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麻醉病人的护理

第四章麻醉病人的护理

ID:79159838

大小:306.87 KB

页数:23页

时间:2024-02-04

上传者:灯火阑珊2019
第四章麻醉病人的护理_第1页
第四章麻醉病人的护理_第2页
第四章麻醉病人的护理_第3页
第四章麻醉病人的护理_第4页
第四章麻醉病人的护理_第5页
第四章麻醉病人的护理_第6页
第四章麻醉病人的护理_第7页
第四章麻醉病人的护理_第8页
第四章麻醉病人的护理_第9页
第四章麻醉病人的护理_第10页
资源描述:

《第四章麻醉病人的护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第四章麻醉病人的护理【学习目标】掌握:麻醉前的护理措施;各种麻醉常见并发症的防治及护理;麻醉苏醒期的护理。熟悉:麻醉前用药的目的;局麻的毒性反应及预防方法;术后镇痛的护理要点。了解:麻醉的概念和分类;局部麻醉的概念、方法与常用局麻药物;各种全麻药物的作用特点。重点、难点:各种麻醉并发症的观察、防治及护理—麻醉(Anesthesia是应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患者整体或局部暂时失去感觉,以达到无痛以便手术治疗顺利进行的一种技术。麻醉学(Anesthesiology)是运用有关麻醉的基础理论、临床知识和技术以消除患者手术疼痛,保证患者安全,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的一门科学。现在,麻醉学已经成为临床医学中一个专门的独立学科,是一门研究临床麻醉、镇痛、急救复苏及重症医学的综合性学科。根据麻醉药物给药途径的不同以及麻醉药物作用部位的差异将临床麻醉分为两大类:全身麻醉(generalanesthesia和局部麻醉(localanesthesia。全身麻醉是麻醉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部位,使病人意识暂时丧失,全身都无痛感。包括吸入麻醉和静脉麻醉,也有通过肌注和直肠灌注给药的。临床上应用最多的全麻方法是静吸复合麻醉,是将静脉麻醉药物和吸入麻醉药物先后或同时使用。局部麻醉是麻醉药物作用于脊髓的某一节段或某些外周神经,使机体的某部位暂时失去疼痛的感觉,包括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区域阻滞、神经阻滞、神经丛阻滞和椎管内麻醉。后者包括蛛网膜下隙阻滞和硬脊膜外隙阻滞。由于椎管内麻醉有其特殊性,故也可自成一类。 第一节麻醉前的护理为了提高麻醉的安全性,增强病人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力,减少麻醉期间和麻醉后的并发症,必须做好麻醉前的护理工作。【护理评估】(一)健康史了解病人以往的麻醉和手术史、药物过敏史,尤其是近期有无使用强心剂、降压、降糖、镇静催眠、镇痛等药物及其剂量。(二)身体状况重点评估生命体征,心肺肝肾和脑等重要脏器功能状况;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情况;穿刺部位或邻近部位皮肤有无感染;脊柱有无畸形;牙齿有无缺损、松动和义齿。(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血、尿、粪便常规检查,出凝血时间、血气分析、电解质测定,肝肾功能检查等;心电图和胸片等。临床上多采用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制定的病情分级法(表4-1)表4-1ASA分级标准和对麻醉耐受情况的评估麻醉耐受情况能耐受麻醉和手术对一般手术和麻醉能耐受麻醉和手术均危险,充分准备后能耐受麻醉和手术很危险,难以耐受麻醉和手术异常危险不宜行择期手术分级标准发育、营养良好、心、肺、肝、肾和中枢神经系统功1能正常n除外科疾病外,有轻度并存病,功能代偿健全m并存病情严重,体力活动受限,但尚能应付日常活动W并存病严重,丧失日常活动能力,经常面临生命威胁V无论手术与否,生命难以维持24小时的濒死病人【护理诊断】1.焦虑或恐惧与担心麻醉和手术风险有关2.有呼吸、循环功能异常的危险与身体机能与麻醉和手术不相适应有关3.知识缺乏缺乏有关配合麻醉及手术的知识 【护理措施】(一)心理护理针对焦虑或恐惧的病人进行适当的解释、安慰,消除顾虑和紧张情绪。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向病人介绍麻醉方案及配合方法,以取得病人积极配合。(二)增强病人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力术前改善病人的全身状况,纠正营养不良、贫血、内环境不稳定等。合并有心脏病者,改善心功能,应将血压控制在180/100mmHg比较安全;有呼吸系统疾病者,停止吸烟至少两周,并做深呼吸、有效咳嗽训练,痰液粘稠者给予雾化吸入,应用抗生素控制肺部感染;合并糖尿病者,尽量将空腹血糖控制在8.3mmol/L以下。(三)饮食护理择期手术前常规保持胃的排空,以免反流、呕吐导致误吸,甚至窒息或吸入性肺炎。所以,择期手术的成年人在麻醉前8~12小时禁食,麻醉前4~6小时禁饮;小儿麻醉前4~8小时禁食(奶),麻醉前2小时禁饮。急诊手术的饱腹病人,麻醉前可行气管插管以免呕吐误吸甚至窒息。(四)麻醉前用药其目的是消除病人紧张、焦虑及恐惧的心情,使病人在麻醉前能够情绪安定,充分合作。同时也可增强全身麻醉药的效果,减少全麻药用量及副作用。对一些不良刺激可产生遗忘作用;提高病人的痛阈,缓和或解除原发疾病或麻醉前有创操作引起的疼痛;抑制呼吸道腺体的分泌功能,减少唾液分泌,保持口腔内的干燥,以防发生误吸;消除因手术或麻醉引起的不良反射,特别是迷走神经反射,抑制因激动或疼痛引起的交感神经兴奋,以维持血液动力学的稳定。常用药物有以下几种。1.镇静安定药这类药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惊厥及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对局麻药的毒性反应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成人常用地西泮5~10mg,诱导前1小时口服,不宜肌内注射。异丙嗪除镇静作用外还具有抗吐、抗心律失常和抗组胺作用,成人用12.5~25mg肌内注射。2.催眠药主要为巴比妥类药,具有镇静、催眠、抗惊厥的作用,常用于预 防局麻药的毒性反应。常用苯巴比妥钠1~2mg/kg于术前1小时肌注。1.麻醉性镇痛药常称之为阿片类药物,均有较强的镇痛作用。与全麻药起协同作用,增强麻醉效果,从而减少麻药用量;于剧痛病人麻醉前应用可使安静合作,椎管内麻醉前使用能减轻内脏牵拉反应;于局麻前使用可强化麻醉效果。常用吗啡0.1mg/kg或哌替呢0.6~1.2mg/kg于麻醉前1小时肌注。吗啡有抑制呼吸中枢作用,故小儿、老年人应慎用,孕妇、新生儿及呼吸功能障碍者禁用。2.抗胆碱药抑制呼吸道粘液和口腔唾液分泌,解除平滑肌痉挛,有利于呼吸道通畅。还能抑制迷走神经兴奋,避免手术中心动过缓或心搏骤停。是全麻和椎管内麻醉前不可缺少的药物。常用阿托品0.5mg于麻醉前30分钟肌内注射。由于阿托品能抑制汗腺分泌,提高基础代谢率并影响心血管系统的活动,故甲状腺功能亢进、高热、心动过速等病人不宜使用,可用东蕉若碱0.3mg肌注。★★★能力检测1.名词解释:麻醉;全麻;局部麻醉;2.麻醉前用药的目的?常用麻醉前用药的特点?3.选择题:(1)苯巴比妥钠作为局部麻醉前必须用药,主要是因为:A.有镇静作用B.有催眠作用C.能减少呼吸道分泌物D.能减轻迷走神经反射E.能预防局麻药中毒反应(2)有减少呼吸道分泌物作用的麻醉前用药是:A.阿托品B.苯巴比妥钠C.地西?D.哌替咤E.氯丙嗪(3)麻醉前禁食、禁饮的主要目的是:A.呕吐误吸B.术中排便C.术后尿潴留D.术后腹胀E.术后便秘(4)麻醉的目的不包括:A.消除疼痛B.使肌肉松弛C.便于手术操作D.维持呼吸道畅通E.保证病人术中安全第二节局部麻醉及护理局部麻醉简称局麻,又称部位麻醉;时麻醉药只作用于周围神经系统并使某些或某一神经阻滞;病人神志清醒,而身体某一部位的感觉神经传导功能被暂时阻断,但运动神经功能保持完好或同时有程度不等的被阻滞状态的麻醉方法。 一、常用局部麻醉药常用的局部麻醉药分为酯类(如普鲁卡因和丁卡因)和酰胺类(如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使用中要注意每种药物的麻醉效能、使用浓度及最大剂量(表4-1)表4-1常用局麻药适用情况比较麻醉种类常用浓度一次剂量(mg)常用浓度一次剂量(mg)常用浓度一次剂量(mg)表面麻醉1〜2%20〜40mg2〜4%200浸润麻醉0.25%〜1%10000.05〜0.1%100mg0.25〜0.5%400〜500脊椎麻醉5〜6%120〜1501%10〜15mg5%120硬外麻醉2〜3%8000.25〜0.3%75〜90mg1〜2%400〜500臂丛麻醉1.5〜2%8000.2〜0.3%75〜90mg1.5〜2%400〜500二、常用局部麻醉方法(一)表面麻醉将穿透力强的局麻药施用于粘膜表面,使其穿透粘膜而阻滞其浅表的神经未稍以产生粘膜麻醉。用于眼、鼻、口腔、咽喉、气管、尿道等处的浅表手术或检查。方法有点滴、涂敷、喷雾、灌注等。常用药为0.5〜1%丁卡因,一次限量为40毫克;2%利多卡因,一次限量为100毫克。因粘膜供血丰富,药物可被迅速吸收而易中毒,故表面麻醉药的剂量应减至相当于浸润麻醉药最大剂量的1/4〜1/2。 (二)局部浸润麻醉将局部麻药注射于手术部位的各层组织内,使神经末稍发生传导阻滞,称为局部浸润麻醉。其方法是先在皮肤切口一端皮内注射一皮丘,继沿切口走行方向作成一连串皮丘,作新皮丘时注射针应在前一皮丘内刺入,故局麻药只有第一针刺入时才有痛感,此即一针技术(图4—1)o然后分层注射,即由皮丘按解剖层次向四周及深部扩大浸润范围。注药时应将较大量麻药在短时内加压注入,使麻药在组织内产生水压作用,即为张力性浸润,因此麻药能与神经未稍广泛而均匀地接触,使麻醉效果更为增强。每次注药前都要回抽注射器,以免误注入血管内。常用0.5〜1%普鲁卡因,一次总量不超过1克。图4-1一针技术图4-2区域阻滞麻醉(三)区域阻滞麻醉采用局部浸润的方法,由皮丘向四周及深层组织扩大浸润,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许多面而成为一立体阻滞区域,对手术区形成一包围圈,以阻滞神经纤维的向心传导,即为区域阻滞麻醉(图4-2)o常用于囊月中切除,月中块活组织检查等。具优点是能避免穿刺病理组织,不会使手术区的局部解剖因注药难以辩认。(四)神经阻滞麻醉将局麻药注射于神经干(丛或节)的周围,以阻滞其神经传导,使该神经支配区产生麻醉作用,称神经阻滞麻醉。此法能以少量的局麻药产生较大的无痛区,效果好而安全,常用臂丛阻滞(图4—3),颈丛阻滞(图4—4)等。 三、局部麻醉病人的护理(一)麻醉前护理1.饮食一般小手术可不必禁饮食。手术范围大,可能需要转为其他麻醉者,须按常规禁食和禁饮。2.术前用药常规应用苯巴比妥钠镇静;较大手术可用哌替噬做强化麻醉。但门诊手术病人不宜用哌替噬,以免引起头晕或回家途中发生意外。3.过敏试验普鲁卡因、丁卡因使用前需做皮肤过敏试验,皮试阳性或有过敏史者,可改用利多卡因。(二)毒性反应指单位时间内血液中局麻药浓度超过了机体的耐力而引起的中毒症状。原因:①局麻药逾量;②单位时间内药物吸收过快,如注射到含血管丰富的部位或误入血管内。③机体对局麻药的耐受性降低,多见于恶病质、严重感染、严重贫血、肝功不良、维生素缺乏,高热等病人。④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如同时使用两种局麻药而不减量(按规定两同类药物相加剂量应相当于其中一种药的最大量)0症状: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及循环系统的变化。中枢神经的抑制性神经元容易遭受局麻药的抑制,结果使兴奋性神经元的作用相对加强,由此引起中枢兴奋和惊厥。如局麻药浓度再升高,则使兴奋和抑制性神经元都受到抑制,即引起中枢兴奋的全面抑制,表现神志漠糊或昏迷、呼吸抑制或停止、循环衰竭等。局麻中毒时除直接舒张外周血管外,亦抑制心肌的收缩和传导,使心排血量下降,导致低血压、循环衰竭、甚至心跳停止。治疗:①立即停用局麻药。②支持呼吸和循环功能,如人工呼吸、给氧和使用升压药,心跳停止时应立即复苏。③抗掠厥:静注安定0.1~0.2mg/kg或2.5%硫喷妥钠3~5ml,亦可用速效肌松药。预防:局麻前应给予适量镇静药。局麻药液中加肾上腺素,浓度为1:200,000-500,000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创口渗血。延长局麻药的吸收,增加麻醉作用时间,减少局麻中毒反应。肾上腺素的浓度不宜过高,以免组织缺血坏死。 足趾、手指和阴茎等处作局麻时,不应加肾上腺素。老年、甲亢、心律失常、高血压和周围血管疾病亦不宜使用。(三)过敏反应有极少数病人在使用局麻药后出现皮肤粘膜水月中、尊麻疹、哮喘、低血压或休克等症状,称为过敏反应。有即刻反应和迟缓反应两种。目前尚无可靠的方法预测。凡病人属过敏体质或有过敏史者应小心。酰胺类较酯类局麻药过敏反应发生率低。一旦发生过敏反应应立即抗过敏处理,对严重病人的抢救应立即静脉注射肾上腺素0.2~0.5mg,然后给予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物。(四)麻醉后护理局麻手术对机体影响小,除出现毒性反应或过敏反应外,一般不需要特殊护理,必要时给予静脉输液。术后观察半小时无异常反应即可离去。★★★能力检测1.名词解释: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区域阻滞麻醉;神经阻滞麻醉2.简述局部麻醉中毒反应的预防和治疗方法?3.选择题:(①〜②共用备选答案)A.阿托品B.吗啡C.哌替咤D.苯巴比妥钠E.氯丙嗪①减少呼吸道分泌,抑抑制交感副交感神经兴奋应用②镇静、对抗局部麻醉药的毒性反应应用(③〜④题共用题干)女,35岁。局麻下行右乳房脓肿切开术,术中病人突然烦躁,呼吸快,脉搏快,血压160/90mmHg。③此病人出现:A.麻醉过敏B.麻醉中毒C.精神紧张D.感染中毒E.麻醉意外④处理的首项工作是:A.停用麻药B.注射阿托品C.给氧D.注射苯巴比妥钠E.注射硫喷妥钠⑤不宜用于局麻的麻醉前用药为:A.吗啡B.苯巴比妥钠C.安定D.阿托品E.哌替咤⑥引起局麻药中毒的原因不包括:A.药物浓度过大B.单位时间内药物吸收过快C.过敏体质D.年老体弱E.麻药直接注入血管⑦高血压病人应选择的麻醉是:A.腰麻B.硬膜外麻醉C.局部浸润麻醉D.氯胺酮静脉麻醉E.神经干阻滞麻醉第三节椎管内麻醉椎管内麻醉是指将局部麻醉药注入椎管的蛛网膜下隙或硬脊膜外腔,从而使部分脊神经传导功能发生可逆阻滞的麻醉方法。包括蛛网膜下隙阻滞、硬脊膜外腔阻滞和腰麻-硬膜外腔联合阻滞。椎管内麻醉时,病人意识清醒,镇痛效果确切,肌松驰良好,但对生理功能有一定影响,也不能完全消除内脏牵拉反应。一、蛛网膜下隙阻滞蛛网膜下隙阻滞是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阻断部分脊神经传导功能而引起相应支配区域麻醉作用的麻醉方法,又称脊椎麻醉或腰麻(图4-6)。【适应症】腰麻适用于持续2~3小时以内的下腹部、盆腔、下肢和肛门会阴部手术,如阑尾切除术、疝修补术、痔切除术、肛瘦切除术及半月板摘除术等, 因受手术时间限制,临床上不常用。【禁忌症】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脊髓膜炎、颅内高压症等;严重休克、贫血、脱水;穿刺部位或邻近部位皮肤感染;脊柱畸形、外伤;急性心力衰竭或冠心病发作。【常用局麻药】普鲁卡因、丁卡因用5%葡萄糖液或脑脊液溶化,具比重高于脑脊液,称为重比重液;用蒸储水溶化时其比重低于脑脊液,称为轻比重液。临床上多用前者有利于控制麻醉平面的高度。【方法】穿刺间隙一般在L4〜5或L3〜4间隙穿刺注入药物(图4—5)。调节病人体位以达到调节麻醉平面。腰麻后可致头痛,所以腰麻后应常规采取去枕平卧4~6小时o图4—5腰椎间隙穿刺图4—6椎管内麻醉【护理措施】(一)并发症的观察、预防和护理1术中并发症(1)血压下降或心率减慢血压下降是因为麻醉平面过高导致脊神经阻滞后麻醉区域血管扩张过多,引起回心血量减少、心排出量减少所致。心率减慢是因为交感神经被阻滞而迷走神经功能相对亢进,易导致心动过缓。其预防和处理措施有:1)术前有效控制血压,补足血容量;2)可按医嘱静脉注射麻黄碱收缩血管,提升血压;心动过缓者可以静脉注射阿托品。(2)呼吸抑制常见于肋间肌麻痹和呼吸中枢被抑制,病人感胸闷气短、呼吸抑制甚至发纲,若全脊髓麻醉可致呼吸停止和心跳停搏。其预防和处理措施是:及时采用面罩吸氧,如发生呼吸停止应立即做气管内插管并人工通气;如出现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行心肺复苏术。(3)恶心、呕吐主要原因有:脑缺血缺氧致呕吐中枢兴奋;麻醉和手术牵拉致迷走神经兴奋,使胃肠蠕动增强。其预防和处理措施是:麻醉前用阿托品降低迷走神经兴奋性;如发生呕吐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升血压、吸氧、暂停手术牵拉等。2术后并发症(1)腰麻后头痛常发生于麻醉后2~7天。主要是因为脑脊液漏出导致颅 内压降低和颅内血管扩张致血管性疼痛。其预防和处理措施是:1)麻醉时采用细针穿刺;2)避免反复穿刺;3)围手术期足量补液预防脱水;4)腰麻术后采取去枕平卧4~6小时;5)对发生头痛者,予以平卧休息,给予镇痛剂或安定类药物,或采取腹带捆绑腹部。严重者可于硬膜外腔注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15~30ml。(2)尿潴留较常见,主要是因为支配膀胱的鼾丛神经被阻滞后恢复较慢,以及术后疼痛和不习惯卧床排尿。其预防和处理措施是:1)指导病人术前练习卧床排尿;2)如无禁忌可协助其下床排尿,以免膀胱过度充盈;3)诱导排尿,可予以热敷膀胱区或者针刺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等穴位;4)如上述措施无效应予以留置导尿管。二、硬脊膜外阻滞硬脊膜外阻滞是将局麻药注入硬膜外腔,阻滞脊神经传导功能,使其支配区域的感觉或运动功能丧失的麻醉方法,又称硬脊膜外腔阻滞或硬膜外麻醉(图4—6)o【适应症】因硬脊外麻醉不受手术持续时间的限制,适用于头部以外的任何部位的手术,最常用于横膈以下额各种腹部、腰部和下肢手术。【分类】1.根据给药方式分类可分为单次硬膜外阻滞和连续硬膜外阻滞两种,临床常用后者2.根据神经阻滞部位不同可分为:(1)高位硬膜外阻滞于颈5~胸12之间进行穿刺,阻滞颈部及上胸段脊神经,适用于甲状腺、上肢或胸壁手术,目前已罕用。(2)中位硬膜外阻滞穿刺部位在胸6~胸12之间,常用于腹部手术。(3)低位硬膜外阻滞穿刺部位在腰部各棘突间隙,用于下肢及盆腔手术。(4)鼾管阻滞经鼾裂孔进行穿刺,阻滞鼾神经,适用于肛门、会阴部手术。【常用局麻药】1.利多卡因常用浓度为1.5%-2%,起效时间为5—8分钟,作用维持时间约1小时,试验量为每隔5分钟注射100mg,共注射3次。每隔45分钟注射一次,连续维持作用时间。2.丁卡因常用浓度为0.25%-0.33%,起效时间为10—20分钟,作用维持时间1.5—2小时;成人一次最大用量为60mg。3.布比卡因常用浓度为0.5%-0.75%,起效时间为7—10分钟,作用维持时间2—3小时。【护理措施】1.手术中并发症的护理 1)全脊髓麻醉:是硬膜外麻醉最危险的并发症。因穿刺或导管误入蛛网膜下隙,将全部或大部分局麻药误注入蛛网膜下隙而引起的全脊髓神经阻滞现象。病人可在注药后数分钟内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意识模糊或意识不清,继而呼吸停止。一旦发生全脊髓麻醉,应立即行面罩加压给氧,并积极配合医师紧急行心肺脑复苏术,同时加快输液速度,按医嘱给予升压药,维持循环功能。2)局麻药毒性反应:硬膜外腔内丰富静脉丛对局麻药吸收很快,若穿刺针或导管误入血管,将局麻药直接注入血管,或导管损伤血管,均可加快局麻药的吸收速度而引起不同程度的局麻药毒性反应。主要表现为嗜睡、眩晕、惊恐不按、定向障碍和寒战等,严重者出现意识不清、抽搐、惊厥、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心率缓慢,甚至心搏和呼吸停止而死亡。其预防、观察和护理措施包括:①避免局麻药注入血管内;注药前必须先回抽确定有无血液,防止药物误注入血管内。②控制药物用量:一次用药不超过限量或予以小剂量分次注射。③给予麻醉前用药:如地西泮或巴比妥类等。④药液内加入适量肾上腺素:局麻药内加入肾上腺素能使局部血管收缩,延缓局麻药吸收,既能延长其作用时间,又能减轻局麻药的毒性反应。⑤积极处理毒性反应:立即停止主要,予以吸氧。轻者可予以地西泮0.1mg/kg静脉注射;出现抽搐或惊厥者,可静脉注射硫喷妥钠1-3mg/kg;惊厥反复者,可静注琥珀胆碱1mg/kg后,行气管插管及人工呼吸。对出现低血压者,可按医嘱予以升压药及输血、输液等措施维持血压。对心率缓慢者,予以缓慢静注阿托品。一旦呼吸、心搏骤停,应立即行心肺脑复苏术。3)血压下降:主要因交感神经阻滞使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扩张而致。其特点使血压下降出现较晚,幅度较小。4)呼吸抑制:硬膜外阻滞可影响肋间肌和膈肌运动而致呼吸储备功能降低。当阻滞平面低于T8时,呼吸功能可基本维持正常;单若达到T2时,则通气功能明显降低。通过降低用药浓度,减轻对运动神经的阻滞,可以减轻局麻药对呼吸的抑制作用。5)恶心、呕吐:①麻醉平面过高,引起低血压和呼吸抑制,导致脑缺血缺氧而兴奋呕吐中枢。②迷走神经功能亢进,使胃肠蠕动增强。③手术牵拉腹腔内脏,反射性引起恶心呕吐。④病人对术中辅助用药较敏感。其预防和护理措施包括:①麻醉前应用阿托品,以降低迷走神经兴奋性。②麻醉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有无恶心呕吐反应。③若发生呕吐,应积极寻找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如提升血压、吸氧、暂停腹腔内脏的牵拉等。也可按照医嘱予以氟哌利多或昂丹司琼等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1.术后并发症的护理1)神经损伤其主要原因包括:①穿刺直接损伤神经;②导管质硬而损伤脊神经根或脊髓;③局麻药神经毒性。护理措施包括:①选择质地较柔软的导管, 避免损伤脊神经根或脊髓;②加强观察穿刺或置管过程中病人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变化,若出现电击样异感并向肢体发射,说明已触及神经,予以对症治疗,数周或数月后可自愈。2)硬膜外血月中其发生率为2%~6%,多因硬膜外穿刺和置管时损伤血管而致硬膜外出血,血月中压迫脊髓可致截瘫;多见于凝血功能障碍或应用抗凝药物者。病人表现为麻醉作用持久不退,或消退后再次出现肌无力、截瘫等。具观察和处理措施包括:①完善术前准备:术前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对有凝血功能障碍或应用抗凝药物者,禁用硬膜外阻滞。②加强观察病人有无进行性肌力或截瘫表现。③一旦发现血月中压迫征兆,及时报告医师并作好手术准备,争取在血月中形成后4小时内进行椎板切开减压术,清除血月中、解除压迫。若超过24小时就难以恢复了。3)硬脊膜外脓月中:多因无菌操作不严格或穿刺针经过感染组织,将细菌带入硬膜外腔引起感染而逐渐形成脓月中。病人表现为脊髓和神经根受刺激和压迫的症状,如放射性疼痛、肌无力和截瘫,并伴感染征象。其预防、观察和护理措施包括:①预防感染:严格无菌操作,避免从感染部位穿刺。②加强观察:观察病人体温、脉搏、肌力及白细胞计数等变化,注意有无全身感染征象及肌无力或截瘫表现。③积极处理:一旦明确为硬膜外脓月中,应按医嘱应用大量抗生素,并积极做好手术准备,尽早行椎板切开引流术。3.体位护理硬膜外阻滞病人术后即可口f软枕平卧休息,观察6小时,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可采取半卧位。★★★能力检测1.名词解释:蛛网膜下隙麻醉;硬膜外麻醉;2.简述椎管内麻醉的方法及适用范围、禁忌症?3.选择题:①椎管内麻醉术前用阿托品的目的是:A.防止呕吐B.镇静C.减弱迷走神经反射D.减少内脏牵拉痛E.减少胃肠道内腺体分泌②某病人硬脊膜外麻醉注药后2分钟出现心悸,恶心、呕吐、晕眩,继而呼吸困难,血压迅速下降,下肢感觉消失。最有可能的原因是:A.麻醉药过敏B.局麻药毒性反应C.全脊髓麻醉D.脑脊液流失过多E.脊膜外间隙出血③腰椎穿刺术一般选择的部位:A.腰椎1~2间隙B.腰椎3~4间隙C.腰椎6~7间隙D.腰椎8~9间隙E.腰椎9~10间隙(④~⑤题共用备选答案)A.去枕平卧位B.平卧位C.半卧位D.侧卧位E.俯卧位④.腰麻后应取⑤.硬脊膜外麻醉应取(⑥~⑦题共用备选答案)A.惊厥B.尿潴留C.呛咳D.支气管痉挛E.全脊髓麻醉⑥腰麻并发症⑦硬膜外麻醉最严重的意外事件 第三节全身麻醉及护理全身麻醉是麻醉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并抑制其功能,以使病人全身疼痛消失的麻醉方法。全身麻醉是目前临床麻醉最常用的方法,因麻醉药物对中枢神经的控制可控、可逆、也无时间限制,病人清醒后不留任何后遗症,且较局部和阻滞麻醉更舒适和安全,故适用于身体各部位手术时。按麻醉药进入体内的途径不同分为吸入麻醉和静脉麻醉。吸入麻醉是将气体或挥发性液体麻醉药物经呼吸道吸入而起到全身麻醉作用的方法。静脉麻醉是一种将麻醉药物注入静脉,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作用的麻醉方法。目前已基本不用单一的静脉全麻,对复杂或较长时间的手术,临床常将静脉麻醉剂、镇痛剂及肌松驰剂联合使用,称为复合全身麻醉。根据给药途径的不同,复合麻醉大致分为全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两种。全静脉麻醉指静脉诱导后,采用多种短效静脉麻醉药复合应用,以间断或连续静注法维持麻醉。静吸复合麻醉则是在全静脉麻醉基础上,于麻醉减浅时予以间断吸入挥发性麻醉剂,以维持麻醉稳定,减少吸入麻醉剂的用量,有利于病人麻醉后迅速苏醒。一、常用全身麻醉药(一)常用的静脉麻醉药1.硫喷妥钠是一种超短效的巴比妥类静脉全麻药。小剂量注射有镇催眠作用,剂量稍大时,注药后20秒内即可使病人入睡,作用时间约15—20分钟。临床主要用于全麻诱导、短小手术麻醉、控制惊厥和小儿基础麻醉。由于有抑制呼吸、刺激喉头引起喉痉挛、直接抑制心肌及扩张血管等不良反应,故禁用于哮喘、心、肺功能障碍及严重低血压病人。2.氯胺酮为一种强镇痛静脉麻醉药。临床主要用于全麻诱导和小儿基础麻醉。其药理特点有:(1)用药后病人意识抑制较浅,甚至保持“清醒”状态,但镇痛效果理想,即为意识与感觉分离现象,故又称为分离麻醉;(2)能兴奋交感神经,使心率增快,血压升高,故对高血压、心脏病、颅内高压和青光眼患者忌用;(3)麻醉中唾液分泌增多,术前须用阿托品;(5)苏醒期短,醒后可有复视、幻觉现象、噩梦及精神症状,安定类药物可减少此副作用。3.丙泊酚为超短效静脉麻醉药,具有镇静、催眠和轻微镇痛作用。主要用于全麻静脉诱导与麻醉维持、门诊小手术和检查的麻醉及阻滞麻醉辅助药。维持作用时间仅3~10分钟,停药后苏醒迅速而完全,醒后无明显后遗症。4.地西泮类为镇静药,在静脉麻醉中作为麻醉诱导的辅助药。咪达哇仑为短效药,起作用强度比地西泮强,但呼吸循环抑制较重。5.麻醉性镇痛药1)吗啡为麻醉性镇痛剂,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也可与催眠药和肌松药配伍进行全身静脉麻醉。副作用为恶心、呕吐、瘙痒等。 2)哌替噬(杜冷丁)具有镇痛、安眠和解除平滑肌痉挛的作用,镇痛强度较吗啡弱。3)芬太尼为人工合成的镇痛药,作用强度较前两者更弱。常用于心血管手术者的麻醉(二)常用的吸入麻醉药1.氧化亚氮(N2O)俗称笑气,为惰性的气体麻醉剂。麻醉作用弱,需与其他麻醉药合用。毒性小,对呼吸循环系统无抑制。有向空腔内积聚的特点,肠梗阻、气胸病人要慎用。2.氟烷无色透明液体,有苹果味。作用快,用量少,恢复迅速,对呼吸道无刺激。缺点是有扩张血管和抑制心肌作用,可引起血压下降和心动过缓。3.恩氟烷化学性能稳定,麻醉诱导和苏醒迅速,麻醉效果好,麻醉期间血压和心率稳定,但麻醉过深时可引起呼吸抑制和血压下降,有明显的肌松作用。4.异氟烷为恩氟烷的异构体,麻醉诱导和苏醒迅速,肝肾毒性小,因为有刺激味易引起呛咳和屏气,故常在静脉诱导后予以维持麻醉。二、吸入麻醉方法1.开放滴药吸入麻醉:将麻醉药直接滴在金属丝麻醉罩的纱布上,病人呼吸时吸入挥发的气体而进入麻醉状态。但由于环境的污染,目前使用较少。2.面罩吸入麻醉:将麻醉面罩扣于病人口鼻部,开启麻醉药蒸发器并逐渐增加吸入浓度,待病人意识丧失,在静注肌松药后行气管内插管。3.密闭式气管内吸入麻醉:经以上两种方法使病人处于麻醉诱导期,经气管导管通过口腔或鼻腔插入气管内(图4—7),连接麻醉机引入药液产生麻醉作用(图4-8)。此法可保持呼吸道通畅,进行控制呼吸或辅助呼吸,适用于各种大手术,尤其是胸部手术。(图4—7)气管内插管(图4—8)密闭式麻醉机 三、静脉麻醉方法1.静脉诱导法: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静脉麻醉药和剂量,从静脉缓慢注入,待病人意识丧失后注入肌松药,直至全身肌肉松弛,呼吸由变浅到完全停止后采用麻醉面罩进行人工呼吸,然后进行气管插管,立即与麻醉机连接并行人工或机械通气。2.静脉麻醉药的维持:在完成麻醉诱导后,采用单次、分次或连续注入的方法,经静脉给药以维持稳定的麻醉状态。目前,单一的静脉全麻仅用于短小手术,对复杂或较长时间的手术,临床常将静脉麻醉剂、镇痛剂及肌松药联合使用,即为复合全身麻醉。四、全身麻醉的护理1.缓解焦虑和恐惧:予以适当的心理护理,向病人及家属介绍麻醉师情况、麻醉方法、术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急救准备情况,术中可能出现的不适感及麻醉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临床表现和预防,护理措施和配合方法等;并针对其顾虑的问题作耐心解释。2.告知病人有关麻醉须知和配合方面的知识31)告知和签署麻醉同意书42)麻醉前用药:一般在术前30分钟给病人应用麻醉前用药,其目的如下:1)镇静和催眠:消除病人紧张、焦虑及恐惧心理,使之在手术前夜有较好的睡眠和休息,保持情绪稳定,配合手术顺利进行。2)镇痛:缓解和消除原发病或麻醉操作引起的疼痛和不适,使病人在麻醉操作过程中能充分合作;同时也可提高痛阈,减少麻醉药物的用量。3)抑制腺体分泌,可减少涎液和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术中呼吸道通畅。4)抑制不良反射,消除因麻醉药物、麻醉操作或手术引起的不良神经反射,以维持血循环的稳定。3.并发症的观察、预防和处理(1)恶心、呕吐:向病人及家属解释麻醉、手术后出现恶心和呕吐的原因,嘱病人放松情绪、深呼吸,以减轻紧张感。保持胃肠减压通畅、及时吸除胃内潴留物外,必要时按医嘱予以甲氧氯普胺10mg经静脉或肌内注射,多能缓解。(2)窒息:全身麻醉时,病人意识消失、吞咽和咳嗽反射丧失、贲门松弛,若胃内容物较多且未及时吸除时易发生胃内容物反流、呕吐或误吸而引起窒息。1)完善术前胃肠道准备:成人择期手术常规禁食12小时、禁饮4小时;小儿择期手术前常规禁食4~8小时、禁水2~3小时,以保证胃排空,避免术中发 生胃内容物反流、呕吐或误吸。2)术后体位:麻醉未清醒时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麻醉清醒后,若无禁忌可取斜坡卧位。3)清理口腔:病人发生呕吐时,立即清理口腔等处的呕吐物,以免口腔内残存物造成误吸。(3)麻醉药过敏:使用普鲁卡因、丁卡因和利多卡因有可能引起变态反应,故使用前应对部分麻醉药品常规作皮肤过敏试验,一旦发生麻醉药过敏,应配合医生作抗过敏处理。(4)麻醉意外:麻醉物品和急救物品的准备:保证一旦病人出现麻醉意外时抢救所需。(5)呼吸道梗阻:1)上呼吸道梗阻;常为因舌后坠、口腔分泌物或异物、喉头水月中等引起的机械性梗阻;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护理时应注意:①密切观察病人有无舌后坠、口腔内分泌物积聚、发组或呼吸困难征象;②对舌后坠者应托起其下颌、将其头后仰;置入口咽或鼻咽通气道;③清除咽喉部分分泌物和异物,解除梗阻;④对轻度喉头水月中者,可按医嘱经静脉注射皮质激素或雾化吸入肾上腺素;对重症者,应配合医师立即行气管切开并护理。2)下呼吸道梗阻:常见原因为气管导管扭折,导管斜面过长致其紧贴于气管壁、分泌物或呕吐物误吸后阻塞气管及支气管。可表现为呼吸困难、潮气量降低、气道阻力增高、缺氧发纲、心率增快和血压降低。护理时应注意:①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吸入物;②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呼吸困难、发绢;经常听诊肺部,注意有无肺部啰音、潮气量降低、气道阻力增高、心率增快和血压降低等下呼吸道梗阻的症状;③注意避免病人因变换体位而引起气管导管扭折。(6)低氧血症:当病人吸入空气时,其SpO2<90%、PaQ<8kPa(60mmHg)或吸入纯氧时PaQ<12kPa(90mmHg)即为低氧血症。病人表现为呼吸急促、发纲、烦躁不安、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和血压升高等。常见原因包括麻醉机故障、氧气供应不足;气管导管插入一侧支气管或脱出气管外;呼吸道梗阻;吸入性麻醉药所致弥散性缺氧;误吸、肺不张、肺水月中等。应及时处理和护理。1)密切观察:观察病人的意识、生命体征和面色等,注意有无呼吸急促、发纲、烦躁不安、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率紊乱、血压升高等低氧血症征象。2)加强监测SpO2和PaQ的变化。3)若病人出现低氧血症,应予以有效吸氧;必要时行机械通气治疗和护理。(7)低血压:麻醉药引起的血管扩张、术中脏器牵拉所致的迷走反射、大血管破裂引起的大失血以及术中长时间血容量补充不足或不及时等。预防:施行全麻前后应给予一定量的容量负荷,并采用联合诱导、复合麻醉,避免大剂量、长时间使用单一麻醉药。 (8)高血压:是全麻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多与麻醉浅、镇痛药用量不足、麻醉手术操作刺激引起的强烈应激反应有关。由于多数病人为相对循环血量不足,故诱导期应在快速补液扩容的基础上逐渐加深麻醉。(9)心律失常和心搏骤停:麻醉过浅可致窦性心动过速。低血容量、贫血及缺氧可引起心率增快。手术牵拉内脏或心眼反射可刺激迷走神经反射引起心动过缓,严重者可出现心搏骤停,此为全身麻醉中最严重的并发症。1)密切监测病人心律变化:注意病人有无心动过速、心率增快、心动过缓、心搏骤停及房性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表现。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救治。2)祛除诱因:①因麻醉过浅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可通过适当加深麻醉得以缓解;②由低血容量、贫血及缺氧引起的心率增快,应针对病因,按医嘱补充血容量、输血和吸氧等;③对心、肺并发症引起的频发房性期前收缩病人,应按医嘱予以毛花甘C(西地兰)治疗;④对因手术牵拉内脏或心眼反射引起心动过缓、心搏骤停者应停止手术,静注阿托品,并迅速施行心肺复苏术。(10)坠积性肺炎:全麻术后发生坠积性肺炎的主要原因包括:1)呕吐物反流及误吸导致肺损伤、肺水月中及肺不张等。2)呼吸道梗阻使分泌物增加。3)气管插管刺激呼吸道分泌物增加。4)血容量不足使分泌物较粘稠。5)病人术后长期卧床或因伤口疼痛惧怕咳嗽,或因身体虚弱无力咳嗽等,致气道分泌物积聚。病人主要表现为发热、脉搏和呼吸增快、甚至出现气急、呼吸困难等;血常规检查可以见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等。预防、观察和护理措施包括:①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呕吐物反流及误吸所致的呼吸道梗阻。②稀释痰液:补充血容量,定时予以雾化吸入疗法,以稀释痰液,降低病人排痰难度。③促进排痰:定时翻身、排背,指导并鼓励病人正确咳嗽、咳痰。若病人自主咳嗽困难,可刺激其喉部促进被动咳嗽、咳痰。对痰液过多且粘稠、不易咳出者,可经口、鼻吸痰。④加强观察: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及肺部体征等变化,定期监测血常规,注意有无坠积性肺炎发生。⑤积极处理:及时合理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同时予以吸氧、全身支持治疗并加强胸部理疗等。3.防止意外伤害病人苏醒过程中常可出现躁动不安或幻觉等,容易发生意外伤害;应注意适当防护,必要时加以约束,防止病人发生坠床、碰撞及不自觉地拔出输液或引流管等意外伤害。4.缓解疼痛麻醉后切口疼痛是机体对疾病和手术创伤的一种保护性反应,病人往往会经历一种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并产生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传统观念认为疼痛是一种术后不可避免的的经历,疼痛可影响病人休息、睡眠、早期活 动和饮食状况等,造成创口愈合延迟、康复过程减慢等。术后镇痛的目的在于减轻病人手术后的痛苦,预防术后并发症。术后镇痛的方法包括:1)传统方法按处方让病人在需要时肌注阿片类药镇痛(吗啡或哌替呢)。缺点是:不灵活;依赖性;不及时;结果是慎痛不够。2)病人自控镇痛(PCA) 图4-9PCAPCA包括:①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以阿片药物为主;②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以局部麻药为主;③皮下PCA(PCSA):药物注入皮下;④神经干旁阻滞镇痛:以局麻药为主。PCA的护理措施包括:①观察并记录镇痛效果;观察并记录应用镇痛药物后的效果,为有效调整镇痛方案和镇痛效果提供依据。②提供相关知识:告知病人及家属镇痛药物的使用时间及剂量要求、镇痛泵应用及自我管理方法,教会其正确使用并保护镇痛装置;告知病人翻身、活动时避免管道折叠、扭曲;妥善固定,防止脱管。③异常情况的观察和处理:若镇痛效果不佳或病人需要作镇痛剂剂量的调整,应及时与麻醉师联系;若遇脱管、断管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用镇痛泵。④并发症的观察、处理和护理:阿片类,尤其吗啡有抑制呼吸的作用;应加强对生命体征的监测,尤其是识链接】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analgesiaPCA)是一种经医护人1员根据病人疼痛程度和身体情况,预先设置镇痛药物的剂量,再交由病人"自我管理"的一种疼痛处理技术(图4-9)。与传统的肌肉注射镇痛药相比,PCA有明显的优点:①在镇痛治疗期间,镇痛药物的血药峰浓度较低,血药浓度波动小,呼吸抑制发生率低,减少镇痛治疗时过度镇静的副作用;②镇痛效果好;③PCA能克服镇痛药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的个体差异,做到按需给药;④减少病人疼痛时等待医护人员处理的时间:⑤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⑥提高病人及其家属对医疗品质的满意率;⑦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呼吸的频率和深度以及SpO2监测,警惕病人呼吸频率变慢。五麻醉恢复期病人的监护和管理手术结束后,除意识障碍病人需要带气管插管回病房外,一般应待病人意识恢复、拔除导管后送回病房。此部分工作可在手术室或在麻醉复苏室完成。某些术后情况危重者则需直接送入ICU监护。麻醉后恢复期的监护包括:(一)生命体征的监测1.呼吸系统 (1)观察病人呼吸次数、节律及胸腹部呼吸活动幅度,以了解病人的呼吸功能(2)肺部听诊,判断气管导管是否移位,有无肺不张及分泌物积聚等。(3)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以了解组织氧供情况。(4)定时监测血气分析变化。2.循环系统(1)根据血压、中心静脉压、肺动压判断循环血量、心功能和SpO2的改变。(2)脉搏、心率,包括强弱及有无受呼吸的影响。(3)心电图临护:鉴别心律紊乱和诊断心肌缺血。(4)末梢循环:压甲床一苍白一放松一再灌注红润,1秒内正常,延长则表小末梢不良。(5)尿量。3.中枢神经系统,包括意识、瞳孔放大,对光反射、疼痛的感知和体温变化。(二)气管内插管的拔管条件1.意识及肌力恢复,根据指令可睁眼、开口、舌外伸、握手等,上肢可抬高10秒以上。2.自主呼吸恢复良好,无呼吸困难的表现:①PaCQ<6kPa(45mmHg);②PaO2>8kPa(60mmHg)(吸空气时);PaC2>40kPa(300mmHg)(吸纯氧时)。3.咽喉反射恢复。4.鼻腔、口腔及气管内无分泌物(三)病人回普通病房的条件1.神经系统①意识恢复;②肌力恢复;③可根据指令睁眼、开口、握手。2.呼吸系统①已拔除气管内插管;②通气量足够;③呼吸频率正常;④无呼吸道梗阻(如舌后坠、分泌物等);⑤肺听诊无异常;⑥根据指令可以深呼吸、咳喇。3.循环系统①血压、心率正常、稳定;②心电图示无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表现。4.其它①无明显血容量不足的表现;②血气分析结果正常;体温在正常范围。(四)苏醒过程的管理和病人的转送在转运前应补足容量,轻柔、缓慢地搬动病人。转送过程中确保静脉、动脉、气管中等各种管道的妥善固定,防止脱出。有呕吐可能者应将其头侧倾。1.全麻未醒状态下的转送:应在呼吸状态下转送2.一般病人的转送,可在呼吸空气状态下转送。3.心脏及大手术、危重病人:应在吸入纯氧及循环、呼吸等生命体征临测下转送。★★★能力检测 1.名词解释:全身麻醉;复合麻醉;2.简述麻醉前病人的健康评估?3.叙述全麻病人术前用药的目的和方法。4.简述全麻病人的并发症及其护理措施。5.选择题:①某急诊病人,术前刚进食了大量饮食。手术行全身麻醉时最易发生的并发症是:A.肺不张B.呼吸暂停C.喉痉挛D.二便失禁E.呕吐物误吸②全身麻醉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A.低血压B.窒息C.心律失常D.麻醉药过敏E.高血压③全麻苏醒期的护理不包括:A.仰卧位B.定时测生命体征C.防止舌后坠D.保持体温E.清醒之前只能少量饮水④全身麻醉病人清醒前下列哪项护理最重要:A.每15分钟测生命体征一次B.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C.保持输液道通畅D.注意观察伤口渗血情况E.防止意外损伤⑤全身麻醉患者完全清醒的标志:A.睫毛反射恢复B.能睁眼看人C.眼球转动D.呻吟翻身E.能准确回答问题第四节术后镇痛管理一、术后镇痛的意义术后疼痛是麻醉清醒后常见的症状,可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是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对循环、呼吸、消化、凝血、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均可产生消极影响。而术后镇痛能够减轻这种不利的影响,促使病人早期活动,减少下肢血栓的形成和肺栓塞的发生,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早期恢复,有利于早期康复。二、术后镇痛基本原则1.根据手术的部位和性质,主动预防性的用药,防治术后疼痛;2.联合应用不同种类的镇痛药物,尽量减少麻醉性镇痛药物的使用;3.镇痛药物需求个体差异化大,镇痛用药应从最小有效剂量开始,做到用药个体化;4.应用镇痛药前,应观察和检查手术部位情况,明确疼痛原因,避免因疼痛治疗掩盖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三、术后镇痛的方法1.口服给药门诊手术或住院病人体表手术一般以口服给药为宜。常用非番体类抗炎药,如曲马多和阿片类镇痛药。 1.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麻醉性镇痛药(如哌替呢或吗啡),是传统的术后镇痛方法,起效较快。但给药后血药峰浓度过高,易导致呼吸抑制,危及病人安全;如给药后血药浓度,达不到有效镇痛浓度,则镇痛不全。2.局部镇痛手术结束时将局麻药浸润注射到手术切口周围,可使切口疼痛减轻或消失数小时。常用药物为0.5%~1%罗哌卡因。也有关节手术后在关节腔内或周围应用小剂量的舒芬太尼o3.神经阻滞镇痛(1)肋间神经阻滞胸腹部手术后可通过阻滞支配切口区和切口上下各一根肋间神经,达到术后止痛的目的。(2)椎旁阻滞头部以下手术,均可用椎旁阻滞解除术后疼痛。穿刺技术要求高,可并发蛛网膜下腔阻滞,目前临床较少应用。(3)臂丛神经阻滞主要用于上肢手术后镇痛,可采用单次或连续法给局麻药,效果可靠。常用药物是利多卡因加罗哌卡因。4.病人自控镇痛(PCA)是一种新型镇痛药给药装置。病人佩戴输液控制装置,当意识到疼痛时通过控制器将一次镇痛药注入体内,从而达到止痛目的。PCA是现在疼痛治疗的较好方法,是术后疼痛治疗的重要手段。5.椎管内镇痛椎管内注射镇痛药用于术后镇痛的作用机理,可能是药物进入脑脊液与脊髓后角阿片受体结合,通过激动阿片受体产生镇痛作用。常用药物有吗啡,芬太尼,哌替噬,舒芬太尼等。硬膜外单次或连续应用局部麻药均能达到有效的术后镇痛,硬膜外注射局麻药用于术后镇痛的理想目标是阻滞感觉神经而不阻滞运动神经,不影响病人的活动。常用药物有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四、术后镇痛的并发症及护理1.呼吸抑制阿片类药物抑制脑干神经元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引起剂量依赖性的呼吸抑制。老年人、肥胖者、手术前存在心肺疾病的病人,呼吸抑制的危险性增加。呼吸抑制持续存在时,可静脉输注纳络酮以拮抗镇痛药的作用。2.镇痛不全首先检查镇痛泵的连接是否正确,通路有无堵塞、漏液;再询问病人有无按压镇痛泵加药器,按压的力度够不够?亲自为病人按压,同时检查进药情况。3.恶心、呕吐术后的恶心呕吐原因很多,可因麻醉、手术、术后用药、镇痛用药、病人体质及病友的影响而发生。查明恶心呕吐的原因,对因对症处理,从精神方面安慰鼓励病人,同时应用止吐药。4.嗜睡如果术后镇痛选用了麻醉性镇痛药,则病人会有轻度的嗜睡,老年及体弱病人嗜睡的程度可能更重一些只要不至于影响神志及呼吸,可不必处理,但应多加观察。 1.尿潴留局麻药、阿片类药都有可能引起尿潴留。首先,鼓励病人按平常习惯姿势试行排尿等诱导方法,不成功者据疼痛程度,可考虑夹闭镇痛泵或插尿管。2.皮肤瘙痒阿片类药物的副作用,程度轻者可不处理,重者可试用抗过敏药,效果不佳的只有夹闭镇痛泵。3.下肢麻木偶见于硬膜外镇痛的病人,不伴肢体乏力。在排除了术中局麻药的残留作用,或神经损伤的可能后,可以不处理,在镇痛药物用完症状自行消失。★★★能力检测1.名词解释:术后镇痛2.简述术后镇痛的原则和意义?3.叙述术后镇痛的并发症及处理。4.简述术后镇痛的方法。(罗永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