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出土文物精品简介

香港出土文物精品简介

ID:8078697

大小:209.61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3-05

香港出土文物精品简介_第1页
香港出土文物精品简介_第2页
香港出土文物精品简介_第3页
香港出土文物精品简介_第4页
香港出土文物精品简介_第5页
资源描述:

《香港出土文物精品简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CopyrightedMaterial香港出土文物精品簡介鄧聰前言早期人類在香港的活動,最少有7,000多年的歷史。近十年來隨著香港地區大量考古新的發現,本地遠古的歷史舊貌變新顏。本文中介紹了香港地方出土的新石器時期的彩陶盤、商代串飾、牙璋和春秋至戰國的青銅劍及水晶耳飾,旨在讓讀者更多認識香港出土文物的歷史。(一)新石器時代中期彩陶盤1933年,芬戴禮在南丫島大灣遺址首次發現了兩件頗為完整的泥質圈足彩陶盤,風格別樹一幟。據最近碳十四年代測定的大量數據,年代約距今5,000─6,000年前。由於這種別具特色的彩陶器最初是在南丫島大灣發現的,學術界提議命名之為「大灣式彩陶盤

2、」。大灣式彩陶盤的特色是相當明顯的,一般高6─9、口徑15─25厘米,泥質陶,矮圈足,淺盤。圈足與器身的高度相約。盤身外表及圈足的內外面常有陶衣及紅彩。紅彩主要為波浪紋。圈足上常見有刻劃的水波紋和排列有序的鏤孔行列。從1933年迄今半個世紀以上,珠江口考古起了重大的變化。目前對大灣式彩陶盤的分佈範圍,已有了初步的認識。從粵東海豐沿海西向至珠江三角洲一帶水域的附近,都是現今所知大灣式彩陶盤分佈的中心範圍。估計南海沿岸及珠江水系流域的範圍附近,都很可能會發現大灣式彩陶盤的蹤影,學界稱之為大灣文化圈。1991年初筆者初次考慮大灣彩陶盤及共存的白陶與長江流域中流大溪文化之關係,

3、初步提出大灣文化若干技術因素,是從長江流域中流大溪文化輾轉傳到珠江口沿1岸的地域。長期在長江中游流域指導考古工作的何介鈞教授回應筆者的意見指出:「鄧聰先生在《環珠江口史前文物圖錄》的前言《環珠江口史前考古學芻議》中對以上各說提出了異議,不僅明確主張『大灣式彩陶盤是受長江中游一帶大溪文化的影響而產生的』,且有著令人信服的論據」。並強調「環珠江口大灣式彩盤這一類型彩陶接受的2直接影響只能是來於鄰近的長江中游地區,特別是偏南的洞庭湖地區」。隨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任式楠亦表示香港大灣出土彩陶與白陶所代表的文化,與3著名的大溪文化有密切聯繫。目前,學術界已普遍肯定大灣

4、文化與大溪文化的關係。但致於傳播方式、途徑及其社會文化意義和影響等問題,都未有深入的探討。譬如說在5,000─6,000年前長江流域的水稻文化已相當發達。是否在傳播彩陶、白陶技術同時,稻作農業技術也同時傳播到珠江三角洲一帶呢?彩陶與白陶背後宗教或社會意義,是否能說明長江與珠江前沿有著某種關係呢?都是很引人入勝的問題。1CopyrightedMaterial(二)玉石串飾1990年間,香港中文大學與廣州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合作發掘大灣遺址,在先秦時期M6中發現一組完整串飾與牙璋共存,串飾1組共18件,由璧形飾、三角墜、管、管珠組成,除兩件管珠外,其餘均為高嶺岩。出土集中於M6

5、墓坑西南偏中部位。璧形飾4件。其中3件周沿尚可見管鑽痕跡,均以鑽芯一類為素材製成。另一件略呈橢圓形,厚度不均,似由其它器物改作而成。璧形飾4件均中部有穿孔,2件由單面鑽孔,1件先琢後鑽穿。最後1件亦為單面鑽孔,器身兩面部份研磨減薄,只剩下穿孔邊沿部份隆凸,是較高超的技術,別具特色。三角墜兩件,均為等腰三角形,一角處單向鑽穿,穿孔處器身較薄。兩三角墜的素材似由殘戈一類器物之邊沿改作而成,均尚保留改作前原件之舊刃部。切割素材之痕跡清晰可辨。管一對長5cm左右,均為對鑽穿孔。其餘管、管珠5對依次長度遞減。全部串飾穿孔邊沿均有明顯的墜痕,顯示此套飾物曾被長期佩掛。三角墜1對、管

6、、管珠3對均形制、大小、質料相近。另1件管墜痕磨耗遠較其他的飾物明顯,說明此管佩掛的時日較長,似為采集自舊有的佩飾湊數。同樣情況在璧形飾亦有反映,其中1件璧形飾由素材加工與穿孔的製作均見倉猝,穿孔的琢痕尤欠美觀,與其餘璧形飾製作風格不相稱。綜上觀察,M6串飾在長期使用期間因破損等因素,可能將新舊飾物摻雜使用。我們根據串飾的形狀、穿孔、位置、排列、疊壓等相互關係,嘗試復原串飾本來串綴的面貌。大灣M6出土的串飾淵源及年代的認識,目前尚有待進一步探究。無論是璧形飾、管、管珠等飾物,在中原地區如殷墟婦好墓中,都發現過同類型的飾物。同樣,越南方面在馮原文化晚期,出現大量的管、管珠

7、及一些璧形飾玉器。其年代經C14測定介乎3,000─3,500年之間。如果年代測定正確的話,可以作為大灣M6串飾年代下限的參考。華北地區商文化向四周的輻射,對中原以外地區古文化產生過巨大的影響。香港大灣M6出土的串飾,是目前香港甚至廣東地區惟一一串完整的串飾。M6的串飾製作除高嶺岩外,更有軟玉製珠,是香港古代藝術品的重寶。(三)牙璋禮器在大灣M6和串飾共同出土的一件牙璋柄部兩側有由三組大小組合形成的鉏牙各一列。上列鉏牙高下列鉏牙矮。就目前中國、越南考古發現,大灣牙璋高矮兩列的鉏牙,確是獨一無二的特徵。大灣牙璋呈扁長形,整體厚薄設計是由下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