味着枯燥、意味着缺乏创新、意味着缺少激情,习惯无所谓好与坏,只是在于人们的需求,习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习惯了习惯”。对于住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精神病人来说,他们早已习惯了漫长单调枯燥的住院生活,刚入院的时候不习惯,但是经过时间的流逝,他们觉得对住院生活己经习惯与麻木,习惯不可口的饭菜,习惯不合理的作息安排,习惯被关在一层楼,习惯随时的抽查和检查,习惯病友在一起说说笑笑。“住医院这么多时间已经习惯,医护人灵、护士都关心我们,病友之间打牌下棋也蛮不错,我习惯医院里的生活。“(范儿)“我是街道送进来的,刚进来的时候,我浑身难受,想出院,我问街道什么时候能出去,他们说那是医生决定的,后来又住了一年,我问街道什么时候出去,街道的人再让我住几个月再出去,哪知道几个月之后那个答应我的书记退休了,出去就没有提了,现在我已经都习惯这里的生活了,街道也帮我买书寄过来,每天看看书,也蛮好的。”阿海)“吃饭的感觉嘛,我现在也麻癖了,好的坏的都行,反正有时候烧的蛮好吃的。差的时候也有,看个人,看谁烧的。”(疯子)虽然,住院的生活让病人们觉得早己习惯,但是他们的习惯并不是毫无希望的习惯,他们仍然怀着对于家人或者政府的信任,希望有一天能够出院,这种希望是美好 第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也是至善的,永不消逝,怀有希望的生活让病人们每天习惯的生活变得有盼头。‘‘医院的起居,我已习惯。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等社会制度改革,像阳光工程那样的或者其他的做法,我还想出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有价值的人。”(小辦枓)现实的生活有些病人慢慢得认识到住院似乎对于他们来说是最好的选择,一方面觉得自己存在缺陷,患有精神疾病,跟正常人不能比,出院也找不到好的工作,而且自己年纪大了,外面也没有亲人,无人照顾自己,出院之后很难去适应独立的个人生活。另外一方面觉得现在社会已经完全变了样,跟自己刚进来的时候不一样,生活压力大,竞争性强,担心自己在现代化快节奏的社会中不能生存。基于以上两个主客观原因,他们觉得住在医院比较现实和实际。“在医院里,我们的伙食费是每人元,比起我在家的时候,吃得好多了。现在我也逐渐走向康复,一开始入院时各方面都很难适应,情緒也很不稳定,非食盼望出院,但常期住院治持后,对自己的评价也逐渐趋于理性,你现在让我去教小学生英语,也不行了,我现在觉得机构是我一生最好归宿。”阿海)我妈妈每次给我开天假出院,但是我不到三天就回来了,我觉得在家里呆着有点难受,跟我妈妈说话也不多,觉得不自在,还不如回来,和病友下下棋、打打牌、聊聊天,蛮开心的我觉得我现在有点不能适应外面的生活。”(小邵)‘‘我觉得这里蛮好的,衣服不要自己洗,吃饭也是做好的,我想了一下,如果我出去的话,这些都要我自己做,所以我现在不要出去了,出去了家里也没有人了,我父亲已经去世好多年了,现在上海也没有亲人。”(大学生)或许对于这些认为医院是最好归宿的病人来说,他们认识到现实的情况,做出了目前在受到现实局限下的最好选择。“科学主义”旗号下的治疗既然住在机构内的是一群患有精神疾病的人,那么治疗就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被安排好的“小时”里面也专门为吃药和康复治疗留下了时间,在医学领域,认为吃药具有科学性,打着科学主义的旗号让病人服用精神科药物。让我们来看一段他们参加治疗时的场景:点分一到,误持员就开始招呼一会要参加森田治疗的病人,这个时候病人不管在做什么,都要放下手中正在做的事情,排好队跟着娱对员到治疗室。这次森田治疗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页的内容是电影欣赏,放的影片是前一段时间上映的《催眠大师》,一部电影一般分三次播完,这次正好是电影的最后一段,在电影播放的过程中,病人们相互之间都没有交流,电影结束之后,娱对员问看了电影什么感受,只有一个病人说看到了电影中的病人在被催眠,其他病人都没有任何回应,之后娱总结了几句话,一次森田治疗就结束了。我感到非常惊讶,这怎么可以算得上森田治呢,还不如叫电影赏析课算了,水平上还不够专业。”在机构,这样的场景很普遍,每天上午下午固定一个小时病人参与治疗,但每次不是每个病人都有康复治疗,病人之间轮流参加治疗,治疗的名单由医护人员决定,服药量,服什么样的药以及什么时间参加治疗,决定权掌握在医护人员手中。药物治疗与康复治疗并存药物治疗由于机构不设门诊,病人来住院之前需要出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诊断书,被确诊为精神疾病的人才可以住进来。机构的医生根据精卫中心的诊断书以及病人的病史为病人开药和确定用药量。一般用药都是医保范围内的精神科药物,例如氯丙嚷、氯氮平,如果家属要求服用进口药,机构药房为病人单独进药。医生根据病人的病情调整用药量,发病的时候加药,病情稳定的时候减药,但是由于精神科的药对人体的副作用较大,调整用药会对造成病情不稳定,所以用药量不会轻易改变。“我们就是根据病人的病情来确定用药的,有时候会有调整,但是变化不大,你知道的,精神科的药啊,会对他们的肺、心脏等等啊都有副作用的,我们很少会调整用药的。”(病房医生)但是,病人对治疗毫不知情,对于自己的治疗方案、治疗计划一无所知。工作人员不告知,保持自己的权威。病人如果想知道自己的用药情况,需要向医生询问,但是医生对于病人的询问回答得也不清楚:病人:‘现在用的是新药还是旧药?”医生:“这新药、旧药什么意思啊?”病人:“某教授说我不在试药了,是吗?新药就是以前没人用过的药,旧药就是别人用过的。”医生:“你得问某教授,你用的应该不是新药了吧。”病人与医生的一段对话康复治疗 第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其一,多层次分类康复模式机构根据每个病人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治疗内容,按照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残疾等级、自理能力分为一、二、三、四个类别,其中一类病情最重,大多为重度精神残疾,重度智能低下,生活完完全全不能自理的病人,四类病情最轻,他们大多为恢复期的病人,病情稳定,自知力部分恢复,保留部分社会功能。机构根据不同级别的病人,设置不同的康复活动。另外,机构根据患者年龄、病情、疾病的种类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将相同疾病种类和相同功能的患者放置在一个病区,便于集中开展康复。目前机构有分为六个不同的病区:老年精神障碍康复区、智残功能康复区、精神病治疗康复区、精神衰退康复区、作业技能康复区和模拟社会生活区。具体的康复内容如下表所示:表机构多层次分类康复内容康复区精神病治“精神衰退作业技能模拟社会生活岁以以精神发新入院精患有各种“精神症状多年来精神病阳上、病程育迟滞为神病人,精神疾显著好性症状基本消年以上的主,伴有具有某些病,病程转,残留失,自知力基本精神病不同程度阳性和阴持续年个别阳性恢复,具有较好人,或者的肢体残性症状,以上未缓和阴性症的社会功能,善老年痴呆疾者无自知力解的患状,病情于接触和正常交患者者,精神相对稳定流,具有独立生衰退活能力康复内容生活关心矫正不良全面了解生活行为作业技能回归家庭式居住和护理行为病史技能训练训练环境认知能力培养生活药物和躯简单作业日常生活就业行为的技能训练自理能力体治疗训练自理训练训练怀旧治疗培训社交精神(心开展娱乐体娱技能个人生活的独立能力理)治疗活动训练自理作业治疗培训学习分流康学习社会社会交往技能训技能复,送至文化知识练其他病区适当药物培训娱乐精神卫生社会支持和家庭治疗活动技能康复教育接纳培训职业资料来源:根据机构《住院精神病人康复参考手册》第到页改编。其二,心理治疗由于长期住院的精神病人会存在一些心理问题,产生社会性退缩心理,对社会生活产生回避,并且产生依赖感,因为在机构内日常生活都有工作人员照顾,患者就变得懒散,不愿动手动脑,缺乏自我的主动性,因此,机构在还为精神病人提供心理治疗,目前病人参加的治疗主要有脑反射、森田治疗、团体艺术治疗和作业治疗。这些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页治疗都是从精神卫生中心引入过来,脑反射是病人戴耳机听三十分钟的轻音乐,森田治疗不同于日本原创的治疗方法,而是经过改良之后的森田治疗。在笔者看来机构的各种康复治疗大同小异,是电影课、听音乐课和画画课的结合体,而不是专门的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根据对病房医生的访谈了解到,这些康复活动都有专门的适应症,这是医生确定病人参加的依据,但是笔者观察下来发现,病人参加康复治疗是轮流的,病人分为好几批,每一期有一批病人参加,并不是安排适应症来确定参加病人的。对治疗的感受一一“褒艇不一”对药物治疗的感受大部分的病人对于药物治疗的感受都是正面的,认为药物对于病情治疗最有效。病人觉得药物治疗有效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的:首先是帮助稳定情绪,精神病人的情绪不稳定,容易起伏,服药之后,能够帮助精神病人慢慢平复情绪上的波动;其次是有助于睡眠,得了精神病之后,有时候会变得很充奋,晚上不睡觉,精神科的药物能够起到安眠的作用;最后有利于改良异常行为,比如精神病人出现的幻听,在坚持服药之后,会得到缓解,还有就是肢体动作的异常,吃了药之后,会得到改善。“药物治疗有用,以前我的第一次发毛病的时候,我嘴巴老是想说话停不下来的感觉,医生给我吃中午的药粒,晚上粒,这个毛病就好了。》大学生)“我觉得药物治疗有效的,一方面叫你变得温和、稳重,你脑子好的话,碰到问题善于思考,要是用得药多了也不行,这个脑子就愁住了,就动不过来了。我老吃药的,抵抗力好,药是多了一点,但是还混得过去。”(张老板)病人之所以会觉得药物治疗有效,笔者认为是因为药物治疗起到的作用是可见的,他们看到自己行为的改变,情绪由不稳定到稳定,改变的过程是精神病人亲身体验的过程,他们知道处于“发病期”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然后通过服药之后,病情趋于稳定,变好的自己又是什么样子的。药物治疗明显带来了由“坏”到“好”的变化,这是可感知的部分,因此病人认为药物治疗是有效的,认可服用药物。“药物治疗,我听盛教授说是帮助睡眠的,恢复精神功能的。我自己感觉我应该要吃药的。我进来的时候是患上了疾病,所以应该要吃药的。刚开始吃这个药,我也不想吃这个药,认为吃这个药难过。吃了会不好受,心会坐立不安,而且还嗜睡,睡很长时间,你不想睡还要睡,醒得时候少,睡得时候多。后来慢慢地,我吃药吃得逃过药,后来发病了,这个病很厉害的,很吓人的。我前面吃药的时候就已经在考虑很多问题了,我想想以前是什么样子,现在为什么会成为这个样子,还有你将来打算怎么办,还有跟 第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人家关系也不好,跟医生关系也不好,还有以前你怎么关进来的,以后会到哪里去,我都想了想,想了两次。我发病发得很房害嘛,后来病慢慢得好了,维持了有两三年的时间,慢慢的好了,当中那个时间很吓人的。后来盛医生给我加了药,就是睡觉,一天睡十二三个小时,十六七个小时,我整天都是在睡觉,可能这段时间是在弥补你前面发病的日子,后来盛教授给我调整了药,吃到现在慢慢得好了,大概有八个月,快一年多了,现在病情基本稳定,像正常的一样,什么毛病都没有了,所以这个药物治疗是有效果的”疯子)病人在看到药物对于治疗精神疾病有效果的同时,也看到了药物带来的副作用,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一旦开始服精神科的药物,就要终身服药,如果药物中断,就会造成病情的反复,对药物有依赖性。此外,病人感到服用精神科药物之后,身体机能会受到影响,变得特别嗜睡,产生无力感,整个人看起来有点呆滞。“我母亲说了,你这个药要吃到老死的,我说:‘是是是’。”(阮阮)“我吃了药之后,特别难受,想呕吐,两眼昏花,一片模糊,而且不能走路,两个脚没有力气,下楼都要扶着楼样,我有次吃药,感觉断气了半个小时。”(杜大师)“我一开始是氯丙泰和氯氮平的药,精神科药,现在就单吃氯氮平早晚各四粒。这个药吃多了对自己不好,药性上来了,每天特别困,不吃的话,晚上睡不着觉。一直吃的话,病情就稳定了”(老杨)虽然药物治疗对精神病人产生副作用,但是药物是他们能够正常生活的基础,需要借助药物稳定病情,然后才能够开展其他非药物的康复治疗,然而这些治疗对于病人康复产生作用是缓慢的,一般病人认识不到非药物治疗对于精神病康复起到的作用。对康复治疗的感受相比较药物治疗,病人对康复治疗的印象不是很好,认为是院方用来消磨时间的办法,对于病情没有任何作用,甚至觉得康复治疗是挣钱的手段,认为是“混钱”用的。机构属于国家民政部门,不同于卫生部门的精神病院,它的收费非常低,不能通过开药获得利益,因此利用非药物治疗康复活动,从中获取一定的利益。下面这段对话反映了病人对康复治疗的看法,因为这位病人属于三“无”对象,账户里没有钱,所以院方没有给他安排有偿的康复治疗::那你觉得这些服务和治疗有效吗?你刚才跟我说你觉得他们参加作业治对都是骗人钱的,是吗?都是没有用的,实在没事了,找点事,消磨时间,这里收费,一次要几十块钱。:你们这里脑反射、作业治对和森田治疗都是要钱的是吗?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页;森田治疗不要钱。你觉得脑反射有效吗?没效果。他们纯粹是以挣钱为目的的。为医院带来效益,他们一次要收块或者块、便宜的还要块。我因为是三无对象,所以一次都挨不到,因为我没有钱。—摘自笔者与小辦科之间的对话记录另外,还有些病人觉得像脑反射和作业治疗类的康复治疗就是在“淘桨糊”,“淘装糊”这个词是上海的方言,意指某人打马虎眼,敷衍别人,也可形容某人善于做并不能解决实际情况、滥竽充数的事情。病人在这里用“淘装糊”一词,是指院方提供的康复治疗不能解决看病的作用,只是一种浑水摸鱼的手段。作业治疗中,画画、听音乐、游戏棒,病人认为是一种“幼儿园活动”,幼儿园做什么,这里就做什么,并没有把他们当做成年人来对待。其他康复治疗呢?都是淘浆糊的,没什么效果的,我们上海人讲淘淘浆糊的。:那你觉得你去参加脑反射,参加之后有没有什么改变吗?没什么变化,我倒是希望早点回来。音乐有点流水声、钢琴声、小提琴声,没歌曲的,我们都喜欢听有歌曲的。下午的作业治对,老师都让你们做什么?看看书、拿个什么鸭子、飞机、让你涂涂颜料,你说这是看病吗,他当我们是幼儿园小朋友啊,涂完颜料之后就把掉了啊,就算了啊。他们混钱啊。我听说你们做这个治疗是要钱的啊?是的呀,挺贵的啊。大概是要块,这个作业治疗大概要块。艺术治疗就是他给你讲点艺术的东西啊,这那叫看病呢?——摘自笔者与?长老板之间的对话记录“还有作业治疗,要么不参加,一参加就是三个月,天天要参加,作业治疗就是要画图、要么是听音乐,游戏棒咯什么的,他们是幼儿园活动的,我们都有。”(老杨)也有部分病人认识到康复治疗是有效的,但是这个有效不是直接对病情治疗有效,而是觉得参加这些活动的时候心情得到放松、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身体或者是在表演节目中获得成就感,这些会让病人自身身体或者心理的感觉良好,进而对病情起到帮助。还有这里的康复娱疗活动是行发心情,感觉好一点嘛,对病情也好一点。‘资料来源:互联网:百度百科对“淘衆糊”的名词解释。 第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你刚才说你参加那些活动,有作业治疗、脑反射,你觉得脑反射没有什么效果是吗?脑反射是没什么效果,我发现那个团体艺术对法是有点效果的。团体艺术疗法是什么?就是看看电影啊,或者自己表演表演节目。有什么效果呢?:就是看了电影以后,我增长了知识啊,还有表演节目的感觉,我有一种感觉好像自己演戏。我会有种有能力的感觉,感觉自己演的不错。—摘自笔者与我子之间的对话记录那你觉得其他的,比如脑反射、音乐治疗有效吗?就是放松心情啊,下来半个小时啊。那你觉得听过之后,自己有没有什么变化吗?他们内容很少的,每次都是一样的音乐,听半个小时就没有,脑子慢慢养养精神啊,闭上眼睛,在这方面有帮助。他们让我们参加什么,就要去参加的,名字写上去,要核查的。摘自笔者与老杨之间的对话记录这些可以告诉我们,病人对治疗的感受依据它们是不是可以对自己有帮助,显而易见,药物治疗所起的帮助是病人能够看到的,而康复治疗所起的帮助非常缓慢,病人对它的看法是褒跃不一。这些治疗都属于程序化的“小时”之内,不管病人是否愿意,只要是被安排的,就必须得去做,病房里的每一天是没有自主的“小时”。生活中所谓的“民主,,在机构,工作人员为便于管理,在精神病人中设立“民主”组织,打着“民主”的旗号,实际上是为了更加方便利用病人对他们实施的一种管理方式。“两会”与组长这里的“两会”不是指“政协”会议和“人大”会议,而是指机构内的“民管会”和“伙委会”。“民管会”的全称叫民主管理委员会,在我们国家,有很多组织都设有民管会,例如学校,戒毒所,寺庙等,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民管会是在民警直接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页管理下的强戒人员参与管理、实行民主管理、自我管理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机构的“民管会”就是在机构医护工作人员直接管理下的精神病人参与管理、实行民主管理、自我管理的一种组织形式。在病人的眼里,“民管会”是一个“自治组织”、“病人‘头头’的组织”、“民主管理精神病人的组织。”“民管会就民主管理精神病人的组织,是他们职工指派的。”(大学生)“民管会就是领导病人的,病人当中的‘头子’,我觉得这个是民主生活。“(阳阳)‘‘民管会有个历史渊源的,它是精神病人自治的一个、院方承认的一个组织,病人发起,也是院方承认的。”(小兵)“民管会”的主要任务就是征求和反映精神病人对管理治疗、生活卫生、康复活动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协助医护人员进行学习教育、纪律遵守、生活卫生、康复活动和娱乐活动等方面的事务性工作。在病区,病人们有任何生活上的问题都可以向“民管会”反映,例如洗脸的盆坏了,就可以告诉“民管会”,然后再由“民管会”向工作人员反映。“民管会就解决我们生活上的问题,什么面盆坏掉了,牙刷不行了啊,都是通过民管会来解决的。”(阳阳)‘‘如果你遇到什么难处的话,都可以和他们讲,他们把你的想法和事情反映上去。像前几天,有个病人说他们病房里的病人好的病人没有几个,都叫他来管,他管不过来的,就可以跟民管会说,民管会就可以帮助解决。”(小唐)在笔者的一次观察中,遇到“民管会”的成员在向病人询问开设英语兴趣班的意见:“康复社工部打算把英语班重新开起来,‘大学生’就在病房里问问有几个人想参加的。他先问了阿海,阿海一直对英语很感兴趣,平时就自己看中英文译著,他问都没问就说‘好的呀’,然后‘大学生,又问了坐在自己旁边的‘小邵’,他也表示赞同,坐在对面的‘老杨’听到要开英语班后很感兴趣,连忙说‘我也想参加’。之后,‘大学生’又来到走癖问大家,连续问了个人,都直摇头,表示学不好。最后统计下来,个病人中,只有个人对开设英语班感兴趣。“这位民管会”的成员非常耐心询问每一个病人的意见和意愿,并把这些意见向工作人员反映。“民管会”,主要是由大、小组长组成的,大组长有个人,小组长就是每个宿舍的寝室长,有个人,其中个大组长同时也在担任小组长。小组长的任务非常明确:每天督促宿舍的舍员起床,整理床铺,如果有的病人自己不能把床铺叠‘资料来源:互联网:民管会成员。 第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整齐,那小组长就帮助他拉拉被子,保证宿舍的整洁,另外每次换洗床单和被套的时候,帮助工作人员将整个宿舍的床上用品送给清洁人员。大组长承担的责任就会比较多,要协助职工管理好病人,首先协助保障病人的基本生活,例如负责给病区的剃须刀充电,然后一个一个拿给病人刮胡子;其次是作为工作人员的“助手”,帮助工作人员处理一些事情,每个月负责登记病人的点心需求,然后交给病区娱疗员;最后是收集和记录病人的意见,向工作人员反映。“舍长叠被子,你叠好之后,他帮你屡屡整齐,叠的像个豆腐块,像个方块一样。”张老板)‘‘一般就是约越子(整理被子),拉床单,基本上我房间的越子被子,我都要叠一遍的,阳阳和我一起负责拉床单,别的病人也自己叠的,只是他们叠的不好,我再帮他们加加工。大组长现在有三个人:老黑皮、小生、大学生。每次上大课的时候民管会开会,上大课的时候是讲医学、讲生活方面的东西。大课有几十个病人,规定每个病房要去多少个人,一般每次都是大小组长去上大课。小组长,每间房间里面都有个小组长。每个房间两个,平时有什么事情■么喝喝,平时早晨嘛,叠叠被子什么的。大组长登记点心啊,组织大家填好之后,交给三级护士。饭前给大家读报。”(大学生)民管会”大、小组长的选择也要符合一定的条件,首先是表现要好,思路清晰,不能有与工作人员顶撞的现象以及不能有违规的行为;其次能够帮助其他病人做一些基本实务;愿意为其他病人付出;最后在病人中有一定威望,有一些组织能力。大、小组长的选举,每次先由工作人员提名,然后进行口头投票,得票多的人当选。有些时候,工作人员也会直接从病人中指派大、小组长。“有的是病人选出来的,病人普选,有的是工作人员指派的。每次选的话,都是医生来组织,比方说,会说现在少一个大组长,你们看选谁好。大家都开始提名,提名多的那个人就是的了。有的时候一个小组的组长出院了,要重新选一个,可以再组内选,也可以在组外选。每年还要在大小组长里面选取文明精神病人,每个选四个。”(大学生)“民管会”是由病人自行选举产生,但是要得到院方的认可,因为院方是官方啊。”小兵)“伙委会”同样也是自治组织,全称是伙食管理委员会,负责向院方反映病人对伙食的感受和意见,解决伙食上面的问题,目前伙委会只有名病人负责,这名病人也是“民管会”里的大组长,每月负责登记伙房发下来的统计表,统计每个月饭菜的好坏。‘伙委会’现在就我一个人在做这个事情,伙房里面发来的统计表,统计一下哪个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页菜好,哪个菜不好。”(大学生)‘伙委会’就是今天饭烧得不好的,菜烧胡的,饭夹生的都记下来。”(阳阳)“民管会”和“伙委会”都属于机构内的一种精神病人自我管理的组织形式,图反映病人民主生活的框架:民姓活‘民管会”‘‘伙委会”“酬丨丨隱丨〖广丨—广丨丨大组长小组长(宿大组长名)舍长名)图病人民主生活框架我们可以清晰看出“两会”构成了民主生活的主要部分,“两会”的成员主要是通过选举和工作人员制定的大、小组长,组长有不同的职责和分工,是病人日常基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两会”到底有没有发挥作用,是不是履行了职责,笔者认为还要听听来自“两会”成员外病人的“声音”。对“民主”的感受一一不同“声音”认可的声音”有不少病人觉得“民管会”和“伙委会”是有用的,认可“两会”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认为大、小组长能够帮助他们及时的传递信息,在病人和工作人员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通过“两会”的反映,工作人员就了解到病人们的意见,进而生活得到改善。另外,大、小组长有时候代表病人们的利益与工作人员进行交涉协商,为病人争取更多的利益。“这个‘民管会’总归有点用嘛,你讲了他们就改进了,比如在伙食方面,跟他们讲,他们好改进的。比如昨天那个饭是夹生的,我还没有跟他们讲呢。有个病人说让我记下来,昨天号的晚饭夹生了,一般都反应给营养师和伙房里面的主任。”(大学生)“我觉得民管会是有作用的,我们有的时候伙食不好,可以跟工作人見说的,说了之后会有改善的。其他还有一些误乐活动也可以跟他们反映,对我们的生活有帮助的。” 第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小邵)“我觉得这个大小组长是有用的,在沟通、安排、反映民情都是有一定作用的,比如说这个收储物柜,不给我们用了。在这个时候呢,大小组长就商议反映民情,这个吃牛奶,放三包不行,那放一包两包行不行?那书整理整齐行不行,不要把废旧报纸放里面?这就是一个沟通反映的一个过程。”(小兵)“像病房里面的老周,关于储物箱的事情,他去跟护士长讲了,护士长就答应我们暂时不收,观察一段时间再收。因为他在病人当中威望高,所以他去说的。”(疯子)质疑的“声音”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既然有认可的看法,就会有人提出质疑。有一些病人不认为“两会”能够站在他们的利益说话,即便反映了信息,但是也得不到解决,病人们的力量相对于工作人员的力量是薄弱的,就算院方同意存在这两个组织,也只是形式上的民主,不能够真正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由于在病区内,有不同成分的病人,当初入院的时候,是以不同的身份进来的,有些病人质疑不同的利益群体不能够代表全体病人的利益。甚至还有些病人根本不知道“两会”的存在,质疑它们的真实性。■我觉得这个民管会最好是为我们说话的。现在话,有的时候也有为我们说话,有的时候也没有为我们说话。我希望他是从我们的利益出发,是为我们说话的。为我们说话的话,就是要反映伙食情况,如果伙食不好的话,要向上面反映,进行改善。还有就是有些误乐活动,你们要做什么事情,都会向上面说的。”(小邵)‘‘午睡的问题,已经跟工作人员说过很多次了,但是就是得不到解决,他们说如果病人睡多了,就不利于管理,这个不是一年两年的问题,这已经是很多年了。”(阳阳)“民管会‘‘的这个作用有一定社会成分局限性,在这里有三部分人有刑满人员、社会人员、被家庭抛弃对象,它组成几部分,代表一方说话可以,但是不能全面到大家的利益,我认为代表全体人员说话有局限性。”(阿海)“啊,民管会啊,我不知道有啊,好像我们这里没有吧,我只知道我们宿舍有个寝室长,是老黑皮。”(既阮)从病人对民主生活的评价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两会”的存在确实对于病人的生活起到了帮助的作用,但是这个民主仍然是受控于工作人员的民主,在笔者看来就是在病人中找一些听话的,能做事的来协助管控其他病人,减轻自己的工作负担。本章小结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页本章从住院精神病人的作息制度、治疗以及所谓的“民主”生活三个方面来描述日常基本生活,总体来看,这些生活都是在机构工作人员的安排下进行的,脱离不开机构的管理,病人的每一个行为都要受到管控,内心真实的需求受到了压抑,而且在长时间不变的生活状态的,他们已经慢慢淡忘了一些正常人的生活。从病人对住院日常基本生活的感受来看,分为正面和负面,正面的感受主要是已经慢慢适应了机构的住院的生活,对于被安排好的“”小时已经习惯,而且药物治疗似乎也让病情有了好转,而负面的感受主要表现为枯燥无味的住院生活让病人看不到生活的希望,他们越是渴望回归社会,越是反感这种封闭的住院康复方式,并且药物治疗所带来的副作用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而且住院精神病人的感受被工作人员忽视,他们关心的只是能不能达成机构的目标,病人有没有按照规定来生活。 第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章住院精神病人日常互动与交往与高墙外面的生活世界相比,精神病人的生活交往世界也许更受到他们在一起朝夕相处的几十年的时间以及所生活的环境影响。在外面,也有交往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的情谊,但是这几十年的时间并不是每天都朝夕相处在一起的,相互之间产生交集的地方并不多。但是对于生活在院内的精神病人,几十张熟悉的面孔看了很多年,每天小时都生活在一起,一个人需要应对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病人之间的友好相处也需要经过时间的打磨。在病房里,大多数病人都发展了自己的友情,病人中也形成了各自的朋友圈。当然在他们互动和交往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利益上的交换,并且这样的交换不仅仅局限于病人之间,机构内的工作人员同样也构成了与病人产生互动的一部分。病人的互动对象主要围绕着其他病人以及机构的工作人员。交往与朋友園‘‘一般性的朋友可有可无的啊,我们也是有个圏子的啊,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圏子的啊。圈子都是平时谈吐啊,交往啊,为人处世啊,就是根据我们平时的交往形成的,还要看那个人的性格啊和做人的,不能光嘴巴上说说的。一般我喜欢和比较大方的人交朋友的,首先不能占别人小便宜的,气量大点,谈得拢一点,还有嘛,还有什么,想不起来了。”摘自笔者与病人的一段访谈记录上面的这段记录是笔者在病房中与一位病人谈关于朋友的话题,从他的陈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病房中的人际交往、他是如何选择朋友的。在病人的交往中,产生的友情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成为支持系统中的一个元素。同时,病人在互动中产生自己的朋友圈,这个朋友圈也为他们界定了自己的交往范围。友情的萌生在病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当笔者问他们有没有朋友时,他们都会列举出几个名字来告诉我,这几个人就是他的朋友。他们与自己的朋友呆在一起的时间要远比其他人长,互动的频率也高,彼此之间有依赖感。他们更愿意与朋友在一起打牌、聊天、下棋,做一些消磨时间的事情,当遇到困难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他们会从朋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页友那里得到帮助、安慰和支持,朋友之间,相互交换点心,也从来不会计较,非常了解彼此的过去,了解各自的家庭情况,住院的原因等。他们之间友情的建立,随着住院时间的增加,情谊也会变得越来越深。通常来说,病房中友情的建立是双方互动的结果,一方选择和另一方做朋友,同时他也是被选中的对象,在住院的这段时光中,他们是彼此的搭档。正是与这些搭档一起,病人们度过了远离家人、远离社会的时间,他们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一起接受治疗,一起开玩笑、说笑话,又一起在病房的圆厅里四个人聚到一起打牌,职工下班之后泡上一壶茶,在一起聊聊过去的旧时光,有时候也会高谈论阔,讨论一些专业上的问题,从天文聊到地理,甚至是政治热点,有不同的观点时,也会争得面红耳赤,但是这不妨碍他们作为彼此的搭档,一起生活。病房的日常生活中,朋友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如果没有朋友,在病房中的生活就会更加苦闷,用病人的一句话就是“混得不好”。所以,笔者在病房中看到这样一幕:■下午的时候,有一个精神病人会客回来,他母亲带他假出院,出去吃了一顿饭,回来的时候,提了一些在小卖部买的汽水和点心,手提袋了装了块光明雪糕。他的回来,引起了一些骚动,他把块雪糕分发给了一些精神病人,这些精神病人不是随便发的,我看到他有一个名单,上面记录的一些精神病人的名字,他按照名单发的雪糕。”这名病人是笔者实习时候的个案对象,他曾经告诉笔者他在病房里面没有知心的朋友,只有一、两个能在一起聊上几句的。虽然他的朋友不多,但是他依然会赠送病友点心来维持一般性的朋友关系,以免在病房中“混不下去”。病房中友情的建立,基于很多的因素,病人们选择朋友,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的:拥有相似的兴趣爱好最起码有、个朋友,谈得来的,有、个吧。有的确实是比较谈得来啊,想法观点都比较一致。比如说跟阳阳思想交流交流,他在社会上经验蛮多的。跟大学生交流学习上面的知识,他数理化比较好,我语文英语比他好,我有时候问问他在搞什么创造发明。”(阿海)“我和他们因为臭味相投,所以我们就成为好朋友的我们喜欢凑在一起打打牌啊。”小住院的生活相对比较单调,消磨时间的方式主要有打牌、看书、下棋、打康乐球,在病房内经常会看到有相同爱好的病人聚在一起做喜欢的事情,他们也因为这些相似的兴趣爱好成为了好朋友,有病人说他们这叫是“臭味相投”,因为经常在一起打牌或 第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者看书,相互之间“谈得拢”,时间久了,就变成了亲密的朋友。认同对方的为人处事‘‘我觉得友情就是平时比较说得来的。像阳阳、大学生、银子。还有我要看对方是不是比较大方,比如银子这个人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他妹妹生了腿脚不是很方便的毛病,会客不多,但是他每次会客来都给我不少东西,最近这次会客呢,他给别人一块冰转,给我两块冰砖。”(阿海)我觉得他们待人处事比较随和,主张比较,也考虑别人。一个是性格,另一个是实际交往下来。我和他们也是慢慢交往下来的。借烟啊,我会客两个月一次,点心也不多,借了东西之后,总得到两个月之后才能还,他总是心平气和的对待我,当我是很好的朋友。”小兵)除了兴趣爱好之外,病人们会考虑对方的为人处事,他们倾向选择为人大方,不斤斤计较,不占小便宜,而且待人和善的朋友。在病房,因为不能够与外界接触,而且家人不是每天都能够来会客,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总会有某样东西缺少的时候,这时,如果恰好别的病人有的话,他们会选择用交换的方式来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在交换中,确百分之百的价值互等很难,有些病人会喜欢计较自己的得失,这样的病人在病房内不受欢迎,大家不喜欢同气量小的病人建立友情。生活上互相照顾这种就是人们常说的出门在外靠朋友”,在病房里成为朋友之后,生活起居上彼此之间有照应。夜里饿的时候,点心一起分享;没能按时起床的时候,早饭帮忙带个慢头;生病卧床的时候,能够有人递上洗脸毛巾;吃饭的时候,可以分享从小卖部买来的辣椒酱。病人之间这样的友情可能就是从分享一瓶辣椒酱开始的,逐渐的发展成为彼此依赖的伙伴。有一次,我吃好药,吃了一包泡面,去上洗手间,碍下去一口气缓不过来,我硬愁着一口气,到寝室,一下子摔下去。如果不是他们,我要在地上睡一夜的。我们平常除了交换点心和香烟,他们还会在生活上帮助我的。我和浩子之间,我有会客的时候,吃我的,他有会客的时候吃他的啊,他给我的吃的,要比我给他的要多,因为他条件比我好啊。他对我生活上很照顾,对人彳艮大方。对我比对别人好。”(小辦科)有物资可供于交换这里的物资指的是病人有多少点心和香烟,或者每次会客时用于分发的食物数量。病房里,会客多、点心多、香烟多的病人容易被其他人选择为朋友,相反的,如果会客少、点心少、没有香烟的人在病房中没有什么朋友。可以说物资的多少也决定着病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页人是不是可以在病房中能够生活得如鱼得水,也就是物资决定地位。“物资多”意味着能够参与到病人间的互动中,“物资少”也就说明被排斥在互动之外。你混得好嘛,生活好一点,混的不好嘛,就苦一点。混得好,家人对你好,会客带的东西多,你混得不好,家里人不带东西,这里人也看不起你。(哈哈哈)没办法的,在我们上面也是这样子的。”张老板“我跟疯子好,是因为他可以弄到荼,我弄不到茶。但是我的香烟,大部分都给他了,我不抽烟的,我们这里也由于不交朋友的,没有朋友的没人跟他交朋友的,因为他烟也没有,点心也没有(大学生)病人之间的友情通过一起打发时间,互相交换物品、帮助以及提供情感安慰而逐渐培养起来并延续下去。今天借几根烟,因为是朋友可以延迟归还;会客的时候,好吃的东西一起分享;看到朋友没有衣服了,送一件自己的衣服;不方便的时候,帮忙倒杯水;因为没有会客伤心难过的时候,彼此给予鼓励和支持。从这些住院精神病人的交往中,可以看到他们都扮演着彼此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角色,或是帮助别人,或者是成为被帮助的对象。在互助关系中,交到朋友,并且有自己的圈子。朋友圈的建立在病房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就算是受到排挤,没有朋友的病人,也有自己的圈子,这个朋友圈界定了自己的交往范围,和谁交往,为何交往,如何交往。笔者想借用一位病人一一“大学生”的例子,从他的朋友圈中挑选出几段重要的关系来说明住院精神病人在院内形成的朋友圈。大学生和疯子一一亲密朋友疯子是大学生在病房里最要好的朋友,他们变成最好的朋友经历了一段过程,一开始他们之间没有交流。疯子刚入院的时候住在治疗病区,之后病情好转,进入开放的模拟社会生活区康复,但是因为吵架,就被转移到现在的封闭病区。在这里,他遇见了大学生。刚开始进入到这个病区的时候,疯子表现不好,经常欺负脑子不清楚的病人,与其他病人的关系紧张,大学生就想改变他,于是就主动接近疯子,与他聊天。大学生在与疯子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他在文学方面的优点,就鼓励他没事在院里写写文章,和他一起学习英语句以及练习书写钢笔字。渐渐的,两个人待在一起久了,就变成了相互帮助的好朋友。疯子也在大学生的帮助下,有了改变,现在不再欺负糊涂病人,与其他病人也是友好相处。两个人之间的关系,用大学生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两个人相互之间有个依赖,呆在这里,一个人很痛苦的,两个人一起解解闷就好一 第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点。”虽然在平常的交往中,也会有一些矛盾,但是不会影响两人在病区生活中的彼此照应,大学生和疯子互相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为对方提供生活上的需求。比如说大学生自己不抽香烟,他把自己的香烟都给疯子,而疯子在喝茶的时候也会为大学生泡上一壶。每次会客,家人带来的好吃的,疯子都不忘记与大学生一起分享。大学生说他跟疯子最好,在分吃的时候,拿给疯子最多。或许在病房里,两个人之间的亲密朋友关系离不幵日常起居的方方面面,生活上相互的照应更容易拉近距离。疯子在大学生这里属于亲密朋友的圈子,生活中两人不可分离,对方成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就像自己的左右手,缺了任何一个,生活就会带来不便。“我觉得我们之间是很亲密的朋友,比一般朋友要更近一步,我是根据吃东西的级别来分的,疯子跟我最好嘛,我給他多吃一点东西。疯子待我也蛮好的。有一次他助友来看他,买了多东西,后来他给我吃那个草莓酱、蓝莓酱,还给我吃那个香肠,夹在面色里的,他托人买的那个河缓鱼,蒸好的,他也请我吃。”(大学生)“我们这里要是关系好的话,就整天在一起。反正他(大学生)有时候想到我了,就跑到我这里来看看我。我们之间离不开谁的,我们就在这么个空间内,肯定是要呆在一起啊。“(疯子)大学生和阳阳—做事搭档阳阳是大学生的室友,两个人一起担任宿舍长,每天一起帮助病房里面的其他病人整理床铺,督促室友起床,协助工作人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每个月收齐宿舍的床单,拿给洗衣房的工作人员,通过在一起做事,两个人之间变得很亲近。另外,大学生和阳阳都是在病区表现积极的病人,乐于参与到各项的活动中,他们还会经常一起参加康复治疗,相互之间分享一些信息,比如串珠这项手工活动,刚开始只有阳阳一个人参加,但是由于他和大学生关系要好,就邀请他一起加入到串珠中,之后大学生也在串珠中渐渐找到了乐趣。他们还一起负责病区的流动图书站,登记病人借还图书的情况,阳阳保管图书车的销匙,大学生保管记录本,两人之间配合很默契。由于他们两人经常在一起参加活动,笔者一幵始接触他们的时候,以为他们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是最好的,但是深入了解之后,发现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比不上大学生和疯子之间的亲密。对于他们之间的关系,大学生也是用吃东西的多少来衡量的,相比较疯子,只要给阳阳吃一点东西就可以了。阳阳属于大学生另外一个朋友圈一一由于共事而建立的关系,是一起做事的好搭档,这个类似于人们社会关系中业缘层面的关系。‘‘阳阳的关系远一点,给他吃一点东西就好了。”(大学生)“我和大学生关系好一点,因为我有什么事情都会跟他说,串珠就是我让他去的,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页我知道什么信息都会跟他讲,我们在一起参加活动蛮开心的。(阳阳)大学生和阿海—看书伙伴阿海在病区里英语水平最高,喜欢看书,尤其是中英双语杂志,经常能看到他拿着世界名著在阅读。大学生也喜爱阅读,所以就自然而然和阿海来往比较密切,经常和他在一起交换书看,讨论学习上的问题。阿海擅长文科,大学生擅长理科,他们之间也会互相请教,交流一些自己思考的专业问题。大学生和阿海之间的交流仅限于在学习上沟通,生活和康复方面涉及不多,他们两人的朋友关系建立在共同的兴趣爱好上面,这是与前两个圈子不同的地方。“我跟大学生交流学习上面的知识,他数理化比较好,我语文英语比他好,我有时候问问他在搞什么创造发明,有的时候借书大家互相借点,有的东西的话,大家吃来吃去,我给你一点,你给我一点,互相吃点东西。”(阿海)“我喜欢跟阿海一起交流交流英语方面的东西,居委会给他买的书,他看过之后都会给我看,分吃的话,阿海也要分一点的。”(大学生)大学生和阮阮一一点头之交阮阮与大学生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但是平时没有什么交流,就是坐在边上的时候,聊上几句无关痛痒的话,比如问问会客的情况。阮阮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其他病人中的一个,没有什么交往,仅仅保持的友好的关系,不会发生冲突,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混得过去”的关系。这层关系在大学生的朋友圈中靠近边缘,离核心部分的亲密关系最远,在分享吃的东西时候,不用分给阮阮,也不会出现在好朋友的名单中。‘‘我们相互之间关系都还可以,都是混得过去的关系,没什么关系特别不好的,大家都蛮客气的。”(大学生)上面的这些关系都是从“大学生”的朋友圈中挑选出来的,虽然他和大多数的病人都保持一种友好相处的关系,但是他形成了一个自己的朋友圈。在这个朋友圈内,会有亲疏远近的区分,处于核心的部分是不可分割的亲密朋友关系,这种关系的朋友可能只有一个,其次处于核心之外一圈的是一般朋友关系,类似于人们在业缘或者是趣缘形成的社会关系,这样的朋友可以有很多,大家在一起分享信息,互相学习,最后处于边缘的是“点头之交”,这些人游走在朋友圈边缘,可能有时候会进来,也有可能会游走,游离不定,在圈内和圈外徘徊。写到这里,笔者不禁想到了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描写的差序格局,他认为我们的格局像是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对于住院‘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 第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精神病人来说,他们的朋友圈也像这一层层的链漪,一圈圈得推出去。互动与交换关系笔者在病区内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大厅里,一名精神病人正在帮着另外一名精神病人捏腿,我开始以为他纯粹出于好心帮他捏捏腿,但是事实上,当享受捏腿人手中的香烟快要吸完的时候,就会把还没有灭的香烟头递给帮助捏腿的人,他用捏腿来换取香烟头。”这是病人日常生活互动中的一个场景,其中一个病人用捏腿的方式来跟其他病人换取香烟,这样的情况我们很难在其他性质的机构内看到,在外面,相互之间给一根香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对于住院的精神病人,想要获得一根香烟头都需要用交换的方式,那香烟或者其他的点心对他们来说有什么意义呢?他们之间的交换关系又如何通过这些媒介呈现?笔者将在这一节中进行说明。互动中的纽带符号阎云翔在《礼物的流动》这本书中认为礼物可以被视为人际关系的标识或者如戈夫曼所称的“纽带符号”,因为礼物来往既是馈赠者和接受者关系之性质的证据。如同礼物一样,在住院精神病人的生活中香烟和点心这样的物资是互动双方交换关系产生的证据,因此,笔者认为香烟和点心可以被视为“纽带符号”,其中香烟的意义更为明显,在病房中,香烟被赋予了三种含义,在这三种意义中发挥着“纽带符号”的作用。“生活必需品”笔者观察的病区,全部是男性精神病人,香烟己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哪怕香烟对身体有害,但是他们依旧依赖香烟,有病人开玩笑说他们的肺里需要尼古丁。病区内一共是个病人,不吸烟的病人不到个,这部分不吸烟的病人,其中一些是在院外的时候就不吸烟,还有一些因为香烟不够抽,但是又碍于面子不想向其他病人借,所以把烟戒了,其他个病人都吸烟,吸烟的人中也有部分病人原先在院外不吸烟,但是住院之后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开始染上吸烟的习惯。‘‘我一开始在外面不抽烟的,但是进来之后,大家都抽,我不抽干嘛呢,反正无聊也没有什么事情做。”(杜大师)我在外面的时候抽到没有现在多,以前一天吸不到根,现在一天根都不够,‘阁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和社会网络》,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页我觉得内心苦闷,就想吸烟。”(小兵)从上述病人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到香烟在病区的需求量相比较院外有增长,病人对于香烟的依赖程度有所增加。根据机构的吸烟制度,病人的香烟被放在点心室内,由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保管,每隔一天发一包香烟,病人两天的吸烟总量是根,平均每个病人每天只能抽根烟,但是这根烟完全不能满足有些病人的需求,存在着供需紧张,因此一些平常不吸烟的病人在会客的时候买来香烟,发给其他病人,以缓解用烟紧张的情况,下面一个病人叙述就可以反映这点:居委会来看我时候带了香烟,买了两条,一人一包,我自己不抽烟的,都是分给别人的我每次出去会客吃饭,我每次都会带点香烟进来,最起码两条。这里吃香烟比较紧张。不是你想吃多少就吃多少。限制每个人两天一包,定量是根,一般觉得都不够,香烟非常紧张。我每次做做好人,知道大家缺香烟,就给大家带带香烟。关系好的,关系一般的我都给。”(阿海)在病房中,病人获取香烟的渠道有很多,可分为正规和非正规的渠道。正规的渠道主要有:每次会客时,家属带进病房的,家属带来的香烟也要交到点心间,不能私自保管,放在身上的香烟数量不能超过一包;每个月病人可以在机构的小卖部登记点心和香烟,每次可以登记三条香烟,然后由小卖部的工作人员送到病房,但是只有在机构的个人账户里面有钱的病人才可以登记。当这两种渠道不能满足需求的时候,就会出现别的方式来换取香烟,一些非正规的办法,这里的非正规是指不能被机构官方认可的,病人私下发展的,但是机构对于这些非正规的渠道不会禁止。没有烟的时候,病人会向其他病人借,既可以私底下借,也可以通过职工来借,因为是非正规的方式,有时候通过职工借的话会遭到拒绝:“这一周我没有姻了,我跟小辦科借的香烟,通过职工手里借的,第一天的那个职工还不同意我借,第二天才同意我借香烟的。我事先和要借的那个人说好,然后到职工那里,等我有烟的时候,我就直接私底下还给借我烟的那个人就可以了,也不需要跟职工说了。”(小兵)小兵在第一次借烟的时候,工作人员就没有同意,通过职工借烟,要看人,有些职工不愿意承担因为借烟可能造成的后果。因为是借所以必须有还,如果说借烟的那个人没有换,可能借给他烟的那个人就会找工作人员的麻烦,所以为了避免冲突,有些职工不愿意帮病人借烟。另外,没有烟的时候,病人还会拿自己的东西和别人交换,在病房里,香烟可以和任何东西进行交换,也就是接下来要说的香烟被赋予的第二种含义。除了交换,香烟还可以在打扑克牌牌的时候成为“赌注”,输赢的筹码,有些病 第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人会在打扑克牌的时候赚到一些香烟。如果借不起香烟,也没有东西交换香烟,不参加打牌的话,那只能问别人“要”,要香烟抽也不能要到一根完整的,只能是别人抽剩下的香烟头,而且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给。“要”香烟抽的病人在病房里面被其他病人看不起,在病人中的地位低下,被叫做“小三子”。“混得好叫你张大哥,混得不好叫瘪三,小三子啊,抽烟就捡别人烟展股,没有尊严的。”(张老板)“没有物资的话,日子就不好啊,那样的人就抽别人的烟底股。”(大学生)在病房里,香烟已经成为病人生活中的必需品,就算是不抽烟的病人也会买来香烟发给其他的病人,拥有香烟数量的多少,也决定了在病房地位的高低,正是具有这种不可或缺的意义,就构成了香烟的第二层含义,被当成病房中的“人民市”,用于交换各种物品。“硬通货”在经济学中,“硬通货”是指国际信用较好、币值稳定、汇价呈坚挺状态的货币,可以再全球范围内交易,并且可以作为可靠稳定的藏手段。目前可以用作“硬通币”的主要有美元、英镑等,中国的人民币只能算是区域内的“硬通市”。在病房内,因为病人不能够私自保管钱,所以香烟就代替了钱的作用,可以与任何东西进行交换,病人将其称为病房中的“硬通币”,肯定其价值。一般用于交换的香烟价值在四元钱,十几块钱的香烟不会拿来被交换。病人根据所换东西的价值来确定香烟的根数。下表是笔者根据病人的交换情况整理出来的“价位表”: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页表部分香烟交易情况香烟(根数)可换商品半个小时捏背个馒头根一个盐蛋根一小包猪肉脯—个排骨根一包泡面一瓶毫升汽水一包牛奶根一个苹果根一块德芙巧克力根一包泡面(夜里)根一本书升汽水—盒肉松—壶茶包一袋小核桃肉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病人在用香烟进行交易的时候,实际上是高于商品本身的价值,例如一根香烟换一个馒头,市场上一个馒头至少买角钱,但是在病房里一根只值角钱的香烟就可以换下来。病房里的这种交易原则已经固定下来,有时候也会根据商品包装上的标价来协商交换香烟的根数,有些的话就是已经形成的固定价值,与商品本身的实际价值无关,例如一壶茶的价钱就是根香烟,与茶叶的实际价值不相关。在病房中,只能香烟多的人才能与别人去进行一些交换,有病人将这种交换称作是“做生意”:“我其实是不差烟的,但是我要做生意的啊。我做得这个生意有大小的啊,比如一瓶升的可乐,一包哈德门就可以换回来了,四块钱的,可乐小卖部买块的。”(小辦枓)小蝌酙在病房里算是有香烟比较多的病人,经常会有些病人来找他借香烟或是换香烟,因为是拥有香烟的一方,就占有优势,可以决定所换商品的交换价值,有时候在香烟紧缺的时候,有些病人为了换得香烟,就会“贱卖”自己的东西,就算在实际中买元的汽水,用元钱的一包香烟就可以换来。另外交易香烟时,病人们还会衡量对方与自己的关系:“要是跟别人换的话,是有附加条件的,但也是要看人的,看我们之间的关系,朋友就不要了,一般性的朋友和好朋友都不要的,平时对我对不上的或者一直有时候我落魄的时候他嘲笑我的,都会要附加条件的。”(小辦枓)病人在这里提到的“附加条件”指的是“会客的时候要给点好处”,这个好处是额 第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外的,在所交换东西之外。交换时,加不加“附件条件”要看对方与自己平时的远近以及关系的好坏。关系好的可以不要“附加条件”,不好的话除了本身的交换之外还需要其他的好处。此外,关系的好坏也影响交换的价格,比如本来一包泡面要根香烟才能换来,但是如果关系好的话,只要根甚至可以一根香烟都不要就送给自己的好朋友。香烟作为病房里唯一的“硬通货”,在病人的生活里必不可少,甚至不抽烟的病人也会在会客时买来香烟用于交换自己想要的东西:‘‘我每次发香烟的时候,都会事先把名单写下来,读个名单就发一包。这个名单就是根据谁吃不吃香烟来确定的。我给他们一包香烟,他们在会客的时候会给我别的东西,比如那个小健,我给他一包烟,他就给我一包蛋黄派,还吃了杯毫升的汽水。”(阿海)“赌注”在与病人交流的时候了解到,他们在打扑克牌的时候,会用香烟作为“赌注”,就像我们平时打牌的时候输的一方要给赢家的钱,但是在病房里不能拥有钱,所以香烟就作为替代物,成为打牌时候的“赌注”。“两对两,假如我跑头家,抓住别的家两个人,要付四根烟,如果抓住一家,付两根,一人一根。如果没有抓住,不用付钱。一场下来,一个人大概输根烟左右,一般我输得比较少。”(小科)上面这段话是病人在向我介绍他们如何用香烟当做赌注,以及在打牌中的输赢情况。一般情况下,病人四个人一起打“逃得快”,有时候还会有一个员工,“逃得快”是一种玩扑克牌的方式,这段时间在病区里比较流行,顾名思义也就是谁最先出完就算赢,通常坐在对面的是一家,输赢绑定在一起,输赢根据出完牌的顺序来确定。如果有人第一个出完牌,表示他赢了,但是这个时候还不确定对手要不要给他香烟,因为他对家的出牌情况还不知道,倘若对家是第二个出完牌的,那么他们两就在这一局中完胜,对手要给他们四根烟,两个人一人两根,如果对家是第三个出完牌的,那第四个出完牌的对手就要付给他们两根烟,一个人一根,那要是对家变成最后一个出完牌的,那就相当于平局,不用付香烟。通常病人在选择对家的时候,都是自己固定的搭档,而且每次打牌的人基本上都是固定的那四个人,其他的病人偶尔参与到“赌烟”性质的打牌中。因此,经常打牌的人就会获得比其他病人更多的香烟。当香烟变为赌注的时候,就会容易造成冲突发生,在病房中,病人会因为打牌中的输赢产生矛盾: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页“就为了一句话啊,他们四个人在赌香烟,张老板叫小龙不输不赢不要来了,阿定就骂了一句,张老板就轻一点点了他的头,他说你管到我头上来了。阿定要准备打了,被我们拉开了,后来结束了,阿定偷价打了张老板。有时候就为了一根两根烟,就打起来了。”(小枓)病人之间像这样因为赌烟产生冲突很常见,打牌中总会出现输赢,当赢的一方不想打的时候,但是输的一方还想继续,就有可能引发口角,就像上面小蝌抖描述的那样,输烟的病人或许因为自己没有赢,还想再打下去,看看自己是不是可以捞点回来,就不愿意停止打牌,但是他的对手正好处于不输不赢的状态,别人叫他不要再打了,就引起了输的一方的不满意。互动中交换关系呈现在机构,精神病人之间的互动是以互惠性质的交换活动为基础,物品交换总是与人际互动联系在一起,在前面提到香烟就是病人进行交换活动的主要承载物。就像马林诺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通过对太平洋土著人的研宄中,他阐述了原始群体以互惠为基本特征的生活方式,认为互惠性的交换活动是原始人结成社会群体、维持交往关系的基本条件,互惠性的交换包括物质或者声望,住院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也一样,用香烟或者点心进行交换,表面上看起来仅仅是物物之间的交换,但是在物物的交换也是他们之间关系的维护。霍曼斯在解释社会交换形式的时候借用了古典经济学的“成本”和“报酬”,“成本”指人们在社会交换行为中为获得某种利益,或为实现某种目的而预先作出的支付,例如为从事某项工作而接受的专业训练。“报酬”是付出一定成本之后而得到的回报,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利益,也可以是声誉上的赞同。在病房内,精神病人的交换关系中的“成本”主要有:点心,病人中把生活中能够获得的任何吃的东西都称作为点心,例如饼干、泡面、汽水等,这些是在病房中常见的点心;会客时家属带的东西,主要为食物,能够和其他病人一起分享;吃饭时候的肉类,例如排骨;体力上的付出,例如为其他病人按摩。“报酬”主要有:香烟,这是在交换关系中换取的最重要的报酬;食物,这部分的食物是通过先付出自己之后而换得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病房人际关系的维护需要依赖物质上的交换,用病人的话来说就是如果混得好的话,会客的时候都要分很多吃的东西,这样才能换到在病房中的友好相处,要不然就会被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年版,第页。同上。 第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其他病人看不起。在病房中经常可以看到病人之间的交换,下面的一段话摘自笔者的观察记录,可以看到病人之间是如何进行交换的:“中午,病人的菜是香蒜青菜和糖醋排条。我看到阿发把自己碗里的排条一根不剩的都捡到了小桝科的碗里。我看着觉得很吃惊,难道他不吃肉吗?为什么还要给小辦科呢?我知道在这里面,不会轻易就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都是交换得到的我问小辦科说,为什么阿发不吃肉,要把碗里的排条给他吃。小科说因为相互之间关系好啊,平时双方之间能用得到的对方。比如说小科枓用到吴来发的地方就是,在他不吃肉的时候,把肉给他吃。当阿发想借烟的时候,小科枓就毫不犹豫的把烟借给他。当然这个烟都是要还的。小辦枓说他之所以关系这么好是因为每次会客的时候,都会很多吃的给其他病人,比如昨天,他叔叔来看望他,就从小卖部买了多块钱的汽水和饮料带给病房里面的病友。在病房里,就是这样的一种交换关系,这次会客,你给我吃,下次会客我就發你吃。”小蝌抖和阿发之间的互动中,阿发的排条和小斛抖在会客时分发的汽水和饮料就是交换行为中的“成本”,能够借到香烟是阿发的“报酬”,而小斛抖用分发点心换来的是好关系。病房里发生的一切常常让笔者觉得,在封闭的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凸显的更加明显,任何东西的获得必须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比如说病人会客分发点心的时候,会事先写下分发的名单,在名单上的人都是以前也给过他东西吃的,就是说你之前给过我,我也才会给你。当病人在发完点心之后,需要把家人带来的东西放在点心间,如果有人帮他运货了,那作为交换,他要给运货的人一瓶汽水,像这样生活中的小事,也需要给好处。另外,病人交换关系中呈现“稀有资源原则”,霍曼斯用这个词来解释交换权力的获得,也就是说如果你能提供交换的东西越难得,那你就能获得较高的交换权力。香烟可以说是病房中既常见又稀缺的资源,因为病人常常需要香烟,所以就变得很紧俏,一旦当自己口袋中没有香烟的时候,就需要通过借或者换的方式,从别人手中获得香烟,这时,拥有香烟的一方就在交换中有较高的权力,而且香烟又是病区里普遍性的需求,因此这个交换权力就更大。病人与工作人员在病房中,除了病人之间的互动之外,他们接触最多的人是工作人员,这里的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和护工。平常医生和护士都在自己的办公室,在病区的时候基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页本见不到他们,每天只有一两个当班护工看管病人,病人是在工作人员的管控之下生活,他们之间的互动也呈现出来不对等的关系,与工作人员的互动中,“听话”是最好的相处之道。不对等的互动走进病房,根据穿着,一眼就可以识别出谁是病人,谁是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穿着工作服,医生和护士的是白大褂,胸口带着每个人的工号,护工是浅蓝色的套装,胸口带着胸卡上有姓名、照片和级别,而病人的服装就是统一的院服,胸前会有机构的标志。从衣着上病人和工作人员之间就有区别,病人是将展现自我的衣服脱掉,换上医院统一的服装,工作人员则是在自己的服装上面穿上了一层代表自己身份的保护伞,来发出“管控者”的信号,从衣着上,病人和工作人员之间就存在着不对等的关系。另外,从病人和工作人员各自的空间来看,工作人员可以自由出入病区的各个角落,包括病人宿舍、就餐室、治疗室以及办公区域,但是病人能够自由出入的区域只有走廊、就餐室和阳台,工作人员的办公区域是禁止进入的,只有当职工下班之后,才能有机会进入白天禁止的空间。工作人员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他们之间建立一道间隔,表明两者是不同的,工作人员高高在上,而病人的地位就相对较低。这种地位上的差别体现在两者之间的对话上,工作人员用自己对待病人的语言或者是态度来体现关系的不对等。下面的这个发生在就餐室的对话,就可以体现:病:‘‘我想拿房间钥匙收一下衣服。”工:(没抬头,继续玩手机,过了一会之后,抬头)‘‘啊?”病:‘‘拿一下房间的胡匙。”工:“拿房间钥匙干嘛?”(一边说话,一边继续玩手机)病:“我怕一会要下雨,想收一下桂在房间窗子上的衣服。”工:‘‘现在不行,还没有到时间。“然后病人在工作人员面前坐了一会之后,就无奈的走开了,期间工作人贵还是继续看手机,没有看过病人一次。从病人和这位工作人员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工作人员对于病人的需求予以拒绝,在说话的期间,只抬头看过他一次,带着一种轻视的态度,从语言上,表现出一种高高在上。病人有时候自己也会感到关系不对等:“我们觉得不平等啊,他们好像比我们高一级,他们是医生啊有时候讲话不理眯我 第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啊,抽香烟没到时间都是不行的。”(阳阳)而且病人往往对自己的治疗方案、治疗计划一无所知,被排挤在决策信息之外,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够出院。工作人员对于这方面的信息不告知,可能是出于保持权威的目的,便于对病人的管控。下面是一位病人的描述:“我们就是病人啊,本身就是残疾的,我们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不平等的,我们说话不算数的,我们想出去,他不放我们出去的,他们有时候说我们神经。”(老杨)老杨的话中带着一点自卑感,他觉得自己有精神病这一点上,就和工作人员不平等,只有他们说话也有用,而病人说的话是无力的。笔者在病房和病人交谈的时候,有个病人说,他不想跟我说话,因为这里(指机构)说话都没有用。在他和我说这些的时候,有个工作人员在边上大声的对他说“发毛病啦!”,让他闭嘴,不要讲这些。这个时候病人的话语权受到了工作人员权威的侵犯。此外,工作人员有时候还会利用权威让病人帮自己做一些事情,这些事情本应该是工作人员的职责,但是由于一些原因他们让病人来做。每次病房开饭的时候,有四名病人站在备餐室,一个站在电梯口、两个站在里面的桌边,一个站在外面的门口,这四个人都帮助职工为病人打饭。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些,准备记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时,一个病人告诉我这些不能写,因为领导看到不好。后来我才了解到,在机构不允许工作人员要求病人做事,像打饭、擦桌子都违反规定,机构这样规定的初衷是为了让员工为病人服务,但是在病区中经常会有工作人员要求病人帮忙做事,这一点反而让病人觉得不平等:“我们不平等的,他们做得事情都叫我们做,比如说换床单、被套,都是护士要做的事情,但是他让我们自己做,有时候二楼的病人把床铺搞脏了,也让我们去换。”(小科)病房中,病人与工作人员的大部分互动让笔者觉得都不对等,有时候在和病人聊天的时候,当病人说出一些对机构不满的话时,我的内心也充满纠结,一方面他说的是我论文想要收集资料,一方面我又担心他说的话工作人员听到之后,会制止,甚至会不允许我再进去收集资料了。其实,有些时候病房里也会出现病人和工作人员平等相处的画面:“吃过饭后,就到了自由活动的时候,外面的大厅,又有四个人在打牌,其中有一个是员工,其他三个是经常打牌的精神病人,在打牌中他们会以香烟作为赌注。员工已经输了好几局,脑门上都有点冒汗,但是他还得和精神病人一样,去支付赢家的香烟。”在打牌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和病人似乎就是一种平等的关系,病人会被平等的看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页待,有时候工作人员牌打错了,也会被对家的病人指责。输牌了,也不会因为是工作人员就不需要给精神病人香烟,在打牌中一视同仁。但是,仔细想想,这可能也是一种不对等,有时候病人不想打牌,但是又因为工作人员的关系,不能拒绝,只能陪他打上几个小时。毕竟在病房中,违背工作人员的意思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听话是王道笔者第一次进病房的时候,社工跟病房里一个叫阳阳的病人打了声招呼,意思是告诉他笔者来这里的原因,让他配合一点,有什么需要的时候帮忙照应一下。看起来,他和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相处的很好,我对他为什么和工作人员相处的这么融洽感到非常好奇,就问他原因,他告诉笔者两个字听话”,他的原话是这样的:“就是听话啊,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在我们这里,如果你表现得好,听话啊,工作人灵就会对你多关照。”(阳阳)从阳阳的话中,可以知道“听话”是病人和工作人员之间相处之道,也就是说要想在病房过上好日子,除了要有点心和香烟这样的物资外,还必须和工作人员搞好关系,而和工作人员搞好关系的办法就是“听话”。“听话”首先意味着病人不明目张胆的违反机构规章制度;其次工作人员交代的事情要做好,比如清理床铺这样的事情;最后是工作人员说一不二,不能和工作人员对着来。在病房里,如果“听话”,还会有一些额外的好处。“大学生”说有时候别人去找工作人员拿宿舍朗匙拿不到,但是他可以拿到,原因就是他老实、听话,所以工作人员对他很信任,很多事情就会交给他做。因此他相比其他病人也获得了一些特权,比如说,进入护士的办公室为病人的剃胡刀充电。一般情况下,病人不允许进入工作区域。有时候帮助工作人员做事,还会得到报酬,比如发几根香烟,阿里告诉我他因为帮助工作人员换洗床单,获得了一包烟,但是他不抽香烟,就跟别的病人换了一盒肉松,吃早饭的时候放在粥里。另外,如果“听话”,就会获得更多走出“院外”的机会。在机构,有时候会组织病人外出,到社区精神病人日间照顾机构进行互动,在一次这样的活动中,笔者发现能够出院的病人全部是平时表现好、听话的病人,比如“大学生”和阳阳。病人能够获得的这些好处全部都要以“听话”为前提“帮职工劳动,听他们话,他们就会对我们好一点,吃饭多加点菜、多给几根香烟,上面的香烟很缺的啊,两天发一包,关系好一点的话,就会多发几根香烟,他们自己的香烟。”(老杨)“听话”可以说是病人在与工作人员相处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 第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出来的,他们觉得对于目前的住院生活,与工作人员之间,最合适的相处方式,即便是无奈之举,但是为了在不好的生活中过得好一点就必须要听话。然而,在面对与工作人员之间不对等的关系中,他们也会有抗争,最终会选择一种合适自己的生存方式。本章小结本章从住院精神病人相互之间交往中朋友圈的建立,互动中交换关系的呈现以及病人与工作人员之间不对等的关系来描述日常生活中的互动。从表面上来看,这些友情的萌发以及朋友圈的建立不能反映文章的主题,然而,在这背后却体现机构这个生活环境对病人之间互动的限制。首先病人之间友情的建立最重要的一点是对方是否有点心或者香烟进行交换,由于在机构内长期生活,难以与外界接触,住院精神病人很多的基本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例如,每天吃统一的食物,不能像外面的大众可以自主调节饮食,正是因为客观生活环境的局限性,他们发展出了以点心交换为基础的友情。其次,香烟作为住院精神病人日常互动中的交换媒介,也同样是在需求得不到满足之后的权宜之计。总而言之,从病人之间互动是在受到机构环境限制之下发展出来的不同于外面生活世界的活动,虽然他们有着与我们同样的日常生活需求,但是生活在“封闭”的机构中,难以得到满足,因此发展出不一样的互动方式。同时,病人与工作人员之间的互动也彰显着机构的权威无处不在,而病人受制于权威之下。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页第章住院精神病人日常生活战术和策略德赛托用“战术”一词来形容弱者的日常生活实践,指弱者如何利用空间、时间、身体和各种资源等进行顺应或反转局势的“微小抵抗”,从而抵制或反抗强势的生产力量和社会秩序的压制与规范,这种抵抗是在规则范围之内的运作,在受限在空间里寻求自我实现。这种“微小抵抗”的生存战术也出现在住院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中,他们长期受到机构权威的压制,受制于各种规章制度的“规训”,但他们同时也会寻找“钻空子”的机会,去调试自己的生活。另外,在进行微小抵抗的同时,不同的住院精神病人也发展处不同的生活策略。微小纖“我一开始来的时候不适用,想想外面的日子啊,在这里呆着浑身难受,晚上躺在床上想着就睡过去就好了,医生让我参加治疗,我就不理眯,跟我说话,我也不爱搭理的,拒绝他们,但是没用的啊,他们就拉我去做电麻仪,没办法啊,后来慢慢就不会正面反抗了,乖一点之后,他们对我们也時眼闭眼的,现在好多了。”(阳阳)上面这段材料是病人在向笔者讲述他是如何不断调试自己,逐渐适应机构生活,刚入院的时候,面对机构的拘谨生活,釆取回避不理採的抵抗办法,但是机构回敬给他的是残酷的惩罚,惩罚让他变得顺从,在不违背权威的原则之下,学会采取迂回的战术,让自己在机构生活的好一点。在这一节中,笔者将重点描述住院精神病人在机构内所做的微小抵抗。为何抵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自由保管和支配个人财务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情,但是对于生活在机构内的精神病人,这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他们保管个人物品的自由受到了限制,除了这些,还有其他的拘束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去了诸多不便,然而也正是限制让他们有了抵抗的空间,就像戈夫曼在《精神病院》这本书中写道:“限制本身创造出让一个人规避限制的可能性”、‘法米歇尔德赛托著:《日常生活实践实践的艺术》,方琳琳译,南京大学出版社版,第页。李会:《日常生活场域的充权一一住院康复精神病人的个案研究》,中山大学年硕士学位论文。美厄文戈夫曼:《精神病院:论精神病患与其他被收容者的社会处境》,群学翻译工作室译,群学出版有限公 第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让我们来看看机构对于住院精神病人的限制具体有哪些。首先是对于钱的限制。钱是个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品,但是在机构内,病人身上是不可以私自保留现金。病人在机构治疗用药的钱从个人在机构业务科的账户上扣除,本人不经手现金,也就是说钱财的保管人不是病人自己,而是行政大楼里的工作人员,如果病人需要用钱,要征得医护人员和监护人的同意。‘‘我账户里有钱,在业务科,这里面是街道、家人给的钱。这些钱用来登记啊,登记小卖部的吃的,可承啊、罐头啊、好丽友派、烟也登记,汽水之类的只能在夏天登记,冬天就不好买的了,像我们月底搞活动出去,护士长会批准我们领取到块钱,不能领多的,有钱也不行(疯子)从疯子的叙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机构对于病人用钱的限制,不仅对于用钱的范围做了规定,在机构内,除了一般的治疗费用,只能用来登记小卖部的点心,不同的时间登记的点心也不一样,同时也规定了病人用钱的多少,病人自己没有权利自由支配。其次是个人物品保管受到限制。在病房内,每个病人都有一个相当于床头柜的箱子,放在病床旁边,箱子里允许放病人的私人用品,但是只可以放衣服和书,工作人员会不定期检查箱子里面的东西,如果放其他的东西,例如点心,被工作人员查到就要被扔进垃圾桶。这些箱子都不会上锁,因此可能会遭到其他病人甚至工作人员的偷看,有时候病人会发现保洁阿姨动过自己的东西,而且白天他们是没有机会接触这些箱子,被锁在没有办法进入的宿舍里,这样白天他们就没有可供保管东西的地方。有一次在病房的时候,小蝌酙打开了他的箱子,笔者看到里面只有两件衣服、一本杂志和一个空的塑料袋,病人说这个塑料袋也是应该要丢掉的,要不然被查到,箱子会被收走,像点心就能放在里面。点心在不能自由决定去拿取的房间内,病人自己不能拥有,平时房间门都是锁着在,只有到了发点心的时间,会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来发每个人的点心。最后是对于病人个人日常生活用品使用的限制。机构从病人的人身安全考虑,不让病人携带有可能会伤害到自己的物品,包括小刀、镜子、腰带、打火机、笔和纸,这些在病区内都被视为危险物品,病人不能保留,但是没有了这些物品,生活上会有很多不便利的地方,例如没有腰带,病人有时候裤子腰大了的话,都会从腰上往下掉,有些病人想写写画画的话,都没有合适的纸和笔。有些东西,病人不能保留在自己身边,固定的时间段要被没收,在病房里大学生负责在下午三点半收病人的半导体,收司年版,第页。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页齐之后送到护士办公室,第二天再发给病人,他说因为工作人员不让病人晚上睡觉的时候听半导体,所以晚上之前就要没收。另外,在病房里,不少病人都喜好饮茶,但是茶是机构的违禁品,如果被发现,茶叶要全部扔掉,工作人员认为饮茶不利于病人的康复,与治疗的药物相悼,茶缓解药性,让病人产生兴奋感,因此喝茶是不被允许的。事实上,工作人员的解释,反而让病人越想通过喝茶的方式来减轻药物的作用。‘‘上次我家人带来茶叶,护士长说不好喝,问他为什么不让喝,她也没说出来什么,其实有时候喝茶比吃饭还好的啊,他们说不好喝茶,其实他们是不对的,再说我们吃这个药有副作用的,茶能解除一点副作用。在这里,想做点什么,要自己动脑子想办法啊。”张老板)张老板在对笔者的叙述中,表达了对机构不让喝茶的不满,而且对于机构解释的理由也不认可,他觉得在机构要是想做一些允许的事情,需要自己去动脑筋想办法。笔者觉得这个所谓的办法就是病人们采取的“迂回战术”,面对机构权威,进行的微小抵抗。如何抵抗特殊道具的利用在笔者进入病区的第一天,就很幸运的观察到了病人“钻空子”的一幕:在阳阳跟我聊天的过程中,他〖:茱他住的宿舍,用一根大概厘米的筷子头把门撬开了,我对他的这个行为感到非常惊讶,但是这也是我想了解的一部分。”这名病人用筷子把宿舍的门撬开了,他说中午的时候不能回到宿舍睡觉,他就用筷子把门打开,溜到里面睡一会,只要在医生查房的时候出来就好了。像疾子这样能把宿舍门打开的还有吃完冰棒之后的棍子,一般都留下来,还有半导体的天线:“我用这个的啊(病人拿出一个半导体的天线头头),这个比较细,门缝一摄就开了,这个是别人的半导体,坏了,我就拿来了废物利用,还有这个牙签,按道理也是违禁品,但是我们平常吃东西也会塞牙,所以也有的。”(小科)小斜斛说话的时候,拿出来一个蓝色的小铁盒,有香烟盒那么大,里面装着一根梦龙的冰棒棍、几根牙签、半截的天线和几根香烟,除了香烟都是他平常生活中要用到的特殊道具。他用这些道具在白天的时候可以随时打开宿舍的门,这些道具区别于开门的朗匙,都是不同寻常的办法,病人们把筷子、冰棒棍、半导体的天线、牙签这样用来开门的道具称为“统一锁”。在前文中,笔者描述了病人在机构内的一些限制,其中一个病人们不能有镜子, 第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因为镜子是易碎物品,容易对病人造成伤害。那在病人的生活中,他们又会如何来解决照镜子的难题呢?笔者在病房中,经常会看到有些病人在理完发或者洗过操之后,站在两面墙之间的交界处,对着招制材料的边角线整理自己妆容,这些边角线具有反光的作用,所以能拿来当镜子使用。除了边角线,能拿来当镜子用,还有玻璃质的门,虽然门上还会有木质材料做间隔,但是透过一小块一小块被区隔的玻璃,还是能看见自己的,与边角线不一样的是,玻璃门可以照到全身,只不过看到全身有种扭断感。此外,还有种相对复杂一点的照镜子办法,除了道具本身还要其他道具的帮助,可以把窗户当成一面镜子,但是窗户只能看到整体的轮廓,如果要看得更细致点,就要借助一个深色的东西,挡在窗户玻璃的后面,病人在演示给我看的时候,脱掉了脚上黑色的鞋子,放在玻璃后面,果然放鞋子的那一部分要比其他部分看到的人像更加清晰。“边角线”、“玻璃门”、“窗户”这三种“镜子替代品”,病人们最常用的是“边角线”,因为照的清楚、而且不需要其他的道具辅助。在笔者实习的时候,有一位服务对象将他在香烟锡纸上画的画,送给笔者做纪念,拿到画时,我一方面感叹他精湛的绘画技术,一方面对他要在香烟锡纸上作画感到好奇,为什么要在香烟的锡纸上画画,不能有专门画画的纸吗?在笔者收集资料过程中,了解到,因为纸的边缘有点锋利,可能会刮伤病人,所以纸在病房也是不能有的。那没有纸的话,病人就在香烟抽完之后,把附在香烟盒里面的一层锡纸留下来画画的时候用。像锡纸、“统一锁”和“镜子替代物”都是病人在病房中使用的特殊道具,这些道具在病房中发挥的作用和我们日常看到的都不一样,都是病人多年住院生活积攒下来的经验,来抵抗机构限制的战术。空间的利用病人对于空间的利用,主要用来藏匿东西,因为有些东西违禁品,不能被工作人员看到,所以就要找地方藏起来,或者有些东西没有地方放,随便放在一个地方会被拿走,所以就需要更加合适的藏地点。病人用来藏匿东西的空间分为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最常见的私藏地点就是病人的衣服口袋,在病人穿的恤和裤子上各有一个口袋,病人用来放香烟和上洗手间的草纸。不允许病人使用的打火机就和香烟一起装在香烟盒内,随身带在身上,想用的时候直接可以点火。笔者在病房里,每次都会看到有病人肚子那块的衣服鼓鼓的,有一次一个病人从里面掏出了一袋肉松,原来那里变成他们藏东西的地方。他们之所以会把吃的东西放在这里面,是因为发的点心没有地方存储,放在桌子上怕被其他病人拿走了,衣服的口袋又装不下,所以会直接从领口塞下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页去,而上衣是扎在裤子里面的,所以不会掉下去。像这种藏东西的空间就属于私人空间,而且是便携式的。病人对于公共空间的利用最常见的是窗台半隐藏的边缘处,这是机构固定的私藏地:‘‘今天的晚饭是鸡腿和白菜,按照规定每个人会分得两个鸡腿,在打完每个人之后,还会有多余的鸡腿剩出来,有一个精神病人就向工作人员要了多余的鸡腿,然后放到饭紅里,用辣椒酱撹拌,之后偷价得藏在窗台外面,正好被墙挡住的地方。”在上面的例子中,病人把鸡腿藏在窗台后面,是为晚上饿的时候准备的宵夜。笔者还看到病人会在发筷子之后把自己的筷子藏在窗台上面,然后让另外一个病人再去帮他拿一双。窗台上还会放着装有茶叶的杯子和饭盒,这些都是被禁止的,工作人员看到要收掉,但是病人会放在远离工作人员视线的窗台边缘。对于窗台的利用,还有铁栏杆,有时候病人会把晾衣架和装有点心的塑料袋系在栏杆上。在病房里,最需要被藏起来的东西时茶叶和私留的点心,病人有时候会把东西夹在被子里面,被子折好之后,就像没放东西一样。另外更加隐蔽的地方,还有宿舍中央空调的隔层,现在病房里,不再使用中央空调,病人就把那个隔层用来装东西。病人在放东西的时候,站在床头柜上,把隔层的板拿开,将茶叶或者是点心放进去,等工作人员检查之后,再拿出来。除了这些,更让笔者感到意外的藏匿地方是下水道管,这也是工作人员最容易忽略的地方,病人把东西放在大的塑料袋中,系在管道上或者直接塞在管道和墙体的缝隙之间,因为东西大,所以也不会掉下去。总体来说,窗台、被子、隔层和下水道是精神病人用来藏匿东西的公共空间。其中有些空间,比如窗户的铁栅栏,设计的初衷是为了将病人束缚在铁窗内,反而变成了发展“战术”的有力“武器”。时间的利用能够被病人利用的时间有:职工下班的时间、周末;会客时间;治疗时间。职工下班之后和周末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工作人员少,一个病区只有三个看班的护士或者护工。这样病人就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做一些规定之外的事情,逃过工作人员的眼睛。‘‘照理说这里是不准喝茶的,茶和精神科药物是冲突的,消减药物的作用,喝的时候,都是偷偷喝,被医生看到了,要被没收的,所以不能喝的。晚上职工不在了,就在褒室里,偷偷喝茶的。晚上这里有三个,一个护士、两个护理员。”(阿海)“我们就睡觉略、喝喝茶、星期六、日发香烟碰到好的多劳一包。”(小辦科) 第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访谈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病人一般会利用下班后和周末喝茶或者是发香烟的时候多拿一包烟。病房中有专门的病人帮助工作人员发点新或者香烟,周末的时间稍微松一点,那发点心的病人会乘机多发一两包香烟给其他的病人。另外,很多违禁品都在会客的时候带进来。家属经常带的东西有香烟和点心,但是有些家属会塞给病人部分钱或者是茶叶和打火机:“茶叶都是会客带进来的,查到了没收了就没有了,然后再带进来的。”(阿海)‘‘他会客的时候,他妈妈给他钱的,偷偷放在身上。”(大学生)大学生这里的“他”指的是另外一个而他关系比较好的病人(疯子,因为关系好,所以对他的情况也比较了解,知道每次会客,家属会带什么。除了工作人员下班之后的自由时间以及会客的时间,病人还会利用治疗的时间,为自己争取一些好处:‘小辦枓正在打牌,此时在病房的门口站了一楼模拟社会生活区的病人小吴,小吴的手上拿了一袋三辉麦风的小面包,他说喊小辦科,他是要把小面包给小辦許。我知道小吴在小卖部工作,身上也可以有随身使用的钱,这个小面色是他帮小斜科带的,可是小科枓怎么才能把钱还给他呢?又是通过升么样的方式告诉小吴他要买一袋小面包呢?小辦科说以前在三病区的时候,他和小吴就认识了,关系非常好。每次治疗的时候,他会告诉小吴他想要什么,然后小吴就会帮他买,然后下次会客的时候再还给他。上面的这段观察笔记,记录了笔者在病房观察到的一个情景,事情发生之后,病人小蝌抖告诉笔者,他会在参加康复治疗的时候,告诉在小卖部上班的模拟社会生活区的病人他有哪些东西要买,然后别人会帮他买好,送到病区。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还要看两人之间的关系。私人关系的利用笔者在上文提到病人利用治疗时间的时候,还需要依靠自己与其他病人之间的关系,但在这一点中,笔者所说的私人关系不是指病人之间的私交,而是指病人和员工之间的私交。家属在会客时偷偷塞给病人的钱就是利用职工花出去的,虽然当笔者想向那些病人求证的时候,他们都会显得不愿意告诉我:“这个不好说的,说了对别人也不好,我是为别人考虑才不和你说的,我自己无所谓。”(张老板)张老板的家属每次来会客的时候,都会给他塞钱,他会让职工帮他买茶叶或者是香烟,但是每次我问他的时候,他都不会正面告诉我。不过,在于其他病人的非正式访谈中,病人利用与工作人员的私交,让他们帮忙买东西这一点得到了证实: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页“有人香烟不够就花钱买,这是我猜的。有些人藏私钱,找职工买。”(小兵)‘‘茶叶的话,有的是家人带的,有的是花钱买的,找职工买的,有时候职工会占点小便宜的,有的嘛有关系啊,这种关系比如说叫你打牌啊、叫你办事啊、叫你望风啊,望风的话,就是我们里面在打牌,万一领导来了,要扣钱的。打牌的时候会有人望风。”小斜枓)从病人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发现,病人与工作人员之间的私交,也是在平时的互动中发展起来的,病人为了维护与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需要为工作人员做点事情,例如陪工作人员打牌或者在员工打牌的时候望风,这种私交的关系以病人的付出为前提,可能付出的体力,也可能付出的是钱财。总而言之,病人在面对机构的束缚和限制,没有屈从,而是利用有限的时间、空间和资源,采取“逃避而不妥协”的战术,为满足自己的需求,不断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丰富在机构内的日常生活。抵抗结果封锁“武器”笔者这里的“武器”指的是病人在抵抗中运用的特殊工具以及他们私藏的物品,例如“统一锁”、“香烟锡纸”、床头箱里过夜的点心。第一次去病区的时候,笔者看到了病人用“统一锁”开宿舍门,但是一个星期之后,当笔者再去的时候,房间门锁边上的空隙已经被工作人员用一块木板钉起来了,整个门没有留下一点缝隙,哪怕是像牙签那么细也进不去,这样病人就不能用“统一锁”随意地开门。笔者记得当时和病人聊天的时候,我说你们的门怎么封上了啊,他回应我的语气中带着无奈和失落,他说:是啊,才封上的,以后中午就不能进去午休了,哎。”(阳阳)另外,虽然病人可以把香烟锡纸保留下来画画,但是每隔一段时间,工作人员就会抽查,抽查到了,就要把锡纸收走,但是病人在送给我锡纸话的时候,他说:‘‘送给你,就收下吧,反正留在身上被查到了也会初掉的。“(老杨)在病房内,一切不符合规定的东西,被发现了不是要被没收就是要扔进垃圾桶。本来病人可以依靠这些东西改善生活,但是“武器”被封锁之后,就没有办法了。原则内的妥协工作人员有时候面对病人的抵抗,也会有妥协,然而这个妥协也是在规则范围内,不是放任自由的妥协。关于茶叶是病房内比较棘手的问题,工作人员想要禁止病人喝 第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茶,但是这个问题永远禁不掉,这次检查的时候收走了,下次会客的时候还会再带进病房,所以工作人员对病人的喝茶行为也是净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是太过分,都被允许,但是依然会提出新的规定来维护他权威的一面:“护士长说现在也可以公开吃,但是每次要放在医生那里,每次到医生那里去取。”大学生)对于茶叶,工作人员在不能禁止的情况下,希望将喝茶正规化,但是将茶叶的保管权转移到医生的手中,通过此手段来限制病人的喝茶,这是工作人员和病人两者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病人没有失去喝茶的权益,但是依然是在工作人员监控之下的权益。另外,工作人员在对病人的妥协中还会采取“观望”的姿态:“昨天查房的时候,护士长在我床底下发现了一个马扎带,我自己也忘记了,就那么随手一拓,哪知道护士长就特别生气,说是要把大家的床头箱都收掉,现在我们每个人有一个,收掉就变成一个房间两个了,后来有人去跟护士长说,就没有收,她说要看我们的表现,再观察半个月。”(杜大师)护士长在“收床头箱”这件事情上面就妥协了,但是她的妥协不是永远的,而是暂时的,收不收还是要根据病人们的表现,如果再次发现箱子里有违规的物品,依然还是要将箱子收掉。工作人员对病人的妥协还要“视人而定”,如果是病情不严重,脑子清楚的病人,妥协的尺度要比那些思维糊涂的病人大一些,比如像打火机这样的危险物品,工作人员会默许有些清爽病人有打火机。在笔者观察的病区中,很多病人都能有有一支笔,他们说因为这个病区都是脑子清楚的病人,所以工作人员允许他们有笔。生存策略每个病人都要去适应机构的生活环境,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方式去面对,同时一个人也会在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生存策略,可能一开始是反抗,但是随着环境的影响,就变成了顺从,或者这个人在同一时间运用不同的生存策略。在病区中,我们就常常会看到各种不同的活法。以孤独者自居病房里,有这么一群人,笔者从来没有和他们说过话,也从来没有看到他们和别人说过话,即使有时候,笔者想要和他们聊上几句,总是会被他们的态度拒绝,笔者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页想用“孤独者”来定义他们的生存策略。他们在病房内独来独往,不交朋友,总是一个人呆着,机械的吃饭、睡觉、参加治疗,对住院生活没有热情,把自己从周围的环境中抽离出去,降低对互动活动的参与度。下面一段材料摘自笔者的观察笔记:‘‘今天我又看到老姚,他总是静静的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看电视,也不和旁边的病人说话,也不做其他的事情,一双眼睛就死死的盯着电视机。看到他的时候,我总会想起,之前实习时候的小组面试,他是我的面试对象之一,在和他交流的时候,我感到非常受挫,我问他有没有参加小组的兴趣,他直接就说不想参加,觉得没意思,本来天天生活就没意思,不想再搞这种没用的东西,反正也不能出院。老姚当时表现出来的抗拒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我看到他在病房里面的表现,我想我应该能理解为什么当时会断然拒绝参加小组,他拒绝的不止是我一个人,而是周围所有的人。“笔记中出现的老姚,就是典型的“孤独者”,他拒绝参加除机构规定的康复治疗之外的其他一切活动,对病房里面的大小事情未表现出任何的兴趣和倾向,生活中与其他的病人之间没有交往,选择一个人承受病房里的寂寞与孤独,除了睡觉、治疗等需要走动的时候,其他的时间就像一个钉子那样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不动”、“不说话”、“不交流”、“没有互动”是“孤独者”的共性,有些虽不在位子上坐着,他们会在病房走廊的一角,避开人群,把半导体放在耳朵边,听上一整天,或者就那样不动声色的縛坐在角落里。虽然“孤独者”不与他人交流,但是他们依然要按照机构的规章制度生活,同时,降低与他人的互动,也让他们减少与别人发生冲突的机会,不会因为触犯机构的制度,而受到处罚。“孤独者”的生存只是一种持续的简单过活。不妥协的姿态“抗争者”呈现出来的是一种不妥协的姿态,他们明目张胆的拒绝与机构工作人员合作,试图挑战机构的权威,然而往往机构人员釆取的回应方式是破坏“抗争者”的不妥协。‘‘有个病人做工他不做,趣脚,就拉他去做电麻仪。电的时候问做不做了,说做,但是到工地上又不做了。”(阿海)“因为吃药断气了半个多小时,有时候药不正常的,所以我有时候不吃了。因为我害怕,断气一个多小时,我怕我就完了。跟医生说也没有用,他们当你说的话是放屁。他们拉我去做电麻仪,我就躺在床上,当休息一样。他们不买账,再来了两次。”(杜大师) 第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在病房里,一旦出现像不配合工作人员或者藏药进行抗争的行为,就会遭受到工作人员的反抗争,反抗争的手段也不会温和,像“电麻仪”是精神病院中最常见的破坏不妥协行径的手段,在病人的两颊插上电针,进行电击,对病人的牙齿伤害比较大,病房中一些中年的病人,因为做过“电麻仪”,原来的好牙全部掉光。此外,工作人员还会将“抗争者”转移病房来破坏抗争行为,病人小赂酙因为反抗工作人员,从开放式的康复病区转移到封闭式的病区:“那时候我们可以吃茶叶,我喝过茶后把茶叶倒在马桶里,有个工作人員看到了说会诸住,语气特别不好,我当时也没跟他生气。然后我就拿我们宿舍的门胡匙去开更衣室的门,一看开开了,他的皮鞋在里面,我把他的鞋放在水池里。被发现之后,我就从一搂到了三楼。”(小辦枓)小嫩抖没有采用正面与工作人员发生冲突的方式来反抗,他用的是“恶作剧”的方式,虽然“恶作剧”得逞了,但是还是难逃惩罚的后果。“抗争者”应该是最不明智的一种生存态度,因为不管怎么抗争,最终的结果都会遭到破坏,对病人自身也没有好处。抗争具有暂时性,在刚开始的时候或许会选择这种策略,但是在工作人员实施惩罚之后,就变得无力抗争,转为其他的生存策略。“我一开始来挺不满意的,跟他们上,现在关那么长的时间了,也觉得麻療了,无所谓了。刚来的时候,我想怎么这样子。”(阳阳)随大流一一向别人看齐大部分的病人选择一种“随大流”的方式过活,他们接受了机构建构的生活,觉得别人怎么样,他也就怎么样,不要搞特殊,对于现在的住院生活感到很满意,在目前的生活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这部分病人会对将机构生活与自己在外面的生活经验对比,发现机构生活更合适自己,因此两个世界之间的紧张感就降低了,也会减少对出院的期待。“我觉得在这里,就随随大流好了,只有这样啊。我在这里什么都不要想,过好自己就行了,我只记得自己的大悲咒。我说的随大流的意思是呢,就是比如说昨天晚上的大米饭是生的饿,大家吃,我也吃好了啊,就是不要挑剔。”(阮‘‘康复部陈主任让我到一楼康复区,我不要去的,那里要烧饭做菜,我不高兴做,他又让我假出院,你说我回家干嘛呢,家里也没人,一个人在大屋子里面,妹妹照顾小外甥,妹夫自己在做生意,我要真出去了,没人照顾我,除非请个保姆,但是一个月要好几千呢,我也过过没钱的日子,我知道不好受,在这里挺好的,每天饭送过来,我觉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页得蛮好,人家吃什么,我就吃什么,好吃的要吃,不好吃的也要吃,不挑剔。”(浩子)浩子的表达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很满意自己的现状,甚至在对比外面生活和机构生活之后,觉得机构更适合他,觉得再没有比机构更好的了。既然有这么一种感受,“随大流者”多会积极配合机构的各项制度,遵守规矩,这与“孤独者”的消极按规矩生活不一样,他们会认为要想在机构内平平安安的生活,就应该要遵守,是一种主动的遵守,甚至会从工作人员的角度考恩,认为没有规矩,有些病人就会“无法无天了,。“规矩嘛,既然制定,遵守就可以了。”(大学生)“早上按时起来,不做不该做的事情。不能吵架,不能欺负别人,做了错了事情要处罚,我觉得要有这些规矩的,要不然有些人无法无天了。“(疯子)“装温顺”和“充老大”做派这种策略就是“趋炎附势”,是指有些病人奉承和依附工作人员,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在病房中过上相比其他人更好的生活。这部分病人会帮助工作人员做一些本该是他们自己要做的事情,一方面碍于权威,一方面为了讨好工作人员,病人就会主动去做。在帮工作人员做完事情之后,病人也会从中搜取到好处。这种类型病人的表现就是在工作人员面前“装温顺”,在其他病人面前“充老大”。病人在那边围成了一圈,我走上前去看到一个叫荣荣的病人在教训另外一个平时被其他人叫做‘小三子’的病人,被教训的病人一直低着头,时不时得还点点头。我问旁边的人才知道,原来‘‘小三子”在换杯子的时候,自己之前的杯子没有了,所以就没有换到新杯子,工作人员还要再下楼再帮他领一个。荣荣在告诉他让他下次注意,不要年纪大了,记性不好。”这位叫做“荣荣”的人,平常在病人中就表现出一副“老大”的派头,有次笔者正在和一个病人聊天,荣荣走了过来,正在聊天的病人看到他走过来后,就就露出一副慌张的表情,说话也断断续续,也会有其他的病人告诉笔者说他就好像是“老大”。荣荣自己也会觉得他要帮助工作人员处置其他病人,言行举止一副工作人员的摸样,甚至会觉得有时候自己的能力比工作人员还要强:‘‘我就平时帮护士长他们管管病人啊,有些病人不听话,有时候他们都管不住,但是只要我发起脾气来,病人都听我的。”(荣荣)抱着希望生活抱着希望生活的病人往往可以说是“识时务者,”他们知道如何在病房内生活得更 第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好,但是这种更好不是建立在刻意讨好工作人员和欺负其他病人,在与其他病人的相处中,他们秉持“友好交往”的原则,对于机构工作人员交代的事情,他们也会去做,因为他们心里非常清楚如果不按照工作人员要求来的话,自然也就不会有好曰子。“我觉得我算是识时务那种的,你不听他们的不行啊,我刚来的时候也跟他们对着干,惩罚受不了,拉我去做‘电麻仪’,后来他们说什么我就听着,让我做什么,我也会做,但是要是有什么我真不想做的,跟他们讲,也有用,只要不是和他们来硬的,也会听。”(阳阳)相比较其他的生存策略,“识时务者”是最为明智的选择,他们既和工作人员之间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在病人之间也能交往到关系密切的朋友。他们逐渐认识到现实的生活,学会适应与外界不联系的生活,但是他们又不像“随大流者”那样完全认为机构是最好的,而是内心还希望能够回归社会。本章小结本章从住院精神病人在日常生活对空间、时间、特殊道具和私人关系的利用来描述其进行的微小抵抗,并且对不同病人在住院中采取的生存策略进行了总结。住院精神病人因为长久的居住在封闭的机构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经验,从他们对于自己日常生活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知道虽然他们有抵抗,但是最终会屈服于工作人员的家长制”作风,成为“机构化”的牺牲品,逐渐适应了的机构生活,习惯于被监控。无疑,机构的性质限制了住院精神病人的自由发展,我们必须对其“全控”的性质进行反思,从而为病人提供一个更好的康复作出思考。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页第章住院精神病人日常生活研究的讨论与启示通过前面的章节,我们对住院精神病人的日常基本生活、日常生活中的互动以及住院的日常生活经验有了全面的了解。本章笔者在前文的基础上讨论机构的“全控”性质,以及从机构现有的社会工作服务出发反思对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的启示。关于机构“全控”麵的关于机构的“全控”性质,笔者将从机构的封闭程度、精神病人的身份、工作人员与病人之间的关系来思考机构是否为“全控机构”,并且探讨在全控”的情况下,有没有可渗透的空间,打破全控的可能性。何为“全控机构”“全控机构”(是戈夫曼在《精神病院》一书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精神病院属于全控机构的一种,这个地方收容对社会有威胁的人,即使他们不愿意。虽然他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在导论中他认为或许可以这样定义全控机构:这是一个让处境类似的一大群人居住和工作的地方,他们在那里与更为宽阔的社会隔开好一段时间,共同过着封闭、受到正式管理的生活”。从这个定义来看,机构属于“全控机构”的范畴,让一群慢性精神病人居住和生活的地方,与外面的世界隔离,一起过着封闭、受到机构工作人员管理的生活。与住在外面自由生活的社会大众不一样的是,住在“全控机构”内的人,首先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在同一个权威底下,在同一个空间里执行。所有成员各个阶段的日常作息都和其他一大群人一同进行,这些人都被以类似的方式对待,做的事情也都大同小异。日常生活的各个阶段按照紧凑的时间表操作,一个活动接着另一个活动,而且整套课表都由上层人员按照清楚的规定执行。最后,这些强制的活动都被放在单一的理性计划书里,目的就是要达成机构所意图的正式或者官方的目标%这是戈夫曼对全控机构”特质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到首先机构使人在同一场所开展全部的生活,‘美厄文戈夫曼:《精神病院:论精神病患与其他被收容者的社会处境》,群学翻译工作室译,群学出版有限公司年版,第页。同上,第页。同上,第页。 第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其次机构的群体每天都是做同样的事情,再次每天的生活被安排好,最后这些活动都是为了达成机构的目标。那“全控机构”到底给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在进入“全控机构”之后会有一系列“剥离程序”,是对个人社会属性的剥离以及任何能够反映个人属性的特质剥离。“全控机构”不仅剥离了一个人在原来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甚至剥夺了私人物品,个人的衣服被换成统一的着装,名字被换成统一的病号。通过这一连串的剥离程序使病人丧失了自我,带来失落和羞辱感而工作人员却通过剥离程序建立了权威,拥有能够指派住院精神病人的特权群体,因而形成了不对等的上下关系。这一关系不仅仅体现在对住院病人在各方面的限制上,还体现在要求病人表现出听话的态度,对于机构工作人员的指派言听计从,不许有反抗。精神病人一旦进入机构内,就意味着与之间的社会关系断裂了,有学者认为“全控机构”对于个人社会属性的剥离,也可以解释为,他对于病人来说是一个“剥离了社会”的机构,实际上是一个通过人为力量造就一个“社会丧失”的空间。机构是否为“全控机构”机构的封闭程度通过前文对机构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它的封闭程度极高,与外界的联系几乎为零,机构的封闭程度越高,反映其“全控”的程度越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其封闭程度:在地理位置上,机构远离中心城区,处于被隔离和分隔的状态,不属于个体居住的社区的一部分。在与外面世界的联系中,机构内,并不是像正常生活的人们可有通过电话、网络与家人、朋友联系,而与外界的联系受到控制和监管,禁止网络的使用,如果要打电话,需要向机构的业务科申请,家人的探视时间也受到了严格的规定,这些都极大的阻碍了病人与外界的联系。从开放程度来看,病人的自由受到限制,在机构,病人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出入机构,而是受到了制约,病人被锁在病房内,朗匙由工作人员掌管,出院的话需要家属提出申请,履行一定的程序之后方可出院。机构的可见程度受到了控制,机构内的生活对于外界来说是封闭的,像个黑箱子,不可见,外面的人们不能通过探访、媒体来获得机构的信息,机构内的工作人员切断了机构内生活的曝光路径。精神病人的身份杨锃:《“反精神医学”的谱系:精神卫生公共性的历史及其启示》,《社会》,年第期,第页。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页一个人一生可以有许多的身份,但是一旦被诊断患有精神疾病之后,就摆脱不掉“精神病人”的身份,尤其是当人们进入到精神病院机构,原有的身份会受到剥夺,而且在机构的体制下,“病人”身份长期跟随自己,甚至成为一种永久性的身份。其一,原有身份遭受剥夺“一个新来的护士,身边围了三四个病人,一起说说笑笑,我走上前去,听到他们在说各个房间的宿舍长,病人们在说谁谁谁都是舍长,新来的护士把对应的床号记在了白纸上,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他们似乎对床号比每个人的姓名更加熟悉。”上面的这段材料是笔者在机构观察到的一个场景,护士不记录病人的姓名,而是记录病人的床号,在机构每个病人有两个编号,一个是院号,一个是床号,院号是病人刚入院时的代号,例如“”,床号就是病人的床对应的号码。从病人入院开始,名字就被数字来代替。数字是原有身份遭受剥夺的开始,接下来就会对病人的个人物品进行剥离,私人物品被没收,包括个人生活用品、私人信件等,全部替换成机构统一的物品。在以后的住院期间,如果被发现私人物品,就会被没收。然而,取而代之的机构物品质量粗糖,不符合住院病人的需求。通过对入住机构病人私人物品的剥离,来剥脱其原有的身份。另外,不仅仅私人物品被剥离,病人原来担负的社会角色也被剥离。原先在外面从事的职业关系全部断裂,甚至有病人在入院后,家庭破裂,丧失丈夫、父亲、兄弟的角色。这些导致精神病人在机构内只剩下一种身份一一“病人”。其二,长期的病人身份入住机构的精神病人从多岁到多岁不等,来自不同的社会层次,有着不同的问题,他们会觉得自己被放置在一群陌生人的世界中,常常个人的意愿受到了强迫,而且这种受制的感觉不是暂时的,是长久的。机构内居住的精神病人都是慢性患者,被家人或者居委会送进来,平均的住院年限达到年以上,长期以“精神病人”的身份住在机构内,不能回到社区中。同时,由于住院时间长,机构病床的流转率低,基本上每个病区的病人不会有流转,很少有新的病人进入机构。另外,这种长期的病人身份不仅仅源自于长期住院的事实,更由于在住院中,机构工作人员对待精神病人的方式,进一步加深了其作为“病人”的角色。首先,入院后必须接受治疗,服用由工作人员开具的药物,对于精神病人来说,一旦开始服药,就不可以停止服药,要不然很容易造成病情的复发,终身服药与“病人”身份关联在一起。其次,工作人员以一种自以为是的态度对待入院的精神病人,认为他们都是有疾病,不同于常人,就应该被管制。在这种情况之下,甚至有些患者会自己认为自己 第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就是有病的,不如常人,听工作人员的安排是应该的,将病人”的身份内化。分化的阶层在机构内存在两个阶层,机构工作人员和精神病人,这两个阶层对立,相互之间存在较大的社会距离,可以明显看到两个群体之间存在界限,机构工作人员代表权威,而精神病人属于受管制的一方,机构内生活的价值与在机构层级中的位置相关联,精神病人在机构内处于沉默的一方,没有话语权,而工作人员与病人之间存在明显的上下关系。其一,清晰的界限在外面的世界中,我们很难从一个人的外表判断出这个人的身份,然而在机构内,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到哪些人是工作人员,哪些人是受到管制的病人。在病房内,工作人员穿着象征着权威的白大褂,病人穿着机构发放的统一服饰,胸口有着机构标志,通过衣服可以明显的辨别出“病人”角色,服装为病人和工作人员之间画上了第一道界限。另外,病人与工作人员之间存在空间上的界限,工作人员有专门的办公地点,平常这些地方是锁着的,病人不得出入这些地点,精神病人只能待在规定的范围内。空间上的控制是病人与工作人员之间的第二道界限。其二,话语权力不对等作为一个沉默的,被社会忽视的,甚至是被社会大众所排斥的群体,住院精神病人丧失话语权,长期处于失语者的地位,他们的声音人们既倾听不到,而且也没有表达声音的渠道。住院精神病人被家人和社会抛弃在远离社区的封闭房子里,他们的声音被一道道铁门和一堵堵高墙阻隔了,而且媒体报道出来的都是关于精神病群体产生负面效益的新闻,人们担心精神病人可能会威胁到自身安全,因此人们也不愿意去和精神病人接触,更不要说去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另外,他们没有正当的渠道表达自己的声音,传达信息的途径被禁止,甚至与家人朋友之间的联系也需要在工作人员的监控之下,所以即便也要发声,也不知道也去哪里发声。笔者在收集资料期间,有病人不愿意交谈,他给出的理由是:“你不要让我们说话,在这里,轮不到我们来说话。”他说的话体现了住院精神病人失语者的地位,“轮不到”这个词说明不仅没有地方说话,而且说出的话被压制了,别人说话了,但是他们却没有机会说话。那是什么导致了住院精神病人的失语者地位呢?笔者认为住院精神病人的失语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说了,但没人听”。也就是说病人将他们的声音发出来了,但是无人回应,机构工作人员对于病人的说话采取不理採的态度,说话起不到任何作用。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页“午睡不让我们睡的啊,夏天可以的,现在就只能在桌子上睡觉,其他医院一年四季睡觉的啊。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们提过好几次了,都没让。”(小辨“现在不是我们说了算,我们呆在这里,我们想做的事情,我们不能做。比如我们像其他医院,病情稳定了,但是我们说话不算数的,没有发言权。我说我毛病好了,想回去了,相本是不管用的。他们不会让我们回去的啊。”(阳阳)上面访谈材料中的小嫩抖向工作人员提出午睡的意见,提过好几次,都不被允许,病人阳阳也呈现相同的观点,他认为“不是他们说了算”,而且“想做的时候不能做”,“没有发言权”。从他们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到,病人的发声是无效的,虽然他们想要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是这些都抵不过工作人员的权威,话语权在工作人员手中,因此病人处于失语者的地位。另一方面“说不出来”。这是指病人选择沉默或者回避的态度,对于自己内心的想法不愿意说出来。当笔者问道病人关于对机构的抱怨,或者是需要挑战权威的时候,他们就会变得吞吞吐吐或者转移话题,不愿意把不好的一面表达出来。老杨说“病人要按照工作人员的要求办事”,但是当笔者问他是否可以提要求时,他变得不太愿意回应,疯子同样也是,当要表达出对机构的抱怨时,他却告诉笔者“都已经习惯了”。从他们的表达中,我们可以看到“说不出来”带着一点的无奈,碍于权威,不愿意说出来。另外,由于机构对于病人们的管控让他们变得听话,己经把表达遗忘了。下面是病人大学生在向笔者介绍另外一位病人的情况,病人由一开始的“发声”到后来不堪“电麻仪”的惩罚就变成了“失语”。住院精神病人的声音被压抑着,与工作人员之间呈现出不对等的状态。病人小生由于癫痫在世纪年代末被关进来,已经有多年未发病,但是因为一次被其他病人状告抢别人的东西,医生便让他幵始吃精神科药,医生的诊断让他非常不满,因为他没有拿别人的东西,却因为其他人的一句话,就被医生冠上“精神障碍”的名号。医生没有给小生说话的机会,就单方面断定他抢别人东西就是精神病发作,便给他加精神科药物,在两者之间表现出话语权力的不平等。有学者认为“话语权力”指话语中蕴含的强制力量或支配力量,它蕴涵着一种权力关系传播着权力影响。哪里有话语,哪里就有权力,权力是话语运作无所不在的支配力量。在前面我们己经探讨了住院精神病人失语者地位,他们没有话语,也就没有权力,拥有话语和拥有权力的一方是机构工作人员。权力作为一种“支配性的利益”隐藏在工作人员的话语之中,他们的话语表达就是权力的运作,形成对精神病人的管控。在与病人之间的交流中,他们的表述‘傅春阵:《话语权力关系的社会学全释》,《求索》,年第期:第、页。 第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也会体现工作人员与病人之间话语权力的不平等,工作人员说话算数”,而病人说话没有,只能“听他们”说话。然而之所以工作人员会成为不平等关系中强者的一方,因为他们拥有“知识”,“知识”是指强势群体的集体意识,例如古代读书人熟读四书五经,也就意味着他们拥有了一种毋庸置疑的话语的权力,掌握某种知识的人似乎就拥有非同寻常的“话语权”、机构内的工作人员掌握精神病学的知识,他们是诊断病情的专家,因而,病人应该听从他们的话语,对于如何做出诊断,怎么治疗,他们毫不知情,处于话语权力强势一方的工作人员也不会告诉他们。其三,上下关系“上下关系”是指机构工作人员与病人之间形成的一种不对等的关系,工作人员是权威,而病人只能听令于他们。我们已经多次探讨了机构工作人员与病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包括他们拥有话语权的差别。工作人员通常认为精神病人哪里总会有点毛病,不值得被信任,却自以为高人一等,做什么都是对的;精神病人通常认为工作人员管理太严,不通情达理,对于自己,他们总是觉得和正常人不能比,居于弱势。工作人员与病人之间分别处于“上”与“下”的位置,虽然大部分的时间呆在同一个空间内,但是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不会交叉。工作人员不会变成病人,而病人也不会变成工作人员,两者之间的流动被限制,存在着极大的社会间隔距离。通过以上对机构“全控”性质的讨论,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机构是一个“全控机构”,表现如下表所示:表机构“全控”性质的特征表现特征表现机构—精神病人住院年限时间长、以年计算地理位置偏远、与社区隔离与外界的交流受到控制与监管开放程度低、出入自由受到限制对病人的危害被机构化曝光程度对外界不可见社会结构科层制下个层级之间社会距离大工作人员与病人之间的关系病人失语、工作人员家长制资料来源:根据机构“全控”性质整理“全控”性质下“可渗透性”的探讨机构的“全控”性质,使得住院的精神病人远离原生社区,原有的社会身份被剥‘傅春晖:《话语权力关系的社会学检释》,《求索》,年第期:第页。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页夺,同时在机构内受制于工作人员的管控,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似乎与外界之间没有丝毫的渗透。在西方国家,有学者研宄发现,随着“去机构化”运动的发展,这种“全控机构”己经不符合时代趋势,进而取代的是另一种“可渗透机构”在这种机构中,住院是暂时的,与外界之间有联系,机构身份模糊。对于机构来说,病人的住院不是暂时的,而是长久的,具有很清晰的病人身份,与工作人员的社会距离大,这两点机构不具有可渗透性”。笔者认为唯一的“可渗透性”在与外界的联系这一点中,在机构内,病人能够取得与外界联系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通过家人与外界联系,这一点需要经过繁杂的行政程序,病人家属要在可探视时间内签署假出院单子,在医院工作人员知情的情况下,将病人带出院。第二种是通过社工部开展的活动,机构的社工部会定期组织院外的志愿者到机构内,与病人交流沟通,让病人了解外面的世界,另外社工通过社会融合的项目,可以带领一小部分康复良好的病人走出机构,到院外体验社会生活,例如体验搭乘地铁,到医院门诊体验挂号,这些活动让病人有了接触社会的机会,与外界取得联系。但是,在机构,能够走到院外的病人只是极少数的一部分,大部分的病人很长一段时间内与外界毫无联系。虽然机构在完全封闭的“全控”性质中,只有一个“可渗透”的缝隙,但是它依然为“全控”性质的改变提供了契机,要想降低封闭程度,平衡病人与工作人员之间不平等的关系,改变原有的权威体制,笔者认为,可以借助社会工作的这道缺口打破其“全控”的性质。对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的启示精神健康已经成为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议题,本节结合住院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研宄发现,反思机构现在的社会工作服务,从结构性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从宏观的层面提出社会工作新的介入空间。机构现有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会工作服务是在近年才发展起来的,年成立社工部,目前有名专业的社工,需要服务接近人的住院精神病人。每年社工部开展两个个案和两个小,, 第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组,同时幵展两个品牌项目“心灵港湾”和“启航三部曲”,针对不同的病区开展不同的社工理念活动,例如作业技能区,大部分精神病人康复情况达到四级,具有一些自知力,所以在这个病区,社工以“自助”理念,幵展精神病人之间的自助小组活动。我们可以在一些具体的例子中看到机构社会工作服务的幵展情况:开展个案服务二例,一例社工部运用个案管理的方法,发挥医生、护士、康复、社工的合力,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改善患者社会功能衰退、行为懒散等负面症状;一例运用理性情绪疗法,协助患者提升自我管控能力及实现个人的长,为回归社会打下出。”“精神病人义工队分别在三区、四区、六区开展了服务类主题活动次,充分发挥了精神病人从自助到助人的作用。色括新年邮局、精神病人义工队互助结对,到中国传统的节日庆祝,让精神病人的业余时间更加丰富多彩。另外,精神病人记者团在一精之窗上刊登精神病人文章三篇,让更多的精神病人感受到从精神病人角度写的所思所想。”—一摘自机构社工部年年报从机构开展社会工作的服务来看,基本上都是针对个体开展的微观社会工作介入,例如开展个案、小组和社区活动,开发院外的志愿者资源等,这些活动在丰富住院精神病人的生活、缓解病人压抑的心理情绪以及与社会的接触中起到了一定的帮助,然而,这些帮助依然改变不了精神病人的住院的现实状况,解决不了病人想要回归社会的现实需求。机构这种微观层面的个体性、临床性的社会工作服务,无关改变结构性的东西,而这些结构性的问题才是满足精神病人需求的根源所在。因此,笔者认为,宏观层面的介入是机构社会工作服务新的发展空间。新的介入视角一一结构性理论结构性理论视角在实务中引入结构性的解释,而不是把个体心理学和社会网络作为解释基础。马拉利基于莫罗年和年的术语提出了“结构性社会工作”‘。结构性理论视角的主要观点认为问题被界定为社会的和结构的,而非个人的。社会的特定群体所遭遇的不平等和不公平来自其工人阶级地位。通过平等的结构而非不平等的结构,社会组织的合作性和分享性取向是重要的客观和刺激因素。在社会主义思想中,变迁的焦点是政治行动和广泛的政治变迁,并要在实践之中应用理论,由此‘英马尔科姆派恩(著:《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第三版》,冯亚丽,叶鹏飞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页实践反映并改变理论。另外,结构性理论视角的核心是关注充斥社会组群周围的压迫,认为压迫的形式包括:剥削、边缘化、无权、文化帝国主义和暴力,而受压迫者主要以模仿压迫者、逃避认同、心理性退缩、赎罪仪式、神秘意识、群体内敌视和社会性退缩的方式来回应受到压迫的体验并且接受他们的底层身份。总体来看,结构性理论视角的重要概念包括:反对任何形式的不平等和压迫,合法化边缘人群的声音,发展和支持反对性政治,重置社会工作以及社工即街头知识分子、主要的干预策略包括:赋权、正常化、集体化、重新定义和倡导。结构性理论视角的社会工作介入根据结构性理论视角,结合本文对于住院精神病人日常生活的研究结果,笔者认为,社会工作服务可以针对住院精神病人受到的权威压迫,其“边缘化”的失语者地位,与机构工作人员之间存在的不平等关系以及个人权利的缺少等方面进行介入。在本小节中,笔者将具体说明社工如何进行介入,从而实现住院精神病人的“发声”。解构现有的压迫性体制在精神病院中,住院精神病人受到权威的压迫,处于无权的地位,然而这种压迫和支配是又社会建构的,不是一直就自然而然的存在,而且存在不同形式的压迫。笔者认为如果要对现有的体制进行解构,社会工作者首先要辨识这种压迫性的建构是如何实现的,进而思考应对压迫的方式。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近代精神病院出现的初衷是为了解放精神病人、废除强制,营造一种人道环境。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相比较用刑具和镣铐将精神病人管控起来,现代精神病院对精神病人的压迫和管制是通过言语和对话的方式。表面看起来似乎更加人性化,而实际上这样的管控不仅仅是对肉体的管控,更是压制了思想的自由。在精神病院内,通过规训的方式得以运转。规训的第一个手段就是空间和建筑物的设置,有着限制出入的大门以及紧闭的门锁,将一群需要被规训的对象封闭在一定的空间内,限制其自由;其次是监视和检查的制度,住院精神病人处在被监视的环境中,有病人的地方,便会有工作人员的出现,名义上是处于病人安全的考虑,实际上是一种监管的体现,工作人员每小时要打卡一次,填写巡视单,表示对精神病人进行‘英著:《现代社会工作理论》,何雪松、张宇莲、程福财等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英马尔科姆派恩(著:《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第三版》,冯亚丽,叶鹏飞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同上,第页。 第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了巡查;再次是纪律的约束和奖惩制度,在精神病院内有严格的纪律,规定了什么时间要做什么事情,如果出现违反纪律的情况,就要受到惩罚,精神病人为了免于受到惩罚,都变得温顺,然而如果表现良好,就会被授予类似“文明病人”的称号,这样通过奖惩使得住院精神病人服从和驯服,成为听话的“顺民”。同时,精神病院的体制能够运转更离不开法律赋予它的权威,在法律上,精神病人被剥夺了公民地位,是一个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相当于一个“未成年人”,自然要受到“家长”的管制,而在精神病院内充当“家长”角色的便是医务工作人员,他们掌握着病人的入院权和诊断结果,在精神病机构中行使绝对的权威,从一开始就是“父亲”和“法官”的角色,代表着权威。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一书中写道:“精神病院象征着资产阶级社会及其价值观的庞大结构的一个缩影,即以家长权威为中心的家庭与子女的关系,以直接司法为中心的越轨与惩罚的关系,以社会和道德秩序为中心的疯癫和无序的关系。”从福柯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到,精神病院就是权威对于精神病人实施压迫的工作,虽然将病人关在精神病院内,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的秩序,减少了精神病人在发病期潜在的对社会大众的伤害,但是这依旧改变不了其压迫的本性,这种压迫是消极的,对于精神病人来说失去了人道的关怀,从结构性社会工作的角度来说,社会工作者就是要与住院精神病人一起去致力于改变产生的压迫的社会关系。倡导住院精神病人应有的权益毫无疑问,住院精神病人的权益应该受到社会工作者的关注,笔者认为要实现他们权益的倡导,必须明确三个问题:病人的哪些权益受到了损害?病人应有的权益有哪些?怎么进行倡导?‘‘小辦枓,岁,岁时入院,至今已经住院几年,没有回过一次家。病人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这是因为他受到一系列的打击所致。岁考上大学那年,父亲不给他学费让他念书,他靠自己打工读书,然后跟着舅舅学习汽配,业余的时间学习调酒在酒吧打工,期间与父亲关系一直不好。没过几年,一起相依为命的母亲去世,对他的打击很大,他伤心过度,每天晚上都出去跳舞,父亲便把他送进了精神病院。在病人住院期间,父亲把他名下的房产转移到继母手中,虽然病人的叔叔帮助他打官司,但是由于监护人和病人无民事行为能力,官司失败了,这对病人来说无疑是再一次的打击。在机构内,病人从治疗区转移到康复区,一开始他不吃精神科的药物,但是因为有一次违反了机构的规定,医生便为他开具了精神科的药物,之后他因为不满意机构工作人责的‘法米歇尔福柯著:《疯癫与文明》,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年版,第页。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页态度,就打了那个员工,结果是被惩罚做电麻仪和加药,后来他学乖了,认识到在病房里面不能有意见,不能有病人的权益,只能乖乖服药、乖乖听话,听话之后,工作人员就会觉得他康复得很快,期间,他从康复病区转移到开放式的病区,但是在开放式的病区一样都是要听话,按规矩办事。之后,小斜枓又一次因为反抗职工,被转移到封闭式的康复病区。”上面的材料笔者根据病人的陈述进行转录,他介绍了自己的一些住院经历,从他的经历中以及笔者关于他们日常生活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住院精神病人有哪些权益受到损害:住院精神病人缺乏选择自己治疗方法的权益,只因被诊断有精神疾病,就被加以不合理的治疗和对待;病人在机构工作人员的眼中,只是一个病人、一个工作对象、一个需要管理、需要服药的对象而己;当病人为自己的权益抗争时,换来的是惩罚和压迫;机构工作人员对于病人们的权益丝毫没有意识,还会觉得给他们服药,是为他们考虑;住院精神病人被禁锢在封闭的病区中,失去自由。年在英国伦敦,相关部门为精神病人和康复者进行了一些较完整的讨论和调查,为他们应有的权益做了陈述:每一个人都有其基本的权利去追求生命、追求自由,以及用最好的心理和生理健康维护自己的尊严;被标签为精神病的人士,应该与其他未有精神病的人士享有同等的关怀、照顾、尊重,没有任何被诊断为精神病的人士该受到不公平、不合理的对待;所有的治疗应该在一些社区人士认同的友善和关怀的环境中,去帮助有关人士去重建其生活习惯、友爱和互惠关系;精神健康的服务应该对精神病人有尊重、人道和关怀的对待,他们是服务的目的,而不是为了达到服务的手段;每一位病人都被视为一个有内在价值和独特意义的人看待,病人的个人经验、愿望和渴望,都应该充足的考虑病兼顾到相关服务和干预的过程当中;每个被诊断、标签或视为精神病的人士,都应该有权利去减少家长式的被操控,以及给予适当的倡导,也应该有好的资源区帮助他们;有关人士不应该在不愿意的情况下被拘禁,除非有合理的基础,而被拘禁的地方要充分具备有关的条件和专业人士,去真正治疗和康复精神病人士;任何人都不可以再没有医院下被拘禁,除非这个拘禁是经过一个合适的法律程序,并在一个充分有效的法庭,裁判进行,而这个拘禁只在有危害病人和其他人的安全情况下可行;任何限制精神病人的个人自由行动,在拘禁的过程中都应该尽量避免,除非限制自由是为了保障精神病人的生命而设。从年对精神病人的人权宣言去分析,笔者认为社会工作者应该从以下方面作倡导:其一,针对普通大众的倡导,让一般人士明白精神病人和他们一样享有一些基‘叶锦成著:《精神医疗社会工作:信念、理论和实践》,心理出版社年版,第页。 第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本的人权,应该受到尊重,而不是排斥;其二,针对机构内工作人员的倡导,让他们明白精神病人的个人经历和感受应该受到重视,而不能只是粗暴的管控和药物治疗;其三,针对社会福利政策的倡导,社会福利机构采取集中安置的方式为需要救助的精神病人提供服务之后,不能将他们永久性的“关闭”在远离社区的病房中,而应该考虑社区康复,在病人原有的社区建立相关的服务组织,为住院精神病人提供连续性的服务;其四,针对法律程序的倡导,国家在制定法律时应确保精神病人住院和出院的时候完全遵照他们自己的意愿,除非危及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而不是釆取强制入院的限制,而且应保护精神病人个人的意志,而不是命运掌握在监护人的手中。针对住院精神病人,笔者认为可以主要釆取以下三种倡导形式:其一,自我倡导。协助病人去维护自己的利益,鼓励住院精神病人利用院内开“民管会”“伙委会”或者“座谈会”的机会,向机构工作人员陈述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对机构生活的感受,对治持和康复的感受,以及表达他们对工作人员的期待等。其二,同辈倡导。顾名思义,也就是挖掘住院精神病人相互之间的力量,协助他们在病房内成立自助小组,共同生活的病友,通过协同的方式来表达个体性的需求。其三,公民倡导。促使志愿者发展与潜在案主之间的关系,理解并代言他们的需求、社工招募更多的志愿者资源,构建志愿者与住院精神病人之间联系的桥梁,通过志愿者对病人的服务,发现他们的需求,进而为他们进行权益的倡导。正常化和重新定义这里的正常化不同于强调更有效和更赋权的机构照顾的正常化理论,而是指重视和帮助住院精神病人了解到他们的情境并非特别而是跟其他很多人所共有的,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解构主流社会关于精神病人是“疯子”、“异类”、“不正常”的建构。通常住院精神病人都会遇到以下的一些问题:长时间服药的痛苦,不能回归社会,觉得自己是精神病人,回归社会之后难以找工作,社会压力大。“我们都不如外面的人的啊,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我们出去之后也没办法生活的。”阿海)“我们是病人,天天要吃药的,不吃药的话,毛病又要犯得啊,哪个正常人要天天吃药的呀。”卩元「元)在笔者与病房里的病人交谈的时候,他们常常会流露出上面出院的情况,会有强大的自卑感,认为自己不是“正常人”,和别人不一样。针对这些,社工在进行介入的‘英马尔科姆派恩(著:《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第三版》,冯亚丽,叶鹏飞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页时候,首先要跟精神病人确认,这些他们所遇到的情形不是只有他们才有的,而社会上许多其他的群体同样也要面对,例如糖尿病的人需要不间断的打胰岛素,同样也有很多其他的群体也在社会中难以找到工作。其次,社工帮助住院精神病人链接资源,鼓励他们与院外的精神病人接触,共同面对问题,一起努力实现改变,在某种程度上,消除社会对精神病人的污名、削减他们自卑的心理,增加自信。重新定义也是社工介入的方式之一,主要指帮助案主理解隐藏在他们个人问题背后的社会的压迫性结构。针对住院精神病人,笔者认为需要重新定义的地方有两点:其一,病人对自己患精神疾病原因的界定。在机构内,很多病人将自己患病的原因归结于自身的原因,是由于自身的性格问题。“我觉得我性格上面有缺陷,我以前不好的,现在来这里之后,改好了,大学生帮助我啊,还有盛教授跟我说啊,我变好了。”(疯子)疯子把自己患病的原因归结于自己不好,所以要住院接受医生的帮助,在病房里,将生病原因归于自己问题的病人很多。针对此,社工在进行介入的时候,可以将患病的原因归为结构性的原因,例如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等,让病人用新的角度看待问题。其二,病人对不能出院原因的界定。部分病人认为其不能出院的原因,是由于自己表现不好,所以医生和家人不允许出院。“我妈妈说接我假出院要看我表现,表现好的话,就带我回家住几天,然后才能带我出院。我觉得我表现的挺好的,可是她还是不带我回家。”(阮阮)在病房内,病人的表现是能不能有机会接触社会的唯一评定标准,医生在选择外出参加活动的病人时,都会依据其平时的表现。然而表现的好与坏却没有判断的标准,只是根据医生的断定。针对此,社工在介入时,可以帮助精神病人重新认识不能出院的原因,由于社会制度的限制,政策上的原因,导致他们虽然康复了,但是依然要住在机构内。总体而言,社会工作服务是打破机构“全控”性质的缝隙,应该从微观的个体服务向宏观的权益倡导转变。在现有的社会工作服务中,社会工作者的出发点更多的是从维护机构的利益,介入服务不能满足服务对象的真实需求,社工也处于机构的权力结构的底端。因此,社会工作者应该社工能够通过对住院精神病人权益的倡导,鼓励他们将需求向机构权威者表达出来,帮助其解构社会对他们非正常的建构,重新定义他们的个人问题,进而与精神病人之间形成平等的对话,服务于他们的利益,让住院精神病人的“声音”不仅被机构工作人员听到,还要穿过高墙,让社会大众听到。‘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 第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章结语:研究结论、方法论反思与未来研究展望研宄结论本文以机构三病房的住院精神病人为研宄对象,从病人的日常生活境、基本生活、交往与互动、生存经验四个方面去深描他们的日常生活。基于对资料收集之后的意义分析,通过从机构的封闭程度、精神病人的身份以及工作人员与病人之间分化的阶层关系讨论得出其全控”的性质,在此基础上反思机构现有的社会工作服务,从结构性理论视角出发提出社会工作新的介入空间,最终得出以下结论:福利性安置精神病人的机构依然具有“全控”的性质。机构是属于政府用来救助生活苦难、甚至是“三无”的精神病人,虽然其本身具有福利救助的色彩,但是机构依然是属于政府体制内,机构的权威管控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从机构的封闭性、纪律性以及同质性,病人在进入机构之后所要经历的一系列“剥离程序”,包括个人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剥夺,以及机构工作人员与病人之间存在的不平等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机构是一家“全控机构”,采取封闭隔离的方式来治疗精神疾病。虽然除了药物治疗之外,还有其他的康复治疗,但是依然改变不了其“全控”的性质。由于“全控”的机构性质,住院精神病人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对于生活在外面的个人来说,购买日常生活必须品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是由于机构与外界隔离,住在机构内的病人很难用金钱购买日常所需,即便有钱,也必须保存在机构的行政部门,住院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物资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他们在机构特殊的环境下发展了以交换方式来获取日常用品,而香烟是发生交换行为的重要媒介,并且依据病人之间的关系远近发展出协商性交换和互惠性交换。住院精神病人互动中呈现的交换关系正是由于机构“全控”性质的环境所决定的。机构工作人员通过时间、空间和关系三个方面,对于精神病人进行规训,从而实现对于住院精神病人的“全控”。住院精神病人的一天的小时都被机构工作人员安排好,没有自己的活动的时间,是在机构的规定下来进行每天的活动,而且在限定的时间内,有需要的在规定好的空间内进行活动,不能够逾越不合规定的范围,同时,机构是远离中心城区,这就从根本上限制了精神病人的活动范围。从关系这个角度来说,住院精神病人受制于机构工作人员的管控之下,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平等,病人失去话语权力。总体而言,机构从时间、空间和关系三方面对精神病人进行规训,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页使其受制于管控。方法论反思本文选取参与观察法作为研宄方法,从住院精神病人的角度看待他们的日常生活,揭示他们对于日常生活意义的理解。笔者将日常生活的意义放在首位,而不是从现存的理论假设入手,然而对日常生活意义理解需要建立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之上,作为研宄者,处于不同的位置会收集到不同的资料。因此,笔者将对研究者角色以及研宄方法上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研宄者角色的思考:“局外人”还是“局内人”对于研究者来说,不同的观察位置所看到的内容也是不同的。在参与观察法中,人们会经常选择不同的研究角色,可能是“完全的局内人”,或者是“完全的局外人”,也有可能是处于两者之中。在笔者对住院精神病人的研宄中,一开始是作为公开参与的“局外人”,将自己研究者的身份暴露给研究对象,得到病区工作人员的允许之后,能够在病区内公开参与到住院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中。由于笔者在实习期间,就与研宄对象建立了友好的关系,所以当笔者公开参与到他们生活中时,很容易就与他们再一次建立了格外融洽的关系,取得了他们的信任,能够随意参与进他们的聊天中,而且他们也非常乐意与笔者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虽然笔者在进行研宄时并没有美国心理学家戴维罗森汉那样请人伪装成精神病人进入精神病院,变成一个“完全局内人”的角色,但是在笔者的观察过程中,被院内的精神病人所接纳并得到了信任,即便不是他们中的一员,但是依然不妨碍笔者收集资料。而且,在笔者收集资料的过程中,结识了重要的信息提供者,我可以通过他认识更多的住院精神病人,然而当我和他们相处一段时间之后,与大部分的病人都建立了信任的关系,一开始的信息提供者就变得不再重要。当然,笔者在与他们聊天的过程中,也会选择用他们的交流方法,如果过于学术,反而不利于融入他们的世界中。同时,笔者在扮演一个“局外人”(公开的研宄者)时,会以一个社工部志愿者的角色参与到住院精神病人的生活中,可以与病人之间有直接的互动,但是依然不能改变笔者“局外人”的角色,病房里的病人依然会觉得我只是一个“大学生”,来这里是为了要完成毕业论文,没有迹象表明他们把我当做了病房中的一员。所以,自始至终 第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笔者都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出现在研究现场,是一个参与的观察者(观察多于参与)。研究方法上的不足本文在研宄方法上存在以下三点的不足:观察时间的局限性。笔者每次的观察时间必须在有社工工作的时候,这就限定了观察时间只能在工作日的白天,周一到周五的上午点到下午点,在工作在外的时候,笔者没有机会进行观察,因此影响了资料的收集,可能有些情况就观察不到,只能通过访谈来补充资料。资料收集的真实性。这与“局外人”身份有关系,当笔者作为公开的研宄者入场之后,病人们都会意识到这个外人的存在,有些病人为了维持自己的良好的形象,没有将平时的真实情况表现出来。例如,有一次笔者看到一个病人在呵斥另外一个不能说话的病人,旁边的一位病人告诉笔者,如果我不在的话,那个呵斥的病人就会釆取暴力的手段。我想像这种情况出现不可能只有一次,眼睛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实的,因此,笔者也会选择多次观察、向多方求证的方式来增加资料的可信度。絲研究展望本研究中所观察的对象均为男性精神疾病患者,这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笔者所能够接触到的观察地点安置的全部是男性精神病人,对于男性精神病人来说,香烟是非常重要的物品,那如果换成女性,在她们的交往关系中,是不是也存在物物交换的现象,又或者说情感对女性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有机会,女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也是笔者以后想要探索的一个方面。另外,研宄中可以发现住院精神病人有自己的生活策略,他们目前出院的机会非常激小,由于研宄的局限性,关于住院精神病人如何才能实现出院,在社区进行康复,目前已存在的社区康复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这些问题也是笔者想要在以后继续跟进的地方。在本次研究中,笔者发现家人对于住院精神病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可以说是他们与外界有联系的唯一渠道,但是从病人的会客情况来看,他们的家人似乎与他们之间并没有太多的链接。因此,笔者希望以后可以将研宄对象的范围延伸到病人的家属,去考察病人与家属之间的关系,挖掘家人的力量协助病人更好的康复。总体而言,这篇关于住院精神病人日常生活的研宄可以说刚刚打开了笔者关于精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页神健康社会工作研究的大门,在以后的研究中,笔者将进一步思考关于精神健康的问题,关注精神疾病患者,作为一名“导航者”,协助精神疾病患者在康复的过程中能够自由愉快的航行。 第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特文献一、著作类陈向明:《质的研宄方法与社会科学研宄》,教育科学出版社年版。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花菊香:《支持与均衡一一精神健康的实证研宄》,人民出版社年版。侯俊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年版。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王晓东:《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人民出版社年版。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和社会网络》,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叶锦成:《精神医疗社会工作:信念、理论和实践》,心理出版社年版。叶锦成:《中国精神卫生服务:挑战与前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版。张宏根,肖水源,郝伟:《精神医学基础训练》,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版。美艾略特列堡著:《泰利的街角项街角黑人的研究》,李文茂、邹小艳译,高丙中校,重庆大学出版社年版。匈阿格妮丝赫勒著:《日常生活》,衣俊卿译,重庆出版社年版。英本海默尔著:《日常生活与文化理论导论》,王志宏译,商务印书馆年版。美丹尼《乔金森著:《参与观察法》,龙筱红、张小山译,重庆大学出版社年版。英著:《现代社会工作理论》,何雪松、张宇莲、程福财等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年版。英马尔科姆派恩(著:《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第三版》,冯亚丽,叶鹏飞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版。法米歇尔德赛托著:《日常生活实践实践的艺术》,方琳琳译,南京大学出版社版。法米歇尔福柯著:《疯癫与文明》,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年版,第页。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页美欧文戈夫曼著:《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冯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美厄文戈夫曼著:《精神病院:论精神病患与其他被收容者的社会处境》,群学翻译工作室译,群学出版有限公司年版。美彼得布劳著:《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李国武译,商务图书馆年版。,二、论文类傅春晖:《话语权力关系的社会学诠释》,《求索》,年第期。花菊香:《跃进与整合:论精神病患社会支持的专业性与操纵性》,《江苏社会科学》,年第期。何雪松:《迈向日常生活世界的现象学社会学一一舒茨引论》,《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期。金炳彻:《从机构福利到社区福利:对国外社会福利服务去机构化实践的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年第期。蒋成贵:《日常生活的界定:一一读阿格妮丝赫勒的《日常生活》》,《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年第期。李研:《我们的精神病人:中国精神病人报告》,《中国经济周刊》,年第期。刘继同:《生物医学模式的战略升级与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的战略地位》,《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年第期。练玉春:《论米歇尔德赛都的抵制理论一一避让但不逃离》,《河北学刊》,年第期。童敏:《社会工作的机遇与挑战:精神精神病人社区康复过程中的社会服务》,《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期。童敏:《生理心理社会的结合还是整合一一精神病医院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探索》,《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期。吴飞:《“空间实践”与诗意的抵抗一一解读米歇尔德塞托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社会学研究》,年第期。王玉琴,马杰,乔宇:《精神病人恢复期的心理分析及护理》,《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第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年第期。谢斌:《患者权益与公共安全:“去机构化”与“再机构化”的迷思》,《上海精神医学》,年第期。杨杰:《浅谈英国社区照顾模式的发展背景》,《才智》,年第期。易元平,蒋兴碧,李天萍:《住院精神病人自杀行为分析》,《检验医学与临床》,年第期。杨建华:《日常生活:中国村落研宄的一个新视角》,《浙江学刊》,年第期。衣俊卿:《中国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论视野》,《求是学刊》,年第期。杨锃:《“反精神医学”的谱系:精神卫生公共性的历史及其启示》,《社会》,年第期。张墨:《试论精神病康复的专业实习模式一一社区康复专业实习之精神病康复方向初探》,《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学报》,年第期。赵环:《从“关闭病院”到“社区康复”一一美国精神卫生领域“去机构化运动反思及启示”》,《社会福利》,年第期。卓彩琴、张慧:《社会排斥视角下隔离式康复模式反思一一以麻风康复村为例》,《河南社会科学》,年第期。陈肖凤:《住院精神病人社会支持建设的途径和策略研宄一一以市精神病院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开展为例》,厦门大学年硕士毕业论文。李会:《日常生活领域的充权一一住院康复精神精神病人的个案研宄》,中山大学年硕士毕业论文。:《心理健康服务的去机构化国际经验和对中国的启示》,《中国全科医学》,年第期。,,,,(,,,,,,,,,,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页,,,,,,,,,,,,,,,,,,,,,,,,,,,三、网络资料类资料来源:互联网百度百科对“淘浆糊”的名词解释。资料来源:互联网口民管会定义。 第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致谢当毕业论文撰写到“致谢”这个部分的时候,意味着硕士生涯即将画上了句号。在这两年多的时光里,自己收获了太多。回忆起来,就像是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各在其中,我总是觉得因为本科把所有的好运气都用光了,所以研究生的日子太过蹉跎,然而这样的日子依旧是“痛并快乐着”。还记得三年前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华理面试的场景,费老师的温和,何老师的“剪刀手”,曾老师的认真;记得两年前的那个九月,个同学第一次在华理的大榕树下,分享彼此的心声,拉开友情的序幕;记得研一时让人抓狂的英文文献和没完没了的分组讨论;记得研二实习时候的起早摸黑和几十万字的实习报告……这一幕幕都清晰地浮现在我脑海中,仿佛那些日子依旧是昨天,如梦初醒般。回想起这两年多的时光,有感慨与感伤,当然我想更多的应该是感恩。首先要感谢的是我最尊敬的导师一一曾守锤教授。从我们踏入校门的第一天起,您就教导我要关注毕业论文,对学生悉心指导和关怀支持。在准备毕业论文阶段,尽管您远在大洋彼岸,但是您依旧不忘记对我们论文的指导,每次给老师发邮件,总是能够得到及时的回复,在邮件中无不体现着曾老师的用心。有句关于钉子的名言是这么说的“理解了锤子的用心,就不计较敲打的疼痛。”我想我就是一颗钉子,曾老师每一次对论文提出的意见,就像是锤子的敲打,正是这样不断的鞭策,我才会进步。可以说曾老师细致的教诲和无私的帮助贯穿了论文的始终,而他广博的学识和严谨的学术态度也会让我受益终身,我为自己是曾老师的学生感到幸运。其次,我要感谢华理社工系的其他老师们:何雪松老师的渊博和智慧让我受益匪浅,谢谢何老师作为实习指导老师期间,为我指点迷津;费梅苹老师缜密的逻辑思维和细致的工作风格让我敬佩,谢谢费老师帮我修改推荐信时候的字斟句酌;刘华丽老师淡然处世的生活态度让我欣赏,谢谢刘老师不厌其烦的邀请我们去家里做客;还有很多很多的老师,优雅的范斌老师,认真的朱眉华老师,美丽的姜妙屹老师,具有激情的王瑞鸿老师,亲和的李筱老师,可爱的黄锐老师,“高冷”的梁昆老师,风趣的徐荣老师等等,感谢你们教授我各种知识,并使我在你们身上学习到各种优良的品质。或许在很多年后回忆起来,我依然会为在华理能够遇见你们感到荣幸。另外,我要感谢机构三病房的每一位精神病人,谢谢你们对我论文写作的帮助,正是因为你们对我的耐心,才能让我如此顺利的收集资料,而且对我的打扰还不会觉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页得不耐烦;谢谢你们对我的信任,愿意向我敞开心扉。对于你们,我只有满满的谢意和祝福,祝福你们明天更美好。我还要感谢机构的蒋社工和孔社工,没有你们的帮助,我很难进入到病区,谢谢你们为我撰写论文提供的帮助。感谢级的每一个同学,因为你们的存在,让我研究生的日子充满了乐趣。谢谢侯侯在我杀涂鸦时候的陪伴,有了你的陪伴,让我觉得这段旅程更加轻松,在以后,我们也要一起加油鼓劲,祝福你有个美好的未来;谢谢吕方和红婷在我撰写论文时给予的支持,一起在图书馆的奋战,彼此之间给予修改意见,正是你们对我的鼓励,让我有信心完成论文的写作;谢谢巴斯在平时生活和学习中的帮助,尤其在论文修改阶段,耐心阅读我的论文,帮我在格式和内容上不断完善;谢谢晓玲、文南、莹莹生活中对我的包容,和你们在一起的两年多很开心,谢谢你们收留了我。祝福你们!感谢方琦同学,谢谢你在我身边支持我。从开题到毕业论文的完成,我每次的进步都离不开你的意见,每次迷茫的时候,你总会给我中肯的建议,帮助我理清思路,我的成长有你的功劳。谢谢你!最后要感谢我的爸爸妈妈,正是你们给予的无条件爱和无私的包容,我才能够依旧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谢谢你们包容我任性的小脾气,谢谢你们不干涉我选择的人生,谢谢你们对我的支持,谢谢你们给我了一个幸福的家。把祝福送给所有的人!我愿自己坐上蓝胖子的时光机,回到两年前,重温这美好的一切!张天明二零一四年十一月十四曰于华理徐汇校区图书馆室 第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正式访谈的受访者背景资料简介小蝌蚪,男,岁,精神分裂症,入院时间为年,已住院年,目前是病区内最年轻的病人。由于母亲过世,过渡悲伤,引发精神障碍,而且与父亲的相处中发生纠纷,导致病情加重,现在与父亲没有来往。每次会客的是叔叔和表妹,一个月一次。平时爱好打牌,和病人之间的关系融洽。张老板,男,岁,精神分裂症,入院时间为年,因为病人中间出院过一次,入院时间做了更新,实际上已住院年。发病前,混黑社会,在与警察的交涉中发病,被送进医院,监护人是父亲,不允许病人假出院,现在都是哥哥来会客。大学生,男,岁,精神分裂症,入院时间为年,已住院年,因为在念过大学,喜好看书,所以在病区中大家都喊他大学生,平时喜欢研宄素数和天文现象。在病区是工作人员的好帮手,表现很好,经常参加康复活动。现在家里没有亲人在本市,属于帮困对象,居委会每三个月来看他一次。阮阮,男,岁,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入院时间为年,已住院年。因为情感受挫,喜好喝酒,发生意外失踪事件,被找到时已睡在垃圾桶旁边天夜,被家人送进来。平时爱好唱歌,擅长演奏乐器,妈妈每个月来会客一次。阳阳,男,岁,精神分裂症,入院时间为年,己住院年。他看起来有米的个头,长相英俊,带着一副黑框眼镜,喜爱听音乐,看报纸,和大学生关系好,经常一起参加康复活动。他因为没有足够的香烟,而又不想捡别人的烟头,就把香烟戒了,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疯子,男,岁,精神分裂症,入院时间为年,已住院年。他从来不穿病房的统一服装,注重自己的外表,刚入院的时候脾气不好,经常欺负其他的病人,受到病友排斥,之后慢慢的改变自己,不再欺负别人,病友之间的关系良好,主要的会客是妈妈和小姨,三四个月一次。老杨,男,岁,精神分裂症,入院时间为年,已住院年。他喜爱画画,参加书画班,平时总是自己用扑克牌玩红心接龙,喜欢与年纪和他差不多大的人待在一起。姐姐一个月会来看望他一次。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页附录半结构性正式访谈提纲—、个人基本信息住院年限、年龄、基本的家庭关系、会客频率、疾病史。二、基本住院生活、你怎么看待机构的衣、食、住?、你在机构内接受哪些治疗和服务?、在这些服务中,你认为哪个最有效?、你是怎么看待工作人员提供的服务和治疗呢?三、精神病人之间的互动、你在机构中有好朋友吗?你觉得这是友情吗?、你们之间会有交流吗?在一起会做哪些事情?、你会和其他患者分享对机构的感觉吗?好的一面或者不好的一面?(和谁、什么时候、原因有哪些)、你在什么情况下会觉得受到其他病人的威胁呢?四、精神病人于工作人员之间的互动、你喜欢这里的工作人员吗?、你怎么评价你们之间的关系呢?、你觉得你们之间的关系平等吗?、你在机构生活,有这么多规矩,你是怎么想的呢? 第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观察酬—、人物谁在场?角色、地位、身份分别是什么?有多少人?二、什么(发生了什么?在场人的行为表现?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语调和动作有哪些?互动是如何开始的?有哪些是特殊的表现?三、时间(什么时间发生的?持续了多久?发生的频次?四、地点(观察地点的特点?与其他地方的异同点?五、如何如何发生的?各方面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有什么规则?六、原因(人们对于周围发生的事情都有哪些看法?思考为什么会发生? 卷内备考表本卷情况说明本卷共壹佰零贰页立卷人检查人立卷时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