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发热教案

气虚发热教案

ID:79444657

大小:76.65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2-13

气虚发热教案_第1页
气虚发热教案_第2页
气虚发热教案_第3页
气虚发热教案_第4页
资源描述:

《气虚发热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这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现在主要有六种意见:1》脾胃气虚,心^火内炽说;2》气虚卫外不周,外感邪气说;3》气损及阴。阴虚发热说;4)脾虚失运,血虚发热说;5}中气下陷,虚阳外越说;6)脾胃中虚,清气下流,湿郁化热说。现行高等中医教材及中专教材在阐述气虚发热的病机时皆认为:脾胃气虚,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是其发病机理。但是这只是主流意见,它也没有被各家所采纳,当然,也没能解释清楚其他5种意见为什么不对。气虚之热证见:身热而烦,气高而喘,渴喜热饮,头痛恶寒,少食懒言,乏力自汗,脉洪大而无力虚软。关于气虚发热的病机有

2、很多争议,简介于下:1、虚阳外越说:中焦气虚,脾胃气虚,气本属阳,阳气不足,则寒从中生,寒生则阳无存,而浮越于外,虚阳外越则发热。反对意见认为,寒从中生,虚阳外越,是阴盛格阳于外的假热证,不能是气虚发热的病机,二者治法也不一样,格阳证宜温里回阳,气虚发热宜甘温除热。2、阴虚内热之阴火乘其土位说:脾胃气虚,阴血化生不足,阴虚则生内热。阴虚之热即阴火,此阴火乘其土位,导致气虚发热。反对意见认为,气虚之热证并无阴虚表现,治疗也不用养阴清热之品,故气虚发热并无阴虚内热这个病机环节。3、李杲《脾胃论》等有关气虚之热的

3、论述,摘抄于下:“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说明有火邪乘之。“脾胃气虚,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色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乘其土位。故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盖阴火上冲,则气高而喘,为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荣卫,则不任风寒,乃生寒热,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劳役动作,肾

4、间阴火沸腾”从以上原文观之,气虚发热的病机,有以下三个要点:(1)脾胃气虚,下流于肾;(2)下焦肾间阴火,沸腾上冲;(3)阴火得以乘其土位。问题的关键在于,阴火是什么阴火是如何产生的?可以肯定,阴火是内生的邪火,它是由正气失和而产生的。人体内正常之火(少火)有:君火(心火)和相火。相火包括:包络相火,肝胆相火和命门相火(即肾阳、肾火、“龙雷之火”)。《内经》云:“君火以明,相火以位,阴阳和利,各安其所”,各居其位,维持安定和利的平衡常态。心火和包络相火虽然位居上焦,但正常时它们要下温于肾,同下焦命火都潜于肾

5、水之中,如此水火相济,阴阳平衡。当脾胃气虚,清阳不升,中焦阳气,下流于肾。此下流于肾的中焦虚气,搅乱了下焦肾间的水火平衡和稳定,使潜藏在下焦肾间的、其系系于心的下焦的心火、包络相火和命门相火沸腾,变成邪火,即“阴火”。阴火即失位之火。火于应安之位而飞走,沸腾上冲,阴火得以乘其土位,邪火侵占了中焦,气虚之热成矣。如此看来,气虚发热,根本不同于虚阳外越的阴胜格阳,也不同于阴虚内热证。阴火既不是虚阳外越之火,也不是阴虚内热之火。阴火是沸腾了的下焦其系系于心的心火、包络相火和命门相火。阴火沸腾是因为脾胃气虚下流于肾

6、,扰动下焦阴火而上冲,乘其空虚了的土位。其实,气虚发热病机就是中焦虚气和下焦阴火的位置互换,导致气虚发热,脾胃气虚下流是其始动病因。气虚为何导致发热【中医基础版】阴血虚则热,阳气虚则寒,这是一般的规律。而气虚反能发热,应该怎样理解呢首先,应当明确,气虚发热之气虚,是指脾胃气虚而言。造成脾胃气虚之原因,主要为饮食失节,劳役过度,忧伤思虑等。但对脾胃气虚为什么能导致发热,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并对这些说法提出我们的看法:一是认为脾气虚陷,中焦虚寒,虚阳外浮而致发热[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

7、]0但从临床来看,很多气虚发热的患者,并无中寒之象,所以说因中焦虚寒而致虚阳外浮之说,似属无据。何况在治疗时,又很少应用温中散寒,引火归原之药!二是认为脾胃气虚,谷气下流而蕴为湿热,使下焦阴火上冲而致发热。此说与上说正属相反,前者为虚寒,而此则为湿热。如若为湿热内蕴,或在便溺时,或在舌苔上必有湿热之象。而治之者,必先治其湿热,而后发热之症方能渐退。可是临床上,气虚发热的患者,往往既无湿热之表现,而又无需使用清利湿热之药,只宜甘温开举之剂而气虚得补则发热自退。况清利湿热之品是以祛邪为主,绝非脾气虚陷之可用。因

8、而此说也似属不符。三是认为气虚而卫气不固,因之易于感受外邪,正邪相搏而致发热。此说显然属于外感而致之发热,绝非内伤发热之属。尽管补中益气汤可用于气虚外感证,有益气解表之功,但不能因此而将气虚发热与因气虚而外感之发热混为一谈。况且气虚发热往往为长期发热,又无表证可察,与气虚外感之时常感冒,有外感则发热,无外感则不发热者显然不同。四是认为脾胃气虚,健运失职,不能生血,血虚而致发热。这种说法实是将气虚发热与血虚发热混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