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无语教学说话

汉字无语教学说话

ID:79366194

大小:76.58 KB

页数:3页

时间:2022-02-11

汉字无语教学说话_第1页
汉字无语教学说话_第2页
汉字无语教学说话_第3页
资源描述:

《汉字无语教学说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汉字无语,,教学说话》摘要:如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注音识字、韵语识字、字族文识字、字理识字等,生:“您”,上面是“你”,下面是“心”,在教学时,往往发现好多字学生容易多写一笔把字写错了,如“慌”“荒”“烧”,学生容易多加一点,教师多次强调仍然出错,怎么办呢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能让学生快速、有效地识记汉字,可从汉字的特点出发,与学生的生活结合,采用追根溯源法、分析字形法、归类识字法、演绎识字法、联想识字法等多种方法,循循善诱,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快乐地学习,让汉字活起来,提高识字效率,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关键词:识字;方

2、法;快乐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就对识字教学不断进行研究探索,创造了许多识字方法。如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注音识字、韵语识字、字族文识字、字理识字等。但是纵观当前的小学识字教学,仍然不容乐观。众多教师们仍以直接灌输知识为主,迫使学生被动死记生字,重复练习,结果造成学生接受慢而忘却快的不良教育后果,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能让学生快速有效地识记汉字成了摆在小学语文教师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一些具体的案例谈几种比较有效的识字方法供老师们借鉴。一、追根溯源法通过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追根溯源,运用直

3、观演绎方法建立起“明理识字”的观念,培养学生识一字明一理,从而自觉主动地去学、去记。这样不仅能突破识字难点,还能切实提高识字效率。如浙江特级教师盛新凤老师在执教《三个忠告》时,这样教学生认识“卵”字:师:这段课文里面有几个生字?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掌握?请看这是什么字?(出示“卵”的象形字)生:是个“卵”字。师: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生:蛋。师:对,简单地说,卵就是蛋,蛋往往会哺育出生命,这两个小黑点多像两个小生命呀!这是“卵”最早的字。二、分析字形法汉字的最大特点是表意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汉字这一特点,对每个生字认真研究分析,以字理为中心,体现汉字音、形

4、、义的统一性。这样比机械呆板的读记效果要好得多。如教“您”字时,我们通常教学生,一遍遍地说:“您您您,上下结构,上边是个你,下边是个心,合起来就是您,您好的您。”试想,每个字都这样教,学生能对汉字感兴趣吗?同样是教“您”字,有位老师这样上:师:你是怎样认识“您”字的?生:“您”,上面是“你”,下面是“心”。(学生说的对,不过感觉少了点什么)师:这个“您”字,为什么下面有个“心”?(学生用心想着)生:因为我心里有你。师:是啊,在说“您”的时候,真的是“我心里有你”,不过结合字形,不如说成“你在我心上”。“你”在“我”心上,真妙!它不仅通过分析字形,形

5、象地帮助学生记住字形,了解它的用法,还巧妙地渗透了德育教育。这种明理识字,是有意识地识记,自然记忆深刻,掌握牢固。三、归类识字法在识字教学中,有些字不光要求我们会认,还要求我们会写。在教学时,往往发现好多字学生容易多写一笔把字写错了,如“慌”“荒”“烧”,学生容易多加一点,教师多次强调仍然出错,怎么办呢?无意间看到了成语故事《画蛇添足》,联想起学生的种种错别字现象不正像《画蛇添足》里的那个给蛇添足的画蛇人吗?于是,在识字之前先给学生讲了这个成语故事让学生们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再指导学生掌握归类识字的方法:我先在黑板上写出“亡”字,然后让学生做“

6、变字”游戏,分别变出“荒”“忙”和“慌”等字,学生发现在“亡”字基础上变来的字都押“ang”韵,而且都和“亡”字一样没有带点。生字经过这么一归类讲解,不仅没有人再写错了,学生还认识了更多的生字。四、演绎识字法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运用直观演绎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加强学生对生字的识记。著名特级教师斯霞在教学“灭”字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透明的玻璃杯里点燃一根蜡烛,然后在杯口盖上一块玻璃,火渐渐熄灭了。斯霞教师在教学这个字时,就是利用了会意字的特点,用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字义、识记字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愿意学习,也学得很好。

7、五、联想识字法爱因斯坦有句名言说得好:“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是无限的。”在教学“茶”字时,我引用当代著名作家林清玄先生的解读,告诉学生就“茶”字结构而言,上面是草,中间是人,下面是木,其实就是人生活在草木之间,天人合一。汉字无语,教学说话。识字教学的方法尽管千变万化,但都离不开一个基点,那就是儿童的学习需要。如果我们能采用符合儿童特性的教学方法,就会让学生看到汉字优美的形体,倾听汉字发出的声音,发现汉字背后的故事。参考文献: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9.2.许睿.语文教学实践研

8、究河南大学出版社[M],2011.5.3.盛新凤.马来西亚五年级华文教材《三个忠告》课堂实录[OL].言小范文网,201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