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妥英钠的相关知识

苯妥英钠的相关知识

ID:7776912

大小:2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2-25

苯妥英钠的相关知识_第1页
苯妥英钠的相关知识_第2页
苯妥英钠的相关知识_第3页
苯妥英钠的相关知识_第4页
资源描述:

《苯妥英钠的相关知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不良反不良反应1.中枢神经系统:可引起眼球震颤、癫痫发作次数增多等,常与剂量有关。2.消化系统:长期服药后可引起恶心、呕吐、便秘、大便色淡、齿龈增生等。3.血液系统:可引起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和全血细胞减少。4.心血管系统:静脉注射过快易致房室传导阻滞、低血压、心动过缓、甚至心跳骤停、呼吸抑制。5.皮肤:常有皮疹反应,包括红斑、荨麻疹、痤疮、麻疹样反应,有时伴发热。6.骨骼系统:罕见骨折、骨质异常或生长缓慢(维生素D和钙代谢紊乱)。7.泌尿生殖系统:可引起尿色发暗。8.其他:有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作用机理 苯妥英钠为抗癫痫药、抗心律失常药。治疗剂量不引起镇静

2、催眠作用。动物实验证明,本品对超强电休克、惊厥的强直相有选择性对抗作用,而对阵挛相无效或反而加剧,故其对癫痫大发作有良效,而对失神性发作无效。其抗癫痫作用机制尚未阐明,一般认为,增加细胞钠离子外流,减少钠离子内流,而使神经细胞膜稳定,提高兴奋阈,减少病灶高频放电的扩散从而起到抗癫痫作用。苯妥英钠对各种组织的可兴奋膜,包括神经元和心肌细胞膜,有稳定作用,降低其兴奋性。这与其治疗浓度(10μmol/L以下)时即阻滞Na+通道,减少Na+内流有关。苯妥英钠的这一作用具有明显的使用依赖性。因此,对高频异常放电的神经元的Na+通道阻滞作用明显,抑制其高频反复放电,而对正

3、常的低频放电并无明显影响。苯妥英钠还抑制神经元的快灭活型(T型)Ca2+通道,抑制Ca2+内流。此作用也呈使用信赖性。较大浓度时,苯妥英钠能抑制K+外流,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不应期。  近又知,高浓度苯妥英钠能抑制神经末梢对GABA的摄取,诱导GABA受体增生,由此间接增强GABA的作用,使Cl-内流增加而出现超极化,也可抑制异常高频放电的发生和扩散。吸收苯妥英钠口服吸收较慢,85%~90%由小肠吸收,吸收率个体差异大,受食物影响。新生儿吸收甚差。口服生物利用度约为79%,血浆蛋白结合率为88%~92%,主要与白蛋白结合,在脑组织内蛋白结合可能还高。口服后4~1

4、2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主要在肝脏代谢,代谢物无药理活性,其中主要为羟基苯妥英(约占50%~70%),此代谢存在遗传多态性和人种差异。存在肠肝循环,主要经肾排泄,碱性尿排泄较快。t1/2为7~42小时,长期服用苯妥英钠的患者,t1/2可为15~95小时,甚至更长。  本品应用一定剂量药物后肝代谢(羟化)能力达饱和,此时即使增加很小剂量,血药浓度非线性急剧增加,有中毒危险,要监测血药浓度。有效血药浓度为10~20mg/L,每日口服300mg,7~10日可达稳态浓度。本药口服吸收较慢,85%~90%由小肠吸收,新生儿吸收甚差;静脉注射吸收快;肌内注射吸收不完全且不规

5、则。口服片剂的生物利用度约为79%,吸收后分布于细胞内外液,细胞内可能多于细胞外。本药主要与白蛋白结合,蛋白结合率为88%~92%,在脑组织内蛋白结合可能还可略高。口服后4~12h血药浓度达峰值,生物利用度约98%,有效血药浓度为10~20mg/L。每天口服300mg,7~10天可达稳态浓度。苯妥英钠的半衰期平均为22h。长期服用者,半衰期为15~95h,甚至更长。主要在肝内代谢,代谢物无药理活性,其中主要为羟基苯妥英钠(约占50%~70%),经肾排泄,碱性尿时排泄较快。儿童的药动学较特殊,早产儿的表观分布容积平均为1.2L/kg,足月产儿为0.8L/kg,且

6、保持恒定达96周。初生儿在三个月内苯妥英钠的蛋白结合率降低,游离苯妥英钠可升高40%,总的血药浓度维持在6~14mg/L的较低水平,不足月婴儿的苯妥英钠半衰期显著延长。:代谢本品应用一定剂量药物后肝代谢(羟化)能力达饱和,此时即使增加很小剂量,血药浓度非线性急剧增加,有中毒危险,要监测血药浓度。有效血药浓度为10~20mg/L,每日口服300mg,7~10日可达稳态浓度。体内过程苯妥英钠口服吸收慢而不规则,达峰浓度时间可早于3小时,也可迟于12小时。不同制剂的生物利用度显著不同,且有明显的个体差异。由于本品呈强碱性(pH=10.4),刺激性大,故不宜肌内注射。

7、癫痫持续状态时可作静脉注射。血浆蛋白结合率约90%.60~70%在肝内质网中代谢为无活性的对羟基苯基衍生物,以原形由尿排出者不足5%.消除速率与血浆浓度有密切关系。低于10μg/ml时,按一级动力学消除,血浆t1/2约6~24小时;高于此浓度时,则按零级动力学消除,血浆t1/2可延长至20~60小时,且血药浓度与剂量不成比例地迅速升高,容易出现毒性反应。由于常用量时血浆浓度有较大个体差异,又受诸多因素影响,最好在临床药物监控下给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1.口服吸收慢而不规则,个体差异大,宜在临床药物监控下给药。2.本品为强碱性,刺激性大,不宜肌注。3.血浆蛋白

8、结合率为90%.  4.肝脏代谢,肝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