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20考语文复习方案满分训练14议论文阅读试题

全国版20考语文复习方案满分训练14议论文阅读试题

ID:76061641

大小:694.60 KB

页数:33页

时间:2024-02-20

上传者:ㅤ
全国版20考语文复习方案满分训练14议论文阅读试题_第1页
全国版20考语文复习方案满分训练14议论文阅读试题_第2页
全国版20考语文复习方案满分训练14议论文阅读试题_第3页
全国版20考语文复习方案满分训练14议论文阅读试题_第4页
全国版20考语文复习方案满分训练14议论文阅读试题_第5页
全国版20考语文复习方案满分训练14议论文阅读试题_第6页
全国版20考语文复习方案满分训练14议论文阅读试题_第7页
全国版20考语文复习方案满分训练14议论文阅读试题_第8页
全国版20考语文复习方案满分训练14议论文阅读试题_第9页
全国版20考语文复习方案满分训练14议论文阅读试题_第10页
资源描述:

《全国版20考语文复习方案满分训练14议论文阅读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满分训练(十四) 议论文阅读读书学习类一、[2019·江西]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谈语言王 力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的工具。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也不是的。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文章和语言不一样。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合逻辑,不合语法。有的同志在小组会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下,却又会发现毛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所以,我不反对对口语加工。并且,我一直是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说得过去,而在报33 刊上运用就不对了。“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因此,说“最好水平”,是违背事理的。但是,至今有些报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这个词。又比如,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这也是不对的。“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是“满不在乎”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不能随便运用口语。但是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否则,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有些话本不符合书面语的要求,不准确,也不规范,但由于说习惯了,改不过来,叫什么“约定俗成”。谁“约定”的呢?恐怕总是从少数人说错开始,一直不去纠正它,变成“俗成”的吧!所以,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该规范化的,能够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1.通读全文,作者谈论语言运用问题时,重点阐述了哪两个观点?(4分)2.文章在论述两个观点时都运用了事实论据,试各选一处分析其作用。(3分)3.对于语言规范化问题,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6分)二、[2019·郑州二模改编]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33 说经典梁 衡①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②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不但文字的经典是这样,就连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是这样。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但这永恒之梦,总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斧轻轻一劈就碎——修炼不够,太轻太薄,不耐用甚至经不起念叨第二遍。倒是许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荫,一不经意间反倒成了经典。当然,经典多是呕心沥血、积久而成的。像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末日的宣判》,一画就是八年。不管是妙手偶成还是苦修所得,总之它达到了那个水平,它如铜镜愈磨愈亮,要是一只纸糊灯笼呢?用三五次就破了。③经典之所以经得起重复,原因有三:一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二是有绝后的效果;三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经典不怕后人重复,但重复前人却造不成经典。④文化的发展总是一层一层,积累而成。在这个积累过程中要有个性,能占一席之地必得有新的创造。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的欧、颜、柳、赵,王羲之的行书、宋徽宗的瘦金书都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经典。因为在这之前没有过,实现了“空前”,有里程碑的效果。它们是永远的参照点。⑤经典又是绝后的,你可以重复它、超越它,但不能复制它。后人时时想起、品位、研究经典的目的是吸收、借鉴它,以便去创造自己新的经典。就像爱因斯坦超越牛顿,爱因斯坦和牛顿都不失为经典。齐白石谈到别人学他的画时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因为每一个经典都有它那个时代、环境及创造者的个性烙印。你只能创造你自己的高峰。唯其“绝后”性,才使它高标青史,成为永远的经典。我们读经典的重复不只是表面的阅读,更是一次新的挖掘。⑥经典之所以总能让人重复、不忘、屡屡提起,还因为它对后人有启示和指导价值。经典都超出了当时实践的范围而有了理性的意义,有哲理的内涵,唯理性才可以指导以后的实践。只有理性的东西才经得起一遍一遍地挖掘、印证,而它又总能在新的条件下释放出新的能量。如天然放射性铀矿一样,有释放不完的能量。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都是永远的经典,早超出了当时的具体所指而有了哲理的永恒。就是达·芬奇《蒙娜丽莎》的微笑,小提琴曲《梁祝》中爱的旋律,还有毕加索油画中的哲理,张旭狂草中的张力……也都远远超出自身的艺术价值而有了生命的启示。⑦总之,经典之所以经得起重复,是因为它丰富的内涵,每一次重复都能从中开发出有用的东西。像一块糖,因为有甜味人才会去嚼。能经得起人反复咀嚼而味始终不淡,这就是经典与平凡的区别。一块黄土,风一吹雨一打就碎,而一颗钻石,岁月的打磨只能使它愈见光亮。1.从全文看,作者认为经典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33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⑥段的论证思路。(4分)3.第⑤段在论证方法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4分)4.下列说法,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2分)A.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能经受得住一遍遍、一代代的重复,而不会被可怕的重复之斧劈碎。B.要让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就要设法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水平,还要有个性,有新的创造。C.后人品味、研究经典,都是为了创造他自己的高峰和新的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D.经典都具有丰富的内涵,我们对经典的每一次重复,不是表面的阅读,而是一次新的挖掘和印证。三、[2019·武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什么是好诗①什么是好诗呢?②大自然的景物是人所共见的,如果只是将外界的景物写下来,不见得是好诗;只有同时将心中感动的情意也传达出来,才是好诗。③先看这两句诗:“鱼跃练川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再看另一句:“群鸡正乱叫。”哪是好诗,哪是坏诗?④“鱼跃练川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一条鱼跃过像白绸一样的水面,如同一根玉尺抛在白绸子上;黄莺穿过像丝一样的柳条,像一枚金梭在许多条丝线中穿织。你看,多么漂亮,而且对仗工整,但只是描述风景外在的形象,没有内心的感动。这样,即使写出再漂亮的句子,也只有文字和技巧,缺乏诗歌应有的生命。33 ⑤“群鸡正乱叫”是杜甫的诗句,只看这一句,好像不是好诗。但读诗不能只看一句,要看整体的传达。《羌村》整组诗,表现的是诗人历经战争离乱,与妻子儿女长期分别后回家重逢的情形,“群鸡正乱叫”这句诗就有了一种朴实真切的叙写,更有一份亲切热烈的感情。⑥写一首好诗,不是要找美的字,而是要找合适的字;不是写几个漂亮的诗句,而是要写出诗人自己的感动。⑦我曾经告诫学生“修辞立其诚”,真诚是作文与做人的基本要求。学生感动于女朋友寄给他一片红叶,创作了诗句“红叶枕边香”。诗句是真实的,也是真诚的,但我却无法从他的诗句中感受到他的感动。⑧陆游的诗《菊枕》,是思念他被迫离异的第一任妻子的:“记采菊花作枕囊,曲屏深幌閟幽香。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当年他的妻子采了菊花,把菊花的花瓣缝入枕囊,如今在曲折的屏风和深重的帷幕间还留有菊花的幽香。每次闻到这香气就让他忆起四十三年前的往事,可是现在在昏暗的灯光下,向谁去诉说这使人断肠的感情呢?这样,《菊枕》的“香”就使无数的后人感动了。⑨所以,诗歌除了要有真诚的感动,还要将这种感动成功地传达出来,让别人也感受到你的感动。⑩真正伟大的诗人,是用他整个的生活乃至整个的生命来写诗的,这样诗歌才有兴发感动的生命。这种兴发感动的生命是生生不已的。内心有了感动,是这个生命孕育的开始。把这份感动写出来,使之成形,能让读者感动,甚至能让千百年后的读者都受到感动,诗歌的生命,从此生生不已。学习诗歌,要能体会诗歌中这种美好的生命,养成品味诗歌兴发感动之生命的能力,这是读诗最为宝贵、最可重视的价值和意义。(基于命题需要,根据叶嘉莹演讲稿改写)1.下列哪项不是作者认为“群鸡正乱叫”是好诗的理由(  )(2分)A.诗句描写了人所共见的景物,使群鸡鲜活的形象跃然纸上。B.诗句注重的是诗歌应有的生命,而不是漂亮的文字和技巧。C.诗句恰当地表达了诗人经过战争离乱与亲人久别重逢的感动。D.诗句是一种朴实真切的叙写,更有一份亲切热烈的感情。2.作者将“红叶枕边香”与《菊枕》作对比是为了说明(  )(2分)A.好的诗歌应该“修辞立其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真诚的感动。B.好的诗歌往往源于真实的故事,表现真实的生活,表达真实的情感。C.好的诗歌能将自己真诚的感动成功地传达出来,让别人也感受到这种感动。D.好的诗歌具有生生不已的生命,内心有了感动就是一首诗歌生命孕育的开始。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2分)A.读诗要体会诗中触动人心的真情实感。B.读诗要把诗句放在整首诗中来品味欣赏。C.读诗要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和生命状态。33 D.读诗要理解诗歌美好生命的生生不已。四、[2019·杭州二模]阅读下文,完成问题。读书的理由押沙龙①老家有一位长辈,属于国学爱好者。在我小时候,他曾拿着树枝在地上一边画字一边给我讲解,“城外为廓,廓外为郊,郊外为甸”,说得非常郑重,好像是告诉我一个极大的秘密。他也读过《易经》,没事了还给人算命。我上大学后,有次寒假回家碰到他,他兴奋地拉着我这个“学问人”问长问短,还说要出个上联考考我。上联大致是“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之类的东西。我想了半天对不出来,只好说我不会。他既失望又惊诧,意思是你连这都不会,还上什么大学堂呢?②仔细想来,他的这些想法其实很有传统根据的。过去民间对才子的最常见表扬就是会对对联、写诗。在中国民间,自古以来就把知识当成一种类似巫术的东西,而且非常相信文字本身的魔力。中国民间最崇拜的知识分子可能就是诸葛亮了。鲁迅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多智而近妖”,以为是败笔,其实正因为他“近妖”,才更贴近民间对大知识分子的遐想。这传统一直延续到现代小说《白鹿原》,里面的朱先生也是这个路子。③当然,文字本身也是有魔力的。李太白醉草的吓蛮书可以吓跑外国入侵者,韩退之的祭鳄文可以赶走水里的大鳄鱼。古代文化精英对这些故事多是笑而存之,但底层百姓,尤其是底层知识分子,对此是很愿意相信的。而且他们很执拗地认为,一个人能写出好文字来,自然就会治理国家。他们这么想,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他们崇拜知识,但并不真知道知识有什么用。人们对自己崇拜而又不懂的东西,就容易有这种感觉。这就像我们现在看《最强大脑》,大部分观众并不太理解科学上的真正强大思维是怎么一回事,但知道水下盲拧魔方很难,所以容易把这种脑力杂技当成“最强大脑”。这其实跟古代老百姓崇拜对对联的才子有点像。④中国传统文化谱系里缺少一种“爱智”的传统。文化精英们强调文化知识的功用性,普通大众则信仰它的神秘性。对于前者,知识像是一种教化的工具;对于后者,知识像是一种神秘的巫术。经过现代文明的“祛魅”之后,教化和巫术一起坍塌,大家就有点无所适从了。⑤那么读书到底有什么用呢?⑥读书无非是一种交流。书籍就像一个个漂流瓶,作者把他的感受、经验、思考放到这个瓶子里,然后你把它打捞起来,满足你健旺的好奇心、贪婪的求知欲,驱散你特有的孤独感。它们也许能让你在现实中做决定时更聪明一些,也许不能。读书能否让你变得更聪明,往往取决于你其他的一些特质。我见过很多聪明的读书人,也见过不少愚蠢、偏执的读书人,还见过不少如果少读点书也许更好的人。读书只是给你一个机会,让你有可能活在一个更大一点的世界里。但如果你对此不在乎,那也真的不是什么太大不了的事儿。(选自《读者》2019第4期)1.文章题目是“读书的理由”,为什么要从老家长辈写起?(4分)33 2.文化知识的神秘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其产生的具体心理机制是什么?(4分)3.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6分)(1)知识像是一种神秘的巫术。经过现代文明的“祛魅”之后,教化和巫术一起坍塌,大家就有点无所适从了。(加点的“祛魅”和坍塌具体指什么?)(2)我见过很多聪明的读书人,也见过不少愚蠢、偏执的读书人,还见过不少如果少读点书也许更好的人。(选择一处加点词,从初中三年指定阅读的名著、三年里学过的课文中找出与加点词相对应的人物,并阐述理由。)4.以下是几种关于读书的理由,请结合本文观点,选取其中一种理由谈谈你的看法。(4分)A.古话说得好:“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所以我要好好读书。B.初中三年,除了教材,我只读教材规定的名著,因为中考要考名著阅读呀!C.教材指定的名著并非全部都是精品,值得一读的书也不是只有文学作品一种类型,大境界的人生需要有大阅读的思维。多读书,读好书,才是写好“人”字的基础。33 道德修养类五、[全品原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感动也是一种力量张 凡①近日,2018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揭晓。那些曾带给我们感动的人走上舞台,接受致敬,而体味感动、礼赞崇高的暖流也在网上涌动。②“哪里有感动,哪里就会有勇气,就会有信守承诺,更有情也有爱。”“感动中国”的舞台,正汇聚着这样一个个有勇气、有信念、有大爱的人。他们,是生活节俭却将几十年积攒的1000万元捐赠出去的退休老人马旭;是面对险情,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而英勇负伤的排雷战士杜富国;是在生死关头临危不乱、正确处置,确保乘客生命安全的英雄机长刘传健;是以一根扁担挑起山乡未来,虽是“80后”却满脸皱纹、鬓角斑白的乡村教师张玉滚;是一片赤诚、一生奉献的“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不管是经年累月的坚守,还是刹那光华的选择,他们都让我们钦佩、感动。在平凡或不凡的人生答卷上,他们书写下对人生意义最宝贵的回答,也标注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坐标。③在各种电视、网络节目竞相涌现的今天,“感动中国”依然能葆有自己的光芒、拥有广泛的关注,就是因为它符合人们的情感需求和价值坚守。通过“感动中国”的舞台,让善被看见,让爱被感知,让更多人知道,在这个社会上,还有那么多感动在发生,还有那么多可贵的品质在闪光,还有那么多美好期待被遇见,就能为更多人带去信心和希望,为整个社会注入正能量。④“只要抱有感动的心,总会看到生活中更多感动你的东西。”将目光从舞台转向我们身边,多少凡人善举,也在不断地上演。在辽宁辽阳,女孩被撞后双腿被压在车轮之下,急救的医生、紧急赶来的交警,甚至不留名的路人,都不约而同伸出援手,构成正能量的群像;在天津,退休女工王娅捐资助人持续近30年,面对来势汹汹的病魔,她坚持捐出自己唯一的房产,用以资助西部贫困的学子;在广东清远,多年前救起小悦悦的拾荒阿婆,住进了养老院,却坚持帮忙打扫卫生、照看老人,她说相信“好人有好报”,希望每个人看到有人摔倒都能上去帮忙……善,一直都在。这种可贵的善良,让哪怕最平凡的人生也能熠熠生辉;我们每个人对平凡生活中温暖与感动的体悟,也能让我们看到光、萌生爱。⑤古人言,“一德立而百善从之”。其实,无论是一个个“感动中国”人物,还是身边传递着善意的普通人,他们都是价值观的鲜活体现,都是正能量的有形注脚,都能给我们带来心灵的启迪、行为的引导。当我们与他们相遇,不要让感动只成为一瞬间的花火;由感动而心动进而行动,才能发现自己身上的价值和力量。当更多人能够跳出小我的方寸之地,寻求更加饱满的人生意义,我们就能让感动常在,让温暖常存,推动整个社会汇聚起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选自2019年2月26日《人民日报》)33 1.本文开篇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2分)2.央视“感动中国”栏目依然被大家广泛认可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2分)3.第②段中加点的“最”字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4.请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思路。(3分)5.读了本文之后,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2分)六、[2019·北京海淀区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①“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两千多年前,先贤就在《大学》中阐释了“齐家”“治国”“平天下”三者之间的关系,将家国情怀镌刻在国人的心灵深处。在家尽孝、为国尽忠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今天,大力弘扬兴家爱国的传统精神,自觉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更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②弘扬家国情怀,就要把爱国和爱家统一起来。“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庭的前途命运总是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一方面,家是国的基础,千千万万个家庭幸福美满,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才会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另一方面,国是家的延伸,国家好,家庭幸福才能长久稳固。正所谓“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才能汇聚起磅礴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33 ③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育家国情怀的起点。“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终生为国为民奔走的梁启超先生,以君子品性教子,梁家“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或主持殷墟考古开我国科学考古先河,或从事古建筑研究与保护成为建筑学泰斗,或致力于科学研究成为我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他们在不同领域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陈毅元帅曾作诗教子:“人民培养汝,报答立事功。祖国如有难,汝当作前锋。”陈家三子一女成年后,勇担使命,皆有作为。正是良好的家风滋养了赤子的报国情怀。可见,注重家风建设,才能切实弘扬家国情怀。④弘扬家国情怀,更要爱国奉献,敢于担当。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勇敢担当,都生动诠释了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新中国成立以来,更有许多中华儿女为祖国建设奉献青春与热血。大庆“铁人”王进喜,不怕苦累,无惧牺牲,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奉献了一切,他留下的“铁人精神”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宝贵财富;“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扎根太行35年,倾尽心血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践行了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价值观。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在新时代的新征途上,只有弘扬爱国奉献精神,担当起时代的使命,把自己的理想同国家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书写属于我们的时代辉煌。⑤作为新时代的追梦人,我们要大力弘扬家国情怀。怀齐家之志,担兴国之责,勇立潮头,奋力搏击,让自己的人生在为国为家的奉献中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1.文章第①段和第②段都引用了《大学》中的话,二者作用有何不同?(2分)2.阅读文章第③段,说说作者是如何得出“注重家风建设,才能切实弘扬家国情怀”这一结论的。(3分)3.读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心得?请结合阅读积累或现实生活作简要说明。(2分)33 七、[2019·合肥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做一股“清流”徐文秀①时下,“清流”成了一个流行语,成为人们的一种向往。比如不久前,电视上《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几档节目“火”起来,受到大家热捧,“清流综艺”和“清流文化”成了观众追求的时尚。②文化如此,人生亦然。过清流般的生活,不失为人们的一种理想选择。然而,一些人的生活却过得混浊而灰暗。有的习惯于搞“假大空”那一套,特别会装,喜欢“背台词”,有的还入戏很深,成了“戏精”;有的热衷于走“虚浮夸”的路子,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处处浮在表面,时时想走捷径;有的满足于过“庸懒散”的日子,表现出懈怠、疲沓的样子,工作往往干得“意思意思”,奉行“既不出风头,又不落后头”的原则;有的甚至迷恋于“邪恶丑”的法则,搞厚黑学、行潜规则,拜码头,结圈子,等等。③清流生活,既是一种人生态废,也是一种人生价值。清代学者顾炎武说:“读书通大义,立志冠清流。”革命先驱李大钊赞叹:“社会上有一二清流学者,很得大众的信仰。”古往今来,做一股“清流”是不少人的价值追求,活出“清流”范儿的人也备受世人尊崇。从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的周敦颐,到淡泊名利、留下“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王冕;从铁骨铮铮持正义、横刀立马的彭德怀,到平生追求真理、“浑身是刺”的张爱萍等。这一股股清流,以它的清澈、洁净,汇入历史的大江大河,展示出绚丽夺目的画卷。④清流人生,是一种超然脱俗的气质。活出清流样子,就是活出一股清新之气,言行有格调,生活有品位,阳光干净,超然脱俗,身上散发出与众不同的魅力;活出清流样子,就是活出真实的自我,说真话、道真心、做真人,多一些率真、多一点坦诚,不掩饰、不矫情;活出清流样子,就是活出做人的骨气,肩膀硬、腰板直,有所坚守而不随波逐流。说到底,清流样子就是真善美的样子,就是做人清清爽爽、做事明明白白、做官干干净净的样子。⑤欲成清流之人,得正本清源。古人云:“源洁流清。”做人的本源,就是做人的本色、本真和本来。一个人的身份、岗位、职务和财富可以变,但做人的本色不能变、本真不能丢、本来不能忘。多问问初心是什么、初衷在哪里,多看看当初的模样是什么、如今变得怎么样,偏了则纠一纠,歪了则正一正。源头清,人生这潭“池水”自然也就清澈了。⑥欲成清流之人,得胸怀大志。有大目标和大志向的人,总是不会被路边的碎石绊倒。胸有鸿鹄之志,便有过清流生活、活出清流样子的勇气和毅力,有远大志向在鼓舞,生命就会翩翩起舞。要想活出清流样子,内心还要有强大的定力和自制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坐得住冷板凳,不生活在别人的阴影里,朝着既定的方向砥砺前行。       ,人不一定过得富贵,但一定要活得高贵,保持一份清高,守住一份气节,便能活出清流样子。 ⑦莲花,以其高洁品质被世人“独爱”。清流如莲,清流之人以其真善美的品格而被世人称羡,更让自己行稳致远。33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7月16日,有改动)1.通读全文,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3.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分)4.文章第⑤段和第⑥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4分)5.如果要在第⑥段横线上加一个论据,下面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A.年轻时的左拉很穷,偶尔得到一个蜡烛头,他会高兴得像过节。正是贫穷磨砺了他的意志,使他终于写成了轰动一时的《卢贡·马卡尔家族》。B.孙子膑脚,遭受迫害,却没有放弃,他相信自己的实力,相信自己的命运,终于等到了施展自己抱负的时候。C.陶渊明坚守自己的理想与人格尊严,保持心灵的独立与自由,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毅然辞官归隐。八、[2019·河南省重点中学内部摸底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重拾“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科学精神33 ①竺可桢先生曾说:“培养科学的空气是什么?就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什么?科学精神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②这“利害”二字却是真正“厉害”,到了现实生活中,要将它与是非分割开来,真是难之又难。最后无非以一句“科学家亦不能免俗”作为借口。③这俗,说的便是社会的潜规则,是利害、是权衡、是功利,是科学精神的死敌。追求功利让我们推动对真理的热爱,追求功利诱惑我们违背实证精神,追求功利让我们放弃质疑、屈从权贵。最终,功利主义让我们离科学精神越来越远。④“科研人员东南飞”,飞向更有钱、更发达的地区已是持续了十几年的老话题;人才激励和评价以金钱为导向,不以科学论英雄,也不是新鲜事;“帽子”满天飞的问题说了也不是一两天,但似乎看不到彻底改变的迹象。⑤社会对科学的认知是功利的——人们常常把科学与技术混为一谈,遇事先问这个研究有什么用;方向的选择是功利的——这家要先看自己做的是不是热点,美国有没有做;科学家自己也是功利的——为了帽子、票子、位子愿意做出改变。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不计所得,变成了“傻子”才做的事。⑥科学最重要的就是求真务实、敢于探索。凡事先计所得而后动,谈何科学、谈何真理?荷兰有位名叫利伯希的眼镜匠,每天都忙着磨镜片。有一天,利伯希听到孩子们在二楼叫嚷,跑到楼上来,才发现孩子们把两块镜片叠起来看东西,他拿过来一看,顿时惊呆了:明明是在远处的钟楼,怎么会一下子跑过来了呢?孩子们的意外发现,引起了利伯希的研究兴趣,最终发明了望远镜。⑦在科技界内部,多少人呼吁要颠覆,要的就是让违背科学精神、追求功利的人受到最大的惩罚,让人们知道那些“傻子”才是真正的“聪明人”。⑧功利二字着实可怕,功利主义导致科学精神的匮乏,而科学精神的匮乏已成为我们民族从事原始性创新的软肋。当历史发展到今天,核心技术与原始创新成为社会向前的最大推动力时,我们必须向功利主义“宣战”,这样国家、民族才能长远发展。⑨如今我们倡导科学精神,希望求真务实、更改质疑之风能成为业界的常态,希望这股浩然正气“占领”优势高地,进而影响全社会。这第一步,怕是要先斩断功利二字。(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2.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33 3.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4.本文有一个事实论据不恰当,请找出并说明理由。(4分)社会思考类九、[全品原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筑牢个人信息安全防线李 伟①相信不少人都感受过互联网广告的“善解人意”:你在网上无意中浏览了一件商品,之后同类商品就会不断在你的电脑桌面上弹出;网上注册个账号学习英语,一些课程广告就马上充斥邮箱;用手机银行汇一笔款,各色理财顾问就很快致电“问候”……商家之所以能如此及时、准确地了解甚至预知你的需求,并有针对性地投放广告、推荐服务,原因在于他们通过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根据用户在浏览、注册时留下的数据信息,勾勒出了一个“用户画像”,数据越丰富,“画像”就越精准。②近年来,随着数据的获取、保存和处理成本降低,数据的价值日益凸显,其应用领域也迅速扩展。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享受现代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如影随形的安全隐患和隐私挑战。③大数据时代,我们在工作、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生产”信息。许多时候,为了获取一定的服务,难免要提供个人信息。在这一过程中,极易产生个人信息扩散、外泄。因此,大数据时代也往往是隐私保护脆弱的时期。就拿电梯广告来说,随着大数据应用向电梯媒介延伸,电梯就可能成为暴露个人信息的新环境和应用场景,增加了隐私泄露风险。试想,如果未来电梯广告会为你量身推送你曾在线上浏览过的商品,你感受到的恐怕不再是便利,而是身处透明“玻璃房”的不适。④33 当然,我们不能一味反对数据收集。但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服务人类时,不能以牺牲个人隐私为代价,应该厘清信息收集机构尤其是商业机构使用收集数据的边界。尊重和保护个人信息,不仅关乎技术和商业伦理,更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通信等前沿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快速应用,万物互联正日益成为现实,如果没有相应的数据管理和应用规范,未来不单是电梯,家里的客厅都有可能不再是个人信息安全的避风港。⑤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痛点,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和规范来保障个人信息安全。2017年6月正式实施的网络安全法,就对信息收集使用、网络运营者应尽的保护义务等提出了明确要求。2018年9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向社会公布,个人信息保护法等69件法律草案被列入第一类项目。这意味着,个人信息保护法被列入五年立法规划。为能安心享受高度智能化时代的技术福利,社会公众也应提高安全意识,并和数据采集平台、数据运营商及立法、执法部门共同努力,筑牢个人信息安全防线。(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1月15日)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2.第①段中加点的“善解人意”一词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请简要概括。(3分)3.怎样才能“筑牢个人信息安全防线”?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2分)4.第②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2分)十、[2019·金华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流浪地球》提升期待的水位金 苍①春节假期里,一部电影引发观影热潮——《流浪地球》以超过22亿的票房,成为春节电影票房冠军。②33 电影一开场,就开启了一个宏大的叙事:人类在地球表面上装满发动机,推动这个星球在太阳爆炸之前,去往比邻的星系。而离家出走的叛逆少年,最终在父辈的感召之下成长,成为让地球从木星引力中挣脱出来的英雄。以宇宙为背景的宏大设定,配上太空场景、灾难景观、工业风格、热血少年,让电影颇具观赏性。③然而,在小说原著中,电影讲述的故事,只是地球路过木星时的几小段文字而已。这样一部小说,也给了“中国科幻”一个宏阔的背景。人类带着地球在宇宙流浪,距离将以4.3光年为计、时间将以2500年为计,其间该有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有着无限可能性的故事,更是一个能够不断拓展想象力边界的舞台。《星球大战》已经拍了10部,《异形》系列也已经有8部,从这个角度看,《流浪地球》开启的,也可能将是一个新的电影世界。④而在这个电影世界中,我们还能看到许多熟悉的中国元素。不仅是地下的北京、冰封的上海,甚至对“流浪”与“回家”这一组关系的理解,都充满了中国式的对家的向往、对故土的眷恋——面对危机的人类,竟然带着地球这个家园一起去往远方。这或许也是很多人对这样一部电影开启的世界更为期待的原因。我们期待能看到更多中国价值、东方理念,在人类想象力的疆域里延伸,在更为极端与特殊的情况下处理人类面临的永恒拷问。⑤一部成熟的电影,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源于强大文化体系的支撑。刘慈欣的《三体》等作品屡获国际大奖,带热了中国科幻文学;从《战狼Ⅱ》到《无名之辈》等风格各异的电影作品,在抬高电影创作水位的同时,也一次次抬高中国电影票房——刚刚过去的春节档期,电影总票房已接近60亿。这些,同样是观众对中国科幻电影充满期待的文化与心理背景。更重要的是,就像刘慈欣所说,今天的中国有着强烈的“未来感”。科技创新的“中国浪潮”让世界侧目,也打开了中国人对于科学的认知。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贵州山区的“中国天眼”,成为一个旅游热点,人们渴望在这里了解未知、聆听未来。这与一部“硬核科幻电影”成为热点话题一样,都可以说是当代中国科学热情高涨的缩影。而中国科协的调查显示,2018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8.47%,其中上海、北京两地的比例超过20%。可以说,今天的中国科幻文艺创作,既有改革开放40年科技巨大进步这一“巨人的肩膀”,又有着公众不断增强的科学向往这一“深厚的土壤”,中国的科幻人、电影人有能力也有责任抓住机遇,为世界的科幻文艺创作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经验、中国故事,拓展人类对于未来的想象空间。⑥应该说,相对影视经典、科幻大片,《流浪地球》都还有一些差距。但一部电影能成为公共话题、激发公共讨论,也意味着这部影片有讨论的价值,更意味着观众对中国科幻有着进一步的期待。对于观众而言,对电影的评价,或许可以少一些哗众取宠、意气之争,多一些中肯建议、理性之言。既看到长处也看到短板,既不棒杀也不捧杀,才能激励文化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指出电影甚至原著的不足,也给予足够的支持和鼓励,才能让我们的想象力跟着小说、跟着电影一起激荡,迎接中国科幻真正的春天。(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2月13日)1.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成为春节电影票房冠军的原因有哪些?(4分)33 2.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可以提升期待的水位的基础是什么?(4分)3.基于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可以提升的期待有哪些?(4分)4.根据选文,下列四句中的加点词删去与原意变化最小的一句是(  )(2分)A.这样一部小说,也给了“中国科幻”一个宏阔的背景。B.而在这个电影世界中,我们还能看到许多熟悉的中国元素。C.而中国科协的调查显示,2018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8.47%。D.应该说,相对影视经典、科幻大片,《流浪地球》都还有一些差距。十一、[全品原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立法禁止未成年人整容势在必行张贵峰①媒体报道,全国人大代表王家娟建议,在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时应增加相应规定,像禁止未成年人进网吧一样禁止美容整容手术,对于违反规定的家长和医疗美容机构进行严惩,让未成年人远离这些风险,更好地健康成长。②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希望通过整容来提升自身“颜值”,并非完全不可理解,也并非一定就是什么坏事,但具体到身心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身上,这种整容低龄化趋势及其背后隐藏的风险隐患,显然又不能不让人感到忧虑,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③无论是从生理还是心理,医学还是教育来看,这种“整容要趁早”的低龄化整容趋势,实际上都是非常33 不可取的,势必会对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成长造成种种不利影响。未成年人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身体的各个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这种情况下,如果过早地盲目做美容整容手术,会不利于未成年人身体的正常发育;而另一方面,在心理、教育层面,未成年人心智状况实际上同样也远未真正成熟,还没有形成真正成熟稳定的审美观、价值观,因此,同样也不适宜做整容手术——一旦整容失败,势必会留下终生的心理阴影,而即便手术成功,这种“成功拼颜值”的人生经验,恐怕同样也不利于形成一种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④可是,尽管未成年人热衷整容的危害性显而易见,但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此却并没有明确的禁止性限制。这意味着,只要作为监护人的家长同意,未成年人进行美容整容手术,与成年人实施此类手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⑤为了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构建一个有利于他们成长的社会环境,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成年人可以做的事情,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实际上都是有明确法律禁令的,如吸烟、去网吧上网等。而未成年人实施美容整容手术(为弥补生理缺陷而进行的医疗性整容除外),无疑也理应纳入这样的禁令范畴。这也就是说,一旦立法禁止未成年人实施美容整容手术,那么不仅监护人、家长将无权同意未成年人实施这样的手术,而且相关医疗机构实施这样的手术将属于违法行为,将面临法律的制裁。(选自《中国教育报》2019年1月21日)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2.第③段中加点的“非常”一词能否删除?请简述理由。(3分)3.未成年人过早整容带来的害处有哪些?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3分)4.请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论证思路。(3分)33 5.作为一名青少年学生,你觉得自己可以从哪些方面为立法禁止未成年人整容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3分)十二、[2019·深圳]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拥抱自己的不完美魏 薇①又到年底了,忽然发现年初制定的种种计划,到现在几乎没有一项百分之百完成。反躬自省,完不成计划的原因有种种,如懒惰、突发意外、工作繁忙、能力不足等等,但同时,有的时候也是因为完美主义作祟。比如我在年初曾经计划写一本小说,可惜因为写不出一个完美的开头,迟迟没有进展。②完美,无疑是人人都想追求的目标。可是,真正的完美,却往往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如果过度执着于完美而自缚手脚,就是走入了一个人生迷局。③著名的老牌科幻电影《千钧一发》曾讲述了在一个过度依赖基因评定的社会中,人们倾向于培育最优基因组合的后代,在如此的社会中,拥有完美基因的“优等人”的一生似乎在受精卵形成的一刹那就已经是被写好的剧本,一切都有条不紊地完美运行,绝对不会出现因为懒惰、遗忘甚至智商不够而造成的失误。然而,即便是拥有如此完美的基因的人,人生的结局也并不让人羡慕。④英国作家毛姆曾经说过,“完美有一个重大缺陷,它往往是无趣的。”更何况,完美从来没有统一的定义,今天的完美不一定是明天的完美,今天的某种理解,明天就有可能被颠覆。在模特行业,完美的长相和身材,无疑是竞争的最大优势。然而,不久前,一名患有白癜风疾病的模特却出人意料地登上了国际著名秀场——长相身材的不完美可以通过气质来弥补。一些条件并不完美的模特,因为在千篇一律的模特界独树一帜,反而更容易获得成功。⑤人生不会因为生来完美就事事顺风顺水,也不会因为生来不完美就此生无望。维纳斯并不因断臂而缺少一丝美丽,霍金也没有因为身体被禁锢在轮椅上就禁锢了他智慧的大脑。我们生活中有那么多并不完美的小人物,包括你我,也正是靠着不甘心、不放弃、不认输的勇气在创造着属于我们自己的别样精彩人生。⑥正是因为个体的种种不完美,在朝着完美的人生奋斗过程中,在品尝着命运带来的酸甜苦辣中,在踏破荆棘中展现出来的人性之光、力量、梦想,才让人欣赏和崇尚。若是一切都被设计好,就像电影《千钧一发》里的“优等人”一样,他们也就会因为丧失了梦想和奋斗的力量而黯然失色。⑦其实,那些不完美啊,就如同制定年初计划一样,若是一切都按照计划完美运行,33 没有突发、没有变化,既不符合常理,也并不一定是好事,或许还会因此错过更为重要的机遇。调整好姿态,拥抱自己的不完美,或许才能更好地激发斗志,走向更完美的人生。(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2月4日)1.通读全文,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2.请在文章第②段找出“转移话题”和“推进论证”的词语。(2分)3.请根据文章第⑤段的内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2分)4.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生命中有很多的不完美,对于人生的不完美,你有什么看法?你能否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想法。(3分)十三、[全品原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有爱的家庭是宝贵的社会财富何鹏飞33 ①在最近一期的电视节目《少年说》中,初一男生李仁志给做外卖配送员的妈妈送上了自己的“深情表白”。在李仁志眼里,妈妈是一位认真敬业的外卖配送员,自己从未嫌弃过妈妈的工作。李仁志的告白登上了热搜,引爆了社交网络,引发网友“集体泪奔”。 ②父母收入不够高、工作不够好,甚至长得没那么“好看”等,都可能让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在同学们面前感到自卑。有的孩子不想让同学、老师看到自己父母的真实状况,甚至连家长会都不想让父母参加。但李仁志大方地向同学们介绍着自己的外卖配送员妈妈,自信而笃定。显然,原生家庭环境的不富裕并没有让他变得卑微渺小。③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获得的报酬合法、合理、合情,就值得尊敬。李仁志的妈妈是个外卖配送员,她热爱自己的工作,努力为他人提供服务,就应该获得社会的认可。就在上周,美团研究院基于平台的数据发布了《2018外卖骑手就业报告》,报告显示,像李仁志妈妈这样的外卖配送员达270万之多,他们风里来雨里去,送餐、送快递、送药品,甚至参与无偿献血、协助挽救生命、直面火灾险情……在追梦的道路上,任何一个为社会提供有益服务的工种,都不应该被人用有色眼镜去评判。经济社会越发展,越会出现新行业、新岗位,既为人们提供着更多样、更高效的服务,也创造着更多的社会财富,为个人实现人生价值提供更多的舞台。④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的言行举止往往是家庭的真实投射。李仁志的妈妈有时候因为没有提前送达外卖让客人不满意,有时还会收到莫名差评、无理取闹,但李仁志并没有感受到她的负能量。恰恰相反,母亲的平常心给了孩子以德报怨的底气。李仁志对妈妈所从事工作善意的、积极的表达,不逃避现实、自信而阳光的口吻,正是这个有爱家庭教育的真实反馈,也是对妈妈所给予的爱的最好回应。⑤这也给我们很多启示,工作是否“高大上”,能否给孩子提供学区房,或者能否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虽然重要,但是培育良好的家风,营造一个有爱的家庭环境,通过言传身教向孩子传递良善、积极的生活态度更重要。它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孩子如何与自己相处、与社会相处,这是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养料、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选自《中国教育报》2019年1月22日)1.文章以“有爱的家庭是宝贵的社会财富”为标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2分)2.第④段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的言行举止往往是家庭的真实投射”,请你举一个事例加以论证。(不能以文中出现的人物为例)(3分)33 3.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3分)4.第④段加点的“最好回应”具体指什么?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2分)5.该怎样“培育良好的家风,营造一个有爱的家庭环境”呢?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33 【参考答案】读书学习类一、1.①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②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的能力。论点是作者在文章里发表的观点或看法、对事物的态度。本文的论题是“语言”,对这个论题所持的看法就是文章的论点。前五段,主要阐明“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的看法。后七段,主要阐述“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这个论点。2.①文章在论述第一个论点时,运用了报道中使用“七月流火”的例子来具体论证论点,增强了说服力。②文章在论述第二个论点时,使用了报刊使用“最好水平”的事例来具体论证论点,增强了说服力。[解析]本题考查举例论证。文章在论证两个分论点时,都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所举的事实论据也不止一个,我们答题时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来分析,按照这种模式答题:“文章在论述第……个论点时,运用了……的例子,具体地论证观点,增强了说服力。”3.从三个方面:一是写文章要有读者意识,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二是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要尽量规范化;三是规范的标准要适应语言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提炼信息的能力。阅读全文,先找到答案的大致位置,再加以概括,简要表述。第10段“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主要意思是“写文章要有读者意识,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第11段主要意思是不能用“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第12段“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意思是“规范的标准要适应语言的发展”。二、1.经典是内涵丰富,经得起重复的作品;它具有前所未有的创新性(个性)、无法复制的绝后性、永恒(理性)的指导性(生命启示)。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依据题目要求筛选符合题意的内容概括作答。解答本题可依据“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在这之前没有过,实现了‘空前’,有里程碑的效果……经典又是绝后的,你可以重复它、超越它,但不能复制它”“它对后人有启示和指导价值”“经典之所以经得起重复,是因为它丰富的内涵,每一次重复都能从中开发出有用的东西”等语句来概括作答。2.示例一:首先提出经典经得起重复的原因是具有指导价值的观点,并分析其指导价值是上升到理性的,有着永恒性。然后以范仲淹、司马迁的名言,达·芬奇、毕加索等古今中外艺术家的经典作品,来印证经典都是具有永恒指导性的。33 示例二:首先提出分论点——经典经得起重复的原因是具有指导价值,强调其指导价值是上升到理性的;然后运用比喻论证,进一步强调其指导价值的永恒性;最后运用举例论证,以范仲淹、司马迁的名言,达·芬奇、毕加索等古今中外艺术家的经典作品,印证经典有着永恒指导性。示例三:首先提出分论点——经典经得起重复的原因是具有指导价值;然后强调其指导价值是上升到理性的,有着永恒性;接着以范仲淹、司马迁的名言印证经典的永恒指导性;最后列举达·芬奇等古今中外艺术家的经典作品,进一步印证经典都是超越自身艺术价值,具有永恒指导性。[解析]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要在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各部分所写的内容,分析出观点、论据、运用的论证方法,然后概括作答。一般采用“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事例或名言加以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的答题方法,结合文本内容具体作答。文章第⑥段,首先提出分论点——经典之所以总能让人重复、不忘、屡屡提起,还因为它对后人有启示和指导价值;接着对这一分论点进行分析,强调其指导价值是上升到理性的;然后运用比喻论证,进一步强调其指导的永恒性;最后运用举例论证,以范仲淹、司马迁的名言,达·芬奇、毕加索等古今中外艺术家的经典作品,印证经典有着永恒指导性。3.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先举爱因斯坦超越牛顿且两人都成为经典的事例,再引用齐白石的名言,有力地论证了经典具有“绝后”性(独特个性),无法复制。[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常用的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文章第⑤段先列举爱因斯坦超越牛顿且两人都成为经典的事例,再引用齐白石的“学我者生,像我者死”的名言,论证了经典具有“绝后”性,才使它高标青史,成为永远的经典。这样有力地论证了“经典又是绝后的,你可以重复它、超越它,但不能复制它”这一观点。把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使论证有力。4.B [解析]A.扩大了范围。应是音乐、绘画等艺术品中的经典之作才能经受得住重复。C.太过绝对化。“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只是部分人的目的。D.曲解文意。“不是表面的阅读,而是……”与原文“不只是表面的阅读,更是……”不符。三、1.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作者认为,评价一首诗是好诗的标准应该是:(1)“如果只是将外界的景物写下来,不见得是好诗”,故B项正确;(2)“只有同时将心中感动的情意也传达出来,才是好诗”,故C项正确;(3)“这句诗就有了一种朴实真切的叙写,更有一份亲切热烈的感情”,故D项正确;A项的说法并没有在文本中出现。2.C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论证的作用。文章第⑦⑧段将“红叶枕边香”与《菊枕》作对比后,得出了“所以,诗歌除了要有真诚的感动,还要将这种感动成功地传达出来,让别人也感受到你的感动”的结论,故将“红叶枕边香”与《菊枕》作对比,意在论证好的诗歌能将自己真诚的感动成功地传达出来,让别人也感受到这种感动。3.D [解析]本题考查拓展探究能力。第33 段号召大家在品读诗歌时,要养成品味诗歌兴发感动之生命的能力。D项的表述与之不符。四、1.文章从老家长辈写起,通过写他把国学看得神乎其神(很神秘),对“我”对不出对联感到失望、惊诧等事情,体现了中国民间对知识的态度,引出作者对读书的理由的思考(或下文对读书理由的议论),同时激发读者兴趣。[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开头的作用。议论文的开头通常有两个作用:一是通过事例引出论题或论点;二是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文章从老家长辈写起,体现了中国民间对知识的态度,从而引出论题,吸引读者。2.文化知识的神秘性表现在自古以来人们把知识当成一种类似巫术的东西,而且非常相信文字本身的魔力。其产生的心理机制:人们的知识崇拜。人们崇拜知识,但并不真知道知识有什么用。对自己崇拜而又不懂的东西,人们就容易有神秘的感觉。[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从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对于文化知识的神秘性,在第②段中“在中国民间,自古以来就把知识当成一种类似巫术的东西,而且非常相信文字本身的魔力”有明确的阐释。这种神秘性产生的心理机制:从“中国民间最崇拜的知识分子可能就是诸葛亮了”可以看出人们崇拜知识,但“他们崇拜知识,但并不真知道知识有什么用。人们对自己崇拜而又不懂的东西,就容易有这种感觉”。3.(1)“祛魅”指的是现代文明让文化知识显得不再神秘,也弱化了它的功用性。“坍塌”指的是在现代文明背景下,人们的知识崇拜不复存在。(意思相近即可)(2)聪明的读书人:示例一:我认为《儒林外史》中的王冕是聪明的读书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对科举制度有非常清醒的认识,不死读“八股文”,有自己的爱好和独立的人格。示例二:我认为王选是一个聪明的读书人,他既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又是“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对于名气、权威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敢讲真话,讲实话,并在功成名就之后能够大力扶持年轻人。愚蠢、偏执的读书人:示例三:我认为《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是愚蠢、偏执的读书人。他读书只认定“八股文”,一生追求科举,丝毫没有自己的思考,显得迂腐、偏执。(周进、范进、鲁编修等人皆可)示例四:我认为孔乙己是愚蠢、偏执的读书人。他热衷科举,却连“半个秀才”都捞不到,被人嘲笑、欺辱,还一直穿着他那件象征读书人身份的破长衫不肯脱下,显得迂腐可笑又可怜。如果少读点书也许更好的人:示例五:我认为《儒林外史》中的匡超人是个少读书也许更好的人。少年时期的匡超人淳朴忠厚、孝敬父母,到杭州结识假名士后思想蜕变,跟潘三混在一起后更是用胸中一点笔墨包揽讼词,代人参加科举考试,读书所学尽用来做毫无礼义廉耻的事情了。(严贡生、王县令、汤公等《儒林外史》中的人都可以)[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1)结合第④段“文化精英们强调文化知识的功用性”,可知33 “祛魅”意思是弱化了“文化知识的功用性”,从“普通大众则信仰它的神秘性”可知“坍塌”说明“在现代文明背景下人们的知识崇拜不复存在”。(2)句中加点的“聪明的读书人”指的是那些会读书,真正从书中得到智慧,并学有所成的人,例如鲁迅、邓稼先等。“愚蠢偏执的读书人”指的是那些被科举制度毒害的迂腐的读书人,例如范进。“如果少读点书也许会更好的人”,指那些本来有些智慧,却因曲解读书的目的而一事无成的人,例如匡超人等。据此理解作答。4.我选择A。“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种读书理由是极端功利主义的表现。本文作者告诉我们,读书是一种交流,它在满足人的好奇心、求知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充实人的内心,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我选择B。只读考试要考的书,不读其他的书,显然是对读书概念的窄化与浅化(这种读书理由是极端功利主义的表现)。名著只是引领,目的是让我们真正爱上阅读。懂得阅读,真正的阅读应该像本文作者提倡的那样,把读书当作一种交流,在阅读中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求知欲,去丰盈自己的内心,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我选C。教材指定的名著不乏经典之作,但受制于编选的主客观条件,难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浩瀚的书籍海洋中也肯定有许多的经典值得我们去拜读。阅读的范围也不要仅仅局限于文学作品,可以把视野放到整个人类文化的层面,在与书本交流的过程中去丰富感受,汲取经验,学会思考,丰盈内心,提升精神境界,用大视野去书写人生的大格局。[解析]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章观点,选取三个选项中的任一理由,结合实际来谈即可。例如:选择A,“颜如玉”和“黄金屋”是古人对读书意义的理解,这是一种物质上的追求。但文中提到读书“满足你健旺的好奇心、贪婪的求知欲,驱散你特有的孤独感”,这是精神世界的满足。选择B:“只读教材规定的名著”,对于这种目的性极强的读书理由,必然会使读书的范围缩小。我们读书是为了让自己在多方面有所提升,而不仅仅是为了成绩。选择C:本文作者认为,“读书无非是一种交流”“驱散你特有的孤独感”“给你一个机会,让你有可能活在一个更大一点的世界里”,所以要多读书,在与书本交流的过程中去丰富感受,汲取经验,学会思考,丰盈内心,提升精神境界。道德修养类五、1.首段以2018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揭晓开头,既引出了本文的讨论对象,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解析]本题考查议论文开篇的作用。同说明文一样,议论文也是较为“枯燥”的一类文体,因此,作者往往在开篇匠心独运,力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拿本文来说,作者开篇即说2018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揭晓一事,显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因为“感动中国”符合人们的情感需求和价值取向,其传递出来的满满的社会正能量,令人感动,能给人带去希望和信心。[解析]本题考查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事实上,关于“感动中国”依然被大家认可的原因,作者已在第③33 段中进行了揭示。因为题干中要求“简要概括”,因此,大家可在细读第③段的基础上,将文中的关键句子稍加变动,再用流畅的语言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即可。3.不能。“最”字表现了“感动中国”人物的价值与意义,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与赞美之情。[解析]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语言特点。“最”是一个程度副词,用在句中,是对“感动中国”人物人生价值与意义的高度肯定,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敬仰与赞美之情,如果删除,则句意就会变得平淡无比,毫无情感可言。4.开头运用道理论证,强调保持一颗感动之心的重要,接着列举三例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善举进行详细论证,最后概括善良的重要意义,与段首的“感动”相呼应。[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思路。本段开头,作者即用一句话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只要抱有感动的心,总会看到生活中更多感动你的东西;接着,作者从不同角度列举了三例来自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善举,佐证了段首提出的观点;最后,作者再次强调了善良的重要性,呼应全文,收束作结。5.示例:①甘于平淡,无私奉献,积极传递社会正能量,终会得到社会的认可。②常怀感动、感恩之心,你的人生之路会越走越宽。[解析]本题考查思维发散能力。答题时,只需围绕“感动”“奉献”等主题作答,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不唯一。六、1.示例:第①段引用《大学》中的语句,是为了引出下文对弘扬家国情怀这一话题的论述;第②段引用是为了证明“弘扬家国情怀,就要把爱国和爱家统一起来”这一论点。[解析]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议论文开头的引用,一般有引出论点或者论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作用;如果是引用了名人名言或事例,还能起到论证论点的作用。本文开头引用《大学》中的话的主要目的是引出本文所要论述的论题——弘扬家国情怀。文章第②段引用《大学》中的话“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目的是有力地论证“弘扬家国情怀,就要把爱国和爱家统一起来”这一分论点。2.示例:首先提出家风的重要性;然后引用“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的名言,论述家风与家国情怀的关系;接着举梁启超、陈毅正确教育子女,并形成良好家风,从而培养家国情怀的事例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得出“注重家风建设,才能切实弘扬家国情怀”这一结论。[解析]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论证思路,要在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各部分所写的内容,分析出论点、论据、运用的论证方法,然后对内容概括作答。一般采用“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事例或名言加以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的答题方法,具体结合文本内容概括作答。3.示例一:读完文章,我认为弘扬家国情怀就要注重家风建设,把爱国和爱家统一起来。《岳飞传》中岳母教子有方,使岳飞从青年时代起就牢记精忠报国,后领兵抗金,保家卫国,终成一代抗金名将,至今受人敬仰。示例二:读完文章,我认为弘扬家国情怀也可以从日常小事做起。在升旗仪式上,我们行注目礼,高唱国歌……这些看起来是平常小事,实际上是我们对祖国崇高敬意的真挚表达。[解析]33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在结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据此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生活实际来谈主观感受(心得)。解答本题可从“弘扬家国情怀的重要性”的角度来谈心得,言之成理即可。七、1.我们要做清流之人。(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提炼、概括中心论点的能力。本文没有明确地提出中心论点,但依据文章的标题“做一股‘清流’”和各语段具体论述的内容——“‘清流’成了一个流行语,成为人们的一种向往”“过清流般的生活,不失为人们的一种理想选择”“清流生活,既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人生价值”“清流人生,是一种超然脱俗的气质”“欲成清流之人,得正本清源”“欲成清流之人,得胸怀大志”“清流如莲,清流之人以其真善美的品格而被世人称羡,更让自己行稳致远”等,可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第①段列举《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例子,既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又引出本文的论题——清流,同时作为论据,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解析]本题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议论文首段的作用一般是引出中心论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等。作答时,结合具体内容来答即可。3.举例论证。列举周敦颐、王冕、彭德怀、张爱萍等人的例子,具体论证了“清流生活,既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人生价值”这一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文章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子依次列举了周敦颐、王冕、彭德怀、张爱萍等名人的例子,这属于举例论证,阅读本段可发现,其作用在于和前面的顾炎武、李大钊的名言(道理论证)互相补充,共同论证本段的分论点。据此作答即可。4.不能。第⑤段和第⑥段分别从两个方面论述如何才能成为清流之人。第⑥段论述“欲成清流之人,得胸怀大志”,还要有强大的定力和自制力,而第⑤段论述的“正本清源”是“胸怀大志”的基础和前提,所以不能调换。(意思对即可)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文章第⑤段论述“欲成清流之人,得正本清源”;第⑥段论述“欲成清流之人,得胸怀大志”。两段文字分别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才能成为“清流”之人,而“正本清源”是“胸怀大志”的基础和前提,文章采用的是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所以不能调换。5.C [解析]本题考查论点(观点)与论据的关系。文章第⑥段横线处所选择的事例应该能表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坐得住冷板凳,不生活在别人的阴影里,朝着既定的方向砥砺前行”这一特点。A项的事例阐述的是贫穷磨炼人的意志;B项的事例阐述的是“人要相信自己”。这两个事例都与语境不符。C项中陶渊明的事例体现了坚守理想,耐得住清贫,能有力地论证本段的观点。八、1.重拾“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科学精神,要先斩断功利二字。 33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中心论点。解题时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分析,必要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如可提取最后一段“如今我们倡导科学精神,希望求真务实、更改质疑之风能成为业界的常态,希望这股浩然正气‘占领’优势高地,进而影响全社会。这第一步,怕是要先斩断功利二字”分析,通过整理压缩,即可得出正确答案。2.第④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科研人员东南飞”、人才激励和评价以金钱为导向、“帽子”满天飞的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的例子,具体而有力地论证了功利主义让我们离科学精神越来越远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第④段的三个分句明显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论证了上一段段末“最终,功利主义让我们离科学精神越来越远”的观点。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中心论点,因为论据就是为证明观点和中心论点服务的。3.借用竺可桢的话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并引出论题——科学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议论文首段作用。从内容上看,竺可桢的话讨论的是科学精神,作为论据来证明重拾“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科学精神的重要性。从结构上看,借用竺可桢的话引出论题,并起到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一般来说,只要是议论文中的事例或道理材料,都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选取这些材料的目的就是用来证明论点的。即使用在开头,也不例外。4.第⑥段利伯希发明望远镜的事例不恰当。第⑥段阐述的观点是科学研究应不计名利,敢于探索.利伯希这个论据重点在科学研究应保持好奇心,所以不能很好地证明观点。[解析]本题考查论据与观点的关系。为某个观点补充论据,论据一定要能证明观点。解题时,先找出第⑥段的论点,然后提取利伯希的事例说明的道理,再对比二者,即可作答。社会思考类九、1.筑牢个人信息安全防线。[解析]本题考查对于中心论点的概括能力。本文标题是一个表示肯定语气的陈述句,能够全面表达本文的观点与见解,可以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2.“善解人意”的本意是很能体谅人,会换位思考,在文中属褒词贬用,是对某些互联网广告商为客户提供多余的广告服务的讽刺。[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善解人意”本是一个褒义词,但在文中却褒词贬用,暗含着作者对某些互联网广告商为用户提供多余广告服务的嘲讽之意。3.为能安心享受高度智能化时代的技术福利,社会公众也应提高安全意识,并和数据采集平台、数据运营商及立法、执法部门共同努力,筑牢个人信息安全防线。[解析]33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从本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来看,“怎样才能‘筑牢个人信息安全防线’”这一问题的答案应该在文章末段。因此,解题时只需锁定末段内容并从中筛选即可。4.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段落的作用。第②段是一个过渡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近年来,随着数据的获取、保存和处理成本降低,数据的价值日益凸显,其应用领域也迅速扩展”承接上文,“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享受现代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如影随形的安全隐患和隐私挑战”开启下文。十、1.①以宇宙为背景的宏大设定,配上太空场景、灾难景观、工业风格、热血少年,让电影颇具观赏性。②看到许多熟悉的中国元素,充满了中国式的对家的向往、对故土的眷恋。③观众对中国科幻电影充满期待的文化与心理背景。④今天的中国有着强烈的“未来感”,当代中国科学热情高涨。 [解析]此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可知①~⑤段为陈述、分析《流浪地球》火爆的原因,⑥段提出自己的期待。所以,从①~⑤段寻找原因所在即可,需要注意的是,表达要简洁。2.①改革开放40年科技巨大进步这一“巨人的肩膀”。②公众不断增强的科学向往这一“深厚的土壤”。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在第⑤段作者提到了“中国的科幻人、电影人有能力也有责任抓住机遇,为世界的科幻文艺创作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经验、中国故事,拓展人类对于未来的想象空间”,这些源于“改革开放40年科技巨大进步这一‘巨人的肩膀’”和“公众不断增强的科学向往这一‘深厚的土壤’”这两大基础。据此可知答案。3.①可能将是一个新的电影世界。②能看到更多中国价值、东方理念,在人类想象力的疆域里延伸,在更为极端与特殊的情况下处理人类面临的永恒拷问。③为世界的科幻文艺创作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经验、中国故事,拓展人类对于未来的想象空间。④激励文化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迎接中国科幻真正的春天。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文中的关键信息:③段“《流浪地球》开启的,也可能将是一个新的电影世界”;④段“我们期待能看到更多中国价值、东方理念,在人类想象力的疆域里延伸,在更为极端与特殊的情况下处理人类面临的永恒拷问”;⑤段“为世界的科幻文艺创作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经验、中国故事,拓展人类对于未来的想象空间”;结尾句“才能激励文化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指出电影甚至原著的不足,也给予足够的支持和鼓励,才能让我们的想象力跟着小说、跟着电影一起激荡,迎接中国科幻真正的春天”这些句子交代了可以提升的期待有哪些。4.D [解析]此题考查文章语言准确性特点的理解。A项的“也”说明这部电影“给了‘中国科幻’一个宏阔的背景”,只是众多收获中的一个,去掉后与事实不符。B项的“还”意思是除了这些还有其他,体现了文章语言准确性的特点。C项的“达”字的运用能突出这个比例之高,去掉后影响原意。十一、1.立法禁止未成年人整容势在必行。33 [解析]本题考查提取中心论点的能力。本文标题“立法禁止未成年人整容势在必行”是一个具有肯定语气的陈述句,既高度概括了全文内容,也能全面表达作者的见解与主张,因此,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2.不能删除。“非常”是“很”“十分”“格外”的意思,对“整容要趁早”的低龄化整容趋势进行了全面否定。如果删除,则句意平淡,起不到强调的作用。[解析]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句中的“非常”是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作者用“非常”一词表达了对“整容要趁早”的低龄化整容趋势的全面否定,态度坚决;如果删除,则句意平淡,毫无强调之意。3.①危害未成年人的正常发育与成长。②一旦整容失败,势必会留下终生的心理阴影。③不利于形成一种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对于未成年人过早整容的害处,文章第③段有详细介绍:“如”是第一条,“另一方面”是第二条,“即使手术成功”是第三条。用简洁的语言把这三条的内容概括出来即可。4.首先,作者提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分论点,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指出了整容低龄化背后的安全隐患,最后强调对未成年人整容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警惕”。[解析]本题考查议论文重点段落的论证思路。很显然,段首“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是一个分论点。接下来,作者为了证明这一分论点,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深刻指出了整容低龄化及其背后的风险隐患,最后强调对未成年人整容“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收束全段。5.示例:可以列举媒体披露的未成年人整容失败的案例,向同学们大力宣传整容带给他们的身心创伤,让大家真正认识到整容的危害。(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思维发散能力。作为学生,学习是最主要的任务,因此,没有机会也没有时间投入禁止未成年人整容的立法工作中去。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广泛宣传,让大家认识到未成年人整容的危害,还是可以做到的。因此,同学们可以围绕“宣传”这一主题作答。十二、1.拥抱自己的不完美。(或:拥抱自己的不完美,我们才能更好地激发斗志,走向更完美的人生。)[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概括议论文的中心论点的能力。需注意区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区分论点和论题。中心论点统领全篇,一般在标题、开头或结尾居多。它应当是一个表明观点、态度的陈述句,不用否定式或反问句式,也不用修辞手法;而论题则是议论的话题或内容范围,一般不涉及观点、态度,这篇文章的论题是如何看待不完美。选文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2.可是 如果[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论证思路的能力。此题难度不大,一般的议论文往往用“可是”“另一方面”等标志词“转移话题”,用“如果”“进一步说”等标志词“推进论证”。第①段说的是过度追求完美导致不能完成既定目标,第②段指出人人都想追求完美,用“可是”将笔锋一转,指出真正的完美“往往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接着用“如果”引出分析追求完美带来的危害,从而引出对不完美的论述。33 3.示例:贝多芬并不因为失聪而隔绝了音乐的世界。[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议论文的论据的能力,具体考查补充事实论据。选择事实论据时,围绕“人生不会因为生来完美就事事顺风顺水,也不会因为生来不完美就此生无望”选择。4.示例: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完美,勇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能让自己不断接近完美。我能够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因为只有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接近完美。例如我的每篇作文也都并不完美,找到自己的不完美之处,不断修改才能让它变得接近完美。[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感悟文章主题的能力。解答此题,先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再联系生活实际谈想法。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我们应当拥抱自己的不完美”,因为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斗志,走向更完美的人生”。据此可列举日常生活事例,比如长相不算漂亮,但找准自己的弱点,比如自卑、毛躁等,改掉缺点,变得能干,又能助人为乐,在人们心目中,就一样是最漂亮的。十三、1.①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标题形象生动、新颖别致。②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解析]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本文标题“有爱的家庭是宝贵的社会财富”便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对全文内容进行了高度概括;其次,“有爱的家庭是宝贵的社会财富”这句话将“有爱的家庭”比喻为“财富”,较为形象、新颖生动。2.示例:我国著名翻译家、教育家傅雷长期与在国外读书的儿子通信,以自身言行教育、引导、鼓励孩子成才,成为培育优良家风的典范。[解析]本题考查补写论据的能力。答题时,既要列举出具体事例(包括人物姓名、事件等),又要突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的言行举止往往是家庭的真实投射”这一主题,简明扼要,表述流畅。3.首先指出工作的本质特征,接着再以李仁志妈妈的外卖配送员工作为例,进行详细论证,指出即使平凡普通的工作也能为他人送去温暖,为社会创造价值,最后强调新行业、新岗位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思路。第③段中,作者首先用“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高度概括了所有工作的职业特征,接着以李仁志妈妈外卖配送员这一工作为例进行详细论证,说明了再普通、平凡的工作也能为他人带来温暖、为社会创造价值的道理,最后强调了新行业与新岗位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4.指“李仁志对妈妈所从事工作善意的、积极的表达,不逃避现实、自信而阳光的口吻”。[解析]本题考查对于文章关键信息的筛选能力。这个句子本身虽然有点长,但如果去掉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就会很容易判断“最好回应”的指代内容。这个句子的主干是“……表达……口吻……是……反馈……最好的回应”,很显然,“最好的回答”即指“是”之前的内容,即“李仁志对妈妈所从事工作善意的、积极的表达,不逃避现实、自信而阳光的口吻”。5.示例:①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包容、民主平等。②创造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让孩子生活在其中,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③33 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教会孩子坦荡做人,诚信做事。(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思维发散及迁移拓展能力。答题时,要紧紧扣住“良好的家风”“有爱的家庭环境”等重点作答。例如,营造和睦的家庭生活氛围,父母坦荡做人、诚信做事,为孩子树立榜样等,都是“培育良好家风”,“营造有爱的家庭环境”的内容。3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