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函数课件

传递函数课件

ID:77039744

大小:1.31 MB

页数:43页

时间:2022-01-22

传递函数课件_第1页
传递函数课件_第2页
传递函数课件_第3页
传递函数课件_第4页
传递函数课件_第5页
传递函数课件_第6页
传递函数课件_第7页
传递函数课件_第8页
传递函数课件_第9页
传递函数课件_第10页
资源描述:

《传递函数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第2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传递函数1.传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2.传递函数的零点和极点3.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4.典型元部件的传递函数微分方程式的阶次一高,求解就有难度,且计算的工作量也大。对于控制系统的分析,不仅要了解它在给定信号作用下的输出响应,而且更重视系统的结构、参数与其性能间的关系。对于后者的要求,显然用微分方程式去描述是难于实现的。问题的提出:在控制工程中,一般并不需要精确地求出系统微分方程式的解,作出它的输出响应曲线,而是希望用简单的方法了解系统是否稳定及其在动态过程

2、中的主要特征,能判别某些参数的改变或校正装置的加入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因为控制理论着重分析系统的结构、参数与系统的动态性能之间的关系,所以为简化分析,设系统的初始条件为零。传递函数-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拉氏变换法求解系统微分方程时,可得到控制系统在复数域中的数学模型—传递函数。传递函数不仅可表征系统的动态性能,且可用来研究系统的结构或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经典控制论中广泛应用的频率法和根轨迹法,就是以传递函数为基础的,传递函数是经典控制理论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概念。1.传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⑴定义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

3、定义为初始条件为零时,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记为G(S),即:设线性定常系统的n阶线性常微分方程为设r(t)和c(t)及其各阶导数在t=0时的值均为零,即零初始条件,对上式中各项分别求拉氏变换,令C(s)=L[c(t)],R(s)=L[r(t)],可得s的代数方程为式中于是,由定义得系统的传递函数为ui(t)uo(t)CRLi(t)例:试求RLC无源网络的传递函数解:该网络微分方程已求出,如式在零初始条件下,对上式进行拉氏变换,令U0(s)=L[U0(t)],Ui(s)=L[Ui(t)]得:由传递函数

4、定义得网络传递函数为⑵性质①传递函数是复变量s的有理真分式函数,具有复变函数的所有性质.有m≤n且所有系数均为实数.②传递函数是一种用系统参数表示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关系的表达式,它只取决于系统或元件的结构和参数,而与输入量的形式无关,也不反映系统内部的任何信息.因此,可以用下图的方块图表示一个具有传递函数G(s)的线性系统.传递函数的图示G(s)R(s)C(s)说明:传递函数是物理系统的数学模型,但不能反应系统的物理性质,不同的物理系统可以有相同的传递函数;传递函数只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定义的,

5、控制系统的零初始条件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输入量是在t≥0时才作用于系统,因此在t=0-时输入量及其各阶导数均为零;二是指输入量加于系统之前,系统处于稳定的工作状态,即输出量及其各阶导数在t=0-时的值也为零.现实的工程控制系统多属此类情况.⑶物理意义(4)传递函数的建立方法1:一般元件和系统传递函数的求取方法:(1)列写元件或系统的微分方程;(2)在零初始条件下对方程进行拉氏变换;(3)取输出与输入的拉氏变换之比。例1对RC无源网络,求传递函数Uo(s)/Ui(s)。(1)由KVL,得又因为消去中间变量i(t)标准化

6、解:(2)两边进行拉氏变换,可得(3)取输出与输入的拉氏变换之比电气网络的运算阻抗与传递函数(重要)运算(复)阻抗电阻电容电感例2对无源网络,求传递函数Uo(s)/Ui(s)。解:把图中各量用复阻抗表示根据分压定理写出Uo(s)表达式化简得传函表达式复阻抗+分压定理课堂习题:78页:2-6,2-9(c)2.传递函数的零点和极点传递函数的分子多项式和分母多项式经因式分解后,可写为如下形式式中,---------称为传递函数的零点;-------称为传递函数的极点.系数K=b0/a0称为传递系数或根轨迹增益.传递函数的分子

7、多项式和分母多项式经因式分解后,也可以写为如下因子连乘积的形式式中,一次因子对应于实数零极点,二次因子对应于复数零极点。3.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4.典型元部件的传递函数为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必须首先了解各种元部件的数学模型及其特性。⑴电位器电位器是一种把线位移或角位移变换为电压量的装置.在控制系统中,单个电位器用作为信号变换装置,如图(a)所示;一对电位器可组成误差检测器,如图(b)所示.电位器及其特性空载时,单个电位器的电刷角位移θ(t)与输出电压u(t)的关系曲线如图(c)所示.图中的阶梯形状是由绕线线径产生的误差,

8、理论分析时可用直线近似.由图可得输出电压为对上式求拉氏变换,可得电位器的传递函数为上式表明,电位器的传递函数是一个常值,故称比例元件,可用图(d)所示的方块图来表示.用一对相同的电位器组成误差检测器时,其输出电压为式中K1是单个电位器的传递系数,是两个电位器电刷角位移之差,称误差角.在使用电位器时要注意负载效应,即指在电位器输出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