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鼓胀

中医内科学:鼓胀

ID:78134987

大小:1.97 MB

页数:42页

时间:2022-01-09

中医内科学:鼓胀_第1页
中医内科学:鼓胀_第2页
中医内科学:鼓胀_第3页
中医内科学:鼓胀_第4页
中医内科学:鼓胀_第5页
中医内科学:鼓胀_第6页
中医内科学:鼓胀_第7页
中医内科学:鼓胀_第8页
中医内科学:鼓胀_第9页
中医内科学:鼓胀_第10页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鼓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鼓胀中医内科学-鼓胀主要内容定义历史沿革与西医联系病因病机诊断要点鉴别诊断辨证论治中医内科学-鼓胀定义鼓胀是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特征的病证。多又湿热毒邪久羁,情志所伤,酒食不节,血吸虫感染,或黄疸、积聚失治等,使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水瘀积于腹内而成。中医内科学-鼓胀历史沿革•鼓胀病名,首见于《内经》,对鼓胀的症状、治法、方药有了概括性论述。•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认为本病于感受“水毒”有关。•《医门法律•胀病论》确立了鼓胀为气、血、水停的病理观。中医内科学-鼓胀与西医联系本病多类似于西医学所指肝硬化腹水,其中包括血吸虫病,病毒性肝炎,胆汁性、

2、营养不良及酒精中毒性肝硬化腹水等。中医内科学-鼓胀病因病机病因:1、酒食不节2、情志所伤3、它病续发4、虫毒感染血吸虫中医内科学-鼓胀病因病机病机:肝、脾、肾三脏受损,气滞、血瘀、水饮互结于腹中。病位:肝、脾、肾三脏,且由肝脾累及于肾。中医内科学-鼓胀诊断要点1、临床特征初起脘腹作胀,食后尤甚,继则腹胀大,叩之呈鼓音或移动性浊音,日久腹部胀满高于胸部,重者腹壁脉络暴露,脐突。常伴乏力、纳呆、尿少、齿衄、鼻衄、皮肤紫斑等出血现象。可见面色萎黄、黄疸、肝掌、蜘蛛痣。中医内科学-鼓胀诊断要点2、病史多有胁痛、黄疸、肝掌、蜘蛛痣。3、辅助检查B超检查显示腹腔内有叶性暗区

3、。肝功能可有异常。X线食道钡餐造影及胃镜检查。中医内科学-鼓胀1.水肿与鼓胀水肿鼓胀病因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郁结、酒食不节、或劳倦大过感染虫毒以及它病转化病变脏腑肺、脾、肾肝、脾、肾病机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肝脾肾功能失调,气化不行。气血水互结于腹内。临床表现以颜面、四肢浮肿为主,以腹部胀大坚满为主,水肿多在肌肤,初起从四肢不肿或枯瘦,水停在腹内眼睑部开始,继则延及为腹部胀大,甚则腹大如鼓。头面四肢以至全身,初起腹部胀大但按之柔软,亦有从下肢开始水肿,逐渐坚硬,以至脐心突起,后及全身,皮色一般不变。四肢消瘦,皮色苍黄,后期病势严重,可见腹胀满,晚期可出现四肢浮肿

4、,不能平卧等症。甚则吐血、昏迷等危象。中医内科学-鼓胀2.鼓胀与积聚不同点:鼓胀是以腹部胀大如鼓,甚者腹皮青筋暴露等为临床特征。大部分鼓胀与积证都可有腹内积块,但鼓胀除腹内积块以外,更以水液不能排出体外,停聚于腹内,使腹部胀大为主症;积证一般腹内尚无停水,若积证日久损伤肝脾肾,水湿内聚,亦可转化为鼓胀。中医内科学-鼓胀3.痞满与鼓胀痞满是指患者自觉有腹中胀满感觉,但按之腹内无积块,外观腹部无胀急如鼓之象。鼓胀患者除自觉腹内胀满不舒之外,外观可见腹大如鼓,或有腹筋显露,有时可扪及腹内癥积有形之物。中医内科学-鼓胀辨证论治(一)辩证要点1.辨虚实虚证往往病程较长,或

5、鼓胀形成反复多次,面色枯槁,精神萎软,少气懒言,形体消瘦,畏寒,便溏,或头面和下肢浮肿,舌淡或红绛,脉虚、缓、细。实证一般病程较短,腹膨急起,纳佳,身体壮实,大便艰,舌红或紫暗,苔腻,脉弦滑或弦数。中医内科学-鼓胀(一)辩证要点2.辨气血水气滞为主者,患者腹胀闷或胀痛,或兼两胁胀痛,得矢气而舒,腹部胀大,按之不坚,叩之空空如鼓。水湿偏重者,则腹胀且大,腹部膨隆,脐平或脐突,按之腹部坚满,如囊裹水,叩之声浊,动摇则有水声。血瘀甚者,腹胀坚满,腹壁青筋暴露,腹中触及积块,两胁刺痛,面色黧黑,面颈胸臂红缕赤痕,赤掌,舌质紫暗或瘀点、瘀斑,脉细涩。中医内科学-鼓胀3.辨

6、寒热鼓胀初起,实证有寒湿与湿热之分,鼓胀久病虚证,有肝肾阴虚与脾肾阳虚之别。寒证除腹胀尿少外,可伴面色晄白或萎黄,畏寒,便溏等症。热证除腹胀尿少外,可伴咽燥口干,大便秘结,舌红等症。湿热实证腹坚满,面目黄染,苔黄腻;阴虚热证腹胀朝轻暮重,舌红光络,无苔。(一)辩证要点中医内科学-鼓胀4.辨证结合临床辅助检查通过超声波、CT等影像学检查可了解腹水的多少及有关脏器病变的情况,有助于确定腹水形成的原因;通过胃镜与胃肠钡8x线检查,可了解是否存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对于有齿衄、皮下瘀斑者需作肝功能、B超、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等检查。此外,AFP(甲胎蛋白)、癌胚抗原、肾功

7、能等检查亦有助于疾病诊断。对长期少盐饮食,或利水、攻下较猛的患者,须监测血清电解质,以便指导用药。中医内科学-鼓胀(二)治疗原则治疗原则为攻补兼施。偏重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者应以补虚为主,祛邪为辅;偏重气滞、瘀血、水饮者应以祛邪为主,补虚为辅。本病初期根据病机采用理气祛湿、行气活血、健脾利水等法,必要时可暂用峻剂逐水,后期本虚标实酌情政补兼施。治疗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分清缓急,随证辨治2.顾护正气,慎用攻下中医内科学-鼓胀(三)分证论治基本辨证分型及治疗1.气滞湿阻2.寒湿困脾3.湿热蕴结4.肝脾血瘀5.脾肾阳虚6.肝肾阴虚中医内科学-鼓胀1.气滞湿阻主症:腹

8、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