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辨证论治

发热的辨证论治

ID:79190242

大小:78.6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2-02-10

发热的辨证论治_第1页
发热的辨证论治_第2页
发热的辨证论治_第3页
发热的辨证论治_第4页
发热的辨证论治_第5页
发热的辨证论治_第6页
发热的辨证论治_第7页
发热的辨证论治_第8页
发热的辨证论治_第9页
发热的辨证论治_第10页
资源描述:

《发热的辨证论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发热的辨证论治福建中医药大学陈锦芳发热的原因很多,临床上一般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临床上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如各种病原体所致的急、慢性全身性感染,或急、慢性局部感染。非感染性发热诊断有时比较困难,常伴见于各种疾病。发热常以持续的时间、发热的缓急、热势的变化(热型井口伴随症状(如恶寒、皮疹、淋巴结肿大、感染部位的炎症)等作为诊断的重要依据。中医对发热的辨证施治有着丰富的经验,从发热的不同证型,判断其病之浅深、病情之轻重、预后之好坏、等等。发热恶寒并见:邪在肺卫的征象寒热往来:邪郁半表半里壮热不恶寒反恶热:邪正剧争,里热炽盛。日

2、晡潮热:热结肠腑、下焦蓄血。身热不扬:湿热内郁,湿蕴热蒸的表现身热肢厥:见于热陷心包证发热夜甚:为热灼营阴,或热瘀胶结证。夜热早凉:为余邪留伏阴分的征象。低热或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为肝肾阴虚,邪少虚多,多见于温病后期。中医认为,发热是人体正气驱邪的表现。在病变的不同阶段,人体正气(气血津液阴阳)的耗损是不同的,祛邪的能力不同,也就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不同时期的发热机理,往往是疾病的主要病理,历代医家在认识和治疗外感热病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治疗发热的方法,绝大部分以温病的治法为指导,根据疾病的不同病因、病性、病程阶段,选择相应的治疗

3、方法。有许多临床报道,运用温病的辨证论治理论治疗各种西医所谓的原因不明的发热证,包括新病和久病,均取得明显的效果。一、发汗退热法发汗退热法适用于外感邪气所致的发热,即治疗病在表的发热(称为表热)。通过发汗来疏散表热,又称为“疏表法”或“解表法”,是临床上最为常用退热法。外邪种类不上,性质不同,不同邪气导致的发热,应用发汗解表的方法不同。也就是说,发汗仅是一个基本法则,具体应用上必须诊断是哪一种外邪,然后选用哪一类方剂1、辛散表邪辛温发汗剂:如麻黄汤、香苏饮;辛凉发汗剂:如银翘散、桑菊饮;在温病中,运用这类方剂并非单纯用辛温或辛凉性质的发

4、汗药,而是配合宣肺、疏泄、清头目等药物在内辛温发汗法:具有辛味发汗作用的且其性属温的药物组成的方剂,取其发汗中有祛寒的功效,以祛除风寒邪气的解表法。辛凉发汗法:具有辛味疏泄作用的且其性属凉性的药物组成的方剂,取其发汗中有清热的功效,以祛除风热邪气的解表法。叶天士称J辛胜则汗,微微汗出,以疏通表气,促使“邪随汗并”而外解。温病初起,在辛散表邪的同时,常配合解毒、和胃的药物,针对温邪“从口鼻入”,肺胃受邪的特点,一方面能及时清解热毒,另一方面能调和胃肠功能,以减少胃肠道的不良反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